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语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3:39: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精读一——樊迟、仲弓问仁

1.仲弓问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樊迟问仁:爱人。-仁+知人。-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泛读一——《老子》二章

1.《老子》是以道为依据,指出了世界万物是相反相成,多样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中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相互依赖、转化,谁也离不开谁。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谐的必然,这是天道使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因此,“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是作者的理想追求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精读二——魏公子列传

1.信陵君,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高贵品格,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的仁爱之心。

侯赢,是正面描写,通过其语言,行为,神态来表现此人的贤明大义与深谋远虑,胸有经纶、肝胆相照。——献计。

朱亥,大多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然后仅在正面上运用少量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勇猛,贤明,果断,急公好义、视死如归。——挥大锤。

如姬,完全是通过侯赢的语言来侧面表现,未见其人,已知其真,衬托了她的知恩图报与无畏,有胆有识、见义勇为。——盗虎符。 2.背景:盗符救赵。 泛读二——冯谖客孟尝君

1.狡兔三窟:第一窟---使孟尝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拥载。 第二窟---使孟尝君挟外援以自重,再登相位。

第三窟---立宗庙于薛,使孟尝君根基稳固,确保久远。 精读三——又呈吴郎 1.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尾联由近及远,借老妇人的哭诉,指出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战乱。诗人想到战乱中更多流离失所的人们,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沾襟。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与热爱。他从西邻老妇一人的苦况,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同情扩展而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正是这种以小见大、推己及人、无时无刻不关心黎民疾苦的崇高精神,使得这首诗在千载以后读来,仍能感动人心。

全诗夹叙夹议。在遣辞上,诗人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词来作接转斡旋,如“不为”、“只缘”、“宁”、“转”、“虽”、“却”、“已”、“正”等,化呆板为活泼,将律诗的音律美与散文的灵活性相结合,不但曲尽人情,而且也使全诗宛转相接,灵活而又严谨。 精读四——春江花月夜

1.作者以月光统摄群象,描绘了潮水、波光、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青枫、闺阁、镜台、海雾等一系列景象,如铺展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轴,画面清丽,意趣盎然。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作者还往往借此以引发、渲染、暗示、寓托思妇的离怀别愁,融入诗人自己对美景常在而人生不再、明月长圆而人情难圆的感怀,使画意、诗情、哲理交响融会,令人思索不尽。 泛读四——长恨歌

精读五——张中丞传后叙 1.议论的论点论据:以畏死而辞服于赋—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与巡死先后异耳;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词而助之攻也。 2.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3.主要人物:张巡,杰出的统帅,有很高的战略眼光,智谋超群,身先士卒,坚贞不屈的忠臣。 许远,韩愈的评论:“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沈重让贤,无双忠义之士。 南霁云,忠勇坚贞,个性刚强,同样是悲情英雄的典型人物。(应是前者雷万春)

泛读五——段太尉逸事状

1.作者选择了传主生平的三件逸事,以突显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三者交相辉映,多侧面的表现出了段太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之中的个性特征,刻画了封建社会一位正直廉洁的官吏形象。

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的笔调客观的记叙,繁处不避细琐,简处不失要害,而作者的抑扬褒贬则暗喻其中,很好地体现了“以备史诚”的写作意图。

2、三件事: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 精读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精彩场面:孙富与李甲的对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2.增添了柳监生这一具体人物,并使其在发展情节与凸显主人公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3.主要人物:杜十娘,李甲,柳监生,孙富 泛读六——拣麦穗

1.本文是一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文章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颂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友谊,表现出作者对人和人之间朴素纯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精读七——翠翠

1.主要人物:翠翠,祖父,天保,傩送

2.走车路:请媒人提亲。走马路:用山歌打动情人。

3.本文中描写翠翠的故事,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的代表作。翠翠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躁动不安的心理,从翠翠身上,我们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对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撑渡老人。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安于清贫,忠于职守,对女儿、外孙女有着挚爱。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外孙女的挚爱亲情,与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保存那古老的传统美德。

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除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外,心理描写尤为出色。作品中有多处描写翠翠这个少女的爱情心理的文字,细致而又含蓄,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彼时彼地的特有心态。本文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地方色彩的描写,清澈见底的溪流,攀引缆索的渡船,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青翠逼人的竹篁中黄鸟的鸣叫声,五月端阳的划龙船„„组成了一幅风景独特的乡村风俗画。

沈从文的作品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本文的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人物的对话,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写出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充满了泥土气息,质朴之中蕴藉着深厚。 泛读七——菉竹山房

1.这篇小说以新婚的“我”和阿圆去看望二姑姑为线索,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一个传统女性无爱的凄凉人生历程,揭示出腐朽的封建旧文化对人性和生命的压抑和摧残。景物描写在本文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正是通过乡村景色或清幽或明朗或阴冷的色调变化和对比,与富有特征的民情风物的描述,凸现了二姑姑的生活空间。来自城市、带有现代文明生活气息的“我”和阿圆,在整个故事中所呈现的心理感受的曲折变化,则反衬了腐朽的封建旧文化对人性的戕害。 精读八——听听那冷雨

1.冷的含义:“冷”字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祖国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

2.诗词出处:杏花春雨江南—元虞集《风入松》;牧童遥指—唐杜牧《清明》;剑门细雨—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渭城朝雨—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荡胸生层云—唐杜甫《望岳》;商略黄昏雨—宋姜夔《点绛唇》;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唐王维《终南山》;疏雨滴梧桐—唐皮日休《郢州孟亭记》;骤雨打荷叶—金元好问《骤雨打新菏》;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宋蒋捷《虞美人》。 泛读八——别赋

1.七别:富贵之别,侠客之别,从军之别,绝国之别,夫妻之别,方外之别,情侣之别。 精读九——小狗包弟

1.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2.忏悔是否有意义:一方面表现了巴金的敢于承认错误、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因为本身在*时期那些本应该认错的人都没有站出来,而一位本不该认错的世纪老人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真诚的忏悔认错。另一方面,还有这篇文章也意在唤醒人们的良心、良知。希望人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里能够凭自己的良心办事,不要再做出一些违背自己良心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后悔的事来。 泛读九——卖书记

1.《卖书记》围绕亲身经历的三次“卖书”的具体感受,从一个侧面深刻地体现出:50年代初即已蔓延出极左思潮的影响;60年代所诡称的“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主要是由于不重生产,一味搞阶级斗争和各种折腾人民的运动,导致民生凋敝,经济严重困难所造成的生活极端贫乏;70年代的“*”则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卖书记》虽然只是从个人“卖书”这些似乎是琐屑的小事着笔,却显然能以小见大,由微知著,折射出当时人们性格扭曲、内心充满痛苦的真实状况。 作者通过“卖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容寥几笔就颇生动地写出几种不同人物的各种精神面貌。如“左”的口头革命派,想吃蘸人血馒头发迹的老兄”、废品收购站戴着“革命”造反派红袖箍却不知革命为何事的老太太等。既讽刺又幽默,像喜剧,实则非常可悲。同时,作者对当时那些善良正直的人们坚守良知、坚持正义则充满敬重、感激之情。 精读十——断魂枪

1.王三胜:摆架子、出风头、盲目吹嘘、武艺不精、一介武夫、报复心重。沙子龙:强烈的爱国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沙子龙在时代风潮面前,抱残守缺、自甘沉沦、愚钝麻木,这种劣根性,当然是一种锢疾。孙老者:神秘、保守。

2.对武术的态度:沙子龙对过去留恋、欣赏,对现实无奈、悲愤,态度消极懈怠。孙老者锐意进取,一心学艺,是一个积极地形象。

3.不传的心理:对过去荣耀的怀念,对现实处境的失望。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保守痼疾的嘲讽。采用了欲扬先抑手法、传统的白描手法的运用。 泛读十——公寓生活纪趣 精读十一——我愿是一条急流

1.意象: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废墟与常春藤,小草棚与烈火,云朵与黄昏的太阳——我与我的爱人(伟岸高大与依附者、依赖者)——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观念

2.《雨》的意象:黄昏,雨,玫瑰,玻璃窗,郊外,庭院,黑葡萄,父亲等。 泛读十一——贝多芬百年祭

1.主要内容:文章开篇就以一个长句突出了贝多芬倔强的个性,那“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的形象是他性格的典型写照。接着以一句简明扼要的判断句概括了全文的中心──“他是反抗性的化身”,提纲挈领。接着作品以倒叙手法,揭开了贝多芬性格和音乐创作之谜:先从风度、衣着入手,写贝多芬其人。

2.语言的雄辩与论证的严密是本文说理的突出特点。文章抓住“反抗性”这一特征,从各个侧面追述了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和创作成就,行文有着很强的逻辑力量。同时,文章还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使贝多芬的形象更加突出鲜明。

另外,文章大量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和比喻手法,赋予文章以形象性,并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像开头第一句“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就形象化地刻画出了贝多芬桀骜不驯的性格。其他像“轧路机”“稻草人”等比喻也同样形象鲜明又生动风趣。学习时注意仔细体会。 个性化——西方哲学

1.西方文学的“两希”传统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他们对立互补的关系。

“两希”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莱—基督教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源欲型文化”,更侧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希伯莱—基督教文学是“理性型文化”,更侧重人对自然的顺从,希伯莱—基督教文学中的“神”其实是人性中的理性成分,是人对人性本质理性、精神层面的更高追寻,因此“神”与“人”两个层面共同成就了完整的人,希伯莱文化与希腊文化蕴含着对立统一的两元。“两希”传统在西方文学史上的碰撞、融合与提升是理解西方文学发展脉络的关键。 2.简述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希腊神话是高度人格化的神话。神、人同形同性,诸神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人话”。其次希腊神话具有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虽然相信神,但更肯定人的智慧和存在,充满乐观精神。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肯定和赞扬,是后希腊神话具有系统性、宗教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背诵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以!”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又呈吴郎——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离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