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美货币战争中之中国战略

发布时间:2020-03-01 19:37: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美货币战争中之中国战略

摘要: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探索了多种教学与学习手段的结合,以及他们间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混合教学;小组协作;网络交互

1引言

现代教育中,教学方式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以支持学校后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方向,达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人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合理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定义,众说纷纭。“结构说”定义的教学模式[1],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所形成的教学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目前在科学教育界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明确地描述了这一关系。

1.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自主建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搜集、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对所学问题要主动提出各种假设并验证。要善于把当前所学内容与已知事物联系并认真思考,突出“合作”学习方法。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善于创新情境,激发兴趣,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当前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1.2“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出现了“混合学习”的模式。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2]。即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IP、网络课程等)方式与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方式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等。“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这种结构[3],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模式。既然有“教”又有“学”,我们不妨称之为“混合教学”。

要实现这种理想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而在线教学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它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交互工具、认知工具,促进了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学习的发展。信息化环境对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资源支持、交流协作环境支持和多媒体研究性学习工具支持;对自主探索式学习、对互动合作式学习、对学科综合式学习也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则融合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远程教学无法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5]。在这种模式中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互补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更大的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2混合教学模式下多种教学手段的实践

现在很多“混合教学”手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但不少教师仍然只是把媒体当做演示某个教学内容的工具或直观教学的教具,而不是引导和教会学生把媒体作为自主探究、建构认知、情感激励的工具。所以不能一味依赖媒体,而是要发挥多种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本科教学中,这些教学手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的混合教学

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程序设计教学时采用的是黑板上写程序或在教学媒体上展示已经写好的程序,学生对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没有直观的感受,我们对此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讲授方式,即当场在计算机上打程序,从变量的声明到语句的流程,边打边与学生共同探讨解题的思路,并且可加上相应的中文注释,学生不仅能直观地看到规范的编程习惯,还能清楚地看到题目的解题过程与程序的执行过程。程序编写过程中难免产生小错误或者可以设计一些错误,通过编译或者程序的单步调试,和学生一起排除错误,让他们了解常见错误,避免重犯。可视化教学中,程序的单步执行尤其直观,能产生以前的黑板书写程序和直接展示程序所看不到的效果,它能看到不同类型的变量和表达式的值的变化情况,例如在讲授结构类型变量的时候,可以通过单步演示让学生理解一个结构类型变量所包含的成员的类型及值的情况,一目了然。

课堂上的典型算法和例题,学生如果没有当堂消化,课下同样有学习的途径。我们把课堂上的实例传到网上课堂的BBS论坛区,学生可以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学习(如图1所示)。

这种混合教学发生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混合基础上,可以很好地发挥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同时又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优势;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2.2个人自主和小组协作的混合学习

面对每一届新生,在第一堂课上,我们都会灌输一个理念:编程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而是在上机练习与思考中领会的。这就传达两层意思,第一,多上机,第二,多思考。学生不能马上深切体会到这个理念的意思,但是随着可视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他们会慢慢感受到程序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课堂之外,找时间更多地与计算机“亲密接触”,碰到问题是正常的,要思考解决,不能解决的求助于课程论坛,让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决,或者更直接的方式,小组讨论解决。

每一届学生中,总有一些反应快、对编程有感觉、成绩好的前端学生,也有一些进入状态慢、成绩相对差的后端学生,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很容易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而选择放弃,为了平衡两端学生的差异,也为了发挥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我们把一个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选出组长,组长的选择依据为阶段性测试的成绩。为了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有直接的掌握,每讲完一个或两个章节,进行一次上机测验,测验的结果作为他们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对学生也是一种检验与激励。我们从第一和第二次测验的成绩选出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结合他们的平时表现,决定组长人选,组员由组长挑选,必要时由教师协调。组成立之后,组长要掌握组员的学习动态,也可以反映组员的问题,譬如收集一些大家感觉有疑问的需要讲解的题目等。组员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对每次测验的成绩要比一比,一起分析原因。小组的作用还在于,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大作业,用学到的知识开发一个特定功能的系统,譬如一个管理系统或者一个小游戏,题目可以自定,也可以提供给他们选择,可以分工完成,锻炼他们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编出一些猜数的小游戏出来(如图2所示),看到自己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作品,比较有成就感。教师评判依据对该作品的答辩,代表本组答辩的人选随机产生,答辩成绩代表本组成绩,这就要求每个组员充分参与到作品的开发中,要有集体意识。另外,小组还要交出一份学习小结,对整个学期该课程的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用自己的理解来描述,并进行课堂交流。

小组的方式打破了学习的封闭性,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要对小组的状况进行关注,通过每次测验成绩来发现小组中的问题,及时找组长谈话,了解组员动态。

2.3现实交互与网络交互的混合交流

混合教学中的交互既包括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学生小组之内或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还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借助论坛、电子邮箱、聊天工具等方式的交互。在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将个人E-mail和网络课程论坛地址告知学生。号召学生将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及时通过网络方式提出,网络课程论坛提供在线答疑,保证提出的问题24小时之内给答复,不仅是教师给予回答,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解答,互相讨论。如果是通过发送邮件方式提问的,教师也在解答之后将问题放在论坛上,供大家参考。为了鼓励大家多上论坛学习,还把个人登录论坛发帖的活跃程度作为平时表现的一个反映。这样大多数学生能踊跃发言,有时一个帖子的讨论异常激烈,回帖的数量达几百条。特别是我们在开展程序设计竞赛期间,把竞赛题目发布到论坛上,学生针对每道题目的不同做法展开讨论,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如图3所示)。

论坛是一个自由发言的地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论坛向正常的方向发展,保证论坛的健康与实用,能够适时地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对学生的提问也能够适当地引导学生向深处思考。

3结果与反馈

在学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很激动,也好不自在。被评选为师德标兵就让我有点惭愧,再代表师德标兵发言本是没有这个资格,但是看到除我之外的九位标兵,有老校长、院长、首席,他们都是比我更忙的人,所以我就接受了这个机会。也非常感谢学校的安排,能使我借此向各位汇报我做一名普通教师的感受。

从小我就梦想做一名教师,可是真正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分量,是在我从教的过程中。我看到过一首小诗这样写道:“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你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我们用爱播撒着希望„„”。这首诗本是对教师的赞美,但是我感到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教师应该是用师德谱写动人歌曲的人,是用师魂营造隽永风景的人,是用爱播种希望的人!而这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正是需要教师用勤奋和执着、用知识和智慧,在平凡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勾画出来,它需要用一生的精力不断地去创造和完善,这就是我理解的教师所具有的美丽人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讲话在全国广大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这从敬业、勤业、创业、乐业四个方面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师德精髓。光阴荏苒,转瞬间我做教师已经整整30年。回首这30个冬去春来,不论是摸爬滚打,还是酸甜苦辣,在大学校园这个追赶太阳的特殊氛围中,容不得半点懈怠。我们只争朝夕,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实践着这些师道精髓,不断地成就别人,陶冶自己,积累着经历,收获着成长。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来表达我做教师以来的体会,那就是:敬业、奉献、进取、创新!

敬业是为人之本分!教师必须敬业,否则将误人子弟。而“敬业”一词对教师而言深度无限!完成工作可谓敬业,用心完成工作同样称为敬业。可这其中的付出完全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完全不同。我深爱教师这个职业,痴迷于教学和讲堂,也甘愿为这个职业付出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心血,为之认真敬业!本来工会希望我们讲点有关师德的先进事迹,我苦思冥想,竟然找不出称得上先进的事迹,家人提醒我说你不是多次整夜不睡早上再接着上课吗?记得那是在90年代末,扩招使教学手段的改革迫在眉睫,当时多媒体技术刚刚走进课堂,电子课件还没被更多的老师熟知和接受, 这时计算机课理应作出示范。但是这种完全多媒体教学使备课的工作量巨大,要想在一学期内靠一个人完成是很难的,每次课几十个页面,时常要整夜赶着备课,早上再接着去上头两节课。当时我的身体不是太好,自己也有点担心,可每次一到了课堂上,看到座无虚席的教室,看到同学们渴望的目光,便会精神倍增,思维活跃。这些事应该算不上先进,顶多可记为事迹。而且为此我已经得到了许多荣誉,1999年获得了我校首届电子课件评比个人一等奖。制作的CAT软件获国家教委“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优秀奖。不仅如此,同类内容还获得过多项集体奖。我是想说,这点努力、这种敬业理当是做教师的本份,却得到了许多肯定和荣誉,这种鞭策和鼓励使我时常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在工作。

爱岗敬业是我校教职工的整体特点,在这个群体里,我不是最敬业的,但我一直在努力。因为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也热爱北京理工大学,我从这里毕业,感受着校园合着时代脉搏的千变万化。我希望我们学校快速发展,能真正成为国际一流,也愿意为此付出我的全部心血。我是工农兵学员,有时代留下的无奈,不得不学会一些必要的放弃,但是我更多地选择了坚持,为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无怨无悔。我时常想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座的有我的领导、我的老师、师兄师妹,我没有太远大的理想,只要求自己能像你们一样,为北理工增光添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而勤业、敬业。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职业,育人是目的,谁都知道,达到这个目的是要有奉献精神的。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地,教师的师德也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申报教学名师时,要求写“名师寄语”,我是这样写的:“在固定的教室里固定的座位上等待老师的讲评和答疑,这是高中:背着书包找教室找座位和老师在网络教室交流,这是大学。大学有更自由的空间,更丰富的生活,更精彩的舞台。自由需要自主,丰富需要选择,精彩需要设计。大学是追求人生大目标的开始,需要精心设计大学的有限目标,并用自信、用意志、用速度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其实,这是为大一新生第一堂程序设计课讲过的话。在新生的课上到三周以后的时候,我会提醒学生借什么类型的参考书,听哪位比我讲得好的老师的重复课,十周左右会推荐给学生一些时间安排建议,期末之前会给他们一些课程总结复习方法指导,第二学期开始再给他们一些如何设计大学生活的成功案例,平时会给一些特殊学生开点小灶。这些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尤其做好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有很多潜质很好的学生糊里糊涂就在第一学期把自己的保研资格丢掉了,很可惜。大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无限的。作为大学的一名教师,最能理解奉献的含义,要将教书和育人同时并举,才不辜负这个职业。

我时常会收到学生“呼救”的信息,比如:“老师救我,上机程序又怎么怎么样了„„”,“老师,急!!提交作业又如何如何了”,“老师,我都想退学了„„”。记得我还在数学系的时候,有位很有漫画天份的学生考到了数学系,勉强坚持到大一第一学期时就出现多门课程不及格。我是她的班主任,费了很多周折,把她调整到艺术学院,在那里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这位同学非常感动地说:“老师是你救了我”。听到这些真诚的表白,谁还能吝啬自己的付出呢?爱与责任应该是师德的灵魂!还是在网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我曾做伟人的老师。”我感到很有意思。是的,谁说我们平凡的工作面对的学生就不是将来的伟人?我正是带着‘做伟人的老师’的欣幸和责任来对待我的工作。当在课堂上听到一阵阵掌声时,当收到一封封激情洋溢的邮件的时候,我深深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感到奉献的价值。尤其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仅仅是课堂教学,同学们就给了我名过其实的肯定:2005年在“我爱我师”评选活动中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2006年获我校首届T-more优秀教师奖;2007年在计算机学院“当红谁主教”学生评选活动

中获十佳教主。昨天在准备这份稿子的时候,无意发现了一个社会点评老师网站,上面也有很多评价。这些评价、这些荣誉远远超过了我所做的工作,其实也超越了荣誉本身,她让我感受到心与心碰撞时的那份快乐,感受着自己总是走进生命最灿烂的时刻。

进取是教师制胜的法宝。自古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准则。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面对着和时代赛跑的学生,我时常在问自己,拿什么丰富我们的讲堂?如果现在谈我的体会,那就是:用科研促教学!因为科研可以使你了解更广‘泛的需求、更先进的技术、更前瞻的构想:可以使书本变活,使课堂和社会相融,使学生的思维和国际接轨。当然,这对搞基础课的老师来说,谈何容易!我的态度是:因为不易才要进取!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开始作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从应用开发到国防基础研究,从总装预研到基金,从“十五”的一百多万到“十一五”的六百多万,这和我们的科研大户比起来差之千里,但是这些科研使我在研究生课上开设了虚拟现实的开放实验,在“教授开讲”系列讲座中向本科生作为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学科讲座。许多学生从本科毕业设计就加入到我们的科研队伍,直到在我的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尽管这个过程经历了许多坎坷,也正面临着新的问题,但是,科研的开展迅速提高着自己,也着实促进着教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蚂蚁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天道酬勤,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只有自身的不断提高,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创新是教师的生命力。有人批评教师墨守成规说:“有人教了一辈子书,但实际上只相当于教了一年,因为,其他都是这一年的完全重复”。是的,这样的教学可以完全用现代的电子设备来完成,教师将失去了他的生命力。21世纪是一个需要开拓、充满生机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教育的主导。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需要配合日新月异的需求和发展,创新是教改的永恒主题。近几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多次主持了我校的教改课题,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获得了校级、部级多项奖励。这些工作,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同时也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的经验、对学生的责任体现在这些成果中。1999年,在配合“211工程”检查的过程中,我将自己制作的电子课件刻成光盘发给所有讲课教师,作为一线教师,这是一种乐趣所在,既方便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2001年,我主编的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3年主讲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获首届“北京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师的创新性工作不是有工作量的任务,它是时代的需要和教师的责任,需要我们有主动的意识和不懈努力。21世纪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只要用执著去追求,用行动去准备,机会时刻就在我们身边。

几十年的教师经历告诉我,师德不是长篇大论的大道理,它是教师用不断进取的旋律谱写的歌,是从教生涯中的一点一滴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它让学生如沐春风,也让自己在春风中自由飞翔。我想用魏

要:本文以浙江万里学院这一新建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为实例,通过系统地回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的历程,对该课程的教学与建设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并总结了将其运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1 前言

浙江万里学院是一所改制的新建高校,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开办于2000年初,“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当时存在着课程内容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匮乏等等问题。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调研分析、教学改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实践中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从教学内容、方法、实验、评测等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根据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分析还是令人满意的。对以前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思考,总结经验、研究交流、发现问题,对以后进一步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借鉴老牌大学的成功经验

为了做好浙江万里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MIs课程的建设工作,我们先后拜访了国内在该本专业有特色的知名高校,如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商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宁波大学,等,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发现不足,从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2.1 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信息网络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外语等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工程等知识与方法,独立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并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各类管理工作的需要。毕业生主要到各类IT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从事信息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以及信息系统规划和评价工作。

2.2强大的师资队伍

信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从而对师资队伍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各兄弟院校的本专业都有一支年富力强、梯队合理的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如浙江大学该学科现有教师54名,其中正高职16人,副高26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硕士学位30人,出版科技著作52部,国家级课题47项;杭州商学院本学科,教职工6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5人,硕士以上占60%以上,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85%,学院每年承担国家、部、省市的多个科研项目,并面向社会为企业进行系统开发和设计。

2.3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应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和增强适应能力的原则,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纵观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大部分院校都在计算机专业和管理专业课设了管理信息课程,作为信管专业,MIS课程更作为其核心课程或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其他课程则是围绕MIS进行展开和扩充,许多高校将MIS课程作为精品课程、主干课程进行建设。MIS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本学科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做好MIS课程的体系建设也就成为信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

3 MIS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3.1 明确MlS课程的特点

MIS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它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MIS自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就MIS的应用而言,MIS涉及组织的全部决策层,即战略、战术、执行层。就MIS的实施而言,必须将信息技术与组织的管理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必须将人与信息系统的协作关系予以充分考虑,必须让MIS严格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建设。

MIS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学习这门课不仅要对其有一个宏观的正确认识,对基本理论和原理有准确的掌握,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课程中所讲授的信息分析方法,进行信息系统建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这些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课程设计才能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3.2确立MIS课程在信管专业中的定位

MIS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已经成为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分割的要素之一;从人才需求方面来分析,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中比较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会行政管理和企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通过MIS课程的学习,不但掌握系统科学理论,而且还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最终实现能适应多种行业技术和管理活动所需人才的目标:从全国各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总的情况来分析,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都是在本校总的原则基本框架内,根据各自对就业形势的预测略作调整。

对于浙江万里学院这样一所改制的新学校,则只能立足于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练好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材施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上面,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是当初我们论证设置本专业的时候所制定的目标,但在学习性地研究了当代课程理论以及深入分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之后,我们又进一步明确和端正了这一认识。

3.3建立新的MlS课程体系

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通过MIS课程的学习,不但要提高其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意识,而且也要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最终实现能适应一定行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操作和管理人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结合浙江万里学院信管专业的生源结构来看,既有文科的学生又有理科的学生,对于来源于文科的学生来讲,要掌握更多的、深入的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难度:而对于来源于理科学生来说,管理和人文方面的知识是他们的弱项,所以在建设课程体系时既要保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兼顾学生的特点,比如我们在设置MIS课程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强化信息系统的原理、信息处理的过程等内容,相对削弱逻辑性太强的

信息技术内容;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重点选择管理学原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ERP、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与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避免信管专业变成计算机专业二。

3.4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

浙江万里学院的宗旨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结合这一要求,我们教学内容的优化目标要凸显时代特点,注重相关的理论讲解,不可以把它简单视作计算机应用课程。配合理论教学内容,优选相应的案例(尤其是国内案例),目前,国内教材尚缺乏充分且具有针对性的案例,需要教师认真收集、整理,通过翔实生动的案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学生对于案例过程的模仿、思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由于MIS综合了许多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因此,在开设MIS课程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应先开设管理学原理、系统工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为他们学习MIS奠定基础。对于四年制的大学本科生,MIS课程安排在四年级的上半年比较合适。因为进入大四,学生基本上已经学习完了MIS课程所要求的必备的相关知识,此时,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合点。

4 MIS课程体系建设的效果

4.1 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完善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建设促进了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核心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重组和合并,精简课程门数,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时,增加选修课比例,删减重复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和新理论,使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深化。

具体的讲,我们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验课程四大块,其中选修课按三个方向又细分三个模块。除了信息管理理论、管理学原理,还开设了若干门数据库技术方面的课程,选修课则包括ERP、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优化了课程体系。

4.2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学好这门课,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库知识,至少还要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开发工具,否则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和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以生为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指导方针,课堂教学比较多地运用了问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并举。

案例教学、系统演示也是我们MIS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MIS课程80%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系统演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便于学生对系统开发过程的了解和知识的吸收。当然,在肯定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陷入“拉样片”式和趋于形式的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4.3促进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个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仅仅体现在某个学科的理论水平或实践操作水平上,更体现在专业综合能力上,如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每个老师每门课程的“教学日历”、“实验报告”、“试卷分析”、“试卷样卷”等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始终处于可监控之下,以便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提高情况可以动态的把握,形成了规范的、科学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如由学生课

摘要:本文根据学生的知识和

能力基础以及教学目标,认为软件工程课程实验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为认知性导入实验、方法性实验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从编程到软件项目开发的渐进式发展之路,并已在复旦大学软件工程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软件工程;实验;软件开发;实践

1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的意义

软件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工程化方法、技术和思想。软件工程从工程意义上讲是指软件开发、维护、管理等活动的总体,从学科意义上讲包括软件开发相关的理论、原理、方法、技术[1]。

软件工程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三年级开设,此时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编程能力,但分析解决复杂软件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化软件开发的意识还比较弱。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及软件管理的过程、方法和工具,为学生将来从事软件的研发和管理奠定基础[2]。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中的需求分析、设计和软件测试等软件开发技术以及工程化的开发过程(例如软件过程、配置管理、项目管理等)必须通过实际软件问题求解过程以及团队合作进行体验,而综合的软件开发能力更是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锻炼和培养。因此,软件工程课程实验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2总体思路

作为研究工程化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学科,软件工程课程的课程实验主要以课程实践项目的形式进行,从实验目的看主要分为三类:方法性实践、实现性实践、创新性实践。其中,方法性实践是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讲述某种软件开发方法后安排的实践,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实现性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全过程,一方面将学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软件工具的使用)和团队协作精神。而创新性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在实践项目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引入开放性问题和不确定问题,启发学生在探讨中寻找合理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2.1三个实验阶段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教学目标,软件工程课程实验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为三部分,即:认知性导入实验、方法性实验和综合实践。而方法性实践、实现性实践、创新性实践三类实践内容又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这三个实验阶段中。

认知性导入实验通过一个很小的程序开发案例完成认知性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体会规范化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性实验紧贴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以结构化分析设计和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为主要的实验内容。综合实践以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统一软件过程RUP为基础,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以及测试等基本步骤,同时强调数据库、网络等开发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相关CASE工具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还鼓励学生尝试一些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

三个课程实验阶段具有各自明确的目的和定位:认知性导入实验完成认知导入,方法性实验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而综合实践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能力。此外,三个阶段的课程实验中还穿插着创新性实践要求,通过各种开放性问题和不确定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寻找合理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2.2课时安排

三个实验阶段中,前两个紧密围绕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而综合实践则是对学生工程化软件开发能力的全面训练。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将认知性导入实验和方法性实验穿插在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程中进行,而在后续的软件实践类课程中安排第三个阶段的综合实践性实验内容。

3认知导入、方法性实验和综合实践

3.1认知性导入实验

通过软件工程课程之前的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程和调试能力,但分析解决复杂软件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化软件开发的意识还比较弱。认知性导入实验的目标是从软件工程实践的角度完成认知导入,引导学生完成从程序设计到软件开发的第一次跨越。

认知性导入实验通过一个算法小程序(例如日期到星期的转换等)开发案例完成认知性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体会规范化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意义和必要性。认知性导入实验一般可以在一学期的第一次软件工程课上布置,要求学生用1-2周时间独立完成一个算法程序的规范化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过程并提交实验报告,内容包括问题分析、数据结构、算法及界面设计、完整的程序清单、测试过程及结果记录、心得与体会等。

本次实验采用简单的算法程序作为题目,是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并且通过规范化开发与以前程序设计时的对比加强学生对软件工程基本思想和原则的体验。实验以开发过程的规范性、个人体验和开放问题的思路为主要评价指标,不以算法和程序本身的正确性为主要的评判标准。

本次实验一般安排在一学期第一次软件工程课上布置,与之配套的课堂教学内容是 “软件工程概论”。课堂教学通过对软件工程基本思想和软件开发基本过程的介绍,使学生初步理解软件工程和工程化软件开发的含义,特别强调本次实验与程序设计作业的区别,即强调开发过程的工程性而不是算法和实现本身的正确性。此外,配套教学内容还对系统可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测试自动化等开放性问题进行了铺垫,希望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基本功能之余能够加以思考和探究。

3.2方法性实验

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覆盖了完整的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以及测试过程,对本科学生而言,主要讲述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两部分。因此,这部分课程实验与相关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分为结构化分析设计和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两个部分。方法性实验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完成,每组3人。每个小组从候选项目中选择一个完成结构化分析设计和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两部分实践内容。本阶段实验可在导入性实验结束后布置。

本阶段实验以结构化及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UML基本表示法的掌握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考查学生理解实际问题需求、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本次实验与教学内容中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以及“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配套。为了保证本次实验的顺利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需要着重强调以下内容:明确软件系统分析(做什么)和设计(怎么做)的区别,体会数据流图、系统结构图以及UML各类图的含义;在具体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需要综合各种具体要求和约束(例如可复用性、物理分布等)以及各种指导性原则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3.2.1结构化分析设计部分

这部分实验要求各小组使用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方法完成实践项目的需求分析和设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包括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文档)。结构化分析阶段要求学生按照结构化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完成实践项目需求分析过程,将分析结果表示为相应的描述形式(主要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加工小说明),并根据相关原则和判定方法保证数据流图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结构化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在结构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完成实践项目的结构化设计,包括初步的结构图映射以及后续的结构图优化。要求提交的结构化分析文档的内容包括总体需求概述、分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加工小说明等,结构化设计文档的内容包括总体设计说明、初始结构图、改进的结构图以及各模块说明等。

在完成基本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实验中加以体现:数据流图中文件的识别;对于数据流图分解程度的把握;对于系统模块物理分布的考虑;模块之间的交互设计,例如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对于系统可复用性的考虑等。

3.2.2面向对象分析设计部分

这部分实验要求各小组使用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完成同一个实践项目的需求分析和设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包括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文档)。面向对象分析阶段要求学生按照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完成实践项目需求分析过程,将分析结果表示为相应的描述形式(包括领域模型、用例模型以及用例的详细描述等)。面向对象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在面向对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完成实践项目的面向对象设计,包括系统体系结构、结构设计、面向对象类设计等。

在完成基本的实验要求上,要求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实验中加以体现:层次体系结构等体系结构风格的运用;面向方面(Aspect)、关注点分离的设计思想;系统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考虑、面向对象设计模式的运用;对于系统边界之外的外部接口的设计考虑等。

3.3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一般安排在软件工程课程后进行,此时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库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而且即将走出校门参与软件开发实践。因此,综合性实验突出强调贴近实际软件项目的实践性以及相关软件开发能力的综合运用。实践性实验一般安排在软件工程课程后续的软件开发实践课程中,成绩评定完全根据课程实践情况。

综合实践以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统一软件过程RUP为基础,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以及测试等基本步骤,同时强调数据库、网络等开发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分析、设计、测试等CASE工具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还鼓励学生尝试构件技术、AOP、Web Service等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

中美粮食战争之:小麦篇

中美货币战争中之中国战略
《中美货币战争中之中国战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美货币战争 中美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