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丰碑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2:31: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以及将军动作、神态的前后几次变化,体会出军需处长自我牺牲,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和红军队伍为人民而奋斗,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丰功伟绩。

2、理解:严峻、思索、镇定、安详、晶莹、丰碑(本义、喻义)等重点词语,重点理解四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从读中悟出情、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将军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战士,好干部而沉痛和崇敬之情。

设计理念:

进行本文教学时,我紧扣课题,直接点击“丰碑”,把握文章主线,附带暗线,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走进云中山,贴进军需处长的心灵。抓准文中第七小节这一重点语段,通过品析“镇定、安详”等关键词句,让学生在在读中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中感悟人物品格,在读中经受长征的洗礼,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教材分析:

本文源自人教版十册第七单元22课,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个真实的故事,讲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战友,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本文文字精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文章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正面描写军需处长,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反衬军需处长的伟大品格,通篇折射出可歌可泣的红军精神。

学情分析:

长征中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虽然他们对长征中的故事有所了解,但都是一些支零破碎的甚至是一知半解得堆砌,因此学习较难进入情境,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红军精神较难易建构。本课针对这些客观因素,在第一课时背景交流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巧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直面人物内心,点击“丰碑”进行层次建构,积累学生的情感内存,使他们受到教育。

教学目标:

1、理解“覆盖、晶莹、镇定、安详”等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积累语言,读中体验情感。

2、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品析、训练,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形象,感悟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并将这种品格升华为红军精神。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第七自然段及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文本,感悟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格,并将这种品格升华为红军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并理解“丰碑”一词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回顾“丰碑”的第一个层面——高大的石碑

1、(板书课题“丰碑”) 同学们,“丰碑”原指什么?

2、过渡:是的,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但是在本文中,丰碑还仅仅是一座高大的石碑吗?它到底指什么呢?不急于回答,让我们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丰碑”切入,从丰碑的原意谈起,意在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对丰碑的意象,为“丰碑”深刻内涵的构筑奠定基础。)

二、初读,解读“丰碑”的第二个层面——军需处长形象

1、拿起课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丰碑”到底指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划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

2、交流并随机出示: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指数名学生读句子。

4、出示两个重点词:覆盖、晶莹 指名读,强调“覆”字的写字要领。 理解:“晶莹”什么意思?那“晶莹的丰碑”就是——?

5、指导朗读:理解了晶莹,你能把这个句子读的更好吗?谁来试试?指名读再齐读。

6、质疑: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读了这句话,你脑子当中有什么疑问吗?

7、提炼本课主问题:“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8、过渡:是啊,军需处长是一个掌管部队后勤大权的人,为什么说他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现在我们有了问题,该怎么办?——对,让我们再一次潜入文中,用心去读,去品,去体会,并找出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看看你能从中找到什么答案。

(设计意图:紧扣文眼进行质疑,然后梳疑,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问题,为教学流程的设置建构起了支架,围绕主问题组织教学流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样也把提问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通过质疑挑起学生的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品读,领悟“丰碑”的第三个层面——军需处长品格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找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一)、学习第7自然段,走近军需处长,深刻感受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1、反馈:文中那个段落直接描写军需处长?交流后出示: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2、启读:孩子们,就这一段话里的每一个字都那么催人泪下,那么扣人心弦。现在就请你们认认真真地把这段话读一次,边读边圈出能帮助你理解军需处长的一些关键词来,待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3、“镇定安详”的形象解读。交流:说说你从那些字眼儿中读懂了军需处长的什么?并随机指导读有关的句子。

当学生讲到“镇定、安详”时,便紧扣“镇定、安详”,结合“冻僵、塑像、单薄破旧、贴”进行层层建构式解读。

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

插入句子比较: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穿在他的身上。

随机点拨:从哪些句子看出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冻死时却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你从镇定、安详中读懂了什么呢?

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一个掌管着整个部队后勤工作的军需处长,居然穿着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以至于被冻死,这是为什么?

军需处长因为没有棉衣而被冻死了,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冻死的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1——2两个自然段内容进行回答) 在冰天雪地里,棉衣代表着什么?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别人,就等于把什么让给了别人?而对于此,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他后悔了吗?你从哪儿看出?

引 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 ;

尽管在冰天雪地里他是被活活冻死的,但可以看出————;

军需处长就这样走了,他走得那样从容、这样的无怨无悔,你看,他的神态是————。

4、波涛澎湃般的心灵解读。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牺牲了,他走的那么平静,没有一句豪言壮语,难道军需处长不知道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吗?难道他不想等到家人团聚的那一刻吗?那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说话训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军需处长想

5、小结回读:也许军需处长还来不及想这些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带着几分眷恋,带着几分憧憬,这样悄悄地走了。然而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他以身殉职而无怨无悔,这是多么伟大的战士,多么令人敬佩的军需处长,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敬佩之情再来读第七自然段吧!

配乐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9——12自然段,通过解读将军的情感变化,深化处长的精神与品格。

1、导语:军需处长就这样长眠于云中山了,他与云中山化为了一体,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震撼着每一个战士,震撼着读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更是深深的震撼着文中的这位将军。请拿起课文,找到9——12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我读叙述部分,学生读人物语言部分。

2、小练笔: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想 。

3、点评:他为队伍冻死战士而痛惜;为军需处长的失职愤怒至极;而当他得知眼前这个冻僵的战士,这颗英雄的灵魂,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震惊、愧疚、敬仰、痛惜„„如今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只能凝结在这一个沉重的军礼之中。请每一位同学再融入文中,读读12自然段,把自己的心读进去,把文章的情读出来。

4、回读(指名读):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端起课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让这一刻成为永恒的定格。齐读。

(三)、回归主问题,深刻感悟“晶莹的丰碑”之深刻意蕴与精神内涵。

1、导语:是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被大雪覆盖了,但他的崇高形象像一座无形的丰碑矗立在将军和战士们的心中。惊天地、泣鬼神,天地之神也为军需处长举办着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出示: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结题:现在谁能回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随机指名感情朗读本节。

3.悟读:有了这样的理解,我想你们会读的更好了。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先着力凸显主线,以“镇定、安详”为基点,结合“冻僵、单薄破旧、贴”等关键词句,通过自主品读、交流讨论及说话训练等语言实践活动,由镇定、安详的形象到波澜起伏的心灵再扣回镇定安详离去的那一幕,进行层层建构。让学生深刻感悟处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那份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崇高精神。再弹出文章的暗线,抓“愣”这一生长点进行练笔,揣摩将军的内心活动,透过将军的视角来反衬处长的高尚品格。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情感、价值、态度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较好的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

四、拓展,提升“丰碑”的第三个层面——伟大的红军精神

1、导语:有一种倒下叫起立,有一种离去叫永生,孩子们,一个军需处长倒下了,但是更多的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了,( 课件演示《长征》电影片断 )

2、看,这支前进中的红军队伍,如滔滔江水奔腾汹涌,如钢铁洪流滚滚向前。听,这脚步声是多么坚定而有力,这脚步声分明是在告诉人们:出示: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指名数位学生读:这声音、这气势分明是在告诉你:—— 这声音、这气势分明也在告诉你:—— 这声音、这气势就是在告诉我们:——

4、延伸:在红军艰难的征途中,这晶莹的丰碑又何止一座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到了谁?

5、总结:是的,无数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那样的可亲可敬的红军战士,组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长城般的革命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就能取得一个一个胜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丰碑就是——红军精神,就是崇高精神。

(设计意图: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丰碑,课堂中充分引进学生熟悉的资源,对丰碑的理解没有局限于本课的军需处长,而是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这样就丰富了丰碑的内涵,丰富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从中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让丰碑的意义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

一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丰碑》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课文双线并行,一条事情的发展顺序,另一条则是将军神态心情的变化。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阅读量,但因为本课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而且对于《丰碑》这样的红军长征题材文章接触还是比较少,因此很难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难以入情入境。此外,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巧妙链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湖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本课教学时,我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整合,采用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差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丰碑的含义,在朗读感悟中学会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红军过雪山的艰难,领悟红军老战士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理解“丰碑”的多层含义。

难点:理解“丰碑”的多层含义。

五、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的课件和学习主题网页,建立“重走红军长征路”博客,班级qq群讨论交流,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有关内容。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题导入,初解丰碑

1.课件播放:各种“碑”的图片,理解“碑” 2.出示课题:读,理解“丰碑”

3.初读课文,借助主题学习网站的资源,在线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红军爬雪山的艰难。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而要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直观形象、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借助信息技术,以图片导入,具体形象地揭示“碑”的含义,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借助主题学习网站资源 “重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为后文“升华丰碑”做好铺垫。

(二)研读感悟,奠基丰碑 1.研读环境

(1)读

1、2自然段,抓关键词语体会环境的恶劣。云中山,是红军爬过的众多雪山中的一座,环境非常恶劣,请你仔细读读课文

1、2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词语看出了这是一个恶劣的环境? (2)我们再来看看红军的装备,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应该有哪些装备? (3)引读: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可能——,可能——,可能——,可能——,还有可能„„(引导想象可能会遇到的更多困难)

(4)课件:视频播放(爬雪山小片段) 提问:看了这段录象,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当有些感受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时,学生就会缺乏应有体验和感受,此时借助视频《爬雪山》以影音的形式呈现过雪山的艰难,让同学们有切身感受,也为军需处长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把棉衣让给战士以至自己冻死奠定感情基础。

2.初见军需处长

(1)将军担心着那么多可能出现的困难的时候,他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出示第七自然段:(图片+文字)自由读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着„„

这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2)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因为只穿着单薄的衣服而被大雪活活地冻僵了!将军他会怎么样?读读课文3到10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描写了将军发怒的神态?

(3)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并进行朗读指导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的肌肉抽动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提问: 哪些词语写出了将军的愤怒? 军需处长应该是负责什么的?将军的脸色为什么严峻? 生气到了什么程度?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ppt课件,以“雪山”为背景图片,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地出示重点句,有很强的机动性,也为后来将军知道被冻死的竟然是军需处长本人来一个强烈的反差,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同放异彩。

(三)感受情怀,细品丰碑 1.再见军需处长

将军为冻死的老战士而痛惜,更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愤怒至及,可是,可是同学们,军需处长已经听不到这吼声了。

出示:(第七自然段,老人改为军需处长,配乐),指读 2.细品军需处长

当我们知道,被冻死的人竟然是军需处长时,我们的心,被沉沉地击了一下,请你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交流:(体会镇定、安详的神态)

3.让我们用齐读来表达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以及无限的哀思,你准备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配乐,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出示文字,把“老战士”改为军需处长,配以低沉哀思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走入军需处长的内心世界,并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感受军需处长的那颗高尚的灵魂,教学重点突出,学生人格的熏陶培育与语言文字训练水乳交融。

(四)震撼心灵,升华丰碑

1.当将军得知,这个冻僵的老战士,这颗英雄的灵魂,就是军需处长时,震惊、愧疚、敬仰、痛惜„„一齐涌上心头,让我们再次融入课文中(指名读第12到14自然段) 找一找描写将军动作的词句,体会将军此时的心情。(交流) (1)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润湿了„„ (2)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 (3)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2.情感升华,真情表述(登入专题博客,播放背景音乐,选择写话) 如果你是将军,你会对军需处长说:

如果你是那位接受军需处长棉衣的战士,你会说:

如果你是一位执意要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军需处长穿,他却坚决不接受的战士,你会说:

【设计意图】此时,同学们已经被军需处长的高尚情怀深深震撼,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和强烈的情感喷发之后,借助多媒体配以一首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设计一个课堂小练笔,选择一个身份写话,登入博客发表把自己的感受,孩子们的感情自然真挚流露。

(五)拓展延伸,定格丰碑 1.定格丰碑

出示:军需处长已经听不到将军的吼声,也看不到将军缓缓敬的军礼,他已经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理解“晶莹”,这里的丰碑是指谁?是在赞扬什么? 2.升华情感

(学生反复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关爱战士的将军,所以我们可以大声地说—— 正是有了无数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长征队伍中有无数英勇顽强的战士,他们用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不断告诉我们——

【设计意图】以ppt反复呈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字体逐次放大,教师激情引读,把学生的朗读逐步推向高潮。

3.拓展延伸

播放视频歌曲《英雄赞歌》回顾漫漫长征路

【设计意图】遵循本文的特点,发挥多媒体震撼人心的独特效果,借助其为学生补充呈现赞美红军爬雪山的歌曲,影、音、文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既让学生感受到了红军爬雪山的艰难,也真切赞美了红军的长征精神。教学至此,教学难点有效突破,在高潮戛然而止,留给学生的是长征精神永不停止的赞歌。

(六)课外实践,弹性作业 1.三选一

(1)写一篇《丰碑》读后感。

(2)在主题学习网站中完成相关习题;

(3)在博客“重走红军长征路”中阅读长征课文,并班级qq群里交流自己的感受。

2.温馨提示:如果想和老师交流或有什么困难,可通过qq、邮件与老师联系。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能力水平都各不相同,设计了难度不一的实践作业,就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助,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学反馈的弊端,营造了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八、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上引发了深刻变革,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媒体、师生角色等方面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的理解,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同时,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这节课的时间、空间,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当然,如何更好地给信息技术定位,发挥其辅助作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提高。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丰碑》。齐读课题。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坟山的墓碑、西海的抗日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哪些是“丰碑”?你们敢不敢用简笔画的形式把“丰碑”画出来?(画在课文插图老战士下方)(巡视,指名学生上台板画)

2.这篇课文“丰碑”指的是谁?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用“ ”把它划出来。晶莹是什么意思?哪些词可以跟晶莹搭配?指导学生用“晶莹”造句。

谁能围绕这句话来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二.导读提示。

速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1.自由读这一自然段,并从中找到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的老战士。(灯片出示)写在课堂练习本上,鼓励学生多填。在此还要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品词。a。镇定、安祥。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怎样理解“镇定”和“安祥”呢?老师给你们列了个自学提纲,试一试自己去完成它,好吗?

出示灯片:默读,完成下列自学提纲:

⑴ “镇定”和“安祥”的意思是什么?能用什么方法来解这两个词? 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左手„„;„„坐着)没有挣扎、没有痛苦、死得自然,所以他的神态显得„„。

⑶老战士为什么死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四人小组讨论)(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巡视参与讨论。点明中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4)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还可以想象他在做什么?(打招呼、鼓劲加油、指着胜利的前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把这好像放在一起谈吗?(好像„„,也好像„„,还好像„„更好像„„)再次点明中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5)出示灯片:“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

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什么单薄,点明中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换词读。(出示灯片:„„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3、指导背诵。⑴指导背诵,⑵看图试背;⑶指名试背;⑷齐背。

4、当将军看到这一悲壮的画面时,他的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引读:只见将军的脸色顿时„„,嘴角边的肌肉„„。忽然„„的人„„ 将军为什么要吼?(为老战士的冻死而难过,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所以要吼。)指导朗读这句话。练读——抽读——齐读

师引读:这时候„„将:(生读)„„

当将军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他的神态又是怎样的呢?请你在第12自然段找出写将军神态的句子来。出示灯片: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立在雪地里。为什么愣,时间长还是短?

⑴对比读。

⑵辨异同:①来得突然,时间紧,心情急。愣的时间短。

②完全出乎意料,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感动,为自己错怪军需处长而内疚。愣的时间长。

因此他的眼睛湿润了。湿润是什么意思?指导造句;根据课文内容造句。联系生活实际来造,用湿润的另一方面造句。草地湿润、空气湿润。加进“晶莹”去造句,行吗?(同桌互相说)

在第十二自然段中,除了对将军听神态进行了描写之外,还对将军的什么进行了描写?用“ ”划出来,你能围绕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吗?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试读——抽读)

师读:敬完军礼后,将军又怎样了呢?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如果老师漏了哪个词没读,你就在哪个词的下面做上记号。

师读:漏“沉重而坚定”

品:沉重——为军需处长的牺牲而悲痛。 坚定——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所鼓舞。 “声音”指的是什么“

“这样的队伍”是怎样的队伍?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个什么句? 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请你写在这句话的下面)

首尾呼应读。是啊,有了这样的队伍,将军还会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此时担心化为了——信心,有这样的信心,我们的战士不怕吃不上饭,不怕„„

三、回顾全文

学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课文的插图和你自己画的丰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相似。所以说„„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仅仅形象上相似就可以说“军需处长成了丰碑”吗?(引导学生答出:军需处长不朽的功绩和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因此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下面听老师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直到结束。在听的过程中,你们要完成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你们有信心吗?这个任务就是——在你自己画的丰碑上题上一两句碑文。边听边想,题哪句话最合适?

(到第12自然加进学生的读) (看到丰碑,我想到了„„) (看到军需处长,我想到了„„)

《丰碑》教学设计 抓住思维空间 培养想象能力 江苏 翟书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下册 > 丰碑 > 丰碑教案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我校老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 “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

“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 “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

“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学生边读,边寻找,边体会。像课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湿润了”“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样难以理解的词句,因为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也都自己读懂了。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将军情感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这时教者抓住时机,引导儿童“反刍”第7小节:“当你读到这里,觉得军需处长除了不怕牺牲外,还有什么高尚品质?”

通过讨论把学生从“老战士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初步认识,提高到军需处长还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来理解。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样通过“反刍”第7小节,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了。

学生“反刍”第7小节以后,教者抓住第二个思维空间,再次引导:“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呀,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了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图画。

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图画,一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有的说:“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会对战士们说,加油啊!翻过云中山就是胜利!我吸口烟,歇一会儿,马上赶上你们!”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只要战士们有棉衣穿,不挨冻,我就是冻死了也心甘!”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

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军需处长牺牲前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对自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感到十分快乐,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第二次“反刍”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从军需处长的姿势、神态、衣着,体会他的忠于职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高尚品质。”

通过阅读、体会,又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军需处长不仅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有“忠于职守、乐观自信”的精神。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小节。”

由于有了上面的两处想象做铺垫,学生对“晶莹的丰碑”是什么,都十分清楚,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

突破难点以后,教师抓住第三个思维空间,继续引导儿童想象:“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时候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完全展开了:

“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

“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教师引导儿童概括: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既使战士们感到难过,又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话锋一转:“作者是怎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大家读第14小节。”

学生读着读着,知道了:“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战士们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变化的表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就是将军由“担心”到充满必胜信心的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过描写将军“听到的”和“想到的”来表达将军、干部、战士们情感变化的过程的。这样又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感情!” 经过三次想象,三次“反刍”,军需处长那高大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姿势、神态、衣着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那些相关的词语、句子、句式,在涌动着生命力的真情实感的诵读中,也一起积累到同学们的记忆里。

[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发出思维能力,就此学此是一种感知、认知的初级阶段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自然也是有所得的。然而,想出的发挥是由此及彼,在“此”以外的深层次发掘,要想得自然、流畅、合增又合理就必须做到对“此”的充分理解,由“此”生发开来,想象到“彼”,这个过程是学习的又一个层次,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启发学生想象要找到台适的“发散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自会展开,否则便会出现启而不发、唤而不应的情况,因为不是任何事物的任何一点都能激发出人的想象的。这一课中,翟老师找准了“发散点”,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效果极佳。]

丰碑 教案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

丰碑 教案
《丰碑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丰碑优秀教案 丰碑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