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3 20:20: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然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2、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3、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学科中心论: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

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8、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9、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

10、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11、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2、智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3、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14、前景教育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你”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15、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6、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7、学科课程:是将人类文化按科学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与知识,组成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课程体系。

18、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

1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0、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21、个体发展的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3、综合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又叫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

24、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

25、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26、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7、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8、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的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9、个性发展: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30、广义教育: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社会活动。

31、道德两难法:科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的发展儿童道德判断力。

32、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33、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34、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35、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36、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37、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育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和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同样以教学活动为基础。

38、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是社会学习论代表班杜拉概括出来的一种学习类型,指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采用道德判断的故事进行实验证实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

39、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对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0、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4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具体方法有口头提问、书面测验等,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进程等。

42、平行教育原则:又称“平等影响原则”,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一条集体教育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个成员的教育。

43、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44、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1920年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其显著特点是,教师不系统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45、螺旋循环说:是我国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探索中提出的一种观点或模式。其基本精神是,把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组织在受教育者邻近发展阶段进行教育。要求德育内容的层次既不能过高又不能低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只能适当超前,通过教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要求。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运用螺旋循环说,研制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大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

46、道德教育:道德就是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47、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48、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感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49、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

50、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指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有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51、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首要关注点,指少年儿童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及信息素养。基础学历是青少年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的基础。

52、潜能:潜能是指人发展的潜在能力。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为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53、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经验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

54、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借助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点是:(1)以解决问题为主题;(2)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3)对探究性认识的关注。

55、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56、体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体魄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57、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

58、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

59、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

6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6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62、常模参照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其成绩的优劣。

63、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