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2020-03-03 03:08: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

一 通过古今中外的学习,谈谈你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概念以及其结构的理解

当今,国内对课程普遍认同的定义是: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语文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见诸于官方文件,是在清朝末年。而作为正式的课程名称是在1949年,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课程名称做了诠释。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必须包括听、说、读、写、算。这对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特征,丰富生活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未来社会中谋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材和网络学到的内容,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 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它包含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如结合语文课的学习,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三是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如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谈谈你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

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1、工具性

(1)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如前所述,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统而言之的广义的语言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就是语言。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2)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思维主要依凭语言进行。当然,也有形象思维,但不占主要地位。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力的强弱,思维的发展势必会促进智力的开发。而思维的发展又必须借助语言的训练。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也就是进行思维训练,其结果必然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教学语文,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掌握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3)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4)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各门课程的学习,都要以祖国的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听说读写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学生缺乏识字、释词、阅读、概括等能力,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自然及其它课本中的知识。(例:对“增加了、增加到”的理解)因此,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说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基础课程的话,那么,语文课程便是基础的基础。学生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增强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才干。

2、人文性

语文是工具,不过它和锄头、刨子等其他工具又有不同,它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是表情达意,那么,语文一经人们掌握和运用,也就很自然地产生思想和情感。同一语言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思想感情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健全人格。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又是潜移默化的。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人的生命、心灵、精神律动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绝不仅是概念的分析、概括,也不仅是工具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所以说其人文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需特别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工具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容而言;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第三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目标是如何从“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课程标准总目标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和“知识、能力”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表现在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2 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表现在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第四条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第五条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都阐明了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更好的进行学习。 3 知识,能力的目标表现在

总目标的第六条到第十条充分阐明了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并且学会用这些能力去获得知识。如学会普通话,能书写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会使用语文工具书。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二 比较建国后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你认为这些文件中哪些教学理念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并就其中一点或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一条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个人认为这条很值得继承和推广。语文课程的学习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语文知识的积累不再一天半月,二十在长年累月中,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比如最基础的怎样查字典,怎样选择课外书并做好笔记等。这样无论在阅读、作文教学中,都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老师给予学生的知识是一碗水的话,那么学生在课下的自学就是遨游在整个海洋中,可见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必要。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第四节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一.认真阅读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语文),举例说明它的编排有什么特点,你最欣赏哪个特点,为什么?

人教版教材编写宗旨是力图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的编排具有以下特点:一 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组选编的课文及部分练习,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实践生活以及展示平台等内容,都是围绕专题安排的。如第四册的第三组教材,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爱祖国,爱家乡,接着是四篇课文。

二 突破传统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创新和突破,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又易于学生的学,教科书由教本变成为学生的学本。如练习中的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连,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学习伙伴互相交流。其次,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语文园地里设置的我的发现这一栏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掌握汉字构字的特点。

三 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后编写我会认,我会写,读一读。读读背背等题目,体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延伸,拓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第四册语文园地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邮票和邮票的故。

四 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识字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自主识字,扩大知识量,不受教材规定的识字量的局限。阅读方面,教科书后附选选读课文。

五 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我最欣赏的是第五个特点。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动脑思考,学会充分利用高科技现代化设备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二.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选择一课结合课标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谈谈你对这课教材的理解?

第五节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一.你认为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

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四)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我真行”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了“画与写”的课程,让学生在画画的同时,为图配话,并将这些作品编成班级刊物;有的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诗”的课程,让学生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六节 小学语文学习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培育情感态度与学习习惯”这三者中择一,谈谈你的理解?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因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