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麦产业分析2020

发布时间:2020-03-02 00:07: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麦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一、我国小麦产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小麦产业概况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谷物产量和消费量的30%左右,而贸易量占世界谷物贸易量的45%左右。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的第三大谷物,近年来每年种植面积在2400万公顷左右,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

1960年以来,中国小麦产业呈现五个显著特点:一是面积下降、总产增加,均以1997年和2003年为拐点,呈三段式波动。二是单产持续提高,2015年比1960年增长了5.64倍。三是总产增加主要由单产驱动。四是集中度高,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5.3%,产量占全国的55.5%。五是主产省份的种植规模和单产均较高。消费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持续增长,2014年比1961年增加了1.05亿吨,年均增长率为3.6%,略高于同期小麦总产的年增长率3.3%;二是长期产不足需,1960-2014年55年间仅有11个年份国内小麦供大于求,其余年份均产不足需。2008年至今一直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2013年一度达到677万吨,这两年预计增速有所减缓。

(二)我国小麦产业发展趋势

1、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长期战略需求

1 据预测小麦产量每年递增1.7%才能满足到2050年全球需求的增长,而目前的增长率仅为1.1%。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逐年减少,而人口仍在增加,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据预测,未来20年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小麦产量需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1.4%,而主产麦区产量潜力年均增长率仅为0.8%。至2020年我国年小麦需求量约为1330亿公斤左右,2013年我国小麦总产1221亿公斤,缺口达109亿公斤。据统计,2014/2015年度我国小麦国内总消费量为13160万吨,2013/2014年度为12920万吨,增加240万吨,增幅1.86%。因此,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是我国小麦生产及产业发展的长期任务。

2、优质专用和绿色安全是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一直比较重视小麦的品质。随着我国小麦生产和育种目标由过去的以产量为主向增产与品质并重转变,优质专用小麦育种取得较大进展,主产区小麦品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是,目前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发达国家优质专用小麦占小麦总产量的80%,而我国只占15%。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2016年对国内强筋小麦市场需求形势分析表明,我国对优质强筋小麦总需求量约500万—700万吨,而当前我国优质强筋小麦总产量约300万—450万吨,缺口达200-250万吨。需求的增加拉动了强筋小麦的价格,譬如2014年国际小麦价格连续走高,

2 美国墨西哥湾硬红冬麦平均离岸价从1月份的288美元/吨涨至5月份的346美元/吨;上半年国内优质麦均价为2803元/吨,同比上涨9.2%,优质麦与普通麦价差从1月的278元/吨增至5月的365元/吨。优质专用小麦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另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粮食安全一样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麦田有害生物的治理不仅要保障小麦高产稳产,还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小麦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水肥利用率和种植收益是我国小麦生产的迫切要求 我国是世界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山东省人均水资源更为缺乏,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5.8×108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7m3,二者都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6,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但我国农业生产的水肥资源利用率较低,既浪费了水肥资源,又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种粮收益。据报道,我国水分生产效率1.0,发达国家2.3。我国正面临氮、磷、钾肥料施用成本增加、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能源价格上涨导致N肥生产成本不断提高,2040年后我国P矿资源将会短缺,我国目前K肥的进口依赖度高达70%。近年来我国大田作物化肥投入大量增加,却难以达到增产目标,增肥不增产现象凸显,肥料利用效率低是主要原因。我国小麦氮肥利用率30%,发达国家50%;中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而氮肥消费量占世界氮肥总消费量的近30%。提高水肥利用率和小麦生产收益是我国小麦

3 生产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小麦突发性自然灾害频发,生育期内干旱、生育后期干热风危害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小麦生产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技术途径大幅度提高水肥等资源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实现高产优质与高效环保的协调统一,全面提高我国小麦产业竞争力。

4、小麦生产和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是发展方向 国外小麦生产经营方式多是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形式,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20世纪末,美国家庭农场拥有全国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印度农业合作社覆盖全国100%的村庄,67%的农户。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经营面积小,2010年我国农户户均耕地7.5亩,约为欧盟的1/4,美国的1/400。小农户经营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共有种粮大户68.2万户、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经营的粮食面积2亿多亩。我国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小麦种植模式、种植技术和农机农艺结合等

4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成为小麦产业的发展方向。

5、我国小麦产业支持保护政策将更加系统化是健康发展的保障

入世以后,我国遵循WTO规则初步建立了以最低收购价与四补贴为主的小麦产业支持政策,但近年来这些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如补贴不挂钩且支持空间有限、最低收购价不断提高导致国内外价差扩大等等。面对越来越复杂、挑战越来越多的发展环境,未来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确保我国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绿箱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增加小麦科技研发投入;创立小麦节水补贴、主产区生态修复补贴、保险补贴等。二是用好宝贵的微量许可这个黄箱政策空间。主要包括稳定适用最低收购价政策;新增补贴切实向新型主体倾斜;加大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三是在所有多双边贸易谈判中都要守住小麦65%的进口关税不降低,这是保证我国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防线。

二、我省小麦产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

(一)我省小麦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二大省,2003~2014年全省小麦总产量实现了12连增。山东省小麦产业的发展具有产量潜力高、生产技术水平高、品质优良、加工能力强等突出特点和优势。未来小麦生产在品种和技术方面尚有较大增产潜力可挖,但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存在显著差异。

5

1、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统计,山东省近5年来小麦年均种植面积5450万亩、平均总产215.3亿公斤、亩产396.5公斤,种植面积、单产及总产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表1)。

表1 2010年-2014年山东省小麦播种面积及总产量状况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播种面积(千公顷) 总产量(万吨)

3561.87 3593.53 3625.87 3673.27 3740.23

2058.60 2103.92 2179.50 2218.80 2263.84

单产(千克/公顷)

5780 5855 6011 6040 6053

山东省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5%,总产占全国总产的18%,单产水平处全国首位,较全国平均单产高出近20%。山东省内小麦种植主要集中于鲁西、鲁南及胶东平原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市有德州、潍坊、临沂、济宁、聊城、菏泽六个地市,种植面积均超过30万公顷,单产最高的地市为德州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430公斤(表2)。

表2 2014年山东省各地市小麦播种面积及产量状况

地区 济南市 青岛市

播种面积(公顷)

210533 246894

总产量(吨) 1263712 1520990

单产(千克/公顷)

6002 6160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莱芜市 临沂市 德州市 聊城市 滨州市 菏泽市

110351 140067 62533 134593 349744 330700 187585 60396 79304 9327 321561 450573 381593 220007 585161

713019 852943 410182 772068 2176171 2185500 1314509 337614 446354 41966 1901305 3347402 2568500 1457517 3602000

6461 6090 6559 5736 6222 6609 7008 5586 5628 4500 5941 7430 6731 6626 6156

2、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差异显著 山东省气候资源丰富,依据不同地理位臵及灌溉条件,可将小麦产区分为鲁西黄灌区、鲁北井灌区、鲁中南湖河井灌结合区、鲁中旱作区、胶东旱作区五个区域,不同区域小麦种植情况及发展潜力归纳如下:

鲁西黄灌区: 包括沿黄河各县市,面积约173.3万公顷。该区以黄河水灌溉为主,井灌为辅,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区内土壤肥力不均,存在一定面积的盐碱地和荒地,目前平均单产为5

7 250.0~7 500.0公斤/公顷。该区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方面均有较大的潜力,应继续加强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配套完善田间灌溉工程,至2020 年平均单产提高13%,可增产14 亿公斤。

鲁北井灌区: 包括淄博、潍坊所属的部分县市,面积约33.3万公顷。该区以井灌为主,能够保障小麦关键生育期灌溉用水。但区内多为山间平原,易受冻害、干旱等的影响,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平均单产为6000.0~6750.0公斤/公顷,部分县市可实现小面积单产9750.0~11250.0公斤/公顷的高产,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该区应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10%左右,增产2 亿公斤。

鲁中南井湖河灌结合区: 包括济宁、泰安、枣庄、临沂所属的部分县市,面积约66.7万公顷。该区井灌面积约占80%左右,部分麦田用湖水和河水灌溉,目前平均单产为6 750.0 公斤/公顷左右,部分麦田土壤肥力较好,滕州、兖州等县已创出小面积单产10500.0~11835.0 公斤/公顷的高产水平。该区应继续做好地力培肥,推广深松镇压规范化播种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至2020 年平均单产提高7%~12%,增产4 亿公斤。

鲁中旱作区: 包括淄博、莱芜、泰安、潍坊、临沂、枣庄位于山地丘陵区的麦田,面积约36.0万公顷。该区山丘面积大,水资源缺乏,土壤肥力偏低,以旱作小麦为主,目前平均单产3 450.0~5 700.0公斤/公顷。未来发展,一是应用抗旱小麦品种和

8 旱地小麦丰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二是加强山间水库、塘坝等工程建设,增加蓄水,挖掘水源,保证浇上关键水,提高抗旱能力。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5%左右,可增产0.8亿公斤。

胶东旱作区: 包括烟台、青岛、威海,面积约50.7万公顷。该区山丘、平原、洼地交错分布,灌溉面积小,目前平均单产为4500.0~6000.0公斤/公顷。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层薄、质地差,水资源不足,应加强秸秆还田、推广深松镇压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肥地力、选用抗旱品种,推广抗旱栽培技术; 地下水资源较好的地区,应合理开采地下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5%~8%,增产1.7亿公斤。

3、优势突出,育种成果显著

山东省属于北方强筋、中筋冬麦区,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适于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生产。据对我国10个小麦主产省(自治区)商品小麦的综合分析,山东省商品小麦的综合品质高于全国平均值。随着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或集团,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我省小麦加工能力达到3560多万吨,小麦粉有中国名牌9个,山东名牌50多个,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60多个,小麦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9 山东省小麦育种工作突出,2009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小麦品种济麦22,在22个点产量超过700公斤/亩,滕州点3.46亩高产攻关田经农业部专家组实打亩产789.9公斤,创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2014年,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小麦品种“烟农999”,在招远经农业部专家组实打亩产817.0公斤,刷新了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山东小麦之所以产量高,除品种产量潜力高、适应性广外,还有先进栽培技术的支持,“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等均已成为农业部主推技术。

(二)我省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 虽然山东小麦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但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水平,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难度增大。近几年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带动了全省小麦生产水平的普遍提高。2012年我省冬小麦平均单产率先突破400公斤/亩,2015年我省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11.7公斤/亩。但是,我省不同区域间小麦生产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大面积均衡增产难度仍很大。主要限制因素包括品种、栽培、土壤肥力、水利等多个方面,病、虫等生物因素、气象气候因素也很大程度影响小麦的产量、质量及稳产性。因此,需要加速培育超高产、广适型小麦新品种,加速研究各地适用的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实现小

10 麦生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并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我省小麦生产效率提高再上新台阶。

二是小麦生产肥水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收益低。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面积较大,仅山东省就有1000万亩左右,我省旱地农田的水氮耦合效应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近年来,我省及我国黄淮冬麦区连续遭受干旱的危害,如2010年我省遭遇冬春持续干旱低温,造成部分地区减产降质,重者绝产;今年恰遇厄尔尼诺年,北方偏干旱,南方雨水大,造成北旱南涝,势必严重影响我国小麦生产。另一方面,在生产上普遍存在为追求高产肥水投入过大的现象,既增加了小麦生产成本、浪费了肥水资源,又造成肥水利用效率低,土壤养分失衡、土壤结构劣化、环境污染,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对小麦生产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急需培育肥水高效小麦品种,研究科学的肥水运筹及耦合技术。

三是我省小麦有害生物发生种类不断增加,次要有害生物上升为主要有害生物,偶发性病害上升为常发性病害。随着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的变化,秸秆还田的推广,以前主要在长江以南发生的小麦赤霉病迅速向北推进,在我省日益成为主要病害。土传病害日益严重,纹枯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与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等叶部病害一起成为常发性病害,以前的次要害虫小麦金针虫危害日益严重,成为小麦生育前期主要害虫。因此,根据我省小麦有害生物发生的新趋势,研究其发生特点和规律,建立

11 监测防控技术平台尤为重要。

四是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规模小、产量低、供不应求。2006年我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曾超过了全省小麦面积的45%,近几年种植面积持续下滑,至2013年强筋小麦面积仅占全省小麦面积的5.4%,当前的情况仍无改善。面积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少、产量低,强筋小麦种植缺乏科学的区域化布局,商品质量不稳。需要进一步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适应性和品质稳定性,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的规模化、标准化订单生产。

三、促进我省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以《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为指导,按照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部署要求,结合国家和山东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供给侧改革,以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影响山东小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我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团队的对接,岗位专家与试验站的对接,团队成员与核心指导县(市、区)的对接,创新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攻关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研发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新技术和新

12 产品,服务小麦生产。

(二)促进我省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小麦新品种培育与育种技术平台建设 1.1 新品种培育

超高产新品种选育:选育和推广适宜于高产田种植的小麦品种,不但对提升山东省小麦单产和总产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引领小麦整个育种的方向。超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是:在更高水平上协调产量三因素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小麦的抗倒性和对多种病害的抗性,在适当提高株高的前提下,着力提高茎秆的质量;合理的株型和叶相是超高产品种的重要形态特征,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生产率,增加光合产物,进而提高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这是选育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重要的突破口。同时,积极参与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小麦增产科技支撑计划”,为完成项目提出的亩产820公斤目标积极提供候选品种。

水肥高效利用新品种选育:山东省中低产田约占总面积的70%,产量提升相对容易而且提升空间较大,选育和推广适宜于中低产田种植的小麦品种是提升山东省小麦单产和总产的关键。小麦中低产田的基本状况是水肥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水肥高效利用品种。水肥高效利用育种主攻方向是:在兼顾节水性的基础上,重点改良产量潜力和抗倒性,适于中产田种植;提高N/P/K肥利用效率,在土壤肥力较差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产量,建立并逐渐

13 完善水肥丰缺耐受性的基础研究和评价体系,优化水肥高效利用评价指标。

优质专用型新品种选育:优质专用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是:兼顾高产、优质、早熟等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在不显著降低产量水平的同时,兼顾品质的提升,特别要注意小麦品种品质性状间的协调性,如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的协调性;重视小麦品种加工馒头、面条、水饺等我国传统食品的适用性,选育食品专用型优质小麦品种;选育高出粉率、高白度(不使用增白剂等食品添加剂)的小麦品种;关注消费者的特殊要求,如紫粒和蓝粒小麦品种的选育。

1.2 种质材料创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创建 种质材料创制:经系谱分析和DNA鉴定,当前山东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同质化程度较高,遗传基础狭窄。这不仅给小麦生产带来潜在风险,从长远看,也妨碍育种的突破性进展,育种后劲不足。我国小麦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并创造了大量新种质,但总体上讲,在育种中真正好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种质很少。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创新种质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差,难以作为亲本直接利用,而育种家喜欢利用综合性状好的育成品种和高代品系做亲本。因此,未来项目规划期间,创造目标性状突出并且综合性状好的育种亲本材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育种家在育种环节中需要加强与重视的一项工作。因此,要开展育种亲本材料的创制和持续改良,重点创造目标性状优异、综合

14 性状好,在育种上“能用”、“好用”的材料,增加异质性,拉近种质资源研究和育种利用之间的距离。特别是综合利用细胞工程、分子染色体工程技术等,将小麦近缘物种的优异基因导入小麦,创制渐渗较短外源染色质片段并携带目标基因的渐渗系或者易位系,为小麦育种提供新的优异基因,丰富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

分子标记分析和标记辅助育种:获得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克隆出重要基因是小麦分子育种的基础。近期,随着小麦及其近缘植物基因组测序的陆续完成,科学家已经开发了高通量、低成本分子标记技术,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技术、多样性微阵列技术(DArT)、基因芯片技术(DNA Chip)等,实现了分子标记的大规模、自动化检测,为小麦育种提供了良好的分子基础。但是,尽管获得了大量基因/QTL的分子标记,却难以在育种中有效利用。这些基因/QTL或标记必须和具体材料(携带这些基因/QTL或标记的种质材料)结合起来才能在育种中利用,并且目前用于基因/QTL分析的种质也往往因为农艺性状差而不被育种家选作亲本。本研究的主攻方向:一是在对大量种质资源进行初步观察鉴定的基础上,筛选目标性状优异的核心种质进行多年多点的精准鉴定评价。将材料和目标性状相结合,对重要亲本材料的重要目标性状如高产、优质、抗病、水肥利用效率等,进行高通量的DArT、SNP、DNA芯片等分子标记分析和关联分析,解析这些性状的遗传基础,开发功能性遗传标记,做到理论研究和育种实践相结合。二是完善高效的常规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

15 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核心是由传统的“表型”评价选择转向“表型+基因/QTL”评价选择。在深入鉴定种质资源的基因/QTL基础上,结合性状表现,选择含有目标性状基因/QTL的种质作为重点亲本,设计杂交组合,采用聚合杂交、有限回交等方式组配亲本,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多育种目标性状融合在一起,选育出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1.3 小麦新品系鉴定技术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体系内相关专业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的人才和地理条件优势,根据小麦育种需要,建立小麦冬春性、抗寒性、抗旱耐盐性及抗病性鉴定系统,积极探索并实施小麦育种材料生物技术加代、水旱轮选、异地鉴定系统,提高育种效率,为山东省实现小麦育种新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

2、农机农艺结合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小麦生产中秸秆还田与整地播种质量差、播种量大、水肥利用效率低、农机农艺一体化程度不够高等关键生产问题,从土壤、栽培、播种、农机等多个方面进行联合攻关,采用对比试验、代表性田间试验、关键技术与综合技术结合、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相结合、试验研究与生产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究创建秸秆还田质量保障技术、宽幅播种与单粒匀播高产节本技术、小麦抗逆稳产高产与肥水高效利用技术、农机农艺配套一体化技术等技术体系,综合集成小麦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促进我省小麦生产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增效。主攻方向是:

16 从秸秆还田质量保障技术、肥水运筹及耦合技术、农机农艺配套一体化技术等三个方面突破当前我省小麦生产的技术瓶颈。

2.1 宽幅精播栽培增产机理及配套技术研究

小麦种植变条播为宽幅单粒匀播,改变了传统小麦条播出现的疙瘩苗断垄、对水肥吸收不均、幼苗参差不齐、光照不匀、造成粒瘪穗小减产的现象,落地种子粒距纵横相等连成片,均播的种子对水肥空间均衡吸收利用,个株健壮与群体协调同步发展提高亩产量,节种节水节肥绿色环保增产。研究宽幅单粒精播条件下小麦群体、个体的生长规律、增产幅度、增产的生理生化机理、不同地区不同地力条件下农机农艺结合配套技术研究。在研究的的基础上,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2.2 小麦肥水耦合高效利用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研究我省不同生态区小麦高产麦田水分需求规律,根据不同生态区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土壤蓄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化控节水等技术,构建小麦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灌溉制度和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小麦养分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构建小麦肥料高效利用的施肥制度和节本增效施肥技术;研究小麦水肥互作机理,提出水肥耦合节本增效的肥水管理模式;研究小麦测墒补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并进一步示范推广。

2.3 小麦绿色增产模式创建与示范

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围绕制约我省小麦生产的资源、环境等因素,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

17 驱动,以增加小麦有效供给为目标,突出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物理技术优先和信息技术优先等“五个优先”,集成示范推广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小麦绿色增产技术模式,促进小麦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小麦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提高”的目标。“一控”主要是控制灌溉用水总量。“两减”主要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提高”主要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小麦单产提高5个百分点;提高劳动生产率,小麦耕种管收等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5%以上;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和农药防治效果提高5个百分点,实现节水10%以上。

2.4 农机农艺一体化机械装备与应用研究

按照秸秆收集、离地粉碎工艺路线,改进秸秆还田机的结构,提高秸秆粉碎质量,改善小麦播种质量;研究开发适合小麦精密播种要求的播种机,促进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研制高效实用的麦田管理机械 (包括小型中耕除草机械、小型麦田追肥机械、小型施药机械、麦田镇压划锄机械和中小型收获机械),解决当前田间管理机械装备落后的问题;进行小麦田间试验机械装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测试等)技术的研发,提高我国田间试验装备机械化水平。

3 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建设

种植抗性品种是小麦病虫害治理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当前生产上缺乏应对赤霉病、纹枯病等在我省已上升为主要病害

18 的品种,加之病菌充足,一旦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大流行就不可避免。因此,对生产品种、高代品系和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小麦病害的发生。

3.1 小麦品种(系)抗病性筛选鉴定

针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5大重要病害,对育种专家培育的小麦新品系及核心亲本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针对小麦黄花叶病开展生产品种抗感性示范。

3.2 重要病害病原鉴定与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主要包括:山东小麦叶枯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分子系统学分析;山东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类型及毒素化学型分析;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利用GFP-原生质体转化技术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小麦根腐病主要病原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以及小麦赤霉病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小麦的侵染过程及侵染机制。通过以上研究,建立山东省小麦重要病害病原鉴定与快速检测技术体系。

3.3 重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创建

小麦重要病害的生物防治:针对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赤霉病等重要病害,筛选高效拮抗菌株及抑菌植物,研究其拮抗机制及生防效果,分离鉴定其抑菌活性成分,对抑菌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仿生合成,为小麦重要病害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

小麦根腐类等病害的生态治理:针对镰刀菌、腐霉菌和丝核

19 菌引起的小麦根腐类病害,禾谷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等开展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等农业及生态治理技术研究。

小麦蚜虫天敌的研究及应用:研究蚜虫天敌—中华通草蛉的发生消长及越冬小环境对成虫存活的影响,以及以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为寄主的烟蚜茧蜂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研究,为充分发挥天敌对蚜虫的自然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小麦禾本科杂草的化学防治研究:针对目前野燕麦、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危害加重,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偏差等现状,筛选防效好的除草剂,研究其作用机理及配套防治技术。

4、产业经济研究

通过调研、资料收集完成山东省小麦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数据库建设,对山东省小麦生产和加工的产业经济进行数量化的描述;研究小麦的生产及加工效益,分析市场竞争力;研究小麦产业创新团队对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分析小麦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提交年度产业经济分析报告及展望。

4.1主要产区小麦生产与加工现状调查研究

调查收集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小麦单产、总产量,加工量及其占总产量的比重,建成山东省小麦生产、加工与销售、进出口和库存等情况数据库。

4.2 小麦生产与加工效益研究

通过调研,收集小麦的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投入,分析研究小麦的生产效益;调研收集小麦的加工成本、加工产品的市场价

20 格,分析研究小麦的加工效益。

4.3 小麦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研究小麦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小麦产业发展链条的情况,结合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小麦产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性建议。

5、科技扶贫和“创新团队+”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创建 5.1 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新型经营主体”的新型科技服务模式

我省小麦生产区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各地的生产投入、科学技术运用和推广工作存在较大差异,自然环境中土壤、气候、生物诸多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本产业重点遴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岱岳区、曹县、汶上县、高唐县、商河县、临淄区等县(市、区),以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联合上述各县区种子公司,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农民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渠道作用,加快创新团队研发成果的转化。

5.2 建立区域性科技扶贫试验点,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以综合试验站为实训基地,强化对周边扶贫重点地区的科技服务工作。根据产业特色,小麦产业体系任务建设把沂南县、鄄城县作为对接服务扶贫示范县,在小麦优良品种选用、优良种子

21 供应、栽培、农机、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集成等方面,强化专家技术性指导和技术培训,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以期在项目目标期内达到预期示范效果。

6、示范推广与应急事件响应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与技术培训,加速成果转化;通过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快速有效的响应,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损失。

6.1 示范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对体系最新研究成果,安排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体系创新团队的技术优势和地区分布优势,每年年初制定《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意见书》,并在小麦生产关键时期,配合地方主管部门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6.2 应急事件响应及防控技术

针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分析总结以往经验和有效的技术措施,形成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倒春寒、条锈病、干热风等)防控与应急补偿技术,制定病虫害突发流行防控技术方案。建立小麦苗情、土壤墒情等信息的定期调研、分析与预测预警机制,密切跟踪气象变化,灾前及时提出灾害预警及应对措施。建立灾害信息快速反馈网络与高效应答机制。对突发应急事件及时交流信息,相关专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应急性技术指导和培训。

2016年5月8日,山东省“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

22 系创新团队启动大会在济南南郊宾馆隆重举行,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宝总结了“十二五”期间创新团队建设的成绩与经验,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扎实做好“十三五”工作新要求。启动大会的胜利召开为我们奏响了科技服务三农的新号角。“十三五”期间,小麦产业创新团队将以《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为指导,按照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部署要求,集聚小麦育种、栽培、植保、农机等各相关科研力量,紧紧围绕影响山东小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多学科、多专业、多区域分布的联合攻关机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创制新产品,构建信息共享和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山东小麦生产,为提高我省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节支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3

陕西小麦产业发展意见

小麦生长期气象条件分析

中国小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目录

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吉木乃县小麦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小麦

我国小麦产业的生产效率研究

产业分析报告

中国旅游产业分析

建材产业分析

小麦产业分析2020
《小麦产业分析202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