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9:18: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2006年12月被列为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2007年5月被列为 “市教委重点课程”。该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党中央历来都十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这门课从1985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即1985年方案,1998年方案和2005年方案。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中央政治局直接过问,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每次改革,都有力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面貌的改变,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根据2005年方案的改革精神新修订了教学大纲,设计了教学日历,已经运行了五个学期,并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完善。我们紧紧围绕中央的要求,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用两句话概括既全面又准确。第一句话是教师是第一课堂的主导者;第二句话是教师又是第二课堂的参与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以下简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老师,这门课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是党务干部,又不是行政管理者,也有别于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我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的重要成员,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三观”的神圣使命,是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实施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台上应起主导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完成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的各种学生思想、行为的信息,也是联系实际,针对思想,结合特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资源。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这个岗位,既是职业,更是事业。作为职业要求教师忠于职守,敬业爱岗;作为事业,要求教师不懈追求,全力以赴。

(二)教学上的规范性和延伸性之间的关系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在课堂上到底应该讲什么”。按理,有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这应该不成问题,但对本课程而言,这确实又很成问题。我们平时总是会听到同学有这样的意见或建议:“希望教师 1 不要照课本讲”等等,对教师而言,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中要求讲的东西不能不讲,这是教学规范;对许多学生而言,你如果讲这些我就是不爱听。这确实是一对矛盾。所以,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即既要围绕教章(节)的主要思想,但又不能拘泥于现有条目的束缚,要在内容的深度、广度、即时性等方面入手,针对同学的思想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充实课堂信息,兼顾教学规范性和延伸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就是用生动语言,切合青年大学生实际的实例,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同学,让他们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使课程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教师知识积累中“博杂”与“专精”的关系

在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对教师的两种相反的要求:一种是要求我们“做杂家,什么都要懂和通”,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博一些;一种是要求我们的授课要讲出水平、讲出深度,要旁征博引,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这些问题上的了解要“达到专家的水平”,要有专门的研究,要“专精”。确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十分地庞杂,本身就包括道德修养和法律两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掌握两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而且要将两门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这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在实践中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但要精通两门课程的知识,而且要将两门知识融合起来。

(四)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与教师自身知识积累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随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大体上每隔7-8年就要进行一次大幅度的调整,不断充实新内容,体现新成果。同时,在这一周期的期间,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局部的增减、调整,实际上几乎每年都有。因此,任课教师普遍感到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快、变化大,常有无所适从之感。在这方面,我们要求教师要不断地知识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将新的要求和理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不能和时代脱节,更不能说过时的和错误的话,对学生造成误导。因此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教师自身知识积累相对稳定的关系非常重要。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常上常新的课程,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会不段跟上时代的要求,为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领航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目标内容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环节的建设,将本课程建设成内容科学、方法多样、手段先进、考核手段合理有效的重点课程,并建设一支人员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1、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关乎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优秀而杰出人才的大计。因此,要深刻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用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采用符合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才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该课程上好,把党和国家对青年的要求化做青年学子的学习、生活实践。

2、抓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本课程采用的是全国统一教材,在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辩证关系,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争取实现网上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3、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将本课程建设成市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内容

1、充实、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

2、不断完善教学大纲。我们已经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还有进一步补充完善的需要。

3、集体备课,分工负责,编写出统一的教案,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

4、编写出教学案例汇编一册。

5、探索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该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方面,考核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以往采取的是让同学写论文等当堂考核的方式,我们要探索出适合本门课程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争取编制试题库。

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体系基本上按照中央统一的要求,按照教材的体系备课,教学内容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形势发展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更新。在教学方法方面,各位老师不断创新,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从孝文化教育开始

要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能完全按照国家统一教材灌输。必须恰当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依存和超越关系。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当得知还要上德育课,各种心态油然而生:疑惑、漠视、嘲笑乃至厌恶,不一而足。如何使课程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学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然而难与易是相对的,只要下工夫研究探索,就能创造出既有理论性、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审美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该课程。那么,我们选择的切入点是从人类最基本品德——尽孝报恩谈起。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 3 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这样分析:“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的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马克思·韦伯也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做过比较分析,他说:“ 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代文化的灵魂。现代社会文明需要孝道。一个孝道都做不到、做不好的人,其他什么事都不可能做到和做好,因此,孝是人类必须要做到和做好的第一件大事。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课就是要从孝文化教育开始,真正做到入耳、入心,真正有效。

(二)姓名审美分析法

我们在绪论课点名结束后,就对全班学生的姓名进行审美分析归类。大致上分为以下几类:

1、称谓美辞

2、助字美辞

3、身份美辞

4、形容美辞

5、德性美辞、行为美辞

6、寄托希望起名法

7、寄学识渊博之望起名法

8、寄济世安民之望起名法

9、盼望智力超群起名法

10、向往姿容俊美起名法

11、希望幸福富足起名法

12、希望健康长寿起名法

13、祝愿一帆风顺起名法

14、崇尚优良性格起名法

15、崇尚贤良品质起名法等等。学生们感到十分新鲜和兴奋。从此开始,引出从美好的姓名上看到家长对子女深深的爱心,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之心,再通过古今中外的生动事例阐明人类的父母之爱,对儿女的深情和期望,激发学生作为子女感恩父母,进而报效国家的动力。

(三)大学生写给父母的感恩信

通过感恩教育,我们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或养育者写一封感恩信(同时我们附上“致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家长的公开信”),虽然书信已经不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主要形式,作为初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可能也从来没有对父母表达过感恩之心,但是通过写给父母或养育者的写信作业,同学们第一次认真回顾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所有辛劳,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付出的心血,以及在自己身上寄托的深情厚望。我们同时请求家长给孩子回信,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子女作人生引导。很多学生收到了家长的回信。有的父母信中表示,收到子女的感恩信后,边读边掉泪;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家信时哽咽失语。有的家长给学校来信,说这种教育方法太好了,谢谢你们的精心教育。这种把理性说教和情感震撼结合起来的方法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的,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创造了各种具有科学性、形象性、4 艺术性、审美性、生动性、悦纳性的方法。如:三分钟青年论坛、现代礼仪小品操练、互相赞美法、案例讨论法、演讲比赛法、心理测试法、创新思维训练法等等,学生们对本课程的认同度和评价很高,可以说好评如潮,在这方面我们还会不断地探索。

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如手机信息(随时释疑解惑)、博客(俞平王红丽 张苑琛)等,将课堂的交流延续到生活中,24小时和学生保持联系,做学生的贴心人。

四、教材、教学资料和实验、实习条件的建设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资料: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 ,著者刘书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学读本,著者许汝罗, 王永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疑难问题解析)》,著者陈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解析)》,著者戴艳军, 杨慧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刘宏伟主编《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陈金华主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刘国生编著《北大名师告诉你这样学习最有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

8、烨子主编《北大人生规划》,新华出版社,2002

9、陶国富、徐大建主编《珍惜人生-当代大学生伦理案例评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五、师资结构的合理化和师资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们教研室任课教师知识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学位的4人。

我们为教师配备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疑难问题解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解析)》等教学资料;订阅了《报刊文摘》、《民主与法制时报》、《大家文摘报》、《环球时报》等报刊,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经常关心时事政治,做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脉搏同时跳动。先后选送五位老师参加了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举办的学习班,学习回来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另外我们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曾邀请我校法律系博士王铁雄老师交流“法的 5 精神和宪法”;邀请全国“精彩一课”获奖者——东华大学王淑芳老师来我校进行示范教学。王淑芳老师就第二章内容:“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给我们做了示范教学,使大家受益匪浅。教师们在不断地交流中提高了教学水平。

六、考核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曾经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但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是很理想,针对法律基础的方面,闭卷考试有其一定的效果,但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就不能考出真正的水平。经过研究讨论,我们目前采取的考核方法是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主要考核内容是平时考勤、平时作业等),期末卷面成绩占70%,考题灵活多样,主要考核一些德育的基本问题和法律基础的知识点,重点考核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我们认为这样比较能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

七、课程建设方案实施情况

1、修订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2、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设计了教学日历,已经运行了五个学期,并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完善;

3、修订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

4、编写新的教案和教学案例汇编。

八、教学科研成果

(一)奖项

1、刘泽雨获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一等奖;

2、2008年,“未来国际海员综合素质教育”获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刘泽雨等人;

3、刘泽雨等合写的论文《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推进科教兴市能力的提升》获“中国高校党的建设三十年研究”征文活动二等奖。 这次征文活动是由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这是近年来我校党建研究成果第一次获得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高级别奖励。

4、刘泽雨、王红丽老师主编的《航海伦理学》获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三等奖,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

(二)论文成果

1、刘泽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几点逆向思考》,主要论点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2007年12月

2、刘泽雨:《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2007年4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论文集)

3、刘泽雨:《真懂真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07年4月,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年会讲演,发表于2007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4、刘泽雨:“三位一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2006年,人民日报出版社

5、王红丽《我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任务及措施探讨》,课题组,海事高教研究2008年第3期

6、王红丽:《以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端正大学生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海事高教研究》,2008.1

7、王红丽:《大学生说谎的类型、成因及对策》,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2006.10.

8、张苑琛:《现代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影响与反思》,《理论导刊》,2006年第7期

9、张苑琛:《博客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影响初探》,《新闻记者》,2008年第四期

10、张苑琛:《喜看老树绽新芽——新民晚报“夜光杯”博客的思考》,《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11、张苑琛:《现代品牌报纸副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意义》,《新闻界》,2007年第2期

12、俞平:《航海类院校轮机人员的心理测试与分析》,《思想理论教育》

13、俞平:《网络对于青年社会化的效应分析》,《西华大学》

14、居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缺失与激发》,上海高校思政课论文集,2008

(三)课题项目

1、刘泽与主持“课程整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专题研究” 为市教委重点决策咨询课题,已结题,2008年12月

2、王红丽主持“大学生创新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海海事大学教改课题,2009年3月

3、刘泽雨主持,王红丽参与“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研究报告”,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题,2007年6月

4、刘泽雨主持,王红丽参与“上海海事大学校训、校歌、校徽方案选择比较研究”,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课题,2008.03

5、王红丽参与 “关于新形势下我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 上海海事大学决策咨询课题,2008.3 7

6、刘泽雨主持,王红丽参与 “上海海事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研究”, 上海海事大学重大决策咨询课题,2007.3

7、刘泽雨主持,王红丽参与“关于推进浦东新区社会事业系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效机制的研究”,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事业系统工会课题,2006.10.28

8、张苑琛主要负责人,“《少年日报》受众情况调查”,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项目,5000元,2006

9、俞平参与 “航海类学生职业态度的调查与培养研究”, 中远上海分公司课题,2007年12月-2008年3月

10、张苑琛主要负责人 “《蓝印花布》(记录片)”,12000元,上海市文化基金会,市级横向项目2005~2007年

11、张苑琛唯一负责人“《新民晚报》副刊受众调查”, 20000元,《新民晚报》社项目,2006~2007年

(四)教材建设

1、王红丽参编专著《现代文明礼仪》之第十章“商务礼仪”,2006年10月第一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约2万字

2、张苑琛《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上海外语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二主编,编写八万字左右

3、俞平专著:《航海类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年

九、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科研工作

2、加强团队建设,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

3、在以后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不断创新,做出新的成绩

课程建设负责人:王红丽 2009.03.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列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 从 2008 年下学期开始进行改革, 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

自 2006 年起 , 我们开始使用教育部编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统编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 基于现有教材的逻辑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一系列优化:

8 1.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和重组,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简安排, 突出重点和难点。 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四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我们重点讲“人是什么”“人生为了 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 树立家庭美德”, 重点放在“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2. 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 与时俱进。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以及学科的前沿动态来讲授,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报告精神引进课堂, 引进学生的头脑。

3. 联系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讲授。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在新时期如何认识爱国主义?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对 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4. 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 注重帮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由“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 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践价值。

5. 增加教学实践内容。 从性质上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自律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而这又必须通过实践磨炼才能形成。 为此 , 除理论讲授外, 我们从 2008 级开始增加教学实践内容, 在 56 学时中, 用 28 学时进行教学实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教材内容优化的总方向,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 我们确定了 教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既要利于学生“内化”思想道德原理、法律知识, 又要利于沟通实践环节。 为此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

1. 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主导。 所谓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启发和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与法律知识、法学原理的理解, 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它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 又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形式。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 从我校教学资源网站中挑选出典型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展开教学和讨论。

2. 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理因素来组织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西方流行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提倡教师指导下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为此, 在上课前 ,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 给学生布置任务, 学生根据任务查阅相关资料, 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学生从设问出发展开讨论、交流, 最后得出结论。

3. 自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 结合相关的音像资料,

9 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 体现先进性。 多媒体课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增强了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 寓教于乐,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 对理论的理解更深人, 使课堂教学摆脱了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

4. 在实践教学的操作方面, 制订出“全程化、序列化”的实践方案。 即围绕教学总体目标, 把实践教学融合到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 确定系列主题展开实践教学, 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用”结合, “知”“行”相融,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考核机制的重构 如前所述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养成教育课, 本课程考核制度的设计应当以课程教学目 标为价值取向, 结合养成教育的特点, 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的考查。

为此, 我们改变了 “平时成绩 ×30%+期末考试 ×70%”的传统考评方式 , 于 2008 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行新的考核方式, 具体考核比例为: 每门课程成绩总分 100分, 理论课部分的评价分数占 50%, 实践课部分的评价分数占 50%。 理论学习部分(50 分) 包括平时作业 10 分,平时学习(包括学习态度、出勤情况等的综合考评) 10 分, 开卷考试 30 分。 实践活动部分(50 分) : 包括平时学习(包括出勤、学习态度、活动效果与表现等) 30 分, 课堂交流或课件演示 20 分。

四、改革成效与经验体会

通过两年多的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也较高。 总结起来, 我们有如下经验体会:

(1)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 对各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根本性影响。 因此, 施教者应当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成效。

(2)教师要有“不唯书”、敢于探索的勇气, 才能激活教学改革思路。 现行的全国统编教材具有高度的学术权威性和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但是, 学术权威不等于实践权威 , 将学术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本身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 因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既要以现行教材为依据, 又不能囿于现行教材。

(3)只有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才能使改革取得好的成效。 众所周知, 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但是, 在既定理论体系下, 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使得“如何结合”成为比较难把握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把握所处的地区、学校及专业学生的特点, 据此制 10 订有关的教学改革策略和方案。

(4)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应当以平等、真诚、宽容的姿态和学生交流。这样,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为提高课程改革成效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五、课改中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此次教改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在此提出供以后实施时修改或避免。 一是由于上大课, 每次人数较多, 课时时间又有限, 每次只能抽查, 或是让相关的班委干部统计上报, 所以造成在考勤记录中可能存在不准确之处。

二是该课程授课教师每人要面对 10 多个班级上千人, 无法在作业和辅导中做到充分, 只能是引导、宣传和鼓励让学生更主动来找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而因为过去传统学习方式的定势影响, 不少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往往又是被动和不积极的。

三是教师工作量太大, 很难有精力顾及到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 总之,虽然我们的教改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瑕疵, 希望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帮助, 但我们能主动地走出这一步, 却是最为重要的, 此次教改获得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和信息, 会激励我们继续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答题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整理

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Ⅱ课程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