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九下第五单元教学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6:34: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7 公输

【课时学习目标】

1.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等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3.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的特点。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作家作品。

《公输》选自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辑录。墨子,名_____,是春秋战国初期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文中就有明显体现。通过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公输盘(

) 胡不见( ) 犀兕(

) 鱼鳖鼋鼍( )

文梓楩楠(

) 长木( ) 雉兔鲋鱼(

守圉(

诎(

) 敝舆(

) 禽滑里(

) 翟(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公输盘不说。

解释:

(2)子墨子九距之。 通 解释: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

解释:

(4)公输盘诎。

解释: 二.整体把握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着理解文章大意。 三.质疑问难

在阅读中你还有那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尤其是那些非正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更是无尽的痛苦。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2.活动二:个性品读

要求:画出人物对话,并品味人物语言,揣摩语气。

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1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提示: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课内训练巩固】

1.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说:公输盘不说(

) 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请说之 (

必为有窃疾矣(

以:臣以王之至攻宋也(

之:公输子之意(

将以攻宋( )

愿借子杀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然胡不已乎?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虽杀臣,不能绝也。

(6)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久距之。

3.下列语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B.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C.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D.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3.读过课本后回答下面问题:

有人为《公输》写了一个小剧本,请你根据课文前半部分的文意为他填补空白部分。(友情提示:可描写神态、语气、动作、心理)公输盘理屈词穷,______地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墨子______地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楚王_______地说:“这是怎么回事?”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墨子名言及其所崇尚的思想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

【课前预习导学】

一.小组内互相提问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结合书下课文注释,熟悉文章的内容。

【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请组与组相互提问,进行评价。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理清思路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

活动二:细读析文

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活动三:品读赏言

从文中找出墨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进行体会。

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蔽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汉江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

【课内训练巩固】

1.墨子与公输盘和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

2.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墨子、公输、楚王的性格特点。

3.口语表达训练。

(1)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美国访问,在众议院发表演说后走下讲台。一位反对他的女议员气冲冲地走到他的面前说:“阁下,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话,我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药。“丘吉尔平静地看着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丘吉尔的回答不失体面,幽默而针锋相对。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寇法西斯头子之一的戈林,曾问一名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和我作战?”“50万。”戈林说:“如果我派百万大军压境,你怎么办?”瑞士军官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一书的文学常识。 2.加强朗读训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导学】

4

一.识记积累 1. 作家作品

孟子,名_____,是______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他主张______、王道。《孟子》一书是_____________所作,是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书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

)(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二.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三.质疑问难

在阅读中你还有那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理清思路

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活动三:细读析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把决定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层?

5

【课内训练巩固】 1.一词多义。

之:委而去之(

) 利: 地利不如人和( )

环而攻之而不胜(

兵革非不坚利也(

) 2.古今异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

今义: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

今义:

) 3..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本文是从__________的角度,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__________,阐述了________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 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3.学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 【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舜(

畎(

) 傅说( ) 胶鬲(

) 曾益(

百里奚(

孙叔敖(

) 拂士(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困于心衡于虑( )

6

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人恒过然后能改(

所以动心忍性( )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熟练成诵;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细读析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课内训练巩固】 解释下列加点字。

行拂乱其所为(

)(

) 人恒过然后能改(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法家拂士(

2.一词多义。

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死即举大名耳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亡:国恒亡 (

) 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亡羊补牢(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此用武之国 ( )

3.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去: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B.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故不杀人 C.之:环而攻之 多助之至 D.利: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5.用文中原句回答

(1)文中强调人成才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2)文中指出要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必须经受艰苦的磨练,思想上要_________,生活上要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______。

6.下面均是孟子的言论,试从中提出成语。 (1)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2)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而者也。(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4)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19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填空。

孟子,名_____,战国时期______国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_____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____________”,与孔子并称“___________”。 2.读准字音:

8

所恶(

)不屑(

苟(

) 一箪(

)食

一豆羹(

蹴(

)尔

今为(

)宫室之美为(

)之

3.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② 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③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3.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三.质疑问难

在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 小组内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如: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避:躲避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2.活动二:熟读成诵

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训练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不为苟(

)得也

②所恶(

)有甚于死者

③为(

)宫室之美

④一箪(

)食

2.一词多义。

①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

)宫室之美而为(

)之

9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平(

④ 而:呼尔而与之(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古诗和现代诗中表达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课前预习导学】

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10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理清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活动二:细读析文

1.“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3.活动三:品读赏言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并赏析。

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课内训练巩固】 按要求填空。

(1)这段文字中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__,文段中还把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即____________。

(2)在孟子看来,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贤者能勿丧耳”,在《谈骨气》中孟子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这几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 (5)出自本文中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均是孟子的言论,试从中总结出成语。 ①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11

②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 ③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④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惑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4.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20 《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相梁》

【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点。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本文选自《____》,本著作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集,为____家经典之作。庄子,名_____,战国时期______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______的思想,后世把他们二人并称为________他主张顺其自然,与世无争,要求___________,回到原始社会。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相梁(

鹓雏(

醴泉(

鸱(

12

濠梁(

吓(

鯈鱼(

) 3.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惠子相梁(

) 或谓惠子曰(

) 非梧桐不止(

) 非醴泉不饮(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同学评价,引入到内容的了解。 2.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三.质疑问难

在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2.活动二:细读析文

1.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

2.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

3.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课内训练巩固】

1.用“∕”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 今 子 欲 以 子 之 梁 国 而 吓 我 邪? 2.一词多义

于:夫鹓雏发于南海( ) 于是:于是惠子恐(

而飞于北海(

) 于是鸱得腐鼠(

吓:仰而视之曰:“吓!”(

国: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13

3.古今异义

(1)非梧桐不止(古义:

今义:

) (2)于是鸱得腐鼠(古义:

今义:

) (3)欲代子相(古义:

今义: )

4.翻译下列语句。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5.文中的比喻巧妙贴切,“鹓雏”比喻______________,“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腐鼠”比喻_____________。

6.“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鹓雏_______的品性。

7.请用连线把下列任务及其政治主张或思想连接起来。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惠子 E.孔子

①仁 ②清高自守

③仁政 ④兼爱、非攻

⑤醉心于功名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请从你的积累中再写出两个庄子寓言故事的名称,并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东施效颦、匠石运斤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划分句子停顿。

(1)子 固 非 鱼 也,子 之 不 知 鱼 之 乐 全 矣。 (2)既 已 知 吾 知 之 而 问 我,我 知 之 濠 上 也。

2.下面是根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改编成的课本剧,请补充相应的舞台提示和台词,并在班上试演: 庄子与惠子相邀在濠水的桥上,一边散步,一边赏景。桥下河水清澈,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14

庄子(无限感慨)地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盯着庄子,嘲讽)地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 )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子(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挥手示意惠子暂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同学评价,引入到内容的了解。 2.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三.质疑问难

请写出初读后你的疑问与困惑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现在就让我们亲自去体会我们理想中的庄子。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细读析文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课内训练巩固】 1.一词多义。

是:是鱼之乐也(

) 固:固不知子矣(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子固非鱼也( )

之:庄子往见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 2.翻译下列语句。

(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5

3.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句是反问句) B.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此句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C.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此句用了排比修辞,句式是双重否定)

D.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句子中的两个“吓”读音、释义都相同)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两人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_。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下面是其中的看法之一: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请你对谁是胜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活动目标】

1.全面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孔子和孟子 的 有 关知识和名言警句等。

2.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能清楚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16

【活动准备】

1.将全班 同学 分成三大组,每组任务如下: 第一组:主题:生平经历

搜集孔子、孟子 的 生平和主要经历(包括对出生地如孔庙、孔府、孔林简介),要求内容准确翔实,要配以大量图片资料,以便使 同学 们 有 直观印象。 第二组:主题:影响

⑴ 搜集孔子 的 弟子和门人 的 情况,尤其 是 突出 的 几位也要重点了解。 ⑵ 记录孔、孟言行 的 著作及其对周边国家文化 的 影响 第三组:主题:思想 ⑴ 孔子 的 主要思想 ⑵ 孟子 的 主要思想

2.各小组组长负责分工细化,一周的时间去搜集整理资料 3.各组交流所得,选择汇报形式,分工到人,做好记录。 4.全体 同学 共同任务:

积累并背诵《论语》、《孟子》中 的 成语和格言警句

【活动过程】

1.主持人两名开场白。

2.各小组登台汇报,其它小组做好记录、评价等。 3.汇报内容如下:

活动一:说说孔孟的名言

由于事先要求所有同学都背诵孔孟 的 名言、成语等,所以采取分轮挑战形式。

活动二:讲讲孔孟的生平

绘声绘色讲解一些小故事,如“韦编三绝”、“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等。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等建筑,及建筑内藏品状况。

活动三:谈谈孔孟的影响

介绍孔子和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 影响;介绍孔子及其门下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

活动四:论论孔孟的思想 以《论语》、《孟子》两部书为载体,向大家介绍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成就。

活动五:发表孔孟的感想

就你对孔孟思想中感触较深的问题谈谈看法或感想。(可以谈收获、谈困惑、亦可谈反对意见)

17

【课内训练巩固】

根据所学课文《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写一篇读后感。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应有感而发,避免空发议论。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以《我心目中的孔子(孟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18

苏教版九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案)

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案

第五单元学案设计

九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整理 油印

语文九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

七下第五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教学案

九下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九下第五单元教学案
《九下第五单元教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