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发布时间:2020-03-03 18:45: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及对策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产跨国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商品世界化、资本国际化以及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以全球战略眼光来部署自己的发展,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引人注目,但是中小企业又是国际化经营领域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国内外一大课题。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界也有不少论述,其中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比较成熟, 它们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尔和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解释得比较好的是上世纪90年代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小规摸技术优势和地方化技术优势,这两种优势使得中小企业也能像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开展国际化经营。我们的企业要考虑怎样参与国际化经营,有一些大企业做得非常好。比如说, 海尔集团、万象集团、康佳、TCL等等,他们走出去的模式各不相同。这些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佼佼者,他们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和经验对国内想走出去的大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如何,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或者说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的高低,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因此,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如何参与国际化经营,如何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是个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用以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将国内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和研究成果在现今的大背景下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初步探讨,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对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践有所帮助。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 中小企业

1、中小企业的界定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迅猛地发展起来,越来越表现出惊人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企业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企业呢?理论上讲,小型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中、小三种企业类型的划分,但在确定大中小的标准上,应当使用一个相对性原则,即企业所处的地域、行业和时间的不同,划分的标准就不同。美国和英国在定义小企业时,既有定性标准又有定量标准;有些国家则直接采用定量标准来定义小企业,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我国在2002年6月29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同时该法还规定,我国中小企业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来划分。

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新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正式出台。针对标准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不但包括了工业,而且进一步包括了第三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因此从法律角度上的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更加准确的界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范围。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对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中小企业的特点 (1).资本和技术构成率低。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1993年全国独立核算的中小型企业平均拥有资本金只有 23万元,约为同期大型企业的 1/ 65。中小企业的平均年产值 405万元,约为同期大型企业的 1/ 80。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但也有少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较高,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2).竞争力弱,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大。出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的劣势,我国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生产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少,竞争性不强。 (3).经营灵活,形式多样。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都较少,建立和投产的难度不高,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为社会需求和外贸出口生产急需的技术难度不大的产品。 (4).管理体制多样。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国有中小企业,另一类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民营中个小企业和国有中小企业。由于体制的原因,部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很难适应。 (5).知识结构不合理。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的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偏低,尤以企业的厂长(经理)更为突出。 (二) 国际化经营

1、国际化经营的含义

不同的研究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 il 教授对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考察, 将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实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 3] 芬兰学者Law rence S.Welch 和Reijo K.Loustat inen 等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由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过程, 包括内向国际化经营和外向国际化经营。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 内向国际化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 但他们对企业国际经营的理解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首先,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以国际市场为舞台, 目的是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适应和占领国际市场; 其次, 基于扩大对世界市场的占有, 出口贸易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再次, 为扩大出口企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包括在降低产品成本、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 最后, 企业开始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 实行合资合营、进行直接投资、设立子公司等。本质地看, 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 以追求企业利益为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从事资源配置、出口、合资合作和 直接投资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

上述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 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 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缺少名牌产品, 不具备大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所以,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不同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必须寻求新的国际化经营路径, 促进企业成长与市场拓宽同步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世界经济活动,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中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 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

2、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的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包括在国内利用国外生产要素,商品的进出口、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和劳务输出等,是企业由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罗宾逊(Robinson)分为六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范围完全局限于国内市场,随着业务的发展,一旦国内市场出现生产要素供应偏紧,而国外市场同样的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廉时,则该企业可能购买或引进国外的某种生产要素。这时,该企业的经营活动已开始涉足国际市场,属于企业国际化的起步阶段。

第二、出口阶段。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产品出口已成为该企业的长期经营内容,而且组织结构也出现相应的变化,往往在其销售部门中设置一出口部,全面负责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并在国外建立销售,服务机构和仓储设施。这类企业除了国内的经营业务以外,还专职从事出口业务,因此被称为“出口企业”。

第三、国际经营阶段。当某个企业的出口业务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时, 其原有的出口部在公司中的地位也随之不断上升,直至达到与国内其他事业部门或职能部门同等的地位,成为直接由企业高层领导指挥的经营国外一切业务的国际部。在此阶段,有些企业也以参股的形式组建合资企业或成立子公司,或与其他公司结成联盟。这时,国内的公司总部或母公司对国际部或国外子公司实施绝对的控制,重大的决策都由公司总部或母公司作出,其决策方式是单向的。这类企业被称作“国际企业”。· ’

第四、多国经营阶段。随着国外子公司数量的增加,企业的海外据点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各子公司直接接受母公司的领导,子公司既可生产母公司指定的产品,也可经销其他产品,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子公司作为一独立的经营实体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经营活动,能迅速反映市场的要求,这样,随着决策权限的扩大,子公司就逐步趋向于能影响母公司的决策。母子公司之间的决策方式也就由单向性发展成为双向性。但由于各子公司之间的联系松懈,缺少相互间的直接联系,而且在行使各自的经营自主权时,往往多着眼于本公司的局部利益,所以整个企业在形成统一步调上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进入这一阶段,就可称之为“多国企业”。

第五、跨国经营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通盘考虑其整体利益,国外的子公司与母公司总部的联系更为密切,母公司通过与各子公司间建立沟通网络来有效的协调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实现整个企业利益最大化。为了全面管理,决策权限也更趋于集中.企业这时就可以被称为“跨国企业”。 第

六、超国界阶段。超国界企业是企业国际化的最高级形式,其经营范围已遍布世界各主要市场。随着一个全球展开性网络的存在,企业可能从‘‘全球战略”出发考虑其业务安排。具体而言,即在经营活动中,以全球的竞争视野和思维方式,全方位考虑来自各国、各地区的竞争以及各种可能变化的环境制约因素, 并从全球角度、长远利益出发,最合理的配置及使用其有限的资源,有效的选择和进入各种市场。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其自身实力和应变能力已大大加强,而“国界”对它的约束力则相对减弱,所以被称为“跨国界企业”.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等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与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从事国际化经营,它区别于传统国内经营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企业是否参与了商务、劳务、技能和其他资源的跨国转移与转化。人们一般认为只有大型跨国企业才有能力进行这种跨国经营,其实中小企业一样也能参与这些跨国活动,一样能进行国际化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了国际化经营活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作为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原因、方法和战略构成的国际化经营核心理论的垄断优势理论征Iymer,1960)、产品生命周期理论(Vernon,1966)、内部化理论(Buckly&Caon,1976)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Dunning,1981)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了。于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规模大小与其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对外投资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的不断完善,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独特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在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企业法人单位302.6万个(不含2377万个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3%以上,我国GDP的55.6%、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出口额的62.3%和就业的75%均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在目前中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6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投资的。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市场竞争活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跨国经营的发展轨道,活跃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在国外投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我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调查,我国已在境外投资设立海外企业 6758家。投资涉及的行业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领域。我国出口年增长速度为17.4%,高于全球平均增幅 9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向型经济的主力军。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浙江省来说,其境外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为 58.78万美元,中方独资的平均投资规模仅为 9.67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 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 260万美元的规模。我国的中小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不能照搬原有的国内经营模式,其跨国经营策略的选取,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即中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只有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机制还很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

突出表现在大多数企业外贸自主权、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权还不落实、不到位,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受到自身的限制。除了在硬性指标上的差距,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等软件方面,中国企业存在的差距更为明显。当我们的企业或企业管理部门眼睛还盯着资金、设备、厂房等硬件生产要素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转移到设计、研究开发、营销、后服务等软件生产要素上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拼命铺摊子、搞大而全的集团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了;当我们多数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经营机制转换还没有完成时,美欧等地的跨国公司已经在 “触电上网”,或者开创新型的网络企业,或者以网络改造传统企业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设法弄虚作假、蒙骗股东、坑害国家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全面改革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经营,增加企业透明度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级别,不断增加管理层次和机构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挑战企业内部官僚主义,减少层级,贴近市场和客户,清除内部边界,形成网络化管理体制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吃大锅饭、专业人才无所作为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吸引我们的人才、开发当地的智力资源了等等。

2、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

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和发展的,其经营管理体制也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我国由于推行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短,一些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的现代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完善起来就走出了国门。这些企业由于决策管理不科学导致决策失误,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使企业增大了扩国经营的风险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国际型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中小企业,他们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中小企业受规模、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吸引到具有多种技能且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在着很多的问题,企业战略规划经常忽视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长期以来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和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 ,这使企业难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吸纳科技、管理等优秀人才,而封闭型的经营方式,也使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自己培育出杰出的外向型的经营人才。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境外至少有 2500万人为美国公司工作。德国从 2000年 8月开始实行绿卡制度,从欧盟外引进至少 2万名信息技术人。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也都加入了抢夺各类优秀人才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着国际性人才引进和流失的双重困难。人才的短缺,必然会造成企业发展后劲的不足,甚至退出国际市场。

4、技术开发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极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如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已超过 50%,但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据调查,在 104项彩电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 60%;在 65项手机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 50%;在 57项 DVD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 15.8%。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支撑,使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获得和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具有 “小而专 ”“小而精 ”“小而特 ”的技术和产品。而要保持其“专”“精”“特”的特点 ,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财力水平的限制,很难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独立研究开发。加上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看重眼前利益 ,对技术创新认识不足 ,导致中国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很低 ,产品结构的升级以及技术进步缺乏保障。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同时,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和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正因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低价取胜,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一些产品的许多海外市场丧失殆尽。同时,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标准或国外的先进标准,使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受限制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设置技术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贸易技术壁垒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大障碍。

5、对信息时代的反应迟钝

信息匮乏,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但是,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没有借助专业的市场研究力量的习惯,很少对国际市场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研究或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点和消费行为特征,导致失去对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的把握,这阻碍了自身的国际化经营。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相比,中小企业在人力、财力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没有能力对投资国的环境、投资机会以及法规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其收集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差,信息来源的渠道也较少。同时,国内目前为之服务和支持的信息也是不够的。我国跨国经营信息主渠道是来自我国驻外使馆,这些信息一般都反映到中央有关主管部委,按行政隶属关系再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传递,基本上是一条单向、封闭的线路。这就使得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即使想到境外投资,也十分困难。

6、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国际化经营更需要资金,但我国金融环境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上对所有制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由于法律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那样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来筹措资金。尽管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问题于 2004年 5月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比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望尘莫及。由于缺乏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无法上马,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三、改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的对策

(一)组建战略联盟、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方式

战略联盟,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以实现互惠互利的战略目标为目的而形成的工作伙伴关系。战略联盟的突出特征是参与各方的地位平等,保持各自独立的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不受经济实力的影响,尤其适合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联盟各方追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优势互补,而且加盟企业地位平等,各企业保留自己的独立运作,可以快速地实施,符合目前企业注重速度和控制成本的要求。战略联盟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资本关联,技术要求和实施条件相对较低,可操作性很强,成功的可能性高。结构上的松散保证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目标,随时随地的退出既有联盟而选择加入或不加入另一联盟,而不会涉及到法律责任,有效地保证了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联盟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研发联盟、生产联盟、营销联盟以及建立合资企业等。这可以保证企业以最有利的方式来参与联盟合作,共享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了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灵活多样的国际化经营方式。可以通过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经营,在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开展特许经营,利用授权商的商标、技术和经营方式,迅速扩大影响,开拓市场与大企业协作,加入全球制造网络。可以通过集群化经营,依靠“集体 ”的力量谋求更强的竞争优势;借助海外华人的经营网络,实施 “走出去 ”经营战略,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在当地直接生产。

(二)发展企业集群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合体。它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

式能够使中小企业在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把竞争从单个企业提升到了中小企业群体,将中小企业自身的灵活性与产业集群网络的稳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从组织形态上看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轴轮式中小企业集群,即由一个大型企业作为集群的核心,各中小企业为其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或配件或者提供某种专门服务,凭借大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积累的设计能力、品牌优势和营销渠道,带领中小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进入国际市场;另一种是基于社会网络的中小企业集群,多以家族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基于信任合作和声誉机制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观念使其享有共同的知识编码,有利于集群的信息传递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谈判力量,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企业能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与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大批跨国经营人才,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的矛盾,从短期看,中小企业可选派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掌握新的经济理论知识。从长期来看,中小企业可全面推行岗位培训,请国际企业管理、经贸、财会、营销与外语专业的专家学者到企业中开设培训班,培养未来跨国经营的生力军。如果企业拥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对人力资源做超前投资,从有关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广纳人才,让他们在实践中尽快掌握业务知识,为企业保持人才优势做充分的准备。另外,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对东道国本土人才的利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方面的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本土人才更加熟悉本土市场,能更快地对本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

(四)、中小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生产技能、互补性知识等。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根据我国国情,要发挥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特殊作用,关键是要形成一个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首先,要重视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用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其次,应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再次,可以协作、挂靠、配套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有一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的中小企业加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行列,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

(五)、政府加快制定跨国经营及海外投资战略规划与法规、中小企业应争取外部支持

宏观管理部门应结合我国国情与国际经验,抓紧研究制定中国跨国经营总体战略、地区战略、技术战略、投资战略及市场营销战略。首先由国家权威部门起草一个指导性条例,就跨国经营、海外投资的有关问题做出原则性规定,然后由国家财政、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制定相配套的税收、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规定,经实践之后再制定更加完备的法律

中小企业对政策敏感,发展环境好,则其会迅速成长。外部经营环境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应不断加强宣传,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加强沟通,让决策层意识到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的重要性,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技术扶持和商务环境支持,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国家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尤其是对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是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根据市场规则加快形成银行业有序的竞争格局,实现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其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配套法规、完善各相关机构、积极创新信贷服务,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再次,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和落实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税收优惠体系,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受益者。最后,对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行财政补贴,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覆盖面。另外,政府可设立专门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服务的风险基金,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必须发挥相对技术优势区位 优势、内部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一种历史潮流,如果我国中小企业不能适应这一潮流或对新的形势无动于衷,必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认真分析中小企业国家哈经营所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中小企业成长路径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国际化路径, 这是中小企业能否成功国际化经营的关键。中小企业产业特色是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市场国际化是其国际化成长的动力, 国际化成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在选择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路径时必须做到产业特色、国际化成长和市场国际化三者的紧密结合。考虑到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和市场国际化经营必须紧密结合,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最好选择与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合资合作, 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首先,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知名度极低、不熟悉国际规则、国际化融资成本很高, 通过国际直接融资使中小企业实现国际化成长在现实中成功的可能性较低; 其次, 参股国外公司实现国际化成长也比较困难, 中小企业资本实力有限, 参股国外资本密集型企业但很难实现控股, 达不到国际化成长的目的; 再次, 加强企业信息建设构建虚拟企业可使相互联系的不同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即时生产, 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网络安全意识差、信用较低, 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 最后, 与大企业或跨国公司联合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充分利用大企业或跨国的经营渠道, 引进其技术和管理模式等。与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相适应, 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国中小企业市场国际化路径需要选择OEM 模式, 对于有规模效益而没有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需选择集群模式。首先, 围绕..专、精、特、新..的方针取得比较优势实现出口的中小企业, 其经营领域和范围受到限制, 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差、经营风险大,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不利于制定与企业成长相适应的长期经营战略, 不能兼顾中小企业的市场拓宽与快速成长; 其次, 通过电子商务等方式实现市场国际化比较被动, 在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不能主动了解客户的要求, 很难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 不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再次, OEM 模式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本, 使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专注于提高产品质量, 为中小企业创立品牌奠定基础; 最后, 集群模式可以发挥区位优势, 增强中小企业的协同能力, 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贡献分析

茶叶国际化经营

认识国际化经营

企业国际化经营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方式选择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浅析国内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之道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分析(5.17)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