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正确理解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基础”二字

发布时间:2020-03-03 13:12: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正确理解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基础”二字

中文摘要:我国的基础教育与世界的基础教育一样面临挑战。正在改革中的中国基础教育需要理清很多问题: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国情与外来信息。如果不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的改革,不是迷失方向,就是会出现与预期愿望相反的结果。那么基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基础”?本文从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之“基础”二字着手,探讨其本质意义及其在教改中的部分体现。

关键词:以人为本、能力体系、会学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应该坚持的“基础”是以好奇、探究、兴趣、质疑等为核心的学生能力体系基础。

说到中国的基础教育,常有人将其与美国的基础教育做对比,

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常以美国基础教育为参照对象,获益颇多;但同时,我们对美国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模糊甚至误解的地方。我们中小学生在各种国际性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无数,普遍比美国学生好。由此,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一言以蔽之,我们“输在了终点”,但至少“赢在了起点”。事实真是如此吗?

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现国内不同类型的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生活采访介绍都提到一类现象:在和美国同学的共同学习中,留学生们发现,过去国内老师辛辛苦苦教给自己的“牢固的知识基础”,现在几乎派不上用场。美国同学自主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上手很快,而自己总要慢半拍;一些理工科的学生更郁闷,自己过去在国内是尖子生,是站在“前沿”的,但在美国学习却让他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基础性工作”——在实验室里,他们往往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真正最关键、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往往被善于创新的美国同学抢了先,他们因此戏谑地说:“国内学习的基础让我们成了‘基础’!”

这样的对比,令人心生感慨:我们在终点输了,在起点也不见得“赢”了!由此反思我们的高等、基础教育质量,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究竟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什么样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一词中,对“基础”的基本内涵:“人在未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可以说对于上述“基础”所涵盖的定义,中美双方没有根本的分歧,但对于基础的具体内容,中美双方则有着不同的理解。按照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基础”是指“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三基”),我们把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定位为扎实的“知识体系”;而美国人则认为,人 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的核心不在于知识体系,而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

我们来看这两个体系的差别: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学会”,而“能力体系”强调的是“会学”,强调“学会”的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是沉甸甸的“基础知识”,而强调“会学”的美国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校时带走的是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和求知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

尽管中国的中小学为学生奠定了很扎实的知识(大多为“陈述性知识”)基础,但未必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学习的必需基础,相反,过多过重的知识学习,常常会压抑和挫伤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我们应该重视的是知识体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部分,绝不能因为过多的知识压力而牺牲掉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对此,我认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应该坚持的“基础”是以好奇、探究、兴趣、质疑等为核心的学生能力体系基础。我同时认为正确理解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基础”二字是改革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点。

二、体现“基础”内涵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界人士的努力开拓创新下,中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基础教育经验,严格把握教改本质的前提下,经过不断地改革和探索,正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下面我从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体现的三个方面内容来正面阐述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在正确理解 “基础”二字的道路上,正在走出的稳健有力步伐。

(一)、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于2003年4月由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课标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改增进了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不再局限于学科课程,开始将目光转向经验课程,倡导对于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这是值得肯定的。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课改后语文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旨在使学生增强探索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可以说,这是由之前的“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的了不起的转折。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发、有序的语文课程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模块组织学习正是在共同基础之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尝试。

综上,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了新的起点。

(二)、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

大学的录取标准和高考永远都是悬在中小学头顶上的“指挥棒”,在我国,由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很多人不敢提考试,更不要说强调考试。其实,考试本身并无对错,它只不过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以及度量学生发展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所以,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指责和压制中小学追求升学率,而在于改革考试制度和大学录取标准体系,引导中小学追求“绿色升学率”,向更为科学、更符合教育理想的方向前进。至少,考试应侧重于测试学术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能力导向),而不是侧重于难度大、数量多的陈述性知识,否则学校和学生都会陷入繁重的机械型课业压力而无法自拔。

针对这一条,我同时也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有中小学常常抱怨大学的入学考试误导和制约了中小学的教育,大学则抱怨中小学培养的学生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和动力。而在美国,却很少见到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相互抱怨。一般来说,美国大学认为美国的中小学还是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造成中美上述不同评价的原因,我认为与两国之间对于招生考试目标导向的不同有一定关系,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国内中学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升学率, 而大学对中学的关注是如何招收到更多的尖子生,二者在思想体系、教育体系等方面的衔接工作有待制度上的完善。而在国外, 大学教育和大学招生模式一直是影响中学课程建设、评价标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学和大学可以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美国高考为例,美国的“高考”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指SAT 考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和ACT 考试(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还有大学所设定的各种录取参照标准。通常来说,大学录取所看重的,也就是中小学教学所看重的。比如,很多美国大学在录取时要看学生是否参与过社区社会服务,那么,中小学便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社会服务;一些大学录取要看是否选修过AP 课程(“AP 课程”即大学预修课程,实际上就似美国的重点班。只不过,这种重点班不是通过固定的班级设定实现的,而是通过选修制实现的。通过这样的机制,既实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又实现了精英教育),那么,中小学就开始想办法开设AP 课程,甚至美国全美中学排行榜中的学校排名,也是根据学校所能开设的AP 课程数量来决定的。

过去, 在谈到大学与中学的衔接时,国内更多的是考虑知识体系的衔接, 但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 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 树立现代人才的培养观念和现代教育质量观念,这其中如何使我国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是大学和中学校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家长都应关心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今后要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主要改革内容如下:推动各地积极改革省级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是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不断完善,最终提升自我能力),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选拔制度改革;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我认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不再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做到了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点,这是值得肯定并应该长期坚持和不断探索的。

(三)山东杜郎口中学成功改革案例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这一项大改革,更加需要多方面力量(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整合努力,在这一艰巨的改革大潮中,我们看到了很多 不断向前奔腾着的潮涌,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正是这样的弄潮儿。

杜郎口中学是一所距山东省茌平县23公里的乡镇初中。98年开始教改以来,一跃成为学校管理、学生综合素养和中考成绩等软性硬性指标稳居地区前列的“先进学校”。杜郎口中学最成功的地方是找准了适合他们改革的最佳切入点,他们选择了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需要和愿望作为这次改革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他们的课堂无讲台,并多了两面黑板,学生几人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小组,这些外在形式的改变本质上是为了能创造更好的条件来尊重学生,保护并鼓励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的课堂,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自己主动地发现知识、增长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充满快乐、充满互动、充满探究,“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杜郎口中学并没有因为过多的知识压力而牺牲掉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而是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可以说他们真正践行了“基础”教育——让学生“会学”,让学生离校时带走的是充足、轻松的思维空间和浓厚、持续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我们钦佩杜郎口人的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任何模式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是那些沉淀下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教育理念和探索的精神是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强动力!

三、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实践真正的“基础”教育改革

回到中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我最后就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实践真正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自己的如下建议。

(一)、如果我们在高考评价中不能对评价体系所暗含的根深蒂固的“知识导向型”目标体系进行改变,而只是让课堂教学单独发生改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为此,我们的教育专家应该在推动教学目标体系变革的同时,去分析和解构那些将要进入课堂的知识体系,让那些真正对学生未来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有价值的知识进入我们的课堂,为学生的大脑松绑、为被束缚的探究与创新的潜力松绑。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的”,通过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独立的人格,具有终身学习的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毅力,对事物保持高度敏感的眼光的人。我认为可以尝试升学考试报名社会化,使升学率与学校评价脱钩。这种改革有助于改善学校之间热衷于相互攀比、社会上把考试作为评价学校唯一标准的情况,使学校获得更为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真正实现主动学习,提供由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的充足实践空间。

任何改革都不会立竿见影取得效果,要坚持一段时间,需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基础教育改革因其周期较长,更是如此。古今中外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的教育改革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只有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改革的愿望,正确认识“基础”二字的深刻含义,基础教育改革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行下去,取得成效。

最后我以叶澜在《新基础教育》中所做的如下描述作为我论文的结语: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张粼粼.怎样看待今天的基础教育——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J】.中国经济导报.2009 -3 -28 第A03版

4.宋晓梦.中国与世界共同面对基础教育挑战【J】.光明日报.2009-1-21 日 第010 版 5.毛立军。教育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J】.人民政协报。2006 -1 -9 -第B02 版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史研究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练习题

正确理解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基础”二字
《正确理解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基础”二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