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哲学与中医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17:16: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哲眼看中医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内容的一门科学,是世界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论,中医学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过程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贯穿始终的。所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长期临床实践中科学规律的总结,发展至今已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除了其自身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以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医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医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一样,通过人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与医疗实践,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哲学化的逻辑思维与推理,最终形成概念化的理性认识并逐步完善为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过程,这一过程积累和丰富了中医学的坚实基础。自中国远古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疾病进行观察,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利用药物治病的方法。春秋战国时代便出现了六气致病的学说。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

理,哲学逻辑与科学定律。中医学以哲学思想为基础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过程,进行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并广泛应用于保健与养生领域。其中运用了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古代宇宙观的整体观念、以及脏腑经络理论。这些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文献是《黄帝内经》,其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经典哲学理念,即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哲学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界一般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不能背离哲学的指引。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中医的起源即受到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又有机的运用了古典哲学的基础学说,所以,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始终贯串在中医的基本理论当中,而唯物辩证的观点也恰恰是中医思想的精髓。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道是最普遍的规律,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范围天地而不过。中医学理论体系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它的表现就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不断地把新事物纳入其体系之中。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将新事物纳入中医学体系的唯一途径。

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自然界物质基础的认识统一于“气一元论”,气是物质世界的同一体,由气的变化而产生了万物的变化。气是物质产生的本源,也是物质发展变化的基础。犹如宇宙大爆炸理论所提示的概念,在宇宙大爆炸所形成的初始阶段,物质的种类与其固有特性便随之逐步形成。中医理论以这种哲学观念为基础,引用并延伸了气

的运动理论和形态变化,通过研究气机的运动规律来阐释自然界与人的关系,形成了中医特有的集哲学与医学于一体的辨证思想。中医学在融会了古典哲学的阴阳理论(用以研究矛盾普遍性的对立统一规律)后,中医理论对于物质世界的研究深入到动态规律的层次,将气的运动形式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又《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这种对于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对事物一分为二的科学研究方法,始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从古至今的最主要的逻辑思维方式。中医学在融合了五行学说(用以研究矛盾发展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以后,丰富了对于自然界物态研究的方法,利用木、火、土、金、水的自然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阐述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的生长发育与动态平衡规律,形成了中医特有的人体生理与病理学说。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例如在治则治法中的体现在基本治则中治病求本是治疗疾病的主导思想是根本法则,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本”是病变的主要矛盾。任何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本”和“标”主要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故临床诊疗要分清疾病矛盾的主次,抓住主要矛

盾来治疗。认识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是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的“三因学说”对中医病因学说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同时期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对脏腑辨证论治具有历史性的推动作用。中医理论对于生命的研究也源于古典哲学的基础,《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对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医的理论认为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既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受到自然界的影响,既整体

观念。

中医理论利用哲学的分析方法,用推演和逻辑的方式归纳总结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用以分别阐述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本质与表象;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与运动规律;人体物质基础的来源与变化规律。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中医学对于人体生理功能描述最具特色的要点之一。狭义的神(神明)是指人类的精神思维活动,广义的神(神明)是指人类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外在表现,又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神的存在不能脱离物质化的‘形’,而维持‘形’的正常生理活动则是心主血脉并依赖于气血津液的物质基础,这种哲学逻辑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学认为心主宰神明的理论,也确定了心为人体主宰的君主地位。

中医人体学说中还运用了五行的生克规律,以阐述各个脏腑之间的相互动态关系,并形成了闭环控制理论。而藏象学说从物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角度,研究人体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脏腑的概念中虽然包含了解剖学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以揭示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动态功能为主。中医的经络学说旨在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与分布,及其对于人体生命活动中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认为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这种人体生命学说对于中医病理学、养生与治疗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藏象学说从物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角度,研究人体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

互关系。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

客观性和条件性。

联系和发展同时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 中医学起源于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古典哲学与自然科学没有明确的界定,故古典哲学思想中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流派迅猛发展,其中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渗透和影响了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同时,中医学也将这些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的各种成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与结构。这种由哲学思想组成并将哲学理论直接运用在自身理论中的自然科学体系,是中医学与其它同时期自然科学的重要区别标志,也是中医学几千年来昌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中医,我们要在中医这门学科中运用唯物辨证法,矛盾,事物的普遍联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等哲学观点,学习中医,发展中医,弘扬中医。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哲学

哲学读书笔记

物理哲学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哲学读书笔记(推荐)

投资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哲学与中医读书笔记
《哲学与中医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