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2课 程朱理学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0:09: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课 宋明理学(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掌握理学形成、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提取信息,拓展课本知识,通过了解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分析其地位和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认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二、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

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图片展示

一、理学兴起

(一)原因与条件

【探究学习】为什么儒学的统治地位会遭到削弱,面临困境? ——(1)汉代末年,儒学权威性削弱;(2)其他思想的冲击: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石介的《中国论》说:“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把佛教和道教说成夷狄之教,激发人民对佛道的排斥厌恶心理,从而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总结

1、唐代中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2、佛教与道教的日益流行,冲击儒家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

3、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4、经学中摆脱传统羁绊的新说新解不断出现。

(二)内容和概念

【探究学习】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汉之治过于唐矣,汉有纲正。--程颐

程颐认为:“汉之治过于唐”的理由是什么?由此理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儒家学者重新诠释儒学经典,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探讨,创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

1、概念:

“二程”、朱熹的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世人习称“程朱理学”。

2、代表:

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3、内容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理学的方法论: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理学的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 总结

“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 “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

三、陆王心学:略,已删除。

【探究学习】评价宋明理学

材料1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总结

儒家学说的发展、演变

——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 春秋: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战国: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熔礼、法于一炉。

汉朝:董仲舒采用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两宋:程颢、程颐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朱熹继承、发扬“二程”之学,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天理论”,“明天理,灭人欲”。陆九渊提出心理合一的观点。 明代:王守仁提出“心即理”,核心是除人欲、“致良知”。

结论:儒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上承三代文明的智慧,在百家争鸣中得以丰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流变,吸纳道教、佛教的思想精华,到宋明理学兴起,又提升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哲学意义。

程朱理学教案2

《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程朱理学什么时候成为官方哲学

第2课教案

第2课服装 教案

美术第2课教案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

第2课机器人教案

第2课《弟子规》教案

第2课教案[材料]

第2课 程朱理学 教案
《第2课 程朱理学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