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言文阅读

发布时间:2020-03-03 14:51: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阅读

(一)

余谓侯①本以中州隽②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③。齐虏巧负国④,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⑤,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⑥,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⑦,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⑧。顷赖士祸作,自潭⑨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

【注释】①侯:指辛弃疾。 ②隽:才智出众。③南邦:指南宋。 ④齐虏巧负国:指张安国降金。后文“赖士祸作”指赖文政发动武装暴动。⑤毚chán兔:狡兔。⑥间jiàn关:崎岖展转。奏:通“走”。⑦用是简深知:因此被皇帝察知。⑧“入登九卿”三句:指辛弃疾曾担任的职务。⑨潭:指潭州。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 谓:认为 B.用是简深知 是:这 C.顷赖士祸作 顷:全力 D.自潭薄于江西 薄:逼近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章显闻于南邦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D.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3、下列对辛弃疾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不仅勇擒叛徒张国安,而且平定了赖文政的武装暴动。 B.辛弃疾因为抱忠仗义而感染了一大批人。

C.辛弃疾率领部下日夜兼程急行军,金戈铁马、气吞山河。 D.辛弃疾面对*的严峻形势却能指挥若定,尽显大将风采。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

1、答案为C。

“顷”在这里应该是“不久”的意思,ABC三项都是对的,故而选择D项。

2、答案为D。

AB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D项中的“于”是于是兼词之于,补全了应该是“起之于鲁”。

3、答案为B。

A项与原文内容不符,文中没有涉及到辛弃疾的事迹感染到大批人的内容。

4、翻译为: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出来。

【译文】我说辛弃疾本来是中州才华出众的人,讲信义,在南方十分有名,他在张安国叛国时,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出来,就好像撬开巉岩逮住兔子一样容易,(之后)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没有吃饭:他威武的英雄气概,懦弱的人因为这而奋起!天子召见他再三赞叹,因此被重用,位列九卿,担任两路转运使,四次任安抚使。不久赖文政叛乱,势力由潭州蔓延到江西,两地震惊,(但)辛弃疾谈笑间就把他们扫平。

(二)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①,咨议罗企生亦在焉②。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 若谢我,当释罪。" 企生答曰:" 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既出市③,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⑤,即日焚裘。

【注释】①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②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③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④稽绍:字延祖,嵇康子。八王之乱时,为保卫晋惠帝遇难,被称晋室忠臣。⑤问:消息。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为殷荆州吏

为:做 B.今荆州奔亡

亡:逃亡 C.胡时在豫章

时:当时

D.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

与:和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桓亦如言宥之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C.吾欲之南海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下列对本文额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桓玄与罗企生本身世好友,却因罗企生是殷荆州的下属,就把他杀了 B.罗企生对上司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宁死不背叛旧主。

C.罗母焚裘表明她支持儿子舍生取义的行为,同时也表达了对桓玄的憎恶。

D.桓玄答应了罗企生临死前的请求,说明他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

1、答案为D。

“与”应该是“给”的意思,此题可用排除法来做,ABC三项都是对的,故而选择D项。

2、答案为A。

A项中的“之”和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B项中的“之”是助词,是“的”的意思;C项中的“之”是动词,是“到、往”的意思;D项中的“之”是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答案为A。

A项与原文文意不符,罗企生被杀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向桓玄谢罪,并忠于殷荆州。

4、翻译为: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

【译文】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宣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 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 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养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三)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旻,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於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1、下列每组语句中相同的加点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人召郦生 晏子将使楚 B.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 吾欲之南海 C.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 聚室而谋曰

D.遂下陈留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延郦生上坐,谢之 A.宋何罪之有 B.子将安之

C.愿陛下亲之信之 D.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根据文意,下列对沛公、郦生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虚怀若谷,知错能改。

B.沛公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行动果断。

C.郦生是一位有傲气的谋士,对天下时事有正确的判断,懂的外交的策略。 D.郦生喜欢以长者自居,倚老卖老,老谋深算,工于心计。

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1、答案是A。

“使人召郦生”的“使”是“派遣”的意思,而“晏子将使楚”的“使”是“出使”的意思。B项的“欲”都是“想要”的意思;C项的“聚”都是“聚集”、“召集”的意思;D项的“遂”都是“最终”的意思。

2、答案是C。

“延郦生上坐,谢之”的“之”与“愿陛下亲之信之”的“之” 都是代词,译为“他”;A项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相中的“之”是“到”的意思;D项中的“之”是助词,译为“的”。

3、答案是D。

D项与原文文意不符。

4、翻译为:您把乌合之众,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以此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探虎口啊。

【译文】后来沛公来到高阳,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郦食其前来拜见。郦生来到旅舍,先递进自己的名片,沛公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生来见。

郦生进去,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并且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生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

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整齐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 郦生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让郦生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今天我们的计策该怎么制定呢?”郦生说道:“您把乌合之众,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以此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向您来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 于是沛公就派遣郦生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就攻取了陈留。

(四)

宁戚欲干①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②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③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注释】①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后受齐桓公任用,拜为上卿,迁相国。干,求。②赁:租赁;③辟:使„„回避。④治境内:治理、富强齐国。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赁车以适齐 适:到,往 B、宁戚饭牛于车下 饭:吃饭

C、桓公大说 说:通“悦”,喜悦 D、遂举大用之 举:推荐,提拔

2、下列句中加点的“所以”与例句中的“所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A.所以动心忍性 B.吾知所以距子矣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下列对桓公“所以霸”原因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桓公善于发现人才,听宁戚歌就能发现他“非常人”

B.桓公举贤不避亲,虽然宁戚“击牛角,疾商歌”,桓公仍准备接见他。

C.桓公能礼贤下士,赐衣冠给平民宁戚,并听取他对治国的建议。 D.桓公任人唯贤,即使宁戚是卫国人,也任用他。

4、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1、答案为B。

“饭”应作动词,是“喂”的意思,故而选择B项。

2、答案为D。

例句与D句中的“所以”为“„„的原因”;其他三句的“所以”均为“所用来”的意思。

3、答案为B。

错在“举贤不避亲”。

4、翻译为:因为他的小缺点,忘掉他的大优点,这是一个国君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啊。

【译文】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因为贫困没有人引荐,于是作了商旅,租牛车到了齐国,晚上住在城门外。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开城门,派来驱赶商旅车马的人们手中的火把燃得正旺,随从的人也很多。宁戚当时正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心中悲伤,敲打着牛角,用洪亮激昂的声音唱起了凄厉哀婉的商调歌曲。齐桓公听到了,拉着他车夫的手说:“奇怪啊,这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命令后面的车子把宁戚载回朝廷。桓公返回城里,到了朝廷,随从用宁戚的事向他请示,桓公说:“给他衣服帽子,我要见他。”宁戚见到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的事情来劝说他。第二天再见到桓公,又用管理天下的事务来劝说他。桓公非常高兴,想要任用他。群臣劝谏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离齐国五百里,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果真是贤人的话,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派人去打听的话,恐怕他会有小的缺点,因为他的小缺点,忘掉他的大优点,这是一个国君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啊。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们姑且用他的长处。”于是提拔重用宁戚,授予官职,让他作了卿大夫。在这件事上,桓公做对了,这是他称霸的原因(之一)啊。

(五)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待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

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注释】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定荆州,都武昌 既:既然

B.后从太子还建业 从:跟从,跟随 C.权遂舍之 遂:于是

D.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左右:身边的人,近臣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休到,大破之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吾欲之南海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1、答案为A。

结合文意可知此句中“既”是“已经”的意思。

2、答案为D。

“休到,大破之”的“之”与“彼竭我盈,故克之”的“之” 都是作代词;A项中的“之”则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项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中的“之”是“到,到„„去”的意思。

3、答案为C。

C项意思明显不符合文意。

4、翻译为:是仪认为自己不是(带兵的)人才,坚决推辞拒不接受。

【译文】是仪,字子心,北海营陵县人。孙权主持东吴大政之后,优待文人,征召是仪。见面后予以亲信任用,专门负责机密事务,拜官为骑都尉。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劝孙权予以采纳。随同大军征讨关羽,拜为忠义校尉。平定荆州之后,东吴定都武昌,拜是仪为裨将军,后又封为都亭侯,任守侍中。孙权欲授给他兵权,是仪认为自己不是带兵的人才,坚决推辞拒不接受。黄武年间,派是仪到皖城刘邵那里,设计引诱曹休前来。曹休来到后,遭到惨败,是仪因功迁升为偏将军。

东吴向东迁都之后,孙权命是仪辅佐太子。后来随从太子回到建业,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家政策,孙权大怒,将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追查审问。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惧怕吕壹,同声说刁嘉曾有过此事,只有是仪说没听到过。当时追究深查,诘问数日,诏令愈来愈严厉,群臣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是仪回答说:“如今刀锯已压在臣的脖子上,臣下怎敢为刁嘉隐瞒自取灭亡,成为对君王不忠之鬼!但是知与不知当有始未。”他据实回答,毫不改口。孙权只好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处罚。

他不治自家产业,不受人恩惠,所居的房子刚够自家居住。他有位邻居盖起大宅院,孙权外出时看见了,便问这所大宅院的主人是谁,左右随从回答说:“大概是是仪的家。”孙权说:“是仪很俭朴,肯定不是。”一询问,果然是别人的房子。是仪就是这样被孙权所了解信任。

是仪经常向孙权提出建议,从不谈论他人的短处。他为国家服务数十年,未曾有过过错。

(六)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①。梁之边亭人劬力②数灌其瓜,瓜美;楚之人窳而稀灌其瓜③,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窃往搔④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⑤,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⑥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赧然愧,以意自闵也⑦。告吏曰:“征⑧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注释】①数:方法。②劬(qú)力:辛勤劳作。劬,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搔:翻动。⑤尉:主管军事的官员。⑥褊(biǎn):狭隘。⑦闵:忧虑。⑧征:调查,追究。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 恶:忌恨,憎恨 B.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旦:天亮,早晨 C.此梁之阴让也。 阴:阴谋 D.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称:称赞

2.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乃谢以重币”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3.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本文通过魏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好情操。

4.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1.答案为C。

“阴”应该是“私下地,偷偷地”的意思,故而选择C项。 2.答案为B。

例句中的“以”是介词,作“用”“拿”讲;A项中的“以”为介词,作“依据”讲;B项中的“以”为介词,作“用”“拿”讲;C D项中的“以”均为表承接的连词,作“而”讲。所以,选择B项。 3.答案为C。

楚王没有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请交于梁王”的意思是:请求与梁王结交。

4.翻译为: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

【译文】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的县令,和楚国搭界。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扒梁边亭

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梁边亭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尉请示,也打算偷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扒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尉向宋就请示这件事,宋就说:“嗨!这说的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嗨!怎么说得这样过分!假如我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边亭守卫就每天晚上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地浇灌瓜。楚边亭守卫早晨巡视瓜田,原来都已经浇灌过了。瓜一天比一天长得好。楚边亭守卫感到奇怪就查访这件事,竟然是梁边亭守卫干的。楚国的县令听到此事后非常高兴,把梁边亭守卫夜间浇灌瓜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楚王。楚王听说后,后悔、惭愧不已,知道自己糊涂了。告诉官吏说:“除了瓜,没有其他罪过吧?”对梁国能暗中忍让十分高兴,便送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楚王常常夸奖梁王,认为梁王忠诚可信,所以,楚国和梁国关系融洽,是因为宋就的行为才有的。

(七)

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②,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③爵禄④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⑤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注释】①稷(jì):人名。②万乘之主: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国君。③傲:轻视。④爵禄:爵位和俸禄。⑤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桓公见小臣稷

见:拜访

B.于是相率而朝

而:到朝廷 C.固轻其主

轻:轻视

D.纵夫子傲爵禄

纵:即使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日三至而不得见

A.面山而居

B.学而不思则罔

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下面对齐桓公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是一个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人。

B.为了成就霸王之业,齐桓公能够容忍一般国君不能容忍的事情。 C.齐桓公称霸天下的雄心,让天下人折服,纷纷投奔他。

D.齐桓公不对小臣稷摆架子的原因之一,是他十分了解士人的特点。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

1、答案为B。

“朝”在这里应该是“朝见”的意思,ABC三项都是对的,故而选择D项。

2、答案为B。

B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都是表转折,是“但、却”的意思;A项中的“而”表修饰;C项中的“而”是表递进;D项中的“而”表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者不翻译。

3、答案为C。

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文中没有“纷纷投奔”齐桓公的内容,只是“纷纷来朝见”。

4、翻译为:天下的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齐桓公对待平民百姓尚且能够谦虚退让,何况国君呢?”。

【译文】齐桓公拜见小臣稷,一天之中去了三次却都没有见到。跟随着的人说:“乘万乘的君主见一个平民,一天去了三次却都没有见到,也可以停止了吧。”桓公说:“不是这样的。那些看不起爵位俸禄的士人,当然会轻视他的君主;他的君主如果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地位,当然也会轻视士人。纵然士子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五次前去拜访之后才见到了小臣稷。天下的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齐桓公对待平民百姓尚且能够谦虚退让,何况国君呢?”于是一个接一个来朝见齐桓公,没有不来朝见的。

(八)

赵孝成王德公子①之矫②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③色。客有说于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④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注释】①公子:指信陵君 ②矫:假传命令 ③自功:自以为有功 ④窃:谦词,指自己

⑤埽除:打扫庭院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德:恩德 B.公子闻之 闻:听说 C.意骄矜而有自功色 色:神色

D.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功:认为有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公子退让也

A.自言罪过,以负于魏 B.以中有足乐者 C.俯身倾耳以请 D.何以战

3、赵孝成王始终没有把五座城封给信陵君的原因是( ) A.根本没有想封给他 B.平原君的反对 C.喝醉酒忘了 D.信陵君谦让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1、答案为A。

“德”应该是“感激”的意思,此题可用排除法来做,ABC三项都是对的,故而选择D项。

2、答案为B。

B项中的“以”和例句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的“以”同“已”,已经;C项中的“以”表示并列,连接谓语,无实义;D项中的“以”是“凭”的意思。

3、答案为D。

ABC三项与原文文意不符。

4、翻译为:于是信陵君立刻深深责备自己,惭愧地好像无地自容。

【译文】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假传命令夺取晋鄙兵权、救了赵国的大功,就跟平原君商量,打算拿五座城封给他。信陵君听说这件事,心中感到骄傲自大,脸上露出自以为有功的神色。有一位门客向他进言道:“事情有不应该忘记的,也有应该忘记的。如果别人对您有恩德,您不可忘记;如果您对别人有恩德,希望您忘记它。况且您这次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来救赵国,对赵国来说固然有功,对魏国可就算不上忠臣了。您却骄傲自满自以为有功,我认为您不应该这样啊。”

于是信陵君立刻深深责备自己,惭愧地好象无地自容。赵王待打扫庭院之后,亲自来迎接(信陵君),按照招待贵宾的礼节,(赵王)引导信陵君到西阶,(请他从那里上殿)。信陵君侧身而行,推辞谦让,随(赵王)从东阶走上殿堂;并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对赵国也无功可言。赵王陪信陵君喝酒到傍晚,始终说不出要封给他五座城的话,这是因为信陵君的谦让啊。

(九)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①,韩赵宾从②,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③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释】①不敢东乡:不敢向东侵犯。乡,同“向”。 ②宾从:服从、归顺。实为结成同盟。③属:同“嘱”。委托、托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学于曾子 尝:曾经 B.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将:将要 C.子皆出吾下 皆:全、都 D.方是之时 方:正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A.宋无罪而攻之 B.朝而往,暮而归 C.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吴起没有拜相的原因是( ) A.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 B.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

C.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 D.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

1、答案为B。

“将”应该是作动词,是“率领”的意思,故而选择D项。

2、答案为B。

ACD三项中的“而”和例句中的“而”都表转折,是“却,但是”的意思;B项中的“而”则是表修饰关系,无实意。

3、答案为D。

由原文中的“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该项应选择D选项。

4、翻译为:吴起不高兴,告诉田文说:请允许我和您讨论功劳,可以吗?

【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十)

其(指柳子厚)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①强笑语以相取下②,握手出肝肺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注释】①诩诩:讨好取媚的样子。②取下:态度谦下。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 ) (2)无辞以白其大人( )

(3)虽重得罪,死不恨( )

2、翻译下面的语句。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3、下面选项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刘禹锡是因为小人落井下石惹怒了皇上而被贬。

B.柳宗元上疏请求代替刘禹锡去播州,结果罪上加罪。 C.从选文可看出柳宗元与刘禹锡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1、(1)贬谪;(2)禀告;(3)遗憾。

2、这些事情应该是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做的,然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很有办法呢。

3、C

【文言文译文】当年他被召入京都而后又被贬出任地方刺史时,中山刘梦得也在被遣之列,要贬到播州。子厚流泪说:“播州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且刘梦得有老母在身边,我实在不忍心看刘梦得的窘况,他将跟老母亲怎么讲呢?况且实在没有母子一起去播州的道理。”于是向朝廷为刘梦得求情,并且准备向皇帝上疏,表示自己愿意用柳州和他的播州交换,即使加重获罪,死也不遗憾。正好碰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上报皇帝,梦得因此改换为连州刺史。啊!君子困窘时才能显现出他们高尚的节义。如今平居生活中的人们相互敬重仰慕,酒肉相娱,互相吹捧,谦虚的巴结讨好,表白自己的真心,指着太阳流泪发誓说生死之交,决不背弃,真的好象完全可信。一旦面对小小的利害关系,就算小的和毛发一般,立马翻脸好像从不认识,有如见人落下陷阱,不仅不伸手救援,反而挤压他,还往下扔下石头,这种的人社会上比比皆是。这本应是禽兽都不忍心做的事,但是那些人还自以为自己有心计,听到子厚这高风亮节的故事,也该感到些许羞愧吧!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文言文百篇 文言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