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言文阅读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5: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言文阅读,活学才能活用

青岛二十七中 夏 峰

摘 要:中考文言文阅读日益重视考察课外文章和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达到“活用”的目的,必须在平日“活学”,即要做到让课堂充满生命力,灵活积累文言知识,愉悦快活地进行拓展阅读。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活学 激活课堂 灵活积累 拓展阅读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逐渐向课外渗透,增设课外文言文语段,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可翻阅学生的试卷我们发现,尽管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费尽心思、花大气力,可不少学生仍然无法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由于缺乏积累,没有形成文言语感,他们面对陌生文章时,往往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不会寻求当前情境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课内学了大量的文言文知识,却无法灵活运用,无法形成自己的能力,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随着课改的进行,老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在文言文教学中却常常不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总是担心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自觉地将疏通文意等同于烦琐的讲解,讲究字字句句求准确,使得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沉闷,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如何让这潭水“激起千层浪”,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激活文言文教学:

一、课堂要充满活力

要让课堂“活”起来,就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形式。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在众多的方法中,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配乐朗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核舟记》一文作者详尽地介绍了这艘刻在桃核上的小船,线索清晰、有序,非常适合让学生为此配插图。预习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把这艘小船画出来。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画作,并互相评点、修改,找出大家比较共性的问题。虽然画的表现形式各异,但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也认真地研读了课本,有的还发挥了想象力,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再创造。有的同学由于课文读得不细致,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说:佛印“左臂挂念珠倚之”,有的同学没理解,却把佛印的珠子挂在了脖子上等等。其实画错的地方,正是他们难以理解、容易忽视的地方,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把文章的内容理清了。这种争论、评点也有效的调控学生回到课本中,去寻找证据,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核舟图”,并与他们自己的画作进行比较、修改。这节课上得很愉快,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的互相交流自己的画,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与以往文言文枯燥乏味的感觉完全不同了。表演体验法适合《唐雎不辱使命》这类情节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学生在初步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入角色,发挥想象,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再现唐雎秦王对峙的场面,很轻易地就可以得出:本文是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通过秦王“先倨后恭”与唐雎“先恭后倨”态度变化的对比,刻画出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而唐雎是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英雄。这样的课文情境再现不仅让学生对课文中景、物、人有切身的体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想象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文言文的课堂也随之“活”了起来。

二、积累要巧妙灵活

灵活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背”字摆在首位。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语言优美。每学完一篇文章,我都要求背诵,在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背诵氛围。在潜移默化当中,学生渐渐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朗读,熟读而成诵,在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我教学生进行趣味背诵,让本来感觉困难的过程妙趣横生。如:进入课文角色背诵。背诵《核舟记》描写船头三人动作神态的文字,可以先进入角色,想象“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这些惟妙惟肖的动作,然后再去背诵,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课文线索背诵。背诵《陋室铭》可按题眼“陋”这一线索来背诵:居室环境之“陋——日常生活之“陋”——作者的陋室与古代名室相比。背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让学生听歌曲《明月几时有》,边唱边背,加深记忆。长期坚持这样的灵活背诵,必能培养出对文言文的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灵活积累文言词汇。除了诵读的感知,增大学生文言词汇的“库存量”显然更为重要。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文言文常见的字词现象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我总结了“联想式学习法”,即以某个词或知识点为联想触发点,进行辐射式联想,把以前学的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最后形成能用已知来推断未知的能力。举个例子来说,《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句子中“之”“狱” “虽”“以”都可以作为一个联想点。如由“之”字可联想学过的“之”的几种用法,由“狱”字可联想其他古今异义的词语等。在熟记、理解了大量字词的含义和活用现象后,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做课内外阅读理解题就游刃有余了,并且可逐渐形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大大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拓展阅读也要让学生愉悦快活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解读老师未教的文言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文言文教学既要立足课本,又要走出课本,增大学生阅读量。选择一些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知识性的文言小短文,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尝到乐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如七年级学完《两则》,我给学生补充其他几则早慧少年的故事。如: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世说新语·言语》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夙慧》

因为语言比较浅显,又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了,他们在赞叹古人的聪明机智的同时,也迅速地建立起对古文的好感,不少学生还饶有兴味的读起了《世说新语》。讲完《隆中对》和《出师表》后,让学生带着对诸葛亮极大兴趣,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并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在老师的激发下日益提高。有时我给短文设计几

道难易适中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运用课堂所学解题答问。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

《歧路亡羊》这篇短文“杨子之邻人”“追之”“何追者之众”“亡之矣”“吾不知所之”几句中“之”字的意思分别为“助词的”“第三人称代词”“助词,主谓间无义”“助词,补充音节无义”“到„„去”,基本涵盖了“之”字的主要意思,非常适合用来复习虚词“之”字的用法。这些丰富而有趣的文章,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灵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文言文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源头活水得清渠”,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必须要让学生体验充满活力的课堂,增强阅读积累,培养文言语感,拓展阅读,延伸课外,引来一股灵动的活水。这样,我们的文言文阅读,才能达到使学生举一反

三、活学活用的目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