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归园田居》参赛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1 19:59: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难点: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是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是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也是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大家说,这是谁呢?没错,他就是我们的老朋友——陶渊明。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

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二、作者介绍

先由学生介绍自己对陶渊明的了解。

预设回答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

预设回答2: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诗风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感情真挚。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预设回答3:陶诗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明确: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青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之壮志,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因他开创田园诗体因此被称为田园诗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归隐后作《归园田居》五首,来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和农村生活的淳朴。本课所选的是第一首。

三、熟读诗文

过渡语:同学们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在温故的同时还要知新。我们先来齐读一下课文,顺便检验以下我们的预习成果。 采用:齐读、个人朗读、再齐读的形式进行诗文朗读。 朗诵指导:

1、大家齐读:注意指出重点的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笼 .....

2、大家自己练习后

3、请几生个人朗读,教师提供配乐,读的好的给予掌声和鼓励,再做点评:从字音、声音、语速、节奏、情感等进行朗读点评和指导。

4、全体学生再齐读,注意吸取以上学生朗读优点,改掉以上学生朗读中的不足。读后可以圈画出诗文中难懂的词语,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四、赏析诗文

(一)为何而归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好,参照书下注释,想必诗句的文本我们都了解了,那么我们该分析下诗歌要素了——诗题。

1、诗歌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结合刚才全文的内容,我们看一下,“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明确:“归”字。

追问:我们知道,陶渊明是有官职在身的却要“归园田居”,大家想必和老师一样会发出这样一个疑问“诗人为什么要归”?那我们首先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是否能在诗中找到答案? (提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认真耕作的农人。)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适俗韵”和“爱丘山”的含义分别是什么?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两句话体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追问:作者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预设回答1: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文化底蕴较深的同学可或许可以想到)

预设回答2: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预设回答3: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明确: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所以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陶渊明认为这是一大失误。

3、“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明确:守拙归园田

追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运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师生讨论后明确:“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二)从何而归

1、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齐答:归)也就是说,“归”是诗眼,围绕诗眼“归”字展开来解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思考诗人要从何而归呢?也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明确:指应该是当时黑暗的官场。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继续追问: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

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明确: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2、“误落尘网中”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明确: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追问:“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明确: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由此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三)归向何处

1、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明确: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追问: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明确:对自由的渴望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明确: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

(四)赏析诗句

过渡语并设问: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感受到诗人在诗句中所蕴涵的深意。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选出始终你认为最美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预设回答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预设回答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预设回答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

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预设回答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总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然不广大,房屋虽然也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的屋檐,桃树梨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的优雅美丽呀,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让我联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2、作者描绘这样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目的何在?

明确:这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引申:同学们或许对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了,或者有些同学是不是会想,陶渊明这样子,是不是也有故作姿态,沽名钓誉之嫌?在这里,我有必要告诉大家,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有诗文为证。(以PPT展示,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明确:精神的自由,用原文来回答就是——守拙,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五)归去如何

1、在付出如此大的选择代价之后,陶渊明在得偿所愿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在诗中找出答案。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无尘杂”“ 有余闲”这一“无”一“有”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生活?

明确: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同时,“樊笼”照应前文“尘网”,“返自然”说明诗人又过上了顺应自己本性的生活。

五、拓展理解:

就像哈姆雷特所说的那样“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而对中国古代仕人来说,就成了“出仕还是归隐,这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有三个典型人物,除陶渊明外,还有王维、苏轼二人。(PPT展示)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苏轼: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戏子由》

问:下面大家分小组思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王维、苏轼这三个人的出仕与归隐,谈谈个人或小组的观点。

预设结果1:陶渊明,他的归隐,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良心和原则,他们守护者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把“自然”提高到一个审美的境界,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溪流。

预设结果2:半官半隐的王维,他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多,随遇而安,不问是非,于辋川别墅,绘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清幽宁谧之景。

预设结果3:苏轼不想隐居而被隐居,如果说与前两人的区别,那就是陶、王二人隐居遁世的想法都更多是自己的主观选择,而苏轼却是有心出仕而不得其时,他的隐居是迫不得已,他有过妥协,但不曾屈服,被贬谪到哪里,就把余热发挥到哪里,被贬黄州不毛之地,也能竹杖芒鞋轻胜马,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豁达豪迈的诗句。

师观点:陶渊明归隐的人生选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人格追求,即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也就是诗中的“守拙”。因此,他们都值得我们尊重。但是,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更欣赏苏轼的头虽常低气不屈。(PPT展示教师个人观点与同学分享)

陶渊明——由儒转道(道) 王维 ——由儒转禅 (佛) 苏轼 ——汇儒释道于一炉

六、课堂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节课我们对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从宏观和微观处进行了分析和欣赏,其中的语言值得我们体味,涉及到的一些比喻、拟人修辞以及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在写文章时运用。

七、课堂练习:

背诵全诗

八、布置作业:

如果你是陶渊明,这道是“归隐”还是“做官”的人生选择题,你会如何做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参赛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参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