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雾凇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2 00:07: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化“无形”为有形,于“无情”处悟情

张江霞小语工作室 润城镇下伏完小 李新艳

——《雾凇》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通过课堂对话,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实现读写结合课的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还原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教给学生有效表达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就以《雾凇》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下面是我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几段情境的描述:

(一)

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师:(用彩色粉笔标注偏旁)“雾”和“凇”都是形声字。“雾”上表义下表声,字面理解,雾就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小小水滴。“凇”左表形右表声,两点水表示需要很冷的气温来凝结。雾凇就是——

生:飘浮在空气中的小小水滴,在很冷的空气中,凝结而成的小冰晶。

师:凝结在地上,就是霜花。凝结在草木上,就形成了雾凇。

师:现在,我们就乘上时光的快车,到“北国江城”吉

1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林的松花江畔,去一睹为快吧!

生:(观看视频录像,聆听课文朗读)

【反思】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理解上的难点。处处留心皆学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抓住题眼,从读题开始了解雾凇,引发学生思考,为探究雾凇形成过程作铺垫。随后观看视频,感受雾凇壮美,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

师:谁来说一说描写雾凇形成过程的动词。 生1:弥漫 飘荡 涌向 笼罩 淹没 师:你找得很准。

师:把这些词语带到句子中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2:我从“弥漫”感受到雾气的浓重。

师:“弥漫”是充满、布满的意思。这个词很有画面感。(出示图片)仓库起火了,小区里到处弥漫着呛人的烟味儿。山里起雾了,到处弥漫着白白的雾气,就像给山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生3:我从“涌向”也能感受到雾气的大,还在流动。 师:是的。浓雾像长了腿似的,一层层、一团团、一阵阵奔岸边而来。

生4:“笼罩”一词让我感受到松花江两岸什么都看不见

2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了。

师:这个词很形象。(出示图片)伊拉克人民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伊拉克人民的内心——

生:被恐惧、忧伤笼罩。

师:(继续出示图片)沉沉的雾气犹如铺天盖地撒开的一张大网,笼罩着我们这个幽静而又美丽的小山村,也网住了我的心。

生:雾气实在是太大了。文中的“淹没”用得也很形象。 师:通常我们说洪水淹没了村庄。潮水淹没了礁石。但这里却是树木被雾气淹没了。由此可以想见——

生:一切都被浓雾笼罩,什么也看不到了。

师:松花江上的雾气实在是太大了,怪不得说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呢!你能读出松花江上饱和的水汽吗?

生:(纷纷投入朗读)

【反思】本节课型是读写结合课,选用文中词语,描述学生眼中的雾景是教学重点。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读写结合,高质量地完成雾景片段的习作,在学习这一段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拎出了文中动词:弥漫、笼罩、淹没……;之后又让其把词还原回句子中,在读中感受雾气的变化;随后交流感受时,又将其拎出来结合生活,结合语境再次深刻感悟;最后通过感情朗读,积累内化文中语言。这样对关键词语多次揉搓,反复咀嚼,辅以形象化的描述,化“无形”

3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为有形,不仅丰富了孩子的思维,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而且有助孩子内化语言文字。力求为读写结合积累语言作铺垫。

(三)感受雾凇形成过程

师:满足了“饱和的水汽”这个条件,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

生: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这雾气真像一位魔术师,施展了神奇的魔法(投示句子)

师:知道什么是“镀”吗?

生:镀,是金字旁,就是在一种金属表面通过技术涂上另外一种金属。

师:你很会思考,很善表达。(投示图片)这种水管是镀锌的。(展示实物)这个戒指是镀银的。在这里是怎么“镀”的呢?

生:洁白的霜花一层一层地凝结在松针上,就好像能工巧匠在金属上镀色一样。

师:这里的“镀”字用得极其巧妙!多么神奇的大自然呀!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板书:想象)

齐读,感受用词巧妙。

师:多么美丽奇幻的景象呀!老师倒产生了一个疑问:

4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白银、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为什么要把雾凇比作白银呢?白糖、白面不也是白的吗?

生:白银,就是白色的银子,跟雾凇一样都是银光闪闪的。

师:哦,银光闪闪,漂亮! 生:应该是珍贵。

师:所以就感到珍惜,珍爱!比喻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隐含着作者对雾凇的喜爱! 齐读,感受作者情感。

师:雾凇的形成过程需要八到十个小时,但作者却用几句就描绘出来了,你能感受到这个过程的漫长吗?哪儿感受到的?

生: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能感受到雾凇形成过程的漫长。

生:从“最初”“逐渐”“最后”也能感受到雾凇漫长的形成过程。

齐读,感受雾凇漫长的形成过程。

师:老师也来施展一下魔法,你还能读出来吗? 生:(填空朗读,积累语言)

【反思】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有一个反复阅读、咀嚼思考、交流体会的过程。这一

5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朗读:一读,体会“镀”字的精妙;二读,体会比喻的妙用;三读,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漫长;四读,感情朗读;五读,积累语言。力求一次一个重点,于“无情”处品悟情感,同时渗透比喻、想象方法的妙用,时时处处力求积累语言,铺垫语用。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体验、积累”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交流文本感受语言的过程中,适时补充画面,强化学生对重点词语的体验与感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理解文本,积累语言,最终达成语用的目的。

雾凇教学案例(优秀)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设计教学

雾凇教学目标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案例
《雾凇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雾凇精品课例 雾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