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6:42: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

众多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最为热闹,继而是元宵节。然而粤西岭南一带,春节过后仍有特别节日要过,即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一、年例的起源

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主要集中在春节后的农历正月,年例一般都在农村举行,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一定会赶回团聚,乡音乡情相交融的热烈气氛,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年例最初由冼代家族兴起,但其演化过程没史料记载。据调查,明清时“年例”已记入当地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较盛行,后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且相当隆重热闹。

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称“饭期”。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第一大节目。茂名地方的“年例”,源于“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夜观灯情景。或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目时间一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现在如此热闹。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社员们领回几斤鱼肉,再杀个鸡做菜,就算丰盛。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做年例也越来越隆重。现在,一般人家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上十几二十桌,吃的不仅是鸡鸭鱼肉,却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做年例是客人越多,客人级别越高,门口停放汽车越多,主人面子就越大,因此,探年例不仅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也可来。亲戚朋友见面聚情谊,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农民高兴热闹几天,也算一趣事。此外,粤西茂名等地农村做“年例”,除保留部分传统节目外,又赋予新时代内容。适逢年例节,每村每巷搭起牌楼,沿路彩旗飘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邻近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你我素不相识,登门也是客,主人热情款待招呼茶饭。而放电影、演戏剧、音乐会等健康向上的形式也日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二、年例是什么?

年例一般有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从“起年例”到“年例尾”,贯穿始终的是大吃大喝和一连串的迷信活动。

1、“起年例”

在年例开始前,家家户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萨享用,叫做“摆忠”或\"摆灶\"、“摆醮”,它是“年例”中最传统的节目,在过去被视为“年例”的重头戏。所谓摆醮,即各户选取家中最肥的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放于托盘,鸡头向上微弯,旁边添一刀煮熟猪肉和一条鱼,俗称“三牲”。除摆醮的主供品,且伴有糖果、三茶五酒和香烛供奉在八仙桌上。摆醮活动多安排于夜间进行,各家各户都集中在一处一起拜神。鞭炮声伴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场面壮观。

2、“正年例”

第二天早上菩萨出游巡门,摆上生果素菜,人们抬着菩萨,跟着个道士,挨家挨地走,道士手

-1-

扬一把生锈“利剑”,一路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绕着菩萨共舞,场面滑稽热闹。若村子很大,菩萨就要从早到晚不停巡门才能完成任务。此外,主人还会邀请诸多朋友,开怀畅饮,热闹非凡。

传统上,年例最大目的是敬神,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表演给神看,以讨得神欢喜,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现在做年例,多为庆祝生活水平提高,祝福好日子长久,显示城乡喜庆与社会和谐。粤西地区,村民做“年例”,粤剧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年例期,每村每镇都搭起戏台,张灯结彩,各类粤剧团活跃于各乡镇演出,有时一个村就有两三台大戏一起做,农民看大戏比城里人看流行歌星演唱会更要热闹。有些乡镇的年例还请来省级一流剧团演出,甚至一些“大佬倌”也被特邀前来助兴。台上鼓乐喧天,演员唱得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除粤剧外还有木偶戏,是茂名地区特别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茂名地区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这一天还有花灯展赏,电影公映,烟花燃放,木偶延长,醒狮献艺甚至有勇士比武或粤剧上演,它们各占一方,各行其道,庞杂而相对有序,独立而相对统一。客人可各择喜好,无需四处奔走,转身变项,移步换景,浏览细赏相当方便。

3、年例尾

第三天“年例尾”早,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就此结束。

三、年例的传统与时代意义

传统年例主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本质是一种迷信活动,即便是现在年例,也充满迷信色彩。*时期,年例曾被当作四旧,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各农村又恢复了做年例的习俗。年例是大吃大喝等一连串的迷信活动,现在的年例更注重门面工夫,许多人都利用年例大讲排场,以显示自己财势、地位,以至于造成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这的确是年例不利的一方面。许多人都对年例这个习俗有争议,尤其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迷信色彩。但作为一项自古沿袭的民间习俗,它表现的更多应是优良传统,具有多方面意义。

年例和元宵不同,有人把年例当元宵,其实大不一样,年例是一种最基层的驱鬼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家国平安的拜祭仪式。从其颇为制度化的仪式来看,其形成和存在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年例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认识,当地居民应有意识地去发扬和保护该遗产。 随改革开放深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经商者越来越多,他们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对家乡传统“年例”逐渐有所忽视,年例气氛已是消淡许多,其它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减少,近几年,已难得再见舞龙、做大戏、鬼仔戏、木偶戏等庆祝活动,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有人把年例解释成年年有例。年例已成了茂名人每年必过的节目,好同过年一般,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演变,年例已在高州和化州这两块土地上生了根。人们往往都是按期举办年例而不追问其来源,如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举办龙舟比赛、包粽子吃一样,年例给予茂名人更多喜庆。人们每年回到乡村过年例,并不仅仅是为了拜神等迷信活动,更主要是年例已成他们心中的一种寄托,年例加强了他们的乡土情结,每年年例人们都会如过年般重聚庆祝,宴请朋友分享这份喜庆。因此,年例也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

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洗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今天的年例。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也有洗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她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当地人如此敬重一

-2-

位爱国的巾帼英雄,反映出他们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及爱国主义思想。或许把洗太夫人尊为神只是现在的人延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洗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种文化内涵,是泯灭不了的。洗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迷信思想,还有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

年例乃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如傣族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乡村人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也支撑了不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这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粤西“年例”节,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的“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也对此产生浓厚兴趣。粤西地区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使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更有广阔前景。

-3-

年例

年例

化州年例

职业教育调查与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调查与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粤西年例文化活动的调查问卷

论文:课例研究主题如何确定

课例研究

英语课例研究

语文课例研究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