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学史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1 17:19: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一下学期读书心得

在这里我想就我这一个学期所看的书做一个大概的总结。

这一个学期看过的书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是现代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书都是因为老师上课要讲所以才在上课之前囫囵吞枣看完的。我得很诚实地承认,很多书看过了就被我扔在了一边,也有很多看完了合上书,感觉脑袋一片混沌,虽然隐约能感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和思想,却没办法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把这归咎于我自己的思想还没有达到作者的高度,当然这也和我自己懒有一定的关系。现在我终于静下心来好好地整理一下对于现代文学的一些总体的印象和想法。

我曾经对鲁迅有很强烈的偏见,不知道老师还有没有印象,我甚至还在课上发表鲁迅之所以被认为是当代伟大的文学大师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的张狂言论。而当时我在发表如此幼稚的言论时我是没有读过几篇鲁迅的文章的,对于鲁迅的印象也只仅限于中小学时代的几篇课文。鲁迅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确实是大了点,正是因为以前我没办法看懂他的文章,所以对他的印象一直不太好。抱着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我产生了对于鲁迅的抵触思想。但是既然现在已经学了中文,所以我还是抱了一本鲁迅文集来看,这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我不得不承认,鲁迅是一个很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很深刻,很多思想言论和观点至于今天还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和吻合性。很多时候我一边看一会会懊悔自己怎么这么幼稚发表那么没水平的言论。不过那时候还是很感谢老师,因为老师不但没有打击我反而说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而现在其实这个不同的观点已经不存在了。

鲁迅的小说不多,但是每一篇都很耐看。在看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的时候发现书中觉慧三兄弟就常常讨论《新青年》及其中的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的创作对于当时青年的影响有多大。虽然他的很多文章在现在看来已经有时代的隔阂,但是其中思想却没有丝毫的过时。在读他的杂文时此感受尤其强烈。鲁迅的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就说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并且善于发现。很多现代的人也还没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于说出自己心底的话和一些别人的话,有人说韩寒是第二个鲁迅,段益民老师对此说法是嗤之以鼻的,不管这句话可不客观,但能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鲁迅是一个无畏的人,从这一点上我深深的佩服鲁迅先生,因为我是一个胆小鬼。

另外一个对现代文学更为笼统印象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品很多有带有小资情调和色彩。都说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可能是和作家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有关。那个时代的作品大多描写上流社会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但是,当时的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是穷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所以看着小说中描写的很多上流社会的生活片段,虽然当代文学有像《骆驼祥子》,《生死场》等的描写中国底层社会人物的小说,但是我始终难以得出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清晰轮廓。看着书中人物锦衣玉食的生活我会讶异于奶奶不停和我述说的她童年时候的贫困。我奶奶曾经在地主家当过丫鬟,虽然年月不长,但是其足以让奶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地主的阶级恨之入骨。奶奶对于地主家庭的经济条件的描述和生活其实还远没有书中描写的这么奢靡。可是在看关于上层社会的大家庭人们的爱恨别离的时候,却淡化了于他们大宅外的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甚至感到书中人物的可爱。就像我在看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时,发现溥仪完全是一个值得可怜的人儿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不同的人去书写同一件事情也可写成不同的感受和情况出来。

随着书越看越多,一种感觉越来越深:几十年前的小说中的很多描写和观点之于现在仍然十分契合。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年代有着无法跨越的差距。可我读起小说来却总是有一种觉得在描述当代社会的感觉。当然,我指的是精神,不是物质。有某精神通过某些介质来流传至今。例如我上文提到的鲁迅的文章,萧红的关于农村的的两部小说,钱钟书《围城》中的婚姻观等等。我想,这些作家的的成名并不是因为偶然,而是他们都有一种超越他们世代的一种前瞻性。他们看到的和同时代的人不一样。

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在读鲁迅的小说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原来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我是如此的契合。所以越看他的书就越觉得他嘴边的两撇胡子的可爱。其实不仅仅是鲁迅的小说,在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时我也是有同样的发现,发现原来差不多一百年前的伟人和作家跟我有着同样的观点和想法。这可以说是我阅读的一份意外的收获和阅读小说的一种别致的快乐。

最后我得向老师承认,你布置的必读书目我其实还有很多没看,但是,暑假的时候我会努力滴!!

读《伤逝》杂感

看《伤逝》的时候,可以说是深深地陷入到了情节中去,几乎是一口气把这篇小说看完了。看完之后,脑中只有一个想法:原来面包无论在那个年代都同样的重要。

钱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如此重要,鲁迅先生在《娜拉》里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涓生和子君的结合就是一个美丽的梦。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涓生和子君做了他们时代一般人所不敢做的事情。他们是值得歌颂的。可是他们终究还是被现实所打败。别人的目光和议论,生活的贫困,没有一样东西没在逼迫着他们屈服。涓生说,现在忍受着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他这样的生活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我觉得还是那个社会的悲哀,因为那样子的一个社会容不下他们。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偶然性但他们爱情悲剧的发生却是必然的。

对于子君的悲剧,我深表同情,但是为什么女性结婚之后就会无可避免地变成黄脸婆?或者说为什么会子君在结婚后会变成一个只会和邻居怄气每天为了家务忙进忙出的黄脸婆?

我觉得那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在没有得到一样东西之前,你会使劲浑身解数去获取,一旦得到之后就不会珍惜。子君想要自由,她想要她是她自己的,所以她义无反顾地离开她的家。但到了另外一个家之后,她却又陷入了另外一个不自由中。很长一段时间她冲着获得自由这一个目标去努力,一如当年我们一心想要上大学,可是等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便会茫然,不知道接下来的目标在哪里。于是,失去了目标的她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的丈夫,让丈夫吃饱穿暖就是她的信念。她为了她的爱情牺牲了一切,她只想要自己的丈夫好。子君是所有时代女性的一个缩影。在现代,仍然有很多女性重复着子君走过的道路,不一定都像子君那么悲惨,但是,当一个女人没有了自己的事业,没有了思想,终究只会换来丈夫的厌恶和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就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所说的:自由不是钱所能够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意义。再者,任何爱情陷入柴米油盐中都不免会染上一些市侩之气。当生活只剩下一日三餐,并时时担心上餐不继下餐的时候,谁还会有心思去谈论什么风花雪月?三十年代的社会就已经是这样,钱无论与那个时代都是如此重要。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对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单车上笑的女人过于苛求,任何情感都必须要有物质作为支撑。

在《伤逝》中得到的启发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金钱至上,而是关于一段婚姻应该要怎样去

维系。现在社会涌现了大量的剩男剩女,还有很多所谓的经济适用男、拜金女,其实在我看来那些都源于对生活缺乏一种安全感。在这个离婚率高达20%的时代,未来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女性需要一些实质的东西来获得安全感。

读萧红小说后感

萧红的小说我看得并不多,只是看了她最著名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连《马伯乐》都还没看。但是就是那么两本并不算厚的书,让我爱上了萧红的文字。

看《萧红文集》,编者说,萧红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更是从一个穷人的角度来写小说。所以她的小说看起来才有那么多异于其他作家的感觉。看她的小说有一种很别致的感受,她的小说风格很特别,最初看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怎么事情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和衔接似的。可是等到最后合上书,我明白其实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字都在表达着同一个主题,都在阐述着她的思想——对于旧社会人们愚昧思想的批判和揭露。虽然那个时代的小说有太多都是在表达这一个主题,但是她的小说却更能让人陷入其中,并引起人们的深思,这不能不说是萧红的伟大之处。

萧红的一生是悲剧的。但是在看她的《呼兰河传》里的回忆童年的那一部分文字时,嘴边总是会挂着浅浅的笑,那是怎样一个美好的童年呵。但据我所知,她的童年其实也没有她自己所描写的那么幸福。记得沈从文在《边城》里说,我的前半生活在湘西,后半生则活在对湘西风情的的美好回忆之中。因为回忆总是能给予我们某些力量,提醒着我们曾经也很幸福过。在1939年,她的生活如此潦倒的日子里她仍然能够写出如此温柔美好的文字,只能说她是一个充满了爱和感恩的人。又或许是童年的这段美好的回忆让她有在现实的悲惨生活中聊以自慰和暂时忘却现实的种种痛苦和不堪吧。

看着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发现那个时代的农村人的精神么状态的愚昧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读着让我觉得不寒而栗。萧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用很冷静的语气来描写着关于小团圆媳妇治病的种种,那种冷静或许就是那些旁观者的心理状态。中国人都喜欢关起门来过日子,只扫自己的门前雪。村里人对于小团圆媳妇到底怀有几分同情几分爱怜我很怀疑,他们更多的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跳大神给予他们饭后的娱乐和休闲,小团圆媳妇的病提供他们八卦和闲聊的题材。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在农村,迷信的现象虽说没有书中描绘得那么严重,但人们在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也还是会去求神拜佛,初一十五也还是会敬神,我就曾经因为偷吃敬神的公平而被妈妈揍过。呼兰河的生活状态不过是全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就连今天,农村也仍然是这个样子,变的从来都只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有些精神依赖着某些纽带一直流传至今。他们仍然像萧红在书中描述的那样:一天一天的也就糊涂地过去了,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长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短短的几句话,把农村人的精神状态描述得淋漓尽致。现在的农村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只是现在的农村人跟以前相比少了一份纯粹,多了几分市侩。

读《边城》后感

一本好的小说总是能让人不自觉地深陷其中并为之深深向往,《边城》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第一次看《边城》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那时候课本只节选了短短的一小段,可是那足以让我对湘西产生无限的好感,所以课后我就找来了《边城》的全文,细细地品读了一番。现在因为课程的原因,我再次翻开《边城》。再读《边城》,和三年前初看相比感受有太多的不不同,但有一点一直没变,就是仍然为书中人物的那份纯粹而感动。三年前看这本小说时,我仍然是一个懵懂的小姑娘,没有经历过爱情,对于书中的那份纯真的爱情只是有种淡淡的憧憬。现在再次翻阅,心中更多的是怀念。

书中描绘的是那样的一个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很宁静很无暇的一个小城,想要写些什么去歌颂她,可是感觉用任何一个华丽的词语去描绘她都不恰当,都会玷污她那份独特的纯洁,所以只好细心品读着书中的每一个字,用心感受湘西凤凰古城的美好。品读着凤凰城人们的生活时自己也会被那份宁静所感染,心也慢慢地柔和下来,跟随着沈从文的文字,细细地感受湘西人民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翠翠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她漂亮,有着湘西姑娘所有该有的特征,没有心机,也没有太多的欲望,跟着爷爷在江边摇着渡船一天一天慢慢长大。她妈妈的爱情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心痛,那样子忠烈的爱情,只属于那样纯粹的地方的人们。十四岁的年纪,开始滋生某些陌生的情愫,看着书中她对待自己情感的珍惜和小心翼翼,便会回忆起自己的曾经。

这是一本让人心境回归宁静的小说,就算是在如此喧嚣的今天。虽然故事的结局让人不忍,但是在翻阅的过程中嘴边总是会挂着淡淡的微笑,因为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子的一个曾经,自己曾经也那样子的纯粹和单纯过,也有过自己暗恋的男生刚好也恋着自己的惊喜。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最后要以悲剧收场,作为一个读者,最希望看到的当然还是大团圆结局。或许那就是现实吧,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破碎。

末代皇帝的前半生

——悲剧人生

历史上有太多皇帝的传记,但从来没有一个皇帝会为自己写传。历史都是由成功者书写的,经由他人之手写自己的生活与思想无论怎么客观也还是会有差距与杜撰。

皇帝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比,但紫禁城其实就是一个牢笼,皇上就是被关在里面的金丝雀。他明知道自己没有自由却没有勇气抛弃那些旁人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不知道作为一个皇帝到底是幸福还是悲哀,但之于溥仪却一定是悲哀的。作为大清国的末任皇帝,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溥仪心中有太多的常人不能理解的辛酸与无奈。他光复大清而奔走努力,一生都活在复仇的痛苦中。后来又作为一个战犯被关押达十多年,最后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令人唏嘘不已。

关于皇室

从小在电视上看过不少关于皇家生活的电视剧,自认为对于皇室的奢靡和腐朽略知一

二。但看了《我的前半生》后,我还是感到震惊,为他们的浪费和排场。也感到悲哀,为那个末代皇帝的悲剧。

慈禧在清皇朝的最后一直都是权力的拥有者。她曾经说过一句话:谁让我一阵子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在皇族的勾心斗角与黑暗。其实作为一个皇族,真的没有旁人看起来那般光鲜,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悲剧。在慈禧的掌控下,他们常常骨肉分离,溥仪就是一个例子,他两岁被抱进宫里登基,家人不舍又如何,这就是王权,不可违。其实生活于那样的一个年代,本来就是一个悲剧。

从溥仪有记忆开始,他的脑海里就充满了明黄色,从衣服到建筑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用品。他没有自由,却拥有无限的权力。从太监到头发花白的前朝遗老会向他跪拜,以五体投地的形式。从小他就养成一种为我独尊的意识,感觉自己是不同于庶民的天子骄子。他拥有所有的一切,却好像什么都没有,他像人偶一样被各种各样的人操纵着,以达到他们心中各种各样的目的。

皇室是个大杂烩,里面充斥着形形式式的脸孔,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私。为了维护他们奢靡的生活。溥仪和后宫的太妃们,每天享用着几百道菜,除了前面的那几道菜,其他都是装饰,剩余的全部倒掉,整个皇宫几个人却被好几百人服侍着,而这一次只是为了显示他们的尊贵,天知道紫禁城那一道明黄色的墙外有多少人活活被饿死。其他皇宫大臣更是如此。整个中国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和劳动的结果就是被他们这样子来对待。看着他们的生活,突然发觉自己能理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了。

大清的灭亡太自然不过,从他们的生活就能预测到。正是因为他们的奢侈与不可一世让他们走向毁灭之路。

日本和溥仪

在书中,溥仪多次提到他对于日本的信任和尊敬。在他的眼里,日本的一切都是好的,日本尊重他给予他希望。中国的一切都是落后的,中国人都是愚蠢的,当然,除了他。书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感觉深刻:日本请他去观看阅兵式,看中国的国土上看到日本的士兵在自己面前雄赳赳地走过,他感到很高兴,很光荣,因为他觉得日本邀请他观看阅兵式就是对他的重视和尊重,于是他和周围观看的日本人一起高呼“日本天皇万岁。

溥仪其实就是一个彻底的大汉奸。

其实在读他的传记时,我感觉自己能理解他的心情。从来我们都是看由战争胜利者撰写的历史,即是共产党人写的历史,从来没有从一个失败者的角度去看看,其实他们过得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溥仪是一个皇帝,祖业被革命党毁坏,他怨恨和报复,其实无可厚非,换做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会是同样的一种心情。

溥仪一直作为一个傀儡被日本人操纵在手里,他结识各种各样的汉奸,各种各样的骗子,各种各样心怀鬼胎的人,抛掷大量金钱只为一个复辟的希望。来日本又给他建造一个满洲国,其实那都是一个幌子,他早就成为了别人手中的一只棋子,只是他不愿意醒来而已。

在成为战犯被囚禁的日子里,溥仪从零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的活,从针线到煮饭。对于一个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来说,那是怎样的一个转变,他的心境又是怎样的悲凉。新中国成立后他也像别的普通公民一样,上班,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去养活自己。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

文学史

文学史

文学史

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史读书笔记
《文学史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