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3: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走近这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检查汇报

(1)字词检查: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开火车读,齐读。

(2)汇报交流文章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感悟奇迹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耄耋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大家再读课文,思考: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板书奇迹)

(一)、从数字理解奇迹:

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一个家庭大约100平方米,那同学们来计算一下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多少个家的面积?(5万个,2万5千个)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指名说感受。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过渡: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

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小结: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③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小结:是呀!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那守住了这土,我们就守住了什么?(庄稼、家园、希望„„)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3、朗读第一和第五自然段:师生合作接读。

(二)、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板书:(险恶)

⑴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A 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B 除了狂风肆虐,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2)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资料)师读(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3)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接读)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从小环境理解奇迹,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体会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样? (81岁、就剩一人、五人离世、老伴去世)

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再次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1、导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找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那作者对老人又是怎么评价的呢?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所以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拓展延伸

(一)“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或者想想老人遇到了哪些困难?选择其中的一个小组合作交流。

(一)、小组交流合作。

1、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写在一张小纸上,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3、背日积月累当中的环保格言,教师出示。

⑴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⑵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四、总结

1、倡议: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共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2、阅读新语文当中的文章《我的山谷曾如此绿》,边读边写阅读感受。

森林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制氧厂 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加工厂”,它为大自然提供着新鲜空气。一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每天能产生0。73吨氧气,消耗1吨二氧化碳。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需要0。75公斤氧气,吐出O。9公斤二氧化碳。就是说,一公顷森林每天放出的氧,足够973人呼吸使用。

吸尘器 树叶对粉尘有很大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粉尘50—80吨。

消声器 一条40米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音10—15分贝。所以森林,是天然的消音器。

防疫员 一亩树林一昼夜能分泌2公斤杀菌素。林区空气中细菌数量仅为城市闹区的10%—15%。此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如空气中的氟、氯、二氧化碳等。一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200公斤二氧化硫。

抗癌物 一些森林树木含有抗癌物质。如杏树的树皮、树叶、树枝和果实,所含的树碱经提炼后,可生产抗癌药,对血癌和胃癌有一定疗效。从三尖杉中提取的酯类生物碱,可治疗血癌,淋巴细胞癌等。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