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09 08:32:1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文,了解文内容。

3.情感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时间1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

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文

.认识本的4个生字。

2.通读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会写本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推荐第2篇: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环境下创造的。

2、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3、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教学难点】

知道“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奇迹”的文章。齐读——“奇迹”(意思?)——是“谁” ,做了什么事, 创造了“奇迹”?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们常常会用抓住主要人物、找准关键字词、理清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⑵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造福了子孙后代。)

(3)字词正音(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二、合作探究

1、预习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就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请大家默读链接导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三、交流反馈

了解奇迹

(一)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树却顶住了它的凶猛。

变色字词——重读

读读这些数字,你体会到什么?(15——时间长,8/7/3700——树多)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二)“奇迹”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 (多媒体出示图片——“这样的画面大家熟悉吗?”在外面眼里随处可见的景色却被称之为“奇迹”,的确令人费解。——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老人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奇迹”。——老人所居住的地方是_中国的晋西北_那里的环境怎样?) (1)课件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中国晋西北的大环境,(课件出示图片)这里长年被干旱笼罩,河水干涸,植物枯竭;严寒来临的时候,冰霜封锁了大地;更可恶的是那沙尘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在村庄周围肆意弥漫。——所以,作者在这里用来两个词来形容,一块说——“肆虐,盘踞”。

“肆虐”是什么意思?(恶劣的自然灾害在这里任意破坏) “盘踞”是什么意思?(它们岂止肆意破坏,它们还赖着不走) 是啊!在中国的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灾害来势凶猛。请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凶猛,老师读“这是中国的晋西北”,同学读句子——

(3)过去的晋西北,在老人长满老茧的双手改造之下,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体会到什么?——奇迹

对比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三)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①过去环境恶劣的晋西北如今成为绿洲,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谁创造的?

②瘦小老头,年过花甲开始种树,老伴和同事相继去世,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老人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多媒体出示句子)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老人与他所过的生活。

他是一位瘦小的老头。/他65岁开始治理这条沟。他已经81岁。

他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抽袋烟睡觉。/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了。

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③就是这样一位孤单的、瘦弱的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创造了“奇迹”。此时此刻,这奇迹还是普通的奇迹吗?如果让你在这奇迹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奇迹?(了不起

无人能及 )

④请怀着对老人的敬意,用温柔的、缓慢的声音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四、体会“青山不老”

1、女儿多次来接他,这位老农为什么不去城里享清福,而要坚持植树呢?

书上那些句子能回答“老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植树”?

2、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分组朗读老人的执着。

老人把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什么东西了?——树——谁是真正与山川共存?——老人——老人的什么?——精神——什么精神?——执着种树的精神——完整说出来——老人执着种树的精神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4、同学们,你们看,此时这青山仅仅代表了这葱郁的树吗?——还代表了老人执着的精神,老人的生命已化作绿树、精神化作树根,深深扎进泥土,守护这片土地,所以作者说“这青山是不会老的”。

5、让我们饱含着对老人的敬意、对青山的感叹,齐读课题两遍。

五、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推荐第3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课时安排: 学习课文

一、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六、小练笔

为绿化地球 ,你准备做什么?

推荐第4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

唐县第四小学

姜萌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链接专题,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学习《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1.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惊叹) (2)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师引读:(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小环境”──艰苦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生齐读)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奇迹

推荐第5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府谷镇沙后河中心小学

白 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难点:

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发现一道风景 播放背景音乐,出示: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推荐人新闻记者梁衡的描述: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新的课题——青山不老。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

1、自由读课文,并思考:

【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入选理由】

2、交流

3、小结:

的确,这位山野老农用自己15年的付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三、细读——体验一段人生 感悟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叙述让你感受到老人所做到的是创造了奇迹?

2、汇报交流:

(一)第一层面: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认识正面描写的写作手法,思考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2.出示绿化了的沟、防风林带、林网,将学校与3700亩林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悟朗读。

(二)第二层面: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出示干旱、霜冻、沙尘暴等图片,感受晋西北环境的恶劣。2.想象老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三)第三层面: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我还知道这个院子的小环境。„„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1.交流感悟。

2.小结:15年里,在这恶劣的自然环境里,这位老人放着眼前的清福不享,却甘愿守着这份艰苦,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感悟“15年奇迹的背后”

1.结合上下文,思考回答:在这奇迹背后,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创造了这个奇 迹?

(对家园的热爱;顽强拼搏的精神;坚韧的毅力)

2.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朗读质疑: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交流:老人终有一天会离去,但他与自然抗争的精神,保护环境、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田,代代延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四、提升——铭刻一种记忆

1.总结:你想对这位老人说什么? 2.为老人献上颁奖词。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

奇迹

无私奉献

小环境──艰苦

造福人类

推荐第6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龙岗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跨校教材通研成果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1 主备人:钟兰爱 审核人:辛彩霞

龙岗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跨校教材通研成果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2 主备人:钟兰爱 审核人:辛彩霞

龙岗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跨校教材通研成果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3 主备人:钟兰爱 审核人:辛彩霞

推荐第7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

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3、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惊叹)

(2)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师引读:(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小环境”──艰苦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奇迹

推荐第8篇: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南堡一小 么宇星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准备:

学生能围绕课前导语预习课文;教师做好文本、生本的预读和教学课件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感悟环境,体味“奇迹”

1、复习引入

师:(请同学背诵《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自己喜欢的段落)刚才同学们深情地背诵,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印第安人对于土地的那份热爱与眷恋。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山峦河流本就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园却有着惨不忍睹的一面。 (出示幻灯片1——狂风呼啸 天昏地暗 飞沙走石 寸草不生 黄沙满天 天寒地冻)齐读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一两句话写一写。(给学生两到三分钟的时间,来试着写一写。) (生自由写,交流,要求听的人要注意倾听,并说一说从他的表述中的听出了什么。)

2、环境对比

师: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了恶劣的环境(板书课题)他是怎样写的,请快速读文,找一找他是怎样写的。

(生快速读文,找,指名读)

师:同样是环境描写,作者的描写与我们的描写有何不同?

(指名回答,出示幻灯片: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一是描写的更为恶劣,相机板书:险恶;二是引用县志,试理解,提示借助注释读文;三是比喻的写法,“怪物”。

小结:环境险恶。在如此险恶之地,历经十五年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幻灯出示课文插图和第一段文字: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生自由读文。

师:什么感觉?生自由回答。指导读好这段文字。试着说一说,如果你来到这样一个地方,仿佛身临在()。相机板书:绿洲

师:(幻灯出示:上面两段文字)对比着这样两段文字,你又有什么疑问(感受)?(生自由发言)

小结:读出险恶与美丽,更读出了自己的疑问(是谁创造了,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怎么创造的?等)带着疑问读书,圈一圈注一注。(生读文批注,师巡视指导。)

(二)感悟“数字”,走入奇迹

1、解答疑问:

是谁创造的这片绿洲?(齐答:老人,相机板书)

这位老人又创造了一条怎样的奇迹呢?(引导学生回答: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追问:从哪里感觉到的?从一个个数字中,15年,5400个日日夜夜,3700亩有多大,以学校为比,引导读。

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生交流。抓住: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小结:每天,七位老汉;老伴去世;女儿接他不走„„难怪作者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有着老人多少付出啊!(相机板书:奇迹)

2、体会写法

师引:想一想这十五年里,老人只是经历了这三件事吗?还可能经历些什么事?(生自由回答)十五年可能经历很多事,可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上面这三件事?你懂吗?(这三件事刻骨铭心,配乐读文)如果你就是作家梁衡,你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你有什么问题吗?(生自由问)作者也是在这样不停的问,老人在不紧不慢的答,可作者都没写,他只是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相机板书),可作者又为什么要写环境?(相机板书:环境衬托)提示,这是人物访问常用的写法。

再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作者列举的仅仅是一个个数字吗?这一个数字背后蕴藏着什么?(生自由回答)

3、感受精神

师:情怀,让匀们跟随老人去看一看那绿洲之上的树吧!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又见这杨柳,与我们在文章开头见到写法一样吗?(幻灯出示两段文字对比,生自由答)师:由美丽到精神,这不仅是在写树,更是在写老人的坚强!这是借物喻人。同学们读懂了老人与梁衡的心。

师引生齐读:出示文字: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不老!提问:不老的只是青山吗?还有什么?相机板书:老人不老。

(三)再写县志,抒怀“奇迹”

师:山已不是过去的那座山,过去山(),如今这里(),县志却是过去的县志,大家觉得,还适合吗?如果重写,该写什么?怎样写?(生练写,交流)

总结:在同学们的县志背后,我们看到了老人背后是一个不老的青山,青山背后是一位不老的老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奇 迹

险恶 绿洲 环境衬托 典型事例 老人不老

推荐第9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过程和方法:

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读——理解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①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③、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 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出来。快速默读课文

2、3段画出相关语句。

从大环境理解奇迹:默读第二自然段,划一划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关语句。

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把从文字当中读到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

从小环境理解奇迹: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板书(小环境)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艰苦?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生命、奉献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

1、读环保格言:(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2.*交流读后感受。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3、*小练笔(5分钟):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青 山 不 老

大环境──险恶 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 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目标定位:⑴、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⑵、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老人的所创造的奇迹,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通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推荐第10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 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 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 另一种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

第1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看图导入,认识“植树”。

1、出示诗歌,齐读: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

2、出示晋西北的图片

3、师:我国的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沙尘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植树造林成了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美化家园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晋西北的老人,感受他将荒山变为青山的感人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

二、了解内容,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句子读通,并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师生交流。

(1)、理解“奇迹”一词,文中的奇迹具体指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要点:引导学生抓住数字,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继而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课件出示句子:“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点拨要点: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课件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过渡:这位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创造出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朗读句子,品味“艰辛”。

1、奇迹是喜人的,但是,奇迹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艰辛?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体会。

3、师生交流。

4、晋西北的过去(大环境)感悟奇迹: (学生汇报,不用出示句子)

第2自然段:抓住“肆虐”“盘踞”等词语体会到大环境的恶劣。 出示补充资料、图片两张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5、从小环境感悟奇迹

第三自然段:听了同学的汇报,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老人在这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艰苦)

5、小结: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大环境的恶劣,用他的坚持克服了小环境的艰苦。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五、突破难点,深化理解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植树造林呢?从课文中找出句子。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3、师:多么可爱可敬的老人!看!

4、课件出示句子:“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5、师:老人的坚持让人十分敬佩!老人深知: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为了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为了造福子孙,老人就这样在山沟里默默坚守着。

6、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敬佩之情读读这段话。

7、老人把贫瘠的山沟变为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作者不禁感叹:

8、出示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师: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4、有感情的朗读。

六、拓展延伸,升华内化

1、“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他就是马永顺。(课件)

2、(课件)黑龙江省铁力市市政府在铁力林区前修建了马永顺纪念馆、马永顺林纪念碑,将铁力林业局第二中学改名为马永顺中学。此时,如果你来到纪念碑前,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马爷爷说吧。

现在,请同学们把你心里的话写下来吧。

3、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们啊,老师也有话想对老人说,我把它写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出示:赞青山老人

5、总结: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

七、作业(二选一)

1、请你来当环保小卫士,设计几个环保宣传标语。

2、请你收集关于环保的动人事迹。

第12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走近这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检查汇报

(1)字词检查: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开火车读,齐读。

(2)汇报交流文章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感悟奇迹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耄耋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大家再读课文,思考: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板书奇迹)

(一)、从数字理解奇迹:

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一个家庭大约100平方米,那同学们来计算一下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多少个家的面积?(5万个,2万5千个)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指名说感受。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过渡: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

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小结: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③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小结:是呀!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那守住了这土,我们就守住了什么?(庄稼、家园、希望„„)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3、朗读第一和第五自然段:师生合作接读。

(二)、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板书:(险恶)

⑴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A 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B 除了狂风肆虐,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2)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资料)师读(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3)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接读)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从小环境理解奇迹,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体会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样? (81岁、就剩一人、五人离世、老伴去世)

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再次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1、导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找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那作者对老人又是怎么评价的呢?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所以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拓展延伸

(一)“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或者想想老人遇到了哪些困难?选择其中的一个小组合作交流。

(一)、小组交流合作。

1、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写在一张小纸上,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3、背日积月累当中的环保格言,教师出示。

⑴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⑵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四、总结

1、倡议: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共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2、阅读新语文当中的文章《我的山谷曾如此绿》,边读边写阅读感受。

森林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制氧厂 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加工厂”,它为大自然提供着新鲜空气。一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每天能产生0。73吨氧气,消耗1吨二氧化碳。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需要0。75公斤氧气,吐出O。9公斤二氧化碳。就是说,一公顷森林每天放出的氧,足够973人呼吸使用。

吸尘器 树叶对粉尘有很大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粉尘50—80吨。

消声器 一条40米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音10—15分贝。所以森林,是天然的消音器。

防疫员 一亩树林一昼夜能分泌2公斤杀菌素。林区空气中细菌数量仅为城市闹区的10%—15%。此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如空气中的氟、氯、二氧化碳等。一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200公斤二氧化硫。

抗癌物 一些森林树木含有抗癌物质。如杏树的树皮、树叶、树枝和果实,所含的树碱经提炼后,可生产抗癌药,对血癌和胃癌有一定疗效。从三尖杉中提取的酯类生物碱,可治疗血癌,淋巴细胞癌等。

第13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

武义县柳城小学

舒荣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去探访一位老人,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一切,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指课题,齐读。青山不老

二、整体感知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

肆虐

盘踞

淤泥

劲挺

荡漾

绿洲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指名读,齐读。(例举:不A不B、如A如B)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请大家默读链接导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

三、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B自由读

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C课件点击数字

D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我们小学约占地几亩?(约70亩)(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0个柳城小学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F小结: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50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四、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1

1.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1.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了吗?(板书: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恶劣 (板书:恶劣)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形容环境恶劣的词语还有哪些?

3.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真实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稍加拓展——记录学校事件的(校志);记录三国时期事件的(三国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4.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呢,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资料)师读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5.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7.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郁郁葱葱„„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引语)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2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师: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2.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3.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同学们理解的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板书:无私奉献

造福人类

4.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5.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延伸

1. “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他就是马永顺。

2.介绍书籍《林业英雄马永顺》

六、总结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

奇迹

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小环境──艰苦

3

第14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图片,生谈感受:你看到了,想到了?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一段

(1)轻读,然后说说:感受到了?(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4)朗读指导: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近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检测生词,主要内容。

2、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b.生谈感受(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c.自由读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f.小结: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师: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生:伟岸、高大。生:值得尊敬、学习。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吧。男生读,女生读。 预设(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a.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b.师:是的,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c.朗读指导:(男女生读)

d.引读:师: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1、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板书: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恶劣(板书:恶劣)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3、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4、师:在座的同学有谁去过晋西北?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资料)师读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5、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生: 师: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生:早出晚归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板书:艰苦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会因为什么?

预设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预设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句师:自由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理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另一种东西”)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茫。)

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在一起吗?能像日月一样永远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板书: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生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是啊,就是这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执着的坚守着这一片土地,15年啊,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造奇迹 拓展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

奇迹

小环境──艰苦

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第15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妙隘乡寨石完小 杨莎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的 教学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一、教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

2.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三、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问题设置导入

1.提出:谁,做了什么事,创造了奇迹?

2.出示相关课件资料及要求。3.出示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第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一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板书:

(了不起)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 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板书: 山沟。

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

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五、回顾与练习: 1.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 年树,绿化了__ ,造了___,___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他是真正与____。这位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说话训练:

我想对这位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想对(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了不起)奇迹

第16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

2、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 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对比、想象、朗读等多种方法,进一步理解文本,体会表现人物的方法。引导朗读,进入情境,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 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想象教学法、比较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析想象、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重点词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 教学步骤

一、深情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家乡峪道河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着自然生态式旅游资源。神头自然景区内河水淙淙、绿树成荫、鱼跃鸟鸣、风景如画。白虎林林场、向阳林场更是植被丰茂,自然物种资源丰富。那其实,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还有这样一面。(出示课件一)

2、学生自由读词,想象画面,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抽生说,其他同学倾听,并说一说听到的内容。

3、过渡: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他在15年时间里创造出了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课题)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让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联系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三、再读课文,感受“奇迹”

1、想想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奇迹) 学生交流。

生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风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这段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绿色的波浪、涛声、粼粼的波光”等词句。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置身于哪里?引导学生说出绿洲,并板书。 师:那这一片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生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出示课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15年之长,3700亩之大。在感知数字的过程中体验奇迹的了不起。

师:是啊,从慢慢黄沙到林海如涛,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那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 生1:险恶。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这个地方险恶的?读出相关语句。(板书:大环境----险恶)

重点通过“肆虐,盘踞”等词,及县志的内容,感受环境的恶劣。 师:的确,在这个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之地,老人竟奇迹般的造出了一片绿海。尤其是穿插进县志记载的内容,更渲染出了环境的恶劣。衬托出老人改造山林的艰苦与决心。环境衬托是人物专访的一种方式。

师:那有大环境也就有小环境。小环境又是什么?学生齐答。(艰苦)男生齐读这一节。读罢之后,你有什么感触?学生自由言谈。体会老人生活的艰辛,心灵的孤单。

师: 15年间,老人经历的风风雨雨不可能就这三件事。是因为这三件事典型,对老人心里的冲击比较大。那典型事例也是人物专访的又一方法。

师:面对着并肩作战的老友的离去,面对着风雨同舟的老伴的离去,双重的打击没有击垮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女儿想接他去享清福,他不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

师:其实我们今天学的梁衡的《青山不老》,在选作时作了改动。原文中其实老人在他的隔壁屋里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木。说明老人决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都会为树而活。也许在他看来,生为树而生,活为树而活,而且从老人唯一的话语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大家找出来大声读一读。

3、师:让我们在回头看看这些数字,大家觉得它们仅仅是数字吗?数字的背后蕴含着什么?讨论交流。感情朗读。

4、在学生入文入情之后,带领学生走进老人那一颗颗的杨树柳树。并对两处杨柳树的描写加以分析,让学生既读出杨树的美丽,又读出杨树的坚强、老人的坚强。

这一环节,我注重让学生感情朗读,达到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入文入情的基础上,在赏析对比中,不仅丰富了词汇量,培养了美感,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也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巨大的落差,使学生一下子就能和作者融为一体。“奇迹”自然产生,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变得高大起来了。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配音朗读最后两自然段。问:同学们,青山师不老的?不老的还有什么?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选代表发言。突破本课难点。

2、将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旁批到书上。顺势板书:与青山共存 与日月同辉

3、带领学生满怀敬佩、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课件展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就这样在层层递进中,将教学的重难点一个一个突破,也使学生充分的融入文本、体会文本,感受到文章的深刻内涵。

五、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作家梁衡,面对眼前这位瘦小的老人,你有什么想问他或者想要和他说的呢?老人啊„„ 这样的设计,即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六、布置作业

直接抛给孩子们三个问题:有了这片绿洲,我们山西西北部的那份险恶就可以先出了吗?晋西北明天的不老篇章又由谁来谱写?我们千疮百孔的地球母亲又由谁来愈合?请同学们自由作文,写出你的感想。

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积累语言是语文的要求;让学生自觉生成保护环境,绿化家园的意识则是生命生长的需要。如此,两者结合,使得工具和人文达到了和谐统一。

七、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奇迹 ---------绿洲

小环境艰苦

与 老人 与 山 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 日 川 绿化家园、改造山林、月

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

共 同 存 辉

第17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 肆虐 盘踞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点拨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这里不仅孕育着中华灿烂的文化,还涌现出了许多人物事迹,他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还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位81岁的平凡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重点强调“宿”“劲”的读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

(3)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年岁大了?

(4)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课件)

(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课件)

a、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b、计算: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有50平方米,那3700亩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呢?(5万间)

C、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人?

D、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课件)

a、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b、你觉的这段话的画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C、这段话中两个“全”,你有什么感受?

D、指导朗读这段话。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课件)

a、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b、81岁高龄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在这沙漠地带创造了一片绿洲,让我们带着惊叹,钦佩,赞美的语气一起再读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的大地上随处可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课件)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a、根据同学交流,课件出示“知识链接”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冻、沙尘暴。

b、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C、理解“肆虐”“盘踞之地”的意思。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了这片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如何呢?(想象老人战胜恶劣环境困难种树的一个场景)

(3)师引入:“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老人创造的奇迹,来感受老人的不容易。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看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的句子吗?

2、课件出示。

3、“山川共存,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4、老人怎样实现自身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5、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

6、出示资料,介绍老人。

7、写话练习。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位老人,用自身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险恶 肆虐 盘踞 山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领悟作者运用典型事例+评论的表达方法,体会“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核心问题】

领悟作者运用典型事例+评论的表达方法,体会“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导学设计】

板块一:理清思路,感受环境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要跟随作者梁衡去体会81岁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现在我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学习活动一: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 )和生活条件的( ),义无反顾地( )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 ),造福于后代。

交流文章主要内容。

3.预习了课文,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青山不老”的?指名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青山不老呢?

学习活动二: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青山的句子。

交流一: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了一层层的梯。

a读着这样的青山,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

b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

c指导朗读:想象画面去朗读,自由练读,齐读。

d这块绿洲,真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

他所创造的奇迹不止如此: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读着这句话,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

b数字最有说服力。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一百八十几个)

c齐读。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4.但在15年前,这片青山并不是这样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描写晋西北以前的句子。

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a补充资料: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b看图片

c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板书:险恶)

3.对比朗读: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

4.读着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年后绿洲的美丽。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板书:环境衬托)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

板块二:聚焦写法,学习表达。

1.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二自然段,同学们在这段的写法上有什么发现吗?

a(引用县志)县志是什么?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

b(段落最后标红)在段尾加上了自己的评论。这是写人物传记的一种写法。

2.其实在文章的很多段落作者都运用了这种写法,细心的你们肯定能发现。板书:【典型事例+评论】

3.读到这里,我们静静地思考:这片希望的青山将与黄土永存,永远不老,青山是不会老的,难道作者仅仅是写青山吗?

4.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什么让你感到青山不老呢?

板块三:小组合作,发现“青山不老”

1.小组合作:

(1)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体现老人精神,摘录关键词填写表格,再用笔划一划作者评论的句子。

2.课件隐去事例,只留下评论,教师深情引读。读着这些评论,你想说些什么?文章读到这里,你理解了青山不老的含义了吗?

总结品质:十五年如一日,平凡的老人用勤劳的双手,以顽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将黄山变成了绿洲,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生命奇迹。他的灵魂与山川同存、与日月同辉。青山是不会老的。

3.提炼材料,用上事例+评论的方法,写一写颁奖词。

学习活动四:提炼材料,选择一个事例,用上典型事例+评论的方法写一写。

一星级:根据材料一的内容,选择一个事例来写写评论。

(1)一次,马永顺乘车外出办事,途经建设营林所南山,想起一年前在这里栽了200多棵树苗,就让停下了车。他上山一看,林地被挖了一个大坑,50多棵落叶松小树被修路挖土给毁坏了。他既心痛又气愤,回到铁力,立即找到局长“告状”,制止了修路毁林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月1日这天,马永顺带领一家三代18口人组成马家军,来到荒山坡上植树造林。他既当指挥员、战斗员,又当质量验收员。经过全家人的努力,在荒山坡上栽下1500多棵落叶松树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星级: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写一写,并加上自己的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四:提炼精神,拓展延伸

老人已经去世,但是他保护环境、无私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是不朽的。课堂的最后,让我们对代喜增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读课题)

课后作业:阅读:《我是大山的儿子》《克鲁伦河畔的植树老人》

你会用什么样的行动保护环境?课余和小伙伴交流。

第18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课题

11.

宇青山不老

12.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

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

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

【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教师点明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讲一位81岁老人创造奇迹的事情,学生急于了解这一切,所以能专心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

肆虐

盘踞

淤泥

劲挺

荡漾

绿洲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

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课件4】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

八条沟

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板书:大环境)

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课件5】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拨:“肆虐”,

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

(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出示图片【课件6】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C.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板书:小环境)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交流,反馈: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板书:艰苦)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课件7】“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课件8】“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出示【课件9】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鼓励学生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板书:无私奉献)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出示:【课件10】青山是不会老的!

向学生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能使学生长期受益,这也是新课标里要求的。

出示重点词语,加深理解课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抓关键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读懂“县志”记载的事实,可以对晋西北的恶劣环境了解得更深。这一事实能烘托出老人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在了解到晋西北恶劣的大环境之后,再来引导学生看看老人面临的小环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老人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全部了解,才能使我们看到一位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老人。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板书

内容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第19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方法与过程:把握阅读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造林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

1、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

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阅读,勾画。

同桌交流。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第20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设计者:廖海蓝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了《只有一个地球》,知道了地球美丽易碎,明白了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学了《鹿和狼的故事》,懂得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肆虐

盘踞

归宿 劲挺 淤泥 荡漾 三番五次 日月同辉

2、自读课文,想一想: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画出相关句子。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3、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预设交流点:

生:“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谁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生: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

生:这句话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生:我找的句子是:“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师:同学们,想像一下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生:老汉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真令人佩服。 生:他太了不起了,3700亩林网将是多大的一片绿洲啊!

生:我找的句子是:“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生:他所处的“大环境”——险恶。(板书)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生读文中第2自然段。

师:同学们,在我国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一说。在我们内蒙地区,大家也能感受到,每年春季三四月份的时候,基本都会有沙尘暴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请两位同学回答)

师:然而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这位老人竟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真是了不起,读到这儿我们不得不为这位老人感到惊叹! 生:他所处的“小环境”——艰苦(板书)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生读文中第3自然段。

师: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和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的突然离去,他没有被压倒,仍一如既往地在艰苦的条件下植树造林,读到这儿我们对这位老人的感情已有最初的惊叹转为敬佩。

师:让我们再一起带着对老人的惊叹和敬佩之情读一读他创造的奇迹吧! (生再读上文中的三句话。)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作者不由得想到了—— 出示句子: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师:同学们,“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一位普通的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那作者为什么还这样说? 生: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是什么意思?

生:表面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指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无私精神和宽厚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再读一读作者感受的话。

学生再读作者感受的话。

4、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与老人的接触,认识了这位老人,了解了这位老人。“情到深处不自已。”什么语言都表达不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所以文章最后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结束。你们理解“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吗? 生:“青山不老”其实是指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生:“青山不老”实际是说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能造福子子孙孙,世代相传。 生:“青山不老”指老人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三、小结

师:是啊,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是将永远随着青山永垂不朽的,这位老人永远不老,青山永远不老。

四、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以作者看到老人院内的山林景观引入全文,接着描写了老人改造山林的背景状况以及所做的贡献,最后在结尾以作者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种写法叫做篇末点题法。同学们在平时的循环日记或者作文中也可以多多借鉴运用。

五、小练笔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六、板书

大环境——险恶

16*青山不老

创造奇迹

精神永存

小环境——艰苦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