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心理学第九讲

发布时间:2020-03-02 12:20: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九讲利他、冷漠与侵犯

一、利他、冷漠与侵犯

1.利他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自愿的助人行为(Leeds,1963;Krebs,1970)。 ⑵特点:自愿的;以利他为目的;不期待回报;利他者自身有所损失。

⑶种类:

 依情境而分:非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与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

 依动机而分:自我利他主义(苦恼→减少自己的苦恼)与纯利他主义(移情→减少他人的痛苦)。近几年来,这两种取向的分歧日益明朗(Heckhauson,1991),焦点在于有无纯利他行为。

2.冷漠行为的概念:对他人的痛苦与不幸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

3.侵犯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⑵特点:伤害性;有伤害的意图与动机;社会不许可性;行为的外显性。 ⑶侵犯的普遍性

二、利他行为的研究与理论

1.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观点:本能与基因

(1)动物的利他行为与社会生物学

(2)进化心理学

进化论(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的两难问题:自私行为的基因应该比利他行为的基因更可能遗传下去。进化心理学如何解决呢?

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为(Burnstein et al.,1994;Sime,1983),心理学与生活[M],510-511

互利或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事实上,人类学家已经在一系列的种系中发现了互惠式利他主义模式,例如吸血蝙蝠和黑猩猩(Nielsen,1994)。

Regan(1968)的研究也证实人们偏爱互惠性的帮助。Taylor:社会心理学[M],389-390 学习社会规范(H.Simon,1990),自然选择偏好那些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他们更具有生存优势。所以学习社会规范的能力也成为基因组成的一部分。我们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换句话说,自然选择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

思考: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吗?WHY?

女性更喜欢自私还是无私的男性呢?WHY?

12.Latane and Darley的“责任扩散”的实验(1970)→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1981)

(1)注意到事件:时间与事件的冲突(Darley & Batson,1973;Batson et al.,1978), Taylor:社会心理学[M],395-396

(2)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

(3)承担责任(Moriaity,1975;Maruyama et al.,1982): Taylor:社会心理学[M],383-384

(4)知道如何帮助

(5)决定实施帮助

3.Morgan和Peck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社会交换理论

这个模式强调,帮助他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人们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当报偿>代价,最易产生助人行为。

这里的代价与报偿不仅指物质的,也指精神的;不仅指有形的,也指无形的。例如,同情就是一种报偿。助人使自己感到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提高个人有效性的感觉,提高自尊,提高自我价值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报偿。虽然代价与报偿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此,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每个人权衡的结果不同,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也会不同。

这一模式指出,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

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Latane 和 Darley(1970)进行过一项非紧急状态下的助人行为的研究,它是这一模式的佐证。他们指导大学生到纽约街头向1520名过路人请求帮助,内容分别是问时间、问路、换钱、间对方的名字和向对方要一角钱。提供帮助的情况是:告诉时间85%;指路84%;换钱73%;告诉名字39%;给钱34%。显然,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随代价的提高而降低了。换钱比告诉时间和指路麻烦一些,所以帮助的比率小一些。而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名字是有些冒险的,无缘无故给陌生人钱也是\"不值\"的,所以对这些求助的反应就大大降低了。而当学生说由于自己的钱包被人偷走,要求对方给一角钱的时候,有72%的人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当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先告之对方后,对方作出反应的也增至59%。显然,这一变化可用报偿的增加来加以解释。对方被偷使给钱行动的意义大增,而对方将名字告诉自己有得到信任的感觉。

4.Batson(1991)的移情——利他主义理论→强调助人的纯粹动机,Aronson:社会心理学[M],326-328

5.学习理论:强化与观察学习

三、侵犯的理论

1.本能论

(1)精神分析的观点

(2)进化的观点

(3)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神经和生物化学对侵犯的影响:Aronson:社会心理学[M],354-356

杏仁核;5-羟色胺;睾丸素;酒精,似乎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温度。

视窗9-1温度和侵犯行为:心理学与生活[M],518;实用心理学[M],128。

2.挫折—侵犯理论

⑴理论观点

挫折 →其他反应,例如退缩

侵犯的发生→内向侵犯

外向侵犯→直接侵犯

替代侵犯

⑵实验验证:Barker,Dembo & Lewin(1941)的经典研究,受到挫折的孩子更多地破坏玩具;Mallick(1966),电击捣乱者

⑶武器效应(Berkowitz,1978)

Berkowitz提出侵犯导致的不是侵犯行为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Berkowitz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1967)。他们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支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的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的,被激怒的被试在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Berkowitz的研究与理论使人们相信,美国社会广泛的暴力事件与私人普遍拥有枪支有关。正如Berkowitz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受美国国内控制武器的呼声日益高涨和日本留学生在美无辜被枪杀事件的影响,美国国会于1993年11月通过了禁止私人拥有、制造和买卖半自动武器的法案。

3.社会学习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材料很多,不仅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者及其追随者提出了大量实验证明,动物学与人类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大量动物习性学研究证明,动物的侵犯性行为模式是可以通过训练养成或消除的。人类学也提供了侵犯性行为模式直接与文化相关的大量资料。

视窗9-2惩罚(尤其是体罚)是抑制侵犯行为的有效措施吗?---心理学与生活[M],177-178;实用心理学[M],131。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⑴人格特征:移情、社会责任感、爱心与同情心等

视窗9-3存在利他人格吗?Hartshorne,May(1929)的经典研究。新近的研究也证实:

 一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与另一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相关不高,平均相关为

0.23;

 利他主义人格测试分数高者未必比分数低者更可能助人。(Batson,1998)

⑵认知:认知归因、公平与正义、情境认知、助人的效能感等

⑶情绪与情感:愉快、内疚等;喜欢:帮助我们喜欢的人、与我们相似的人。

(Benson et al.,1979;Emswiller et al.,1971;Gray et al.,1991)

思考:

好心情为什么增加助人行为呢?而坏心情呢?——实用心理学[M],145-146。

2. 外部因素

⑴群体的规范与舆论

⑵环境与教育:宗教、电视等

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天气;城市与乡村。Taylor:社会心理学[M],393-395;实用心理学[M],143-144。

⑶文化

视窗9-4中国人的助人行为:帮助值得帮助的人,见幻灯片。新建文件夹\\中国人的助人行为.ppt

五、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⑴情绪唤起水平:暴力色情的宣传与性侵犯

视窗9-5性侵犯:暴力与色情----- Taylor:社会心理学[M],438-441;Aronson:社会心理学[M],367-368

⑵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⑶归因与偏见

⑶挫折承受力

2. 挫折情境与侵犯线索

视窗9-6侵犯:去个人化与去人性化----实用心理学[M],129-130。

3. 环境、教育与文化

视窗9-7谁更文明:美国的南方人与北方人?--- Taylor:社会心理学[M],423-424;心理学与生活[M],519-520

思考:冲动性侵犯与工具性侵犯的区别?

宣泄可以减少攻击?-----实用心理学[M],132-133。

第九讲 汉乐府赏析

第九讲劳动合同终止

第九讲 抗日战争总结

第九讲讲稿 人口问题

第九讲 键盘指法

小升初第九讲(学案)

第九讲 逻辑问题

第九讲高等教育学功能

第九讲 学会做事2

第九讲如何开场如何结尾

社会心理学第九讲
《社会心理学第九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