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论美术教育之人文性

发布时间:2020-03-02 13:03: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 论 美 术 教 育 之 人 文 性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510030)

刘 东

[摘要]时代呼唤人文性,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人文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在美术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改的主流。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人文性 人文精神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本体及其涉及的文化情景来理解更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感受到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从而获得人文陶冶,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落实“全人格教育”。为此,明确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是当今美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1]

一、人文性的涵义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而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

1 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美术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都包含着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内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并通过美术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通过几个美术小岛.去观赏和体验浩瀚的人文海洋。

用人文性理解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功能: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展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可见,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

人们对过去重视科学教育、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科学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积极的反思.认识到由于过分强调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养成。为此,适当降低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难度,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艺术(包括美术)文化和历史及美术的人文价值的认识,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培养其人文精神,对新世纪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有着极其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2]

二、人文性在美术教育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首先体现在它与美术审美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在各种美术审美

2 活动中发展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其次,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需要通过直接、顿悟、灵感来进行美术创作.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第三,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信仰、理想和审美价值取向上。而这些人文意蕴,正是学习培养人文精神所必须吸取的营养。

第四,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情感可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进而有助于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和非精神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可以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激发起人对自由精神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追求,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向往,这也正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可见,人文性在美术教育中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

1、以生活素材丰富美术教育的人文资源

正如尹少淳所说:“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而是生活美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不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美就像春雨润物般无处不在。为此,我们应把审美知识的领域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使学生们体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审美理念.校园里设置一些新的现代艺术雕像.橱窗里轮换展出师生们的美术作品,播音室在课间播放轻盈高雅的古典名曲,以使同学们沉浸在美的视觉与旋律之中。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的美的薰染.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升华,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对人类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爱护生活与自然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案例1:

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毕加索《格尔尼卡》欣赏

上课铃声响后,老师把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的幻灯片投放到了屏幕上,问学生: “对于这

[3]幅作品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了屏幕上,七嘴巴舌地议论开了。几位大胆的学生来到讲台上,谈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看法。老师聚精会神地听他们讲解,并不时地记录了他们的精神描述。

接着。老师把有关毕加索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用投影仪提供给大家。随后,老师从作品的构图、艺术形象、线条、质感、肌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①在画中的第一个情景中作者想表现什么?②整幅画面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并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准备发言。

学生发言时,教师引导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尽可能用美术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作品的深刻含义。

最后,老师对作品加以总结:画家通过作品想给全世界一个愤怒的信息,作品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因此,画家笔下的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涵着愤懑的抗议声。

美术课程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尊重多元文化,了解人类文化背景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的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堕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文化的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

4 面教育的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它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各科教学都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载体,如文学课可以使同学们欣赏到人物的形象美和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历史课可以领略到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美;体育课有竞技运动的美及体操中的形体美;至于音乐舞蹈课中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无穷魅力更会使学生如痴如醉。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主动地融合不同的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案例2:

北京的故官占地72万平方米.保存着明清宫殿8700余间,收藏着文物精品100万件。如今随着网上故宫的建立,只要点击http://www.dpm.org.cn,世界任何一地的学生,无须亲临故官,照样可全方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 “进入”故宫博物院,网友可从14个网页分类,畅游自己想看的内容。

学生在欣赏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精品的同时,还可获得更多文物鉴别知识。如“陶瓷真赝对比”一栏,既介绍中国8000年陶瓷业名窑迭出、佳作不断的悠久历史,也列举了各代仿古瓷的形式规模。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三个“仿古瓷”高潮期.内容翔实,极富知识性,可帮助人们提高辨别陶瓷真赝的能力:如点击“文物保护”专题,还能了解到文物部门究竟是如何修复那些残缺的珍贵文物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各学科在文化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既可以减少学科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知识相互隔绝、彼此缺少沟通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整合和知识掌握的多元化,有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方面的能力。

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简便,范围更加广泛。互联网已成为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最新

5 的美术教育人文资源,开发大量的人文素材,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发展,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以更好的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整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教育要遵循审美规律,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将美术教育定性为人文性,其意义无穷——它以人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路径。我们由此出发.得以去全力开辟和拓展美术教育的精彩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1出版.[2] 杨立梅 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年7月 第11版.[3] 尹少淳 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时 【J】中国美术教育 2002,(4).

作者简介:刘 东(1963—),男,湖南省资兴市人,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导刊》美术编辑,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及美术编辑工作。

人文性

美术教育实习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探究

文化与人文性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人文性的学生评语

呼唤人文性回归作文)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人文素养之思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探究论文

浅论美术教育之人文性
《浅论美术教育之人文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