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2:31: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报告

主题:大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 调查人员: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但是,当今的社会现状却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的未来担忧,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从总体上呈现居高不下的局面,而且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等新特点。

为了探求青少年犯罪呈现的一些特点,我们组利用周末期间“大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进行了调查。以下是我们组整理的一些观点,希望能为社会预防青少年犯罪尽点绵薄之力。

一、调查过程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且年龄前移。

对青少年犯罪,国内权威观点认为:青少年犯罪率高,犯罪性质日趋严重,犯罪类型复杂性和犯罪动机恶劣性;团伙犯罪突发;中小学生流失犯罪不断增多,犯罪向低龄化发展;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上升;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等。我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逐步呈现以上趋势。

2.青少年违法犯罪以侵财犯罪为主,盗窃、抢劫等居高不下。

由于青少年没有劳动收入,又贪图生活享乐,任意挥霍,故青少年犯罪中仍以侵财犯罪为主。从调查看,青少年犯罪的多发类型主要有:盗窃、抢劫、抢夺、伤害、敲诈、强奸等。当前,受社会上一部分人“潇洒”消费、超前消费等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或畸形的物质欲望,盲目追求享乐,当通过正当渠道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往往是通过盗窃、抢劫等不正当途径来获取。

3.文化素质不高

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青少年犯罪中,大都接受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及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4.家庭环境对违法犯罪有重大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发育不健全,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因素。不健康家庭中,有的父母离异或早亡;有的父母关系一般或较差、家庭关系不和睦;有的家庭其他成员是罪犯,或者行为品德不端以及酗酒;有的父母态度专横、溺爱过度或者过分干涉;有的家庭父母失业、家庭收入低,生活贫困。离婚率的增长使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家庭温暖,会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他们的人格和行为,他们或者被坏人引诱误入歧途,或者内心对社会不满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并走向犯罪,或者因受继父(母)歧视而流入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

(二)自身原因

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健全,存在游手好闲、惹事生非等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心理的不成熟,以及自身生活的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律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教育是主导力量。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学校、老师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率,存在着注重抓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少数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动辄训斥、挖苦、强制采取惩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个别学校干脆把犯了错误的学生赶出校门,放弃学校的教育责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这些都给学生的品德不良发展留下了重大隐患。

3.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青少年的成长受家庭的影响十分巨大。然而调查显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缺少关爱,有的家长觉得内疚因此从小娇惯纵容孩子,而有的家长不负责任对其放任自流,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给孩子蒙上了沉痛的心理阴影,让孩子很难再相信他人,养成其自我、叛逆的性格。有的家长工作太忙,或者外出打工,平日很少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照顾和监督,由于缺少关爱和照看,孩子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和诱导,并跟随其抽烟、打架甚至吸毒,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原因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内容的视频、书籍和音像制品等腐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一些营业性的歌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非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致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堕落,甚至为此逃学旷课。另外,腐败现象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导致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仰仗自己父母有权优势,便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除此之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一些组织、个人也常常诱导青少年误入歧途。一些青少年跟着社会上所谓的“大哥”,整天不务正业、打架斗殴,甚至学会坑蒙拐骗,最终很容易发展成为集体犯罪。

5.法律原因

《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而事实上,许多利欲熏心的老板仍然知法犯法,任由未成年人出入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有的司法部门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国家还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正是由于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分包容,导致他们做事肆无忌惮、不负责任,即便是违法犯罪也不会受到刑事处罚。有的“黑帮”正是利用法律这一漏洞,雇佣培养未成年人作为“打手”,甚至让他们去抢劫、杀人。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犯罪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只有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打击和预防并重才能有效地进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1、青少年自身要加强防御措施

要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对青少年本身来说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高自己辨别是非,抵御外界感染和诱惑的能力,学会去控制自己,不要感情用事。青少年还应该努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和学习法律法规,在学习中增长见识,提升自己。这样,他们就有了充实的课余文化生活,不会整天无所事事的闲逛、打架或斗殴。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预防措施的加强,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之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青少年的成长与人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努力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作为家长,首先,要改变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还要多同学校联系,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孩子们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同时,家长们既不能过于溺爱孩子对他们放纵不管;也不能以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家庭环境。家长在家中要起好榜样示范的作用,自己应该以身作则不要将不好的习惯带回家,不要在家里吵闹,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优秀的家长和优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家长要加大对孩子的监护力度,多关心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的心理动向,多抽出一些时间去陪伴关心孩子。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与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样就不易产生孤僻的性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积极影响。

3、学校应切实负起责任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4、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应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 对于少数地方文化市场屡禁不止的黄、赌、毒现象,应当坚持不懈地进行严厉整顿,

加强执法监管。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要大力宣传和弘扬积极正面的先进事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张旗鼓的宣传有

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推进青少年的思想建设,改良社会风气。

3)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健全、完善的法制,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力保障,有关执法机关和职能部门应在完善的法制体系下规范高效、以人为本地做好对青少年的批评教育工作。

二、收获

1.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要增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关注度,加强对他们的帮助工作。社会各方面都真诚地关心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在他们违法犯罪后,不能对他们弃之不理。要将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只有主动去关心、爱护他们,才能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社会的正常一员。

2.我们坚信,有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我们党的深切关怀,有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各行各业采取的综合治理,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一定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谈谈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青少年犯罪报告

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

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调查

大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报告
《大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