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9:15:2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白沙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实 施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备课组组教研工作以课堂改革实验为主线,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优秀率、合格率为重点,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切实加强级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数学备课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特结合本组的实际,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按教导处统一部署,开学初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组织学科教师围绕教材认真讨论,将学习所得用以指导教学工作。

2.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坚持业务学习,组织全组教师根据各年级教材特点,讨论教材教法,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提高教研质量, 切实开展校本教研。

以备课组为单位,切实组织好常规教研,理论学习,说、讲、评要有实效,备课组要发挥备课组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让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融汇到教案和教学中。在常规教学中使全组达到统一进度,集

体备课,根据各班不同情况编写教案,布置练习,统一测评。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教研,重点研究教材,教法,备课,练习,考试和评点。按学校要求,每次教研会,须有主讲并做好会议记录,以存资料,以备检查。提倡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达到以老带新,以能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听课节数按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上一堂公开课,听课后认真评议,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的渗透提出反思。

(三)开展课题研究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教育。学习态度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是否主动,是否刻苦,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学习方法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是否有成效,教师既要向学生教方法,又要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积累方法。要把立足点放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探究学习”中来。要注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在教改方向上,初一年级要做好小学、初中教学的衔接,重点是把学生尽快地引上正轨,同时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验。

三、主要措施:

1、学习:钻研教材是首位,把握准教材是每位老师应具备的能力。在活动时,要根据教学实际,有侧重点的组织老师学习、重温数学新课标,经常对照,加以改进。积极并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平时,个人多阅读、学习先进理念和优秀经验。集体阅读《中学数学杂志》,《初中数学教与学》等刊物关注新“上市”的优秀文章,并与集体备课时间进行讨论,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

法。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课例,促进备课组成员的教研水平的提高。在以上基础上写出理论笔记。

2、备课:每周一次集中备课。每节课安排好中心发言人,该老师应提供集体备课讨论稿,详细阐释教材的重难点,提出疑点,设计好课堂练习。每位教师能根据每单元的教学重点,制定出较为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备好教学过程。

3、课件:本学期,我们备课组将学着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积极接受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我们的上课效率。

总之我们备课组要多进行合作交流,发挥整体效能。教师间要建立积极互助的伙伴关系,加强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分享教学资源,形成教研合力,以尽快提高备课组整体教学水平。

四、具体安排

章节课题中心发言人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徐明昌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王沛清

第三章《因式分解》徐光良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杨仲举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朱彪

第六章《数据分析》廖儒

推荐第2篇:集体备课教案数学

一年级

《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1

从35起,五个五个地数到80

从10起,十个十个数到100

从50起,二个二个数到64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快速说出数的组成。

3、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

十、百)对!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7?”(指名回答,并上来拨珠子)

“对!因为17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沙上拨7,在个位上拨1。”(并指名回答这样写和读17这个数,可指名上来板书)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1这样用计数器表示?”(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21由2个十和1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2,在个位上拨一,

写作:21

读作:二十一)

“其实20以上数的读写和20以内数的读写是一样的。”

(三)新课:

1、教学例四: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24?(指名回答) 想:24由2个十和4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2,在个位上拨4。 写作:24

读作:二十四

2、教学例五:

(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2)另外2个图也如上教法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五)做34页: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回答,全班对答案。可以请小朋友到黑板板书出来。(教师注意说明容易错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写作:17

21

24

40

读作:十七

十九

十五

二十一

二十四

四十

二年级《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

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课后反思: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数学的问题,。让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三年级

《位置与方向》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课外作业:认方向

四年级《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

1、2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五、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六、课后小结。(略)

五年级 《求长正方体棱长》

教学目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教学重点:

1、长正方体的特征。

2、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判断:(复习相应的概念) (1)、长方体中至少有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 ) (2)、长方体中有时最多有8条棱的长度相待。

( ) (3)、1 2条棱都相待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4)、长方体的6个面中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 ( ) (5)、相交于一个点的三条棱中任意一条棱都可以看作是长方体的长,其余两条棱的某一条看作宽,另一条可以看作高。

( ) (6)、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

( ) (7)、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相等的长方形。 ( ) (8)、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 ) (9)、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 (10)、长方体中有时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

二、计算:

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40厘米=0.4米

80厘米=0.8米 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

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问:地面的四边不装,是指哪四条边不装?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是求几条边的长度和?

独立计算: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1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4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72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学雷锋小组为班里做一个节约箱,箱长5分米,宽长4分米,高长3分米。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

三、作业:探究 练习一 六年级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练习引入

1、小练笔: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4

=(

):12 4:(

)=(

):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

6、7题。

3、做练习十第8题

四、比较提高。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五、作业

练习九第

5、6题。

推荐第3篇:七年级英语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英语集体备课教案

张宗荣

陈艳斌 Unit 6

pets

Reading Objectives To learn about rhyme schemes, stre and intonation of poetry To learn new vocabulary to talk about pets To read about animal behavior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is section introduces students to poetry.The three short poems are different not only in the choice of pets, but also in the way they focu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animals.The style of each poem is different.‘My Dog’ focuses on behaviors adjectives.‘My Goldfish’ exprees the poet’s feelings about the goldfish’s lifestyle.‘Cats’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places where cats sleep.

Part A Teaching procedures Ask students to study the poems and pictures on page 90.Write the title ‘My Dog’ on the board and also the verb that are used in the poem: ‘chase’, ’catch’, ’hunts’, ’hide’, ’builds’, ‘bark’, ‘bite’, ‘fight’ and ‘look after’.Talk about their meanings.For weaker claes, read ‘My Dog’ one like at a time and have students repeat after you.For stronger claes, choose five students to read two lines each.Ask students to find the adjectives in the poem which tell us about its characteristics, e.g., ‘cleverest’.Work through the meaning of ‘wonderful tricks’.Then ask them to identify the verbs which describe the dog’s actions (‘chase’, ‘catch’, ‘hunts’, ‘builds’, ‘bark’, ‘bite’ and ‘fight’).

Ask students some general questions to elicit details about the dog’s actions to generate some of the key verbs, e.g., what does the dog do? For weaker claes, read the poem ‘My Goldfish’ and ask students to follow in their books.Explain the meaning of ‘miaow’ and ‘bubbles’.For stronger claes, ask two students to each read a stanza.Read the poem ‘Cats’.As you read the poem, try to use gestures and mines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impreions presented in the poem.Learn about the words ‘window-ledge’, ‘edge’, ‘drawer’, ‘lap’, ‘cardboard box’ and ‘frocks’.Ask more able students to read the ‘Cats’ poem, first on their own and then with a partner.S1 reads lines 26-35 and S2 reads lines 36-46.Ask if any students have cats that like to sleep in unusual places.Have the cla prepare this poem for choral reciting.Allocate different lines to individual students or pairs to create a dramatic impreion.Ask one or two students to read one line only, e.g., S1: Cats All: Cats sleep anywhere, S2: Any table, S3: Any chair, S4: Top of piano, This activity helps students to work as a team as they have to listen to their cues, which encourages them to work collaboratively.Ask students which poem they like best.Encourage more able students to say why they like it, e.g., I like the poem about cats because they are my favorite animals.Extension activity For stronger claes, ask students to copy the poem ‘Cats’ into their books, leaving enough space to draw the different objects to illustrate where cats live and sleep.Encourage students to interpret the use of prepositions to prepare a correc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poem.

Part B Teaching procedures 1 Read the words listed in the box in part B1 to the cla.Ask students to repeat each one and to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sounds of the final syllables.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correct words.Encourage them to read the sentences out loud so that they can hear the sounds of the words.For weaker claes, you may need to read out the first word of each sentence slowly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m before they start completing the sentences.Ask le able students to work with a partner and take turns saying the rhyming pairs aloud.Ask le able students to do the extra questions on page 91.For more able students, do not provide them with the extra gapped sentences and words.Ask them to look for other rhyming pairs in the poems themselves.Ask students whether they think the rhyming words make the poems more pleasant to listen to.Accept all opinions.Then ask individual students what are the other roles of the rhyme in poetry.Elicit as many opinions as poible, e.g., makes poetry easier to remember, creates a beat at the end of each line, helps create a pattern of sounds and a sound rhythm, creates a tune, helps create the images, etc.Explain the context and the instructions to part B2.Review the words in the box.Then 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correct words.Ask two volunteers to read out the completed articles.Extension activity Ask more able students to find any other rhyming pairs from the words learned in other units.Give them a reward for finding one, two or more.This is a very useful pronunciation exercise as well as an activity which prepares students to use language creatively on their own.

Part C Teaching procedures Ask students to do Part C1 in pairs.Encourage them to use a dictionary if neceary.Review the answer and clarify any areas of uncertainty.Ask students to do Part C2 on their own.Remind them that all the words can be found in the poem ‘My Goldfish’ on page 90.Ask more able students to do the task without referring the poem.Tell le able students to find the words in the poem to complete what Peter says.Read out the first line.Then ask four students to read out one line each.To do part C3, students will have to refer to the poem ‘Cats’ on page 90.Ask more able students to do the task on their own.Le able students may need help.Provide them with the names of places, and perhaps how many times each preposition is used.Ask more able students where cats sleep based on the poem ‘Cats’ on page 90.Tell them that they can use any other words apart from ‘in’, ’on’ and ‘on top of’.

推荐第4篇: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中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

2、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获得启示。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人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 1019 - 1086 )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 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命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拓展延伸辅助材料 --- 比较阅读

(1)

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2)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中③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⑤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积跬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⑧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⑨,功在不舍⑩。锲 11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注:①已:停止。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符合,合乎。④挺: 直。⑤砺:磨刀石。⑥参:检验。⑦跬:半步。⑧骐骥:骏马。⑨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驾‛。

⑩功不在舍: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⑾锲:刻。

二、熟读全文。

(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 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 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6)往事---历史(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 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臵)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特别推荐阅读:《孙权劝学》圈点三辨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到下列的圈点品味——

①三个字音:当、为、更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 d ā ng 。

‚为博士‛

‚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 w é i 才对。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 ,具动词意味,读 g ē ng 。

②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

,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 ;

‚往事‛之‚事‛ ,即‚事 件,事情‛ 。 ‚以‛

,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 ,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 组成‚认为‛ 。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 识别‛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

共 22 页第

页 21

③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

,研究,今为‚治理‛义; ‚博士‛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 一级; ‚但‛

,只,今为转折连词。

④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

‚见往事耳‛

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 叹语气,可译为‚啊‛ 。

⑤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

,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 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 ‚卿‛ ,

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 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 ‚大兄‛

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⑥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 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

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 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 作‚刮目相看‛ 。

⑦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非复吴下阿蒙‛ 译作

‚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 ,

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 ,

‚何见事‛即‚见何事‛ ,

疑问句宾语前臵,是个倒装句。

‚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 ‚拜‛

后省略介词‚于‛ ,是个省略句。

⑧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

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 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 说话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臵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 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 有异。

⑨三个层次:劝、学、变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

共 22 页第

页 22

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 ,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

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 ,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

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 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

⑩三个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对话描 写、神情描写( ‚大惊‛ )

、动作描写( ‚拜蒙母‛

)均能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 孙权的议论(论点: ‚不可不学‛ ;论据: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及鲁肃与吕蒙

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推荐第5篇: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感受现代生活 复习课题:第六课飞天梦想

第七课人类的翅膀

课前准备:课前把要复习的内容整理成问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抽时间先把会做的题做了。

考标链接: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 复习内容: 第六课飞天梦想 1、我国的科技现状:

我国在航天技术、核技术、基因测序、杂交水稻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2、我国科技落后的表现:

公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总体较低; 研发经费、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科技国际竞争力等在国际上排名不高; 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的尖端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3、4、辉煌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和献身精神。 科技兴国战略:

(1)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实施科技兴国战略。

(2)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内容(关键):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教育创新、科技创新)。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怎么做:

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要大力加基础教育; 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 要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科技体制。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七课人类的翅膀 1、辉煌的科技发明改变了类的生活:科技成就对我们的生活的改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的生活有着沉甸甸的科技含量。科技使我们能够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妙。 2、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因为我们的美妙生活依靠他们的汗水来打造。 3、4、科技是一把双刀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致人于死地。 人类如何正确对待科技?

全面客观地看待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明确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 科学要关爱生命关爱世界,科学家也要关注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 5、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牵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想不想创新,能不能创新,敢不敢创新,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6、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课堂环节:

1、复习上堂课复习过的内容(学生齐读复习内容)(5分钟) 2、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复习的情况(做题情况)(5分钟) 3、教师讲解复习内容题目,学生做笔记补充。(20分钟) 4、学生齐读本堂的复习内容,理清头绪,加深印象。(5分钟) 5、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自己读、背当堂课复习的内容。

推荐第6篇: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9《影子》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进行拆谜语比赛,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快又对。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语言,一叫千门万户开。 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

花冠头上戴,锦袍披身上,尾巴像扇子,展开很漂亮。 2.这么多小动物聚集在一起,谁能猜出它们要干什么? 出示课题:比尾巴,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生字,全班拼读,强调:

把(部首:提手旁,带有提手旁的字和手的动作有关) 猴(部首:反犬旁,带有反犬旁的字和动物有关) 鸭(部首是鸟字旁)

松(部首是木字旁,和植物有关) 公(部首是八字头)

2、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小手拍拍齐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有哪些动物参加比赛?

2、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教师一句一句教读,每一个句子后面有一个像尾巴一样的符号,叫问号。读时声音上扬。

(2)指导学生读好问句。

3、学习第二小节

(1)谁的尾巴怎么样,引出第二小节,教读。 (2)师生配读(一问一答)

(3)生生配读(

1、2组对

3、4组)(同桌互读)

4、学习第三节

(1)教师一句一句教读。 (2)指导学生读好问句 5学习第四小节

(1)谁的尾巴怎么样,引出第二小节,教读 (2)师生配读(一问一答) (3)男女同学配读,同桌互读

6、指导背诵

7、总结全文

推荐第7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课时)

教师 何天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

2、举例说出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哪里有微生物的讨论,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培养、观察微生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们身边哪里有微生物的讨论和分析,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微生物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2、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2、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关于生物圈中的生物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动物,还有没有其它类型呢?引出新课

(二)什么是微生物?

出示一些微生物图片(流感病毒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共性特点(结构、大小),得出什么是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三)哪里有微生物?

微生物无处不就在,但个体微小,我们看不到。要想认识微生物,我们得想办法看到它们,你有什么办法?借助放大工具、培养成菌落,展示图片

(四)微生物的常见类型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微生物的图片,可以感受到这个家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形态结构特点我们可以把微生物分为不同的类型。你知道微生物有哪些常见类型?

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归纳总结,常见的微生物有三类:细菌、真菌、病毒。 (五) 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殖方式

1、细菌的形态

出示细菌形态图,结合实例归纳细菌的三种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细菌细胞与动物、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哪些结构不是所有细菌都具备的?归纳细菌的结构特点。 (六)

3、细菌的生殖方式和特点

给出细菌繁殖数据,引导学生思考细菌怎样产生后代?回忆细胞的增值方式,归纳细菌通过分裂方式产生后代,速度快。

(七)小结

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二、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细菌、真菌、病毒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殖方式

球菌、杆菌、螺旋菌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荚膜鞭毛等分裂生殖

(八)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二、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细菌、真菌、病毒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殖方式 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单细胞,

结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有有荚膜鞭毛等 生殖:分裂生殖,速度极快

推荐第8篇:集体备课教案

《是乐谱错了》教学片段(初案)

五、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1、画一画:

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画出描写这位大指挥家自信的语言、神态和表情的句子、词语,从中体会出小泽征尔过人的勇气与自信的素质。

2、品一品

课件出示:句子1——“突然,小泽征尔发现曲调有一点不和谐。一个念头在他头脑中闪过:乐队演奏错了!”。这句话表现了小泽征尔具有什么样的音乐素质?

课件出示:句子2——“小泽征尔再一次停下来”。从重点词“再一次”看出此时小泽征尔是怎样认真、慎重的面对眼前的问题?看出他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3、读一读:

指导练读文中对话,用怎样的语气读小泽征尔的话?

课件出示:

1、这次,他向评委提出:乐谱出错了。“不可能,乐谱是不会有错的”。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小泽征尔的话用肯定语气读)

2、“是的,乐谱怎么会有错呢?”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是乐谱错了!”(小泽征尔的话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

(1)、教师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范读。

(2)、学生练习读。

(3)、指名读。

《是乐谱错了》教学设计(定案)

五、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1、画一画:

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画出描写这位大指挥家自信的语言、神态和表情的句子、词语,从中体会出小泽征尔过人的勇气与自信的素质。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品一品

课件出示:句子1——“突然,小泽征尔发现曲调有一点不和谐。一个念头在他头脑中闪过:乐队演奏错了!”。这句话表现了小泽征尔具有什么样的音乐素质?

课件出示:句子2——“小泽征尔再一次停下来”。从重点词“再一次”看出此时小泽征尔是怎样认真、慎重的面对眼前的问题?看出他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课件出示:句子3——“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一致认为乐谱没有错”。

(1)、这些短语体现出评委怎样的态度?

(2)、小泽征尔此时内心是怎样的?想象一下他的内心活动。

3、读一读:

指导练读文中对话,用怎样的语气读小泽征尔的话?

课件出示:

1、这次,他向评委提出:乐谱出错了。“不可能,乐谱是不会有错的”。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小泽征尔的话用肯定语气读)

2、“是的,乐谱怎么会有错呢?”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是乐谱错了!”(小泽征尔的话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

(1)、教师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范读。

(2)、学生练习读。

(3)、指名读。

《是乐谱错了》教学设计(补案)

五、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1、画一画:

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画出描写这位大指挥家自信的语言、神态和表情的句子、词语,从中体会出小泽征尔过人的勇气与自信的素质。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品一品

课件出示:句子1——“突然,小泽征尔发现曲调有一点不和谐。一个念头在他头脑中闪过:乐队演奏错了!”。这句话表现了小泽征尔具有什么样的音乐素质?

课件出示:句子2——“小泽征尔再一次停下来”。从重点词“再一次”看出此时小泽征尔是怎样认真、慎重的面对眼前的问题?看出他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课件出示:句子3——“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一致认为乐谱没有错”。

(1)、这些短语体现出评委怎样的态度?

(2)、小泽征尔此时内心是怎样的?想象一下他的内心活动。

(3)、片段训练:用简短的话语写出小泽征尔内心的活动。

(4)、面对庄严的考场,面对音乐界的权威人士的态度,如果是你,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那么,小泽征尔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说明了什么?此时你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3、读一读:

指导练读文中对话,用怎样的语气读小泽征尔的话?

课件出示:

1、这次,他向评委提出:乐谱出错了。“不可能,乐谱是不会有错的”。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小泽征尔的话用肯定语气读)

2、“是的,乐谱怎么会有错呢?”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是乐谱错了!”(小泽征尔的话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

(1)、教师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范读。

(2)、学生练习读。

(3)、指名读。

《谁敢试一试》教学片段(初案)

三、研读课文,深化理解

1、初步感知人物

读了课文后,新班主任——耿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②耿老师的外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他的课堂教学却更让人难以忘怀。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耿老师课堂上的风采?指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深入研究人物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①耿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

(课件出示):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行为描写中你认为杯盖好拧吗?

②看到老师的表现,听到老师的话,课堂氛围怎样?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在书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a、女生“纷纷扭头看”,前排的男生“把目光投向”最后一排的大块头,几个大力士则“相互吐吐舌头”。

b、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第一节课,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c、“咬咬嘴唇”、“狂吸一口气”、“贴在怀里”和“使劲拧”

③读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什么?

④小女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什么?

“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转,这杯盖儿竟一下子松了开来。

问:“才”、“竟”说明了什么?

(原来拧杯盖是不费力气的,和同学们的想像全然不同,结果出乎意料。)

⑤当同学们看到小女生轻易拧开了杯盖,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谁敢试一试》教学片段(定案)

三、研读课文,深化理解

1、初步感知人物

读了课文后,新班主任——耿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②耿老师的外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他的课堂教学却更让人难以忘怀。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耿老师课堂上的风采?指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深入研究人物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①耿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

(课件出示):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行为描写中你认为杯盖好拧吗?

②看到老师的表现,听到老师的话,课堂氛围怎样?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在书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静”字说明什么?(来烘托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

(课件出示):

a、女生“纷纷扭头看”,前排的男生“把目光投向”最后一排的大块头,几个大力士则“相互吐吐舌头”。

b、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第一节课,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c、“咬咬嘴唇”、“狂吸一口气”、“贴在怀里”和“使劲拧”

③读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什么? ④小女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什么?

“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转,这杯盖儿竟一下子松了开来。

问:“才”、“竟”说明了什么?

(原来拧杯盖是不费力气的,和同学们的想像全然不同,结果出乎意料。)

1、小练笔

有自信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更自信。本课中小个子女生以自己的勇气敢于挑战老师所不能做的,此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小个子女生的举动换来同学们嗤嗤地一笑,此时,同学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请你发挥想像,扬起你自信的手笔,以片段的形式写出当时小个子女生和同学们的心理活动。(任选其一)

3、耿老师说明不能拧杯盖的原因

《谁敢试一试》教学片段(补案)

三、研读课文,深化理解

1、初步感知人物

读了课文后,新班主任——耿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②耿老师的外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他的课堂教学却更让人难以忘怀。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耿老师课堂上的风采?指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深入研究人物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①耿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

(课件出示):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行为描写中你认为杯盖好拧吗?

②看到老师的表现,听到老师的话,课堂氛围怎样?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在书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课件出示):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静”字说明什么?(来烘托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

(课件出示):

a、女生“纷纷扭头看”,前排的男生“把目光投向”最后一排的大块头,几个大力士则“相互吐吐舌头”。

b、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第一节课,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c、“咬咬嘴唇”、“狂吸一口气”、“贴在怀里”和“使劲拧”

③读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什么?(a句形象生动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同学们的为难和不敢尝试的心态。B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同学们不敢大胆尝试,不敢向老师挑战、向困难挑战的心理。C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个子女生坚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设计意图]潜入文本,抓住重点,悉心感受,探究内心,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④小女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什么?

“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转,这杯盖儿竟一下子松了开来。

问:“才”、“竟”说明了什么?

(原来拧杯盖是不费力气的,和同学们的想像全然不同,结果出乎意料。)

⑤当同学们看到小女生轻易拧开了杯盖,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在小女生尝试的时候,同学们表现怎样?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课件出示):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问:从前后不同的表现中,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呢?

(抓住机遇,树立自信才能成功,做旁观者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1、小练笔

有自信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更自信。本课中小个子女生以自己的勇气敢于挑战老师所不能做的,此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小个子女生的举动换来同学们嗤嗤地一笑,此时,同学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请你发挥想像,扬起你自信的手笔,以片段的形式写出当时小个子女生和同学们的心理活动。(任选其一)

3、读片段(教师随机评价)

4、耿老师说明不能拧杯盖的原因

推荐第9篇:集体备课教案

国培计划---2010年中小学教师远程项目 培训甘肃高台初中语文一班集体备课教案

时 间:2010年7月28日 地 点:语文组办公室 主 备:王富国

参与人员:语文组全体成员

作文: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眼

——学习写得有文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好的文章必须同时具备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理论,并能结合好的实例写出符合要求的句段。3.激发学生今后发现、积累美词佳句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出能表现某一思想或意愿的句子。 【教学难点】

让学生跳出有限的理论,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个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创意】

本节作文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去,轻轻松松地走出来。

穿插于教学中的优秀作文,精彩语段,以及语段的背景故事,就像老师带给学生的礼物,学生能从其中很直观地感悟语言的文采之美,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欣赏、评价,逐步明白什么是“文质兼美”,什么是“讲究文采”,在每一环节的小结处,又让学生明白树木的背后还有一片森林。接下来就是要学生创造语言....的文采之美,于是,设计了一些易于操作的训练活动,能够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

让敢于尝试的学生写出来,让能力突出的学生说出来。最后的一个层级式训练方法,给学生指明一个锤炼语言的方向,既树立学生的信心,也要让学生明白锤炼语言是件永无止境的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谈话式导入

二、文质兼美

活动 欣赏一篇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 出示课件一 (美丽的灵魂)

感悟 成熟是人的一种气质,是我们大家每天都在经历着的,我为了把这样一个琐碎的、无形的的内容写得具体,就想到把“成熟”与人的优秀品质联系起来,比如乐观、执着、甘于寂寞等,然而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还要锤炼语言。于是在文章的第二段(出示课件二)我以四季中有代表性的事物为喻体:成熟是面对荒凉仍要破土而萌的小草,成熟是无人欣赏也要亭亭玉立的野荷,成熟是懂得适时绽放的金菊,否则哪有人记得菊花的清香,成熟是不轻言放弃的残雪。

小结 写文章首先必须有个好的思想,继而找到使这种深刻思想得以彰显,得以成熟的优美文字,即为自己的心灵、思想寻找到一个有温度有力度的字眼,这样写成的文章就具备了“文质兼美”(出示课件三)的特点。

三、讲究文采

过渡语 这里的“文”就是文章的文采,“质”就是文章的思想,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能称为有文采呢?就是要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巧妙、意蕴丰厚。下面我们就从精彩的语段理解文采,从文采的角...........度锤炼语言。

出示课件四

词语生动 句式灵活 修辞巧妙 意蕴丰厚 从精彩的语段理解文采 从文采的角度锤炼语言

(一)词语生动

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河畔,那一片沙漠荒原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它的名字叫胡杨,胡杨树不畏风沙干旱,严寒酷暑,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比生长出地面的枝叶还要庞大,据说胡杨树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下面是对胡杨树的一个描写片断。

出示课件五

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 ..赏析 语段描写的是胡杨树在风沙的卷裹下,周身都是破损的树皮,皴裂着粗大的口子,“扭曲”一词不仅写出了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而且可以使我们看到胡杨树与风暴斗争的痕迹,狂风袭来,胡杨被吹弯了站起来,狂风再一次袭来,胡杨树倒地后又爬起来,逐渐成了扭曲状,如果换成“弯曲”,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这里偶尔遭遇一下风雪,路旁的树都呈现出一种顺势而倒的情形,那就是弯曲。再看“绷开”一词,用得很有力度,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就像一个钢琴家甩开臂膀大开大合的演奏,也像运动员挥动球拍给出的致使一击,“饱绽”一词呼应“绷开”,更是体现出胡杨树顽强的生命力,这里仿佛有个有趣的情形,肆虐的狂风本意要撕破胡杨树的衣服出一下胡杨的丑,谁知反而被胡杨饱绽的生命给震慑住了,在这里,作者要向我们展示的是胡杨树的力量之美,可文段不着一个“力”字,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

小结 追求文采的第一步就是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 ...........................要求 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 褒义 像蜘蛛结网一样,一丝不苟,才有圆满的结局。 贬义 像蜘蛛结网一样,企图网住别人也网住自己。

四、积累方法

过渡语 大家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吧,也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以及“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谓一字传神,还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锤炼语言虽然辛苦,但十分重要,所以老师给出一个锤炼语言的方向。

五、课堂小结

由抽象的思想到具体的文字,就像过一座独木桥,桥下的流水会让你战战兢兢,桥身的颤动会让你时时止步,总之,你得小心翼翼,不那么顺利地走过去,过去了,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在每一个思想的背后都有这样一座独木桥,那就看同学们愿不愿意走,走多了,走顺了,就能达到“妙手偶得”,浑然天成的境界了。

六、习作训练

我们欣赏大自然,欢歌鸣叫的鸟儿,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匆匆的河流;我们欣赏几千年来的人文艺术,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我们也欣赏人自身,因为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每一个人也应该懂得欣赏别人,欣赏是一种爱……

请以“欣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自拟题目,按要求写作;

2.文体不限;

3.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眼,学习写得有文采

推荐第10篇: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组名称:三年级语文组

集体备课时间:5.19 参加人员:三年级语文老师

课题名称: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主备人:

记录人:

23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教材分析: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我”的一次上网经历,让我们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真切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学习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引起对网络和现代科技的兴趣,同时体会文中描写情绪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信息、网络、遍布、信箱、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米老鼠、赞叹、敞开、恋恋不舍、新奇、功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激发学生对网络和科技的兴趣。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体会网络的神奇。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情绪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路”,(学生边看边说)路有很多种,我们今天再认识一种新的“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中的“信息高速路”为什么加了引号?(不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路,而是指电脑网络)

4.同学们,你们平时跟电脑打过交道吗?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电脑的了解?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信息高速路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1.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注意翘舌音:“鼠”“敞”。 “恋”的读音是liàn,不读niàn。 (2)同桌互相检查,看看拼音是否标注正确。

(3)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过渡:生字我们都认识了,下面我就来学习课文。

三、细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第一自然段

1、文中的“我”家里能上网了,我的表现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的?

2、指名读。

3.齐读,体会“我”的心情。

(二)第二自然段

1、这是作者家第一次上网,他都了解了关于网络的哪些知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笔画出来。

2.全班交流

(1)学生汇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电脑网络。

出示: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都连在一起。

a.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作者把电脑网络比作一个遍布全球的巨大蜘蛛网,你们能理解吗?(学生说)

b.为了让大家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老师把这个蜘蛛网图给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配音蛛网图)

c.谁想来谈谈感受?(我觉得网络真了不起)那你们能用了不起的语气读好这句话吗?(学生齐读)

(2)难怪小作者说,有了网络,五湖四海的人随时可以交流,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出示)

a.小村庄有什么特点?

b.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小村庄呢?(网络使世界各地的人没有了距离,身在家中却可广泛联系。)

(3)这样神奇的信息高速路,我们能在上面干些什么呢? (可以查阅信息,可以用自己的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可以参加网络购物

拍卖等活动。)

师相机板书: 查阅信息 发送电子邮件 网上购物

(三)学习第三~五自然段

1、“我”听到电脑网络的这些用途,反应是什么?怎么做的?默读第三~五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2、全班交流

(1)学习第三自然段。 a.“我”听到电脑网络的这些用途,是怎么做的?

b.“我”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c.大家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网时的感受吗?(自由分享) d.有感情的读,体会“我”的心情。 (2)学习第四自然段。

a.“我”还上网做了什么?(有( ),有( ),有( ),还有( )) b.“应有尽有”是什么意思?

c.省略号起什么作用?体会网络中内容的丰富与网络的神奇。

d.“我”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出示: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的大门向我敞开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抓住两个“一下子”领会网络的快捷方便,从网络的广泛联系领会“地球变小”,从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领会“知识的大门敞开”。)

(3)学习第五自然段。

a.“我”还上网做了什么?(发邮件)

b.电子邮件有哪些优点?(便捷、快速、节约纸张、保护环境) c.你发过电子邮件吗?谈一谈感受。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了网络的用途以及它的方便,快捷。有句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亲身体验了,上网了就不想离开了,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网络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它的用途广泛,也很神奇,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它,正像爸爸说的那样:“今天用到的,只是网络功能的一点点,网络还有很多很多用处呢!”

(1)出示:今天用到的,只是网络功能的一点点,网络还有很多很多用处呢!

(2)谁愿意以一个小电脑专家的身份来给大家介绍电脑网络的其他用途。 (3)小结:老师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有机会的话,更多地去了解,去感受,去体验网络的更多的功能。

四、拓展延伸

1.大家通过学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吗?

2.同学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科技正在以你所预料不到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希望大家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去探知科学更神奇的领域,去发现世界的神奇奥秘。

板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查阅信息

电脑网络

发送电子邮件

神奇 网上购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学习了这篇文章,现在大家谁来说说,文章讲了什么?(电脑的用途,“我”的第一次上网做了什么事?)

2.过渡: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那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二、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注意翘舌音:“鼠”“敞”。 “恋”的读音是liàn,不读niàn。

过渡:大家不仅字音读的准确,而且读得也流利,现在看一下怎样才能记住这些字呢?(分析难记的字)

2.识记字形

(1)让学生说出难记的字,全班讨论。 (2)全班交流(写出难记的字的方法) 3.书写指导

(1)指出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盯”“眯”的左半部分是“目”。 “秒”的左半部“禾”的最后一笔是点。 “警”的下半部“言”的第一横最长。 “恋”的上半部不是“亦”,笔顺。 “鼠”的笔顺。

“览”的下半部是“见”,区别于“贤”。 (2)教师范写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都上网吧,我们交流一下上网的收获。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丰富我们知识的同时,有没有给我带来危害?

3.总结:同学们,“国际互联网”的知识十分丰富,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带来的好处说不完;当然,网络也有它的害处。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应该正确使用“国际互联网”,让它为我们发挥有益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做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一单元专题编排的,展示了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作者通过叙述“我”的一次上网经历来介绍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设计时,我以小作者的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紧紧抓住“情不自禁”、“迫不及待”、“恋恋不舍”等几个词语贯穿整个课堂,对教材大胆整合,从课文的重点段落入手,通过反复朗读、合作交流、讨论展示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避免了教学的平均用力,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但是,细细想一想,课堂上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习课文第

四、五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做为教师,我的活动却明显得有些作秀——大概是为了让听课的老师感受到我对学生的整体调控吧,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对学生的督导仅限于“你们讨论完了吗?”、“好,不错!”等形式性的评价,没能真正地参与进去,及时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会学习。现在想来,教师应该有目的的选择一两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才能为今后更好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看来,真的是这样。

郝老师:

通过声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眼界时神奇经历。

王振华:

在读书中理解,激发情感,在读书中表达情感。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啦”的喜悦之情。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是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密切相关的。例如第一自然段,作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告诉大家他很高兴。因而读起来竟没有一点高兴的味儿。于是我引导学生重读这两句话,边读遍理解,学生终于体会出这段表达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感到特别高兴。”在此基础上同学的朗读也有高兴的味儿啦。

刘丽婷: 抓住学生的不同理解,引发学生的辩论。课文的

三、

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功能。在理解时一部分认为是写网络功能的,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写体验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来看大家都同意是在写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但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谁的更准确呢?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各据一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终于能够准确地理解表达内容了。

田艳:

这堂课分析得还不够到位,对于家里有电脑,经常上网的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很简单,但对于那些不会上网,不理解网络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困难。在教学“爸爸告诉我,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都连在了一起。”这句话时,我只是口头解释了,电脑与蜘蛛网的相似之处,这样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相当困难,课后老师的点评可以以画图的方式进行理解,让学生有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

第11篇:集体备课教案

锅圈岩乡中心学校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组集体备课讨论记录

第五单元 找规律

年级:四年级 学 科:数学 备课时间:2011年10月22日 主 备 人:章仁军

参备人员:陈雪 杜培菊 备课地点:数学组办公室 课题:找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48~51页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⒊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难点:

⒈ 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课时划分:

共计4课时

书本第48页例题、想想做做 课时

书本第50页例题,想想做做 课时

单元测试练习

课时

112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学生动手操作法。 讨论过程记录如下:

章仁军:本单元研究简单的搭配现象。日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与选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颜色搭配、路线选配、队伍组配„„让学生研究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体会选配的规律及计算,是发展数学思考的载体,也有益于学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

陈雪:第50~51页研究简单的搭配现象。联系实际问题理解“选配”的含义,学习不重复、不遗漏地有序选配,探索计算选配方案总个数的方法。

第52~53页接触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这些是比较典型的选配,要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有效的操作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杜培菊: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层次地组织例题的教学。

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搭配的事情,但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些事情。他们在有序地进行搭配,寻找所有的搭配方案时会感到困难。尤其是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开展数学思考时更需要指导和帮助。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学生的困难,满足他们的需要。

章仁军:(1) 第50页的例题把教学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首先是理解题意和实物操作,例题在小明购买玩具的情境中提出“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弄懂“选配”这个词的意思,体会小明有许多种不同的选配方案。教材借助“萝卜”“番茄”卡通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先选木偶、再配帽子”和“先选帽子、再配木偶”的图示帮助学生解决理解题意时的困难。两个小卡通的思路在表达上是有差别的,“萝卜”卡通把思路讲得具体而详细: 如果选这个木偶,有2种配帽子的方法,即这样或那样;如果„„“番茄”卡通的思路只讲了先选帽子,再配木偶的线索。两个卡通都没有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讲完整,都没有说出问题的最终结果,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选配思路,激发动手选配的热情,在卡通的启发下进行有序的选配活动。教材要求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选配的,使操作行为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这种印象不但具体生动,而且是有条理和完整的。

接着是用图形代替实物,用连线表示选配,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和答案,设计这个层次的活动是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思考。我们都明白,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不局限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教育价值更体现在获得实际问题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这里用图形代替实物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等优势,还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选配的含义,能完整地呈现出各种选配方案。教学时要注意四点: 一是帮助学生辨别两种图形分别代替了什么物体,从而感受取材之便。二是帮助学生明白在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之间连一条线,表示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的选配,从而体会操作之便。三是指导学生有次序地连线,要联系先选帽子再配木偶的操作印象,先选1个三角形与3个梯形分别连线,表示1顶帽子与3个木偶间的三种选配;再选另1个三角形与3个梯形分别连线,表示另1顶帽子与3个木偶的三种选配。当然,先逐一选定梯形,分别与2个三角形连线也是可以的。四是数一数一共连了几条线,得出选配方案的个数。

然后是小组讨论两个问题,对选配问题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选配,要在头脑里再现选配操作活动的全过程,反思在图形间连线的方法,有序地整理各种选配方案,组织起有条理的思考。研究木偶个数、帽子顶数与多少种选配方法的关系是探索问题的计算方法。由于1顶帽子和3个木偶之间有3种搭配,所以2顶帽子与3个木偶之间共有2×3=6(种)搭配。也可以这样想,由于1个木偶和2顶帽子有2种搭配,所以3个木偶和2顶帽子共有6种搭配。这些思考凸现了搭配的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搭配问题。

杜培菊:

(2) 第52页例题是简单的排列问题。把m个不同的元素按任意一种次序排成一列,称为一种排列。变换m个元素的排列次序就得到不同的排列。m越大,参加排列的元素越多,排列就越复杂。本单元把参与排列的物体控制在3个,不让排列问题很复杂。例题里3个小朋友排队照相,可以有多种排队次序,所以有多种不同的排列。排列问题是一类典型的选配问题,有序地选配的思想方法能支持对排列问题的研究。

例题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创设现实情境之后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启发思路。小军站在左边第一个有2种不同排法的图示能起两点作用: 一是让学生体会小明和小红调换位置,已出现不同的排队次序,是不同的排法。二是引导学生继续类推,如果小明站在左边第一个或小红站在左边第一个,各有2种不同排法,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有条理地形象思维是这个层次教学活动的重点,要抓住“如果××站在左边第一个,有2种不同排法”,把思考过程分成三段进行,把所有的排法分成三组表述。

接着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3个小朋友,把各种可能的排法都表示出来。和前面用图形表示木偶和帽子相同,用字母表示人也便于操作、便于思考、便于表达,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联系3个人排队拍照的形象思维和有条理的思考,有次序地写出字母表示的各种排法: ABC BAC CAB ACB BCA CBA,能进一步体会排列与位置顺序有关,熟悉次序的变化规律,使思维活动更流畅。

(3) 从m个元素里选择n个,按某种次序排成一列,也是一种排列。“想一想”在3个人里选2个人照相是例题的变式,思路与例题相似。通过图片理解每次选2人排在一起,有两种不同排法以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每次选2人有几种不同的选法。在3个小朋友中每次选2人,也就是每次去掉1人,去掉的1人可以是小军、小明或小红,有三种可能。因此,每次选2人也有三种可能。要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或者用字母A、B、C的操作,在例题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从而达到锻炼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目的。

陈雪:2? 引导学生灵活应用例题里的策略、方法,解决“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

找规律的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两次“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与例题比较接近的,另一种是与例题有较大差异的。

(1) 编排与例题相近的实际问题,能重温例题里使用的方法和进行的活动,继续体会例题的思想方法,达到深入理解、独立应用的目的。第51页第

1、2题都是搭配问题,例题的思想方法可以直接迁移到这两题的解答上来。第1题的特点是路线图已经画出,数与算相结合能很快知道小军一共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算理出自有序地数一数的活动,计算的式子又把数一数的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思考的层面上。第2题的特点是增加了参加搭配的物体的数量(衬衣有3件,下装有5条)。在分别解决穿衬衣与裙子、穿衬衣与裤子这两个简单搭配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思考衬衣与下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仍然可以用连线的方法,逐一把每件衬衣与每条下装搭配。从中体会后一个问题是前面两个搭配问题的合并,虽然搭配的情境变化了,但搭配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变。因此,求后一个问题的答案,还可以把前两次搭配的种数相加。第53页第1题用

8、

2、5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三位数,情境图里已经组成的825和852能给学生两点启示: 一是相同的数字排在不同的数位上,组成的数不同;二是拉近这道题和例题的距离,例题的思路是如果小军排在左边第1个,那么就有两种排法。这里先把数字8放在百位上,就能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相通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有规律地排出所有能组成的三位数,进一步领会简单的排列。

(2) 解决与例题不同的实际问题,能避免机械重复训练,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体会例题里的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从m个元素里每次选出n个成一组,是一种组合。第53页第2题四个球队进行足球比赛,每两队踢一场球是简单的组合问题。教材引导学生利用搭配经验,用连线的办法解决新颖的问题。如果先在红队与黄队、绿队、蓝队之间各连一条线,表示红队与另外3个球队分别踢一场球,那么黄队只要再和绿队、蓝队各赛一场,与红队不需要再踢了。剩下的绿队和蓝队踢一场,比赛就结束了。通过这样的连线活动,学生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感受组合问题的特点。第3题的两个问题是不同的问题,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是组合问题,每两人互寄一张贺卡是排列问题。因为后者既要“我寄给你(他)”也要“你(他)寄给我”,而前者则不是这样。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3人之间连线的办法来体会。

讨论意见及总结:最后要指出的是,本单元研究了搭配、排列、组合等问题,教学时不要把这些名称告诉学生,更不要突出问题的类型,一类一类地教学和相互比较。有条理地思考,借用符号进行有序的操作,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到问题的全部答案等思想方法才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课时 找规律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要求】

⒈ 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⒈ 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以前,我拉曾经学过哪此找规律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⒈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看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⒉提出问题

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⒊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指名汇报结果。师将问题排列:

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 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能过比较,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组织全班交流。 ⒋教学试一试: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试一试。

先让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中提问题的问题。组织全班交流。 ⒌想一想,

你还能找出哪些有这样规律的事情。

三、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发现,小组交流,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五、反思:

第二课时 找规律

(二)

【教学内容】书第50页例题,试一试,第51页“想想做做”第

1、2题。【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执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名口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拉将学习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⒈教学例题

⑴看例题,创设情境

看例题图:一条林阴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根树相隔3米,林阴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的两只兔子相隔2米。

林阴道一共多少长?

兔子的队伍共多长?

⑵自主探究

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联系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运用有关规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⑶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引导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兔子做操的队伍可以看作多少2米?

木阴道可以看作多少个3米?

交流时鼓励学生发现相关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⒉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交流讨论。

三、想想做做

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讨论。

第1题重点讨论: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第2题重点提示:长80米的跑道一边,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的四周。

四、布置作业

五、反思:

第12篇:集体备课教案

初备教案:

Unit 3 Asking the way 教学目标:

1 掌握问路句型的使用和一般过去时的复习。

2 掌握四会单词 stops, turn left /right , post office ,get on /off, along, street。

3.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四会句型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please? 4.能听得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hen turn right at the thirdcroing .How far is it from here ?It\'s about a kilometer away .You can take bus No.5 .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How can I get to the shopping center? 6 掌握三会单词suddenly ,thief , stole, out of , 7 掌握ou 在单词中的发音.8学会歌曲。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四会单词和问路的句型。

2.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并了解字母组合ou在单词中的读音。

课前准备:

1 准备本课E和F部分的录音和多媒体课件。 2 准备地图。

1 3 课前写好本课的课题。 教学过程:

Ⅰ 听本课的歌谣Run rabbit run Ⅱ 1.Free talk.师生交流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 Good morning, T: Nice to see you again. Ss: Nice to see you, too.T: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It\'s Monday.T: Who is taller than David ?

T: Whose bag is heavier,yours or mine? T:Do the boys jump higher than the girls?

S: Yes ,they do.T:Does Jim swim slower than David?

S: No, he doesn\'t.T: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S: Go along ...then turn left/right at the ...croing ...请学生表演问路。 Ⅲ Revision 复习

1.How can I get to the ...?

2.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 Ⅳ Read and number 1 出示E部分投影片,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并引出三会单词的学习.2 让学生看图试着用英语描述图中内容。 3 让学生打开书,阅读E部分内容然后编号。 4 学生完成后,集体校对,后集体朗读E部分内容。

2 Ⅴ游戏活动:F Where am I ? 1.让学生参照P28的地图,用学过的英语来描述假设的位置。 2.把教室布置成地图的结构,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自己根据地图的情况来猜:Where am I ? Ⅵ Listen and repeat听一听,读一读 1 让学生听G部分录音,先让学生听一遍。

2 学生模仿跟读两遍,并请学生说出这四个词的中文意思。 3 让学生用所听到的单词组成一个句子创设情景让学生背诵。 4 听录音模仿跟读G部分。

布置作业:

1 A,B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病表演A部分。 2 背诵本课四会单词,准备下节课听写。

板书设计:

Unit

3 Asking the way

地名

blouse house mouse out

3 说备:

本课的主要话题是问路, 主要涉及到的词汇有:get on/off, turn left/right, a primary school...常用短语:come from, on holiday, ask sb how to do, go along, the third croing, on your left, You can’t mi it. how far…(from here), a long walk, take bus No.5, how many stops, every five minutes, at the third stop, That’s all right.shopping centre。对于“问路”这个话题应该说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学生对话时也显得有话可说。可是在几个教时的训练下来,对于这单调的话题学生也难免觉得枯燥,而游戏形式则可以缓和或者说避免这种枯燥的产生。在F部分教材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有关猜测地点的游戏,即要求学生通过他人的描述找出真确的地址。但是这个游戏在操作过程中描述的一方虽然得到了有效的口语锻炼,猜测的一方也训练了听力和理解能力,但可操作性并不强,学生也对这种游戏兴趣平平,开小差的学生不少,尤其是那部分“差生”更是自得其乐,不在管你老师讲什么,即使被提问到,也是豪不在乎地随口说一个地址。在仔细研究教材后,我觉得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对“问路”这个话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我觉得在这儿我们的教学要求可以分成两块: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必须同时能听懂和表达这个话题,而对于一些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则只要他们能理解就行了。有了这个目标定位,也为了使游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游戏的原有基础上加入了小组竞争环节,并且把书上死

4 板的地图变成了教室里的“实战演习”:我把教室里的每一条通道命名成了街道,这样教室就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学生分成几个自然小组,由一生发布命令另一组的一名学生则按照路线前进,而其余的学生则为评委,分别从语音、语法和理解正确性上对两名学生进行评价。经过课堂实践,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教学效果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的学习任务得到了分层实施。

E 部分短文前半部分的内容逻辑性强,句子结构较复杂,所涉及的词组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根据课文内容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后半部分较前半部分较简单。学会整篇课文要求学生复述式表演课文,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在教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G部分语音训练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字母组合OU在单词中的发音。要尽量多地带出其它的有这个字母组合的单词。大部分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练习,掌握地比较好。

5 修改后教案:

Unit 3 Asking the way 教学目标:

1 掌握问路句型的使用和一般过去时的复习。

2 掌握四会单词 stops, turn left /right , post office ,get on /off, along, street。

3.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四会句型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please? 4.能听得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hen turn right at the thirdcroing .How far is it from here ?It\'s about a kilometer away .You can take bus No.5 .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How can I get to the shopping center? 6 掌握三会单词suddenly ,thief , stole, out of , 7 掌握ou 在单词中的发音.8学会歌曲。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四会单词和问路的句型。

2.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并了解字母组合ou在单词中的读音。

课前准备:

1 准备本课E和F部分的录音和多媒体课件。 2 准备地图。

6 3 课前写好本课的课题。 教学过程:

Ⅰ 听本课的歌谣Run rabbit run Ⅱ 1.Free talk.师生交流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T: Nice to see you again. Ss: Nice to see you, too.T: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It\'s Monday.T: Who is taller than David ?

T: Whose bag is heavier,yours or mine? T:Do the boys jump higher than the girls?

S: Yes ,they do.T:Does Jim swim slower than David?

S: No, he doesn\'t.T: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S: Go along ...then turn left/right at the ...croing ...2.请学生表演问路。

1.How can I get to the ...?

2.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 Ⅲ Revision 复习

1 看A部分投影片,师生问答,讨论会话。 2 让学生复述A部分第一段。

3 老师投影本单元的四会单词和词组,请学生集体朗读。 4 教师指地图请学生接龙问路。 Ⅳ 游戏活动:F Where am I ?

7 1.让学生参照P28的地图,用学过的英语来描述假设的位置。 2.把教室布置成地图的结构,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自己根据地图的情况来猜:Where am I ? Ⅴ Read and number 1 出示E部分投影片,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并引出三会单词的学习.2 让学生看图试着用英语描述图中内容。 3 让学生打开书,阅读E部分内容然后编号。 4 学生完成后,集体校对,后集体朗读E部分内容。 Ⅵ Listen and repeat听一听,读一读 1 让学生听G部分录音,先让学生听一遍。

2 学生模仿跟读两遍,并请学生说出这四个词的中文意思。 3 让学生用所听到的单词组成一个句子创设情景让学生背诵。 4 听录音模仿跟读G部分。

布置作业:

1 A,B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病表演A部分。 2 背诵本课四会单词,准备下节课听写。

板书设计:

Unit 3

Asking the way

地名

blouse house mouse out

8

第13篇:集体备课教案

第20课

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课标内容: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教学难点: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新课教学】: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教师提问: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还长期被台湾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 教师讲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教师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哪一年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述:

2、时间、经过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国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各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过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讲述:

3、意义

它标志着美国把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政策彻底失败,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是在中国席位问题上主持正义的许多友好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它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通过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从此,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关于《中美联合公报》教师讲述内容: 中美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美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双方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事业。 (1)、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美关系紧张 (2)、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变化的原因

(3)、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会谈。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教师小结中美建交大事记:

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②、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③、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美建交前后,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友好发展

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变,促进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睦邻友好关系,这对两国的发展以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有重要意义。70年代初,与中国先后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西班牙等。1972年,中英、中荷之间也先后将原来建立的代办级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截止1979年,中国已同20多个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教师提问:新时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其原因是什么?

1、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局面

(1)、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2)、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入建国以来最好最稳定的时期 (3)、密切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教师讲述: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入建国以来最好最稳定的时期:

同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孟加拉、尼泊尔、巴基斯坦等邻国的传统友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友好合作关系进入新阶段。

1990—1991年:同新加坡、文莱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使中国与东盟6国的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1990年:同印尼恢复了中断23年的外交关系。

中国同蒙古、老挝、越南三个邻国的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91年同老挝正式签订了边界协定,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

同印度的关系也得到显著改善,1991年李鹏总理访问印度,1992年印度总统卡塔拉曼访华,开辟了中印关系的新时期。

1992年,中国同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3、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课堂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作业布置】:

◆温故知新;谈谈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变化。(课本第105页) ◆问题讨论;世纪之交的那些世界大事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课本第105页)

【板书设计】: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2、时间、经过

3、意义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美建交前后,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友好发展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局面

2、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3、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教学反思】:

第14篇:集体备课教案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略写方法。 2.在探索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考考你们的眼力,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CCTV----------中央电视台 P ---------停车场 KFC------------肯德基 (这些图片里面都有字母。)今天,咱们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字母。

2、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1、活动一:说儿歌(认识用字母来表示数,初步体验数量间的关系)。师:“1只青蛙1张嘴, 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接下来男女生来对这首儿歌,女生说4只青蛙,男生对4张嘴。)你们怎么对的这么快,这么顺呢? (让生明白有多少只青蛙就有多少张嘴。 ) 师:你们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同桌间讨论,学生汇报。让学生明确在同一情境中,相同的数可以用相同的字母来表示)

2、活动二:猜年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师:同学们,今年你几岁?10岁的同学请举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是10岁。

老师比同学们大25岁,老师有多大?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当你们6岁时,老师的年龄你怎么算?如果你们在某一岁时,老师的年龄怎么算?

(同桌两个合作,只写出算式就可以。师巡视,拿几个学生的讲评。)表格中有一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师: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这里的a表示谁的年龄?a+25又表示什么?从a+25中你还可以看出点什么? (生述 )

小结: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 师:如果老师的年龄用b表示,同学的年龄怎么表示呢?(生讨论、交流汇报 )

3、活动

三、猜一猜(体会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师:摆1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怎么算?摆2个呢?3个呢?50个呢?你想摆几个三角形?你能像刚刚记录年龄的表格一样把你摆几个三角形要需要几根小棒的计算过程记录下来吗?(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拿几个学生的讲评。) 师: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字母a表示什么?含有字母的这个式子a×3,又表示什么?从a×3中你还可以看出点什么?(学生讨论再汇报,师小结)

4、介绍乘法的简便的写法。

学生请打开书94页自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三、巩固练习

课本94—95页“ 试一试”1—4题

四、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赠言: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决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同学的年龄 教师的年龄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10 10+25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6 6+25

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 a a+25 。。。。。。。。 。。。。。。。。。。 n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b-25 b

第15篇:集体备课教案

必修二

第二轮复习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授课:沙娜提、巴尔娜

主要内容: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点? 3.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 4.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当前,我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与政府进行互动。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 A )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理性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

④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选举的方式?(其优点,局限性、我国采取的选举方式) 6.民主决策?

7.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某村在进行选举村民委员会的活动时,28岁的王某不仅自己要参加投票选举,而且还把自己89岁的奶奶也背来参加投票选举,对外出不能回来参加选举的父亲,采取了通知其“函投”的方式。参加竞选村委会主任的共有三位候选人,他们要进行竞选演说,并且要当面回答村民的问题。上述选举方式是 (

C ) ①直接选举②间接选举③等额选举④差额选举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14年高考题第16题

某地乡村的“民主恳谈会”大致经历了从公民对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对话型恳谈”,到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的“决策型恳谈”,再到参与政府财政预算的“参与式预算恳谈”三个发展阶段。该地“民主恳谈会”的发展表明( D )

①公民行使预算监督权成为基层民主发展的方向

②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基出

③公民参与基层政府预算决策是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

④沟通交流,参与决策和管理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民主管理(居委会,村委会)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015年第16题

从2013年开始,某市在社区在推动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相关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民情理事会。民情理事会通过协商讨论,促进诸如广场舞扰民,小区乱停车等难题的解决,得益于民情理事会(

A ) ①提供管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 ②完善了基层民族自治的组织形式 ③发挥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④明确了社区居民参加基层民主协商的义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民主监督的方式(不同点:含义,方式,特点;)

相同点:(1)都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方式,在民主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2)其意义是相同的,发挥了民主监督的作用。(3)不论哪种方式,都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 10.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力的意义 民主监督的有关题(预测)

材料一

当前,网络监督已成为反腐败的重要力量。从论坛到博客,从社交网站到微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这些新兴传播媒介行使监督权。一些涉及官员腐败等问题的案件正是通过网民的揭露浮出水面的。

材料二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大众化和匿名性,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主,毫无疑问将促进公民对政府的监督,但也正是由于其匿名性的特点,一些人发言不负责任。有些不实信息,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秩序。

(1)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网路监督属于哪种监督渠道?这种监督具有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公民应怎样行使监督权?

板书设计: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点 3.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 4.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5.选举的方式 (其优点,局限性、我国采取的选举方式) 6.民主决策

7.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8.民主管理(居委会,村委会)

9.民主监督的方式(不同点:含义,方式,特点;) 10.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力的意义

作业:

分析2013年高考题

第16篇:集体备课教案

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集体备课教案教及学设计)

我们组通过集体备课,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编写导学案: 主备课人:张桂萍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三个预备单元和三个正式单元的学习,对于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及回答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可能出现一些表达方面的问题,比如系动词和名词单复数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谈论物品位置(Things around the house)为话题,要求学生学会方位介词on, in, under, behind等的用法。题材颇具现代气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内容丰富,词汇量大,通过描述物品位置、找寻物品、设置理想化居室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做中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而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对于物品方位的初步认知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问答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表达单复数物品简单的方位。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们本着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用品的认知以及物品方位表达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单复数物品的简单方位,牢记新名词:table、bed、bookcase、sofa、chair等,掌握名词单复数及人称代词they的用法,并熟练运用介词in, on, under和方位表达法:使学生学会基本句型\"Where’s my book? It’s under the chair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小组对话、讨论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会整齐摆放自己物品和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新单词、演示物品方位和任务的布置以及练习的展示时我们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要形象生动,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扩大课堂容量。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策略,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表达物品的位置。

四、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课文中所涉及的或学生常见的学习、生活用品、家具或有关的教学图片灯片,设计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预习新单词:听录音机,模仿跟读新单词;准备与本课有关的学习用品实物,看谁记得快、准。及思考如何表示物体的方位。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物品的新名词:table、bed、bookcase、sofa、chair„

(2)熟练运用介词in, on, under。 (3)熟练运用where问句及其回答。

(4)掌握名词单复数及人称代词they的用法。

2.能力目标:

(1)学会用英语询问自己的和他人的物品的具体位置。

(2)学会用英语准确描述物品的具体位置。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整齐摆放自己物品的生活习惯。

(2)通过小组对话、讨论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学习策略:

(1) 交际策略: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能把语言材料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2)资源策略:学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如词典,书等来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

六、教学重点:

1.方位介词in, on, under的用法。

2.Where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3.新单词bed, table, bookcase„.

七、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where问句找到物品的位置。

2.能够准确运用方位介词描述物品所在位置。

八、教学方法:实施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第17篇:集体备课教案

第八单元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主备人:曾金华

备课组长审核:

教导处审核:

第一课时

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

44、45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拍手游戏:复习5以内的分与合。小朋友5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是什么?生回答。老师左手有几支笔?生回答,右手有几支笔呢?生回答,师:1支笔用数字几表示啊?生回答,2支笔用数字几表示啊?生回答,师:老师左手和右手的笔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笔?生回答。你想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引出课题并板书: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5以内数的合成的知识来学习5以内的加法

三、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出示例1图,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在学校里,不仅要爱学习,而且还要爱劳动。瞧,学校“护绿小队”的小朋友们正在劳动呢!(多媒体出示) 师:谁能把图上的意思说出来?

有几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几个小朋友? 板书: 3 2 师:谁能将这两句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2个小朋友)

根据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2个小朋友这两句话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问:谁能将图中告诉我们的事情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2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小结: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就是把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3、认识加号并理解其含义

在用加法计算时,我们要用一个符号:“+”。(板书: 3 + 2) 跟老师

读:加号。你能说一说加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小结:加号表示“合起来”,它代表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来计算。

4、讨论交流: 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5个),为什么是5个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 A、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指图数

1、

2、

3、

4、

5、) B、还能怎样数?(

3、

4、5)3后面添上2个,是5。

C、还能不能根据前面学的分与合算出它的结果吗?(3和2合成5) 板书: 3 + 2 = 5 你会读吗?(生读)

板书: 读作: 3加2等于5。(齐读一遍) 3+2=5 是一个加法算式

谁能说一说,这里的“3”表示什么?(3表示3个小朋友在浇花) “2”表示什么?(2表示又来2个小朋友)

“3+2”呢?(3+2表示将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 “5”表示什么?(5表示一共有5个小朋友)

“3+2=5”表示什么?(表示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5个小朋友)

小结:要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多媒体出示试一试两幅图。

①学校“护绿小队”的小朋友们不仅爱学习,爱劳动。还经常参加有益的课间活动。这里有几个女孩,几个男孩,他们一起去做什么?谁会连起来说? (1个小女孩和2个小男孩去玩荡桥的游戏)

还有谁要说的,小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谁能将事情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1个小女孩和2个小男孩去玩荡桥的游戏,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玩荡桥?(加法)

② 板书: 1 + 2 ,“1”表示什么? “2”呢?“1+2”表示什么? 你知道得数是多少吗?(3)

板书: 1 + 2 = 3。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直接在图上数,一共有3个小朋友;1添上2,也就是从1往后接着数两个数,是3;因为1和2合成3,所以1+2=3)

计算1+2等于几,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好方法!

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谈话:小朋友们学得这么好,小动物们也纷纷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向大家学习。(多媒体出示) 你们看,谁来了?(生答),原来是鸡妈妈带着3只鸡宝宝过来了。 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谁能将图中的事情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草地上有3只小鸡,1只鸡妈妈,一共有多少只鸡?)

你会列算式吗?(板书: 3 + 1 )3 + 1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你能说出3 + 1 = 4这个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吗?(生答)

2、送信游戏,规则:请几个小朋友当邮筒,手中拿有数字卡片;另请一组学生每人拿一张算式卡片当邮递员,请学生把卡片送到对应的邮筒里。

五、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观察,看图能写出几道加法算式?

六、小结: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并且用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回家后,继续观察, 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好吗? 说课材料:大部分学生对5以内的加法已经会算,但对于加法的意义不知道,针对学生的学情,这节课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并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多让学生说,通过观察例题图,让学生说出其意思,通过例题图和课堂练习图,让学生练习完整地说出图意,根据图意抽象出算式,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5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题和“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具准备 教学环节

一、引入

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如师:4和4组成几?生:4和4组成8。 5和几组成9?生:5和4组成9。

教师可以多说几个,让学生进行口答,也可以小朋友之间进行练习。

3、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3+2 1+4 2+2 1+1 2+3 4+1 1+2 1+3

二、展开

1、教学例1。(1)媒体出示主题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① 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走了几个?那么现在还剩几个小朋友呢?

提问:观察这幅图,你能用“一共有„„走掉„„还剩„„”说一句话。 ② 教师再将图意复述一遍: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水,又走了2个,现在还剩3个小朋友。

(思考: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可以联系什么来算?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算?)

2、教学例2。(1)媒体出示图画。 (2)明确图意。

(3)说出图意:(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独立观察试一试的情境图,弄清题意。

(5)想一想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三、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幅图的意思后填写算式。 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看算式,先用去圆圈的方法,再计算。 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开火车口答。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分小组说说图意,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填好算式,计算出得数。

5、“想想做做”第5题。人出示卡片学生口答。

6、指导学生练习书写“想想做做”第6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愉快的数学课,你能说说学会了什么吗?先跟同学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5以内的书的减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江苏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

48、49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0在加减法中的意义,掌握关于0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理解0在加减法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关于0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2=

4—3=

5—1=

3+1=

1+1=

2+2=

2、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传授新知

1、教学例题1 (1)出示例题图,理解题意。原来有3个同学在浇花,后来都走掉了。

(2)还有多少人?怎样列式?(板书:3—3)

(3)3个同学浇花后都走掉了,还有没有同学呢?“没有”应该等于几呢?(板书得数:0)

哪位小朋友说说看,3—3为什么等于0?

2、教学例题2

(1)出示例题图,提问:左边的花盆里开了几朵花?(板书:5)

右边的花盆里有没有花?可以用哪一个数字表示?(板书:0)

(2)要算两盆花一共开了几朵,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5+0)

(3)数一数两盆一共开了几朵花?5+0应该等于几?(板书:=0)为什么5+0还等于5?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0+3= ,启发学生思考:本来一个也没有,加上3个后,一共是几个?所以0+3等于几?

(2)出示3—0= ,启发学生思考:从3个里面减去0个,也就是一个也没有去掉,结果还有几个?得数是几?

(3)从两题中选一小题说给同桌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要记住一个数减它自己得0,几减0还得几: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这个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6题

1、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4题

让学生观察每一组有什么特点?

3、第5题 方框里可以填几?

4、第6题

学生独立描红并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加、减法,能熟练地口算。

2、比较熟练地看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或两道减法算式,初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应联系。

3、通过练习,培养初步的联想、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巩固已学过的加、减法,能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看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或两道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本课课件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一些数学知识,知道了看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或两道减法算式,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板书课题:练习三)

二、复习。

1、口算。

练习三第3题

练习完后,选择2+5,7-1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2、摆学具列算式。

(1)请小朋友在桌上摆小棒,左边摆3根,右边摆4根。

提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

你还能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吗?你是怎么想的?

(2)请小朋友在桌上摆6个圆,用一根隔成左边4个,右边2个部分。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圆?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从6个圆中去掉右边的2个,怎样列式?

你还能想出另一道减法算式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看图练习

1、练习三第4题。

(1)出示练习三的第1小题。(利用课件出示)

看图先说一说图意,图中有几个小朋友在甩绳?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怎样列式?还可以列出怎样的另一道加法算式?

(2) 出示练习三的第2小题。

图中画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个足球,踢进了几个?还有几个没踢?看着这幅图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为什么一幅图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你是怎样算7-4和7-3的?

(3)老师小结:

刚才我们看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这两道算式是有联系的,计算时,可以用“几和几组成几”来想,也可以从有联系的算式来想。

2、练习三第5题。

(1)利用课件分别出示这两幅图,说一说这两幅图的意思。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分小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讨论一下这两道题为什么一个用加法算?一个用减法算?

五、全课小结

和是

6、7的加法

教学目的:

1、能正确地计算

6、7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图片、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图、让学生认识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1 + 6= 7

6 + 1 =7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一共几个同学,都是把1个同学和6个同学合起来,体会两个算式结果相同的合理性。

2、教学例2。有括号和问号的题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理解后,要让学生讨论能列出哪些算式,计算后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还要交流不同的算法,如果能从3 + 4 =7想到4+3也得7,应该表扬。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然后遍题。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6题。先通过摆一摆的操作和直观图,让学生学习其余的一些得数是

6、7的加法,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巩固和是

6、7的加法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2 + 5 =

4 + 3 =

3 +3 =

2 +4 = 5 + 1 =

5 + 2 =

1+ 6=

6 + 1 =

6、7的减法

教学目的:

让学生体会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以及用减法算的实际问题里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挂图、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在看图理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

2、先可以让学生观察并交流一下图意,弄清要栽的总数是“7棵”。栽好了3棵,还有4棵没有栽,再讨论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并算出得数。

7 – 3 = 4

7 – 4 = 3

3、再让学生联系题意说说两道减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4、教学“试一试”。第一小题要让学生理解虚线表示什么意思,交流算法时,如果有学生从7 – 2 = 5 ,想到7 – 5 = 2 ,要表扬、鼓励。

第二小题是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列式作出解释,初步学习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通过直观先学会

6、7减几的其余一些算式,再安排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

6、7减几的计算,以及学习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看图写算式,计算结果,然后交流。

3、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列出算式,然后说

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量关系和算法之间的联系,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5题和第6题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使认知结构更加全面。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5 – 4 =

6 – 4 =

5 – 3 =

7 – 5 =

6 – 3 =

7 – 4 =

教学内容:课本56-57页。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学生能熟练掌握得数是

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加、减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对和是

6、7的加法以及

6、7 减几的题目已经掌握得相当不错了,智慧老人知道了也很高兴,想来出题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考验吗?

二、练习探究 1. 练习六 1。

请小朋友拿出0-7数字卡片,智慧老人想让小朋友摆一摆:□+□=6,看谁 摆的方法多。

当学生报出一种算式如:2+4=6,问:你还想到了哪道算式?(4+2=6) 整理算式,谁能一个不漏地把得数是6的算式全部报出来呢? 谁来试试:□+□=7呢?(类同前) 2. 练习六2。

如果让你从刚才的几张卡片中任意选出两张,你能用大数减去小数并很快算 出结果吗?学生摆后汇报。

如果那个大数是6,一共可以摆出哪几道算式呢?大数是7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3. 练习六 3。

比一比,赛一赛,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4. 练习六 4。

海洋中的鲸鱼和乌龟也来给小朋友加油了,结果相同的鲸鱼和乌龟可以结成 朋友,你能帮帮它们吗?

生连线,汇报。问: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找得又快又准呢? 5. 练习六 5。

操场上的小朋友跳绳可真带劲呀!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提出问题后,填写算式。说说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把跳绳的人数和甩绳的人数合起来就是玩跳绳的总人数。 6. 练习六 6。

明明最喜欢踢足球,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提出问题后,填写算式。说说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从7个足球里去掉踢进的个数就是没进的个数,去掉没进的个数就是 踢进的个数。 7. 练习六 7。

看,动物园里可真热闹,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式。

小朋友们,左边的海豚一共套了几个圈?右边的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

可以引导孩子根据上面的信息分别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8. 练习六8。

剩下了最后一关了,看看你能不能顺利闯过去。仔细观察一下,这两行的排 列分别有什么规律?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和是

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教材第50——52页的内

容。

教学目的:

1、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通过一图四式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和是

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

2、初步建立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圆片、小红花、算式卡片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知识探索及延伸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2、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再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3、四道算式列出后,让学生比较并与同伴交流,体会相互间的联系。

4、“试一试”让学生半独立地看一幅图列四个算式,让学生联系图意说说各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5、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学会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计算,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三、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的1——6题,都是关于8的加、减法计算的练习。(1) 1题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算式的了解,

并从中进一步感知算式之间的联系。如果有学生能利用一道算式的得数来推算出另外算式的得数,就要表扬、鼓励,使其获得成功感。 (2) 第2题让同桌一起用卡片摆一摆,说一

说算式。 (3)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4) 第4题计算要关注学生是不是全算对

了,有没有典型的错例。 (5) 第5题可以让学生说图意,说想法,和

同伴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表达能力。 (6) 第6题是开放题,能帮助学生整理得数

是8的加法算式以及8减几的减法算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多说几道算式。

2、想想做做的8——12题关于9的加减法计算。(1) 这里的题目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通过多种练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 第9题用9减每个泡泡上的数,学生会

觉得有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3) 第11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帮助每只小鸟

找自己的家,激发学生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 第12题是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可以帮

助学生有条理地归纳和是9的激发和相应的减法。

3、自己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按要求说一说含义。

四、知识的总结

五、能力的检测

(小黑板出示)

1、6 + 2 =

8 – 4 =

7 + 1=

5 + 3 = 4 + 4 =

8 – 7 =

3 + 5=

8 – 5 =

2、( )+ ( )=8

8 -( )=( )

1、9 – 2 =

2 + 7 =

9 – 1 =

3 + 6 =

9 – 6 =

8 + 1 =

4 + 5=

9 – 5 =

2、( )+( )=9

9 — (

)=( )

第18篇: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董红梅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爱花之心、摇花之乐,思乡之情。

3、随文入境,想象桂花雨飘落时情景,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境入文

(课前播放抒情音乐,渲染教学气氛,课件出示作家琦君晚年潜心写作的相片和文字: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作家琦君,走进她的---《桂花雨》

2、学生朗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一组桂花图片,师引读课文第一小节第

二、三句:看,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中找细花。

2、可就是这并不起眼的桂花却让琦君最为喜欢,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到四自然段,想一想。

3、学生交流,师小结:

板书:香

三、花香四溢

1、细细读读全文,找找作者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重点理解以下两句话:

◇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抓住词语“迷人”,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花香。)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抓住词语“香飘十里、至少、没有不、浸”感受花香浓郁;着重理解“浸”字怎样才是“浸”,一个“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乐在其中

作者的“乐”

1、桂花的香味让作者久久沉醉,但摇花更给她带来了无穷乐趣。默读课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画出具体写我“摇花乐”的句子。

2、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我可乐了”,联系前面的内容,说说我知道可以摇桂花后,为什么这么乐?(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老盼着能摇桂花,现在好不容易母亲同意了。

4、谁也来缠着问问母亲?(指名朗读)

5、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下我可乐了,乐在哪呢?好好读读这段话,你从哪儿体会到了作者的快乐?(特别起劲:帮着铺、帮着抱、使劲摇;高兴地喊起来了)

6、谁来高兴地喊一喊?

7、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着摇花的无穷乐趣。让我们读好这些动作、语言,读出自己的快乐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8、香甜的桂花从树上飘落,如春雨轻轻洒落,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作者一同再去观赏一下那香气四溢的桂花雨,去感受作者摇桂花带来的无穷乐趣。

(师配乐范读)

9、看到了吧!多美,多有趣的桂花雨啊,老师仿看到了那点点桂花雨如同调皮、可爱的孩子扑入我的怀抱,亲吻我的脸。那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像什么?怎么纷纷落下的呢?

(随文练笔——交流)

父母的“乐”

1、孩子喜爱桂花,乐于在树下摇落它们,那父母是否也和他们一般喜爱桂花,乐在其中呢?从第二到第四自然段中找找句子,体会体会。

2、组织交流:

1)母亲:怕台风打落了桂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珍视桂花,洗净双手后才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快乐地忙碌,与全家一起拣桂花、晒桂花、收桂花、用桂花泡茶,做糕饼,体验着收获的快乐。看来,家乡的桂花已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一部分。

2)父亲: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出示: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乐”:乐在桂花的香,乐在桂花的丰收,乐在“摇花乐”,乐在浓浓之亲情。)

全村的“乐”

1、出示语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在理解“沉浸”时,联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浸”,引导学生感悟:这里的“沉浸”不仅是指桂花的浓郁的香气,更是桂花给全村人带来的幸福的感受。全村人不仅沉浸在桂花香里,更是沉浸在幸福的生活里。)

四、思乡情浓

1、于是,成年后的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

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指名读。

3、同是桂花,难道真是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桂花香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吗?

(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特别爱家乡的桂花。)

4、怪不得,当我把从外地带回的桂花给母亲时,她会深情地说:

(点击出现: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齐读)

怪不得,当我每每忆起家乡的桂花,她会动情地说:

(点击出现: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齐读)

怪不得,即使时光流逝,母亲想起家乡院子的桂花,她还会动情地说:

(点击出现: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齐读)

5、这浓浓的思乡情哟,时时刻刻在我与母亲的心头萦绕,读:

(点击出现: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齐读)

板书:思乡情

6、再香不如家乡桂,再浓不如家乡情,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长大后的琦君因为种种原因孤身一人离开了家乡浙江,来到了台湾。盼望回家,渴望团聚的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师读幻灯出示)

7、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追忆,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的人生的感慨0

8、总结:当我们长大以后,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远离家乡,在外学习工作;也许会远离国土,在异国漂泊。但我相信,你们会与琦君一样,把家乡、祖国深深地藏在心里。在回忆中品味我们的美丽人生!

五、阅读引航

介绍琦君的部分作品,并呈现内容提要,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本阅读,并把读后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设计:

.

桂花雨

思乡情

第19篇:集体备课教案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初稿)

年级组:二年级 备课人:武新梅

教学内容:课本p23例4(1),p24例4(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开学之后,我校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们二年级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计算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二(2)班比二(1)班多得3面,二(1)班得12面。

三、交流展示

3、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二(3)班比二(1)班少4面,二(3)班得多少面? …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4、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四、同步练习

1、做一做

(1)学生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2、判断, 同桌讨论,交流、反馈。

3、综合练习学生独立做题,对答案,同桌互改,反馈。

五、回顾梳理:今天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关于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践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弄清谁多谁少,再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20篇:集体备课教案

Module 9 unit 2 I bumped my head.教材分析

1.语言功能 描述过去发生的一次意外事故 ( Describing accidents ) 2.语言结构 What happened to you

I bumped my head/hurt my knee/cut my finger.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a.学习动词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happen-happened bump-bumped fall-fell cut-cut hurt-hurt b.掌握功能句

I.bumped my head/cut my finger/hurt my knee.2.能力目标向他人描述过去发生的意外事故,并简单说明事故原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迁移能力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功能句: What happened to you ? I… 2.掌握了解词汇:bump knee cut finger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过去时态的用法,并了解了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法,能进行一般的问答。本模块是对过去时态的巩固延伸,用过去时谈论事故及事故原因。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或是身边的发生的事情比较关心,我设计了游戏,表演课本剧,TPR等活动让学生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时间: 1 leon 教学方法:game、performance、TPR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1、Greeting

2、Review some words: a.说过去式clean-cleaned happen-happened wash-washed play-played listen-listened go-went see-saw have-had fall over-fell over b.look and match

Step 2 Lead in and new leon:

1、谈话导入 T:Hello,…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S:…

T: Last Sunday was my unlucky day.I went to Qicheng Park.I read an interesting book in the park.And I didn’t walk carefully.So I bumped my head on a tree.But it didn’t hurt.(teach”bump”词组bump my head句子I bumped my head)

2、T指一生Oh,look at…’s finger.What happened to you? S: I cut my finger.(引出问句板书)

3、分组读问答句分排问答 What happened to you? I bumped my head.I cut my finger.

4、TLook at the picture(课件)what happened to this girl? She hurt her knee.(teach”knee”,knee-see,tree,three,sweets…词组句子She hurt her knee.手势动作hurt-hurt,总结三个特殊动词过去式) T假装摔倒OhI fell over.I hurt my knee.读句子 并板书

5、TI have a chant for you.Look at the blackboard.Head, head, I bumped my head….(拍手chant,做动作)

6、师生表演对话示范,再同桌对话 TOuch

SWhat happened to you? T: I cut my finger.

7、TIf you bumped your head, where will you go? Now let’s go to the hospital to see three unlucky children.What happened to them? a listen and line down the 4 new words b listen and repeat c follow the teacher then read together d find the past tence e 分角色读再4人小组表演

8、读板书补充fell over, fell off the bike, hurt my nose…

9、T: Look at the screen, what happened to this boy? S:He bumped his head.Look at your book, choose one to pairwork.

Step

3、小结

What have we learnt?(安全教育)

Step

4、Practice: Activity book exercise 1,2

Step

5、Homework

a、copy the 4 new words b、copy the dialogue 板书设计

Module 9 Unit 2 I bumped my head.

What happened to you?

bumped my head

cut my finger

hurt my knee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