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8 08:33:0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吆喝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学习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难点:体验作者在写吆喝中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接头吆喝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4、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5、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演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⑴ 文章重点是写北京街头的吆喝声,为什么要从洋人对北京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⑵ 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

⑶ 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声调、韵律进行概括归类?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 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塔。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1~3)引出话题

(5~9)从早到晚

(10)一年四季

(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

推荐第2篇:一分钟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与朗读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卡片、课件、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分钟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人

正式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的站立,看谁坚持得最久。然后让同学谈感受,再面向全体同学淡话。

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自由交谈)

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

自白读课文,想想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学生自读后说一说)

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的句子里。我们再读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句子画下来,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好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分组讨论。)

二、朗读识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给生字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注意欠在哈欠一词中读轻声。

3、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如:

(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

(2)熟字换偏旁识字:快一决、海一悔。

(3)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

(4)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哈、叹、钟、迟、悔

4、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2)用找找说说中的偏旁和字组成新字,比一比,看谁组得多。

(3)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三、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找找说说是组字练习,用偏旁门、口、和尺、欠、合、中、市、又、井等字可以组成:闹、哈、吹、钟、迟、进等字。如果学生用合、中、市、又、井等字,如果学生用门和口组成问.也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听了老师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2、自由朗读,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1)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感悟,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心情;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揣摩元元的心理;

(3)派代表到全班交流;

(4)通过朗读表达元元当时的心情,注意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整整20分钟;就这一分钟,耽误了学习,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

4、小组讨论,让大家领悟到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心情。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分两步进行。

(1)、写字之前要仔细观察要写的九个字,把部件和笔画看清楚,保证把每个字写正确。如,包字里边是巳,不是r;钟字金字旁的最后一笔不能穿过上横;迟字里面的尺,末笔捺变点。

(2)、仔细观察字的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得匀称、美观。比如,悔的第六笔撇折、第七笔横折钩,要仔细观察其在田字格的位置,支好架子,不要缩得太小,要留有空间,为上下两点着想;叹和哈都有口字旁,口字旁要写得小一些,位置偏上;闹字的吖刁要写得稍大一点,给里边的市留出足够的空间。

2、学生自主练写

四、(三)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从活动中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1)通过查找资料说明,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如农民、解放军、清洁工)。

(2)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主题,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附板书设计:

7

一分钟

多睡一分钟→迟到20分钟→时间宝贵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一分钟,一分钟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推荐第3篇:趵突泉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大泉、小泉的位置和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二)结合图画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初步学习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正确划分文章的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济(jǐ)南”的“济”,是多音字,在这里不要读成“济(jì)南”,当读“jì”时,可以组成“不济于事”、“劫富济贫”等。

“往上蹿(cuàn)”的“蹿”,不要读成“cuān”。

“千佛(fó)山”的“佛”,是多音字,不要读成“千佛(fú)山”,当读“佛(fú)”时,可以组成“仿佛”。

“倒(dào)映”的“倒”不要读成“dǎo”。

“数不清”的“数”是多音字,不要读成“shù”。

“活泼”的“泼”,不要读成“bō”。

“比较”的“较”不要读成三声。

2.注意区别以下字的字形、字义:

佛——拂

洁——结

泼——拨

秘——密

摇——遥

妩——抚

扁——偏

倦——蜷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

幽静:幽雅寂静。

妩媚:(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开阔:(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

见方:用在表长度的数量词后,表示以该长度为边的正方形。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的总称,如水绵、褐藻植物。

泉眼:流出泉水的窟窿。

没昼没夜:没有白天和夜晚。形容不分白天夜晚,连续不断。

腾起:升起。

摇曳:摇动。

五光十色:比喻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二)仔细观察图画,再认真读课文,在图画中试着找一找大泉眼,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划分结构段。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2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鲜洁,它为济南增添了美。

第3自然段:大泉日夜翻滚,冬天会有一番神秘的景象。

第4自然段:小泉多姿多态,活泼、有趣。

2.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照去趵突泉公园游览的路线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趵突泉。

第一段(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大泉日夜翻滚,小泉姿态优美动人,为济南增添了美。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二)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那么……那么……”写句子。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再具体形象地加以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只一句话,上半句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下半句“单讲”趵突泉。那么,这一段在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作者还没有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了,那是为什么呢?

(那是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泉水和泉水流过岸边“幽静”的环境。)

那泉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浅”“鲜洁”)

怎么理解“清浅”“鲜洁”?

(“清浅”的意思是干净、清澈见底。“鲜洁”的意思是水质鲜活,没有杂质。)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妩媚”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妩媚”一般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作者感到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趵突泉的美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趵突泉,就大大逊色了。)

(三)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三段。

1.教学过渡: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趵突泉到底是怎样的“妩媚”。

2.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哪几句具体写大泉?

(3~6句)

作者笔下描绘的大泉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看到水从三个大泉眼里往上冒,不断地翻滚。)

写“不断地翻滚”是怎样具体写的?

(“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3.作者一边描绘大泉,一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水“翻滚”的样子,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翻滚的大泉给作者和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自然的伟大)

4.反复读这三句话,从中体会作者深深的感受。

5.在这一段里,作者除了写大泉的景象,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泉池的形状、泉口的位置和水的流向)

6.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怎样呢?

(更好)

怎么“更好”?是一个怎样“更好”的景象?平时的泉“伟大”,冬天的泉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神秘的境界”)

7.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的自然的伟大,以及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自然的震撼。

8.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阅读学习第三段。

1.齐读这一段,作者怎样从描写大泉过渡到描写小泉的?

(过渡句:“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2.小泉有什么特点?

(多姿多态)

怎么“多姿多态”?作者采用什么句式列举了泉水往上冒的样子?

(“有的……有的……有的……”抓住小泉的种种姿态和变化莫测来表现小泉的“多姿多态”。)

3.反复读这一段,抓住表现小泉不同姿态的词句,仔细品味小泉的各个特点,体会作者赋予的感情。

4.作者写小泉,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比喻)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总结:

《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资料】

趵突泉

现统称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旧城西门南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趵突泉周围的金线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泉池内的三股泉水,涌量原先每秒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水势可达半米来高,形似玉花,势如热浪。近年,由于种种原因,泉水喷涌大不如前。

趵突泉旁有南宋爱国女词人李清照纪念堂,还有泺源堂、观澜亭等古建筑。

趵突泉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就有记载。据“齐州二堂记”记载,从宋代起这里就被人们称为趵突泉。

老舍(1899~1966年)

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推荐第4篇:11._an_en_in_un_vn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复习音节,看图学习音节词,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图意,读句子,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字。

(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读儿歌。

2.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韵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两拼音,三拼音卡片。开火车读;(小兔小兔快开门,谁来开?)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1.看图学音节词。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读两遍。

(1)做游戏“传花环”。

(2)师出示音节词卡片。

(3)出示实物图、铅笔盒、字典、转笔刀。

大家读一读,用一两个词说话。学生上台抽卡片贴图。

(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大家坐上氢气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图按顺序说图意,学句子,识字。

(1)逐步演示山、田、树、果园出现的课件,问:“谁愿意当个小导游,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郊外美丽的风景?

生说:远处、近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

(训练学生观察图说话的能力。)

用“郁郁葱葱”“广阔”“又大又红的苹果像红灯笼一样”等词句,按顺序介绍一下美丽的大草原。

(丰富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①先给小伙伴介绍。

②上台指图说一说。

(2)教师贴小动物图(小鱼、老鹰、小兔等)。

师:(准备图)美丽的大草原准备开个盛大的宴会。看!大草原来了哪些小动物?

(3)想当导游的同学赶快把这个热闹的场面介绍给各位老师和你的小伙伴吧!

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给老师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让想说的学生上台看图说说。

(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

师:大家玩得高兴吗?可是你们知道林文、孙燕会在哪里游玩呢?

3.学习儿歌识字。

(1)出示投影片(儿歌)。

小组合作读,不会的问小老师。指名读。

(2)出示课件演示爬山的过程并范读(配乐)。

(把抽象内容具体可感地展示给学生。)

(3)教师指要求认识的汉字。

指名说并组词说话,学生做动作有表情地读儿歌。

(4)师出示假山、小人的实物图演示爬山的过程。

师:看!老师画了一棵大苹果树,看谁能帮老师把大苹果挂在树上?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大苹果卡片。

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真棒!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表现得更出色。

推荐第5篇:比一比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一一对应”、数一数等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对应与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两两配对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表述比较的结果。

3、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应方法。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情景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图给大家讲个故事? (学生看图编故事)

二、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

师:如果每个人坐一辆碰碰车,这些车够不够?你有什么好方法很快就知道?(小组讨论)

生1:我数了数,小朋友有6人,碰碰车只有5辆,所以每人坐一辆碰碰车,碰碰车就不够了。

师归纳: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板书:数一数) 生2:图上已经有4个小朋友坐进了碰碰车,还剩下2个小朋友和1辆碰碰车,所以碰碰车也不够。

生3:我想一个小朋友坐一辆碰碰车,另外一个小朋友再坐一辆,一个一个这样坐,结果碰碰车没有多余了,小朋友还多1个。所以碰碰车不够。(板书:一个对一个)

师:(题1左下角一一对应图片)谁再来说一说?

生:可以连连线,一个小朋友对着一辆碰碰车,一个小朋友再对着一辆碰碰车,结果碰碰车没有多余了,小朋友还多1个,所以碰碰车比小朋友少。也可以说小朋友比碰碰车多。(板书:连一连)

归纳小结:大家的方法真多,有的用数一数的方法、有的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还有的小朋友看图中还剩下部分来比较,都知道了碰碰车和小朋友比较的结果。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应与比一比多与少》。 (出示课题)

(二)探究二

(出示瓶子与瓶塞图)

1、师:你能有哪些方法比较出小瓶子与瓶塞谁多?多几个?小组合作动动手,看哪组方法多。(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2、交流汇报: 师:怎么比较的? 生1: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

瓶盖有7个,瓶子有5个。瓶盖比塑料瓶子多,多2个。 生2: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 瓶盖比塑料瓶子多,多2个。 生3:还可以用连一连的方法。 瓶盖比塑料瓶子多,多2个。

小结:我们在比较物体多少的时候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还可以用连一连的方法。

三、课内练习

师:我们已经学会用数一数、连一连、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接下来我们运用这些本领来比一比、说一说。

(一)练习一:比一比,说一说

1、(出示蛋糕和碟子图)

师:这幅图你看懂了什么?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1:用一块蛋糕对着一个碟子的方法,比较出碟子比蛋糕多2个。 生2:用数一数的方法,蛋糕6块,碟子8个,所以蛋糕比碟子少2个。 生3:小巧正在把蛋糕装在碟子里,已经装了2盘,还剩下4块蛋糕,碟子还多6个,所以碟子比蛋糕多2个。

2、(出示杯子和吸管图)

师:这幅图你又是怎么比较的,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同桌互说。 (2)交流汇报。

(二)练习二

(出示背心和裤子图、孩子和篮球图) 师:下面请大家独立完成以下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三)练习三 (出示乒乓图)

师: 四个小伙伴想打乒乓球,2副乒乓拍和3个乒乓球够吗?为什么? (部分学生可能没有生活经验,仍然运用刚才的方法进行比较,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 生:四个小伙伴打乒乓球,2副乒乓拍和3个乒乓球够了。因为要一副球拍、一个乒乓球对应两个小朋友,不能像刚才那样一个对着一个。

小结:对呀,我们在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时还要注意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我们在比较物体多少的时候可以用数一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在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时还要注意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比较。

推荐第6篇:鸟语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联系语境,理解词义:通晓、无拘无束、应验、犒赏、快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仿写小诗。

3、能理解句子中的引号分别表示的的含义。

4、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鸟语中感受到给人的启迪和做人的道理,感受亲近自然的快乐。

2.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体会到作者听到鸟语后的感受,运用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能够仿写小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春来了,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置身于自然,我们到处能看到鸟儿:在枝头上,在草叶间,在屋檐下,在村头寨尾,在湖光山色之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光明媚的大自然,去欣赏鸟语花香,莺歌艳舞的世界!

2、出示四种鸟图

师:谁认识他们?叫叫它们的名字,与它们打个招呼!

交流并板书: 喜鹊

燕子

大雁

苍鹰

3、师:是啊!鸟儿不仅有美丽矫健的身姿,还有歌声和软语呢!

4、师:鸟儿的歌声清脆、悦耳,软语犹如喃喃细语,我们把鸟儿的歌声和软语,称为——鸟语。

5、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作者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他听得懂哪些鸟语,又猜想了哪些鸟语呢?

2、自由朗读,预习课文。

3、检查反馈。交流后归纳:

(1)“鸟语”是鸟的语言,是鸟鸣传递的信息。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鸟语”有了初步的认识。

(2)课文写“我”听懂了布谷鸟、喜鹊的语言,猜想了画眉、黄莺、百灵等的语言。

4、师:我们先来听一则有关鸟语的传说故事。(1)师先说这个故事(第2节内容)。 (2)理解“通晓”,后介绍“公冶长”。

(3)这是个有趣的传说故事,一起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师:文中所说的公冶长的传说虽然有些神奇,却给幼小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开始关心鸟儿,了解鸟语。

5、指名读第三节。

学习“犒赏”、“快意”,分别给这两个词语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犒赏——赏赐

快意——爽快

6、师:“我”又试探着和哪些鸟儿快乐地交谈,读读全文,说说鸟的名称。交流板书:

布谷鸟

画眉

黄莺

百灵

7、学习第4——9节

(1)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作者详细叙述的第一个有趣的故事。 (2)同桌合作读,向大家展示“我”与布谷鸟快乐的交谈。 (3)师:多么深情的叫声呀!布谷鸟在深情地催促我干什么呢? 出示:布谷鸟深情地催促我

(4)结合交流并板书:勤劳刻苦。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复述“我”和布谷鸟的有趣的对话。

课后习题

四、作业

1、抄写词语:通晓 刻苦 翩翩飞翔

疏忽 喜讯 倍感亲切 击风雨

2、照样子,写词语。例:无(拘)无(束)

无(边

)无( 际

)

无( 影

)无( 踪

)

有( 始

)有(终

)

有( 声

)有( 色 )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纪律 搏

通晓:透彻地了解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犒赏:犒劳赏赐

推荐第7篇:蛇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德育 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智育 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

美育 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教学难点 意象的探究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

三、蛇的意象的探讨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

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

板书 蛇

将“寂寞”比喻为“蛇”, 就是“爱”的同义语

推荐第8篇:秘密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莱、伊、践、权、悖、缮、饰、旨、恪、抵”10个生字。积累“政府、实践、权威、惹恼、修缮、弄虚作假、掩饰、崇尚、恪守、抵达”10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展开合理的想象,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文中“固执、弄虚作假”的特殊意思。

3、知道莱伊恩的秘密,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固执、弄虚作假”在课文中的意思,知道课文中“秘密”的含义。

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中心,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媒体出示温泽市政府大厅图片。出示:

三百多年前,建筑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 (1)读了这句话,了解了这座建筑的那些信息? ①读一读设计者的名字,注意生字“莱”“伊”的发音。 板书:莱伊恩

②了解设计的时间:三百多年前,也就是17世纪九十年代(1690年)) ③理解“受命”(接受指示)。 (2)用介绍的语气读

师:这是一座在英国大街随处可见的建筑,然而在300多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末,却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 理解:云集

4、揭示课题

师:为什么这些建筑专家和游客们会云集在这里呢?板书:秘密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大厅的秘密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读懂的?(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的大厅——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 出示句子:

板书:一根柱子

四根柱子 支撑天花板

装装样子

2、

根据板书,说说大厅的秘密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

1、师:四根柱子只是装装样子,不是真的支撑着大厅,课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做法。就是——板书:弄虚作假

质疑:“弄虚作假”上面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莱伊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后人是怎么评价莱伊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用“——”划下来。出示句子:

(1)引读: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因为——

(2)理解词语:恪守(严格遵守) 板书:恪守原则 不只是严格遵守,而且还是——至始至终在恪守。(始终点红)

3、莱伊恩在严格遵守自己的原则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哪些阻力?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句子:

(1)“要求”能换成“恳求”或“请求”吗?从“要求”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板书:权威人士

(2)是啊,这些所谓的权威人士,要求莱伊恩改变自己的设计,一点也不容商量。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出示句子

(1)“固执”是什么意思?(坚持己见,不肯改变)会造成什么结果。板书:送上法庭

(2)他的固执是缘于他的自信,是什么让他如此自信呢?能联系上文说说吗?

(3)是啊工程力学的知识和多年的实践,让莱伊恩确信,他的设计是科学的、合理的。想想莱伊恩会怎样说服那些官员呢? 出示说话练习:

小结:在别人看来,这是不可救药的固执,其实是他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据理力争,始终恪守原则的表现,所以“固执”加上了双引号。 读句子,感受莱伊恩遇到的阻力。

4、体会莱伊恩内心的矛盾。

师引读:面对这样的情况,莱伊恩非常苦恼,坚持自己原先的主张吧„„„可是不坚持吧„„„ 出示句子:

坚持自己原先的主张吧,市政官员肯定会找人修改设计;不坚持吧,又有悖自己为人的准则。

(1) “悖”的意思就是——违背,他不愿违背的是什么原则? 什么叫“有悖自己为人的准则”?(违反自己做人的原则) 板书:修改设计 2)读读这句话,注意这个标点,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莱伊恩的苦恼写清楚? (3)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所以莱伊恩非常——(苦恼,矛盾,为难,犹豫„„)

(4)完成说话练习

(5)

指名读出左右为难,内心挣扎的感情来。

过渡:莱伊恩面对的阻力不仅来自于外界,更来自于他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最后他终于战胜了来自内心的阻力,他是怎么做的呢? 引读: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他在——不过——只不过——

5、学习莱伊恩的话,再次感悟他的自信

(1)大厅终于顺利通过了验收,莱伊恩在自己的随记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一位同学大声地读出来。 出示句子:

(2)他的自信来源于什么?(科学、正确——这当然给了他足够的自信!) 过渡:事实证明莱伊恩是完全正确的!300多年过去了,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的市政大厅安然无恙。直到人们在修缮天花板时终于发现了这个隐藏了300多年的秘密。

人们面对这根柱子的确十分震惊,当地政府对此也不加掩饰,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崇尚和相信科学)

6、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串读课文:

三百多年前,建筑设计师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大厅。他是怎么做的呢?„„没有想到的是„„莱伊恩不这样认为,因为他的设计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他自信„„莱伊恩非常苦恼,他想„„矛盾了很长一段时间,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7、现在你知道了吗?他是不是在弄虚作假?

小结:这是莱伊恩为了恪守自己的原则,而不得不采取的做法,并没有我们平时所用的带有批评、指责的意思,所以加上了双引号。

四、深化理解: 师:300多年当中,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优秀的建筑层出不穷,这些建筑也让人永远记住了它的设计者。而300多年当中,没有人对这幢建筑引起过大的关注,也没有多少人记得莱伊恩这个人!

(引读)所以文中说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但作为一个人,他——,因为他能————哪怕是——,也要想办法——。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教师概括:的确,真正支撑天花板的只有一根柱子,其余的只是装装样子,但因为有了这四根柱子,莱伊恩才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这四根柱子支撑着莱伊恩为人的准则,支撑他对科学的崇尚和对真理的自信,支撑他高贵的人格。

2、抽学号轮读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理解词语

修缮(xiū shàn)修理,整修。

弄虚作假(nòng xū zuò jiǎ)指用虚假的一套来骗人。

课后习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辨字组词

践(

)悖(

)缮(

)恪(

)贱(

)脖(

)善(

)格(

3、照样子写词语。始终

增加

4、读熟课文。

推荐第9篇:《上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佚名

教学目标:

1、指导上课要遵守纪律,做到专心听讲,不随便讲话,不玩东西,发言要举手。

2、学会正确的坐、立、举手、读书及执笔写字的姿势。

3、会说“上课的时候,我们要专心听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小朋友,你们天天背上书包到学校里来学习,老师天天教你们学本领,教你们识字、写字、读书、做数学题、唱歌、画画。可是有的小朋友学得很好,有的学得不太好,这是为什么?

小结:对!主要是上课的时候,要专心听讲。

二、上课要专心听讲。

1、指导看图。说说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丁丁在干什么?这样做对吗?

冬冬看见了,她是怎么说的?(仔细看图,看出冬冬的动作,想象会说什么话)

2、学习说话。

上课的时候,我们要怎样?(上课的时候,我们要专心听讲。)这句话要大面积训练,做到人人会讲。

3、学习儿歌。

请小朋友说说怎么样才叫专心听讲呢?(鼓励小朋友大胆、自由地说)

专心听讲:眼睛看老师,耳朵仔细听,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

4、我们班上哪些同学做到了上课专心听讲?(表扬好学生,可发小红花)

三、学习正确的读写姿势。

1、看图,学习坐、立、举手的姿势。

(1)坐。

看图学习坐的样子,教师检查哪些小朋友坐得好。(检查)

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坐给大家看看。

(2)立。

上课了要起立向老师问好,回答老师问题也要起立。立要直,而且动作要轻快。

练习上课铃响: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坐下的动作。

(3)发言要举手。

发言要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站起来说话。听懂老师话的请举手。(检查举手动作)

2、课中操。

叮铃铃,上课了,

坐端正,专心听,

要发言,先举手,

课堂纪律要遵守。

3、看图,学习读书、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1) 读书。

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图上的小朋友一样,把书拿起来,斜放在桌面上,成30——40度角度。

模仿读书的动作,教师巡视检查。

(2) 写字。

眼离桌面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身离桌边一拳。(跟着说,边说边检查自己动作)

(3) 执笔。

教师示范执笔姿势,边说边和图对照。

仔细讲解,边讲边带学生执笔。结合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训练,让学生学写丶、

一、丨、丿、乀等基本笔画。(教师巡回,逐个纠正)

四、带学生参观高年级同学是怎样上课的,着重看他们的课堂纪律以及正确的读写姿势。《上课》教学设计

推荐第10篇:开启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阅读中认识“稚、倚、厢、奢、侈、罐、颠、撬、嘭”9个生字。

积累“开启、满脸稚气、倚窗而坐、车厢、奢侈、饮料、颠来倒去、易拉罐、记忆犹新”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3、抓住课文中描写中年妇女开启易拉罐时的做法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问题。

4、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互相关爱的美好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男青年尝试开启易拉罐的内容。

2、通过质疑,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懂得保护别人的自尊心”的道理。

3、能根据文中这位中年妇女的举动揣摩她的心理活动,受到启示.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开启”的意思。

1、看老师写课题(板书:40、开启),“开”和“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生:打开)。

2、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文中“开启”的是——(生:易拉罐) 指导书写“罐”。 (板书:罐)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2、交流自学结果。

(1)课文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

交流板书:一个男青年

一位中年妇女

(2)围绕着“开启易拉罐”发生什么事?你能简要地说一说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你能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件事吗? (一个男青年不会开启易拉罐,一位中年妇女帮助他开启易拉罐。)

3、小结:抓住课题和主要人物,我们就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1-4节。

1、过渡:“易拉罐”顾名思义是“容易打开的罐子”,但是文中的男青年却不会,为什么呢?读读1-4小节。

1、分节读文。

2、出示句子。

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奢侈的饮料。

(1)“奢侈”是什么意思?(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一罐健力宝三块钱左右,为什么在男青年眼中却成了奢侈的饮料呢? (2)文中哪些句子解释奢侈的意思的? 出示句子

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爸妈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

师:是呀,一罐健力宝只要几元钱,但对于家境贫困的男青年来说,却成了奢侈的饮料。

3、联系上文体会男孩的家境贫困。出示句子 重点理解“农村娃”、“连火车都没坐过” 。 出示说话练习

师:男青年生活在一个比较闭塞的地方,不仅家境贫寒,而且见识少。因而他从来没喝过这种饮料,更不会开启。

4、此刻,男青年衣兜里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犹豫再三? “些许”,说明男青年带的钱并不多。 “皱巴巴”看出他摸了又摸,不舍得用。

5、出示句子:

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递给乘务员。 朗读句子,重点指导“终于”“摸出”“皱巴巴”这三个重点词。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教师概括:就是这样一个男青年,在口渴难耐时,犹豫再三才下定决心才买了一罐饮料,却不知如何开启。

2、抽学号轮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填上合适的词。

课后习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辨字组词。

倚(

)渴(

)哆(

)吹(

) 骑(

)喝(

)侈(

)饮(

3、读熟课文。

第11篇:《莫高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莫高窟教学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考 情景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1、导入:

在我国西部甘肃省漫漫黄沙之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游览了莫高窟,那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那迷人的魅力。

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很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景氛围。

使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网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点击进入莫高窟网页,认真阅读2-4小节,网学习。

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

3、通过“在线测试”、“学与玩”来巩固所学知识。

1、带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利用教师准备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2、利用位置或兴趣爱好组成各个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学习相关内容,讨论相关问题。

3、学习之后可利用“在线测试”和“学与玩”来测试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

1、通过学习指南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3、通过“在线测试”和“学与玩”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由 交流

1、组织学生进入讨论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提出质疑。

2、教师可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学习,进入讨论交流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见解。

1、通过畅谈深化学生对莫高窟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解释、组织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在讨论交流里畅谈就像同学们平时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一样,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交流的氛围。拓展 延伸

1、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边游览边介绍。

2、把学习所得利用计算机制成演示文稿、word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信息博览上网浏览相关网站,并且提供为学生解题的“教师留言簿”。

1、组织学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美丽风景。

2、通过信息博览继续了解有关莫高窟的资料。

3、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给教师留言,教师会给你满意的回答。

1、通过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课文内容,把知识消化透彻,把知识用活。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快速收集、处理、组织信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用留言的方式来及时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交流的快速、方便。

《莫高窟》教学设计

第12篇:《哪吒闹海》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佚名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能按事件发展的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⒋学习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弄清课文的重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位神仙为民着想战胜邪恶的故事,这位神仙我们一年级学汉语拼音是就认识他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22 哪吒闹海

⒉板书课题22 哪吒闹海

⒊解释题意,拼读哪吒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⑶查字典,理解词语。

⒉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词。

掀起随即机灵洗澡父子摇晃扔去

⑵指名读,注意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上区别。

⑶理解生词语掌握情况。

重点词语:

兴风作浪:刮起大风,掀起大浪。

胡作非为:装做坏事。

⑷朗读生字词。

三、读课文。

思考:按哪吒闹海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一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 写哪吒闹海的原因。

第二部分:(2~4)写哪吒闹海的经过。

第三部分:(5)写哪吒闹海的结果。

四、写字指导;

即:左边的点紧靠提画。

五、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⒉完成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⒈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理解称霸一方、作恶多端?

⑷说话:用因为……所以……将这一段的两句话连起来。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东海龙王父子做坏事害老百姓,哪吒决心治他们。这是他要去闹东海的原因。

⒉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画出表示哪吒动作的词语。(板书:跳进取下摆掀起)

这些词和课题中哪个词儿联系的十分紧密?

⑷东海龙王怎么样了?巡海夜叉是海里的小鬼,他出去查看会怎么样?请看书上的插图。

⒊第3自然段:(结合看图)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什么叫机灵?小哪吒的机灵表现在哪里?你们看小哪吒是多么勇敢,哪个夜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一下子就打死了他。这么一来,龙王怎么了?请看第4自然段。

⒋第4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你能把他们交战的情景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吧?

⑷画出关键词语,练读。

⑸小结:2~4自然段描写了哪吒闹海的经过,掀起滔天巨浪,打死三太子,处治你龙王,为百姓出气。

齐读2~4自然段。

⒌第5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写哪吒闹海的结果。

⒍齐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深化故事,写小哪吒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有过上了太平的日子的事,表现了哪吒为人民着想,对恶势力敢于斗争而获得胜利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哪吒闹海》教学设计

第13篇:“病人”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积累“寒冷、特殊、否认、虚弱、允许、隐瞒”等词语的反义词。学习“巴不得、眼睁睁”等词语的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心情变化,重点读好文中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3、知道课文写“我”原以为生病能自由、快活,想不到却是自讨苦吃的事,感受儿童情趣,体会生活乐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原以为生病自由、快活,想不到却是自讨苦吃”的含义,感受天真的儿童情趣。

2、训练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生过病吗?说说你生病时的感受?

2、齐读课题。

3、课题中“病人”为什么要加引号?

(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可能会回答:因为课题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不是真正的病人,所以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我”为什么装病?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为什么要装病?结果怎样?” 指名回答,交流。

(如:一次,妈妈偶然炒洋葱发出的辛辣味让“我”忍不住打喷嚏,她关切的眼神让“我”感动,还把“我”当病人,于是“我”决定装病。结果我觉得装病的滋味一点也不好受,当病人其实是件苦差事。)

5、课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感受,找到并读一读。(1) 轻声读。 (2) 交流。

(3) 各种形式朗读,教师指导。

三、研读课文。

1、过渡:为什么“我”原以为装病能自由、快活?课文的1——3小节为我们做了详细介绍,轻声读这三小节。

(1)轻声读1——3节。

(2)“我”果然成功的“病倒”了,病人有什么特殊待遇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

各种美味、温暖感觉、抱玩具看小人书

2、原来以为生病自由快乐,为什么最后作者认为是自讨苦吃,我们下节课再讲。

三、正确流利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辨字组词: 亨(

赌(

斩(

享(

堵(

崭(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给组词。

3、写近义词。

固执(

) 羡慕(

)似信不信(

)倒霉(

1、写反义词。

温暖(

) 安慰(

)固执(

) 特殊(

课堂小结

四、小结复习。

1、说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学生交流,出示答案。

2、读句子,说出句子中带点的词语用得好在哪里,再选用一个写一句话。妈妈那关切的眼神真让我感动,我很贪心,巴不得她多爱我一会。 我眼睁睁地看着弟弟妹妹欢天喜地的出门去。

3、总结:课文讲述了有关一个天真、充满情趣的孩子装病的忍俊不禁的有趣故事,你们一定被文章用质朴的言词和风趣的语气而打动,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她创作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作品深受青少年喜爱。课后的注释告诉我们有关作者的简要知识,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地阅读她的作品,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课后习题

五、作业:

1、抄写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进行造句。

2、正确流利读课文。

第14篇:体积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明白物体的体积有大小。 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课件演示小老鼠和大象见面时的场景。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说出谁大谁小 (出示) 大象的身体真大,所占的空间也大; 老鼠的身体真小,所占的空间也小。 (出示) 足球、乒乓球,说出谁大谁小

师:动物有大小,比如大象比老鼠的身体大。谁还能再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 2.体积概念的出示: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出示课题:板书:体积 4.学生举例。

请你举出两个不同大小的物体,说说它们的体积大小。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让学生体验体积的直接比较: (1)两根木棍一样长,体积一样吗?为什么? (2)学生汇报:

虽然两根木棍一样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 师:一样长的情况下,看粗细

2.探究二:比较表面积相同物体的体积 比较两本书的体积大小。 教学平台展示两本书。

(1)教学平台演示书的体积大小。

(虽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但是乙书比较厚,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 师:封面面积一样大的情况下,看厚薄。

师:两个物品的体积相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眼观察,直接比较 (2)练一练:

练习书上第30页的练一练/1 实物比较:同桌学生比较各自的物品,进行交流。 (3)小结。

3.探究三:体积的守恒性

下列几种情况,物体的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1)捏橡皮泥。(书中实例)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化? (2)将一杯水倒入玻璃缸中,请你比较体积的变化。(书中实例) 师: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从前两个例子中发现,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但体积没有变化。 师:谁在能说出一些体积不会发生变化的例子?

三、课内练习: 1.试一试 (1)书上练习: 切木棍 切年糕 小结 2.练习一

把一团面团捏成各种形状,观察体积的变化情况。 3.练习二

把一个西瓜切成几块,它的体积的变化。 4.练习三

书上第28页的练一练/

2、

3、4 数小方块比较体积大小

5.小结:由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可以通过小正方体的块数来比较体积的大小。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但体积没有变化?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书本:P32/练一练:

1、

2、

3、4

第15篇:绿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9个生字:倒、处、找、浅、淡、发、所、静、交”,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处、找、浅、淡”。

2、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本课9个生字。

2、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欣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绿

4、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教学生字:倒、处、找、浅、淡、发、所、静、交

(1)在小组中自学生字: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再说说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抽读生字字音。 (3)出示“淡、浅”

①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书空“浅”的右半部分。

③说说它们的的反义词?(淡——浓 浅——深) (4)出示“处”

①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外)

②让学生自编顺口溜:如“外”伸长手臂“处处处”。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

出了哪些绿色?

2、板:黑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读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亮,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

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

三、

四、五小节。(1)轻声地、自由读

三、

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和说话练习。 说一说:

风中的(

)是绿色。 雨中的(

)是绿色。 阳光下的(

)也是绿色。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

),柳条(

),树枝(

),(

)。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8、全文朗读。

四、拓展运用,指导写字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 公园里(

)。 田野里(

)。

3、试背课文。

4、指导写字。

(1)做写字准备(手指操、写字歌) (2)观“到、刮、浅、淡”4个字。

(3)注意共同点:左右结构:“到、刮”左宽右窄,“浅、淡”左窄右宽。(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绿

第16篇: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2011-12-09

梁翩翩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加强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2.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仿写或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仿写或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 .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了解徐志摩其人及本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歌中的意象。

2.课上通过演示课件,播放朗读录音,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3.课后要求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及新月诗派其他作家的作品,开拓学生视野。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成果,截取相关材料课上展示并发发给学生

1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 年赴美留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 1922 年 3 月与 元配 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 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 年 10 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 任 教授, 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 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 任 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 年 11 月 19 日 ,他搭 “ 济南号 ” 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 50 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诀别语。他真的化作一片 “ 云彩 ” ,时年仅 36 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

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 .康桥情结

1920 年 10 月—— 1922 年 8 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应该说在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诗人。诗人在康桥邂逅了美丽的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后来因为爱情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痛苦,孤独中,他常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的地方。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吸烟与文化》 ) 由此可见,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是何等的深切。 1928 年 11 月 6 日 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在海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与不舍之情。

二、导入新课: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今天,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三、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选代表范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四、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读录音,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李白的《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对象却不是人,诗的开头就写道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意象入手研读诗歌。

讨论:

1 .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 .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 1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 1 节,连用三个 “ 轻轻的 ”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 2 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 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 5 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 “ 彩虹似的梦 ” , “ 向星辉斑斓里 ” 放声高歌。

第 6 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 7 节,跟开头呼应。 “ 云彩 ” 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 “ 不带走一片云彩 ”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 “ 浓得化不开 ” 的感情,于 “ 沉默 ” 、“ 轻轻 ” 、“ 悄悄 ” 中表现了出来。

( 2 ) 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 3 )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 “ 物我相对 ”→“ 物我相融 ”→“ 物我相对 ”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 4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 “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形式入手研读诗歌:

有人认为《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你是怎样理解的,试举例赏析。

教师明确:

1 .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 建筑美

明确: 首句连用三个 \" 轻轻的 \"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 \" 西天的云彩。 \" 最后一节以三个 \" 悄悄的 \" 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 .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 —— 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 6 。 7 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

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 轻轻 ”“ 悄悄 ” 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 2 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 “ 轻轻的 ” ,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 2 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

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 \" 长袍白面,郊寒岛瘦 \" 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 —— 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 \" 河畔的金柳 \" 大胆地想象为 \" 夕阳中的新娘 \"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 \" 天上虹 \" ,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 彩虹似的梦 \"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 \"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 5 、6 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 \" 梦/寻梦 \" , \"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 \" 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 , \"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 招手 \"\" 荡漾 \"\" 招摇 \"\" 揉碎 \"\" 漫溯 \"\" 挥一挥 \" 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四)你还知道新月派其他诗人形式美的诗作吗?

教师明确 :以闻一多的《死水》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建筑美。

六、探究学习

仿写 第

一、二段或创作一首小诗

要求: 形式与原诗相似;内容也要借助意象抒发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

七、师生评议自创作品,教师整合小结。

八、布置作业:

1 .比较《沙扬娜拉》和《再别康桥》两首诗,谈谈徐志摩是怎样借助意象表情达意的。《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2 、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及新月诗派其他作家的作品,感受现代诗歌的美。

第17篇:黄果树瀑布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通过朗读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2庐山的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你们想去吗?揭题

4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市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15千米处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突然河床中断了,滚滚水流顺流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

过度: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景象?我们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3)学习生字缝。

(2)指名读通课文,评价纠正。

3轻声读课文,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 4交流:瀑布:声音、样子、水花散落再小镇上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地时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感悟壮美

1播放录象,让学生初步感受瀑布的壮美。

2交流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默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思考: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用划下来。

4交流;电脑出示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有关语句。指导学生反复练读这三句话,说说它们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些句子与一般句子相比较好在哪里?从而体会黄果树瀑布形态的宽及声响的大。板书。

5大声练读三个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6指名有感情地读自己最喜欢地那一段,并说说为什么。

7播放录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形态的宽、声响的大及瀑布激出的水花化为银雨撒全街的情景。

8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声音大

17黄果树瀑布形态宽

银雨洒金街

第18篇:《谜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谜语》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⒈知道洗衣机、电冰箱、电话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点猜出谜底。

⒉学会12个生字。理解“谜语、池塘、波浪、衣赏、水果、耳朵、嘴巴、鼻子、眼睛”等词语的意思。

⒊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谜语”只是课文的题裁。“谜语”教学不能只是猜出谜底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仍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经分析推理,抓住事物的特点,既猜出谜底,又提高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放大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习第一则谜语。知道洗衣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点猜出谜底。

⒉学会12个生字,理解第一则谜语的词语。

⒊能背诵第一则谜语。

㈡教学过程

⒈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知道哪些谜语?能说出来让大家猜猜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三则谜语。出示课题。

教学”谜”字。重点分析字形结构。指导书写笔顺。(左中右结构。笔顺:讠——米——辶)

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要求:轻声自由读,遇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词义。边读边想,看看图画,猜猜谜底。

检查自学情况。正音:池塘热爱耳衣裳眼睛叮铃铃

分析字形。“裳、嘴、鼻”比划较多,运用部件结构分析方法记住字形。书写时重点指导各部分大小比例及间架。

“睛”的左边是“目”(眼睛也叫目)不是“日”。“替”字课文中的意思是“代”。

⒊讲读第一则谜语。

⑴指名读第一则谜语,试猜谜底。

⑵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谜底是洗衣机的?

指导看图,讨论。(因为洗衣机的外形就像一只又长又方的箱子。不过它不是木箱。不过它不是木箱、皮箱、纸板箱,而是用铁和塑料做成的。)

出示板书:长方一只箱

(因为洗衣机装的圆筒就像个圆圆的池塘,里面的水是清清的。)

出示板书:水清像池塘

(因为洗衣机插上电源就能转动,用不着风。)

出示板书:替人洗衣裳

(所以我猜一定是洗衣机。)

⑶朗读课文。(用引读法)

师:洗衣机就像生:又长又方一个箱,

师:里面的水是生:水儿清清像池塘。

师:插上电源生:没有风尔起波浪。

师:洗衣机能生:能替人们洗衣裳。

⑷小结。

猜谜语,要根据谜语说的事物的特点,想想日常生活中,哪一样东西是符合这些特点的才能猜出谜底。第一则谜语中说的正是洗衣机的特点,所以你们猜对了。

⑸指导背诵第一则谜语。

(个别读、集体读、同座互读互背。)

⑹复习巩固生字词。

(认读生字卡片,看拼音读词语,看田字格中的字,分析字形——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偏旁?)

如:池、波——都与水有关;塘——指泥塘,与土有关。

⑺猜字谜。

①--老常会动脑,毛巾换衣裳。(裳)

②--左手拍了九下球,四滴汗珠往下流。(热)

③--太阳出来红艳艳,上面站着两个男子汉。(替)

⒋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⑵第

一、第二段。背颂第一则谜语。

⒌课外作业

⑴听写生字、词一遍。

⑵读读

二、三两则谜语,猜猜谜底,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习第

二、第三则谜语。知道电冰箱、电话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色猜出谜底。

⒉能背诵课文。

㈡教学过程

⒈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用投影核对订正。)

背诵第一则谜语。(同座互相检查。)

⒉学习第二则谜语。

⑴指读第二则谜语,猜猜谜底,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⑵提供句式,让学生看图自由练说,指名练说,师生共同评议。

因为:电冰箱就像„„

电冰箱里面放着„„

电冰箱能制冷„„

所以„„

⑶理解”制冷”。——就是用电使冰箱里的温度降低,食物冷藏不会变质。齐读:外面热来里面凉。理解”水果”。你知道哪些是水果?

⑷朗读第二则谜语。(用引读法)

师:电冰箱就像生:小小一座房,有门没有窗。

师:电冰箱里面生:鱼肉水果样样都有。

师:电冰箱能制冷生:外面热来里面凉。

师:所以生:这是电冰箱。

⑸小结。

这就是电冰箱的形状和作用。你们能抓住这些特点来猜,所以猜对了 ⒊学习第三则谜语。

⑴同座互相猜,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⑵提供句式练说。 因为:

电话机铃响了“丁铃铃”的 电话机一头能听一头能说 听说的一头像耳朵 说话的一头像嘴巴 只能听和说不能看和闻 有耳朵有嘴巴没鼻子没眼睛 所以我猜是电话机。

⒋指导朗读和背诵

二、三两则谜语。(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指名背。) ⒌课堂作业。

⑴完成课堂作业本⑵第

三、第四题。⑵背诵

二、三两则谜语。⑶说一个谜语给同学们猜。 ⒍课外作业。

a组:抓住某一事物的特色,自编谜语一则给同学们猜。

b组:收集1——3则谜语给同学们猜。

第19篇:饭钱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迫不及待、恳求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3、通过课文,了解阿凡提用智慧帮助穷人战胜巴一的故事,感受智慧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从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感受人物,体会阿凡提的足智多谋。

2、抓住人物的特点,读出人物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发动画片片头,认识阿凡提。

2、听写句子: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

2、理解词语:迫不及待、恳求

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默读课文,思考:穷人和巴一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阿凡提又是怎样帮助穷人,治服巴一的呢?

2、指名答。

3、媒体出示主要内容,生自读,指名读。

四、体会人物性格,练习朗读。

1、读了课文,阿凡提和巴一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读读课文,试着用一个词来概括,把这个词写在书上相应的人物头像旁边。

2、选择其中一个头像,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随后再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

(1)阿凡提

a.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文相关句子,体会阿凡提乐于助人和聪明。

b.师生配合读句。

(2)巴依

想像说话:

a.什么?啊,听到了,听到了!巴一说,心里暗暗地想:。

b.巴一早就到了,正在和卡子高兴地交谈着:。

五、小结。

1、阿凡提靠什么来帮助穷人?

2、分角色朗读。

第20篇:算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算盘,了解算盘的结构,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会利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内的数。

2.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会利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内的数。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下面每幅图代表的数是多少?并说说它们的组成。(课件出示) 2.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3.介绍算盘的历史: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一种计算工具——算盘,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早在500多年前,它就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又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家。它可以帮助人们表示数目和计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5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算盘。 出示课题:算盘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算盘的构成:

①介绍算盘各部分名称,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②教师手指算盘的各部位,学生说出名称。(课件出示) ③介绍算盘珠子的作用:

教师:算盘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数数和计数,下面的一个珠子表示1,上面的一个珠子表示5。

2.教学用算盘计数的方法。

①确定数位。

教师:用算盘表示数的时候,首先要选择一个档作为个位。

提问:请你看看这两个小朋友把哪个档作为个位?十位、百位在哪?请你指一指。

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 记数时:先定位,再拨珠。 ②在算盘上表示一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

1、

5、

6、9。提问:怎样在算盘上拨出5?怎样拨出9?

③在算盘上表示两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0。在算盘上表示数:拨数时从高位拨起,高位上是几就拨几,再在低一位上拨。

提问:你是怎样表示的?个位上为什么不拨珠子? 教师:个位是0 ,在算盘的个位上就不拨珠子。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

27、30、6

5、99。提问:你是怎样拨的?

④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00。 提问:怎样表示? 活动:请你拨出2

54、180、30

9、600。

提问:180、309怎样表示?

教师小结:拨数要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是几就拨几,如果这一位上是0,就用空挡表示。

(三)拓展延伸

1、用算盘分别拨

1、

2、

3、

4、

5、

6、

7、

8、9。

2、一个一个地拨,从587拨到600;

3、在算盘上拨出80

5、500、190、999;我会比!

比一比、说一说:在算盘上拨数和在计数器上拨数有什么不一样。

4、把相同的数连起来:(课件出示) 计算机的发展。(课件出示)

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