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06:05:54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备课平台!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指导学生学会三个生字 盂、沧、汤。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的意思。重点了解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4、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好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的意思.教学难点: 了解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课前准备: 学生:

1、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2、收集有关资料,试着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们对他了解有多少?

的确是这样,(幻灯片出示)孔子不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备课平台!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而且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成就者就有七十二人;他是“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他先进的教育思想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圣贤名早已飞出国门,扬名世界。除此之外,他说的一些话,也被后人广为传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还说过:“听其言,关其行”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不但要看他是怎样说的,更要看他是怎样做的,也就是说做人要言行一致,我们的万事之表孔子,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呢?刚好,中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预习检查: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预习了课文,并且完成了导学稿中预习检测部分的练习题,题做的怎么样呢!老师来检查一下,我们来看预习检测第一题?(幻灯片出示预习检测部分的两个问题。)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三个生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过渡:字词掌握的这么好,课文读的怎么样呢?我们来接着看第二题吧。

2、师(小黑板)出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请同学们用斜线划出这句话的停顿、节奏.A、指名画节奏 ,读出来。

B、大家认为应该这样停顿吗?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备课平台!

C、师强调方法,生齐读这个句子。(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师:这些都是不错的读书方法!

过渡: 课文中有好几个和这个句子相似的句子,自己找出来读读吧!(生自由练读)

3、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相信大家会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谁先来读一读。 A、指名读 B、全班一齐读

通过刚才的检查我发现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还不错,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可不一样,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板书:读正确通顺:读懂大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二、再读课文 读懂大意

是啊!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依据导学提纲中互动研讨第一步中所提示的方法和要求再来读读课文吧.大屏先出示然后教师读互动研讨第一步:

1、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好理解的句子同桌讨论讨论。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好,开始读书吧!)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备课平台!

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大家读书的收获吧!先来看看互动研讨第一步中的第一小题。

下面我们分小节来说说课文的大意吧!第一小节谁先来说(指名回答)“辩斗”是什么意思?“故”呢?

师:第二小节呢? “以”是什么意思呢?“去”是什么意思呢?“中”呢? 你能给大家说说吗?词语都讲的这样好,看来你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第三小节呢?“及”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车盖”、“盘盂”我还是不太明白?谁来给我讲讲?(生解释,听你这一讲我真明白)。

师:下一小节呢?“沧沧凉凉”是什么意思?“探汤”呢?(指名说)

师:最后一小节呢?“决”是什么意思?

过渡:每小节的大意我们都知道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吗?

出示互动研讨部分的第二题: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自己练一练吧! A、自己练说 B、指名讲小故事

四、细读课文 读出感情

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课题,“辩”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是啊!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那他们的观点和理由又是什么呢?请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备课平台!

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并完成互动研讨中第二步所提的几个问题。

幻灯片出示:互动研讨第二步

1、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两个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呢?请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2、仔细观察插图,并想想当时他们对话的情景,怎样才能把描写两个小孩观点和理由及孔子的话读出感情和韵味来呢? (表明观点的该怎样读,表明理由的该怎样读.)

3、你觉得这两个小儿是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对孔子,你又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都讨论完了, 我们交流交流吧!我们来看第二步中的第一题:

1、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两个小孩的观点和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出相应的句子.师:一儿曰:(指名回答)(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板书同时找人用现代汉语说一说。)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另一儿曰:(指名回答)(板书:日初远,日中近) 一个小孩的理由是:(指名回答)(车盖,盘盂) 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指名回答)(沧沧凉凉,探汤) 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什么?

(指名回答)(板书:结果: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指名回答)

2、怎样才能把描写两个小孩观点和理由这四句话读出感情和韵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备课平台!

味?(观点该怎样读?理由该怎样读?) A、指名说,观点该怎样读?理由该怎样读? B、同桌俩配合着读。

过渡: 好了同学们我们先练到这里,谁先来,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角色吧!

C、指名分角色读。

过渡:通过刚才的感情朗读,相信你对人物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3、你觉得这两个小儿是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对孔子,你又有怎样的印象呢?(指名回答)

五、熟读成诵 表演朗读。

刚才大家分角色朗读好极了,如果能够把课文背诵下来在进行表演朗读就更好了,试一试吧?(生练读)

师总结:是啊,从这个“辩日”的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天真可爱、勤学好问的孩子,也看到了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孔子,更让我们明白了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喜爱和敬仰,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一起用朗读结束我们今天的课文吧!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推荐第2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 去:距离 以:认为

东:向东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1.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推荐第3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备课平台!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指导学生学会三个生字盂、沧、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的意思。重点了解

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4、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好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课前准备:

学生:

1、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2、收集有关资料,试着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们对他了解有多少?的确是这样,(幻灯片出示)孔子不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而且他满腹经纶,学富五

车。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成就者就有七十二人;他是“世界

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他先进的教育思想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

河,直到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圣贤名早已飞出国门,

扬名世界。除此之外,他说的一些话,也被后人广为传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还说过:“听其言,关

其行”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不但要看他是怎样说的,更要看他是怎样

做的,也就是说做人要言行一致,我们的万事之表孔子,是不是像

他说的那样呢?刚好,中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

案.(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预习检查: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预习了课文,并且完成了导学稿中预习检测

部分的练习题,题做的怎么样呢!老师来检查一下,我们来看预习检测第一题?(幻灯片出示预习检测部分的两个问题。)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三个生字(盘盂、沧沧凉凉、

探汤)。

过渡:字词掌握的这么好,课文读的怎么样呢?我们来接着看第

二题吧。

2、师(小黑板)出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请同学们用斜线划出

这句话的停顿、节奏.

A、指名画节奏 ,读出来。

B、大家认为应该这样停顿吗?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C、师强调方法,生齐读这个句子。(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

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师:这些都是不错的读书方法!

过渡: 课文中有好几个和这个句子相似的句子,自己找出来读

读吧!(生自由练读)

3、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相信大家会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谁先

来读一读。

A、指名读

B、全班一齐读

通过刚才的检查我发现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还不错,上节课我们已

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可不一样,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板书:读正确通顺:读懂大意:

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二、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是啊!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依据导学提纲中互动研讨第一步中所提示的方法和要求再来读读课文吧.

大屏先出示然后教师读互动研讨第一步:

1、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好理解的句子同桌讨论讨论。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

(好,开始读书吧!)

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大家读书的收获吧!先来看看互动研讨第

一步中的第一小题。

下面我们分小节来说说课文的大意吧!第一小节谁先来说(指

名回答)“辩斗”是什么意思?“故”呢?

师:第二小节呢? “以”是什么意思呢?“去”是什么意

思呢?“中”呢? 你能给大家说说吗?词语都讲的这样好,看

来你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第三小节呢?“及”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车

盖”、“盘盂”我还是不太明白?谁来给我讲讲?(生解释,

听你这一讲我真明白)。

师:下一小节呢?“沧沧凉凉”是什么意思?“探汤”呢?

(指名说)

师:最后一小节呢?“决”是什么意思?

过渡:每小节的大意我们都知道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

小故事吗?

出示互动研讨部分的第二题: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自己练一练吧!

A、自己练说

B、指名讲小故事

四、细读课文读出感情

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课题,“辩”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是啊!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那他们的观点和理由又是什么呢?请

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并完成互动研讨中第二步所提的几个问题。

幻灯片出示:互动研讨第二步

1、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两个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

呢?请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2、仔细观察插图,并想想当时他们对话的情景,怎样才能把

描写两个小孩观点和理由及孔子的话读出感情和韵味来呢?

(表明观点的该怎样读,表明理由的该怎样读.)

3、你觉得这两个小儿是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们吗?为什

么?对孔子,你又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都讨论完了, 我们交流交流吧!我们来看第二步中的第一题:

1、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两个小孩的观点和各自的理由是什

么呢?请同学们读出相应的句子.

师:一儿曰:(指名回答)(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板书同时找人

用现代汉语说一说。)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另一儿曰:(指名回答)(板书:日初远,日中近)

一个小孩的理由是:(指名回答)(车盖,盘盂)

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指名回答)(沧沧凉凉,探汤)

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什么?

(指名回答)(板书:结果: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指名回答)

2、怎样才能把描写两个小孩观点和理由这四句话读出感情和韵

味?(观点该怎样读?理由该怎样读?)

A、指名说,观点该怎样读?理由该怎样读?

B、同桌俩配合着读。

过渡: 好了同学们我们先练到这里,谁先来,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角色吧!

C、指名分角色读。

过渡:通过刚才的感情朗读,相信你对人物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3、你觉得这两个小儿是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对孔子,你又有怎样的印象呢?(指名回答)

五、熟读成诵表演朗读。

刚才大家分角色朗读好极了,如果能够把课文背诵下来在进行表演朗读就更好了,试一试吧?(生练读)

师总结:是啊,从这个“辩日”的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天真可爱、勤学好问的孩子,也看到了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孔子,更让我们明白了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喜爱和敬仰,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一起用朗读结束我们今天的课文吧!

推荐第4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一、导入

1、指名背诵《学奕》。

2、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篇小古文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

3、读《新起点》孔子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错正音。 练习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

1、小组学习。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2、反馈。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质疑不理解的词句。师相机指导。

重点语句: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孰为汝多知乎?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四、背诵课文

四、理解课文

1、两个孩子对于太阳有什么不同看法?

2、体现了两个孩子的什么特点?

3、他们问什么会这样认为?

4、从“孔子不能决也”,你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5、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五、扩展

1、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

2、孔子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新起点》中《论语篇》《孔子学琴》

六、板书

两小儿辩日 •

太阳位置

远近

依据

• • • • • • • • •

始出

大如车盖

日中

如盘盂

善于观察

初出

沧沧凉凉

有理有据

日中

如探汤

推荐第5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悉本课生词生字

2.理解全文大意,重点掌握“故”、“去”、“沧沧凉凉”等字词的古意

3.领会从此事件中应该拥有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课文情景再现,分角色演绎;

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讲列子专心求道的故事,借故事介绍本文作者列子的背景,从而引出本文课题——《两小儿辩日》

2.初读课文,标出重点字词音

全班齐声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纠正某些易错的字词读音。

3.课文情景再现,分角色演绎。

请班上较活跃的同学分别扮演“两小儿”、“孔子”,并且请一位同学读旁白,活跃课堂气氛,提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4.细读课文,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论点论据

教师:请刚才扮演两小儿的同学向我们阐述一下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可以用书中的原话,也用自己的话说。

学生阐述观点。

教师:那么,你们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从书中找出你们的论据。 学生阐述理由。

教师;在文中,两个小孩儿是用什么句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呢?(教师可以请同学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这两个句子,重点提示句末的问号。)

教师明确答案,反问句。

教师:反问句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如若换成陈述句好吗,为什么?(教师可以示范读出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语调不同。) 教师明确答案,反问句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5.分组探讨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师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请组员讨论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领悟到什么道理,又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答案分条列出,再请代表上台把小组的答案向全班展示出来。

6.教师总结,并再次请全班朗读课文。

本课时结束

推荐第6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熟练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3、体会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习者分析】

1、学习者是六年级的学生。

2、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者逐渐摆脱了实际经验的支柱,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教学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像,引出新课

1、引导:在PPT上展示出孔子的画像,问学生知不知道画像上的人是谁(孔子)。

2、引出新课:没错,这就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但是,孔子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到底有何关系,这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这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二、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讲解之前,先让学生试读一遍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2、接着,请2个学生起来念课文,让其他同学注意这2个同学的停顿和读音。

3、把学生的目光引向PPT(PPT是整篇文言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并播放标准的语音。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老师:英语里有英译汉,其实汉语里也是有翻译的。就好比文言文吧,这是用古人的语言写的,如果不翻译出来,我们就很难理解,更加难体会其中的感情基调。那么在翻译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些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吧。 ●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 ●古今异义:(1) 见两小儿辩斗

“斗”今义解释为“斗争”、“角逐”,但古义除有“斗争”义项外,还可 解释为“争辩”。

(2)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往”,意义截然不同。 (3) 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古义可译作“车篷”,还可译作“伞”,同今义也不全同。 (4) 日中如探汤

“汤”古义解释为“热水”,与今义不同。

2、既然学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那么翻译起来就简单多了。同学请看上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的翻译(看PPT)

● 翻译:孔子到东面去游览,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开人近,但到中午时离开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开人远,而到了中午时离开人近了。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篷,等到中午就小得像盘子、碗口那样大,这不是(因为)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气候)凉飕飕的,等到了中午就像手伸进了热水里,这不是近的觉得热而远的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笑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知识渊博的孔夫子尚且不能解决两小儿的疑惑,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我们可以多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以不断完善自我。《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教会我们:要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像“两小儿”一样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质疑。要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全课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一定的收获,那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反复朗诵本文,复习一下本节课所教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也可以给家长和小伙伴们讲讲这个故事,一起向孔夫子和两小儿学习。

推荐第7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是大修订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中新增的课文。编者的意图旨在通过这个短小有趣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认识自然的科学态度。

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要举行一场很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写的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生2(抢着说):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的远近。

生3:他们争得不可开交。

生4:我还知道连孔子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微笑):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也善于动脑筋,我似乎觉得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两个爱动脑筋的小孩。同学们,这两个小孩争辩的话题竟然难住了一代圣人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这个问题什么?

生:读书。

师:对,让我们随心所欲地读读课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跟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读书,有的在讨论)

生1:老师,我知道了,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太阳是在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生2:一个孩子认为早上的太阳离人近,中午的太阳离人远。他的理由是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师接话: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生2(语气较平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师(微笑着对生2):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孩,听你刚才的语气大概说服不了别人吧。

生3(急切地):老师,我知道了。那是一个反问句,他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

这样的语气强烈一些。

师:你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服我们大家吗?

(生3读,边读边做手势比划出)

师(向生2):他的话有说服力吗?

生2(点点头):他读“大如车盖”时音重一些,还用手比划出车盖的大小,仿佛我们面前就有一个大得像车盖一样的太阳,读“则如盘盂”读得轻一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午的太阳很小很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气要强烈一些。

师:你能再试试吗?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看得出你已经读懂了课文。告诉我们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课文的。 生2:有的看注释,有的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有的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 师:真不错,看得出你会读书。你的方法很有用。让我们大家也用你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试着说说全文的意思。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说古文意思)

师:通过反复读课文,我们一起走进了辩论赛场。激烈的辩论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同学们自己找辩友,在下面练习。

(学生分角色表演)

师:听,比赛的铃声敲响了。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扮演两小孩,老师就暂当孔子吧,我们一起上演一幕 《两小儿辩日》。

小儿1(鞠躬):大家好!我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小孩,至今已有2400多岁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太阳在早上离你们很近,到了中午就远离你们了。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等到中午时就小像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小儿2(拚命地摇头):不对,不对。你没见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中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小孩1:看,那边走过来的一位老先生。哦,是孔子,他的学识渊博,我们去问问他吧。

两小儿:请先生给我们评评理吧。

孔子听后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孩子们,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还是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请教我们的后人吧。”

孔子:现在我们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来到了一群热爱科学、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中间,他们一定能解答我们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我们吗?

小儿1: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

生: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小儿2: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多了,是不是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生:不是,那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孔子: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你们与我们相隔那么遥远,一定对我们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如果你们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吧。

生4:孔子先生,你是个大教育家,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 生5:请问两位小孩子,你们见孔圣人都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有没有讥讽的意思?

生6:请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需要我们这些现代人解答吗?

孔子:小朋友们,我们很快得回到古代去了,你们还想对我们三个人说些什么呢?

生7:你们两小孩儿喜欢探索,不懂就问,我要向你们学习。

生8:孔子先生,你很谦虚,也很诚实,对于不懂的问题没有装懂,也不怕别人笑话,让我佩服。

师:旧的两小儿辩日已经结束了,但新的争辩又快开始了。请大家认真品读课文。下节课我们自由组合开展一场《新两小儿辩日》赛。主题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正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变化 ”反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没有变化?”

二、评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对阅读文本的重新加工改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演、练,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

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使得作者、学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养其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古人与现代人交流的情境,形成情境串,打破时空的界限,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交流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及自己看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对语言敏锐的感悟能力。

3.最后设计“辩论赛”这个作业,使语文课内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推荐第8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一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第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十分凉爽,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词类活用

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

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为:通“谓”,说

一词多义

此不为:这不是.....。为,是。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为,通“谓”,说。

古今异义

盘盂: 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今义:用来装痰、垃圾、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汤: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去: 古义:距离。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辩日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中心思想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 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 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作者介绍

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列子,名曰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人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值得我们学习。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推荐第9篇:两小儿辩日

同课异构《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你知道它查什么部首吗?怎么讲?

辩和辨字区别,辫、瓣

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个小儿究竟在争辩太阳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文

二、初读课文

通过预习,文章好读吗?

1、我先来读读好不?范读,注意我的停顿。

我读的怎们样?和平时有什么不同,读文言文的感觉。

2、自己找找感觉。耿老师给个温馨提示

(读准每个字;难句子反复读;尽量试着读出停顿和重音三分钟)

3、我这三个要求做到一个的举手,两个的,三个的 看来越来越少啊。我找同学来读

4、难句子出现了,出示幻灯三个反问句语气

三、理解感悟

为什么字大家读准了,难句子也会了,感觉还是差一点呢?那是因为文章你不理解,那我们就查字典看注释,自己先试着翻译一下吧。

温馨提示(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再跟学习伙伴说一说,有疑问的提出来大家来解决)

1、咱们先来攻破难点,大家有疑问的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们帮你解决

2、老师出几个词,看看你刚才有没有认真听。大声读出来并说出指的是哪个词或字。

3、下面我读出译文,你来读对应的文言文,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4、通过我们刚才的读和解释,这篇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四、深入体会

我有点糊涂了,文章题目说有两个小儿,可是大家说来说去都是一儿曰,一儿曰?

其实是省略了另一儿曰,还有我认为这句话。这古文啊实在是太简洁了,能省则省啊。所以一会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要加上“我认为”这几个字。

下面请各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早近午远,早远午近板书

这两种观点正好完全相反。读读第二段,读出反差。

两小儿就两个相反的观点,进行了一场争辩。课文中是用哪两个字体现这场争辩的呢?他们各自有什么理由呢?比忘记用上“我认为”这几个字啊

1、读原文。这两小儿是针锋相对,丝毫不妥协,感受一下他们的自信!再来读一读。

2、作为现代人用古文总感觉差一点,没有争辩的感觉。那谁用现代语言辩一辩。

3、老师还是觉得不够,再加上点自己的语言。

互不相让啊!自己才是对的,绝不妥协。辩的挺好,但是耿老师总是觉得不过瘾,谁跟我来试试。 有意思吗?你喜不喜欢这两个小儿,为什么?

观察细—会思考—敢于说出来—坚持自己的观点。板书:善于思考 坚持观点

4、既然喜欢,咱们一起读读这个故事,我来分配下角色,老师是孔子。

五、知识无穷

1、面对两小儿的激烈争论,你们能道出其中的奥妙吗?或者说到底谁说的对?

2、下面不妨来印证一下大家的说法。(辅以媒体演示)现代科学常识告诉我们,早中晚太阳跟我们离的一样近。

3、难吗?但是在2000年前确实把孔子难倒了,你从哪里看出把他难倒了?什么叫不能决?所以两小儿笑曰,齐读。

4、孔子是什么人?孔子这个大学问家当着两小儿的面说“我也不知道”!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板书:实事求是

总结:由于时代和科技的限制,导致了“孔子不能决”的遗憾呢?可见知识无穷,学无止境。你只有做到这些你才是个智慧的人。

推荐第10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①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②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

三、四小节。

(1)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2)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3)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①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②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③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1)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2)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3)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课件出示)

2.生读课件内容。

3.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第11篇:两小儿辩日最新教案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 沧沧凉凉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3,文言文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12篇:《两小儿辩日》教案1

两小儿辩日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辩斗() ()车盖()盘盂()探汤()

沧沧凉凉()孰()汝()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见两小儿辩斗辩斗: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去:

③及日中如探汤汤:

④孔子不能决也决:

⑤孰为汝多知乎孰:汝: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4、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____,该书相传为战国时的______所作。

5、《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个小孩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点击思维〗

1、注意“斗”是多音字,此处不要读成了三声;“汝”不要误读为“nǚ”。

2、古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不能混为一谈。如:“去”现在一般指到某个地方,而在本文中却是“距离”的意思。

3、第一句注意“日初远”“ 日中时近”翻译要具体;第二句注意“为”的意思;第三句注意“探汤”的翻译方式。

4、你知道吗?《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都出自该书。

5、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两小儿辩日

日初:车盖→近者大日初近

孔子 日中:盘盂→远者小日中远孰为汝

不能日初:沧沧凉凉→远者凉 日初远多知乎

决也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 日中近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把握重点〗

一、重点文言词语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等到。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二、文言句的朗读 文中“两小儿”说的前两句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攻克难点〗

一、文言句解析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在“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④ “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二、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质询疑点〗

文中两个孩子哪一个的观点对?为什么?

两个说的都不对。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

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主干知识〗

1、biàndòugàiyútāngcāngshúrǔ

2、①辩斗:激烈争论。

②以:认为去:距离。

③汤:热水。

④决:决断,判断是非。

⑤孰:谁。汝:您

3、①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

②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③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

4、《列子·汤问》 列御寇

5、围绕着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第13篇:2、两小儿辩日教案

2.两小儿辨日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

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而孔子就是其中一位。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

孔子,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这么博学多才的人,可是他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却被两个小孩的争执给难倒了,到底是什么难题难倒了这位智者呢?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解决难解的字词。游:游历、游学。辩斗:辩论,争论。

故:缘故,原因。以:认为。

始:刚刚,才去:距离。

日中:正午。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太阳在

中午时很热。

决:决断,判定。孰:谁。

为:同“谓”,说。汝:你。

知:zhì,同“智”,智慧。

四、布置作业

熟读本课文,背诵解释的字词

第二课时: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小儿辩日的课文和古今异议词,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详细学习,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一、学生快速复习上节所学,检查作业

二、老师带领学生整体翻译,小组交流讨论,请同学起来翻译

三、老师带领大家划分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第一层(第

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

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

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四、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第三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明白了两个小孩争论的缘故和孔子不曾裁决谁对谁错,那么本节课我们来分析一下孔子和这两个小孩带给我们的启示,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孔子解决这个问题呢?

启示:

孔子:1.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2.“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不以不知为知

3再博学的人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终生学习

两小儿:1.要细心观察、勇于质疑

2.阐述自己的道理时也要向两小儿一样,有理有据

3.善于思考,敢于提问

科学解释:一样近的

近者大而远者小: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光线比较柔和,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远者凉而近者热: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

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板书设计:

辩日

两小儿

一儿

一儿

2.两小儿辨日 初出近远

日中 远近(大如车盖)(沧沧凉凉)(如盘盂)(如探汤)

第14篇:《两小儿辩日》教案3

两小儿辩日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孔子东游

游: ②问其故

故:

③而日中时远也

日中: 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

沧沧凉凉:

3、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4、翻译句子。

①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②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成语加法。

①( )丝不苟+( )霄云外=( )万火急 ②( )全其美+( )神无主=( )面威风 ③( )思而行+( )海为家=( )零八落

④( )长( )短+( )上( )下=( )全( )美 ⑤朝( )暮( )+( )丝( )毫=( )分( )裂 【语言表达训练】

6、“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7、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8、孔子为什么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的问题?

9、排列错乱的句子,标出正确的序号。

)院里有一棵我和爸爸一起种下的小白杨。

)窄窄的小院,静静地,听不到一丝声响,只有洒满院心的阳光。

)时间过得好快。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一个怪现象:我的头比那道印矮了一截。呀?我的个子怎么倒着长?

)妈妈见了直笑我:“傻孩子,你怎么能和小白杨比着长?”

)我天天来看它,盼它快长大。在它身上,我用小刀刻下一个小道道,每天早上都要跑到它身边,比一比,看看我长没长。

)哦!可我还是想快些长大起来,像个大人样,到外面那个我还没见过的世界闯一闯。 正确顺序:

10、读破句。

一天,某厂开大会,厂长在会上宣读文件。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当读这句话时,这位厂长不假思索地念道:“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话一说出,听众大笑,厂长说:“笑什么?时代不同了,当和尚也要大专学历嘛!”厂长这一解释,台下听众笑得更欢了。

这句话该怎么读,你一定知道。现在,请你把这句话修改一下(只准改一个字),让它变得语意明白,又不会在读的过程中产生误会。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1-15题。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及其日中如探汤 (

②孰为汝多知乎(

1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14、用“/”画出文中加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5、结合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分别说明两个小孩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依据和结论。

一个小孩说:“因为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小孩说:“因为____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6-26题。

(一)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6、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

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 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

汝见我不(fǒu,同“否”)? 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

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 D、吏遂缚诣县(fù,绑)

(zhǐ,到„„去)

17、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②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8、翻译语句。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②对面取人物。

9、“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0、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21、“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2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二)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刷:① 铛臼:烹茶的工具。 ② 伏谒:拜见。

23、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所蓄茶有数等。

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 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

24、翻译下面的句子。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25、请你揣摩一下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会是怎样的心情?

26、你认为本段文字讽刺了哪一类人?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①游:出游 ②故:原因 ③日中:正午,中午 ④为:是

⑤沧沧凉凉:寒冷清凉

3、略

4、①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②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5、①一

②两

③三

④三

⑤三

【语言表达训练】

6、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7、示例: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点拨: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8、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科学不发达,根本无法知道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所以他无法判断两个孩子谁说得对(实际上,两个孩了都说得不准确)。

9、②①④⑤③⑥

10、“尚”改为“还”。【课内同步阅读】

11、①到

② 通“谓”

智慧

12、①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13、孔子不能决也。

1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5、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

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

【课外拓展阅读】

(一)

16、C

17、①凭借。②来,连词。③认为。

18、①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过的叶子可用来隐身。②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9、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20、“经日,乃厌倦不堪,才云‘不见’”。

21、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22、一叶障目

(二)

23、C

24、亲自动手煮茶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25、僧人的心情是失望和沮丧的。

26、讽刺了趋炎附势的人;讽刺了攀附权贵的人;讽刺了拍马屁的人等。 点拨:根据你的理解回答,意思对即可。

第15篇:两小儿辩日教案(修改)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熟读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的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指出“辩”的书写。

2、再读课题,问:①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②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②结合课文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提问: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适当指导)

3、(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请学生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4、检查读课文

1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四、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看来,大家已经把课文的字音读准了,句子也读通顺了。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想想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1、全班齐读课文。

2、分小组结合课文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用我们现在的说话方式讲讲这个故事。

3、指名疏通文意。

五、深入研读,突破难点: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1、默读课文,找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用“——”划下来。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3、体会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直接引用,一个是间接引用),请学生尝试把这句话改成直接引用的方式。

4、找出表时间的词语。(板书:日始出、日中)

5、找出各自观点的不同之处。(板书:近、远 远、近)

6、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两小儿用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句子,用“ ”划下来。

7、指名回答。(板书:大、小 凉、热)

8、指导朗读,分男女读。

9、提问:同样是观察太阳,为什么两小儿会有不一样的观点,而且都有理有据?(板书:视觉、触觉)

正因为他们观点不同,又都能找到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理由,所以他们谁也不让谁,一场激烈的辩论展开了,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是?(辩斗)

六、参与表演,熟读成诵:

1、同桌分角色结合板书背诵两小儿辩斗的句子。

2、全班结合板书背诵两小儿辩斗的句子。

3、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4、老师和其中一个同学表演。

5、全班一起表演。

七、分析人物,升华主题:

1、故事讲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位人物?为什么?

2、你同意两小儿的观点吗?如果你看到两小儿在辩日,你会怎么做出判断呢?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 的家人或朋友听。

2、写一写你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和感受。

3、尝试阅读更多的文言文,如: 《掩耳盗铃》、《揠苗助长》。

第16篇:两小儿辩日中国科学院

专题:诠释与过度诠释

从两小儿辩日谈起

郭汉英

一 两小儿辩日及其他

中学教材往往采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成书时间意见不一,有人说是晋代的。然而,一般是故事在前,成书在后。即使是晋人编撰,也有约一千七百年了。

早在东汉初年,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也明确提出过与辩日有关的问题。《论衡·卷十一·说日篇》里有这样的叙述:

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或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

其以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者,见日出入时大,日中时小也。察物近则大,远则小,故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也。其以日出入为远,日中时为近者,见日中时温,日出入时寒也。夫火光近人则温,远人则寒,故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也。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如实论之,日中近而日出入远,何以验之?以植竿于屋下,夫屋高三丈,竿于屋栋之下,正而树之,上扣栋,下抵地,是以屋栋去地三丈。如旁邪倚之,则竿末旁跌,不得扣栋,是为去地过三丈也。日中时,日正在天上,犹竿之正树,去地三丈也。日出入,邪在人旁,犹竿之旁跌,去地过三丈也。夫如是,日中为近,出入为远,可知明矣。试  作者简介:郭汉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 复以屋中堂而坐一人,一人行于屋上,其行中屋之时,正在坐人之上,是为屋上之人,与屋下坐人,相去三丈矣。如屋上人在东危若西危上,其与屋下坐人,相去过三丈矣。日中时犹人正在屋上矣,其始出与入,犹人在东危与西危也。日中去人近故温,日出入远故寒。然则日中时日小,其出入时大者,日中光明故小,其出入时光暗故大,犹昼日察火光小,夜察之火光大也。既以火为效,又以星为验,昼日星不见者,光耀灭之也,夜无光耀,星乃见。夫日月,星之类也。平旦日入光销,故视大也。

这段叙述不仅表明一些“儒者”在思考、辩论这个问题;而且在思索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天文、光学、气象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正确解答是近代科学出现以后的事情。王充的解释,用到了投影,涉及到光学、视觉,甚至提及“日月,星之类也”。不过,他的解释并不正确。

近两千年前,古人就能提出这些深刻的问题并进行思考,这很不简单。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之后,人们逐渐发现我国古代典籍里有许多闪光的思想。

早在春秋末年,曾子对“天圆地方”之说有过质疑。据《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单居离问:“天圆而地方,诚有之乎?”曾参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半球天穹如何覆盖方形大地?

众所周知,惯性运动和相对性原理的确立,是近代科学的诞生的标志之一。其实,我们古人对此的认识,比伽利略要早大约一千五百年。古籍《尚书纬·考灵曜》载:“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恒动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尚书纬·考灵曜》的著者不详,但成书至少在东汉时代。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墨子的“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也”(《墨经》)看成是惯性原理的先驱;对此有不少争议。其实,墨子认为:“力,刑之所以奋也。”(《墨经》上)按通常的解释,“刑”通“形”,指物体或身体;“奋”的原意是鸟张开翅膀从田野里飞起。如果将“奋”理解为运动的变化,那么墨子就是说,力是运动变化的原因。也有人认为,“刑”通“行”,指的是“运动”。若作此解,那么这个说法就更接近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了。墨子对杠杆原理的了解,他在光学和声学等方面知识,比西方也早得多。

二 君子与小人

遗憾的是,我国古代这些科学启蒙的思想和问题尘封数千年,后人一直未作深究,没有发扬那些闪光的思想,并进一步成长为科学的理论。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的儒家传统的束缚,首当其冲。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

2 辱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如此敬畏“天命”、“大人”和“圣人”;而把“不知天命而不畏”,敢于怀疑、批判“大人”和“圣人”者视为“小人”。曾子显然对方圆之说感到困惑,但他畏“圣人”,答非所问:按孔圣人之意,方圆指天道与地道,而非天地的形状。

儒家也在讲“致知在格物”。所谓“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把“格物而后知至”放在首位。宋明理学家朱熹对这个传统的“致知在格物”还做过如此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然而,“即物而穷其理”实施了吗?“两小儿辩日”应该怎么解?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难道不应该去“求其理”吗?可是,实际上并没有。最后落在什么上?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上面。

如果认真“穷其理”,把“中庸”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的解释用于机械运动,再联系“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联系“力,刑之所以奋也”,离匀速直线运动或惯性定律和相对性原理还远吗?

对“格物致知”的“格”有不同理解,有一种理解是把什么放到一个框框里面。但这些理解你也不用实施,究其原因呢,孔夫子说过了,你不能“狎大人,辱圣人之言”。如果像一些现代物理学人那样,不断追问到底什么是更基本的自然规律,就都成了“不知天命而不畏”的“小人”。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大人”、“圣人”,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他自认“五十而知天命”;认为“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对于孔圣人和他弟子,天命是不变的,天道当然也是不变的。在传统儒家看来,有了“大人”、“圣人”之言,“君子”“闻道”即可。

“格物致知”无非是体验“圣人”早就知道的“天命”,还需再去“求其理”吗?

三 关于教育观

这种“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在教育上表现为师道尊严和学识传承。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既然天是不变的,道也是不变的。圣人得道,师者传播就是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惑”,老师去解就是了。从不说要去怀疑,从不认为“道”还在发展,还要后人去认识。“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个“师”仅仅是“闻道有先后”的意思而已。

遗憾的是,这种教育观贻害今日。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案,最后落到什么地方呢?落到两点:第一点,孔子何等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当然不错,但显然不够。第二点,你看这两小儿何等狂妄:这个问题把孔子问住了,就自以为得意。这近乎荒唐。如此两点,完全不提小儿辩日的深意和正确的答案,完全不鼓励两小儿对孔圣人的质疑。这反映了我们现在教育中的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课业负担极重,是不是还能这样观测自然?还能“辩日”,提出难倒孔

3 圣人的问题?

不久前,几位同事在一起议论教育。有人提及一位“国学大师”为一所名校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如果把学与师对立起来,一旦成师,仅需“传道、授业、解惑”,不必再学、再上下求索;如果成天想着“行为世范”,畏首畏尾;这必然大大束缚创造性,也恰恰反映了儒家传统教育观里的保守和腐朽。难怪该校一位至今当红的“模范教师”宣称:“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永远是最简单的。”如此宣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连现象和规律都不分的“学术超女”,较之质疑孔圣人的两小儿、或者王充时代的“儒者”,实在相距甚远。

2007年,在一次以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诺贝尔奖为主题之一的会议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桑·斯万伯格指出,“传播真理固然重要,质疑传统思维更重要。”恰恰这“更重要”的“质疑传统思维”,在儒家传统典籍中很难找到。

极富挑战精神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则不同。大物理学家费曼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他不断追问什么是更为深刻的自然规律,就是要追问、怀疑和挑战物理学界的“圣人”之言。我国大数学家华老针对“班门弄斧”,明确提出“弄斧必到班门。”何等深刻。这种挑战“圣人”的精神,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

如何使学子从小就保持对于“未知”的好奇?如何培养无畏地不断探索自然与社会之奥秘的精神?如何不断地实其事、求其是?这是教育界面临的大问题。

四 关于科学观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必然对权威盲目服从,这也表现在某些学人对科学的观点上。

先来看一位时下名人是如何引用被毛泽东称为当代“圣人”鲁迅的一段话的。诸位大概知道《科学成就健康》这本书。翻开几页就有鲁迅晚年的标准照,照片下有这么一段话:“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科学史教篇》)

把原文找来,原来是1907年,26岁的青年鲁迅发表的,离出道还有十来年。文章提到了镭的发现,对此评价极高;但对于量子论、相对论却没有提到。看来,文中所说的基本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革命之前的科学。不仅如此,文章前面还有书中没有引用的一段话:“故科学者,必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一切无有,而能贻业绩于后世者,未之有闻。即其他事业,亦胥如此矣。”即使在青年鲁迅看来,不“常恬淡,常逊让”什么事都成就不了。然而,一些时下名人恰恰并非如此。

“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这是青年鲁迅“科学救国”的憧憬。有了科学好像整个世界就光明了。鲁迅是当代“圣人”,于是他的话就是真理,科学也就成为“神圣”的了。

有如此神圣的科学吗?从来就没有。回顾科学史就应该知道这一点。近九十年前的“五四运动”,希望请来的那位“赛先生”并非神而又神的“圣物”。其实,“德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4 如此引用26岁青年鲁迅并非全意的话,配上50多岁时的标准像。用意何在? 还有著名学人强调:“科学研究就是要精确地、无偏见地描述世界”。存在这样的科学研究吗?甚至找不出哪一篇科学论文符合这样的标准。然而,一些学人却以此作为科学的定义。再三请教出处在哪里?才知道来自美国的几个委员会撰写的一本书,里面写下上面的话时,同时写道“社会相信科学家会这个样子”。著名学人就把这个“社会相信”会如此,当作科学的定义。

实际上,科学在不断地发展着。如果科学完美无缺、成了圣物,科学就僵死了,不会再有所发展了。

经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革命,科学、特别是作为自然科学中最精确的物理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我们的宇宙是一个演化整体的确认,从对分子、原子和原子核的认识深入到夸克与轻子和光子、中间玻色子与胶子,等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些都大大推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一些老大难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引力的量子化、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暗物质的实质,等等;实验和观测却发现一系列的新现象和问题,最突出的是精确宇宙学关于宇宙“暗能量”和加速膨胀的发现,这一发现大大出乎学界意料;还有关于量子纠缠、远程传输等的实质,与相对论定域性的关系;等等;以至一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感叹:“知识最大的产品是无知。”

科学具有一些要素。这些要素应该包括:如何实其事、如何求其是;认识主体是科学家个人,还是科学界的群体;如何辨别真理和谬误;等等。

实其事并不简单。要通过不断地试验、观测与周密的思考,才能逐步实现。求其是,则更是如此。一般以为,物理学讲究逻辑、讲究数学推导、需要实验检验。但是,物理理论的基础,即基本概念和原理却不是从逻辑和数学中来的。用毛泽东的话,人对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多次反复,要有积累过程。要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会引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形成,就离不开这个“飞跃”,用爱因斯坦的话,不能“从经验中提取,而只能通过自由创造得到。” (《物理学与实在》1936年)实验检验当然重要。但是,任何实验检验的都是具体的结论或者具体定理的“有用性”,而不完全是“这个体系的正当性(真理内容)”本身;二者之间的关系“只能直觉地领悟”。(《物理学与实在》)

以天文为例,古人的观测仅仅限于视觉,400年前有了望远镜,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今天,天文学的视野已经开阔到130多亿光年。新现象的发现和落实,必然带来追求规律的“求其是”。观测到的“天象”大变,难道“天道”还会不变吗?为什么要阈于孔圣人眼中的上古“圣人”,在离现在

五、六千年前所猜测的“天道”或者“天命”呢?

几年前,一些名家以魔术为例,批判“眼见为实”。岂不知,种种望远镜其实就是天文学家的“眼”,如果“眼见为实”不对,天文学还是科学吗?其实,问题的要害在于:何为认识主体?如果把观众和表演魔术的魔术师一起作为认识的主体,他们的“眼见为实”有什么不可呢?不过,仅仅是就“实其事”而言,也还要经过周密的思考。至于区分现象和本质,进而“求其是”,那将更为艰巨。

不妨再次强调,任何时候的科学和科学界,都不那么“神圣”,社会上的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在科学界大都可以找到。科学界的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并不会天然就更为高尚。今天

5 午餐时,说到某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如何谦虚。可就是这位先生难以启口之事,让红外摄像机拍了下来,闹得不可开交。个别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剽窃行为,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数十年不休。科学掮客、科学经纪人已经在我们科学界出现了;学界存在的学风问题相当严重、必须解决;不能任其泛滥。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神化科学、神化某些科学家呢?

较之中世纪教会的黑暗,神学权威的霸道,科学毕竟大有不同。科学既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随着科学的发展,“上帝”的领地越来越小。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科学毕竟不是标签,更不是商标。一旦成了标签,多半有假,是用来唬人的。科学史一再表明,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我们应该树立的是历史的、发展的科学观。

五 关于方法论

与“三畏”类似的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也导致方法论的僵化。

爱因斯坦盛赞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和指导思想,他写道:“竭力反对任何根据权威而产生的教条”;“只承认经验和周密思考才是真理的标准。”(《为德雷克英译伽利略的〈对话〉所写的序言》)这里,提出了几个问题:权威、教条和真理的标准。

任何领域都存在权威,这是事实。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更应“竭力反对任何根据权威而产生的教条”。如果把“经验”理解为对于经过实验和观测所确定的事实的认知,爱因斯坦的话就集中体现了从伽利略开始的近代物理学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

那么,思考何以周密?

通常认为,辩证法是个不错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样理解的辩证法,和刚才爱因斯坦盛赞伽利略的那句话相比较,如果考虑到认识论的内容,在意思上基本是一致的。

这样理解的辩证法,同样应该适用于辩证法自身。如果辩证法对其自身不能适用,岂非咄咄怪事?于是,辩证法就不会崇拜它自身在某个阶段的形态,因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对其自身也同样如此。

那么,什么是辩证法现有的形态呢?经黑格尔的发展辩证法,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改造为唯物辩证法。再经过列宁的概括、突出对立统

一、强调“分”和斗争性的绝对性;但没有和当时的自然科学革命联系起来。进而,毛泽东将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联系,对其有所发展;特别是在革命战争期间,进一步强调了对立统

一、突出了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当然,也不可能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所以说,20世纪整个自然科学发展、以及20世纪中期以后的社会大变革,并没有被辩证法予以新的概括和归纳。今天得到认可的辩证法,总体来讲,仍基本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末的形态。“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无产阶级专

6 政下继续革命,在哲学上与片面强调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有必然联系。

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朔到源于争辩的古希腊辩证法。与之相应,在我国上古,就有观天象、察地势和辨人事的“易”的起源;发展到春秋,逐渐产生源于农耕,以生、冲、和与反为核心的古代辨证论哲学。“辨证论”与“辩证法”相比较,不仅毫不逊色、且有质的不同,并且融合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与实践之中,渗透在社会生产、生活、文化和宗教等各个方面。然而,如何与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的生产、经济、文化等等相结合,加以发展,这是远远没有解决的问题。把古代辨证论哲学仅仅归结为“中”或“和”并不全面,有悖于事物发展的规律。其实,从片面强调“斗争”,到仅仅归结为“中”或“和”,隐约印证了古老的 “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的辨证论。

对权威盲目崇拜所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哲学的贫困,思想僵化。

表现之一,就是将辩证法等同于机械的两分法。蒲鲁东是一个很有名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于他的辩证法,马克思作了这样的批判:

蒲鲁东先生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他看范畴就像小资产者看历史伟人一样:拿破仑是一个大人物;他行过许多善,但是也做了许多恶。……好的方面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在一起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应当做的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蒲鲁东先生从黑格尔的辩证法那里只借用了用语。而蒲鲁东先生……只不过是机械地划分出好、坏两个方面而已。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

马克思说得非常明白,蒲鲁东式的“机械”两分法不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旦僵化,就必然失去生命力。

我们今天仍常常能听到这类机械的两分法、两点论。将事物分成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然后保存好的消除坏的。比如有科学也有伪科学;要做的是保存科学、消除伪科学。于是,科学必须如何完美;“伪科学”必然如何荒唐。于是,就必须有“科学警察”来加以界定、来“执法”,等等。比如有西医也有中医。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要做的是取缔中医。也有自喻既懂科学、又懂马克思主义的名家宣称:“中医百分之九十是糟粕”,要“取精华、去糟粕”。如此等等。

听起来,就像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之前批判的蒲鲁东式的辩证法。

现在有一种“系统工程”时髦:“系统工程”成了一种模式,到处套用。大力提倡系统科学者,把系统科学提到很高的地位,与数学、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并列;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位于最上端。这似乎是非常看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如果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同样会使之僵化、进而断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生命力。

系统科学的产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许多基本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然而,是从具体系统出发,上升到一般系统,不断反复、逐渐成熟;还是从建立“体系”出发,确大有不同。

7 即使按照某些提倡者的本意,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理论基础部分,也有应用科学部分,还有在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系统工程本应该属于系统科学的应用科学部分在工程技术中的运用。比如说研发两弹、人造卫星,当然包含着系统工程的要素。强调系统工程,对一些大型项目的管理、指挥和运作的当然会有帮助,甚至大有好处。对于管理或指挥人员来说,至少可以提供一张流程图,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各个方面应该如何协调,使得管理和指挥更有条理;等等。这些当然值得提倡。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模式到处去套,不做具体分析、连部分之间的协调、工作流程图都不画、甚至根本就画不出来、只能编造。“系统工程”成了“套话”,那就不一样了。其实,即使是建筑工程,也有系统工程无法包含的人文、艺术的方面。现在,有人把科学研究也纳入“系统工程”,能讲清楚?英文都难以翻译。

不久前,《百家论坛》请了几位名家讲中医,其中一位大力宣称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的观念,以此表明中医具有系统观。可是,如果人体是这样,马又何尝不是呢?蚊子又何尝不是呢?什么生物都是。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是从“望闻问切”、“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经络腧穴”、“扶正祛邪”等抽出“复杂”、“开放”、“巨系统”的具体内涵,还是用“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来套用,如何才有可能逐步解决问题?

一旦成了一种“模式”,好像一把什么东西说成是“伟大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切事情就解决了。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警惕呀!马克思早就警告过的“哲学的贫困”。

结 语

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对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启蒙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否则,以太说不会与元气说如此相似,提出“互补原理”的量子论大师玻尔也不会如此青睐太极图,等等。

然而,近代科学毕竟没有在东方诞生。反而,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倍受凌辱、战乱连连、民不聊生;历尽多年的浴血奋斗之后,才迎来新的纪元。

对比“竭力反对任何根据权威而产生的教条”,对比“只承认经验和周密的思考才是真理的标准”,近代科学精神毕竟与“三畏”、“三不畏”圣人之言相距甚远。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顽强挣脱着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和道德枷锁。不过,总会有一些“三畏”君子,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一味宣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最具有普适性”、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超越时空”的永恒道德规范,等等。明知不是“历史”、不是“真实”;却侈谈“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这是重祭精神枷锁的造神闹剧,是对历史的、真实的孔子的亵渎,也是对中华灿烂文明的亵渎,从而也是对人民大众的亵渎。这表明,对民主和科学、新文化的追求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着思想解放,不断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和世界上一切文化的精华,不断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发展、建设着新文化。也只有这样,传统文化和世界上一切文化的精华,才将会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以继承、弘扬和新生。

8

中英文目录修改

GUO Hanying: Talking Initiated with the Story of “Two Children Arguing about the Sun”

9

第17篇:两小儿辩日jiaoan.doc

《两小儿辩日》教案

江苏省淮北中学 尹梅兴

一、回忆名言,激情导入

1、今天很特别,来了许多朋友,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的名言,还知道其它的吗?(背名言)

2、你了解孔子吗?( 视频) 就这样一位“千古圣人,万世师表”今天却遇到了难题__两小儿辩日。今天学习《两小儿辩日》,请同学写辩,这是什么偏旁,看来今天课文一定关于语言的了。

3、本文选自《列子》这是一部怎样的书?(视频)

其中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二、以读为本,层层深入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想了解这篇寓言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读书开始吧!

(一)读课文注意正音 停顿读准读顺。一读:学生诵读,读准字音,感受文言文的节律,读通句子。

让我们随心所欲地读读课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断句”,也叫句读。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1、同学读 (视频拼音)

2、(视频停顿) 教师读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二读:教师范读,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读课文试着说说全文的意思,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文言文,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示意,老师随时为你服务。

同学读,同学提出重点字词

教师(视频字词)

内容讲解 (视频内容)

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三)刚刚仅仅读懂了意思,还没有把这篇传世佳作的韵味读出,分角色合作朗读,注意 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三读:同桌分角色读,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出韵味。

1、同学读

这两个小孩子观点都非常鲜明,理由也是那么充分。我们想象一下,他们辩论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呢?这样吧,请两个同学来表演一下。咱们听一听两小儿是怎样辩斗的,看看有没有辩斗的味。

师(微笑着对生2):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孩,听你刚才的语气大概说服不了别人吧。他的话有说服力吗?

大家先说说他们辩斗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子?给上场的同学提个意见,该怎么做?(可从形体、声音、语速等要求。)那是一个反问句,他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这样的语气强烈一些。你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服我们大家吗?

生2(点点头):他读“大如车盖”时音重一些,还用手比划出车盖的大小,仿佛我们面前就有一个大得像车盖一样的太阳,读“则如盘盂”读得轻一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午的太阳很小很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气要强烈一些。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

6、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生应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自以为有道理)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读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 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一、课本剧表演,深化文本

孔子听后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孩子们,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还是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请教我们的后人吧。”

孔子:现在我们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来到了一群热爱科学、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中间,他们一定能解答我们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我们吗?

小儿1: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

生: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小儿2: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多了,是不是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生:不是,那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四、辩论“远近”, 拓展延伸。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现在我们知道日地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早晨太阳离我们稍远一点,中午稍近一些,两者相差约等于地球半径,仅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2300,这对观察太阳的大小和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能都不起多大影响。

(视频)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孔子不知道的问题,你们都能清楚地说出来。老师佩服你们,孔子更欣赏你们。如果你是孔子,能用名言回答两小儿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4)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3)虚怀若谷、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

五、教师寄语

疑,《辞海》解释为“不相信,不确定”。未通之理,未解之惑,未识之物,都是“疑”。学习就是要存“疑”,破“疑”。有“疑”才能有所求,破“疑”才会有创新。

“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瓦特产生了疑。“苹果为什么往下落,而不飞上天?”牛顿有了疑。正是有了这“疑”,才有了蒸汽机,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惟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的人,才会因此而“疑”,才能透过现象本身才探寻其本质。

古希腊哲人谟克利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孔圣人,还是乳臭未干的小娃娃,面对知识的海洋,都要牢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最后,送一句名句与大家共勉,“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路,不仅指求学之路,更指人生之路。让我们点燃头脑中的火把,去勇敢地怀疑和探索吧!

六、作业

请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或通过思考,说说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提供选题,小组合作。说两小儿/说两小儿的“笑” 说孔子/说“孔子不能决”说神话/说太阳/太阳距离人远近

读苏轼《日喻》,谈谈启示。

第18篇:两小儿辩日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王秀伟

《两小儿辩日》学教案

学习目标 :

1、根据注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读懂文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重难点:

读懂文本,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简介作者作品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盘盂探汤孰汝

(三)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课文大意复述故事

(四)搜集孔子的名言

(五)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认为日出时离人近,日中时离人远;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近大远小。认为日出时离人远,日中时离人近;根据温度来判断的,远凉近热。

3、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

4、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怎么样了呢?

5、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

二、交流研讨

可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1、①远小近大的原因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2、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3、小组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4、你认为两小儿该不该笑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三、拓展延伸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眇:盲,瞎。或:有人。扣:同“叩”,敲打。扪:抚摸。揣:抚摸。龠:古乐器,形状像笛。

一个天生的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太阳是什么样子,他向眼睛好的人询问。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个铜盘。”他敲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听到钟响,便以为是太阳。另外有个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像蜡烛。”他摸了摸蜡烛,记住了它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短笛,就以为是太阳。太阳同钟和短笛相差也够远了,可是瞎子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只是向人家询问得来的。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此文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即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附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四、师生留白:

第19篇:《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上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记叙了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的问题,各执一词,连圣人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究精神,也说明世间万物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法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过一些文言文,但积累不够,所以单独的理解一篇课文还存在困难,并且觉得难,所以存在不喜欢学文言文的情绪。所以事先先让同学读熟该篇文章,并质疑。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学生质疑来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四、说目标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我请同学来读一读这几句。(指生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孔子有关的故事——《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生读课文,师指生谈读后感受;师指出文言文本身就蕴涵韵律美,读时要注意停顿、节奏,下面请听老师带来的录音朗诵。(播放课件)

三、再度课文,疏通文章

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重点研读,感悟辩斗

1、师指生谈: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针锋相对!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

亮出双方的观点吗?(生读,理解“去”)

3、他们的观点是什么?(生读,师随机板书并理解: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播放课件)

(1)、同样是在早上,同样是在看太阳,结果却不同,这是为什么?(角度不同:视觉、触觉)

(2)、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感受到过这样的现象吗?(感受到)看来,两小儿说得都是事实。来!我们再来读读两小儿的观察结果,体会体会他们不同的观察角度。这样,男生读前面一小儿,女生读后面一小儿,我读提示语。准备!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一儿却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

(3)、同学们,按照常理来说,远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小一点,近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大一点,是吧?那好,现在我把“车盖”和“盘盂”这两个词语的下面画上(),谁能在这两个括号里填上“远”和“近”这两个字?生上台板书,在“车盖”处填了“近”,在“盘盂”处填了“远”。

同样地方法补充板书:生上台板书,在“沧沧凉凉”处填了“远”,在“探汤”处填了“近”。)

4、感悟辩斗

(1)、理解“辩斗

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

师:(板书“辩斗”)你们是怎么理解辩斗的?(争论、辩论)

(2)、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倾听。

(3)、同桌到讲台上朗读“辩斗”?

(4)、师生辩斗

五、畅谈感受,深入主旨

1、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

(1)、这时候,孔子来了。可是,这个问题,孔子说得上来吗?(孔子不能决也。)谁能为“决”组个词语?

(2)、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理解“知”(知识、学问、知道、懂得。)解释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笑一笑读’孰为汝多知乎?”

(3)、孔子不能决也,你能决否?(吾能决也)

(4)、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也”?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想起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生抢答: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做到了!正所谓“疑则进也”!正因为有当日他们的“不知”,才有后人的探索,才有今日我们的“知”。说得好啊!你们从刚开始的难读,到读出这么多感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自主选择,拓展作业

师:走出课堂,我们还大有可为。(出示练习)你来选做:

1.乐于分享的你,可将故事讲或背给周围的朋友听;

2.善于积累的你,可结合大家的发言,记下你的点滴感悟;

3.善于表达的你,可坐上时空穿梭机,当一回孔子之师;

4.爱思索哲理的你,去读读《列子》(如: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版bookstore.shuku.net)吧,那里有更多寓言故事。

六、说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近)车盖——盘盂(远)

日初出辩斗日中

一儿(远)沧沧凉凉 —— 探汤(近)

孔子不能决也

七、说反思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反思自己的得与失:

第一,关于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问题。因为这是我本堂课最想达到的目标,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完成较好,但是感觉还有提高的余地。这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必须准确地把握学习起点。因此,一开始我就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困难,这就是我摸清学情的第一步(难读、难懂),于是我顺学而导:面对这样的困难咱们用什么办法解决?这是学生自己说出了多读、参考注释、借助资料等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教路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在读课文中,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采取了齐读、自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顾问的韵味。是否让学生自由结合排出课本剧,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关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问题。这是新课标当中的新理念,为此本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有所成效也有不足。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找出两小儿辩日的核心所在,我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同学们很快找出答案。教师说得是否有写多,让学生分组讨论是否会更好。

第三,关于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文言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的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这节课除了大量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因此“熟读成诵”及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达成度不够。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太确切,教师还应及时进行评价与引导。

第20篇:《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城关第四小学 杨林霞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s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故事。文章节选自《列子·汤问》,它叙述了古时候,两小儿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没有作出判断。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学海无涯,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2、学情分析

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故事之前,学生已学过本学期的第一篇文言故事《夸父逐日》,初步感悟了古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因此,学生对古文并不陌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另外,本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表演欲望强烈,喜欢读课文,能踊跃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配合老师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实际,结合语文新课标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1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5、教学媒体

(1)孔子的图像及相关的文字解说。

(2)《两小儿辩日》的朗读录音,幻灯片若干。

6、课时安排

本课共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会本课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背诵课文,弄明白课文中相关的科学知识,表演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本课教学为第一课时教学。

二、说教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既可发挥教材的优势,又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我选择“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2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我让学生“去读、去说、去练,去评、去讲、去演”,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必经之路。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逐层铺垫,设境激趣

1、导入:课件显示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齐读这些句子。问:“你们这些话是谁说的呢?”(孔子),教师通过白板中的橡皮擦,通过擦拭,显示出事先蒙层的孔子图像,然后动画出现孔子另外的两幅图像,并配以文字解说: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过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却被两个小孩子难倒了,孔子是否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汤问》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

2、揭题,解题,质疑。

生齐读课题,说说:“辩”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再齐读课题,问:读了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问:两小儿为了太阳的什么问题而争论?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结果怎样?)下面我们先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设计目的:由自定义动画的形式引入课题,尤其是对“辩”的

3 理解,学生先自己理解,教师在点击白板,字幕缓缓出现“辩”字的解释,意在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对课题质疑,既锻炼了学生提问的能力,又确定了学习目标,统领全篇。]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1、教师播放《两小儿辩日》朗读录音。然后归纳朗读文言文要领:语速稍慢,适当停顿,注意长句的读法。

2、试读。请学生自由试读课文,将读不懂的字画下来,读的时候注意参阅课文下面的注释。

3、范读。教师范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边读边点出白板中的笔,用斜线画出读课文时的停顿。然后教师请三名学生到黑板前,仿照老师的样子,边读边画出课文的停顿。

4、学生根据画好的停顿,弃读课文。

[设计目的:在这一部分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朗读,再加上多媒体电子白板的运用,让学生把文章读顺口、读流利,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后面感情朗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意思扫清了障碍,学生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学习就变得轻松自如了。]

第三环节: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多媒体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后,指名学生到黑板前,边读边点击白板中的笔,进行填空。填好后全班再齐读一遍。

第四环节:自读课文,弄清观点

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二:对“太阳离人远近”这一问题,两小

4 儿的观点截然不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两小儿的观点各是什么?请用“------”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自学后指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日始近

日中远

日始远

日中近)

步骤二

二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各自的理由

太阳到底是近是远,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看法,其根据什么呢?请同学轻声地读课文,用“﹏﹏”画出有关语句。

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指名说。评议。 (教师板书:近大远小

近热远凉)

(设计意图)学生读文后,对课文主要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多媒体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归纳总结了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了重点,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第五环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让学生思考:“辩斗”是什么意思?“故”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自定义动画出示答案,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的意思。动画形式的演绎,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六环节:学习生字词

先出示本课的会认字,再出示会写字,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激光灯的演示,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达到会认会写的目的。

当堂训练部分,让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或书写时坐姿好的学生,教师可当堂拍照,利用西沃授课助手上传照

5 片,引导其他学生学习。

[设计目的:以上四个步骤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归了课堂主人的地位,以学生的读、说、思、评、写代替了教师琐细讲解分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击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合作意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近

日中远

日始远

日中近

近大远小

近热远凉

[设计目的:一则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六、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故事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虽然理解上有些困难,但学生在课堂上仍然兴趣盎然,课已完而意未尽。作为教者,我认为这堂课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课堂伊始,首先是解题质疑:孔子这样一个圣人会有什么 6 问题弄不清楚的呢?再是带疑初读,感知课文内容。三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四是拓展延伸:两小儿没弄懂的问题你能找到答案吗?„„这些教学程序,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起来轻松;二是充分体现了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齐读,范读,领读,指名读,自由读,感情读,表演读,配乐读,读得酣畅淋璃,读得尽情尽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些读中水到渠成;三是发挥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如理解课文意思的时候,同桌互相说;朗读课文时,互读互评;表演课时,其他同学既当观众又当导演,这种方式既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各自的才干,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家取长补短,都从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