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四年级 长城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9:57:0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四年级《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和高大坚固。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与内容

1、聊天导入:

师:喜欢旅游吗?那有去过长城的吗?那能说说长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吗?(生说感受)这么壮观的景象,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师边放长城视频)

2、师:看过了影片,现在,长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生自由说)

师:是啊,这真是一项气魄雄伟的工程啊!(师相机板书:气魄雄伟)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这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整体把握

1、观察彩图,了解图意。(课件打出两张图片)

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长城,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可是,要想完整地游览长城,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看一看,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师重点强调远近和高低)

三、小组合作、探讨研究

师:是啊,从每个角度去看长城,都能感受到它与众不同的美。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的游客?从哪能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课前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大声地自由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出长城气魄雄伟的句子,把它画下来,然后和你的同桌读一读。(课件打出要求)

四、学生汇报,教师指导阅读

1、理解弯的特点:(板书:弯)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结合图片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知道“崇山峻岭“是什么样吗?“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3)品读

师:长城像一条长龙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能把这种连绵不断的感觉读出来吗?

2、理解长的特点。

(1)师:长城到底有多长?(“有一万三千多里”)

(出示课件)师在地图上指一指哪些省市有长城。

这一万三千里真长啊,跨越了大半个中国;这一万三千里真长啊,日日夜夜不停地走,还要走上5个月。看来,这万里长城真是名不虚传啊!(板书:长)

(2)体会说明方法的妙处:

师:这个数字多重要啊!这回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了吗?

(3)品读课文,读出气势。

师:长城这么弯,这么长,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请你带上你的感受,自己试着读一读。(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理解高大坚固的特点:

师:长城还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图片和句子)

师:这每一块巨大的条石都有两三千斤重,把它们连在一起,可以绕地球一周多。也正是这巨大的条石才使长城经受住了岁月的洗礼,千年不倒。长城真的可以说是高大(坚固)板书:高大坚固。

4、理解宽的特点:

师:继续汇报。理解“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句话的好处。(板书:宽)

6、理解设计巧妙的特点:(课件出示图及句子)。

(1)结合图片,重点介绍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说说他们的位置和作用。

(2)词语理解:“屯兵”是什么意思?打仗的时候他们是怎样“互相呼应”的?

(3)体会设计的精妙

师:为了防止敌人入侵,古代的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这样的结构,使它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三、小结(课件出示长城配乐图片)

师:(指板书总结)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长城,这就是像长龙一样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这就是高大坚固而又宽阔平整的长城,这就是我们的长城,永远的长城!面对这么伟大的设计,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对古代的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如果有时间就把它写下来)

长城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传大的奇迹,仅仅是因为它的气魄雄伟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推荐第2篇:四年级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世界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景观,更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因此被列为这一单元课文的首篇。

此文有四个自然段,分别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长城联想”和“赞美长城”四个方面展开描写。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

2.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走进文字中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搜集长城相关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相关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篮球馆等图片

生:欣赏交流

师:这些蕴涵高科技、环保、人文内涵的现代化建筑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现代人真了不起。

多媒体演示: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图片

生:欣赏交流

师:古代劳动人民同样了不起,他们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一个个奇迹。毛主席曾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游览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自读课文交流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长城远景图 学生给图起名 (长龙、蜿蜒盘旋、气势雄伟„„)

引导:借图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 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句

(2)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引导:列数字的准确 打比方的形象

(3)指导朗读

资料补充: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到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万里长城。

生:交流内心升腾的情感

(4)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远处)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

(2) 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两米多高、五六匹马并行)

(3)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在构造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垛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多媒体演示长城构造

(4)这些构造向我们传达了什么讯息呢? (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了解2000多年前秦始皇修筑长城)

(5)有感情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 交流:此时,你内心又升起怎样的情感?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2)仅三个字就拉近了我们与长城的距离。再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问:此时,你又会想些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点名朗读)

“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要抬到高高的八达岭上”

(4)激情: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点: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砖石组成,不如说是由一个个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筑成。 难怪作者感叹到:

4.学习第4自然段

(1)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学生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你理解了么? (学生发表见解)

(四)品味长城,升华情感: 如果你到长城,亲眼看到了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学生交流 图片演示引入后几课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长龙

一万三千多里气势雄伟

近看:高大坚固 垛口 了望口 射口 城台

走上:长 险 多 重 难

赞美:伟大的奇迹联想触景生情

智慧

血汗

推荐第3篇:四年级《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长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世界遗产”。围绕这个主题,选入课文的有《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景观,更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因此被列为这一单元课文的首篇。

此文有四个自然段,分别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长城联想”和“赞美长城”四个方面展开描写。其中,“远看长城”突出表现了长城之长,“近看长城”则表现了长城之高大坚固,接着文章又由长城之长和高大坚固自然引发了“长城联想”。在简要介绍了长城的主要特点及由此引发的联想之后,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赞美长城”就非常符合文本本身体现出来的情感逻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小组合作交流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情为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屯兵、堡垒、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词,朗诵重点生字词。(口头完成,课件显示)

chïnɡ shān jùn lǐng wān yán pán xuán jiā yù guān

( ) ( ) ( )

Chéng zhuān du? zi tún bīng báo l?i

( ) ( ) ( ) ( )

qì pî xiïng w?i zhì huì níng jié dǎ zhànɡ

( ) ( ) ( ) ( )

2、下面的意思可以概括成什么词语?(口头完成,课件显示)

(1)( 蜿蜒盘旋 )像蛇一般弯来扭去,绕来绕去。

(2)( 气魄雄伟 )气势雄壮而伟大。

(3)( 垛子 )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

(4)( 崇山峻岭 )高而险峻的山岭。

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课件出示,集体朗读,看看国内外名人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道——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2)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

(3)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4)以色列前总统说: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5)毛主席也曾这样写到:不到长城非好汉。

导入: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在游完长城之后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看到这句话相信很多同学有疑问了,谁有问题大胆的提出来跟大家来分享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a为什么说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b伟大在哪里?

C长城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明确作者的观察顺序)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补充资料:(体会长城的长)

一万三千多里:曾经有人专门测过,一个青年人徒步走完一万三千里大约需要508天,一年半,真长。

它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这里长城跨越了多少个省份呀?我们来数数。(师生一起观看地图)7个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嘉峪关

4、再用你们的慧眼看看文中还有哪些词语说明了长城很长?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5、城像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时而弯曲,时而延伸,起起伏伏,这姿态多美呀,多有气势呀,让我们读出长城的美,长城的气势。

目睹这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以手指示学生读):(反复吟诵中心句,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确是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想不想走近看一看?好,老师也已经迫不及待了,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你到了长城脚下看到它是什么样的?生自由读

(二)近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并填空,体会长城的结构特点?(课件出示)(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很快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长城的特点,而且印象深刻)

长城( 高大坚固 ),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小结:长城从修建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长城还依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它的坚固我们所有的人可以见证。

3、补充资料。(体会长城的作用,以及它的高大坚固)

结合课文的描述在图片上标出来:垛口、瞭望台、射口、城台

成排的垛子(抵御外来的侵略,当年秦始皇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把长城连在一起的) 瞭望口(用来瞭望,观察敌情的) 射口(因为古代大部分是射弓箭的,所以这个就是用来射击的) 方形的城台(古代不会像我们现代这样这么发达,有手机,他们都是通过烽火来传递消息,比如说只要有敌人来了他们就点燃烽火,其他城台上的人就可以看到,有时,这个城台士兵还可以在里面休息)

八达岭城墙高6——9米,最高处达10米,墙体都用抗腐蚀、抗风化、性能好、硬度高的花岗岩包砌,石条最长3.1米,重1.5和1.7吨,墙体填满泥土和石块,用夯筑石;墙的上面填三四层方砖封顶,用糯米碜石灰粘接灌缝,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这样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样巧妙地设计,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教师指示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在高大坚固的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并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分享感受最深的句子。

(1)单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劳动人民修长城很艰难)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两三千斤重,同学们,这相当于一辆大卡车的重量呀。一个人能抬起来吗?(修建长城需要很多的人,工程量很大,而且很艰难。)

师生诵读:(进一步体会修建长城需要很多的人,工程量很大,而且很艰难。)

修筑长城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

数不清的巨大条石,就靠着———

(补充资料: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

你还能想到劳动人民会遇上什么困难?出示: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恶劣的天气、烈日炎炎、一不小心就掉下了山岭、监工的毒打)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拓展学生的思维,感受修筑长城的艰难)

A一群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在那迈着艰难的步子。。。

B一位监工,在那里不断地抽打正在抬着条石的劳动人民。。。

C一位劳动人民由于没有站稳,摔倒了悬崖下。。。

过渡:是的,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但是它还是以他的傲然的身姿挺立在的大地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完成,而是

出示句子: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比较句子,把想到说给同学听。(体会到修建长城需要很多的人,工程量很大,而且很艰难)

A、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B、(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补充资料:公元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450千米的长城,就征调民工180万。(修筑长城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3、朗读激情民族自豪感。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括号的动词说明作者身临其境,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油然而生)

(1)让我们一起满怀赞美、满怀敬佩,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2)、让我们一起激动地、自豪的对全世界说: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让我们带着赞美,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巩固课文的内容,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2、深情朗诵诗歌。(激发民族自豪感)

长城啊长城!

你向人们描绘着中华山河的锦绣,

你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

你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终于登上了长城!

我站在崇山峻岭的高峰之巅,

我站在气魄雄伟的城楼之上,

向着群山,向大海,纵情高呼:

我爱长城!我爱中华!

3、在八达岭长城,我们看到,被人刻上密密麻麻的字,城砖已经面目全非。有的人在长城上表达爱意,也有人把对他人的恨留在长城上,一些外国游客也入乡随俗,将这里当作留言墙,韩文、英文等文字时有出现。 假如请你在网上针对此种现象留言,你的留言是什么?(激发学生乃至全民保护长城决心)

五、板书设计

远看 像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 伟大的奇迹

推荐第4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课件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介绍长城。(课件)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长城地图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3 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快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了什麽内容

二.合作交流。

1、说说生字新词。(课件出市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 智慧(hui) 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三、品读体验

1、观察远景图。(课件)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这一小节。

(2)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2)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3)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仔细的体会一下用词(课件)

4、读第四段。交流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3)所以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给予了长城很高的评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

二、总结全文。课件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观察长城

近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

奇迹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níng jié

zhì huì

jiān gù

chéng qiáng wān yán pán xuán

(

) (

)

(

) (

) (

)

二、把下列词语补从充完整

( )山( )岭

互相( )应

蜿蜒(

)旋

气( )雄伟

三、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这一断长城建筑在八达岭上,高大艰固,是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2、城墙上铺着方砖,向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推荐第5篇: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学设计

曹之新 2011年10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9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1)介绍观察点。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注:学生可能无法说出来,老师应当适当地引导。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作者走在长城上)

(2)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插图,结合下列词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

推荐第6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

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此文章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推荐第7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我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学会了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还会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我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是在感情读文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我学会了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理解了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课前准备】

中国地图 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学习导航:用心去做,我们将会遨游在那片知识的海洋,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谈话: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导: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2、欣赏视频: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我们一同来欣赏长城的美景吧。

3、谈感受:欣赏了视频,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观图

1、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1)介绍观察点。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 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

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看远景图。指读思考: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 \"一万三千里\"这个资料?(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看近景图。自读思考:

(1)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细读第二自然段,画一画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垛子、-瞭王口、射口城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读描写瞭望口和射口的句子,然后读描写城台的句子。

(2)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句子理解:

(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

*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观看视频谈感受。【百度视频】优酷网 秦朝修筑长城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 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5、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作者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共同感受作为中华儿女的这份骄傲吧!)

四、课外拓展 提升自我

1、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搜集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数据,写一段宣传长城的解说词。

2、为长城写一则公益广告词。

3、以“小小导游员”的身份介绍长城景点及相关的故事。

4、小组合作:办一份与长城有关的手抄报。板书设计: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

近看长城:高大、坚固

作者联想:劳动人民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

一、二自然段,再教学

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它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像。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次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文通过\"观察彩图,了解图意\"-\"图文对应\"-\"图文对照\"-\"复述插图\",四次看图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观察能力的训练,从中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拓展延伸\"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推荐第8篇:四年级《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整个单元有开篇的作用,而且其中还连带着单元的习作,所以,它的地位不言而喻。

开篇,我让孩子们分享了提前准备的长城的资料,拓展了一些关于长城的知识,接下来出示了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眼中的长城。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不吝赞美之词。我顺势提出,作者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观看课文朗读视频,找一找。学生找的又快又准,直接找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接着,我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通过叫小老师领读词语,和强调易错字,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进而,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受这世界奇迹—长城,并叫人单独朗读,再同学单独朗读的时候让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都讲了什么内容。

我点拨指导朗读,引导他们用一个词概括出每段的内容,效果很好。每一次我都回到中心“奇迹”。

最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本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文章结构是怎样的?他们都能发现并准确的说出。

不过,本节课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特总结如下,有待改正:

一、没有大胆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或朗读。

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准确,评价语单一。

三、不善于引导孩子朝着我想要的方向走,这一点需要多多学习。

四、教学设计简单、常规,没有亮点,第一次单独授课语文,还不敢大胆突破创新。

推荐第9篇:四年级《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是文本第一单位的第四级第五卷,整个单位有开放的作用,它也与工作的单位相关联,因此它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开幕,我制作了长城的信息,扩大了长城的一些知识,然后制作了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谈论你的眼睛长城。孩子们回答了各种各样的话,毫不犹豫地赞美这个词。我顺势疗法,长城眼睛的作者是什么样子?快速阅读文字,找一看。学生发现快速准确,直接找到文章的最后一段,即文章的中心句。我生产这个段落,而宏伟的项目世界奇迹四个字变红。让学生讨论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些话。除了我的期望,孩子们都非常好。同时,我通过对关键字的分析,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

这一课,我会抓住最后一段,让孩子们自由报道,为什么世界历史上的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沉默阅读文字,同时绘画侧笔。下一组讨论。孩子们特别快速地找到。孩子们在哪里报告,我在哪里教书?好结果。与孩子们 在报告中,我被指示大声朗读,效果非常好。每次我回到中心的奇迹。

最后,我展示了长城导游词格式,让孩子们填写自己的内容。很快,他们成了一个小小的导游,我很高兴。

但是,这个教训,我还是抓住时间不合适,导致压力大厅。特别是当学生报告了工作的人,我没有直接指导读书,而是跳过,后来谈到了,浪费了时间,希望他们可以学习多久,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推荐第10篇: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2页。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师:看来预习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自由读句子,你比较关注哪个词语?

气魄雄伟写出了长城的特点,气势。工程,可见非常浩大,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世界,不仅仅是中国,可见长城威名远播,世界闻名。奇迹同上。

师: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气势

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红蜿蜒盘旋)非常正确,齐读 词语,读出它的意思。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不错,美中有气势。)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83页的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近景图。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⑤回归“奇迹”。

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升华

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出示: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出示句式,学生配乐写话。

长城,。

3、开火车交流,汇成一首诗。

4、有一个小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出示: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座丰碑,见证炎黄子孙的智慧。

长城啊,长城!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骄傲!

学生齐读诗歌。

五、理清写作顺序。

1、远看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我们不禁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近看长城,高大坚固,构思巧妙。我们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目的一样,效果一样,但作者的观察点却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吗?

(板书:远——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他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游览了——长城,见识了——长城,赞叹了——长城,下节课作者还会从另一个角度带领我们去理解——长城。

板书设计:

17 长城→奇迹远

加载中,请稍候......

第11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课的第2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三、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以及世界遗产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出示课件)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共5张),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课件出示)学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朗读

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最好能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来说。

2、交流汇报: (1)从远处看,长城非常长(板书)。

(出示课件)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

(出示课件)理解“蜿蜒盘旋”:我们来看看课本上的图片,长城是弯弯曲曲的,那“蜿蜒盘旋”是指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弯曲延伸。“一万三千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二里等于一公里(也就是一千米),那一万三千里就是六千多千米。曾经有一位探险家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徒步走完长城,你说长城长不长?真实名副其实的“长城”啊!

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男、女生分别朗读。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现在我们来到长城脚下看看,又有什么特点呢?

(4)近看长城,它的特点是高大坚固(板书)。从哪看出长城的高大坚固呢?

(预设生答: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 宽: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5)(出示课件)理解“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的位置及作用,请你在书上这幅长城的近景图上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来。

(6)方案1: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城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但是在很久以前它一直起着传递信息、防御外敌的重要作用,从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呢?(从侧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我们在学习《观潮》这一课时,作者通过人山人海的盛况和人们昂首东望的期盼之情,也是从侧面烘托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从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是否合适?)

方案2: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现代的战争使用什么来进攻和防御呢?那长城在古代的战争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是呀,长城既可以进攻敌人,又可以用来防御,还能互相传递消息,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从侧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在这学期所学的课文中,你还想到哪篇课文也是用了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呢?(我们在学习《观潮》这一课时,作者通过人山人海的盛况和人们昂首东望的期盼之情,也是从侧面烘托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从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3、齐读:让我们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吧!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了什么?(古代的劳动人民)

3、(课件出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是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注意习惯的差别,我们用“公斤”作为重量单位,但在我国的有些地方时用“斤”作为单位。一公斤等于两斤,两三千斤就是一千多公斤。咱们班一个小同学的体重大概是30公斤,那一块条石就相当于全班50位同学的重量!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艰辛呀!

(3)第3自然段用了两个“没有”、两个“无数”,还有“陡峭”,你有什么感受呢?

(4)请你想象一下,当时还会没有什么呢?古代的劳动人民又是怎么建造长城的呢?

(5)是啊,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课件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6)复习“智慧”这两个生字的写法,师板书并讲解。

(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智”的上面是“知道”的“知”,下面是“日”,就是每天知道一点知识的意思。“慧”的上面是“彗星”的“彗”,上面的两个“丰”,一个代表“国事”,一个代表“天下事”,中间的部分表示“家事”,都要放在心上。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算得上一个有“智慧”的人。)(是否有必要?在第二课时学习合适还是复习合适?) (7)缩句练习:血汗和智慧凝结成长城。 (8)思考、四人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填空: “多少”表示(无数)。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的(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9)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10)让我们满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你能把这句话改成反问句吗?(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难道在世界历史上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学习写作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通过“移步换景”这个词语学习:在游览过程中,“移步”就是移动、变换我们的脚步,我们的位置变了,眼前的景物自然也变了,也就是“换景”了。课文是怎么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呢?下一课我们学习《颐和园》的时候将会继续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如果聪明的你学会了这种方法,一定会为你的文章增添色彩。

五、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第12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克尔台学校 张艳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长城的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如果你有机会去北京,你最想去哪,为什么?

如有学生回答想去长城,随机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领略长城的风采。(播放长城图片)

能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说你眼中的长城吗? 板书:气魄雄伟

下面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游览这气魄雄伟的长城。(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读出长城的气势。)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出示几个重点词语或不好读的词语,指名读,纠正字音。

3.指名轮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感受长城

1.师: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美,浏览课文,找到这句话。

课件出示最后一句,指名读,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2.出示长城远景图:远看长城,是一个怎样的长城? 学生自由读,学生汇报,说说长城远看有什么特点。抓住“长龙”、“蜿蜒盘旋”、“崇山峻岭”“六千多千米”感受

长城的长及雄伟。

板书: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

课件出示长城地图,加深理解,随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读出长城的气势及骄傲自豪之情)

小结:这样气魄雄伟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作者说——(齐读最后一句)

3.过渡:这是远看长城,那么近看长城,是一个怎样的长城?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学第二段。可以当小导游介绍,也可以画一画图展示,也可以·····

学生汇报,相机出示长城近景图及补充资料介绍,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让学生指出长城的构造及设计的好处,体会长城的巧妙设计。随机指导朗读。

板书 :近看长城 高大坚固

师:这样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长城,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我们说——(齐读最后一句)

小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方法。

4.假如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想到什么?

作者也想到了很多,这就是联想,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了另一种事物,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作者的联想。读一读,把

自己的体会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说出修筑长城的困难,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重点句子,师范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师:与其说长城是用条石和城砖筑成的,不如说是用劳动人民的智慧筑成的,是劳动人民的鲜血和汗水筑城的。 这在世界建筑史是史无前例的,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说——(齐读最后一句话)

板书:联想:鲜血和汗水 伟大的奇迹

四、抒发情感、总结激励

课件出示各国总统及我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美,教师激情朗读。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写在本子上。

一边听歌曲《长城长》,一边播放长城四季美景,给学生营造气氛。

学生朗读自己的感想。

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鼓舞着我们中国人民用坚不可摧的意志努力拼搏、奋勇前进,使祖国像巨龙一样永远腾飞!

板书设计 11 长城

远看长城 像一条长龙

气魄雄伟近看长城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站在长城 鲜血和汗水

第13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4、学会网络查询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2、难点:

理解文中的名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到过长城吗?想不想去看看?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先去领略一下长城的风光。(大屏幕展示八达岭长城风光图)看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是啊!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许多中外游客游览了长城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

媒体显示:

1、“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长城!”

2、“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3、“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同学们,这是三位游客到了长城之后的感慨,你们万万想不到,这些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分别是出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之口。听了这些了不起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美,老师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呢?让我们打开课文,细细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找到答案,好吗?

二、图文对照,初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 想一想:

每段分别长城的哪个方面?

2、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浏览课文:

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三、图文对照,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

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城的长?

2、媒体显示第一句理解: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3、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句子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样比喻更显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

4、你还可以把长城比做什么?

练习:

远看长城,像(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5、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朗读句子,显示长城经过的示意图。

随机介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着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6、看着地图,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

是啊,长城绵延万里,途径了我国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十多个省市,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到的照片中,其他建筑物都是模糊不清的,只有中国的万里长城清晰,可见长城的气势磅礴。

7、长城这样的气魄雄伟,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一段。

四、对照图片,学习课文第二段

1、从远处欣赏完了长城,现在让我们走到八达岭脚下,从近处去感受一下长城的高大坚固。

先读读这些词语,媒体显示:

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堡垒 屯兵

2、默读课文:

边读边找一找,说一说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哪里?分别有什么作用?

3、学生上台指点解释这些词语意思,并说说作用适当点拨。

(互相呼应:补充作用)

4、思考:

你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⑴ 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⑵ 城墙顶上:

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⑶ 城台:

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5、假如你就是一个小导游,带着一群游客来到了八达岭上,你将怎么样给大家做介绍呢?请再仔细读课文,准备解说词。

6、学生上台介绍,并媒体显示。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着小导游的解说,我们也似乎亲身来到了长城。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作者想到了什么呢?媒体显示这句话。说说这些带点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2、媒体显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朗读这句话。

多少:表示无数。包含作者无限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3、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条石、举例感觉二三千斤重、建筑的地方、让学生充分感受修筑长城的不容易。)

4、是啊,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让我们带着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男女分角色朗读这两句话。

六、总结全文,发表感想

同学们,这样气魄雄伟、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就是劳动人民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怪不得连世界伟人都赞叹她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假如,你也亲身来到了八达岭脚下,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怎么赞叹呢?屏幕显示长城背景 出现句子:我站在长城上,踏着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此时此刻,我不禁想大声赞叹:„„

七、作业

自主搜集有关的长城历史、传说、故事、图片资料等,在第二课时做交流。

第14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课看图学文的教学内容。它由两幅长城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增加有关长城的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如何做到行文有序有物。

二、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8个生字:“崇、峻、嘉、峪、瞭、屯、垒、魄”;会写13个生字:“崇、旋、嘉、砖、隔、屯、堡、垒、仗、扶、智、慧、魄”。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学习本文,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紧紧依靠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来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关键处给以点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观图品文——局部制画——评议感悟”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个过程中,成为真正的知识发现者。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长城远景挂图)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这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生答:长城。(师板书)

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长城的样子吗?

相机教学词语“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并试着用上这两个新学的词语来介绍你所见到的长城。(学生进行口语练习)

看到长城,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自由发言)

二、自由读文

要求: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检查生字新词。

问:这组事物名称的词语你会读会理解吗? 垛子 智慧 堡垒 砖头

问:这组动作的词语你又能把它们读准并试着做做动作吗? 扶着 瞭望 屯兵 相隔 打仗

2、检查课文内容。

(1)

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2)

长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可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归纳。 提示:(

)的长城 随机学习生词:气魄雄伟

3、检查朗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图片等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课外搜集资料,你了解到有关长城的什么内容? 学生汇报课外搜集的收获。

二、学文感悟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是抓住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为了说明它长课文还用上了什么词语?(具体数字)

建这么长的城墙容易么?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2、近看长城又是怎样呢?

(1)细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介绍了长城是有哪些材料筑成的,城墙由哪些部分构成?

出示长城近景图让学生指出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的位置,并指导学生试着用简笔画把长城的结构画出来。

(2)通过了读文画画,我们知道了城墙的特点是高大坚固。你认为长城这样的设计合理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俗话说:触景生情,所以作者站在长城上„„ (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体会词句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个句子要重点体会“站在”、“踏着”、“扶着”、“想起”这四个动词的作用,明白这是作者触景生情而自然展开的联想。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先联系“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一句话进行理解。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让学生比较一下大概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从而体会出修筑长城的的确确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再联系第

1、2自然段进行体会。课文先写长城的长,从侧面反映出工程的艰巨:在“崇山峻岭”之中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为什么呢?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三、总结全文,领悟表达方法

1、讨论交流:通过读文体会你明白了写什么?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2、回顾课文,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根据课文的介绍结合自己的理解当小导游,设计导游词介绍长城。

板书:

形态

像条长龙

城墙顶上

气魄雄伟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城墙外沿 方形城台

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你凝成

第15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执教:梨树中心校 刘成明

11、长城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长城吗?见到过长城吗?

2、过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思考: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

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6000多千米,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6000多千米,用了整整五百零八

天。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气势:

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非常正确,齐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83页的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近景图。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⑤回归“奇迹”。

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

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

四、总结升华

1、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

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2、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第16篇:长城教学设计

17.《长城》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的构造,体会作者抒发的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文字的描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制作PPT课件

网上下载长城视频 生:熟读课文,了解长城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初步游览了长城,大家想一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长城的内容呢?

二、细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视屏感召,感悟“逶迤的长城”

1、播放长城视频

2、学生谈感受。

A、远看长城,它是什么样子? B、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长城的长。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一万三千里”有多长?

3、小结说明方法。

4、齐读第一段。

(二)对话“设计”,感悟“智慧的长城”

1、PPT出示图片,这回作者怎样看长城的?你从哪句话知道作者的观察点发生了变化?

2、学生默读读第二段,汇报。

3、近看长城,有什么特点呢?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高大坚固。(1)、比较句子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很平,也很宽。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了解长城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4)学习先整体再部分的观察方法

5、让我们一起敬佩地、赞叹地、激动地、自豪地,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我们内心的感动。

(三)斟词酌句,感悟“血汗的长城”

1、PPT出示第一句。

A、找出本句话中的动词。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B、齐读这句话。

师:由长城而想到修建长城的劳动人民,这样由某个事物而引起其它相关的事物,我们一般把它称作“联想”。

过渡:长城横贯七个省、市、自治区,总长一万三千多里,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在崇山峻岭中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光需要智慧,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血汗!下面,请同学们小声读本段,边读边画出体现“血汗”的词句。

2、品读重点句子: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学生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无数”“多少”等词去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 (2)PPT出示视频,你想对古代的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3)指导朗读。

3、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放飞想像,赞颂“世界的长城”

1、此情此景,假如此时你就在长城上,你会想些什么呢?

2、目睹这样的伟大杰作,你们想用什么词来赞美长城?

3、齐读末段。

三、总结延伸,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2、教师小结本段的观察方法?

四、展示台

两千多年过去了,长城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让我们沿着长城的足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长城情吧!

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许多外国人都慕名前来参观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长城?请创作一篇解说词。

2、出一期以“长城”或“世界遗产”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通多多媒体教学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

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

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第17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陕西省镇巴县青水镇中心小学 唐龙全

一、教案背景:

1、科目:小学语文

2、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故事传说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谭晶MV《长城》、北京八达岭长城风光欣赏、纪录片《大秦王朝:修筑万里长城》、电影片段《孟姜女哭长城》、董文华MV《长城长》

二、教学课题:《长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等词语。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四、教学方法: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影音再现,激情导入 1.播放谭晶歌曲《长城》,(百度搜索http://www.daodoc.com/

5、有感情朗读: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总结全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齐读最后一段后,小组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出示: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欣赏歌曲《长城长》(百度搜索http://v.youku.com/)

(五)课外拓展: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为长城写一写导游词。

五、教学评价设计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第18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俺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同学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长城》,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介绍长城的短片。

(播放短片)

2、过度: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记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现在,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3、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一)质疑:

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随机板书:伟大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过度:我们回忆一下其它的段落是从什么角度写的长城(随机板书:远望、近观、联想)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过渡:好,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4、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过渡:让我们继续随着作者从更近的角度去认识长城。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成的。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在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暸望台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A、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句子或词语令你感到很新奇吗? (1)老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垛口、嘹望口、射口

(2)听了老师说的后,你们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垛子、瞭望口、射口吧!(同桌讨论学习)

(3)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当士兵从嘹望口发现敌情时,便迅速来到城台顶上燃烟放炮,远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听到,这样一座传给一座,几千里外的敌情在几个时辰内就可以传到朝廷。] B、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重新感受一下长城的巧妙设计和高大坚固。 3、现在,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过渡:长城作为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不仅建得高大坚固,而且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对长城了解了这么多后,你想到什么?

(四 )披文入情,倾情长城——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随机:理解很自然

2、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你是怎么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的呢?

A、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会遇到哪些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建长城的材料: 一块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我想问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斤?(50斤)两三千斤重的条石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60个)

(2)建长城的工具: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3)长城的长度:一万三千里、或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多少:许许多多,无数)能想象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了吗?让我们再把劳动人民的艰辛读出来。

4、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 的“ 智慧 ”? 智慧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长城的长、高大坚固、设施齐全,能防御敌人又能进攻敌人。)

5从“多少”“才”字体会到什么?(

) 6、此刻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什么?让我们把这千言万语转变成一种崇敬之情把这句话读一读。

三、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这样的赞叹:

4、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联系前文,从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来谈。) 5、写话寄情

正是这样的雄伟气魄,正是这世界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看,这些名人在登完长城后留下了自己的题词。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学生写,汇报)

四、总结板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19篇: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学区 陈立江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集声、形、色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对于了解我们的祖国,认识世界能够起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长城见证了我国两千年的历史,引导未来的接班人了解长城,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可是在我与孩子交谈时,当我问到祖国历史最悠久最有特点的建筑、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相关知识时,他们一脸的漠然。通过询问我了解到他们都知道有中国长城,可是去过长城的人很少,更别说对长城的历史知识的了解了。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恰好有关于长城知识的学习内容,我决定用《长城》这一教学内容,唤起孩子们爱国情感,让我们的孩子真正了解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不屈的脊梁。

二、教学要素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选择长城作为本课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钢铁般的脊梁,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长城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关于长城的知识,对加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是十分必要。

2.对学习者的分析

(1)知识方面: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注伟大祖国的地理面貌。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基础上进行的。

(2)能力方面:六年级的孩子们经过两年的社会课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看图、读图能力,能够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探究获取知识。能够进行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分析能力。

(3)信息技术方面:由于我校地处比较偏僻的山村,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小,但是孩子们对电脑的兴趣却是十分浓厚的。我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孩子们的家中虽然没有电脑,但在课上的学习已经使他们能够通过电脑查询资料,会上网浏览网页,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所以我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把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并结合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参与,让学生的眼、耳、手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更出色的作用。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信息技术与知识学习相结合带来的快乐。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取:播放《长城长》MTV,激情导入;网上遨游,了解长城相关知识;创设导游员为国外游客介绍长城,引导学生分组汇报;FLASH动画展示《万里长城永不倒》通过画面上展示的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历史镜头,使学生认识到长城以它不屈的脊梁向世界宣布: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万里长城永不倒!

4.技术准备

(1)网络教室;(2)自制《长城》网站;课件:长城在我国的分布及实际长度;不同地点和不同季节长城风景图片循环放映;传说《孟姜女哭长城》;FLASH动画《万里长城永不倒》。

三、教学内容总体框架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对长城各建筑时间、历史价值、现在价值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长城在近代、现代作用的了解,使学生知道我国有举世闻名的长城,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的、自豪的。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留下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惜保护。2008的奥运会将在中国召开,我们一定要把祖国的历史文化展现给全世界的游客,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都能爱护、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城历史、用途、传说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资料的合理整理,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长城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长城的历史、传说等各方面知识的探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网站《长城》相关知识的了解,使学生知道长城是举世瞩目的历史宏伟建筑奇迹,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成就。

通过演示中国长城的分布课件,使学生了解到万里长城的实际长度情况,并与课本实际进行对比了解其中原因。

通过了解长城的历史和现代长城景观,使学生认识到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在的作用

六、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网页及课件对长城──我国这一历史过建筑的历史、作用等方面的了解,使学生知道长城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之一,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是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教学准备

教师:①自制的《长城》网站;②课件:长城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实际长度;长城的各种风景图片循环放映;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万里长城永不倒》课件;烽火报敌情课件。

学生:自己通过课下看书或询问家长搜集的长城知识小资料或图片

八、教学过程

(一)影音再现,激情导入

1.播放《长城长》MTV,学生看图欣赏歌曲。

2.提问:这首歌曲里提到了我伟大祖国一处非常有名的建筑,是什么呢?(设想学生回答:是我国的长城)

3.强调: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4.导入: 2008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到时会有许多国外的运动员和游客来我国观看比赛和游玩,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将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她会将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板书《长城》)

(二)网上遨游,了解中华的“脊梁” 1.创设情境,引生提出问题:

(1)提问:假如你是来自国外的游客或是国外的运动员,当你登上长城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设想学生会提出:它有多长?它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为什么要修建长城?现在它有什么用途?„„)

(2)归纳总结:每一个到长城的人都会提出各种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了长城的历史、传说、作用这几方面,看来大家都非常想了解长城──这一世界闻名的古建筑。

2.网上冲浪,了解长城知识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并自由结成学习小组。(设想学生能根据提出的问题分成长城史话、长城作用、长城传说、现在的长城四个小组)

(2)教师提出浏览要求:①在网站上找到自己所要了解的知识并记录。 ②先学习本小组选择的内容,在浏览记录完成后可浏览其它小组的内容。

3.网上学习,记录关于长城的知识

(1)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电脑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课本学习自己所要了解的知识。

(2)根据教师的自制网站进行网上学习,讨论,并把自己搜集的长城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整理融合。

(3)教师适时知道学生自学的方法及介绍的方式

(三)导游风采展示,再现中华风貌

1.说明:为了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对我们的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小小导游员”,把我们了解到的长城的有关知识介绍给国外友人。展现我们小主人的风采。

(设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长城史话、长城作用、长城的传说、长城的现在四个组,介绍顺序不固定,以学生回答次序而定。) 设想学生汇报介绍出以下内容 2.长城史话组汇报:

设想学生汇报出以下内容:

(1)长城修建的时间(学生利用各朝代修建长城的时间表进行介绍)

(2)长城的长度:结合自己搜集资料和网上资料说明,万里长城并非一万里,其实际长度达五万多公里(十万华里)。(利用对比得出结论)

(3)长城的修建方法:(学生根据网页知识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说明并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体会: ①说明:长城从春秋到明代持续了2000多年修筑时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

②演示:(教师出示课件:长城的分布图)以图说明:长城不是一个单条,而是纵横交错的,从而说明长城的实际长度并非一万里。 ③引导:对比古今进行建筑时,工人的劳动方式与劳动强度引申得出: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造就了现今的世界奇迹

④活动体验:让学生手拉手计算得出一个班手拉手的长度,与万里长城的长度比较。结合资料计算长城砖可以围绕地球的圈数,引导学生得出长城作为单体建筑,它的长度与修建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奇迹之一。 3.长城作用组汇报: 设想学生汇报以下内容: (1)学生利用图片资料(烽火台的作用)及文字资料进行介绍他是古代防御外来侵略的屏障。设想学生能用图片、录像等介绍长城的景色。

(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引导、说明:

①长城在古代是用来防御外来侵略的防御性建筑(教师出示烽烟告敌情课件),但现在的长城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是全世界人们向往的地方。

②引导:让曾经登上长城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③补充:毛泽东主席在长城好汉坡留下的著名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国外游客到中国来第一个要看的地方就是长城,可见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4.长城的传说:

(1)设想导游员利用图片介绍《孟姜女哭长城》和《玉门关》、《望京楼》等传说故事并用图片加音乐的形式讲述。

(2)说明:长城既是举世文明的建筑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5.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1)设想学生利用图片介绍被毁坏得面目全非的长城及相关资料。 (2)引导:看到面目全非的长城,你的心里是怎样的感受?(设想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内心说一说,答出对毁坏长城的人的痛恨。) (3)强调:作为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应该受到完全世界人的保护 (4)展示:爱长城修长城的网站资料,更多的人已经加入修复长城的行列当中了。(列举图片) (5)引导: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长城的风采,让中华之魂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6)学生制作倡议书(以小组为单位)。

(四)(课后延伸)历尽沧桑,“脊梁”更硬 1.总结导游的解说情况。

2.课件展示:《万里长城永不倒》课件中的内容是五年级所学的(由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画面。

3.总结:长城见证了这一切,但它以自己不屈的脊梁向全世界宣布,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不可战胜的,万里长城永不倒!

五、教学评价设计

个体评价:个体实践性、小组合作性、课堂综合性原则。 整体评价: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全班探究、讨论交流的合作。 效果评价:组与组之间合作效果的表达程度,通过看图领会图意,了解知识内容的基本含义。

情感评价:通过了解长城的各方面知识让学生懂得长城产生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现在的价值。

第20篇:长城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一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四年级下的学生已经能读懂课文的大意,但通过文本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不强。而长城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既远又近。“远”是实际距离远,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游览过;“近”是心理距离近,“长城”一词从小就耳熟能详。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难点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具体教法为:情景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具体学法为:情境体验法、读书入境法、勾画圈点法、合作探究法、发散联想法。

我将本课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意,重点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第二课时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将对第一课时进行具体说明:

环节

一、情景导入,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找到的长城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长城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感受、欣赏长城美景的同时,激起表达的欲望。接着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充满感情地描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城》。

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领学生巧妙地走进了文本。

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解决生字词,想想课文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这个时候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验朗读的快乐,树立信心。

环节

三、图文对照,远看长城

首先让学生结合书本下方画面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交流读后感受。重点体会长城的长和比喻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用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培养学生的语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在看图、学文和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环节

四、图文对照,近看长城

学生默读课文后总结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找出关键句和关键词后,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的瞭望口和射口以及屯兵的堡垒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能切身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然后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概括总结、动笔画一画、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到近看长城的壮观景象,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环节

五、立足文本,拓展想象

学生在音乐中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教师播放视频——《万里长城风光》片段,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由朗读课文。

新课标特别强调朗读训练。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文本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通过音乐、图片及影像资料让学生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以情动情,以声传情,以读促情,长城的雄伟气势,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高效整合,突出重点。

环节

六、自选作业,课外延伸

出示三个作业,由学生自由选择。

这三个作业是本课的延伸,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做,可以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提高作业质量。

四年级 长城 教学设计
《四年级 长城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