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片段(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17:0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数学片段教学

怎样进行数学片段教学

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区分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听课者是学生。

一、数学片段教学的类型

1.节选型

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

2.专题型

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

3.实境型

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者提供真正的课堂,教者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 4.虚境型

虚境型则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5.自定型

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 6.他定型

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

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二、数学片段教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这是片段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为从本质上说,片段教学就是一次教学实践活动。如果说课是教者向听众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重点在于比较系统地介绍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那么片段教学就是将此教学构想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片段教学将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2.完整性

片段教学相对而言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因此这里所谓的完整性是指教学步

1 骤的完整。因为片段教学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而是如同平时授课那样实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完成教学目标,所以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时候也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实施过程。另一方面,片段教学也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要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才是课堂实施,这一过程同样也表现了完整性。

3.虚拟性

这是虚境型片段教学所具有的一种特征。因为这种片段教学虽然在本质上是教学活动,但又与正常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平时教学实践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而虚境型片段教学面对的却是同事、同行,甚至是评委,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带有浓重的虚拟色彩。

4.预设性

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可能面对真正的学生,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交流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而片段教学的虚拟性又决定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只有加以预设,片段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做到眼中有学生,还要做到心中有课堂,按预设进行有声有色的虚拟教学。

三、怎样进行数学片段教学

1.表现崭新教学理念

(1)教学目标——根据三维目标来确定;

(2)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内容——采用新视角挖掘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

(4)注重片段教学设计

①吃透教材——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②教学过程——合理流动,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

③设计内容——导入设计、问答设计、活动设计、板书设计等。 2.善于虚拟教学情景

虚拟教学情景可以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间歇停顿等来建构,再现真切的教学情景,忌用提示语加以说明。可以虚拟争论,虚拟质疑,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给人置身其境的感觉。

3.注重运用教学语言

片段教学要像上课那样,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连贯紧凑,过渡流畅自然。要把听课的人看成是自己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4.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片段教学中的角色与说课中的角色不同,与讲课中的角色也不尽相同,这种角色的移位需要教者迅速适应,而且在片段教学实施过程中因其虚拟性也需要较强的表演能力。因此片段教学时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快地进入片段教学的角色里去。

5.努力展示自身素质

(1)用数学特有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 (2)用数学特有的思维变式来表现自己的教学能力

2 (3)用数学特有的提问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驾驭教学的能力 (4)用数学特有的板书来表现自己的书法功力

(5)用数学特有的内涵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

(6)用自然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去获取评委的好感

四、片段教学必备条件

1.教学目标明确,能以局部目标体现整体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材分析透彻,能正确认识所选片段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挖掘教材资源,选好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3.教法科学实用,总体设计合理、有新意、有独立的见解,能实现教学目标。导入、转换、结束等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突破符合学科特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板书设计精要、简洁、艺术。

4.教学对策恰当,对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分析准确,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

5.能力训练到位,训练目的明确、具体,与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致。训练设计面向全体,体现层次性。训练方法得当,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推荐第2篇:数学教学片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统计》教学片段

代莉

《课课标》指出:“教材无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范例,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对比以前关于“统计——以一代多”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后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统计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还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而统计学生喜欢的颜色、水果或特长等,由于教师课前无法知道学生的选择,所以就不能预测最后的统计数据。在一些失败的课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选项只有几个甚至没有学生选择,而其他的选项有超过一半或更多的学生选择。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在教学统计图的完成中,教师为自己或学生准备统计图“以一当二”的格子不够用了。加之由于数据的无法提前预知,如果课堂上出现统计出来的数据都是或大部分是单数的情况,将影响学生对“以一当二”的自主发现。

我在教学《统计》时,巧妙的运用了一个教学方法,而生成了一个精彩

教学片断:

1.设情境问题,引入新课。

(先将四种颜色的花朵准备好,并在课前一两分钟内分发给学生)

师:今天上课前,我给每位同学送一朵小花作为礼物。现在同学们猜猜看:

师:拿哪种颜色花朵的同学最多? 生:(蓝色)

师:拿蓝色花朵的有几人? 师:最多的花朵比其他花朵多多少? 师:我们用学过的什么办法就能准确知道?

(学生讨论,引出课题:统计)

[意图]我发花的举动以及一系列的引导提问,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统计的必要性。

2.开展活动,探究与体验统计过程。

(要求学生依次说出自己手里花朵的颜色,先让学生选择记录符号)

师:记录时,你准备用什么符号记录? (学生讨论,教师强调:画“正”字是人们经常使用而且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 开始活动:选择一名学生上台用“正”字记录,其他学生依次报告,教师监督整个过程,防止发生错误。

[意图]借助学生急切想看到结果的心理展开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同时,在活动中,可以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数据的动态过程。

统计结束后,黑板上出现“正字图”,花朵每种颜色的统计数据教师课前就知道,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使学生在有控制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数据收集的过程,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为第二个教学环节“数据的描述”打好了基础。

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并不是调查学生到底喜欢什么,而是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对统计的内容进行改革,即将学生要统计的事物数量提前由教师控制好,这样就会有效地避免以上提到的在课堂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种种弊端。教学设计片断中,教师将例题转化为统计每个学生手中所拿花朵的颜色数目,而这些花朵是教师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在课前一两分钟内当礼物分发给学生。花朵颜色的种类与数目是最终统计的数据,我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本班的实际情况自己提前制定。这样,我可以提前根据自己制定好的数据画好统计图或做好课件,从而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避免了在课堂中现场画统计图的慌乱,同时也做到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心中有数。

推荐第3篇:教学片段设计

《鸟的天堂》教学片段设计

【情境说明】

随着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更深的领悟到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就要抓住教学细节,特别是要抓住和利用文本的“文化细节”,何谓教学细节,其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下面,我就结合《鸟的天堂》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宝含深情的描写之后,作者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我就抓住这一文化细节来和大家一起研究。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作者和他的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作者的心为之动容,发出了直抒胸臆的一声赞叹!请同学们快速搜索课文,找一找是哪句话?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是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么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榕树的美丽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生1:“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生2:这是作者远看榕树的情景,让不知情的人误以为是一片榕树林,可见榕树是多么大、多么茂盛啊!

师:真好,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感悟来和大家交流,令我们真是受益匪浅呀!

生1:写远看榕树的情景时,也有一句话直抒胸臆,“树叶真绿得可爱”。这样,让人们感觉绿叶也有了生命似的。

生2:近看榕树的情景有“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原来是一株大树,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现在请同学们注意了,咱们的学习小伙伴说话了“我知道‘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了”。

生(齐读):“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生1:从这里,我感觉到了榕树枝干多,再看看书上的图,怎么也看不出只有一棵树,可见榕树之大。

生2:“卧”字把榕树写活了。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很准,说的也不错,那能不能联系课文内容发挥一下大家的想象,说说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见了一座绿洲,令人向往。

生2:我看见许许多多的枝干,一顺儿朝下,扎进了泥土里。 生3:我还看见更茂盛的枝叶像扇子一样覆盖在水面上空。 师:请大家继续想象,并注意用耳朵听,“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师深情朗诵)那么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怎样理解呢? 生1:我觉得就是说这株茂盛的大榕树,正在孕育着新的绿叶,来年定会更茂盛!

生2:“新的生命在颤动”也就是指绿叶在阳光照耀下很耀眼,显得有生气!

生3:我认为指的是这一大株榕树,绿绿的,让旅途的人们见了,眼前一亮,疲劳也消除了,在榕树的召唤下,心情放松,似乎更有力量了!

师:是啊!这株榕树枝叶茂盛,大且绿,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充满生命活力。树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更应该积极学习、生活呀! 【教学反思】

“文化细节”往往就在作者直抒胸臆之处,这跳动的字眼就是作者那跳动的心!所以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找作者第一次见到大榕树之后直抒胸臆的一句赞叹!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叙述脉络,深入体味作者灵动跳跃的文字语言,体会作者的一番深情描绘。学生或深情朗诵一番,或直抒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学习促进。而阅读教学中这种有效生动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同时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自我。本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时适时想象,由词句漫延开来,细细品味,渐渐升华,形成画面,妙趣天成。学生想像丰富,又极具说服力,比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要生动多了,升华主题更是自然而然了。 【专家点评】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来代替,固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从上面这一片断中可以看出,老师在学生充分读文后想像画面,与大家交流,让学生实现“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的转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对话水平。而在交流之中,老师始终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紧扣文本细节,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育人目标,让课堂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匆匆》教学片段设计

【片段】

师:从哪些语句看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有哪些深有启发的句子,来我们交流一下。

生:“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里用排比的方法,写出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但是作者却思考,我们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了。

师:嗯,体会的真好。谁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从燕子去了到一去不复返,看出作者是应用了对比的方法

师:对比,怎么对比了。

生:他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作对比。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我们的日子匆匆过去,一去不复返了。

师:所以告诉我们要珍惜——

生:珍惜时光

师:体会的多好孩子们。一组对比,一组排比,就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遗憾表达的淋漓尽致。孩子们能把这种感慨读出来吗?来试试,自己先自由的读一读。(自由朗读后)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读书交流感受,谁来读?

生:(极富表现力)“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读的真好,读出了那种时光匆匆的感慨,还有想读的吗?第二句谁来读?

生:(极富表现力)“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读的情真意切,孩子们,带着自己的体验把第二句再读一读。(生自读)

师:老师也特别想和你们一起共同来读这句话,好,来,我们齐读。(师生齐读)

【点评】课文的精读赏析要求:一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整合。学生读书不但关注课文写的什么,而且我们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特别是通过表达形式领悟文本的内涵,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和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二是反复品味,沉醉其中。李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交流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学生自由诵读,使学生在各自的诵读中品味课文语言的精妙,感情的真挚、深沉。

【片段4】

师:一问一承,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你们读的真好。还批画了哪些引人深思的句子,我们继续交换意见。

生:我看到第二自然段,“像针尖的一滴水,滴到大海里。”我从这句话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是非常快的。一滴水和大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滴水在大海里显得多么的渺小,体现时间的流逝非常的快。我们的生命对于整个时间来说是多么的渺小。

师:太棒了,体会得真好。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应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去。还有后面说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体现了在不经意间时间就过去了。

师:无声无息的流逝。拿起笔来把这个比喻句划下来。再读一读,联系生活想想你还有什么感受。(学生自读后)

生:从这句话我可以看出时间不会回头,也不会等任何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而且文章里还说八千多个日子,八千多个日子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很长的日子,但是作者却认为时间走的很快。

师:作者认为八千多个日子走的都很快。你们呢孩子,你们从出生到现在多少个日子?

生:三千多个日子。

师:你是怎么样过来的?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们三千多个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而且就像是转瞬间一样没有了。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对,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珍惜每节课,每一分,每一秒。孩子们,我告诉你们一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你们带着这种体验,读一读这段话。开始,放声的自由读。(生自由朗读后)

师:谁来朗读,来这个男孩儿,你来

生(有感情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有自己的感情,谁还想读?嗯,这个女孩儿。

生(有感情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读得入情入境。走进了作者的心里,与作者有了共鸣。孩子们这段的最后一句话,还有想读的吗?

生:(充满表现力的):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读的深沉,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在读的时候想到了,作者想着,八千多个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么快,他一定是很悲伤的。所以我也读的很悲伤。

师:太好了孩子们。听出来了吗?他在一边读,一遍想象,边读边想象;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

(师生齐读这段课文)

师:你们的读告诉我,你们都体会到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那份无奈、伤感、徘徊。真好,孩子们,我们把这段话能背下来吗?试着,自己背一背。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师:能背下来了吗?好,我们再来,不会背的还可以再看一看。

师生共同背书

【点评】这段精读赏析,除了具有第一段的两个特色以外,还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较好地突破了理解课文内涵的难点。二是重视背诵积累,有助于学生以后对文本营养的消化和吸收。

总评:传统的阅读赏析方法是教师分析;课堂教学改革注重了师生的双边活动,现在为讨论、合作,名曰“读议结合”。但是,往往是“议”得多,“读”得少。“读议结合”,应该以读为主。李老师这节课始终高扬着读书这个主旋律——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的默读,沉浸情景的诵读,交流展示的朗读,实现了阅读认识和情感的升华。这种“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老师紧扣课文内容,适时为学生提供名言警句,升华了文本内涵,增加了课堂的文化含量,对丰富学生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推荐第4篇:片段教学设计

《责任》教学设计

重庆市江津区向阳小学 何德芬

【教学目标】

1.运用有效的识字方法,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

2.运用字典、生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犯了错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小故事或关于里根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名言设疑,导入课题

读名言:“用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责任》(齐读课题——责任)。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自主学习。

用词语卡片检查认读。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说)

3.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小男孩的情感经历了三次变化,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情感变化的词语,这是学习批读的一种方法。(板书:批读)

(交流,板书:委屈委屈而为难自豪)

三、自主阅读,边读边批

1.为什么小男孩的情感会发生这样几次变化呢?请大家用心读课文,借助旁批阅读思考,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疑问简单地批在书上。(板书:读、思)

2.结合你的批读,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看看哪些同学最会合作学习。

四、全班交流,读中悟情

1.小男孩儿为什么感到委屈?

(1)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无意闯祸、认了错、以为应该得到原谅,而老太太不肯原谅、索赔等词语体会小男孩的委屈。学生在重点词下作符号。

(2)真是认了错就该得到原谅吗?抽读旁批的问题:小男孩已经向老太太认了错,老太太为什么还不原谅他呢?

交流体会,小结:有的错误并不是认了错就可以了结的,还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钱物的赔偿,心灵的不安。

(3)带着我们的体会读“可是”这句话。

2.后来小男孩为什么委屈而为难呢?(请看第2段)

(1)学生交流体会:自己拿不出钱,父亲有钱不能给。

(2)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父亲对小男孩很严厉?在最能体现父亲严厉的词下作记号。

(严肃、借、必须)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关语句,读出父亲的严厉。抽读。

(3)对于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请把你批下的问题说出来。交流问题,引入讨论:父亲为什么有钱不给、借了必还呢?

汇报,小结:严是爱,宽是害。父亲这样做是对儿子的一种严厉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4)师生分角色读第3段或同桌练习并抽生表演男孩与父亲的两次对话。

3.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自豪?

(1)生交流体会。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小男孩很辛苦?投影重点句,学生交流体会,并读好这一句。

(3)想象着小男孩打工挣钱的情境读句子,读出他的艰辛,体会出他的自豪。抽读,范读,齐读。

(4)理解“欣慰”,想一想:父亲为什么感到欣慰?读父亲的话。

4.父亲的用意达到了吗?读最后一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总统、深有感触)读里根的话,理解“过失”“自己的劳动”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再读一读里根的话,把它记在心里,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好处。

五、回归课题,升华激励

读了课文,你们明白“责任”是什么了吗?请将你的想法批在课题旁边。

学生交流对“责任”的认识,老师引导准确表达。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边读边批的方法进行学习,大家对责任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家再读课题。让我们牢牢记住里根小时候的故事,牢牢记住“责任”这两个字,希望你们从小做有责任感的人,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

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

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

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

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

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富饶的西沙群岛》片段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文先介绍西沙群岛的位置和它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全文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首尾呼应。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多种形式接触语言文字,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他们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针对三年级要侧重段的教学,文章第四自然段介绍的内容(鱼多而美)是体现物产丰富的一个重点段落,并且这段写作特点也是首尾呼应。教学就以这段为切入点,初步领悟“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西沙

群岛海底物产丰富,激发热爱西沙群岛之情。

本课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接着,从海水色彩的描写体会西沙群岛海面的瑰丽风光;然后感受美丽的珊瑚、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重点品读色彩鲜艳、外形奇特的鱼和海滩、海鸟,体会物产丰富;最后创设情境,以导游解说形式积累语言,教师总结全文内容和首尾呼应写法。这20分钟的片段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感受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感悟鱼的多与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悟西沙群岛的富饶。

二、片段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海底鱼品种多、数量多而且非常美丽,体会西沙群岛海底物产丰富。

2、认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与 “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并练习表达。

三、片段教学重难点:

1、体会西沙群岛的海底的鱼品种多、数量多而且非常美丽,认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四、课前准备:有关西沙群岛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片段导入

1、西沙群岛物产很丰富。你知道有哪些物产吗?

2、鱼是西沙群岛最重要的物产。找一找哪个自然段描写鱼?

二、体会鱼的多和美。

1、老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学生整体谈感受(鱼多而美)。

2、学生找出概括鱼多而美的语句。(1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3人们都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划出表示鱼多的词语。进行朗读指导。(强调“成群结队”“ 好看极了”“ 数不清”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

3、这段话哪句话具体写了不同的鱼类?(第2句话。

4、你喜欢哪种鱼,就读哪种鱼的句子。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出示图片—)引导这鱼儿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像什么呢?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出示图片—)引导观察图片,指导想象朗读。个人读,小组读。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出示图片—)加动作指导朗读,小组赛读。

5、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对鱼的喜爱之情!体会物产丰富。

6、了解“有的„„有的„„有的„„”,并练习说话。

8、体会先总写,再分写,最后再总写的写作方法。

三、课后延伸

练习: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

《陶罐和铁罐》案例片段及分析

案例片段:

师:课文先向我们介绍了一只铁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板书:奚落)。那同学们,谁能说说奚落是什么意思?(瞧不起别人、欺负人„„)

(一)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品味人物对话。

师:那铁罐是如何奚落陶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用“------”画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并且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

1.教师指导:品读铁罐语句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抓住词句指导朗读:

生:你敢碰我了吗?„„(出示课件:你敢碰我吗„..?)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同学们想想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生:傲慢

(师点课件变红色 )怎么读能读出铁罐的傲慢呢?(点课件?!变色)师:那我们在读时要注意问号和叹好的不同语气)好,谁

来试试(2名)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理解词句示范朗读:

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谁能来读一读(我就知道你不敢„..)出示课件。此时傲慢的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的?(轻蔑)课件变色。那我们就模仿轻蔑的语气来读,同学们听老师来读一读(师范读)谁想读——谁再来读一读。

品味词句引领朗读: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什么?(恼怒)(课件恼怒红)谁能用恼怒的语气来读(2名)真是一只恼怒的铁罐!我们一起读好吗?(齐读)师:读的非常好!铁罐已经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破成碎片,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找的非常准)请同学们看一看铁罐是怎么说的?我们来听一听(课件)谁能模仿铁罐狂妄自大的语气来读一读呢?(生3)师:狂妄自大的语气是这样的,你们读的非常好!

2.自主学习:体会陶罐语句

师:同学们读了铁罐的话对它的性格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那陶罐面对铁罐的奚落,态度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铁罐语句的学习方法,用浪线画出陶罐回答铁罐的句子先读一读,然后抓住找重点词语理解,再来品读一下,好吗?

(1)学生自学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师:找到了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不敢铁罐„..)

师:从这句话当中你认为陶罐是什么态度呢?(放课件生答谦虚的态度)师:还有吗?再找一找陶罐回答的句子(生答)师;真不错!请看这一句(课件我确实„„)师读我确实不敢碰你这一句和如果没有确实我不敢碰你,哪个句子更好些?(加了确实的句子比较好)好在哪里?(„„)加了确实更能体现陶罐的什么态度?(谦虚)有没有不同的说法?(谦让)很谦虚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同学们认为陶罐懦弱吗?(生齐说不懦弱)从下面的句子中哪个词体现陶罐不懦弱?指课件(争辩)非常好!同学们看提示语在中间,说字后面是逗号,那提示语在前,说字后面就应是冒号。哪位同学当一当铁罐和陶罐争辩一下( 生读)真是一只谦虚不懦弱的陶罐。同学们真会学习,现在请同桌分角色来读它们的对话,注意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还可以加动作。(生读)师:谁想来读?(2组) 听了同学们的读,老师看到了一只骄傲的铁罐和一只谦虚的陶罐。

(二)自由读课文三部分、理解体会寓意。

师:可是啊,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的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废墟中),上面盖满了厚厚的渣滓和尘土。(课件)此时被埋在地下的陶罐和铁罐仍然争论着,愤怒的铁罐会说 (生想像说)铁罐崩溃了它还可能会

说(生想像说)那事情的结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课文第3部分,你就会知道。

生读后汇报

师:好,那谁来告诉大家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果如何呢?

生:铁罐氧化,陶罐还在那里

师:氧化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那老师告诉大家„„

师:同学们可真会读书,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多少年以后,当人们把陶罐掘出来时,心情会是什么样?

生:高兴

兴奋

惊奇

赞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就带着惊讶神奇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每则寓言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那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的了什么?得到什么的启发呢?

师:我们不能像铁罐那样(生答骄傲师板书),要像陶罐那样(生答谦虚师板书)人与人之间要懂得(生答谦让师板书)你还得到什么启发?(生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了缺点要勇于承认,不能藏在背后让别人不知道)非常有道理,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板书)

案例片段分析:

本环节从品味对话和理解寓意两部分进行教学。品味对话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部分抓住文中的两个人物的语言特点来分别理解人物性格。首先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来理解铁罐由傲慢到轻蔑最后到恼怒的心理变化,体会铁罐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在这一部分,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朗读:抓住词句指导朗读、理解词句示范朗读、品味词句引领朗读。并让学生由试读、模仿读到齐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体会铁罐的性格特点。接着,让学生按照刚才学习铁罐语句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来体会陶罐的性格特点。在汇报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来理解陶罐谦虚不懦弱的性格特点。并让学生学会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标点符号的用法。最后,再次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加深对人物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在理解寓意部分,这是本文的难点,先让学生展开想象:“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变迁,此时被埋在地下的陶罐和铁罐又会说些什么?”接着读文汇报:“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果如何呢?”然后再读一读,体会人们发现陶罐时惊讶、高兴的心情,最后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得到什么启发?”从而揭示本文的寓意,突破了难点。

《一次成功的实验》片段教学设计

_

一、实验

1、请3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取出乒乓球。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危险、紧张的情况,再次理解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

2、说话练习:

实验成功是因为

实验失败是因为

(做一做、演一演。可按照教育家做实验的要求与方法,在小组内做一做实验,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认识,进一步体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

二、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把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司。提示学生重点读好人物对话。对小女孩在实验时说话的沉着、果断、无私,实验成功后说话的平静,对教育家说话的激动要认真制订体会,能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推荐第5篇:教学片段设计

“买电器”

顺德区伦教熹涌陈佐乾纪念学校

冯有祥

课本素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

(一)》第1课时“买电器”主题图。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育功能: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初步感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的口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前后联系:前——一年级百以内的加减法,后——二年级下册的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笔算;四年级下册《认识更大的数》。

素材分析:教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买电器”的问题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最近搬了新家,今天,他和我们一起去商场买电器,好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2、同学们,你能说出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吗?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能说中图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能根据刚才所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问题吗?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一台洗衣机比一台电冰箱便宜多少钱?买其中两样或三样电器共花多少钱?1000元钱能买那几种商品?„„在学生提的数学问题中,如果学生能够解答的,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解答。

三、深入探索,弄清算法。

1、课件出示问题:“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

教师提问:怎样求“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怎样列式解答呢?我们怎样计算500+800呢?

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展示各自的算法。

比如:(1)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填两个0,得数是1300。

(2)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

(3)看人民币的图,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一百是1300。

(4)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得到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算法,并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领悟到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相同,只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口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同加减。

推荐第6篇:片段教学设计

《宋明理学》中“宋明理学的影响”片断的教学设计

宿松中学 孙伟萍

一、教学内容分析

①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宋明儒学内容及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其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逐步形成正确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分析本片断在本课和本单元中的地位:“宋明理学的影响”在本课的最后一段,对本课的内容起总结作用。而理学本身对于巩固专制皇权起了重要作用,但其禁锢人性的消极思想也成为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对象,这就为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埋下伏笔。可以说本片断起了一个承上而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基于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人物评价、史实分析归纳已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逻辑归纳能力,因此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①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②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的学习,正解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按“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归纳讲解”模式进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过程

(一)补充下列材料,比较理解上一子目有关不同时期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儒家伦理道德;对立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朱:“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王:“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二)过渡到下一片断“宋明理学的影响”,投影以下材料:

名言名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避趋之”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

“美丽 ”的三寸金莲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宋明理学的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完善如下:

积极方面: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消极方面: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三)拓展提升:对宋明理学应持什么态度 ?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四)小结:宋明理学直承孔孟而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基本精神贯彻于实践之中。孔孟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程朱理学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宋明理学的作用。

反思:分析学情,适当补充具体事例,复杂的理论通俗化,贴近学生要求,是教师应当深思熟虑的问题。

推荐第7篇:片段教学设计

片段教学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要上的课题是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5 Parts of the Body.Part A.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How are you today? (停顿几秒) I’m fine, too.Thank you.Sit down,please.Now let’s enjoy the song and do the actions: Follow Me.(唱出来并做动作).The song is about parts of the body.OK.Today we’ll learn Unit 5 Parts of the Body Part A.(转身板书在正中间) Read after me.Unit 5 Parts of the Body Part A.Very good. I can sing.I can dance.I can draw.Can you draw? Now let’s draw a face.(转身画脸并标上单词) Look, it’s a face.(带读)/ei/ /fei/ /feis/face,face,face(升升降).f-a-c-e face.OK.Now let’s have a competition.G1,G2,G3,G4.Very good.G4 is the best.Who wants to try? (左右看下) You,please.(点头) Well done.Any volunteers? OK, Wang Ming , please.(伸出大拇指)Very good.Now let’s draw two eyes.(转身画两只眼睛并标上单词)Look,there are two “e”s in the word.Just like our eyes.Right? Look at me.(手指一只眼睛说) eye, eye(手指两只眼睛)eyes,eyes.(带读)eye eye eye(升升降)e-y-e eye.Now let’s play a game.When I say eye(大声), you say eye(小声).When I say eye(小声), you say eye(大声).Are you ready? Yes.eye(大声读)eye(小声读)eye(大声读)eye(小声读)Good job.Now let’s draw a nose and a mouth.(转身画鼻子和嘴巴,并标上单词) 1.Read after me.(先读出双元音) Nose nose nose(升升降) ,n-o-s-e nose .Look,this is a word card.When I hold it higher and higher,you read it louder and louder.Like this.( 师示范一个)Understand? Yes, one two,strat.(手举卡片越来越高) Excellent! 2.(手指自己的嘴巴说) Look at me.What’s this? Yes, it’s a mouth.(先读元音)mouth,mouth,mouth(升升降调) m-o-u-t-h mouth.Now read it one by one.(适时点头) Well done! Now who wants to try? You,please.Thank you.Very good.Another one? OK.Wang Fang,please.Good but you can do it better.Look at me.Mouth mouth(师纠音)Can you say it again? Yes,right, a clever girl.Sit down,please.Now let’s draw two ears.(转身画两只耳朵并写上单词) (手指一只耳朵说ear,ear手指两只耳朵说ears,ears.)Look at the blackboard.Read after me.E-a-r,ear.Ear,ear,ear(升升降)。Who wants to try? Can you try? Yes.Don’t be shy.Good girl! Now let’s play a game: hide and seek.(藏卡片游戏) Who wants to hide it? You ,please.Who wants to look for it? Zhang Wei,please.Come here.Let’s count one to ten.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OK.You can start.Oh,you found it.Congratulations.(鼓掌表示祝贺) Now let’s play a game: Mouth words.(看口型,猜单词) I will say words with the mouth move only and without voice.You look carefully and tell out what I say about.(学过的几个身体部位单词都要用) Another game:answer quickly.(快速反应)When I point to my parts of my body,you must read the words as soon as poible.(师指着自己的身体部位) Great! Next I will play the CD-ROM.Listen carefully and repeat.Now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36.Read after me.(师带读课文一遍) Now I will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You, please.Very good.Give me five.(和学生击掌) 总结部分

What have we learned today? Yes.Let’s read them together.Face-eye-nose-mouth-ear.Now look at the screen and enjoy the song “ Head shoulder knees toes”.(停顿几秒) That’s all for today.Thank you.板书部分

推荐第8篇:片段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片断设计范例

称呼的背后——关于《祝福》中 “祥林嫂”的称呼的讨论 人教版 祝福 设计者:开开心心 浙江杭州第九中学

【导言】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名著。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本课试图以“对祥林嫂的称呼”作为突破口,挖掘作品表现的时代观念。

【实录】

师:我有个小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请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生(寻找片刻):“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师:找得很好,看到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

生:为什么人们不叫她自己的名字呢?

生:她没有名字,就叫“祥林嫂”。

生: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叫“祥林嫂”了。

师:为什么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得叫“祥林嫂”?

(课堂稍有沉默。)

生:中国古代对女人有“三从四德”的要求,出嫁从夫,自然不能继续保留自己的名字。

师:说得很好。鲁镇的人们是按习惯以丈夫的名字来称呼“祥林嫂”,至于她没出嫁之前姓甚名何,人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你们说,隐藏在这个称呼背后,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些什么呢?

生:旧时女子地位低下。

师:对,“祥林嫂”的称呼正揭示了旧时女子地位的低下。 关于“祥林嫂”的称呼,你们还有没有别的疑问?

生:既然人们习惯按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女人,为什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大家还叫她“祥林嫂”呢?

师:按习惯应该叫什么了?

生:贺六嫂。

师:是啊,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生活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再嫁,丧夫,亡子,被逐,经历了极为凄惨的遭遇。然而鲁四老爷全家和鲁镇的人们却“仍然叫她祥林嫂”,根本不按习惯改称她“贺六嫂”呢?

生:可能是大家叫习惯了,不愿改口吧?

师:是吗?能不能从文章中找些可能性出来呢?

生:课文强调“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应该不是习惯叫“祥林嫂”这么简单。从下文不让她沾手祭祀的事情看,应该是人们根本就不想承认她改嫁这个事实,认为她改嫁是“败坏风俗”的,是“不干不净”的。

师:说得很好。祥林嫂被迫改嫁,遭遇悲惨,鲁镇的人们只给予廉价的同情,甚至不按习惯称呼她“贺六嫂”,暗示了整个鲁镇社会不承认她改嫁的态度。因此,“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不起眼的做法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整个社会环境

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这样的祥林嫂最终被人们彻底抛弃,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记】

鲁迅作品的语言一向为人所称道,《祝福》中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工,前后身份有所不同,但小说中人们对她的称呼没有发生变化,这不能不引起深思。无论是什么细节,往往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时代的思想和态度。从细节入手,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介入人物角色中。本片段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语文课堂就有了活力和张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设计范例二

用音乐演绎情感——《长亭送别》中《四煞》的教学 版本:人教版 课文:《长亭送别》 作者:开开心心 单位:浙江杭州第九中学

【导言】

《长亭送别》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本课时重点赏读《端正好》《朝天子》《耍孩儿》《四煞》四支曲子,通过前三支曲子已经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多有领会,在《四煞》赏析中,试图还元杂剧音乐的元素,谱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让音乐激发文字深沉的美感。

【实录】

师:《四煞》里的这颗眼泪和前面的《端正好》的这出“离人泪”意境是一样的,表达的崔莺莺的感情也是相同的,都是即将离别时的悲愁之情,“马嘶远别时”,“泪中见愁”。

前面的《朝天子》我们是来朗读的,《耍孩儿》我们是来演的,我想《四煞》我们就来个唱的吧。

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唱的形式更深的走进老百姓的心坎里,听过李煜的《虞美人》吗?

生:听过。

师:还有岳飞的《满江红》,听过吗?

生:当然听过。

师:很好。还有一首我说出来你们肯定听过,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生:哦,苏轼写的。

师:好,这些都是明星唱的。今天我们也为《四煞》谱上曲,你可以选择其中的几句唱词,用你熟悉的、喜欢的、符合《四煞》意境的曲子去配它。元杂剧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既然我们无法用元时的曲子来唱,就来他个现代版演唱。

(众生开始谱曲……)

师:好了,现在我们先请一个男同学来给我们唱唱他的作品。

一生起立,酝酿了一会感情后,用幽怨的声音开始唱…… 师:请问这是什么曲子?

生:这是我自编的。

师:自编的!我觉得很好,很有创造力,而且编的曲子比较符合《四煞》悲愁的意境。好,给你一个机会,邀请一位女生来演唱一下。

生(很荣幸地):***,请你来给我们唱一下吧。

(女生起立,沉吟良久,全班寂静等候,接着女生用《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开始演唱,全班非常安静。唱完后,掌声响亮。)

师:她唱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作词,香港歌星徐小凤演唱过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我认为这首歌的调子跟《四煞》的无限悲愁的意境也是能够吻合的。

还有李叔同以外国曲子填词而成的著名的《送别》曲调,我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送别》旋律)大家可以在心里默默地唱,艺术是相通的…… 【后记】

学生是学习的体验者,体验是可以有多方面构成的,音乐也是其中之一。悲愁的离愁别绪本身已经用华丽秀美的语句表达了,理解时如用语言解读语言,一般会因过于理性而显得苍白,而曲词本身又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用直接的音乐演绎抽象的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音乐与文字相得益彰,更能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这点片段中做得比较成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设计范例三

换位思考 深入体验——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的再探究 版本:人教版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 作者:东方雪

【导言】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名著。尽管沧海桑田事过境迁,但这篇小说仍旧散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高中语文教材多次换血,这篇课文却始终保留下来,并且由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便为明证。传统的教学在分析小说的主题时一般会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联系时代背景,得出“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鞭挞了卫道士的顽固、反动和守旧”简单的结论。本例试图以“漫画事件”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主题的潜在可能,把握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实录】

师:刚才讨论别里科夫的死因,大概有三种意见:一是他是被柯瓦连科推下楼摔死的,二是被华连卡笑死的,三是他自己郁闷死的(学生笑)。从法医学的角度看,前两种属于他杀,第三种是自杀。大家觉得主要原因是他杀还是自杀?

生1:是自杀,也就是说,他自己的人格不健全,心胸狭窄,被别人气死的责任应该在自己。 生2:我觉得外因很重要,没有像柯瓦连科和华连卡这样的青年,光是像全城的人那样,他永远是不会死的。

生3:我折中。自杀和他杀,都很重要,不能分主次。 师:讲讲看。

生3:说自杀么,是因为他的性格或者说他的个性是时代的产物。像前面的分析那样,他个人的保守、反动、落后,怕出什么“乱子”,完全是当时沙皇专制外强中干心理的表现…… 师:政治心理。接着说——

生3:说他杀么,我觉得除了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也是让他“郁闷”的,书上说“让他难堪极了”。

师:噢,这个人差点被我忽略掉了,我们一起研究研究。大家看课文第八段,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你为什么会那样做?

生3:我就是想让别里科夫出丑,让他难堪,谁叫他平时那么招人恨呢!

生4:我猜想这个人一定也喜欢华连卡,只是没有勇气表达,所以用了“离间计”来捣鬼。(众大笑)

师:这好象不大可能吧,丑化别里科夫形象,只要在画一张大一点的,贴在全城最显眼的地方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画那么多张呢?

生5:从漫画的接收对象上看,发给中学教师和神学教师,显然要在教师集体中孤立别里科夫,发给当官的,大概是想告诉他们:“你的奴才居然要跟一个热情的女孩子结婚了,要出乱子了!”

生6:给当官者的意图不仅是嘲笑别里科夫,也是在嘲笑那群当官的,别里科夫更怕的是他的主子会生气,所以他才难堪。

师: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爱捉弄人的“促狭鬼”,倒像是一个很讲究斗争策略的——(部分学生小声说:地下党、革命者)

生7:我还注意到漫画的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之所以希腊语中的“人”,是因为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大概就是希腊语吧,一是来嘲笑别里科夫没有活力却要恋爱,荒唐而可笑,还有一点,我想大概是说,在别里科夫的辖制下,“人”已经不存在了,都变成了一具具会移动的僵尸了。

师:大家的推想大胆而又新颖。不管怎么样,画漫画的人富有斗争机智,战斗手法犀利,与正面斗争的柯瓦连科、华连卡一起,构成了丰富的“新人”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是完全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 生:不是。

师:应该说不仅是。在这还存活着千万个别里科夫的重重黑暗中,也还透露出一丝光亮,一丝怎样的光亮? 生:朦胧的。 生:淡淡的。 生:热切的。 【后记】

学生在课堂的角色不单单是接受者,更是体验者,。有体验才有感悟,才有评价。片段部分要把握创作“漫画”的真实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成为漫画的虚拟作者,充分体验,悉心揣摩,进而把握小说作者的匠心所在。如果只是一般地让学生谈漫画事件对别里科夫的影响,一则单调乏味,二则凌乱琐碎,三则很难即时生成文本的深层意义。由此来看,课堂的“互动”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互动,也包括人与文本的隐性互动,而换位体验就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展现学习主体课堂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出新的认知天空。

推荐第9篇:初中数学片段教学

初中数学片段教学

两个“同底数幂的乘法”课例片段的比较分析

我区初中数学进入新课程已是第三个年头,为了使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我区组织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上课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14.1幂的运算中第一课时《同底数幂的乘法》。虽然是就同一内容上课,但上课老师的处理手法却大不相同,听后让人感触颇多,现选取其中两个课例中关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探究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给新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1、两个课例的片断

课例 1

老师:同学们:喜欢看《幸运 52》吗?

学生:(齐声)喜欢。

老师:那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幸运 52》里出现的问题吧!(屏幕显示问题)猜一猜,她是谁?①她原藉波兰,后移居法国;②她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③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发现了一种放射性元素;④她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学生:居里夫人。

老师:她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叫什么?

学生:镭。

老师:非常好!你了解居里夫人的这一发现对人类的意义吗?(停顿,学生急于想知道)看下面的问题(屏幕显示): 1千克镭完全衰变后,放出的热量相当于3.75×10 5 千克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估计地壳里含有1×10 10 千克镭,试问这些镭完全衰变后放出的热量相当于多少千克煤燃烧放出的热量?

学生 1:3.75×10 5 ×10 10 千克。(有学生小声说:“3.75×10 15 ”,但未引起老师注意) 老师:很好!这里的 10 5、10 10 各有什么意义?

学生 2:10 5 中的10为底数,5为指数,10 5 称为幂。10 10 中的底数为10,指数也为10。

老师:象 10 5、10 10 这样底数相同的幂叫同底数幂。10 5 与10 10 这两个同底数的幂相乘后积为多少呢?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

老师:请大家看屏幕上问题:你会算吗?①5 2 ×5 3 ②2 3 ×2 4 ③a 3 ×a 2 ④a m × a n 先完成①②,要将过程表达出来。(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后由学生纠错,老师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再口答③④,教师在学生口答时板书(略)

老师: a m × a n = a m+n 如何证明?

学生:(疑惑,思考片刻后恍然大悟)上面的计算过程就是证明过程。

老师:下面我们先运用这个公式来处理一些简单的计算。(以下略)

课例2

老师:现在我要用一道抢答题来考考你们,题目是:(投影)已知三个数

2、

3、4,你能从中任取两个数组成算式,使其运算结果最大吗?(有人脱口而出3×4=12)

老师:(微笑而不作答)想想我们已学过了哪些运算?(停顿)

学生 1:4 3 !

学生 2:不对!应该是3 4 !(其它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老师: 3 4 进行的是什么运算?这里的3叫做?4叫做?3 4 =?这里的三个数还能组成哪些幂?(老师一句一句问,学生一问一问集体回答)

老师:幂也是个数,那幂能否再进行运算?(引入课题:幂的运算)

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得到的六个幂(允许重复使用)来研究幂的运算,怎样入手研究呢?我们的研究方法是:(投影) 第一步:试验

寻找一些形如右图的式子。可先考虑加和减,再看乘和除。

第二步:观察

( 1)你找到了哪些等式?

( 2)你从这些等式中有什么发现?

( 3)你能用语言概括你的发现吗? 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学生立即展开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气氛十分热烈,老师在教室里巡视,不时参与小组的讨论。)

老师:请各小组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在黑板上。(立即有几位同学拿着草稿纸上黑板去写研究所得)

学生 3:(板书在黑板上)①2 3 +2 4 =4 7 ②2 4 -2 4 =0 学生 4:(板书在黑板上)③2 3 +2 4 =128 ④3 2 +3 2 =2×3 2 学生 5:(板书在黑板上)⑤4 3 -4 3 =0 ⑥4 3 +4 3 =2×4 3

老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停顿,确信没有人发言后)这里的六个式子都是等式吗?你有办法验证吗?(有许多学生马上拿出计算器,很快验证得到①③不成立,②④⑤⑥成立)

老师:从②④⑤⑥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声议论)

学生 6:相同的幂相减一定为0,相同的幂相加就等于2乘以这个幂。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如果将④中的 3换成a,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合并同类项吧?(学生点头认可)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研究成果,那就是:相同的幂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幂能不能进行乘法运算。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并请小组代表将研究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继续投入讨论,教室里不时传来“你这个不成立,两边不等”,老师仍在教室里巡视,不时参与小组的讨论,恰当给予指点。)

学生 7:(板书在黑板上)①3 2 ×3 4 =3 6 ②2 3 ×2 4 =2 7 ③4 2 ×4 3 =4 5 学生 8:(板书在黑板上)④3 3 ×4 3 =12 3 ⑤3 2 ×4 2 =12 2

老师:这五个等式均成立的吧?(学生齐声回答:成立)两位同学给出的等式好象有点差别,你们看出他们的差别了吗?

学生 9:①②③每个等式中幂的底数是相同的,④⑤每个等式中幂的指数是相同的。

老师:这是个伟大的发现!我们看到①②③都是相同底数的幂在相乘,而④⑤是不同底数的幂在相乘,今天我们先重点来研究相同底数幂相乘即同底数幂的乘法(板书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仔细观察①②③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 10:(急不可耐)左边幂的指数相加就等于右边幂的指数。(学生因发现而面露喜色)

老师:刚才我们是在计算器的帮助下找到①②③三个等式的,现在你们能不用计算器,告诉我 5 2 ×5 6 的结果吗?结果用幂表示。(学生脱口而出:等于5 8 )

老师:那 a 2 ×a 3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 11:等于a 5 .因为a 2 ×a 3 =a×a×a×a×a=a 5 . 老师: a m × a n = ?

学生12:a m+n .因为a m 表示 m个a相乘,a n 表示n个a相乘,所以一共有m+n个a相乘。

(老师板书:略)

老师:用语言如何叙述?

师生共同: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老师:这就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下面我们来用一用刚才研究出来的法则。(以下略)

2、两个课例的比较分析

2.1以问题为出发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恰当的情景,一开始就吊起学生的胃口。在这两个课例中,我们看到,两位老师都改变了以往为复习而复习的做法。课例 1从学生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发明入手,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同时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发明之伟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课例2则通过学生熟悉但易错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抢答中体会到乘方运算的重要性,同时创设了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幂的运算性质的氛围。应该说,两个课例所采用的情景都很有效,但在后续处理上,课例1就有所欠缺了,首先是老师未能发现学生的不同意见,未能给学生以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其次是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忘记了这一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缺乏呼应。而课例2始终给人以融为一体之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确立问题为新课服务的意识,而且应始终关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认识,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而不是演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剧。

2.2以开放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还认为:“学习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在这两个课例中,我们看到老师都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课例 1中,教师设置了步步深入的四个小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一步步去发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在课例2中,老师通过给出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经历了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及探究能力。相比之下,课例1在老师设置的问题下,学生只是机械地服从老师的安排,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而课例2中,教师将学生置于完全开放的学习情景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学生的“做数学”,事实上,在课例2中,学生的“做数学”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得出而告结束,在下课前,学生进一步猜想得到:①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②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可见,只有老师创设真正的“做数学”的氛围,才会使学生的“做数学”的积极性不因下课铃声而告终。

2.3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课例 1中,教师用四个小题让学生去探索,缺少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上的指导,更谈不上学生从中获得进行数学活动的经验。如果能将出示的四个小题,改成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方案,让学生感悟出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就不失为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设计。在课例2中,教师始终关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就具体的数值,通过比较、猜想,获得了真理的过程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告诉,而只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使小组讨论顺利进行;当出现错误时,老师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让学生去发现错误,从中掌握排除错误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关注。因此,在课例2中,虽然“做数学”化的时间很多,但学生的收获必然大得多,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4以尊重与鼓励,让学生感受老师的真诚

不会激励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曾听一位老师说过:“在课堂上,我感谢每一个敢于发言的同学,无论他是答对了还是答错了,我都要说声„谢谢!\',因为他们让我看到了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有创新或独特见解的学生表示赞赏,对有错误见解的学生同样不应吝啬我们的真诚。在两个课例中,我们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发出的“很好!”“回答得非常好!”等鼓励的话语。课例题 2中还把学生写出的等式称为“研究成果”、归纳出的结论称为“伟大的发现”、当一部分学生展示研究所得后,老师仍不忘问一句:“还有没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劳动的尊重与欣赏,这对学生激励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2.5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可以不完全按教材教学,只要以新课程为依据,达到新课标规定的整体性的理论和目标就可以了。同时指出,教师要有独立性,要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里的两节课在情境创设上都不同于教材,比教材上的处理更为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课例 2的整个教学思路与教材都有了明显的差异,这样开放性的处理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必然更好。

推荐第10篇:数学教学片段故事

数学教学片段故事 2010—2011学年上期

新课程改革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放飞希望的平台,新教材更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游刃有余的空间,那里有孩子们创新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奇异的发现,让我以及孩子们惊喜不已。

片段一:

上课了!孩子们都坐得很端正,我出示了下面一题:小明家住在三楼,每层楼21个台阶,他要爬多少个台阶?孩子们看到题后,几个急性子手举的高高的,我请他们中一个回答,他兴奋的说:“他家在三楼,用3乘21!”他话音刚落,更多的小手举起来。我笑了又请一个孩子回答,这回是个文静的小姑娘,她轻轻回答说:“三楼应该只爬二层,用2乘21!”这时的课堂异常热闹,有叫三层的有叫二层的,我对他们说下面请你们拿出本子画图,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了!他们埋下头开始画图 ,当他们再次扬起小脸时,脸上有得意的,有失望的,也有茫然的!我问他们:“怎么样?”他们举手说:“二层。”我也画出图 , 我说:“是二层,一层21个台阶,二层多少个台阶?”请你们列式计算吧!就在他们列出算式向我报功时!一个孩子把手举的高高的,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叫起他,他说:“老师你怎么知道小明家一楼没有楼梯?我家一楼就有半层楼梯!”全班哗然,我也愣住了,对呀,现在的楼房一层也有楼梯!我只好说:“对!但这题只能用一楼贴地算。否则无解!不过我们的这位同学真的很棒,他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个勇敢诚实的孩子,请我们表扬他!”通过这次教学我已经明白,教学要与生活联系!题目也要与时俱进。

片段二:

新课结束之后,学生做课后的“做一做”,要求:统计佳美电器商店一个星期电视机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如下:

佳美电器商店电视机销售量情况统计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销售量(台) 15 10 20 25 30 50 45 统计的结果是:星期一到星期五销售量不大,星期

六、星期天销售量最大,其中星期二销售量最少,星期六销售量最多。然后学生根据统计表填涂统计图,最后根据统计图解决2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问:哪两天销售量最多?哪天最少?孩子们顺其自然完成。第二个问题是:你还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这下教室里沸腾开来,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接下来的分组汇报,更是学生思维的大展示、大比拼。

生1:我建议:星期一到星期五少进点电视机,因为这期间的销售量不大,人们都在上班,逛商场的顾客较少;星期六到星期日多进点电视机,因为这两天是双休日,逛商场的人比较多。

生2:我建议:下周二多进点电视机,留到星期

六、星期日卖。

这些建议同学们都表示同意,我也表示赞同。我又问还有其它建议吗?学生摇头没有,正准备按照教案设计进行下一个练习,突然,莫小莉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个建议“。这个平时不起眼的小姑娘会有什么好的建议?我用疑惑的眼光打量了他一下,同学们更是诧异,我稍微停顿了一下,为了照顾她的面子,让她讲,她说我建议:星期一到星期五卖得便宜些,星期

六、星期日正常;或者,星期一到星期五便宜得多一些,星期六到星期日便宜得少一些。一语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眼睛一亮,想起了大街上商家为了促销挂出的打折牌子,纷纷表示同意,我问:“你怎么想到这种好方法?”他说:“我随妈妈上大街,在有些商店门口看到的,那个时候还不懂,是妈妈告诉我的。”多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多么爱学习的孩子!我确实没有想到这一招,也着实为他的棋高一筹的想法高兴,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任务,但我内心是高兴的,高兴自己挽救了一个创新的、跳动的童心,给了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看似平常的一节课,似乎普普通通的一个问题,却道出了一个不寻常的道理,课后我细想:倘若我当时按部就班,按照自己的教案设计,随着自己的意愿顺着溜下来,不让莫小莉同学发言,势必就扼杀一颗创新的童心,那样的损失将无可计量,我庆幸自己没有成为一个“刽子手”,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几个数字、了解几个题型、会做几道题等等,更重要的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

大渡口新工小学 刘莉

2011.1

第11篇:五年级数学教学片段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片断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亲身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体验“转化”思想在几何体知识中的作用。同时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旧知进行迁移,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

采取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探索氛围。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个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小各异的任意三角形3个;

2、量具一张,铅笔一支,剪刀一把;

3、视频展示台、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一计算公式的?

①学生回忆公式推导过程。

②电脑动画演示。

小结:将图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研究方法。今天我们用同样的办法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操作

每位同学都一袋学具,看看谁能利用这些图形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a、学生动手操作;

b、老师巡视。

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教具贴在黑板上。

2、汇报、交流

师: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a、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

b、指名说。

3、推导公式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推导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动态演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建立转化思想,清楚地理解公式推导的由来。

4、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剪、拼、割、补等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说一说: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呢?如果用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a h÷2

附板书设计:(略)

“认识小数”教学片段

一、教学片断

当呈现材料,引入小数之后,我们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进而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结合材料)

1.体会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师:你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19厘米为什么用小数0.19米表示?

生:因为19厘米没达到1米,1米有100个1厘米,19厘米是一百分之十九,要用米为标准,小数点前面只好用0表示。

师:我们真佩服你!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为什么用小数表示相信大家都明白吧,请说给同伴听。

师:以上用小数表示过程中你发现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分母是1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小数点右边是一位的;分母是10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小数点右边有两位的。

生:分母是1000的写成小数是三位小数,分母是10000的写成小数是四位小数,

师:你的推理能力真强!经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发现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可以……

2.体会混小数的含义。

师:大家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

生1:我的身高1米45厘米。

第12篇:历史片段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七星中心学校

夏晖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为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通过理解秦朝制度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到制度的完善对管理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点:秦朝为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的三个措施

三、学习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用具:PPT

五、教学方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

六、教学过程:

1、图说人物:

(出示秦始皇画像):他是谁?头戴皇冠,身穿龙袍,左手拿着宝剑,右手在指指点点······从他的姿态、眼神、微笑,可以看出他对事业的雄心、信心和决心!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2、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快速阅读,了解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三项措施: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

材料二

材料三 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并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在战国官制得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合称为三公。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三公下面设置九卿.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课 阅读后,分小组分材料讨论: A、你能从材料中捕捉到哪些信息? B、通过这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教师小结

4、巩固练习:

1.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2.在秦统一全国后建立的官僚机构中,被称为“百官之首” “助理万机”的官职是

A.郡守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太尉 3.废除分封,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第13篇:长征片段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七律.长征》后四句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感受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真实的长征,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走近毛泽东,初步感受其作品风格和伟人风采。教学重点:朗读

教学难点:关键字词“暖”“寒”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准备:《巧渡金沙江》的资料

《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 ,

《爬雪山》视频片段

音乐《七律.长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七律.长征》,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通顺。

2、毛主席告诉我们,远征难呀!(板书:远征难)可是英勇无畏的红军不怕困难,跨越了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金沙江、大渡河,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二、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豪迈乐观。

1、出示语句,抓“暖”“寒”两个表示心情的词 ① (课件出示语句)你能找出描写红军心情的词吗? ② 由“暖”“寒”你能想到哪些词呢?(学生汇报)

2、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 ① 红军心里暖洋洋,你猜是因为什么? ② 出示资料《巧渡金沙江》,学生浏览,提问:谁最先知道红军心里高兴,是因为什么?(学生汇报) ③指导朗读:这就是著名的战役——《巧渡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我们胜利了,读

巧渡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巧渡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还摆脱了穷追不舍的敌人,读

③ 简单一个“暖”字蕴涵着多少人的喜悦啊,我们简直能看到红军笑逐颜开的场面,这就是毛主席诗词的一大风格:高度的概括性。

3、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 可是,战争是残酷的,在大渡河,红军就遇上了一场恶战 ② 观看电影《飞夺泸定桥》,听师深情解说 ③ 说、写感受:看完这惊心动魄的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④ 指导朗读:回想这场战役,红军的心情怎么样呢?谁能读出这份悲痛?

4、分角色朗读:这一喜一悲,对比鲜明,你们能读好吗?(分男女赛读)

5、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感受红军藐视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

三、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再次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豪迈乐观。

1、导读:好一支豪情万丈、乐观积极的队伍,正因为他们,所以千里雪山何所惧,一片丹心踏将来

2、播放《爬雪山》视频,师解说:岷山千里,奇寒无比。红军——这支装备极为简陋,又缺衣少食的队伍,竟然奇迹般的翻越了,更是让人惊喜万分啊!(分组读)

3、师示范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呢?

四、诗朗诵《七律.长征》

五、歌曲欣赏,诗词积累

六、结语:同学们,长征壮举史无前例;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老师希望你们发扬革命老前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惧挫折,勇往直前,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14篇:《龙的传人》教学片段设计

《龙的传人》教学片段设计

——崇德小学 朱晋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中国人与龙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及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动物。

2、通过上下文理解“数不胜数”、“崇拜和崇敬”、“图腾”的意思。

3、学习作者运用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中国人和龙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及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动物。

2、学习作者所采用的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 录音带 图片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教师问: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到第一页,一边默读第一自然段一边思考: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中国人与龙的关系十分密切?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做记号!

学生汇报交流:①自豪(师相机提问:为什么自豪?)

②喜爱(师相机提问: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人们对龙的喜爱呢?) ③通过上下文理解“数不胜数”

2、①回顾上学期所学说明文有哪几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

方、作比较等等)

②质问学生:第一段二三句运用了那种说明方法说明人们对龙的喜爱? 过渡:有的人认为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也有的人认为龙只是传说中的东西,那么,龙到底是什么呢?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二三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来写龙的形象发展过程(抓住时间短语说明龙文化的历史悠久)

(2)龙能够呼风唤雨,威力无穷(本领大体现在段中哪些地方?) (3)龙的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3)理解宋代画家董羽描绘的龙的形象所采用的说明方法。(连续用九个“似”引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通过工具书同义词辨析“崇拜和崇敬”,通过百度科学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四、家庭作业

(1)学唱歌曲《龙的传人》并唱给家人听! (2)预习剩下的课文,思考课后两个问题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自豪

中华儿女

喜爱

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动物)

第15篇:《自感》教学设计片段

《自感》教学设计片段

一、设计理念: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似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

②知道决定自感电动势大小的重要因素——自感系数 ③理解自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 ④了解自感现象的利、弊及其利用和防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深刻体会物理研究的一般过程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成因,总结归纳发现新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参与,体会科学探究、发现规律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物理学习的兴趣

②通过了解自感现象的应用和危害及其防止,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及辩证的看待自然界事物

③通过介绍物理学史,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感现象 自感电动势

难点——自感电动势的作用——阻碍电流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器材:

通电自感演示仪,电流传感器,自制器材。

六、教学过程:

㈠、引入

由“自感电击”实验引入,学生参与体验。如图1,断开电源时两节干电池就能让同学们有明显电击感,迅速收回双手甚至惊叫。学生对此引发的思维疑问和惊奇而提出问题。一节干电池为何能使这么多同学受到电击呢?带着疑问和兴趣进入新课。

图2

图1

㈡、新授

要解决疑问,先从这个实验(如图2)说起,演示通电自感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发现A1先亮, A2后亮,然后师生互动分析成因.教师总结成因,初步认知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感应电动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我使用了最先进的数字电流传感器,测出A2灯泡逐渐变亮过程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图像学生清楚的看到电流受到阻碍作用而延迟的效果。(如图3)

图3

图4

为了进一步研究自感现象的规律,先设计了一个供同学们猜想的断电自感实验电路。问:断开过程,电阻R上的电流怎样变化?我用两个发光二极管、两个电阻和一个小型变压器自制了实验仪器,交给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它能让学生观测到电阻上的反向电流,最好是如图4,当然学生会有其他的设计思路),动手实验(实验器材取材简单,实验效果明显,关键回避了教材上这个实验小灯泡闪一下的现象。降低了对自感现象解释的难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一步分析现象的成因。学生总结发现以上两实验现象成因的规律,得出自感现象的定义和自感电动势作用及公式。同时讲解电感,介绍物理学史。

㈢、理论联系生活:

1、利用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的公式解释“自感电击”实验的原因。

2、利用自感现象的实例老式日光灯等。

3、危害和防止:电动机断电拉弧,双线绕法无电感电阻。以此感悟学生,自然界现象是一分为二的,有利也有弊。 ㈣、小结 ㈤、思考 最后带着问题回家思考:演示非常奇妙的互感实验。

第16篇:比例尺教学设计片段

比例尺教学设计片段(六单元) 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

师:你们喜欢画画吗?那我们来个最简单的——画线段游戏。我说物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圆规长11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师:咦?怎么不画了?

生:画不下。

师: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1米画到纸上去?

生:可以把1米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

师: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

学生画完,集体交流。

师: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呢?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师: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师:其实像这样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及关系式)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师:下面每位同学算出自己的比例尺。 (生独立计算后汇报结果,师板书)

师:同样是1米的米尺的线段图,为什么它的比例尺却不一样呢?(缩小的倍数不同)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所说的最后一道脑筋转弯的题目吗?原来坐车是从沙市红星路到荆州的火车站实际距离约是18千米,而蚂蚁行的是30厘米的图上距离,怪不得只要3秒呢!那么,你能求出这副地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做前先交流)

师:大家交流一下,谁能告诉大家首先要做什么事情?

师: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把千米化成厘米,也就是说我们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首先写出比,再把单位统一起来,最后化简比。(板书1.写出比。2.单位统一。3.化简比)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让能说说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的方法是怎样的?

对应练习: 完成课本第49页“做一做”

(2)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比例尺 师:你还在哪里见过比例尺? 生1:大型建筑。 生2:房屋装修。

师:根据这幅图的比例尺,你能用另一种说法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让学生说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几倍?)

三、认真比较,深刻理解

1、比较比例尺,揭示数值比例尺的意义。

师:像1:1000000这样的比例尺是数值比例尺。它也可以写成1/1000000你.能说说比例尺1:100000000所表示的意思吗? 生: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百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百万倍。

师: 你还见过怎样的比例尺?(出示中国地图)引出线段比例尺。

2、认识线段比例尺。

师: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1厘米:60千米

=1厘米:6000000厘米

=1:6000000

小结: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把线段比例尺转换成数值比例尺只要把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简就可以了.

3、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后的比例尺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米尺的实际距离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我们还求出了它的比例尺是1:100等,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要把实际距离放大后再画在图上的呢(有)

(出示三年级科学书中蚂蚁图)

师:这是同学们三年级科学书中蚂蚁图,他是把蚂蚁放大后画在书上,图上蚂蚁长6厘米,而蚂蚁实际长6毫米。你能算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尝试算出这幅图的比例尺,指名板演)

出示一些精密零件的图和图纸,介绍把实际距离放大后的比例尺。

纵观这节课所认识的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相同吗?化简后的比例尺带不带单位?

2、求比例尺时,通常要做什么?

3、化简后的比例尺,它的前项和后项一般是什么形式?

第17篇:关雎 教学片段设计

《关雎》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起点】学生已扫清字词障碍,了解全诗大意。 【教学选点】分析《关雎》中“淑女”的形象。 【教学时间】10分钟。 【教学步骤】

1.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注释已经翻译全诗,并了解到这首诗讲得是“君子”和“淑女”的爱情故事。下面我就来看看古代的“淑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女主人公的神秘面纱。

2.老师:请同学们找出全诗中有哪些句子是在写淑女的?

明确:“窈窕淑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3.老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请同学们分别从这几句诗中找出最重要的关键词或关键字。你认为是哪几个字词呢?

明确:“窈窕”、“流”、“采”、“芼”。

4.老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形容词和这三个动词,表现了“淑女”什么样的特征呢?

明确:“窈窕”形容女子文静美好。说明女主人公面容姣好,性格文静。

“流”、“采”、“芼”是“淑女”采摘荇菜的动作。表明女主人公热爱劳动,十分勤劳的美好品格。

5.老师:再请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流”、“采”、“芼”这三个动词,你会发现这三个动作是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得。它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能表现女主人工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流”的意思是捞取,是指大范围地捞。“采”的意思是采摘,是指几个几个甚至一个个地摘。而“芼”的意思挑选,肯定是要一个一个的精挑细选。这三个动作是按照女主人公摘荇菜的范围一步一步缩小的顺序来写的。说明女主人公做事很有条理,而且非常认真、仔细的特点。

6.老师:同学们分析地很有道理,但是这三个动词还有一层深意同学们没有挖掘出来。老师来提示一下大家。《诗经》有三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即大家耳熟能详的“赋比兴”。其中“赋”是指直铺陈述。“比”是比喻之意。而“兴”是指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那请学们想一想,这里的“流”、“采”、“芼”用了上述哪种表现手法呢?

明确:“比”,即比喻。

7.老师:把“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比喻成什么的过程呢? 明确:比喻成“淑女”挑选意中人的过程。

8.老师:对,同学说得很好。诗人把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比喻成淑女挑选意中人的过程。淑女采荇菜的时候是精挑细选的,所以她选择意中人的时候也是千里挑一的。这说明了淑女对待爱情的什么特点呢?

明确:说明淑女对待爱情十分慎重、理智,并没有被情感冲昏头脑。 9.老师:前面通过分析诗歌中描写淑女的词句我们发现,古代的淑女不但面容姣好性格文静,而且热爱劳动、做事认真,对待爱情也是理智慎重的,真可谓是秀外慧中的完美佳人。其实,这位淑女还有一个特征被同学们忽视了。大家再认真读一遍全诗,看看谁能找到呢?提示:前面分析的诗句都是对淑女的直接描写,而还有两句是对淑女的间接描写。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是对淑女的间接描写。通过写君子用琴瑟、钟鼓来亲近淑女,说明淑女是很喜欢钟鼓琴瑟这类高雅音乐的。从而表明淑女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品性高雅。

【教学后续】: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层层分析,解开了淑女那神秘朦胧的面纱,还原了真实、立体、丰满的爱情女主人公的形象。下面就让我们再分析一下 “君子” 的形象,看看这位君子和我们的淑女是否般配。 【板书设计】

第18篇:应用题教学设计片段

应用题教学设计片段

问题:

在某次训练中,李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600米,跑步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200米,自行车路段和长跑路段共5千米,用时共15分钟,求骑自行车路段和长跑路段的长度。

一、共同分析:

(师)该问题提供了哪些等量关系?

(生)两种等量关系:A、自行车路段+长跑路段=5千米

B、自行车用时+长跑用时=15分钟 归纳:可以列出两种方程来解决,列方程时还应注意单位的统一

二、根据分析你认为怎样设未知数?

A:为了求出路段(即路程)在已知速度前提下,可设时间为t,

如:设自行车路段用时t分钟,则长跑用时为(15-t)分钟 根据题意,得

600t+200t=5000 B:可以采取直接设的办法

设自行车路段为x米,则长跑路段为(5000-x)米 根据题意,得

x/600+(5000-x)/200=15 小结: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师生共同得出)

1、审题(即分析)

2、找等量关系(为列方程做准备)

3、恰当地设出未知数

4、解决问题

(二)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单位的统一

2、解答要彻底

第19篇:教学设计文本片段

教学设计文本片段

一、歌曲学唱:

师:我想大家唱的一定很好听?那大家能不能先唱给老师听听啊? 生:同学们唱

师:同学们唱的可真不错。老师也想唱给同学们听听,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觉得老师唱的怎么样啊?既然这首歌大家都会唱,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首先呢让我们认真的听一遍,听听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你是怎样分的? 生:仔细聆听后分出乐段(两个)

师:那我们先来听听A乐段,看看它有几个乐句,有什么特点?情绪是怎样的?(特点可以从1、音符、旋律2、节奏3、符号上来找

情绪:欢快、跳跃地)

生:回答问题

师:那你能准确的唱唱这些地方吗?

生:带着这样的情绪演唱

师:刚才我们唱的有几个地方不太准确,现在咱们一起来解决一下……

生:跟着老师用琴来解决不准的地方

师:这回解决完问题我们再来唱一遍A乐段。

生:准确演唱A乐段

师:恩这回唱的比较准确了。A乐段学习完了,我们再来听听B乐段,

注意听的时候我们来找一找特殊的符号

生:仔细聆听,找出符号(波音记号)

师:再听B乐段注意波音记号是怎样唱的,请同学们来模唱一下,

生:试着模唱……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一说,有这个符号和没这个符号有什么不同呢?

生:回答(更加的生动了,没有则变得很平淡)

师:让我们再唱B乐段。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舒展而又优美,波音的运用更营造了沙滩的宽阔和湛蓝的海水这一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师:我们分乐段分析了以后再来完整的唱一遍,看看是不是唱的更好了?

生:演唱全曲

师:这回大家唱的更好了,但老师还发现一个问题,藏族那么美,那么好听,你们听了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愉快、高兴……)

师:那这样的心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表情唱出来呢?用你们的歌声来回答老师。

生: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师:好我们就这样来改一改,把它的速度变快大家来唱一唱:

师:速度变快后,谁能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它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感受的也比较准确 。

第20篇:《雷雨》教学设计片段

一、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云、电、风、雨等自然现象,了解鸡鸭不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两种新笔画(),学会六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书写。

3、在识字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在反复对照图文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课云、电、风、雨、天、乌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

三、教学难点:

1、新笔画。

2、雨、乌、风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录音机、彩图、自制的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指导看图。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看图读拼音识字第8课雷雨。

2、先请大家看看图,仔细地听一听。(出示彩图,并放录音)

3、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了哪些声音呢?(看到了乌云、闪电、雨点、池塘、小鸡、小鸭、荷花)(听到了雷声、雨声、风声)

4、小朋友看得很好,听得很认真,这些都是雷雨时的情景。(老师作形象描述)雷雨到来时,黑沉沉的乌云布满了天空,电光闪闪,雷声隆隆,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小鸡吓得躲在石头旁叽叽叽地叫着,小鸭在池塘里快乐地歌唱,好像在说:下雨了!下雨了!

二、学习纯拼音句群。

1、小朋友,书上有一首儿歌,生动地写出了雷雨时的情景,你们想不想读一读?(想),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46页,自己小声地读一读纯拼音句群,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还要边想,句群写了什么内容呢?(学生自读,老师巡视指导) 2、现在我请两个同学来读读句群,其它小朋友听一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吗?(二人读完后,众人评议)

3、老师来提点意见,小朋友朗读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词儿连读,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读。

4、老师评价,并对读错的地方加以纠正。

三、学习云、电、风、雨四个字。

1、读了句群,你们知道雷雨的时候,满天都是什么吗?(乌云)

2、请小朋友把音节直呼三遍。(出示:wūyn)

3、这个字就是乌云的云字,请大家读一读。(出示云的生字卡片)

4、云是几笔写成呢?请看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板书:云)

云字有几笔?这里有个新笔画,我来教你们写。先由竖中线起笔写一撇,在横中线上写上折,它的名称叫撇折。请小朋友书书空。那么,撇折是几笔写成的呢?(一笔)(板书:)

5、我们会写撇折了,谁来给云字书空?我们都来试一试。

6、天空中除了有乌云,平时小朋友还看到什么云?(白云、红云、火烧云)

7、请小朋友再看看图,大雨来临时,天空中不仅布满了乌云,还有什么呢?(闪电)我们一起读读音节?(出示:shǎndin)

8、这就是闪电的电字,小朋友齐读三遍。(出示电字的生字卡片)

9、电字首先写一个什么字呢?(曰字),这个曰字要写得扁扁的,然后写上竖弯钩,那么,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电字呢?(曰加)(板书:电)

10、除了闪电,你们还能给电组词吗?(开火车组词)

11、你能用电字组成的词说一句话吗?(自由说)

12、小朋友,电和我们的生活系系相关,有了电多方便啊!因此小朋友平时要注意节约用电,同时电也是很危险的,你们可不能随便用手去触摸带电的东西。

13、课间休息。

14、谁来回忆一下句群中写乌云怎么样呢?(满天)电光怎么样呢?(闪),请大家把第一句再读一读。

15、这时候,风怎么样呢?(呼呼地刮着)什么风才会有声音?(大风)因为风很大,所以把大颗大颗的雨点都吹斜了。请小朋友读读章节(出示:fēnghūhū)

16、这就是风字,小朋友要读准后鼻音。(出示风字的生字卡片)

17、风字怎么写呢?先写一撇,再写横折弯钩,在里面写上撇和点。(板书:风)请大家在桌上写两个风字。

18、风字的第二笔是什么?(横折弯钩)还有哪个字的第二笔是横折弯钩呢?(九字)

19、小朋友比较一下,它们的写法相同吗?(不同,风字的弯钩要短一些,九字的弯钩要长一些)

20、小朋友,乌云满天,电光闪闪,风呼呼,马上会出现什么情景?(雨哗哗)(出示:yǔhuāhuā)这就是雨字,小朋友齐读三遍。(出示雨字的生字卡片)

21、现在老师教你们书写雨字,先写横,再写竖,横折钩,在竖中线上写一竖,最后在里边写四点,先写左边两点,再写右边两点,这四点要上下对齐。(板书:雨)

22、小朋友数一数,雨字一共有几笔?(八笔)你们看看,里面的四点像什么呀?(飘落的雨点)

23、你能编个儿歌记住雨字吗?(学生动脑筋自己编)

24、那么,谁来告诉我,雷雨时,风怎么样呢?雨怎么样呢?(风呼呼,雨哗哗)

25、风呼呼,雨哗哗要怎样读才让人感到风很大,雨越下越大呢?谁来试一试?全班同学把

一、二行连起来读一读。

26、小朋友,云、电、风都是雷雨时的几种自然现象,那么,这时候小鸡和小鸭各有什么不同表现呢?请看句群的

三、四行。请小朋友跟着我读。

27、小鸡被吓住了,说明它心里怎么样?(害怕,不喜欢下雨)那么它叽叽的叫声应该怎么读?(又快又急)个别读,集体读。

28、小鸭子非常高兴,它嗄嗄的叫声要读得怎样?(响亮)个别读,集体读。

29、男同学读

一、二行,女同学读

三、四行,有感情地朗读纯拼音句群。

四、书写云、电、风、雨四个生字。

1、每个生字带拼音写四个。(老师巡视指导) 2、写出云、电、风、雨的笔顺。

五、师总结,下课。(发散:雷雨时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片段
《数学教学设计片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