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30 08:34:3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

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照相,可是照片上只有3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设置悬念:同学们的猜测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老师暂时还不想告诉你们,我相信通过下面的两个游戏,大家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游戏体验,构建新知

1、开心转盘

请6名同学参加比赛。

介绍游戏规则:每人转动一次转盘,转盘停止后指针会停在相应的分数上,分数高者即获胜。 参赛结束后把带有自己姓名的纸条贴在黑板上。游戏结束后奖励获胜的同学。

2、夹球

请5名同学参加比赛。

介绍比赛规则:学生面对面站立,一面三人,另一面两人,用小腿夹住球跑到对面交给另一名同学,依次这样做,球不落地即获胜。参赛结束后也把带有姓名的纸条贴到黑板上。

3、游戏结束了,统计:参加这两项游戏的共有多少人?

4、下面请参加这两项游戏的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检验一下是否有11人。

请参加开心转盘的同学站到这个圈里。 请参加夹球的同学站到另一个圈里。

故作吃惊状:咦,参加夹球的还差2个人,在哪呢?赶快到前面来。

5、组织同学们想办法:他们俩站在哪比较合适呢?

6、结合学生的方法,指着开心转盘这个圈问学生:你能说说这个圈里表示什么吗?那另一边呢?中间表是什么?那你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游戏?怎样列式?

7、揭示集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开心转盘”的同学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夹球”的同学看做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

8、板书课题。

9、介绍维恩图。

10、介绍维恩。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教材105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105页做一做的第2题

3、揭晓课前脑筋急转弯答案。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推荐第2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孙长艳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借助直观图,初步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简单的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理解集合图。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 点:能初步用集合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脑筋急转弯: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广角,继续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新课。

(一)课件出示统计表,问:参加跳绳的有哪些人?参加踢毽子比赛的有哪些人?有没有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子的?是哪些人?(课件显示)

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9人) 参加踢毽子的有几位同学?(8人) 那么,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几位同学?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17人”

片刻,有少许声音:“不对,不是17人”

接着,有人举手:“老师,不是17人,是16人。” 争论声渐起:“就是17人,9+8=17,怎么会不是17人呢?”

“9+8是等于17,可这里不能这样加。

“为什么呀?不用加法那用什么方法?”

(二)游戏: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地看清楚,我们来做一项活动: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子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

问:“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来?”“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

“因为我们两项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教室里炸开了锅:“站中间、站中间” 四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问: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子的同学,中间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三)、画一画

1、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 师一边观察并及时指导创作。

2、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3、学生评价,进行整理和改进

“老师,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绳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踢毽子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

“不行,那中间的同学怎么办?”

“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踢毽子的?”“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画法。”

“老师,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一起呢,他们还参加了跳远啊”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片刻,有同学欢呼起来了:“老师,我画出来了”

说着,高举着自己创作的画,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起来。

4、向学生介绍韦恩图:像这样的图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发明了,他就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所以就以“韦恩”来命名,叫韦恩图。也可以叫集合图。

“同学们,想想如果我们比韦恩更早出生的话,我们也

能发明这样的图,那这图就该怎么命名了呀?”

5、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注意语言的表述:左边:只参加跳绳的

右边:只参加踢毽子的

中间:既参加跳绳的,又参加踢毽子的

6、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①6+5+3=14人 ②9 +8-3=14人

三、做一做

利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

1、说说图中各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利用韦恩图,加深理解

要求学生: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独立填写后投影反馈,着重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3、掌握算法,归纳揭题

再次揭示课题:集合问题。

3、光荣榜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自我小结,共同提高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突出,谁愿意来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推荐第3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镇远城关五小盘龙校区:詹声炯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活动卡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脑筋急转弯

一、帮小动物回家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引导学生质疑:

①来了10种小动物,为什么有6种生活在水里,6种生活在陆地?6+6=12(种)啊? ②有的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以生活在水里。(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出示:蚂蚱 章鱼 虾 青蛙 蜗牛 鲤鱼 兔子 乌龟 海鱼 瓢虫

①这些动物和昆虫,你知道它们都是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里)你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吗?

②完成活动卡活动一,指名分类。 ③全班一起分类。

④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

(2)引导发现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乌龟能分开站吗?

(3)出示合并隆的空集合圈,引导观察这个集合圈和分开的两个圈有什么不同。(有一块公共区域,这块公共区域可以表示什么?)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6)填写合并拢的集合圈。

(7)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二、奇怪的报名表

1、出示: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子比赛学生名单 跳绳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踢毽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晓东 (1)引导得到:

①参加跳绳比赛的有(8)人 ②参加踢毽比赛的有(9)人 (2)小猪的疑问

①小猪也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为题呢?出示:

这两个项目一共有( )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案,后指名回答,要说出思路) ②课件演示

a、找到即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人(3人:杨明、李芳、刘红);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说说各个位置所表示的意义; c、填写集合圈;(先填写公共部分)

d、出示各部分人数,引导计算两个项目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以得到多种解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三、巩固练习

1、活动卡-巩固练习

喜欢足球 王军 赵晓 军军 王晓刚 丽丽 吴小霞 乔娜 舒畅 张庆 喜欢篮球 张庆 舒畅 青青 王晓刚 刘光 张大鹏 军军 王伟 梅梅 (1)把数填在圈里。 (2)一共调查( )人。

(3)只喜欢篮球的有( )人,只喜欢足球的有( )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 )人。

2、教材105页做一做1

3、解决问题

(1)三年级(1)班的部分同学参加“民族运动会”,其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22人,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8人,两项都参加的有10人,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3人,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数学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晓东

推荐第4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能力目标: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去看电影,每人买一张票,却只买了三张票就顺利进入了电影院,为什么? 【姥姥、妈妈、女儿】

2、两个妈妈【板书:2】,两个女儿【板书:2】,却只买了3张票【板书:3】。这2+2怎么会等于3?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妈妈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姥姥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妈妈有两个身份,重复算了一次,板书:2+2-1=3】

3、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一类问题。【板书:数学广角】窍门满街跑,看你找不找。这节课看谁找的窍门最多?谁表现 1 得最好?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为迎接我校2014年校园科技艺术节的召开,学校将相继举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绘画比赛。要求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

这是三(1)班参加科技小制作和绘画比赛的学生名单。

你能从统计表中获得怎样的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呢?谁来说一说? 生:小制作的有5人,绘画的有6人,一共有11人。 师:大家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看怎样方便我们数人数?然后小组交流。

用实物投影汇报或典型做法的同学去黑板板演。(连线、画图法) 师: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集合图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哪些同学,参加绘画比赛的有哪些同学,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 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小制作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板书:集合)把参加绘画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在100多年前的英国,有一个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就用一个集合图很方便的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因为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图,叫韦恩图。老师发现不少同学的想法和韦恩的一样,看来如果我们生的比他早,那就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左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5人。)右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6人。)中间两个圈相交的部 2 分呢?【既参加小制作比赛,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2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左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3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右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绘画比赛的有4人。)

9、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三(1)班参加小制作的和参加绘画的到底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计算呢?(也可以只强化第一种方法) ①算法1:5+6-2=9(人)

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参加制作比赛的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加起来。算式是5+6=11,然后再用11减去2个重复的,11-2=9】 ②算法2:3+4+2=9(人)

请你解释一下。【3是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4是只参加绘画比赛的,2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即重复的】

③算法3:5+4=9(人)【参加小制作比赛的5人,加上只参加绘画比赛的4人】

④算法4:6+3=9(人)【参加绘画比赛的6人,加上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3人】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下,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同学们累了吧,我们轻松一下,老师带领大家去动物世界看看吧,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⑧⑩】 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

③天鹅、大雁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 3 会游泳】同意吗?

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 【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 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

2、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其他班级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呢?

3、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

(3)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5篇:三上《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三上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亲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圈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圈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圈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了解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

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出示情景图:堂堂网的导入环节) 师:对面走来二个妈妈,二个女儿,一共有几人? 生:4人或3人。(答案不一)

师:可咱一数,

1、

2、3,咦,只有3 人,怎么回事? 生:……

2、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课件出示)中间这个人是小女孩的妈妈,外婆又是妈妈的妈妈。二个女儿呢?小女孩是妈妈的女儿,妈妈是外婆的女儿。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突出: (1)“重复”一词;

(2)能用“既……又……”来表达;

(3)师生小结,得出:中间这个人既是妈妈,又是女儿,她的身份重复了。

3、揭示课题:

生活中像这样重复的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利用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及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设置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既是生活中的问题又是数学中的重复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统计表)

1 下面是三(4)班喜欢跳绳、踢毽的学生名单。

喜欢跳绳 李子瑄 蔡 丹 向汇成

喜欢踢毽 刘亦麒 田思源 李子瑄 何倩倩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喜欢跳绳的有几人?喜欢踢毽的有几人?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同学呢? 让学生尝试回答出总人数。 (3)游戏:引发认知冲突

喜欢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分别站在红、蓝两个呼啦圈里。 问题:仔细观察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两项运动都喜欢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的意思。 引发问题矛盾冲突: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 学生想办法解决。(把红圈和蓝圈同时套住李子瑄) 师:为什么你们要把红圈和蓝圈同时套住李子瑄? 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学生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2、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1)引入韦恩图。

师:李子宣到这里一站,就这个位置,她站出了接下来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很多数学知识。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你们猜一猜,现在这二个圈,会是什么样子的?伸出你们的小手比划比划,这二个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把这二个圈抽起来,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师:哇,好能干的孩子,和你们的猜想是一样的。

师:我把你们创造出来的二个圈搬到黑板上来,用一个圈表示喜欢跳绳的学生,再用一个圈表示喜欢踢毽的学生。(边说边用红笔和蓝笔在黑板上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中间的部分是表示喜欢什么意思?

生:表示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的。

师:我想用三角形把他们在圈中表示出来,你们能在圈中找到她们的位置吗? 师生共同合作整理出集合圈。(课件出示)

2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学生的姓名用三角形代替,向学生渗透符号思想,也为进一步优化韦恩图(直接用数字表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叫韦恩。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集合的,他的这个发明为集合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名字用来命名这种图,所以,集合圈也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和这个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相信你们将来也和数学家韦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创造。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3)小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根据涂色区域用准确的语言正确描述各部分的意义。 生:红色的圆圈部分表示喜欢跳绳的学生。 生:蓝色的月牙部分表示只喜欢踢毽的学生。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以及形象生动的动画亲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3、观察韦恩图,算法探究。

(1)提出问题:老师一共调查了几人呢?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来解决?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 预设:可能会出现:

3+4-1=6(人) 或2+3+1=6(人) 或3+3=6(人)或2+4=6(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胜利的喜悦。 (3)引导学生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课件出示集合圈,指导学生观察直观图,理解各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尤其是算式3+4-1=6(人)中,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减1。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想法却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我们只要弄明白这个圈里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就可以灵活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但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人数只能算1次。

【设计意图】集合问题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即使老师反复讲,学生也难真正理解。本环节中,学生在探究解法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使教学难点分解,化难为易,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4、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

师:平时我们是用表格和文字的方式来呈现的,今天我们学习了韦恩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

3 种方式更简洁?

生:韦恩图

师:对,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怎样才能在表格中清楚地看出哪些同学重复了呢?

师:把重复的名字用线条连起来,通过连线,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同学重复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集合圈能直观地看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复的部分看得很清楚。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会解决问题,还能讲清思路和道理,已经具备了学好数学的很重要的品质。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集合圈的知识,带着这个数学家的气质,一起走进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弄清题目信息。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

3、展示优秀作业,并请学生讲清各种方法的理由。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将思想教育、养成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出示思考题:三(4)班参加美术特长班的有4人,参加舞蹈特长班的有5人,参加美术与舞蹈特长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汇报: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可能会重复,也可能没有重复。生:我觉得有可能参加美术班的4人与参加舞蹈班的5人不重复,共9人。 生:有可能有一个同学既参加了美术班又参加了舞蹈班,这样就只有8人。

4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从不重复,依次重复1人到4人参加两个班学习的几种情况。

3、全班分析,得出: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你能概括说说,参加美术班与舞蹈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有可能是9人—5人,最多是9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5人,其中4人重复,即这4人二个班都参加了。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此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功能,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素材练习,既链接了所学知识资源,又为学生搭建了开放与拓展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五、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 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集合圈,学会了用韦恩图来解决生活中有重复关系的数学问题。我从你们的身上学到了在探究知识时你们机灵的活动,在总结经验时你们静心的思考,在解决难题时你们灵活的运用,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质疑和表达的机会,逐渐使其形成反思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知识的学习引申到课外。

5

推荐第6篇: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学科 成艳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下面我们来猜一猜,有信心吗? PPT: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其中一个人重复了两个角色,是哪个?

师:分析得不错,因为有一个人重复了,这里的妈妈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小女孩的妈妈,所以只有3人。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集合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数学广角的集合问题。(揭示课题) (老师在本节课还要收集积极举手和坐姿优美的同学名单,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拿出最棒的自己来。)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1过程一。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

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

2、过程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3、过程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绳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踢毽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杨明、李芳、刘红都参加了两项比赛,可是,为什么在跳绳和踢毽的圈里没有他们呢?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既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4、过程四。

师:PPT出示创作出来的韦恩图,同学们真棒,居然和我们伟大数学家发明的图一样,这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图,所以取名叫韦恩图,希望同学们也能继续扎实学习,老师期待以后能看到用咱们班同学的名字命名的数学小发明,

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分别说一说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

三、巩固提高

既然同学们这么聪明,把韦恩图学懂了,那接下来有些题目让大家来完成,考考大家是否真的学懂了,有信心吗? 请看题。

1、动物运动会

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自己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六一节就要到了,动物王国准备举行运动会,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呢?认识它们吗?

学生说说动物名称。老师表扬: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很佩服你们。 比赛项目:游泳、飞行

师:小动物们可以参加什么项目呢?学生讨论、反馈。

师:原来这些动物有这么多本领,那就请你们来帮小动物报名吧。(把动物序号填在课本上相应的圈内) 说说哪些动物会飞,能参加飞翔比赛,哪些动物会游泳,能参加游泳比赛。 点到天鹅时,说说它应参加什么项目,为什么?要放在哪儿?这说明两个圆圈交叉的中间部分表示什么? 出示: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2:龙田龙兴文具店

同学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运动会报名的问题,再接受一次挑战好吗? ①龙兴文具店昨天、今天批发文具的情况

②观察图,发现了什么?(两天都批发了钢笔、尺、练习本) ③两天共批发多少种货?

学生列式:5+5-3=7 5×2-3=7 5-3+2=7 说说怎么想的?

3:回看这节课积极举手和坐姿优美的同学的名单情况,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本节课的集合思想,创造出集合图呢? 动手创作(名单板书在黑板)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谁的表现较好,好在哪里?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集合也就是老版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

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本节课的教学试验中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导入,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调查学生熟悉的兴趣爱好,如:对“唱歌和画画”的喜欢情况作为教学素材展开教学,根据学生名单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二: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这一小组一共有几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的广泛性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如在进行练习时,把根据动物特性填写集合图的练习题,创设成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场景,把动物特性“游泳、会飞”形象地比喻成“游泳、飞翔”两个比赛项目,让学生帮助小动物进行报名,这一场景的创设变原本枯燥的练习形式为生动的数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又如在紧接的“龙兴文具店”中也充分引入学生的社会经验,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在生活中实际作用,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对进行了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好家乡的思想教育。

四、总结提升。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推荐第7篇: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1.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 2.出示另一种方法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及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没有没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4.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与多少人?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推荐第8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

-----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的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形、文本和算式的有效结合,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

4、在各位老师的评课之后,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孩子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有了一些很深的感触。感触一:

在贴水果图的游戏上,我的目的是为了让两个孩子可以在黑板上抢起来,从而出现冲突,因为有一部分是两天都进的水果,应该贴在中间,可是在课堂上的效果恰恰是两个孩子没抢起来,一个在找图片,一个在站着,我突然在想,上台的两个孩子性格都很柔,尤其那个小女孩,这个是不是影响到我这个环节的一点点因素呢? 感触二:

最后一个拓展题,班里面很多孩子在学完今天的集合圈后,依然按照自己喜欢的图去画集合,原来连线的依旧连线,原来画大括号的依旧画大括号,完全没有把今天研究的集合圈表现出来,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呢?我很茫然。。。

贾小庄小学 李还钰

推荐第9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的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贴一贴、圈一圈、做一做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形、文本和算式的有效结合,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

推荐第10篇: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执教:陈明琴

一、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集合》是新课标三年级上“数学广角”例1。集合的知识体系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般。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说说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通过自主探究、操作实践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整理图表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2、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韦恩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三、课堂上着重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结论才具有的,而在结论形成过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课堂上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并顿悟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反思今天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我们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如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大圈是表示“喜欢跳绳”和“喜欢踢毽”,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喜欢跳绳人数”,“只喜欢踢毽人数”,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让学生明白这是两种活动都喜欢的,课堂上时时注重学生严密的思维。

3、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情境具体分析.最后的题目对这一句话有了很好的诠释。重复的现象,这就需要用到今天学的重复知识来解决。

第11篇:《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韦恩图的产生,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韦恩图的作用,并能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韦恩图形成的过程,体会集合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集合圈、学生名单、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引发冲突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二、研讨交流,体会含义

问题:1.算出来的人数怎么和实际人数不符呢?

2.为什么“两项都参加的”影响了我们解决问题?

3.“两项都参加的”到底应该算几个人?

三、绘制“韦恩图”,解决问题

探究: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四、读懂“韦恩图”,再次体会

问题:1.看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介绍集合图。 左边部分:只参加绘画班的同学共6人。 右边部分:只参加管乐队的共5人。

中间交叉部分:既参加绘画班又参加管乐队的同学,共3人。 这个“只”字用得很好,去掉这个“只”字可以吗?

这个“既”“又”也用的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吧! 3.介绍韦恩图。

师: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不就在我们身边诞生了吗?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个设计图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韦恩的想法完全一样(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韦恩吧。这个图用两个交叉的圆来描述有重叠的两部分,是英国的哲学家韦恩第一个发明使用的。因此被命名为“韦恩图”。你们能和历史名人不谋而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鼓鼓掌吧。

五、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一)基础练习

1.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2.

(1)既荣获“语文之星”又荣获“数学之星”的有(

)人。 (2)荣获“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

)人。

(二)拓展练习

六、布置作业

作业: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3题。

第12篇: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贾市小学

姚小维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能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2.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具准备】PPT课件 动物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书本104页,带书、笔、直尺。 【教学设计】

课前板书:数学广角——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啦,小动物们都来了,他们为运动会的到来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瞧!(播放小视频)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他们的积极性可高啦!

下面是参加跑步、跳高比赛的动物名单。(ppt出示)

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参加跑步的有:山羊

狮子

小猴

小兔

小牛

鹿 参加跳高的有:小猴

小狗

斑马

山羊

松鼠

小猪

问: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几种动物? 7种 问:参加跳高比赛的有几种动物? 6种

步骤一:质疑

问: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板书)

生:有13种,7+6=13(种)

师:是吗?请仔细的看一看哦,是13种吗? 生: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没有13种呀。 问:为什么?

生:因为有的动物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师: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动物有哪些?请在作业纸的图1把他们找出来,用直线连接起来,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参加了两项比赛。 问:你是怎么连的?谁来说一说。 (生说师ppt演示方法。)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连接的吗? 生:是。

问:现在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几种动物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它们是? 生:有2种,它们是山羊和小猴。说明这2种动物既参加了跑步,又参加了跳高,参加了两项比赛。

步骤二:探究

师:现在,运动会要开始了,大象裁判员要点名啦。要求参加跑步的站在左边绿色圈里,参加跳高的站在右边红色圈里。可是有些小动物不知道站哪边,它们是谁呢?该怎么站呢?大象裁判员想请同学们上来演一演。 老师变身大象裁判员,(带上大象标志)我要来请运动员了。 上台的运动员请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

小兔请上去找到自己位置,小牛请上去......山羊请上去,小猴请上去。 师:小猴、山羊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两项比赛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站哪里才好呢?(谁来帮帮它?) 生:站中间。

师:现在,同学们同意他们的站法吗? 生:同意。

师:所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都到齐了吗? 生:到齐了。

师:请运动员们齐心协力把圆圈拿起来,让下面的同学看得更清楚些,看清楚了吗? 谢谢同学们精彩的演出!

步骤三:完成集合图

同学们的演出实在是太精彩了!小动物们都为同学们点赞啦!

这时,调皮的小猴发问了:聪明的同学们,你能根据刚刚站队的情形完成作业纸上的图2吗?(课件出示集合图) 生:能。 开始吧。

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

问: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些?大声的说出他们的名字?

生:山羊和小猴

问:左、右两边填什么? 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步骤四: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像这样的图就是数学中鼎鼎有名的韦恩图,也称集合图,他是由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韦恩,他在1881年最早发明了这种图,后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命名,称之为韦恩图,韦恩图也叫集合图。 (板书课题:集合)

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是数学广角——集合,齐读课题一遍。 步骤五:突破难点

师: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个图。

把参加跑步的7种动物看成一个整体,放在一个圈里,表示一个集合。 把参加跳高的6种动物看也成一个整体,放在一个圈里,也是一个集合。 两个集合重叠的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动物,有2种。 问:那左边的月牙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生:只参加跑步的有5种动物。 问:右边的月牙表示什么? 生:只参加跳高的有4种动物。 这个只字表达得非常准确。

师:接下来,你能结合这个集合图,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了吗?(列综合算式解答)

方法一:

师:能直接用7+6求得吗? 生:不能。

问:说说你的答案? 生:7+6-2=11(种) 问:为什么要减去2? 生: 师小结:在参加跑步比赛的7种动物中包含了山羊和小猴,在参加跳高比赛的6种动物中也包含了山羊和小猴,说明这7加6的总数中,把山羊和小猴多加了一次,所以要减去多加的一次,减去2种。

(因此,参赛总数 = 单项种数和 - 重复参赛种数。)

方法二:生:5+4+2=11(种)

只参加跑步的有5种动物,只参加跳高的有4种,加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2种,一共有11种动物参加了比赛。 最后还不要忘记作答。

答: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11种动物.小结:用集合图解决问题非常直观。同学们明白了吗?

三、巩固练习

师:那同学们快用集合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这两天的进货中相同的水果有几种?把他们用直线连一连。2.

四、拓展延伸 问: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齐读题目,先画图再列式) 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集合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上课的教室里也存在着集合问题,你能编一个给大家听听吗?

五:本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 师:今天和同学们相处得特别愉快,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后请同学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蕴含着集合知识。

第13篇:《数学广角——集合》教案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三)年级(上)册第

(九)单元第(1)时《

集合

》。

【教学分析】

在例1教学中,用统计表的形式给出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了一一列举出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两个集合的元素),把重复的连起来(找到交集的元素)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学情分析】

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新知。本单元共有9个题目于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虽然熟悉这些情境,但以前不一定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因此,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其次,有层次地设计练习,逐步丰富并完善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活动卡

【教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题

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引导学生质疑:

来了10种小动物,为什么有6种生活在水里,6种生活在陆地?6+6=12(种)啊?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小动物

出示:蚂蚱章鱼虾青蛙蜗牛鲤鱼兔子乌龟海鱼瓢虫

①这些动物和昆虫,你知道它们都是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里)你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吗?

②完成活动卡活动一,指名分类。

③全班一起分类。

④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

(2)引导发现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乌龟能分开站吗?

(3)出示合并隆的空集合圈,引导观察这个集合圈和分开的两个圈有什么不同。(有一块公共区域,这块公共区域可以表示什么?)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师根据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6)填写合并拢的集合圈。

(7)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三、新知巩固,加深理解

、出示: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1)引导得到:

①参加踢毽的有(8)人

②参加跳绳的有(9)人

(2)小天使的疑问

①小天使也有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出示: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

)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案,后指名回答,要说出思路)

②演示

a、找到既参加踢毽又参加跳绳的人(3人:杨明、李芳、刘红);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说说各个位置所表示的意义;

、填写集合圈;(先填写公共部分)

d、出示各部分人数,引导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以得到多种解法)

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踢毽的学生

两项都参加的学生

跳绳的学生

解法一:+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2、完成教材10页做一做第

1、2题。

3、完成10页思考题

A组和B组的小组赛都需要淘汰1人,都需要进行1场比赛,因此一共要进行30场比赛。

四、堂小结:

这节数学广角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第14篇:李鹏: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村镇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教学重点】

感知“集合”思想,并能初步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PPT。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游戏呈现—— 脑筋急转弯,激发情趣。

房间里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却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 (“两个爸爸”解释为爷爷是爸爸的爸爸,爸爸是我的爸爸;“两个儿子”解释为爸爸是爷爷的儿子,我是爸爸的儿子。所以是3个人。)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新知探究:

1、预学呈现,自主完成,交流汇报 (1)呈现预学,自主完成。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子比赛的学生名单。

①参加跳绳的学生有( )人,参加踢毽的学生有( )人。 ②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学生有( )人。 (2)交流汇报说理由,集体评议。

(3)进一步设问,制造“冲突”,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欲望。 想一想: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4)指名交流分析并展示,给予充分肯定。

2、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渗透“集合”思想。(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图示法进行分类。

(2)自主观察,完成分类,汇报交流并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交流分类后的观察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4)集体交流发现,自主完成上面的疑问。

想一想: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5)指名汇报“分析”,集体评议,加深理解,板书列式。 方法一(基本方法):9+8-3=14(人)

(“参加跳绳的学生数”+“参加踢毽的学生数”-“重复的人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方法二:6+3+5=14(人)

(“只参加跳绳的学生数”+“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只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方法三:9+(8-3)=14(人)

(“参加跳绳的学生数”+“只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方法四:(9-3)+8=14(人) (“只参加跳绳的学生数”+“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三、巩固应用:

1、

方法一:5+5-3=7(种) 方法二:2+3+2=7(种) 方法三:5+(5-3)=7(种) 方法四:(5-3)+5=7(种) 答:两天一共买了7种菜。

2、小调查

我们班共有同学20人,去过处女泉的有( )人,去过梁山的有( )人。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1)当堂调查,补充题目。

(2)自主提问,鼓励肯定,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集体解决所提问题,加深“集合”思想的理解,锻炼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延伸及作业布置

1、

求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教材106页第一题

3、教材106页第二题

五、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6+3+5=14(人) 9+8-3=14(人) 9+(8-3)=14(人) (9-3)+8=14(人)

答: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共有14人。

第15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之简单的排列

学习内容:第九单元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 预设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

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

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

1、

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

1、

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

1、

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

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

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

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 ,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

1、数字

2、

3、

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排法。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

第16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培新小学 王丹

教学内容:数学广角P112-1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教学难点:

能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衣服、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 今天是小丸子的生日,他邀请我们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

可是,小丸子从衣橱里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些衣服。她犯愁了,该穿什么衣服好呢?(出示课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衣服和裤子图

1)师:你觉得她可能穿什么衣服去?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各种搭配的效果图。(实物投影)

2)师: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搭配衣服的高手,帮小丸子设计出这么多套衣服。那么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到底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搭配问题”。(板书课题:搭配问题) 3)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衣服图片,摆一摆。

预设以下情况:

a.2种----衣1和裤

1、衣2和裤2。b.8种----学生操作重复、手忙脚乱。 c.6种。

问:他们摆的,你们感觉怎么样?(乱,引导说出“有顺序”) 追问:那么,怎么样摆才有顺序呢?保证不遗漏,不重复。 先选衣服,再选裤子或先选裤子,再选衣服。(生说,师连线) A:

3 + 3 = 6 (种) 2×3=6(种) B:

2 + 2 + 2 = 6 (种) 3×2=6(种)

4)实物连线抽象化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连线记录在本子上。 6)出示学生的图式

引导学生讲评出它们的优缺点。

师:你们说得真好。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示呢?(多鼓励学生)

三、出示点心图。

师:来了这么多客人,小丸子太开心了,拿出那么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

1、出示饮料和点心。

师: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好吃的呀? 师:你们想吃吗?

师: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想想,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要求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实物符号化)

3、展示讲评。

四、数字游戏

师:喝过饮料,吃完了可口的点心,小主人想和大家一起去游乐场玩,我们也来一起玩吧。 1.出示抽拉数字卡 问: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先确定十位数,再确定个位。 师巡视全班学生完成情况。

问:你组成几个两位数?

六、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师:今天,在小丸子的生日会上,我们遇到了这么多关于搭配的问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乒乓球比赛出场顺序,密码锁,电话号码,路线的选择„„)

师:对,这些都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学好数学知识,让它能真正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第17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出示动画故事《曹冲称象》图片。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师: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为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

大象的重量?

生:因为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演示大象的体重=石头的重量)

师:说得多好啊!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称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所以曹冲就用石头的重量代替了大象的重量,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换一换的办法来解决。(揭题)

二、创设情境,启发探究 1.出示例2主题图(图片1)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个和第2个天平的含义:通过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这样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去认识、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为解决例2这个问题作铺垫。〕 2.通过以下三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3.(1)牛刀小试----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构建模型。(视频

1、2)

〔设计意图:正是在这样的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等”是“换”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初步构建了模型,感悟到等量是如何进行代换的〕

(2)曲径通幽----观看课件演示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动画2)

〔设计意图:随着学生对“等量代换”问题的直观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一个“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关键时刻,作为教师就应抓住知识的发展点,进行及时地启发与引导,直至产生顿悟。〕

(3)拂尘见金----提炼等式,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视频3) 〔设计意图:学生对“等量代换”这一问题的建模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和引导者,去“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积累、感悟、直到学会应用。 〕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升

适当的教学高度和教学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重组,设置了三个练习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 (1)我能行。(图片2)

肯德基店为了庆祝六一,进行了促销活动,一个汉堡换2对鸡翅,一对鸡翅换3个圣代,两个汉堡可以换几个圣代?(学生直接抢答)让学生重点说出换的过程(动画3),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挑战自我。(图片3)

用天平可以准确的称出物体的重量,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比较出物体间的重量。 出示:两只鸭和一只鹅在玩翘翘板 左边两只鸭 右边一只鹅(平衡) 左边四只鸡 右边两只鹅(重些)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些?

〔这是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变式练习。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比较困难,引导学生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比较。〕

(3)题目大变脸。(图片4) ○+ □ =91 △ + □ =63 ○ + △ =46 ○= ?△= ?□= ?

〔这道题属于课后*题,有一定的难度,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很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X(○+□+△)=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小结回顾,突出重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对自己今天的收获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课堂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古代,人们不是用钱来买物品的,而是用物品来换物品,你能帮帮这个老爷爷吗?(图片5)

用4个番薯可以换2棵大白菜。 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 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图片6)

第18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

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

1、

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学生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地回答出结果,只是掌握不好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摆。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比如开密码锁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三只小动物的图片、两顶小雨伞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猫、小鸭、小鸡)小猫、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猫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猫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猫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猫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都很聪明,一下子就想出了3种方法。这3种方法都可以。

二、数的排列

1、用

1、2摆两位数

师:三个好朋友一起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 锁的密码提示:

提示一:密码是一个两位数;

提示二: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

提示三:密码数比小朋友们的岁数大一些.──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师:密码了是多少呢?(12)你为什么这么想呢?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 他们顺利的进入了企鹅博士的家,企鹅博士说:今天我带你们到数学广角去玩玩,好吗?(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里的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摆数游戏,你们想玩吗?让我们快来看看吧。

2、用

1、

2、

3、摆两位数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发给你们的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我们要边摆边记,将摆好的数记录在纸上.在这里老师要提示你一点:先想一想怎样摆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摆?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请几个学生汇报找摆数的过程。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为什么要这样摆?你怎么想的? 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

① 把

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

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

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

② 或者是这样摆

12、

13、

23、

21、

31、32等。

③ 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没有顺序。 (把学生摆的几种情况板书) 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先和同桌说一说。(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通过交流得出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课件演示)

让刚才不是用有序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但是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和一定的规律去摆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三、感知组合

师:孩子们,老师祝贺你们在“数学广角”里这么快就学会了一项新本领,现在我想和你们握握手,表示祝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

① 猜一猜:3个小朋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 握手的时候也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现在我们分组握手,每4个人为一组,先选出一个人来负责数握手的次数,另外三个人握手,注意:每两个人握一次手, 数一数 三个人握几次手呢?

② 各小组3个小朋友互相握一握,另外一个人数握手次数. ③ 指名演示,感受方法. ④ 小结:3个人握手时,可以先确定一个人和另外两个人分别握一次,剩下的两个人再互相握一次,一共握3次.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即 :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第101页第1题,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课件出示四件衣服。你有几种搭配方法?学生在书上连线后汇报。

2、第101页第2题 , 乒乓球比赛 。

如果每两个人打一场乒乓球比赛,他们三人一共要打多少场比赛呢?

3、5角钱买一个练习本,可以有几种付钱方法?(学生先独立写出方法再汇报)

4、从企鹅博士城堡回到家中有几条路可走?你会选择那条路呢? 课外知识拓展:

如果把

1、

2、3这三个数中的1换成0,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知道了有序思考,今后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学习当中,我们都要有序地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数学广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简单的排列与组合)。“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教材的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我在设计本课时,我把用

1、2两个数排列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改成了开密码锁游戏。游戏后直接进行用

1、

2、3三个数组成两位数的排列,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从而找到排数的方法。为巩固排数的方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握手,搭配衣服,比赛场次等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二、说教法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也注重动静结合,让学生经历:“猜想—独立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三、说学法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三个朋友两把雨伞怎么办?)

这一环节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的组合方法。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活动一:密码锁 用

1、2两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

这一环节以帮助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以找到密码打开大门的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的进行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 活动二:用

1、

2、3三个数字卡片摆两位数

这一环节我让让学生独立思考摆数,一边摆,一边记,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写好后再同桌交流自己这样摆的想法。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猜想—独立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从而提炼出学生中的有序思考,让学生自己说出有怎样的顺序,有序思考有什么好处等等。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有序思考的指引下修改自己的方案,力求做到人人有序。 活动三:握手游戏

承接上一个活动,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同学们握手表示祝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猜测过后,小组同学合作,握一握。(在这里我提醒孩子们握手的时候也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 学生汇报3次。接着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三个数字能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三次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再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学生初步感受到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4个练习

1、第101页第1题,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课件出示四件衣服。你有几种搭配方法?学生在书上连线后汇报。让学生用有序思考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第101页第2题 ,乒乓球比赛 。

如果每两个人打一场乒乓球比赛,他们三人一共要打多少场比赛呢?

3、5角钱买一个练习本,可以有几种付钱方法?

4、从企鹅博士城堡回到家中有几条路可走?你会选择那条路呢? 课外知识拓展:

如果把

1、

2、3这三个数中的1换成0,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一环节难度又提升,让学生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没有十位上是0的两位数。这个设计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运用。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的高兴吗?谈谈收获。(小结设计意图: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讲出学到什么知识,只要学生对今天的课有所体会,不管这个体会是高兴的还是难受的,是有关知识点的,还是情感体验的,只要学生有所收获,我认为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预期学生达到如下的效果:

1、培养学生的全面地思考问题和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通过摆数字卡片、握手、服装搭配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全面地思考问题和观察、分析及推理等实践能力。

2、培养师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激励参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在摆数字、握一握、搭配服装的时候,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围在一起,小声讨论研究。每个题目都先由学生分析、讨论,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4、体现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思想。我今天所执教的数学广角,就像是一个万花筒,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好比是语文教学中的散文类型,但是形散神聚,它有一个“魂”,那就是有序思考。所以本堂课我的重中之重就是抓“魂”。所以我设计了很多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通过活动探究新知。

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时间划分不够合理,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应变能力不是很好等。这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各位领导能多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相信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课堂真正精彩,让学生真正受益!

第19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泰来县实验小学 鲁毅

指导教师:泰来县实验小学 吴春禄

教材内容: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99页“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节课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学习简单的排列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给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思想。排列与组合这个内容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标》中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

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

1、

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再如组合题中用钱买物品等,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地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找出简单排列与组合的规划,并能解答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 教学难点:简单区分排列与组合的异同。 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开发和利用,改变教学内容的顺序,把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比如:“服装搭配”、“握手活动”、“数学游戏”设计在“游数学广角乐园”的情景之中,运用“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总结发现规律”的活动方式组织教学。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何谓排列,何谓组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以下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以“购买门票”入手,创设游园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体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思想。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感知组合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设计服装”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渗透“按顺序排列的思想。” 第三环节:数学游戏、突破难点

这是本节课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高潮。不仅使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感受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感知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第四环节: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行研究。建立家、校共同研究的桥梁。 第五环节:激励评价 效果预测: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会学得愉快,教师会教得轻松。学生会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建立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知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数学广角。(演示)(板书)你们想去吗? 2.师:别着急,现在进不去!每个同学先要买一张5角钱的学生票。如果,你有许多面值是1角、2角、5角的人民币,你打算怎样付钱呢?

3.师:谁能说说你的付法?(学生汇报)

4.师:你们能想出这么多的付法,真棒!相信每个同学都能买到门票。现在我们出发吧!(演示课件)

二、合作探究、感知组合

1.破解密码

⑴ 师:走着走着,一道大门挡住去路,大门上的密码是由数字1和2摆成的一个两位数,你们猜会是哪个两位数呢?

⑵ 请同学们拿出数字卡片1和2,摆一摆,你能摆成几个两位数? ⑶ 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我用1和2摆成12和21两个两位数。

⑷ 到底哪个数会是密码呢?我们先用12试一试。(演示课件) 门没开,那会是几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不是12,肯定是21。

生:用1和2只摆成两个两位数,不是12,只剩21这个数了,密码一定是21。 师:说的真有道理,我们再用21试一试!(演示)门开了,我们一起进去吧! 2.搭配服装

师:噢!数学广角里真是漂亮,我们先到小小设计室里看一看吧!

瞧,这里正在为小熊设计服装呢!这有两件上衣,两条裤子。如果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搭配算一种穿法。想一想,会有几种穿法呢?(出示图片)

⑴ 谁愿意到前面来搭配,看谁能成为今天最棒的小设计师!

⑵ 这是用图片演示,如果在书中或试卷上,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把这几种穿法全记录下来呢?

生:连线

⑶ 下面就用连线法,做书中101页第1题,开始吧!(指名板演) ⑷ 怎样搭配才能使4种穿法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呢? (学生说法不同)

⑸ 师小结:看来按顺序搭配就会做到不重复,不漏掉。 ⑹(师和学生握手)祝贺你,成为今天最棒的小设计师! 3.握手感悟

我们两人握手一次,如果每两个人只握一次手,3个人一共要握多少次握手?大家猜一猜。

⑴ 小组合作,组长数次数,其余3个握手演示。

⑵ 试一试,怎样握手才能不重复,不漏掉,看哪组的方法最好! ⑶ 汇报演示,(感知有规律的按顺序握手) ⑷ 3个人能握3次手,那4个人能握几次呢?小组内再按顺序地握一次。 (看来,按顺序进行太重要了)

三、数学游戏、突破难点

1.幸运抽奖

⑴ 继续往前走吧!现在我们来到了幸运区,那里正在幸运抽奖活动,中奖号是一个两位数,猜一猜,这个中奖号会是几呢?

⑵ 老师给你们一些幸运提示:(演示)这个中奖号是用

1、

2、3这三个数中,任意两个数组成的一个两位数。

⑶ 质疑:

中奖号可能是哪些两位数呢?

1、

2、3可以摆成哪几个两位数呢? ⑷ 摆一摆:

同桌合作:一个用数字卡片摆,另一个同学在本上记录摆出的数。 ⑸ 汇报:师板书数字。

⑹ 交流:用什么办法,能使摆出的数既不重复也不漏掉? ⑺ 对比分析:

摆数是3个数字,把手是3个同学,都是“3”,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讨论,发表意见) ⑻ 抽奖:

这6个数中,到底哪个是中奖号码呢?谁愿意做抽奖佳宾?每个同学猜想一个中奖号,如果猜中,每个课后奖一颗星。

2.科技馆:(演示)

请同学们再跟老师到科技馆转一转,这是进入科普大厅的路线图。 ⑴ 想一想:

进入科普厅有几种走法?怎样走? 从科普厅走出科技馆,又可以怎样走?

⑵ 组词:

科普厅内有一道题等着我们解决,(演示)

师:真奇怪,为什么数学广角里会有语文知识呢?让我们共同看一看吧! 用上面的字和下面的字组词,能组多少个。(学生组词,说数量) ① 春

天 季 雨 风 ② 开

展 花 放 张 为什么组词数量不一样?

四、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乒乓馆:

师:同学们,你们在数学广角里玩的开心吗?让我们到乒乓馆里去运动一下。(演示课件)

⑴ 这三位小朋友每两人打一场比赛,3个人会打几场?

⑵ 如果中国乒乓球队在6个队员选拔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单打选手,这6个队员每两人打一场,他们要打几场比赛呢?

⑶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五、激励评价

师:同学们,走出数学广角,你有什么感受?学到了什么?

是啊!生活中还有好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肯于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园活动为素材,在种种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各方面的角色都在发生变化,教师应努力实现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本节课,我以教材为依据,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景尽量贴近学生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用自己的经验,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掌握新本领,本节课中我做了两点尝试:

首先,我选择了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购买门票、设计服装、握手、抽奖”等情境,灵活使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更让我们的学生“活”起来。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其次调整和修改教材。教科书99页中,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用2个卡片摆,再用三个卡片摆。这样的素材,虽然简单明了,但学生并不感兴趣,于是我做了修改:带领学生去一个有趣的地方------数学广角乐园。创设了一个既新鲜又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乐于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究,并能有效地进行思考和交流。这样就把游戏和课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是他们各自不同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本节课中的所有活动都利用多媒体平台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和数学活动。比如“设计服装、握手、解密码、抽奖、走路线图”等数学游戏活动生动有趣,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虽然,课堂上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但是学生对排列与组合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却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因此,在“搭配服装”环节中,让学生借助图片得出共有4种穿法以后,教师适时问“ 你是按什么顺序搭配的?”在学生连线搭配后,又追问“你是按什么顺序连线的?”进而强化“思考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一数学思想。这样,在后面的“握手”和“抽奖”活动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就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全面地思考和活动。

四、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两种不同的数学思想,而排列与组合的区别相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说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两者的不同之处,突破这一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我在练习中精心设计了语文学科“组词”游戏,通过跨学科间的知识运用,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科间知识的紧密联系,也让学生感知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也可以把原来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1、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评价方面的不足,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积累这方面的材料,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成功和快乐。

2、在课堂上对排列与组合的不同,部分学生没有体会到。一节课下来,有个别同学分不清。

3、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课堂上显示出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当4个同学握手时,遗漏的有不少同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简单的组合》课件设计使用说明

泰来县实验小学 鲁毅

设计意图:

课件本着“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开发和利用,改变教学内容的顺序,把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情景,比如:“服装设计室”、“破解密码”、“游科技馆”设计在“游数学广角乐园”的动画情景之中,就是想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创设让同学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何谓排列,何谓组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课件使用说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课件出示“数学广角”,创设游乐园既新鲜又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景,给学生带来神秘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购买门票”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体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思想。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感知组合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购得门票后,演示课件的动画,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破解大门的密码,感知数字的组合规律。进入“数学广角”的大门后,课件又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小小设计室”之中,让学生为小熊设计服装,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渗透“按顺序排列的思想”。

第三环节:数学游戏、突破难点

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高潮。利用多媒体平台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和数学活动。“抽奖、游科技馆走路线图、组词”等数学游戏活动生动有趣,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感受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感知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第四环节: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在生活拓展环节中,再一次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乒乓球馆,让学生思考三个人打乒乓球,每两个人打一场要打几场?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的意识。

《数学广角》教学实录

授课教师:

泰来县实验小学

鲁 毅

第20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97页例题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课件

2、数字卡片

1、

2、

3、0、

5、

7、8

3、磁铁

五、学生准备:

1、数字卡片

1、

2、3

2、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3、草稿本

4、数学书

5、文具盒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想带小朋友们去数学广角玩。(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数学广角里有许多有趣的游戏,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玩呢?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就出发吧!

二、探究新知:

1、游戏活动一:摆卡片。

师:用1和2两张卡片可以摆出哪几个两位数?(出示课件,同时出示卡片1和2)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上摆,然后课件演示结果。

小结:用1和2两张不同的卡片可以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强调把1和2交换就摆出了两个不同的两位数。

师:用

1、

2、3三张卡片可以摆出几个两位数?强调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不能相同。下面就请小朋友们两人一组合作摆一摆。一个人动手摆,一个人记录摆的结果,两个人要有商有量,要有规律有条理的思考。

学生动手摆。学生汇报,直接汇报摆的结果。强调: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按顺序有条理的摆。(方法一:固定十位上的数,方法二:固定个位上的数,方法三:先选定两个数再交换位置。)第一种方法固定十位上的数,再和其他两个数排列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最广,也比较容易记住。教师用课件展示摆的过程。强调:十位上固定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也可以从大到小),个位上的数也从小到大。

小结:用

1、

2、3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师:再给你三张卡片,你能用刚才演示的这种方法摆一摆吗?(卡片

5、

7、8)

学生汇报:

57、

58、7

5、7

8、8

5、87

小结:用

5、

7、8三张卡片也可以摆出几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啊?(6个)

师:再给三张卡片(0、

1、2)

汇报:

12、

10、

21、20

师:为什么只有4个?

小结:0不能放在十位上,所以只有4个。这是一个特例。3张卡片一般情况下可以摆6个不同的两位数,但是如果卡片中有数字0就只能摆4个不同的两位数。

2、游戏活动二:拍照片。

师:三个小朋友站在一起拍照片,有几种不同的站法?

请三个小朋友上台现场表演。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三个小朋友一起照相,一共有6种不同的站法。

三、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