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陋室铭课件及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5 07:39:5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感受到文学

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

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

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

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

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

1 / 8

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 相对? 回答:入。

2 / 8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 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

3 / 8 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4 / 8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景色清幽

陋室不陋 友人博学 惟吾德馨

情志高尚

5 / 8

6 / 8

7 / 8

8 / 8

推荐第2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课堂实录 金华四中 郑永威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 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

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 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

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 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 (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 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 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屏显:走近作者

】 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激情读诗。 【屏显: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 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生思考。

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 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 【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 师:子云是什么人? 生齐答:西汉文学家。 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 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 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 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

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生3:他就当文学家。 师:他照样名扬天下。 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 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有没有问题?请坐。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 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 学生齐答:不会。 师:陋室怎么样了? 生齐答:不陋了。 师:所以孔子怎么说? 生齐答:何陋之有? 师:这个问是什么问? 生:反问

师:反问应该怎么读? 生:响亮。

师:好,你来读一读。 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哦,这个语气像不像响亮的语气? 生齐答:不像。

再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这个语气读得好多了。大家再来读一下,要读出一种豪气来,把“何陋之有”读两遍。 生齐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师: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

(激昂)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 生齐读。音乐响起,屏显一间陋室图片。 老师激情读: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屏显: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推荐第3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10、陋室铭

刘禹锡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 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 。“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1.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 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 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 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 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给课文分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三.完成课后作业,:

1、做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一

2、课后练习与思考题二

推荐第4篇:《陋室铭》 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与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疏通文言语句。 2.抓住文脉,理解文章主旨。

3.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三、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我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有时我们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不知道珍惜,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意识到它的可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作者: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解题: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生字怎么读?

德馨(xin) 苔痕(tái) 鸿儒(rú)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五)、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

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回答) 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 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推荐第5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的。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二、诵读,初释陋室

1、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2、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3、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

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认知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三、品读,感受陋室

1、品读前六句: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回答“是什么”。

2、品读中间八句,思考下列问题: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的陈设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里往来的客人有哪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教师小结:从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再现陋室。回答“为什么”。

3、品读最后三句,思考:

(1)文章还提到哪些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陋室真的陋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曰:何陋之有?

教师小结:作者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回答“怎么样”。

4、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示范印证功能,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 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点陋室—是什么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绘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陋———为什么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室 扣陋室—怎么样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 据典 表 态度

推荐第6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2.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1.作家作品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诗《秋词》。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郎州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因为用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所以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后又贬任夔州、和州刺史。《陋室铭》即写于被贬和州期间。2.关于“铭”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押韵(韵母相同或相似)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

2、理解全文内容。

3、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抒发的人生志趣。

四、扫除障碍

感知文体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完成下列任务。

1、解决生字。

2、划分节奏。

(出示课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对照注释 疏通文意

要求:

对照注释,逐句疏通,画出自己不理解或把握不准的词语和句子。 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惟吾德馨

白丁

案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六、读懂内容 体会情操

1、作者认为陋室到底陋不陋呢?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2、找出最能体现“唯吾德馨”的句子?并说一说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3、联系写作背景思考,刘禹锡写作本文到底是想表现什么样的人生志趣?

(补充写作背景)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七、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2分)。

A 唯吾德馨

香气散布得远

B、可以调素琴

弹奏、调弄

2、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来往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没有一个是文化素养较低的人

3、填空(4分)

A、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

, 唯吾德馨

B、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作业

1、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试着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

推荐第7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 教学设计 木兰县初级中学 宋先丽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了解“铭”的特点,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常言安居乐业,其实居亦有别。有人住轩敞华屋,楼阁台榭,丹楹刻桷;也有人身居斗方之室,蓬门荜户,茅茨土阶。人生在世,若得前者,不免令人欣喜;偶遇后者,又将如何自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韵、志士情怀。

二、

解题

1、

齐读: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铭,是一种文体。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为题,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并把它们刻在器物上。根据器物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以颂美追思,叫“墓志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的,时时提醒,以自警自戒,叫“座右铭”;刻在名山大川和建筑物上,纪功颂美,以劝勉世人,叫“山川风物铭”。 不过,它们虽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并无二致。不仅文辞简约优美,像本文,尽管只9句81字,但却是铭文中的长篇;而且全文押韵,如诗如词,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韵脚词,用红笔勾画出来。

三、

初读,感受铭的形制特征

1、读准字音

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哪位同学朗读一遍,帮助大家一起来正一下音:

吾(wú) 德馨(xīn) 苔(tái)痕

鸿儒(rú) 调素琴(tiáo)

案牍(dú)

2、注意押韵

韵脚词,也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明确一下:

本文韵脚词:名ing,灵ing,馨in, 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3、读出节奏

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琅琅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

形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请大家根据这一句式特点,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即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的有规律停顿。

请一位同学明确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⑫。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当然,在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这些,还要根据内容、情感调整语调、语速、重

音等。

同桌互读,倾听并纠正。

全班齐声朗读,感受铭文的特点。

四、

再读,理解铭的基本内容

五、披文入情,一起走进刘禹锡的心灵世界 第一组提问:

1、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或者:你认为陋室简陋吗?) 明确:何陋之有?

文末,作者借用孔子的话,用反问的语气表达强烈的肯定意味:陋室不陋 并板书: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在这8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明确:德馨

并板书在“不陋”之后的括号中。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或者问:文中用哪些句子体现了“德馨”?)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从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子读出了“陋室不陋”的意味?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然后明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一绿,一青,色彩鲜明,彰显“苔”“草”的色泽,也映衬出陋室环境的幽雅;“上阶”,“入帘”,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也将外景引入室内,为下文写室中人、室中事做好了铺垫。

板书 景——幽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的人多吗?不多!但却都是鸿儒,是博学之士,儒雅之士。古人很重视“无友不如己者……”、“非贤友则无取之”的交友之道。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既然谈笑的、往来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贤友,“陋室”主人的德才之高,自然不言而喻。如果说,前面是借苔痕、草色写陋室环境的幽雅,那么,这两句则借来往之人写陋室的儒雅。

板书 人——儒雅

《礼记〃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小心谨慎地独处,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与他人相处,环境影响,规则约束,尚可以掩饰不足,甚至弃恶从善、立地成佛;独处时,却无他人监督,无制度羁绊,不但可以肆无忌惮,纵心所欲,甚至能够违法乱纪,做出十恶不赦的事情。

今年以来接连爆出九起明星吸毒案。从早些时候的张元、宁财神,到近几天的房祖名、柯震东,对公众而言,哪一个不是明朗向上、光鲜靓丽的成功者?可是,私下里却是堕落如此!怎不令人唏嘘、扼腕?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成龙,房祖名的父亲,还是禁毒形象大使呢!所以,要看一个人,只要看他独居时干什么,即可如尝鼎一脔,一叶知秋。

那刘禹锡在朋友走后,独处时,又做些什么?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介绍“六一居士”的含义时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臵酒一壶……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琴棋书画,皆是文人雅事。刘禹锡,可做的,有演奏素琴,阅读佛经;没有的,是嘈杂的扰乱,官府文书的繁冗。一正,一反,正反结合,写出作者身居陋室的雅趣,可见其行事高雅。

板书

事——高雅

5、景,幽雅;人,儒雅;事,高雅:此五句不言德馨,但却时时都在渲染德馨;一字未言“不陋”,但在作者笔下,陃室岂止不陋,简直是贝阙珠宫、雕梁画栋啊!这所房子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先来大屏幕:

①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策知州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②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③知县见他仍然读书阅经、写诗著文,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④半年时光,三次搬家,而且越搬越差。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出于故意刁难的初衷,策知州所给的一间小屋,又怎能不简陋!简直简陋到了极点!然而,即使如此,刘禹锡仍然快乐面对,从容生活,在贫穷的境遇中,乐于坚守自己的信仰。就像我们熟悉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那种典型的“安于贫而乐于道”者(孔子语)。所以,陋室不陋,并非真的不陋;或者说,陋室陋在外观、物质,而美在精神、追求。

所以说,开始回答“陋室简陋”的同学,也不完全错,只不过关注点稍微失之偏颇而已。

板书:安贫乐道

6、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资料

(二)

刘禹锡(772—840),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刘梦得文集》。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814年)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一贬再贬,直到暮年才回到京城。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也许悲痛欲绝,外加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不久,就写了一首桃花诗来讽刺权贵。请看大屏幕:

(资料三)1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去国十年,物是人非。千树桃花,仿佛因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越来越得意的新贵;看花之人,正是趋炎附势、攀附新贵的小人。

当朝新贵岂能容他!于是,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被贬竟达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人至暮年。我们想,也许,这一次,他该学乖巧了吧?可是,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再赋诗一首:

(资料三)2再游玄都观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他旧事重提,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肯妥协的勇气。序中说:“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更是明确表示: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干云豪气!这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今朝”的刘禹锡。在人生的秋天里,他仍然活得那样潇洒,那样有激情。身体的强大,算不得强大;只有心灵的强大,才能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所以,作为对策知州之流的有力回击,《陋室铭》绝不会就此止笔。 第三组提问:

7、但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明确: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他们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 作者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 比自己,不正是表明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的愿望吗?他没有隐居,他也并不消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板书:远大抱负

8、再读文章开头,是否豁然开朗?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作者以类比立论,概括全文主旨,也表现了自己的一番豪情。

板书:类比

9、表明自己的志向,作者却并不直白地表述,而是以“陋室”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样的写法叫做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小结:

这就是《陋室铭》,文辞简约,意蕴丰厚。它不仅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而且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这就是刘禹锡,安贫乐道,志向高远。他没有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自己高贵的身心。他是中唐“诗豪”,给后人留下诗文800多篇;他是屡遭贬谪的朝廷官员,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到一处均能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孟子说,读书人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刘禹锡显然超越了孟子:

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很开阔。 环境很嘈杂,但是他的心——很宁静。 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很饱满。 经历很坎坷,但是他的心——很坚强!

他,“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他,“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他,不愧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同学们,让我们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朗读全文……

五、布臵作业

1、进一步巩固《陋室铭》的背诵和默写;

2、查找刘禹锡的诗,选择最喜欢的一首,抄录下来并背诵;

3、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器物,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仿照《陋室铭》的格式,写一篇铭文表

达自己的某种志趣和追求。可参考的题目有:《教室铭》《宿舍铭》《吾家铭》《朋友铭》《学习铭》《旅游铭》等。 (其中1必做;

2、3任选一题)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幽雅

陋室 人——儒雅 不陋(德馨)

事——高雅

(托 )物—————————( 言 )志

陋室铭教学设计

木兰县初级中学

宋先丽

陋室铭 教学设计 木兰县初级中学 宋先丽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了解“铭”的特点,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常言安居乐业,其实居亦有别。有人住轩敞华屋,楼阁台榭,丹楹刻桷;也有人身居斗方之室,蓬门荜户,茅茨土阶。人生在世,若得前者,不免令人欣喜;偶遇后者,又将如何自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韵、志士情怀。

二、

解题

1、

齐读: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铭,是一种文体。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为题,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并把它们刻在器物上。根据器物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以颂美追思,叫“墓志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的,时时提醒,以自警自戒,叫“座右铭”;刻在名山大川和建筑物上,纪功颂美,以劝勉世人,叫“山川风物铭”。

三、

初读,感受铭的形制特征

1、读准字音

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哪位同学朗读一遍,帮助大家一起来正一下音: 吾(wú) 德馨(xīn) 苔(tái)痕

鸿儒(rú) 调素琴(tiáo)

案牍(dú)

2、注意押韵

韵脚词,也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明确一下:

本文韵脚词:名ing,灵ing,馨in, 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3、读出节奏

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琅琅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

形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请大家根据这一句式特点,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即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的有规律停顿。

请一位同学明确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⑫。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当然,在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这些,还要根据内容、情感调整语调、语速、重

音等。

同桌互读,倾听并纠正。

全班齐声朗读,感受铭文的特点。

四、再读,理解铭的基本内容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五、披文入情,一起走进刘禹锡的心灵世界

1、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或者:你认为陋室简陋吗?) 明确:何陋之有?

2、“陋室”为什么“不陋”?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在这8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明确:德馨 并板书在“不陋”之后的括号中。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或者问:文中用哪些句子体现了“德馨”?)

5、景,幽雅;人,儒雅;事,高雅:此五句不言德馨,但却时时都在渲染德馨;一字未言“不陋”,但在作者笔下,陃室岂止不陋,简直是贝阙珠宫、雕梁画栋啊!这所房子真的如此吗?

6、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7、但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明确: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他们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

8、再读文章开头,是否豁然开朗?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作者以类比立论,概括全文主旨,也表现了自己的一番豪情。

9、表明自己的志向,作者却并不直白地表述,而是以“陋室”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样的写法叫做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小结:

这就是《陋室铭》,文辞简约,意蕴丰厚。它不仅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而且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这就是刘禹锡,安贫乐道,志向高远。他没有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自己高贵的身心。他是中唐“诗豪”,给后人留下诗文800多篇;他是屡遭贬谪的朝廷官员,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到一处均能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他,“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他,“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他,不愧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同学们,让我们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朗读全文……

五、布臵作业

1、进一步巩固《陋室铭》的背诵和默写;

2、查找刘禹锡的诗,选择最喜欢的一首,抄录下来并背诵;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幽雅

陋室 人——儒雅 不陋(德馨)

事——高雅

(托 )物—————————( 言 )志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一、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三、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感到遗憾。

推荐第8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法:谈话法 知识拓展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史记》中李斯关于“贫”、“贱”的论断导入,启发学生对刘禹锡的人生观的认识。

二)读文析意。了解文章含义。(板书出题目) 课文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1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常识把握: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拓展:《酬乐天初来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四)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明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2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

3

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师作结: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写法“托物言志”的落实

明确: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 中心思想: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 教师呈现自己的课堂诗话小结: 《绝句》

身居陋室不慕华,琴棋书画雅士家。往来尽是鸿儒客,市井烟尘现朝霞。

4

师生互动明确作者的人格魅力: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六)教者呈现自己的习作:作为课文的引申。 教师的反题目创作

豪宅铭

孔方多盈笼, 富贵又尊容。身在豪宅里,礼恭德亦隆。 红砖碧瓦院,柳茂春桃红。门庭之若市, 寒士来无空。 无闻麻将声, 只见书充栋。不攀权贵枝,不随恶俗同。 鄙视葛高翁,横扫纨绔风。贫富不移志,秉正似磐石。 牢记圣人训,谁敢越雷池。虽居豪宅中,乐善而好施。

师生共同评析,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作业:背诵本文。

5

推荐第9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嘉兴市余新镇中学 张彦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音韵、节奏、思路和情感,力求熟读成诵。2.理解文章的炼字、修辞、写法和主旨,争取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积累词句,读出感情,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披文入情,把握主旨,领会写法,体会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很高兴和我们的同学一起经历短暂的语文学习之旅,共度美好时光。提起语文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想起了语文届的一位老寿星——周有光先生,他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是我们语文界的泰斗,现年109岁。当记者采访他,询问他长寿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拿出他*时期写的一篇文章《新陋室铭》来加以回答。那么,这篇《新陋室铭》究竟介绍了什么长寿秘籍呢?我姑且卖个关子,还是先让我们共同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起探寻一下:《陋室铭》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赏析

出示《陋室铭》文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初读:读准句读,读出节奏(约10分钟)

A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上去的。请大家合上书本,读上面的文字,请同学断一断句子,说一说理由。点名学生读读谈谈,具体指导。 B.教师指导朗读: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气,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落美相结合的和谐之美,具有铭文的特点。全文除了末句外,都是骈句,都在偶句押韵“九青”韵。同是骈句,有排比句,有对偶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把握朗读节奏时需注意:三言句按一二停顿节奏读,如“阅/金经”;四言句按一三或二二停顿节奏读,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言句要用二一二或二三两种停顿节奏来读,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至于六言句则根据逻辑和语义来划分节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指名朗读,师生点评,齐声朗读

2.再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约13分钟) A.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以前学习过的字词积累,读一句翻译一句,弄懂大意,不懂的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也可以向老师直接提出来。

教师预设(可适当板书):灵 名 德馨 乱 劳形 鸿儒 白丁“之”用法 何陋之有

B.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朗读《陋》文,前六句语调要轻些,语速应沉稳适中,以表达作者乐观、自豪的情感;中间八句应以轻缓、恬淡的语速语调读出陋室给人的清幽雅静的感觉;最后四句应以浑厚的声音读,并重读“何陋之有”的“何”“有”,表达作者乐观向上、高洁傲岸的,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情感。 C.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互动点评。

3.三读:读懂写法,读出情怀

A.请大家通读文章,揣摩语言,谈谈你在文章写法上的发现或者疑惑。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讨论。

B.教师指导体会写法和情怀:

字词:哪些词语用的较为生动传神?上、入、白丁(换一换,品一品)想象一下所描绘的画面。

句子理解:开头写山和水,与陋室有什么关系?(比兴)主旨句能否改为“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文章对仗句有哪些作用?(工整,具有形式美)“调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有矛盾吗?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什么人?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们有何用意?(类比,用典)

篇章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出示写作背景,理解主旨句和末尾句。被贬却没有抱怨,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自己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运用了什么手法?托何物?言何志?从整体的写法上看,作者是托“陋室”之物,言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情怀,也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C.出示《新陋室铭》,朗读并比较两篇文章的情感或写法上的异同,说说你的一点发现(点到为止,只在感受运用,不可耗时过长)。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笑谈高干的特殊化,赞成工人的福利化,同情农民的自由化,安于老九的贫困化。鲁迅说:万岁,阿Q精神!——周有光

三、背诵内化

请问同学们学完本科还有那些疑问?„„如没有疑问,试着背诵。

《陋室铭》教学设计

嘉兴市余新镇中学 张彦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音韵、节奏、思路和情感,力求熟读成诵。2.理解文章的炼字、修辞、写法和主旨,争取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积累词句,读出感情,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披文入情,把握主旨,领会写法,体会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很高兴和我们的同学一起经历短暂的语文学习之旅,共度美好时光。提起语文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想起了语文届的一位老寿星——周有光先生,他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是我们语文界的泰斗,现年109岁。当记者采访他,询问他长寿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拿出他*时期写的一篇文章《新陋室铭》来加以回答。那么,这篇《新陋室铭》究竟介绍了什么长寿秘籍呢?我姑且卖个关子,还是先让我们共同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起探寻一下:《陋室铭》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赏析

出示《陋室铭》文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初读:读准句读,读出节奏(约10分钟)

A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上去的。请大家合上书本,读上面的文字,请同学断一断句子,说一说理由。点名学生读读谈谈,具体指导。 B.教师指导朗读: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气,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落美相结合的和谐之美,具有铭文的特点。全文除了末句外,都是骈句,都在偶句押韵“九青”韵。同是骈句,有排比句,有对偶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把握朗读节奏时需注意:三言句按一二停顿节奏读,如“阅/金经”;四言句按一三或二二停顿节奏读,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言句要用二一二或二三两种停顿节奏来读,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至于六言句则根据逻辑和语义来划分节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指名朗读,师生点评,齐声朗读

2.再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约13分钟) A.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以前学习过的字词积累,读一句翻译一句,弄懂大意,不懂的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也可以向老师直接提出来。

教师预设(可适当板书):灵 名 德馨 乱 劳形 鸿儒 白丁“之”用法 何陋之有

B.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朗读《陋》文,前六句语调要轻些,语速应沉稳适中,以表达作者乐观、自豪的情感;中间八句应以轻缓、恬淡的语速语调读出陋室给人的清幽雅静的感觉;最后四句应以浑厚的声音读,并重读“何陋之有”的“何”“有”,表达作者乐观向上、高洁傲岸的,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情感。 C.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互动点评。

3.三读:读懂写法,读出情怀

A.请大家通读文章,揣摩语言,谈谈你在文章写法上的发现或者疑惑。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讨论。

B.教师指导体会写法和情怀:

字词:哪些词语用的较为生动传神?上、入、白丁(换一换,品一品)想象一下所描绘的画面。

句子理解:开头写山和水,与陋室有什么关系?(比兴)主旨句能否改为“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文章对仗句有哪些作用?(工整,具有形式美)“调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有矛盾吗?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什么人?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们有何用意?(类比,用典)

篇章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出示写作背景,理解主旨句和末尾句。被贬却没有抱怨,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自己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运用了什么手法?托何物?言何志?从整体的写法上看,作者是托“陋室”之物,言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情怀,也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C.出示《新陋室铭》,朗读并比较两篇文章的情感或写法上的异同,说说你的一点发现(点到为止,只在感受运用,不可耗时过长)。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笑谈高干的特殊化,赞成工人的福利化,同情农民的自由化,安于老九的贫困化。鲁迅说:万岁,阿Q精神!——周有光

三、背诵内化

请问同学们学完本科还有那些疑问?„„如没有疑问,试着背诵。

《陋室铭》教学设计

嘉兴市余新镇中学 张彦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音韵、节奏、思路和情感,力求熟读成诵。2.理解文章的炼字、修辞、写法和主旨,争取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积累词句,读出感情,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披文入情,把握主旨,领会写法,体会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很高兴和我们的同学一起经历短暂的语文学习之旅,共度美好时光。提起语文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想起了语文届的一位老寿星——周有光先生,他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是我们语文界的泰斗,现年109岁。当记者采访他,询问他长寿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拿出他*时期写的一篇文章《新陋室铭》来加以回答。那么,这篇《新陋室铭》究竟介绍了什么长寿秘籍呢?我姑且卖个关子,还是先让我们共同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起探寻一下:《陋室铭》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赏析

出示《陋室铭》文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初读:读准句读,读出节奏(约10分钟)

A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上去的。请大家合上书本,读上面的文字,请同学断一断句子,说一说理由。点名学生读读谈谈,具体指导。 B.教师指导朗读: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气,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落美相结合的和谐之美,具有铭文的特点。全文除了末句外,都是骈句,都在偶句押韵“九青”韵。同是骈句,有排比句,有对偶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把握朗读节奏时需注意:三言句按一二停顿节奏读,如“阅/金经”;四言句按一三或二二停顿节奏读,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言句要用二一二或二三两种停顿节奏来读,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至于六言句则根据逻辑和语义来划分节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指名朗读,师生点评,齐声朗读

2.再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约13分钟) A.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以前学习过的字词积累,读一句翻译一句,弄懂大意,不懂的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也可以向老师直接提出来。

教师预设(可适当板书):灵 名 德馨 乱 劳形 鸿儒 白丁“之”用法 何陋之有

B.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朗读《陋》文,前六句语调要轻些,语速应沉稳适中,以表达作者乐观、自豪的情感;中间八句应以轻缓、恬淡的语速语调读出陋室给人的清幽雅静的感觉;最后四句应以浑厚的声音读,并重读“何陋之有”的“何”“有”,表达作者乐观向上、高洁傲岸的,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情感。 C.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互动点评。

3.三读:读懂写法,读出情怀

A.请大家通读文章,揣摩语言,谈谈你在文章写法上的发现或者疑惑。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讨论。

B.教师指导体会写法和情怀:

字词:哪些词语用的较为生动传神?上、入、白丁(换一换,品一品)想象一下所描绘的画面。

句子理解:开头写山和水,与陋室有什么关系?(比兴)主旨句能否改为“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文章对仗句有哪些作用?(工整,具有形式美)“调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有矛盾吗?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什么人?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们有何用意?(类比,用典)

篇章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出示写作背景,理解主旨句和末尾句。被贬却没有抱怨,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自己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运用了什么手法?托何物?言何志?从整体的写法上看,作者是托“陋室”之物,言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情怀,也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C.出示《新陋室铭》,朗读并比较两篇文章的情感或写法上的异同,说说你的一点发现(点到为止,只在感受运用,不可耗时过长)。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笑谈高干的特殊化,赞成工人的福利化,同情农民的自由化,安于老九的贫困化。鲁迅说:万岁,阿Q精神!——周有光

三、背诵内化

请问同学们学完本科还有那些疑问?„„如没有疑问,试着背诵。

推荐第10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复习教学设计

长葛市二十四中

李向花

【教学目的】

1、领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本文作者所表达的高尚志趣。

【教学重点】

字词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赏析,理解本文作者所表达的高尚志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写出初中教材中哪些课文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文学常识。

1、解题:本文是作者贬至和州时所作的一篇骈文。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著有《刘宾客集》。

3、体裁: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的。另一种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叫墓志铭。(归纳几种文体:①说:古代一种文体,它既可以用于记述事物,又可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有文采,其特点与现代的杂文相似。②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臣下给皇帝的奏章。③赠序:友人临别时所写的赠言,多用“送„„序”为题。④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阜盛。)

4、本文写法上的特点:全文只有一句为散句。(何陋之有)

【注:骈文:相邻的两句,字数相等,意思相对, 包括对偶句和排比句,骈句以外的统称散句。】 ②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陋室”(物)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志) ③反向立意:想表达“陋室不陋”,却先从“陋室”的“陋”写起。从三个方面写:陋室环境(景色之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室中事(情趣之雅)。 ④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注:赋:平铺直叙(记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例句见下文分析。

(二)字词。

1、“之”的用法:

①无丝竹之乱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2、词类活用。

①名:名用动,闻名、出名;

②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移就修辞); ③上:名用动,长上;

④白丁 :原意是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⑤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三)内容归纳。全文分三层: 一层:点明全文主旨。

“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二层: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四)亮点分析:分析这三层的内容。

一层:

1、开头为什么从“山”“水”写起?(前四句的作用) 归纳:既是形象的比喻,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2、五六句的作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两句,点明题旨。

二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前一句实写,后一句虚写,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是正面衬托。可见作者也是一位“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中事,以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实结合,表现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三层: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层含义: 一是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是作者以诸葛亮、杨雄自比,表达了远大的抱负,以此类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进而颂扬了“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期总结作用,全文以反诘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五)、本文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如开头写山、写水的诗句是“比、兴”;描述陋室环境及室中生活时用了“赋”的写法。此外,还引用典故,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从多角度升华了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六)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 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 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第11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铭”这类文体,了解刘禹锡及其“陋室”的故事。

2、有技巧、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3、多角度地品析课文的美点,认识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学习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有角度地品析课文的美点。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文言文的特殊现象(使动用法和宾语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播室。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文言类散文,不仅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体会尚不深入,而且对于如何品味这类古代散文也不得法。 教学方法:

讲授解惑法,点拨指导法,示范纠错法,示例引导法,交流质疑法、学思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为什么说它“文质兼美”呢?首先,它的“文美”表现在:这篇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脍炙人心。那么,为什么又说它“质”美呢?因为这篇文章内涵丰富,情趣高雅,能够给人以心灵的陶冶和净化。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和欣赏这篇美文。

二、借助资料,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铭”,是古代一种文体 ,用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陋室铭》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学生看课本注释,圈画“述功记行警戒劝勉”八个字。)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齐读,了解刘禹锡,并做笔记。)

《陋室铭》被称为天下第一铭文,而这篇大作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于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可是,改革遭到了失败,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但和州知县见他是被贬而来的,便故意刁难他。于是把他安排在临江而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来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指明学生读这段文字,了解“陋室”的故事。)

三、吟读美文,掌握一些朗读技巧:

1、学生齐读全文。

2、教师根据学生齐读过程中的问题,从节奏、语调、情感、音韵等方面指导示范,提示修正。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

4、学生齐读全文。要求:要读得节奏分明,要读得抑扬顿挫,要读得情感充沛,要读得音韵和谐。

5、教师讲授韵文方面的知识,学生做好笔记。

骈句与散句: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押韵与韵脚: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如:《陋室铭》中的“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字押in(ing)。

四、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1、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的重点字词解释,并做笔记。

名:出名,有名。灵:显灵,灵验。斯:这。馨:原指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之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弹奏。 金经:指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世俗的乐曲。 案牍:指官府文书。乱:使„„受到扰乱。劳:使„„感到劳累。

2、教师讲解使动用法和宾语前置,学生做笔记。

使动用法(词类活用):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乱”应理解为“使„„受到扰乱”,“劳”应理解为“使„„感到劳累。

宾语前置(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如“何陋之有?”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之?”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教师所讲,口头翻译全文。

4、师生对译。教师说原文,学生说译文。

5、学生齐读译文。

五、品析美点,领会一些表现手法:

活动:章美在„„写一段赏析的话,探寻这篇铭文的优美之处。 示例:

从局部分析:文章美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将人的动作“上”和“入”赋予了苔藓和青草,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苔藓和青草的动态特点,渲染了陋室周围的清幽景色,衬托了陋室主人高雅的情趣。

从整体分析:文章美在全文结构的严谨。开篇4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山、水喻陋室,以仙、龙喻主人,十分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一主旨思想,下文分别从居住环境之幽雅、交往对象之高雅、生活内容之优雅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表述。最后以诸葛亮、杨雄、孔子的事例自比,再一次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追求。

(学生写一段品析美点的话,教师巡视指导,稍后师生交流。) 小结:文章美在修辞的出神入化,

文章美在结构的严谨整饬, 文章美在句式的骈散结合, 文章美在音韵的和谐动听, 文章美在人物的高雅脱俗, 文章美在景色的渲染衬托, 文章美在生活的朴素清淡,

文章还美在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彰显作者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追求。

引入: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 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六、背诵短文,学会一些背诵方法:

第12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第八课

《陋室铭》

初二年级下语文集体备课 第八课

《陋室铭》 主备人

陆珍红

《陋室铭》导学案

刘禹锡

教学目标:

⒈了解“铭”的特点,翻译、理解、背诵全文。 ⒉学习本文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⒊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积累,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也都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朗读,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设计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⒈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⒉掌握文言文常用字词。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课前自学:

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学习方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相关资料) ⒈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⒉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下来 ⒊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⒋结合下文注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把自己的疑问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文人,从不肯人云亦云,文人墨客眼中秋天寂寞而悲凉,可他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乐观开朗是他的人生态度,所以他又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同学们知道他的名字吗?(刘禹锡)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近他,走进他的一篇千古名文——《陋室铭》

活动一:检查课前自学情况

⒈请学生简介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

1 第八课

《陋室铭》

知识链接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2)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⒉释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⒊请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字词(请同学上黑板写出,并说说该字词容易写错、读错之处) 投影出示

陋室 (lòu)

德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rú) 调素琴(tiáo) 案牍(dú) 1.指一名同学读课文,读后请学生评价

2.对于文言文,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能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听范读,生边听边划节奏。

山 /不 在 高, 有 仙/ 则 名。 水 /不 在深, 有 龙/ 则 灵。

2 第八课

《陋室铭》

斯 是/ 陋室, 惟 吾/德 馨。 苔 痕/上阶/绿, 草 色/入帘/青。 谈 笑/有/鸿儒, 往 来/无/白丁。 可 以/调/素琴, 阅 /金 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3.学习铭这种文体。

师:感觉读起来琅琅上口吧?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看题目——这是一篇“铭”文,指名读注释①——押韵,生划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8个字。 此外,本文以双句为主,绝大多数是对偶句。所以有一种音乐美。 4.齐读全文。要求:①读出节奏 ②韵脚稍慢,清晰些 。③读出音韵美。

活动二:小组合作,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1.请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2.学生翻译

3.出示重点字词、译文,再次强调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找出理解文章时的疑问,由组长把问题写下来。2.小组间互相解答。

3.教师出示预设的问题,让学生看看还有哪些问题自己没能发现的。1.陋室为什么不陋?

2.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的“德馨”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运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语言加以分析。4.作者明明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写法是什么?

5.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6.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7.为什么引用孔子的话? 明确:

1.(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比兴) 3.(自然环境清幽;往来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4.(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点明陋室不陋)

5.不慕荣利﹑不求闻达﹑保持高尚情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6.托物言志

3 第八课

《陋室铭》

7.画龙点睛,总结全文

设喻引题 山 水 喻 陋室

名 龙 喻 德馨 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清幽

交往人物不俗 不慕荣利 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高雅 古贤自喻 反诘点题

活动四:课堂练习

1.解释加点字词: 有仙则名(

)有鸿儒(

)可以调素琴 (

无....丝竹之乱耳 (

)案牍之劳形(

)(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孔子云:“何陋之有?”

2.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2)写景色之雅的句是: 。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是: 。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作者运用 手法,抒发了作者 情怀。

活动五:拓展延伸

1.除刘禹锡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给自己的家或书房取了哪些儒雅的名字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和志向?

2.在今天你们住的都是高楼大厦,你们认为刘禹锡的这种生活态度在今天还需要吗?

4 第八课

《陋室铭》

第13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座右铭和古代铭文图片导入。 新课讲授: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居住的。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课文分析

1.播放范读视频。自由诵读几遍把握好文章情感后,请几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

相对?

回答:人。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

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环境 衬托

对仗

朋友 正反

虚实

生活 类比

暗含

志向 引经据典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14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岷州中学

陈春蕊

【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研究主旨:“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律,归类建构并强化文言文认知体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的。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文“四读法”:诵读——品读—— 审读——悟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二、诵读,初释陋室

1、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3)播放课文朗读带。 (4)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2、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3、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认知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三、品读,感受陋室

1、品读前六句: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从山水写起,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2、品读中间八句,哪些语句描写了“陋室”?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的?“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关系是怎样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博学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生活情趣高雅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教师小结:从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再现陋室。

3、品读最后三句,思考: (1)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主人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2)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运用引用和反问修辞,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 4.这种表明作者志向或感情的写法是什么写法?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 托物:—— 陋室 (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 5.背诵全文。

文中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写陋室居住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写室主交往人物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日常生活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引用孔子的话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示范印证功能,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

四、审读,探究陋室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五、悟读,仿写陋室

仿写:《___铭》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读促写,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托物

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高洁傲岸

(客观环境——简陋)环境优雅

不陋:鸿儒、谈笑、往来、调素琴、阅金经、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言志

↓ 安贫乐道

(主观情趣——德馨)情趣雅、心志雅

七、教学反思:

第15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重点

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与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方法

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一体机 学习过程:

一、画面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屏幕中的房屋矮小破旧,极其简陋。但是房屋的主人并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朗读、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预习检测,掌握学情

出示预习题,通过抽测中等学生来考察预习情况:

1、本文选自《

》,作者刘禹锡,(

)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

),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

)的。

四、出示方法,提高效率

让学生明白“多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 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细读——掌握字义和句义 品读——了解情感和写法

五、指导朗读,读出美感

1、了解“铭”这种文体,让学生找出韵脚。

2、学生读准“馨、调、儒、牍”等字音,找一学生读文,学生评价,再找学生读,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音乐的美感。

3、自由读,齐读。

六、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注释,自己独立解释字义,疏通句义,标出难点疑点。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教师巡视,融入学生讨论中。

3、抽测面向全体学生,一竖排一竖排的让学生说出字义及句义,如果有说不出的,组长帮助解决。其间,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章,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

(1)字义相同的:“斯是陋室”与“逝者如斯夫” 的“斯”都是“这”的意思;“惟吾德馨”与“惟闻女叹息”中的“惟”都是“只”的意思;“ 惟吾德馨” 与“ 吾日三省吾身”的“吾”都是“我”的意思等。

(2)字义不同的:“无丝竹之乱耳”、“渔人甚异之”与“禽兽之欺诈有何哉”中的“之”分别解释为:“表示舒缓语气”、“代词”、“的”。

4、齐读句义,消化记忆,抽测字义及句义。

七、了解背景,体会情感

1、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引导学生找出主旨句中体现 “陋”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这句中还能读出什么?通过“上”与“入”的分析让学生体会陋室环境的幽雅,陋室不陋。

3、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还有那些句子体现陋室不陋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体现交往儒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体现生活高雅。

4、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德馨”,道德有什么高尚之处呢?

出示背景资料一:刘禹锡因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地方官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引导学生得出“安贫乐道的情趣与高洁傲岸的节操”的结论。

5、那么,我们还能读出作者的什么情感呢?

出示背景资料

(二):“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他没有改变自己桀骜不屈的性格,没有放弃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理想,他一直用豪迈之情抒写了大量的不朽诗文。如:他在朗州写的《秋词》。当时,回京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他的这首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学生答出“豪迈”之情,教师板书“诗豪”。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这种豪情?作用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用:比喻,以虚衬实,运用类比引出主旨句: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用:与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用:画龙点睛,呼应开头,表明自己是君子,说明陋室不陋。

八、拓展练习,链接中考

1、文章这种托“陋室”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板书)那么,从下列“物”中,你能“托”什么“志”?用莲花表达洁身自好的态度;用竹子表达(

);用绿叶表达(

);用蜜蜂表达(

)。学生畅所欲言。

2、依据中考题型检测练习:字义选择题、句义、写法填空题。

九、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希望学生也要做像刘禹锡这类人一样:做一个乐观豪迈、坚守志向、永不言弃的人。作业:

1、默写《陋室铭》。

2、仿照《陋室铭》,写一篇《同桌铭》等。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刘禹锡

诗豪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高洁傲岸

第16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寺头中学 曹阳珍

教学目标

(1)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

(2)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复诵读全文,体会其感情内涵;指导方法,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

(二)解释题目

(出示课件1:题解── 陋室,室名,即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

(三)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1)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3)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3 :朗读骈句:一要注意节奏。三字句一般为12 式; 五字句一般为212式或23式。分别举例。二是韵脚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脚。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

(5)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出示课件 4:显示全文内容,句中节奏用斜竖线标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下加点,表示要适当拖音,两组骈句间有长停符号。教师伴随舒缓优美的古筝朗诵全文,学生听读。) (6)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2.疏通文意

(1)独立疏通,提出疑问。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2)集体交流,合作达标。

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3)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出示课件5:显示文中重要句,关键字、词已加上着重符号。学生说出加点字、词的含义,根据自测情况着重记忆。) (4)朗读全文,体会文意。 (5)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政治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6)表情诵读,体会情感。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3、品析语言

(1)反复诵读,挑选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3)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按四层意思,理清文路,快速背诵。

(六)能力迁移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附:板书设计 (出示课件5)

刘禹锡

斯是陋室

诸葛庐

→何陋之有

惟吾德馨

子云亭

主旨

托物言志

类比

第17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学情分析: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学习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句,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的。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演读——审读——悟读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写有物品名称的纸牌8张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二、诵读,初释陋室

1、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3)播放课文朗读带。

(4)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2、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3、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认知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三、品读,感受陋室

1、品读前六句: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回答“是什么”。

2、品读中间八句,思考下列问题: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的陈设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里往来的客人有哪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教师小结:从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再现陋室。回答“为什么”。

3、品读最后三句,思考:

(1)文章还提到哪些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陋室真的陋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曰:何陋之有?

教师小结:作者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回答“怎么样”。

4、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示范印证功能,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

四、演读,装饰陋室

教师出示写着某种物品名称的牌子供学生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放在刘禹锡的陋室里?选择后,请说出理由。

提供的“物品”有:

1、文房四宝

2、玉麒麟

3、虎皮太师椅

4、锦衣玉食

5、未加装饰的琴

6、官府的公文

7、佛经

8、先秦诸子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演读、探究、讨论,在情境应用中,为下面挖掘文化内涵作铺垫。)

五、审读,探究陋室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六、悟读,仿写陋室

仿写:《___铭》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读促写,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第18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郭军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三、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的。

四、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出陋室

1、讲故事:古时有一男孩儿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谁知这个小男孩儿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这个小男孩儿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2、引出陋室:故事中的男孩儿是谁呢?(孟子)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殊不知历史上还有一位名人也有三迁居室的佳话。话说呀他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对他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最后只住在一间只容一人一床一桌的小房子里。他欣然接受,用诗文作无言的抗争,于是写下《陋室铭》。我所讲述的主人公他是谁呢?(刘禹锡)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刘禹锡,走进他的陋室。(板书“陋室”)

3明确“铭”: 在每位同学的课桌上都贴有自己的座右铭,那么本文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

(二)指导朗读:

1、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2、播放课文音频

3、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你初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读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充满音乐美)。

5、对,这就是铭文的特点。铭文很重视音韵,通篇押韵,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

6、、感受铭文音韵美,(先齐读课文,再男、女生分开比赛读。

(三)翻译古文:

1、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 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重点字词提问)。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作者要写的对象是什么?(陋室)

(2)那,作者开篇就写陋室吗?(没有,先写了山水。) (3)作者先写山水的作用是什么呢?(引出陋室)

(4)既然是陋室,那你读了课文后,你觉得陋室陋吗? (不陋) (5)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陋室不陋的?(孔子云:“何陋之有?”) (6)这句话是什么问句?(反问句)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起强调作用。)强调了什么?(强调陋室不陋。)

(7)那文中那个词说明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德馨)

(8)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品德高尚陋室不陋的? (品读a、b、c、d四句)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拟人,以动写静,赋予苔癣、草色以人的灵性,也想爬进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苔癣和草色写活了,把既有精神又有韵味,让人不觉得陋室简陋了,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这是写室中之景,自然环境清幽雅致。)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对比,互文。作者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是高雅之士。这样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高雅脱俗的情怀,这是写室中之人)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面写虚。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小结:作者从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确实不陋。

(9)经过反复的描写衬托,作者明明在赞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紫云亭呢?

(作者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表明作者也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

(10)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原因:“德馨”)。

(11)那么,能概括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12)提问: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向的手法叫什么? (板书:高洁伟岸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13)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14、课堂小结:

(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或个人比赛背诵课文。)

(五)背诵拓展:

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莲花、松树、梅花、菊花、小草、粉笔、石子、春蚕、落叶、胡杨、竹子)

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布臵作业: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七)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刘禹锡

物 志

{室中之景——清幽雅致 }

陋室不陋 {室中之人——高雅脱俗 } 安贫乐道

{室中之事——兴趣高雅

(八)教学反思

第19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北兴农场中学教师付利 点评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北兴农场中学教师孙庆超 课标要求与分析:

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分析:属于知识目标学习水平:理解行为动词:理解分析学习内容:主要内容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分析:属于技能目标学习水平:模仿独立操作行为动词:阅读借助学习内容:浅易文言文基本内容

3、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分析:属于情感目标学习水平:经历领悟行为动词:积累感悟欣赏学习内容:品位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中一篇文言文,位于本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又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情操。 学情分析:

优势: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朗读课文的能力,还是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也比较扎实,对文言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 劣势: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只停留在听的状态,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还有个别几个学生基础差,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亟待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材分析中指出:“作者为陋室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情操。”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课标要求“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书下注释,学生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通过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 合作- 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预计时间5分钟,解决知识与能力目标(1)

游戏导入,游戏的名字叫”我会押韵”。规则:字数相同,韵脚相同。第一轮:五个字的句子。

教师出示例句:我在屋中央。学生活动:学生争相说出韵脚是ang的五字句。第二轮:七个字的句子.师:路上警察把我拦。学生继续说出七个字的韵脚是an的句子。师: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点是?生齐答押韵。引出“铭”这种文体并让学生解释“铭”的含义及特点,从而引出课题《陋室铭》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

【点评:在这里,设计者运用“我会押韵”的游戏,让学生体会文言的语感,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随着难度的增加,使之与文本碰撞、从而产生共鸣,才有可能沐浴着古典文学的芬芳,达到阅读文言文的最佳境界。】

二、检查预习预计时间8分钟,解决知识与能力目标(2) 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师:文贵在读。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误一字,不可倒一字。接下来就请一个同学范读并做朗读指导。学生指导后,再请两个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点评:斯是教室,惟汝善读,可以读美文,做点评。汝师云:何谦之有?

【点评:此环节,旨在文言文诵读的方法——学生在准确流利、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仪态大方的基础上,把握好节奏、重音、语调、语速。】

2.一分钟自考。(规则:四个队的“探花”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比赛看谁在一分钟内背的句子和翻译的句子准确且数量多,背对几个就得几分,作为所在队的积分。此环节即检查学生背课文又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考察完毕后,再由学生强调重点的字词句的翻译。(大屏幕展示,引导学生在积累文言字词中学会归类,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点评:让学生提前预习,借助注释、工具书、互联网,了解写作背景——年代久远、与作者、与文本碰撞、从而产生共鸣,才有可能沐浴着古典文学的芬芳,达到阅读文言文的最佳境界。】

三、自主学习预计时间10分钟,解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师: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其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他为什么认为陋室不陋呢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3.请你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刘禹锡,通过采访总结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可以自己概括也可用学过的古诗文来评价人物)

【点评:在教教材和学课文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实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

教师注重方法引导,古人云,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评价人物的方法,使学生行之有法,善于评价。】 四.合作探究预计时间10分钟,解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师:我们曾学过刘禹锡的一首诗《秋词》,诗中透着一股豪气。唐代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也。”那么你能从《陋室铭》的字缝里读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提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2.师:愤怒出诗人。此文是刘禹锡在受到和州知县百般刁难的情况下愤然提笔写下的铭文,假如此时此刻那个和州知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的地来嘲笑刘禹锡了,你们怎么办?(提示:可以大声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连读两遍,语气一次比一次强)

【点评:让学生带着文人的情怀去朗读,既是对骈体文韵味的深刻体会,更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五、拓展延伸预计时间5分钟,解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师:这样一个充满豪气的人住在陋室里,陋室还会陋吗?让我们一起为刘禹锡点赞吧!请以对联或仿写的形式赞美一下刘禹锡。

1.师生先合作一副对联,完成板演。上联:调素琴阅金经高洁学生对下联和横批。 2.学生自由创作并展示。

【点评:以文本内容结合对联的传统形式,且由师生合作完成,对联表现之美,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一试身手的欲望,让学生激情满怀,才思泉涌。】

六、当堂检测预计时间5分钟,解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默写出本文的主旨句和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并以“头上开花,脚下长草的形式翻译”。(此环节一举三得,是对学生默写、关键字的解释、句子翻译三项的考察)

【点评:学生多次诵读,透彻理解文本,老师精心点拨思路,学生必定背得又快又好。起于书声,结于书声,首尾圆合】

七、小结升华预计时间2分钟,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师生合作以朗诵的形式总结全文。

师: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但是- 生: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他的铁骨。 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他的壮志 一本金经哪里挡得住他的豪情

师:我们清晰地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出一个不羁的声音-- 生: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点评:再次走进作者,把握文人情怀,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激励学生——逆境,也要活出精神来。】

八、板书设计 景:——环境幽雅

陋室不陋—人:——交往高雅}—德馨—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事:——情趣清雅托陋室之物言→(志)

【点评:板书规范整齐,概括力强,把握文本灵魂。】

总体评价:本设计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全文。我认为,本教学设计亮点有四:

一富有梯度的朗读:《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引读、散读、齐读的设计,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最后的深情朗读更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融入学生的情感。真正让文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二富有的“语文味”的活动,不论是“我会押韵”的游戏,“读出豪气”的朗读,还是仿写对联的练笔,无不渗透着设计者的对语文味的理解。通过活动,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体会语文,领悟语文。

三富有能力的培养。老师摒弃了过去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的教法,注重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以及相关材料自引疏通课文的文意,并尝试解决文章整体大意。为此,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等知识过程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而且设计的发展过程如行之流水,自然晓畅,天然雕饰,令观者赏心悦目。 四课堂教学融入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纵观《陋室铭》一课,老师把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整堂课教师不仅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而且在问题设计上,创设情境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且,使学生能够承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雅致澹泊,豁达乐观的作风,并让这种作风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第20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2.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3.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一读课文,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

名:著名。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案牍:官府的公文。 鸿儒:博学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 附:板书设计

山 水

陋室

设喻引题

仙 龙

德馨

环境清幽(景)

高洁傲岸

陋室不陋

古贤自喻

托物言志

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反问点题

安贫乐道

陋室铭课件及教学设计
《陋室铭课件及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