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爱莲说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5:21:1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体会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从文中获得启示及对自己的处事观点、态度进行再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图片,有的一枝独立,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群花璀璨······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是怎样赞美莲花,怎样以莲花自比的。

二、作者与文体介绍

三、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1)、听录音朗读,学生在书中标注出难读的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读,体会节奏美。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明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4)、全班同学齐读。

2、译一译(掌握重点实词,试译全文)

四、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2、通过这些描写,能够看出莲花具有怎样的品质?

3、讨论: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对菊和牡丹抱有怎样的认识?

4、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他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这种感情的?

五、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布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程同步练习册

推荐第2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

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学法点悟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整体感知“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疑难解析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语言揣摩1.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2. 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iǎn,还是iān?(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研究课题

1、

推荐第3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永安镇初级中学梁国华

[教学目标]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题: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

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莲、涟区别亵玩

予鲜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停顿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精益求精

植:树立。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

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总结全文

1、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 爱说 》,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陶潜爱菊隐逸者陶后鲜有闻衬托排比

众爱牡丹富贵者宜乎众矣比喻拟人

不染不妖予独爱莲通、直君子

同予者何人不可亵玩托物言志

推荐第4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思考: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思考: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思考: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

明的独特的个性。

思考: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

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

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

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作业:

流利地背诵两文,准备默写。

推荐第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推荐第6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

⑵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情目标

能够努力将君子的高洁品质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3、创新目标

⑴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⑵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⑶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 设计思路

以探究为主线,以诵读为手段,辅之以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完成教学目标。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赏画评花,设境启疑

1、展示几幅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中花的姿容后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最喜爱的花并说明喜爱原因。

2、师启发质疑。⑴导入课题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

1 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荷花、牡丹、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⑵解题质疑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说”是古代议论文中的一种,可以直接阐述道理,也可以借助写人、叙事、咏物来议论。

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要进行讨论。

二、涵咏诵读,整体感知

 教师导学:

《爱莲说》是一篇出色的小品文,对于这样出色的文章,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一下了。同学们仔细听读,认真品味。(老师范读,配乐《出水莲》)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那么接下来就给你们这样一个机会。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 教师导学:

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能感受到一点文章美了,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入理解,我们先来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字典翻译课文)

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

2 误,我们可发挥团队的力量来帮他指正。

三、品析揣摩,欣赏文美

 教师导学:

同学们,周敦颐在众多花中偏爱莲花,必定有其充分的理由。接下来我们就好好的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找到这些理由,看看是否能让我们信服。

1、找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2、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它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它的精神和品质。那么莲花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研究,促成发现

 教师导学: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得知周敦颐一直在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这几个事例。(屏幕展示)

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案上就有牡丹、菊花、荷花等图案。 例二: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对牡丹的赞美。  教师导学:

3 看了这两个例子同学们是否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菊花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而周敦颐又极不喜欢这两种花,那为什么人们要将它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周围?又为什么要在歌中赞美牡丹呢?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花本来是没有任何人的品质和感情的,它之所以有了许许多多的象征意义,都是人们赋予它的。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以及感情的不同,赋予花的意义也就各不相同。)

3、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赋予荷花不同的象征意义。(同一种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赋予它不同的象征。周敦颐赋予了荷花高洁的品格,同学们能从哪些方面赋予荷花不同的象征意义呢?)

教师提示:(象征吉祥,佛教的八宝吉祥,就以莲花为首。以莲花和鱼剪纸贴图成画,谓之“连年有余”。)(天真纯洁的少女)(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4、所以,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有什么样的目的,也就是说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和情操?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板书:

4 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5、我们还学过哪些也运用了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 (学生讨论)

6、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九百多年前周敦颐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了他那独特的情怀,希望大家能够像周敦颐那样,努力成为一个像莲花样的君子。下面让我们满怀激情的去背诵这篇课文,没背会的同学可以偷偷参考一下课本。(师生同背课文)

五、总结

《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许多人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爱莲说》教学设计

授课人:汪单 位:何湾中心初中时 间: 卫 东

2009- 11 - 2

6

推荐第7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周敦颐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掌握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体味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道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爱莲说》属于后一种。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通判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3、《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莲池誉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4、学习生字:

蕃(fán) 颐(yí) 濯(zhuó) 淤(yū) 涟(lián) .....蔓(màn) 亵(xiâ) 噫(yī) 鲜(xiǎn)有闻 ....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

1、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蔓”、“枝”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做动词。) ..(2)、香远益清(形容词“远”充当“香”的谓语,用做动词:远播。形容词“清”受..副词“益”修饰,用做动词:显得清幽。)

2、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常用义为:合适;应当。) .

3、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倒装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后面均省略介词“于”,前者相当于“从”,后者相当于“在”。)

四、教师小结:

《爱莲说》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本篇文章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讲究散句和骈句的交错运用,读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指名读课文。

2、理清条理:

第一段主要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描写它的形象,表明自己“独爱莲”的原因。开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总说花的可爱。然后分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及其原因,表明作者对花的喜爱与众不同,中心明确。

第二段,揭示菊、牡丹、莲花的象征意义。以花喻人,在对爱菊者、爱牡丹者的品评中,慨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四、细读课文,讨论探究:

1、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明确:托物言志向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五、细读品味:

1、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3、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明确: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明确:第

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教师小结: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3、爱莲说

1、莲——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君子;

2、菊——隐逸者也——逃避现实——正衬;

3、牡丹——富贵者也——庸俗逐利——反衬。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推荐第8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背诵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感受莲美丽的形象、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释下列词语

(略)

2.比较文中“之”字的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二、导入

描写莲花的诗句有哪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乐府民歌)

今天,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莲花,去感受莲花身上那种特殊的品质。

三、探究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

香远益清――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品质风度

3.在莲花身上看到哪些君子之德(小组合作探究)

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

中通外直――豁达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尚纯净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受人尊重

这种通过写物来寄托作者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4.深入理解文章

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菊”和“牡丹”?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

菊花,迎寒开放,清高避世。牡丹,颜色艳丽,雍容华贵。把菊花比作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写菊花是为了正衬,写牡丹是为了反衬。

5.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拓展

1.列举古今中外像莲一样清高、正直、洁身自好的君子

2.列举托物言志的诗作

3.小练笔

仿写《爱莲说》。

读范文:《爱草说》。

五、小结

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被君子身上那种清高、正直的品质所感染,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表达对君子的这份敬意。(齐读)

(责任编辑 冯 璐)

推荐第9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熟读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一时

一、导入新:

欣赏图片导入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三、赏莲------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朗读

2、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补出省略成分;

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品莲----分析阅读体会形象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五、悟莲---讲解阅读品味意境

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推荐第10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学情与教材分析:《爱莲说》它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语言优美,骈散结合,它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描写,歌颂坚贞的气节,曲折的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这篇文章多年来一直是初中语文中的好教材。而作为农村学生知识面较窄,可供查阅的书籍不多,上网机会少,甚至没有,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机会或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本文文言知识较易,教师重在于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和文章思想内容对学生品德的教育。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疏通文意并能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诵读并在自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流利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1、导学生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2、正确理解“之”的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3.倡导学生自主表达。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杨万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王国维有:“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鲜花,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也可以用来传递情感,表达志向。 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尤喜莲花。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爱莲说》 。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文题的含义是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简介作者: (点击课件幻灯片3)

二、感知课文

1、听朗读音,然后学生试读,老师指出不足之处,在由老师范读,学生评价,中途反复练习朗读。

2、扫清生字词(先提问学生到黑板写字,然后再注音,之后提问这些字词的解释。

fán

zhuó

lián

xiè

蕃 淤 泥 濯 清 涟 亵 玩 隐 逸

xiǎn yì

鲜(注意多音字“鲜”的音、义) 噫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预设:多数能自主预习文意,极少数没预习的,可以通过小组解决疑难共同完成的基础上带动起来。)

5、指定一个组,按顺序每人翻译一句,(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其他人听后订正。

(一) 探讨问题:莲花的高洁品格

1、文中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以上两题的设计是解决教学重点的第二点: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小组抽签讨论的方式完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作者写了哪些爱花的人?作者为什么特别钟爱莲花?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用那么多笔墨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本题设计主要是解决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文章看似写花,实则写人,这样以花写人是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什么志向?(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拓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像莲花那样品质的人,你能列举出来吗?并谈谈我们如何作一个像莲花那样的“君子”?(提示:你看过2014年(其实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么,那一定让你感动不已!)

四、课文小结: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引导学生既要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又要懂得在现在社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的道理。

五、拓展训练:周敦颐喜欢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那么你喜欢什么花呢,我想通过你喜欢的花看看同学们的志趣。

请以“梅花颂”为题,模仿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话

第11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案设计

秦皇岛市卢龙县木井镇大李佃子中学 李晓芳

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文典雅之韵,体味作者高洁之志,品味字里行间的深长情味。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读音、字词意思。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配乐增添高雅之韵,看莲花图片回忆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诵给全班同学听。

【生交流莲的诗句】

过渡:古往今来,莲花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来了解莲被千古称颂的原因。(板书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1、介绍“说”这种文体

师:《陋室铭》中的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那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中的“说”又是什么呢?(生回答师订正)

明确: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类似杂文。《爱莲说》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感想。

2、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二 初读课文

作者如此喜欢莲花,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感受一下。

(一)出示朗读要求

(二)听录音泛读

(三)指导重点的读音和停顿,生自读

(四)指名读

(五) 配乐齐读

过渡语:大家进步的真快,为了巩固大家的劳动成果,下面让我们一起配乐朗读,体味《爱莲说》的千古魅力。

三 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过渡:大家读的真棒,读出了古文的韵味。可是学古文光读还不够,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古文,学习古文的博大精深,下面师徒结对翻译课文,如果有解决不了的在四人小组里解决,小组仍不能解决的请把句子划出来,大家共同合作解决。

【生合作翻译】

过渡:学贵有疑,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下面就请大家说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生说疑问】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大家都在默默的耕耘,相信你们一定有了不一样的收获,下面老师就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出示课件)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多

译:水里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濯:洗涤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蔓:生藤蔓 枝:长枝茎

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益:更加 植:竖立

译: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译: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是很多了。

四 品读思考,学习技巧。

1、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呢?

明确: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一定有相似之处)试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品质?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质朴、正直通达、志洁行廉、高洁

过渡: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象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借莲来表达自已的志愿,想一下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3、作者除了写莲,还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还写菊花和牡丹?你认为作者写菊花和牡丹对写莲有什么作用? 学习正衬、反衬的写法。

菊花象征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但消极避世。正衬

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反衬

4、结尾“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结:对菊的惋惜,对牡丹的鄙视、嘲讽,对现实中君子少而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而产生的无奈和悲哀之情。

生试读。

从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既不同于陶渊明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追求富贵,他要在污浊的时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有感情读全篇,体会作者的君子之志。

五、课堂总结

作者周敦颐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莲花其物,托君子之志,表达了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我希望大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做人中君子,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写: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用“我特喜欢„„”句式写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要求: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文采。

示例:我特别喜爱昙花。昙花虽在夏秋季节的深夜开几个小时,但它在这段时间内使尽浑身解数,来表现它的美,这不正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证明吗?人生难得几回搏,博得一回才精彩。所以我喜爱昙花。

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陶渊明 菊 ( 隐逸者)

正衬吾 莲 ( 君子)

反衬世人 牡丹(富贵者)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第12篇:爱莲说 教学设计

爱莲说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 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

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

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第13篇:爱莲说 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奇台二中 胡顺艳

教学目的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并默写。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体验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环节:

一、莲花欣赏,吟诗导入(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引题和题解)

当我看到图片中的莲花时,我脑海里出现了这两句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初读正音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交流正音;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红色字体当堂写)

淤泥

清涟

亭亭

净植

亵玩

2、疏通文意

(1)

1、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 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三、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标注课文中的重音和停连,然后自己朗读一遍,做好准备展示交流。 抓住关键语段,学生展示读,评价指导,领读,教师示范读等

四、把握内容(此环节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比拼意识,以强带弱)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五、品味写法,理解主题。

1、托物言志:作者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是为了写自己的高洁志趣。

2、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3、理解主题:

六、总结存储,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完成本课课时练。

《爱莲说》设计说明

《爱莲说》,一文被安排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的第二篇,这篇讲读课文在全册古文教材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这与其有很大的区别:即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它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在单元教学中,又要求弄清文章中段与段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怎样由一物写到另一物,而这一要求本课中有很好的体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因而地位非常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

依据《新课标》,结合该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并默写。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体验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情分析:我所担任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理解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第14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3.探究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莲的形象和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 朗读指导法

学法:朗读法 质疑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芙蓉出水——引莲】

由历代文人赞颂花的诗句导入,引出本文的莲花,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典雅、充满诗意的导入为本课营造浓厚的文言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继而破题,明确“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清香袭人——读莲】

(一)听读:

1.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设计意图:“读”既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富有感染力地示范诵读能为学生营造氛围,使学生陶醉其中,如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校正字音,分清节奏,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2.学生仿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读顺。 (1)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试读。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重点,语文课堂也离不开琅琅书声。通过教师范读继而学生仿读这两个环节,既能强化检验正确的朗读,也能对学生仍然不会读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

(二)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

(三)疑读:

1.小组合作,讨论疑点。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个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语句的疏通。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对话获取知识,产生疑问,继而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互问互答解决疑难,当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时点拨,发挥帮扶作用,授以学法指导。) 【冰清玉洁——赏莲】

(1)自主寻找发现(2)学生合作讨论(3)师生交流明确(4)教师归纳小结 (1)明确写法(2)体会感情

第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文中写莲的关键语句,能够简明概括莲的形象特点。

2、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推断文章的主旨及主要写法。

3、联系实际和自身体验,能够清晰地表达《爱莲说》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新课,走近莲。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分享是关于莲的诗句(课件)搜搜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产生与一篇文章有关——《爱莲说》

(齐读学习目标)

(二)一读韵味

1、师: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爱莲说》,能理解吗? 生1:“爱”是喜爱。生2:“莲”是莲花。 师:“说”字呢?

生(杂):古代的一种文体。师:预习得真好!“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说说自己的爱好。(课件)那把三个字连在一起,你会理解吗?

生3:就是作者喜爱莲花,他为抒发自己心里的感情而写成文章。

2、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大家读出它的韵味来

方法:一读 正音,二读 断句,三读 虚词 (课件)

3、听录音,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你认为需要注意读音和写法的字标记出来。

4、小老师强调易错的字: 蕃 淤 濯 亵 颐 鲜(用工具)

5、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6、两个学生读课文,点评, 断好节奏,连读与断读,陈述对象与被陈述的关系。

7、读出古韵——读好虚词停顿要鲜明,语气舒缓,营造古朴氛围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二译白话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5分钟)

师:课文我们读得很有感情,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标记有疑难的词语(红笔),自学完在班内交流。

预设:中通外直 予谓菊 陶后鲜有闻(拓展成语“鲜为人知”)香远益清(拓展成语“精益求精”)

2、展示

师:好,同学们没有问题了。那么谁起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单字解释: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师: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读一遍课文。

(四)三悟情感

1、品读莲的形象,体会莲的品质和精神,爱上莲。

师:司马迁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预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概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莲的? 生活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外部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气质品格: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美好的莲还需美美得读。

2、师:作者并不仅仅倾心于莲的外在美。他把莲花比作什么?

预设:花之君子者也。 师追问:何为君子?

预设:学生答出品德高尚的人。

师:也就是说莲具有君子一样的高尚品德。那么,你能从莲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到它美好的品质吗?请仿照示例,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示例:我从“——————- ”中看到了莲的————品格。(课件)

预设: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涟而不妖——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坦荡、正直;香远益清——美德远扬;亭亭净植——端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师:我们再次带着赞美、喜爱崇敬之情朗读这段文字,体会莲高尚的品质。

(五)四赏写法

1、莲人合一,学习写法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说说作者喜爱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吗?

预设:莲的高洁端庄、质朴正直、坦荡傲岸的品格;表达作者自己也要做一个像莲一样的洁身自好,坦荡正直的人。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志趣的写法是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不出,老师给出答案——托物言志。

(课件)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等。 “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特点:通过状写事物,但不就物论物,不停留于事物本身,而是将事物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之后,再赋予事物更深一层含意。由物而生情,通过抒发情怀,表述事理,来突出文章主题。

作用: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既深刻含蓄、饶有韵致,又具体形象、可感性强。

例如: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这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同学们,明白了吗?

师:同学们,一般来说,托物言志的诗中所寄托的情感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的人生名片吧。(资源)

2、师:可见,周敦颐就有像莲一样的高尚的品质。既然作者喜爱的是莲花,为什么还写到了菊和牡丹?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对比”,教师点拨,“对比”是指完全相反的两个事物,在这里不恰当。引导学生答出“衬托”。

师推进:也就是在作者眼里,它们都有不足之处,那么,菊和莲相比,不足在哪里? 预设:学生答出菊是花中的隐士,象征的是陶渊明隐居避世的生活态度。(板书) 师:陶渊明喜爱菊花,他不堪官场的黑暗,弃官而归隐田园,有诗为证《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觉得他的人生态度和周敦颐相比不足在哪里? 预设: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师: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对牡丹的喜爱,代表了哪一种生活态度? 预设:学生不难答出世人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享乐。(板书)

师:齐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这几种人生态度的评价。

师:周敦颐既不逃离世界,也不随波逐流他。用一只洁身自好的出水芙蓉表现了一个文人的坚守与情操,表现了一个文人的铮铮傲骨,这篇文章、这个人、这种品质与精神正像这绽放的莲花一样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卓尔不群,香远益清!

(六)五学莲花

师:对于中学生的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呢?或许周敦颐的做法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同学们,当我们身处逆境,遭遇黑暗时,我们也要做到 出淤泥而不染 当我们身处顺境时,我们也要做到 濯清涟而不妖 我们要坦荡正直,正如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这样我们才能够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白板呈现,学生齐答)

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带着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对周敦颐的敬爱之情,再次投入到对文章的朗读背诵当中,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

(六)布置作业:

必做:背诵原文并能翻译成现代文。

选做:搜集整理关于莲的诗句。

师: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翩翩君子,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 充分 (3)教师的语言虽然较美,但是不够精炼真正的语文大家在课堂上语言看似信手拈来,随 意自然其实字字句句都经得起推敲另外教师的语速有时稍快, 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 效果,应加以注意 以上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 但这决不是全部, 因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终身都在 思考, 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顾德希已将退休, 但却仍在反思和钻研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可见, 只有时刻反思自我,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高尚的名字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 的去努力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

第16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â)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导入课文: 1.解题:本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的赞赏。 2.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汉族,北宋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3.“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二.字词释义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可爱:值得喜爱。 甚:很,非常 者:花。 蕃:多。 独:只。 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出:长出。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加。清:清芬。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可:只能。亵(xiâ):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亵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三.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二) 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 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 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 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 结构精巧:一条线索: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草木之花(番)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四 总结全文

1.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谈谈你喜欢哪种花?为什么?

2.修辞: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五.布置作业: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 爱 说 》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六.板书设计 莲 (君子)

周敦颐

正衬 反衬

菊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陶渊明 众人

第17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龙潭初级中学

崔中明

一、谈话导入

1、(多媒体课件:“莲花”),多美的花啊!清纯、脱俗,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大家能说几句吗?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学们平时看得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今天咱们一起欣赏一个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品读抑扬顿挫的语言

★探寻层层推进的美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下面请听名家朗读。

二、学习指导

1、(出示字幕:学习指导,时间8分钟)

①了解作者和体裁,理解题目的意思。自读课文。

②结合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疏通词句意思,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解决:

世人盛爱牡丹——盛:普遍;盛行。 陶后鲜有闻——鲜有:少有 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无意义,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出:生。

三、展示交流

1、解释标题,说说本文体裁

2、作者介绍。

3、让一生读课文,老师或学生注意给予点评。

5、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再读。

6、课文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合作一下,一个同学读一句,一个给翻译出来。注意要把重点的字词意思解释一下。(开始互动读、译,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7、找一生把全文翻译一遍。

四、赏析课文

1、课文哪些句子是写莲花的呢?(生说)

2、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与众不同的美? (生:“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大屏幕)

3、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4、从这句话中你能够看出、读出或者悟出多少个美来? 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 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

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5、这么多的美,体现出作者对莲的什么?(喜爱、崇敬和赞美)

6、来,同学们,一起朗读,读出对莲的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生齐读)

7、这篇文章有一个文眼,知道是什么吗?(“爱”)

8、请大家在文章里找出所有的“爱”字。

(“可爱者”“独爱”“甚爱”“独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9、这么多“爱”字,包括题目中的“爱”字,可见作者对莲花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对莲花————(特别的崇敬)

10、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予独爱„„不可亵玩焉。。”(生齐读)

11、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这个句子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生:我像莲花一样高洁,生活于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 生:我的美名远播,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越远越沁人心脾。

生:我庄重高雅,绝不对权贵献媚求荣。我才德出众但绝不妖媚。 生:我像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个性刚直。

生:我像莲花一样让人敬重不可侮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我不蔓不枝,心意专一,目标明确。„„

师:这就是周敦颐,对莲花痴迷到什么程度啦!再读:“予独爱„„不可亵玩焉。。

12、(生齐背“予独爱”一句)

13、通过朗读和背诵,你发现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表现出对莲花的喜爱和崇敬吗?(作者想歌颂莲花,歌颂像莲花那样的人。

14、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15、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人)

16、陶渊明爱菊,因为菊是——隐逸之花,有淡泊名利,不慕容华的高尚品质。(大屏幕) 世人爱牡丹,因为牡丹是——富贵之花。 周敦颐独爱莲,因为莲是——君子之花。

17、作者把莲比作————君子

18、“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19、那么,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不跟坏人同流合污。(师点评:很好,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 ★很正直,很正派。(师点评:对,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 ★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不许人去侮辱它,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性格。 (师点评: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钦佩!)

20、大屏幕:象征意义

21、作者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大屏幕) 生:(齐)陪衬。

22、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作者把莲比作人,这种写法叫什么?(生:借莲喻己、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23、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莲可贵,像莲一样的人更可贵

23、莲这么高洁,爱牡丹的人为什么那么多呢?这说明什么呢? 生:爱牡丹的人多,说明希望得到富贵的人多。 生:爱牡丹的人多,说明社会上争名夺利的人多。

24、爱莲的人怎么样?(少)

25、作者对这三种人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请看大屏幕: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6、指导以上三句朗读。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用赞美的语气读。

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27、同学们,真会读书,不光把作者的态度读在脸上,还读在了心里。

28、如果让你在菊花、牡丹和莲花这三者中选择一样,你会选择什么?

29、谈谈我的看法,我喜欢牡丹。\"你们一定听过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吧,歌中说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你们说牡丹好不好?

传说当年武则天心血来潮,勒令御花园中所有的花限日限时开放,群花俯首,惟独牡丹敢于违抗女皇的淫威,可见牡丹有骨气,有胆量,不畏权贵,因此它值得我敬佩。

\"古语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人的出发点不同,对牡丹的看法也不同。

30、课文学到这儿,你该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了吧?(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坚守节操)

31、作为一名正人君子,你想对莲说点什么呢?(生说)

32、背诵全文。

五、拓展延伸

1、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像莲花一样的人,你今后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节课,我们重新诠释了《爱莲说》用自己的精神撑起了一片自己的晴空。

板书:莲的形象及品格

莲的形象

品格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

濯请涟而不妖

质朴、庄重

体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香气

香远益清

芳名远扬

风度

亭亭净植

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高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第18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临湖中心校

李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作家作品、题材简介

1、“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

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八、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 ——”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九:板书设计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第19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鼎湖区永安初级中学 陈永湛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课。 教学设想:《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教授此文,我想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再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同时,我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我校语文科组课题研究中的“六环节语文课堂教学法”的模式(1激趣导入

2、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

4、重点质疑

5、拓展延伸

6、课堂小结)来设置教学思路。利用美丽的荷花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来引导每一个学生,反复诵读,讲练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标准合理整合,加大课堂容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益。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了解“说”的特点。

②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①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②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

1、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大意。

2、按照预习提纲,完成相关练习。课堂学习:

一、欣赏图片,激趣引入。

1、请同学欣赏美丽的荷花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课题。

师:在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其

1 实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又何止于人,青山绿水,鸟兽虫鱼,哪一样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在这众多的杰作中,姹紫嫣红的花算得上是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接触课文之前,我们就先来欣赏几幅图片。(配乐展示莲花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生:莲花)对,它又称荷花、水芙蓉。自古以来,由于莲花的独特气质和美丽,使它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描绘的对象,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描写莲花的诗呢?

生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2:小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生: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师:看来同学们还积累了不少,这些诗句向我们展示了莲花的不同情态,可谓风情万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同样也是描写莲花的,这就是周敦颐的《爱莲说》。

2、出示学习目标

师:先明确我们今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用洪亮的声音朗读一遍。 ①熟读理解课文,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了解“说”的特点。 ②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③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简介作者、背景及文章体裁。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①(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②了解本文的体裁。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 生读:“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幻灯片12) 师: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现在让我们深入感知这篇美文。

2、自由朗读,勾画不懂字词句。

师:《爱莲说》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经典美文,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查工具书、合作讨论或举手问老师。

2 (通过自由朗读,放手让学生合作解难质疑。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用讲练法帮助学生解释关键词,加强课文重点文言字词的积累。)

3、指导朗读,感悟文意。

(1)教师正音:蕃:fán 濯:Zhuó 亵:xiè玩弄 鲜:xiǎn少

(2)幻灯片出示画有朗读节奏的文章,请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准节奏。

(3)师生点评后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老师朗读的语气,重音,节奏。

(4)请两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准语音,读出感情节奏,把握好语气。

(5)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语速整齐,声音洪亮,读出节奏感情并感悟文意。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 师:(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强化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和感知内容,让学生养成通过反复诵读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4、师生合作,扫除词句障碍。(1)给下列重点字词解释:

蕃:多 濯: 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玩弄 鲜:少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请两位同学翻译课文,每人一段。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教师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明确: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3 教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我们读过的哪句诗可以证明?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教师板书: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予独爱莲 无(突出) 教师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莲花------君子

(8)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悟,边体会。

四、重点质疑、感悟主题。

1、小组讨论: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明确: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 比喻隐士;牡丹 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 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文章通过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1、要有内在联系。2、要有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师:谁给大家读一下你的大作。 生:我爱菊花,……

六、课堂总结、从文悟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莲花,知道了它除了外表美丽,更兼庄重质朴;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一位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的作者,他就是(生:周敦颐)。同时老师也希望咱们同学也能做一个像周敦颐那样正直庄重,品德高尚的人。

课后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把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托 陶爱菊---------鲜------正衬 高洁质朴 物 予爱莲---------无--------------突出 正直清高 言 世人爱牡丹-----众------反衬 不求名利 志 洁身自好

第20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孙丽娜

【教学内容分析】

1、《爱莲说》作者是北宋学者周敦颐。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佳作。

3 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铺排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还很陌生,所以既要有内容的解析又要有方法的指导。

2、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写法点到即可。

3、朗诵不可或缺,尽量当堂背诵。【三维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并了解作者介绍和基本的写作背景。

2、掌握“蕃、植、鲜、濯、涟、亵”等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的学习和运用。

2、难点:“出淤泥而不染”等语句对应的人的品质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完成)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么?你们都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喜欢花不仅是因为它好看,美丽,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更美的寓意。今天老师也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位爱花之人——周敦颐,那他爱什么花又有什么样不同的原因呢?下面我们到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把书打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爱莲说》(板书)。 首先,大家猜猜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竞猜,教师总结,重点要落在对说的解析和总结上。)

二、解题:(2 分钟完成)

《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通常借某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托物言志)。

同学们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出示自己的预习卡。(学生阐述,教师更正并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三、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2分钟完成)

1、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周敦颐。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是一篇经典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2、本文写于周敦颐于(1068)在南康做郡守时,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在府治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全部种植荷花。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人所传诵。

四、自读课文:(10分钟完成)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学生在书上标注并熟读即可)

3、解释词语。(学生在书上标出相关的注释,并抄写关键注释于书上原文中空白处)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4、翻译句子:(口译即可。先自己口译,不懂的句子可以讨论)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师点拨】(1)正确朗读课文。(2)正确译讲课文。遇到问题先圈点勾画,努力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同桌讨论。(3)10分钟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解决共性问题。

五、探究课文:(15——20分钟完成)

快速扫读全文,思考:作者到底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 “独爱”一词以及描写莲的语句。

1、阅读,并标出、朗诵且熟记作者具体描写荷花的句子。思考并讨论: 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B、作者对荷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答案:“独爱”) C、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D、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朗诵并理解。(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教师点拨】(1)尽量自己理解并组织答案。(2)同组互助。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讨论解决。(3)8——10分钟完成任务。

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A、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补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其诗《饮酒》印证(教师朗读并板书名句即可)。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C、“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

D、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教师点拨】(1)鼓励学生发言积极。(2)同组互助。(3)8——10分钟完成任务。

六、课堂练习:(10分钟完成)(打印下发)

爱莲说

1.文学常识填空 周敦颐 朝代 家,字 ,世称 ,谥号

,著有、、、本文选自

.。说是古代 文体,跟现代

文体

相似。 2.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 濯( ) 涟( ) 蔓( ) 亵 ( ) 濯( ) 噫( ) 鲜( ) 3.解释加点词语

甚 蕃 独 盛 染 濯 清涟 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远 益清 亭亭 净植 亵玩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4.结合书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5.合作探究

1.开篇先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爱莲呢? 2.理解回答:

⑴文章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⑵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将它放在结尾?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3.《爱莲说》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4.《爱莲说》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教师点拨】(1)同桌互对答案。(2)教师解疑。(3)收交作业。

七、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该文。(剩余时间) 【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过多,应更多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可以把解题及作者介绍放到课下积累完成。

2、课后练习内可加入一些学生读完本文后的感悟的小练笔。

爱莲说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爱莲说教学设计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