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爱莲说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6: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文章的大意;

2、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风格及社会环境,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1、领悟以花喻人的含义。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万紫千红的花朵是美的象征,所以自古以来,花儿都是人们的心仪之物,历代文人更是为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对傲雪之灵——梅的称颂; “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是对富丽牡丹的咏叹;“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对可餐春色的褒扬„„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二、明确体裁与作者

师:下面老师将和大家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让我们走近唐代的周敦颐,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的文章之美和人格之美。出发之前,我们先做一下准备活动,大家拿出课下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谁来介绍一下“说”这种体裁? 生答。 师总结:“说”是古代偏重于论述道理的一种文体。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样理解呢? 生答。 师总结: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为什么要向世人讲述“爱莲”的道理呢?周敦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答。

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拂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课前测评

师:我们先来熟识一下本课的字词朋友吧!(大屏幕投影)

四、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停顿、语气、语调等。

2、指名读。(找生评价,教师事先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读的是否流利;字音是否准确;语速是否合适;停顿是否得当;感情是否充沛。)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要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合作疏通文章大意,记下你们认为很重要的或不懂的问题。

2、小组代表提问,全班答疑,教师加以点拨指导。

3、请学生代表翻译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4、师生补充归纳重点词语。(大屏幕投影)

5、齐读课文,加深理解。(要求: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文意,再读课文时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去读。)

总结:老师觉得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还没能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深入研讨课文。

六、研讨与探究

师: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探讨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选派代表发言。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1.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作者把这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3. 找出课文中的原句,谈谈社会上的人对这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讨论后明确:

1、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生总结:这一组句子,分别从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香气 “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五个方面进行了描绘,让我们对莲这种美好事物心往神驰。(大屏幕投影)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2、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板书)

补充:这里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花喻人,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A、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板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B、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总结板书: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C、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总结板书: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3、作者写莲的同时,又写了菊和牡丹,是用它们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并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怀。

师生总结: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能有这样的人,真是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令人回味。我们齐读这三个排比句加以体会。(予谓菊„„君子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师: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

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也就是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作者对追名逐利者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极为深刻! 齐读:“噫„„”加以体会。(要读出赞赏、感慨与惋惜、鄙弃之情。)

教师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七、能力训练

1、了解托物言志。(大屏幕投影)找生读。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2、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大屏幕投影) 师:请同学从大屏幕上列出来的各种花木中任意选一种,或自己另找一种,用“我喜欢„„,因为它„„,象征了„„”的句式造句,在纸上写下来,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再大家一起交流。

例如:我喜欢仙人掌,因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生长不需要优越的环境。即使身处干旱的沙漠,头顶炎炎的烈日,它依然保持着生命的绿色!象征了那些在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人们。

请选择你所喜欢的一种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仙人掌

松树

小草

白杨树

芦荟

迎春花

爬山虎

行道树

蒲公英

3、学生交流写作情况。

八、拓展延伸

师:学到这里,老师可以看得出大家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基本掌握,对文章的内涵也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应化知识为能力,把本课所学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去。更要让作者美好的思想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同学们,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让我们肃然起敬,但周敦颐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学习《爱莲说》还有现实意义吗?请举例谈谈。 明确:可引导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在现实生活中远离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做合格中学生。 师生总结:让我们师生一起点数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吧。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合作学习,了解了文章的大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到了衬托的手法;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习得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这篇短文,除了知识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作者高雅的志趣和坚贞的节操在深深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的污浊之气和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所以,老师期望你们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境界的高格,远离不良风气的诱惑,做一个品行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的物件。

3、搜集有关“莲”的诗句,写在摘抄本上。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