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爱莲说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4: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爱莲说》教学设计

孙丽娜

【教学内容分析】

1、《爱莲说》作者是北宋学者周敦颐。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佳作。

3 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铺排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还很陌生,所以既要有内容的解析又要有方法的指导。

2、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写法点到即可。

3、朗诵不可或缺,尽量当堂背诵。 【三维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并了解作者介绍和基本的写作背景。

2、掌握“蕃、植、鲜、濯、涟、亵”等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

3、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的学习和运用。

2、难点:“出淤泥而不染”等语句对应的人的品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完成)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么?你们都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喜欢花不仅是因为它好看,美丽,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更美的寓意。今天老师也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位爱花之人——周敦颐,那他爱什么花又有什么样不同的原因呢?下面我们到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把书打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爱莲说》(板书)。 首先,大家猜猜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竞猜,教师总结,重点要落在对说的解析和总结上。)

二、解题:(2 分钟完成)

《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通常借某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托物言志)。

同学们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出示自己的预习卡。(学生阐述,教师更正并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三、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2分钟完成)

1、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 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周敦颐。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是一篇经典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2、本文写于周敦颐于(1068)在南康做郡守时,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在府治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全部种植荷花。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人所传诵。

四、自读课文:(10分钟完成)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学生在书上标注并熟读即可)

3、解释词语。(学生在书上标出相关的注释,并抄写关键注释于书上原文中空白处)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4、翻译句子:(口译即可。先自己口译,不懂的句子可以讨论)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师点拨】(1)正确朗读课文。(2)正确译讲课文。遇到问题先圈点勾画,努力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同桌讨论。(3)10分钟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解决共性问题。

五、探究课文:(15——20分钟完成)

快速扫读全文,思考:作者到底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 “独爱”一词以及描写莲的语句。

1、阅读,并标出、朗诵且熟记作者具体描写荷花的句子。思考并讨论: 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B、作者对荷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答案:“独爱”) C、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D、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朗诵并理解。(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教师点拨】(1)尽量自己理解并组织答案。(2)同组互助。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讨论解决。(3)8——10分钟完成任务。

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A、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补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其诗《饮酒》印证(教师朗读并板书名句即可)。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C、“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

D、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教师点拨】(1)鼓励学生发言积极。(2)同组互助。(3)8——10分钟完成任务。

六、课堂练习:(10分钟完成)(打印下发)

爱莲说

1.文学常识填空 周敦颐 朝代 家,字 ,世称 ,谥号

,著有、、、本文选自

.。说是古代 文体,跟现代

文体

相似。 2.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 濯( ) 涟( ) 蔓( ) 亵 ( ) 濯( ) 噫( ) 鲜( ) 3.解释加点词语

甚 蕃 独 盛 染 濯 清涟 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远 益清 亭亭 净植 亵玩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4.结合书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5.合作探究

1.开篇先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爱莲呢? 2.理解回答:

⑴文章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⑵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将它放在结尾?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3.《爱莲说》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4.《爱莲说》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教师点拨】(1)同桌互对答案。(2)教师解疑。(3)收交作业。

七、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该文。(剩余时间) 【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过多,应更多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可以把解题及作者介绍放到课下积累完成。

2、课后练习内可加入一些学生读完本文后的感悟的小练笔。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