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同底数幂乘法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6:33:0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同底数幂的乘法

CommandBut《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学案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情况来看,一是指数概念早已学过,但由于时间和自身的原因,对指数概念中所含名称:底数、指数、幂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二是再加上以前学过的系数的概念,增加了正确理解法则的困难;三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容易与合并同类项混淆,这更给熟练掌握增添了障碍。

从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来看,通过一学期的培养,已由原来的被动式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但由于时间和经验的限制,还不够成熟,方法欠灵活。

教学目标

1、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会用式子和文字正确描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3、熟练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及其简单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学习过程:【知识回顾】

1、我们可以把8×8×8×8×8写成85,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______,它的结果叫 ,在85中,8叫做 ,5叫做 ,85读作 。

2、通常代数式an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其中a、n、an分别叫做什么?

3、把下列各式写成幂的形式,并写出它的底数、指数: (1) 3×3×3×3 ; (2) m·m·m ;

4,中国奥委会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个环保的奥运会,做了一个统计:一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内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08千克煤所产生的能量。那么10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内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多少千克煤? 此题可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

一、自学课本P141-142页,小组合作完成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103×102= a4×a3=

5m×5n= am · an=_________________

2、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能训练 : 计算下列各式

1.(1) 102×105; (2)a3·a7. 2.(1) 73×73; (2) x2·x3 3.(1) 10×105; (2)x5·x7.(3)x5+x7 探究二: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成立吗?____________

1、计算

(1)102×105 ×107; (2)a · a3 · a5; 2)x·x5·x7.am · an· ap=________________.技能训练 : 计算下列各式

4.(1)102×105×102;(2)a3·a7·x3. 5.(1)73×73×73; (2)x2·x3·x4.6.(1)10×105×105; (2)(a+b) · (a+b)3 · (a+b)4 巩固练 : 计算下列各式

7.(1)(a+b)2(a+b)2;(2)(x-y)3(x-y)5.8.(1)35×27; (2)510×125.9.(1)(x-y)(x-y)2(x-y)3; (2)(a+b)3(a+b)2(-a-b).10.(1)(m-n)3(n-m); (2)(a-b)4(b-a)(b-a).变式训练 11.填空:

100×10n-1×10n = 12.填空:

am× =a3m.13.如果x2m+1 · x7-m =x12,求m的值.4.若10m=16,10n=20,求10m+n的值.15.已知am=3,am=8,则am+n=

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一、【知识回顾】

探究

一、自学课本P141-142页,小组合作完成自学提示

探究二: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成立吗?____________

二、巩固练习

1、从生活的有趣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

醒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不要将a+a+a与a·a·a相混淆。 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学案

1、探索这个问题,自然地体会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2、回顾并应用幂的意义,尝试求解。

复习的旧知识不只是为了导出新课,更是为学生构建本课知识提供支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内容与要达到的目标。 板书设计 同底数幂的乘法

一、am·an=am+n (m、n都是正整数) 系数 底数 指数

二、

合并同类项 相加 不变 不变 同底数幂的乘法 相乘 不变 相加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一、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评价。

二、利用练习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3、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4、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

推荐第2篇: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屠旭华(杭州市采荷中学教育集团)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解析

《整式的乘除》是七年级上册整式加减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后续学习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基础.整式的乘法运算包含单项式乘法、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和多项式乘法,它们最后都转化为单项式乘法.单项式的乘法又以幂的运算性质为基础,其基本形式为:aman,(am)n,(ab)m.因此,“整式的乘法”的内容和逻辑线索是: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乘法公式(特例)

由此可见,同底数幂的乘法是整式乘法的逻辑起点,是该章的起始课.作为章节起始课,承载着单元知识以及学习方法、路径的引领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从发现到验证,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过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这种方法在探究代数运算规律的时候经常用到.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路径后,学生就能运用类比的方法,自主地学习“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的.

基于教学内容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构建“先行组织者”,使学生明确本章的学习主线;

2.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探究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类比学习,明确本章的学习主线和学习同底数幂乘法的必要性.

2.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发现并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培养观察、发现、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法则的意义和适用条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体验化归思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掌握有理数的运算,并已初步具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但用字母表示数来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使其具有一般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我们设计了从“特殊——一般”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

七年级学生对已有知识具备直接运用的能力,但思维具有局限性,尚缺乏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能力,如通过相反数把多项式进行整体转化,是学生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是十分重要又困难的数学思维,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本班学生基础比较好,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

1.整式的乘法运化归为三种最基本的幂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

2.底数互为相反数的幂的乘法.

四、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们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策略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类比有理数运算的学习内容和路径,引出本章学习内容《整式的乘除》一是为本节课及本单元学习提供了知识准备和研究素材,二是为新知学习提供研究线索和研究方法.

策略2:“整体感悟”教学策略.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环节中,让学生构造乘法算式,通过小组合作对所得算式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整体感悟整式乘法的基本类型.在学生猜想多项式乘法运算后,通过展开,使学生感受到整式的乘法都是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其基础是幂的三种运算,再一次让学生整体感悟幂的乘法运算类型.

策略3:“长程两段式”教学策略.在“幂的运算”这一单元中,从方法性结构来看,都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方法认识新知;从过程性结构来看,它们都需要经历“发现和猜想→验证和去伪→归纳与概括→应用与拓展”的知识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学采取教学“结构”.这样,学生在“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以及后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策略4:“分层递进”教学策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法则意义、适用条件,突破运用法则计算底数互为相反数的幂的运算难点,遵循循序渐进教学设计原则,在运用法则环节设计了“辨一辨”“做一做”“判一判”“练一练”“用一用”五个步骤.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作适当处理,突出本节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对“问题”设置、学生学习机会创设和学习反馈处理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运算,学习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学习的(学习路径)?整式运算,我们已学习了什么运算?你能否类比数的运算,猜想我们将要学习的整式哪种运算?

2.探究活动:下面有四个整式,从中任选两个构造乘法运算: 、、

(1)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只需列式,不要求计算);

(2)试着将你写出的算式分类,你认为整式乘法有哪几种类型? 3.小组讨论单项式乘多项式和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步骤.

【设计意图】1.通过类比数的运算,引出本章学习内容;2.让学生整体感知整式乘法的类型,并体验到整式的乘法运算最后都是化归为幂的基本运算——aa、(a)和(ab),引出课题.

(二) 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运用乘方的意义计算

(1)103×104 = ( )( )= =10( ) (2)a3×a4= ( )( )= =a( ) (3)10 m×10n= ( )( )= =10( )

2.通过对以上过程的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达这个规律吗?你能解释为什么am·an=am+n 吗?

3.回顾法则的探究过程,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4.诵读法则并思考:运用法则的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法则的探究过程,在幂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展独立探索和交流对话,不但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方法.然后剖析法则,突出法则应用的条件.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辨一辨】

下列各式哪些是同底数幂的乘法?

mnmnm

【设计意图】辨析法则运用的条件.

2.【做一做】

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

第(3)小题变式为 x · x5 · x9

【设计意图】熟练并能灵活运用法则,并将法则推广为三个及三个以上同底数幂乘法.

3.【判一判】

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1) a3 · a3= 2a3 (2) a2 ·a3 = a6

(3) a · a6 = a6 (4) 78 ×(-7)3 = 711

归纳运用法则时应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设置4种典型错题,让学生辨析,达到以错纠错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法则,优化算法,体验转化思想.

4.【做一做】

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突破底数互为相反数的幂的乘法运算这一难点,优化底数为数或多项式两种情形算法,进一步体验化归思想,提高思维能力.

5.【用一用】

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是指光经过一年所行的距离.光的速度大约是3×105 km/s,一颗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00光年,若取一年大约为3×107 秒,则这颗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同底数幂的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梳理小结,盘点收获

今天我们发现、归纳并运用了一个新的法则.

1.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2.我们是怎么发现和归纳这个法则的?

3 在运用法则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五)延伸思考,提升层次

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也是计算单项式乘单项式的基础,它们的法则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自主探究.

(六)推荐作业,巩固拓展

1.必做题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配套作业本3.1(1).2.选做题

(1) 已知am=2, an=3,求am+n的值

(2) 已知2x+2=m,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2x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第1题“必做题”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2题“选做题”是为学有余力同学设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指导教师(朱先东、曹建军、徐杰等)

推荐第3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A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A

新盈中学

吴慧琴

一.教学内容 同底数幂的乘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能正确地运用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3.数学思考:

(1)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得到同底数幂的性质,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2)通过对公式am·an=am+n(m,n都是正整数)的应用,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同底数幂相乘,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同底数幂乘法性质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

2.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的理解与推导。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复习七年级上册乘方的概念以及幂的概念。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师生活动:由学生独立完成下列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乘方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活动内容如下: 1.运用乘方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n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做____,乘方的结果叫做____,则 a naaaa个写成乘方的形式为:_____,其中a叫____,n叫_____,n a读作:______________。

(2)3x表示___个___相乘,把3x写成乘法的形式为:3 x=_________。

(3)x3,x5,x,x2,它们的指数相同吗?它们的底数相同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乘方的相关知识, 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学习作铺垫。

活动二: 探究新知

发现规律

1.探究310×210=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根据乘方的意义可知:

310×210=(10×10×10)×(10×10) =10×10×10×10×10 = 510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并通过有步骤,有依据的计算,为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做好知识和方法的铺垫。

2.填空:(学生完成)

(1)32×22 =_______=_______=_______.(2)3a·2a=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师生活动:由学生独立完成下列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乘方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活动内容如下: 1.运用乘方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n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做____,乘方的结果叫做____,则 a naaaa个写成乘方的形式为:_____,其中a叫____,n叫_____,n a读作:______________。 (2)3x表示___个___相乘,把3x写成乘法的形式为:3 x=_________。 (3)x3,x5,x,x2,它们的指数相同吗?它们的底数相同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乘方的相关知识,

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学习作铺垫。 活动二: 探究新知 发现规律

1.探究310×210=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根据乘方的意义可知:

310×210=(10×10×10)×(10×10) =10×10×10×10×10 = 510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并通过有步骤,有依据的计算,为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做好知识和方法的铺垫。 2.填空:

(学生完成)

(1)32×22=_______=_______=_______.(2)3a·2a =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计算,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师生共同分析板书结果。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问题1的解答过程,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

(1)两个特殊的算式具有代表性和层次性,其中的乘数分别为:底数和指数都是数,底数为字母指数为数;

(2)这两个算式和第一个题的算式为抽象慨括出一般的结论奠定基础;

(3)让学生在每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算理和算法,进而得出正确结果。

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各式左右两边底数,指数有什么关系:

310×210= 510 32×22 = 52 3a· 2a = 5a 猜想:对于任意底数

a, ma· n a=________(m,n都是正整数) (学生小组讨论,能说出结果即可,教师引导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中总结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的本质特征,并猜想出其性质,即:am ·an=am+n(m,n都是正整数)

由此得到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ma· na=nma(m,n都是正整数) 活动三:学以致用 例1.计算

(1)105×106 (2)b7·b (3)(-2)× (-2)2× (-2)3 (4) an · an+1

4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解答,教师幻灯片展示(1)的解答过程,学生完成(2)(3)(4).

教师着重让学生说明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同底数幂相乘,引导学生运用性质进行计算。 (2)中b=b1 是学生易错点,教师提问可能会出错的学生,并抓住时机强调此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性质进行计算,在积累解题经验的同时,体会将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的思想。 活动四:巩固练习

1.下面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1)5b·5b=25b (2) 5b+5b=10b (3)5x·5x=25x (4)y·5y=5y

(5)(a+b)4.(a+c)3=(a+b)7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教师要重点提醒学生分析题目条件,能否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以及如何正确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辨析,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填空: (学生完成)

(1)5x·____=8x

(2)a·_____=6a

(3)x·3x·_____=7x

(4)mx·_____=mx3 3.计算: (学生完成)

(1)1nx·1nx (2)3)(yx·4)(yx (3)2)(ba·3)(ab (4)4)21 (·3)

21 课堂小结: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答)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4页~105页

习题14.1第1题(1)(2)小题。

板书设计:

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活动一: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ma· na=nma(m,n都是正整数) 活动二: 探究新知

发现规律 活动三:学以致用 活动四:巩固练习

推荐第4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 幂的运算

.同底数幂的乘法

.理解并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相关运算.

一、情境导入

问题:XX年9月,一个国际空间站研究小组发现了太阳系以外的第100颗行星,距离地球约100光年.1光年是光经过一年所行的距离,光的速度大约是3×105km/s.问: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多远?

解答:3×105×3.1536×107×100=3×3.1536×107×105×102=9.4608×105×107×102.

问题:“107×105×102”等于多少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类型一】底数为单项式的同底数幂的乘法

计算:23×24×2;

-a3•2•3;

mn+1•mn•m2•m.

解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先算乘方,再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

解:原式=23+4+1=28; 原

a3•a2•

=a3•a2•a3=a8;

原式=mn+1+n+2+1=m2n+4.

方法总结: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只有在底数相同时才能使用;单个字母或数可以看成指数为1的幂,进行运算时,不能忽略了幂指数1.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底数为多项式的同底数幂的乘法

计算:

2n+1•3•n-4;

2•5.

解析:将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解:原式=+3+=3n;

原式=-2•5=-7.

方法总结:底数互为相反数的幂相乘时,先把底数统一,再进行计算.n=(b-a)n(n为偶数),-(b-a)n(n为奇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

探究点二:幂的运算性质1的运用

【类型一】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求代数式的值

若82a+3•8b-2=810,求2a+b的值.

解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可得a、b的关系,根据a、b的关系求解.

解:∵82a+3•8b-2=82a+3+b-2=810,∴2a+3+b-2=10,解得2a+b=9.

方法总结:将等式两边化为同底数幂的形式,底数相同,那么指数也相同.

【类型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逆用

已知am=3,an=21,求am+n的值.

解析:把am+n变成am•an,代入求值即可.

解:∵am=3,an=21,∴am+n=am•an=3×21=63.

方法总结:逆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把am+n变成am×an.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三、板书设计

.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运算性质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m•an=am+n.

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起来;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

推荐第5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巴彦淖尔市田家炳外国语学校 张敏

本节课是我的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有:年级处副主任贾老师和本年级生物老师刘俊林老师,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任务

1.探索同底数幂乘法法则。2.掌握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师生共同回忆初一学过的乘方的意义,引导学生得出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和公式,这一过程比较顺利,效果满意。学生在根据法则和公式进行计算时,正确率较高。然后又通过几道判断题和填空题,加强了学生对这一法则的理解和应用。至此,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同底数幂运算,幂的底数可以是“一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字母,或是一个式子”,如(a-b)×(a-b)3,训练学生的整体思想,学生掌握情

2况良好。接着对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逆运用进行探索,由填空题:(1)a7×a( )=a12 ; (2)an ×a(

)=a2n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已知: am=8,an=32,求am+n的值。

以上的教学环节,实施流畅,效果满意,但是在最后探索将不同底的幂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时,感觉学生理解困难(如:计算:

(a-b)2 ·(b-a)3 )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课后我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觉得主要是因为:课堂内容安排过多,学生练习不足,精力有限。

三、教学启示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一个运算法则,学生理解很容易,但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有很多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我在备课时就挖掘了很多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备受关注的题型。如最后的“探索将不同底的幂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可是却事与愿违,由于大容量的课堂,造成教师讲解的过多,而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不足,面对运算法则,教师提点固然重要,但唯有自己多练,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运算能力。同时,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听了半节课下来,已经感到疲劳,在这样的状态下,讲解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必然使学生理解困难,事倍功半。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

总之,一节课40分钟,不能求全、求难,而是要关注所有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学得才牢靠。

推荐第6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2011年12月12日,我上了一节轮教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我认为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以知识为载体和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实际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得出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能够体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生产,并服务于社会。

(二) 探究新知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先复习幂的意义及相关的概念,引导学生很快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分析法则的特点及注意问题,然后再做大量的变式练习巩固这个法则,有判断题、选择题;公式有正用及逆用;底数从正数到负数,从整数到分数;底数从数到单项式,再到多项式;学生可抢答、板演,最后再归纳总结,课堂上热闹,听课老师也满意。这样的教学能收到一定的甚至是比较好的效果,课堂也较容易驾驭。我想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重新设计这节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先让学生独立试一试,计算两个具体的同底数幂的乘法,并且要说出每一步的理论根据。这可让学生犯了难,一般来说,学生觉得计算容易说理难,得结果容易写过程难,忽视作题的根据。我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我个人认为,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平时注意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要求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代数、几何题都必须言之有据。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规律?同学们经过思考和讨论,不难得到相应的结论。再进一步提出问题:是否所有的同底数幂相乘都有这个结论呢?请每位同学各自举一个同底数幂相乘的例子。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大部份同学仿照前面举出了底数是正整数的例子,也有同学举出底数是负整数和分数的例子,甚至还有的同学举出了指数是负数的例子。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以肯定后,说明目前仅将指数限定为正整数,底数是不加限制的。师生一起研究每组代表所举出的例子,验证这些例子也符合这个结论,并向学生调查有没有不符合这个结论的?向学生提出:就以上的讨论,我们能否理直气壮地说:对于所有这类情况都有这一规律呢?又不可能去一一加以验证,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有效的方法。有的小组提出:验证底数为a的时候,结论成立。顺势提出:如果指数不是特殊的数,又如何 解决这个问题呢?各小组讨论得出:可用字母m、n表示两个指数(其中,m、n都是正整数)。

最后让学生想一想:若指数为任意的正整数m、n, am•an等于什么?让学生猜想并验证。请一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解,从而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表述法则。在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过程中,不动声色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逐步展开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幂的意义,发展了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并且学会了与同伴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举例及应用

首先出示例1.请三位同学上台演板,其余的同学在下面做,师生共同点评。强调解题格式,就第3小题三个同底数幂相乘情况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推广。这里的推广,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法则的认识,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接着出示判断题,把同底数幂的乘法必须满足的条件与同类项的合并、a的指数等知识综合在一起,也是加深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认识,起到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最后进行提高练习,两个底数变为互为相反数、底数拓展为多项式、指数用字母表示。可能是前面知识的遗忘,也可能是本堂课作的铺垫不够,学生理解得不太好。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作为一名教师,以前我们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根本不需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只要知道知识的结果就可以了。课改以后,教师要被学生牵着走,教学内容侧重于动手实践,形式侧重于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旧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2.注意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注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包括方法)的地位。在这节课上,我努力成为课堂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努力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把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是根据大量有关运算归纳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规律的得出是通过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本节课的教学是按照“特殊—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展开的。

4.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思维严密、言必有据、解题规范、一丝不苟,展示教学的特殊魅力。提高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终身受益。

5.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这节课的课件很简单,没有象通常的公开课那样把所有的过程都做上去,象放电影一样。由于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因此,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不能丢,课改以后仍要坚持精讲精练。 本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

1.时间上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过于细致,花费时间偏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宽裕。

2.由于是重点班的学习,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应用,应进一步的拓展。作为老教师多年教学养成的坏毛病,就是一个婆婆心,生怕有一人不懂。不想让一位学生掉队。这就是我的优点,更是我的缺点。其实,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准备了逆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等拓展性知识,由于时间限制来不及展开了,只能留待下一节课完成。

3.在教学中遇到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而大部份学生可能 遗忘时,应独立复习,作好教学铺垫。第三组练习,底数互为相反数时,要学生体会转化的教学思想,而转化的关键要看指数为奇数还是偶数,对学生估计过高,认为这个问题不在话下,而这恰恰成为本课教学中的“拦路虎”。

4.学生分组时,按自然小组分,造成各小组实力不均衡。应该按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重新分组,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总之,反思这一节课,应该说是有得有失。得的自然要继续努力发扬。失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尝试、体会,并逐步改正。通过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勤于进取。

教 学 反 思

东 关

刘爱花

推荐第7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案例

《15.2.1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案例

临邑三中 单晓燕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法则),又是幂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其他两个性质和整式乘法的学习便容易了。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又是整式乘法的重要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尝试相结合;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采用接受式学习与活动式学习相结合。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神州六号”宇宙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壮举.它飞行的速度约为104 米/秒,每天飞行时间约为105秒.它每天约飞行了多少米?(用式子表示) 生:104×105

师:很好,那么104×105 到底有多远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 问题1:观察上面式子中,104 105,这两个幂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底数相同

问题2:这两个幂各是什么含义? 生:10,表示有四个10相乘, 10表示有5个10相乘 问题3:上面这条式子中,幂的运算关系是什么? 生:乘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 (板书15.2.1同底数幂的乘法)

在引入部分以时事为载体,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同时以短句提问,增加与学生交流的频率,在教学引入阶段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为新课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二、明确目标,导学达标

师:根据你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理解,举出同底数幂相乘的实例。 生:我来和大家交流这个问题(到黑板上讲解): 师:

1、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

2、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根据所得到的式子猜想

45am·an= ________________ (m、n都是正整数).生:独立思考得出: am·an=am+n (m、n都是正整数).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师:谁能来计算: 10×10 生:一生抢答:109 师:多媒体出示:

问题

2、以下计算是否正确?

(1) a3+a3=a6; (2) x2.x3=x6; (3)m.m3=m3; (4) a3.b3=a6; 问题

3、快速抢答:

(1) 58×53;(2)(3) xm· x3m+1;(4) –b4· b;(5) (-x)5 · (-x)6; (6) 2×24×23.生抢答

师:这几名同学做的都很好,掌声鼓励。 生:鼓掌

师:猜想并证明am · an · ap 等于什么?(m、n、p都是正整数).生:先独立思考,学生板演 45

1、am·an·ap=(am·an)·ap =am+n·ap=am+n+p;

2、am·an·ap=am·(an·ap)=am·an+p=am+n+p.

3、am·an·ap=(a·a· „ ·a)(a·a· „ ·a)(a·a· „ ·a) =am+n+p.

师:大家的思路都很好,给出了三种证明方法,值得表扬。

师:

1、请每一位同学出一道同底数幂相乘题,在组内交流,选出组内最有创意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

通过各种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同底数幂的理解,为后面正确运用法则打下基础。探索发现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使学生获得成功。学生对得到的结论进行表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

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推荐第8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任务就是一个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的乘法法则,学生理解容易,但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我在备课时就挖掘了很多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备受关注的题型(可以见课件)。

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听了半节课下来,已经很疲劳,在这样的状态下讲解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必然使学生理解困难,事倍功半,同时,由于大容量的课堂,造成教师讲解过多,而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不足,面对运算法则,教师提点固然重要,但唯有学生自己多练,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运算能力!课堂应该主要以引导为主,教师精讲!一节课45分钟,不能求全,求难,要关注所有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才学的牢靠。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而不是一味的讲题,追求高效课堂才是我的目标!!

推荐第9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感悟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感悟

甘甜

本节课采取了导学案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中把课本内容设置成了几个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合作探究中能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全体参与,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在课堂教学时,因我班学生基础较差我首先复习了幂的相关知识,再通过问题与探究应用幂的意义引导学生归纳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这一过程比较顺利,效果满意。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了这几点:(1)底数相同的幂相乘 (2)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 (2)负数、分数乘方加括号(4)指数是1时省略不写。

学生在完成教材中的例

一、例二时,正确率较高。为了加深对这一法则的理解,也将同底数幂乘法、乘方运算以及整式加减集中运算经行辨析,学生基本上能辨认清楚。至此,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同底数幂运

2算,幂的底数可以是“任意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如(a+b)×(a+b)4×(a+b)7,训练学生的整体思想,,感觉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我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觉得主要是因为:课堂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刚学习一个新法还不能熟练应用计算,还需要训练。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一个运算法则,学生了解很容易,但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有很多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我在备课时就找了很多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教参以及长江作业当中出现的题型,可能是安排内容较多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不足。

回顾这一节课,这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进度把握的比较好,而且条理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很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后面的练习题的设计,缺乏新颖,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变式,要有梯度,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面对运算法则,教师提点固然重要,但唯有自己多练,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运算能力。同时,在一节课的45分钟内,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讲解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必然使学生理解困难,事倍功半。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总之,一节课,不能求全、求难,而是要关注所有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学得才牢靠。

推荐第10篇: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片段教学

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片段教学

临江中学 黄林斌

老师:现在我要用一道抢答题来考考你们,题目是:(投影)已知三个数

2、

3、4,你能从中任取两个数组成算式,使其运算结果最大吗?(有人脱口而出3×4=12)

老师:(微笑而不作答)想想我们已学过了哪些运算?(停顿) 学生1:4 3 !

学生 2:不对!应该是3 4 !(其它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老师:3 4 进行的是什么运算?这里的3叫做?4叫做?3 4 =?这里的三个数还能组成哪些幂?(老师一句一句问,学生一问一问集体回答)

老师:幂也是个数,那幂能否再进行运算?(引入课题:幂的运算)

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得到的六个幂(允许重复使用)来研究幂的运算,怎样入手研究呢?我们的研究方法是:

(投影)第一步:试验寻找一些形如右图的式子。可先考虑加和减,再看乘和除。

第二步:观察(1)你找到了哪些等式?(2)你从这些等式中有什么发现?

(3)你能用语言概括你的发现吗?

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学生立即展开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气氛十分热烈,老师在教室里巡视,不时参与小组的讨论。) 老师:请各小组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在黑板上。(立即有几位同学拿着草稿纸上黑板去写研究所得)

学生3:(板书在黑板上)①23 +2 4 =47 ②2 4 -2 4 =0

学生 4:(板书在黑板上)③2 3 +2 4 =128 ④3 2 +3 2 =2×3 2

学生5:(板书在黑板上)⑤4 3 -4 3=0 ⑥4 3 +4 3=2×43 老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停顿,确信没有人发言后)这里的六个式子都是等式吗?你有办法验证吗?(有许多学生马上拿出计算器,很快验证得到①③不成立,②④⑤⑥成立)

老师:从②④⑤⑥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声议论)

学生6:相同的幂相减一定为0,相同的幂相加就等于2乘以这个幂。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如果将④中的3换成a,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合并同类项吧?(学生点头认可)现在我们有了

一个研究成果,那就是:相同的幂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幂能不能进行乘法运算。仍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研究,并请小组代表将研究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学生继续投入讨论,教室里不时传来你这个不成立,两边不等,老师仍在教室里巡视,不时参与小组的讨论,)

学生7:(板书在黑板上)①3 2 ×3 4=3 6 ②2 3 ×24 =2 7 ③4 2×4 3=4 5

学生 8:(板书在黑板上)④3 3 ×43 =123

⑤3 2 ×4 2=12 2

老师:这五个等式均成立的吧?(学生齐声回答:成立)两位同学给出的等式好象有点差别,你们看出他们的差别了吗?

学生 9:①②③每个等式中幂的底数是相同的,④⑤每个等式中幂的指数是相同的。

老师:这是个伟大的发现!我们看到①②③都是相同底数的幂在相乘,而④⑤是不同底数的幂在相乘,今天我们先重点来研究相同底数幂相乘即同底数幂的乘法(板书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仔细观察①②③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10:(急不可耐)左边幂的指数相加就等于右边幂的指数。(学生因发现而面露喜色)

老师:刚才我们是在计算器的帮助下找到①②③三个等式的,现在你们能不用计算器,告诉我 5 2 ×5 6 的结果吗?结果用幂表示。(学生脱口而出:等于58)

老师:那 a 2 ×a3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1:等于a 5 .因为a 2 ×a 3 =a×a×a×a×a=a 5 .

老师:am ×an =? 学生12:am+n .因为a m 表示m个a相乘,a n 表示n个a相乘,所以一共有m+n个a相乘。

(老师板书:略)

老师:用语言如何叙述?师生共同: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老师:这就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下面我们来用一用刚才研究出来的法则。(以下略)

第11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1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教科书从天文中有趣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要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在探索中,学生将自然地体会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探究新知、巩固落实、应用提高、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活动目的: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法之间关系,即anaaa,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n个a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活动的注意事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课本中有关乘方的知识,能把幂的形式与同底数幂的乘法之间的联系通过回忆后彻底搞清楚、搞透彻,弄明白.在最初回忆时,或许学生会出现思维上的盲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 1 从最基本的数学形式上进行引导,如23?,你是怎样知道的?等.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定要积极进行思考,切不可仅听取他人意见.这个内容是探索新知识的主要依据,绝不能省略.

第二环节 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活动目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代数除了繁琐的计算就是空洞的符号,是一门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的课程,事实上,代数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并且与现实世界、学生生活、其他科学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它的符号表示手段,深刻地揭示了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用字母揭示一般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这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方式.活动的注意事项:探求新知的过程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时要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作用.用字母表达式体现一般的规律性,学生不是首次接触,如原来所学的各种几何图形面积公式就是一种体现.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从数字入手,首先研究108可以写成怎样的乘积形式,107呢?如若把指数换为字母,又可以怎样理解?在此基础上,把底数换为分数、负数的形式,进而又换作字母的形式,由学生个人思考,小组合作得到结论,结论共享,使全班在认识上又有大的提高,从而得到一般的规律性结论表达式amanamn.由前面的层层铺垫得到结论并非难事,多数同学完全可以理解.字母表达式中“m、n都是正整数”这一限定条件不必过分严格强调,随着今后所学数的范围的扩大,这一条件不起作用.让学生能识别并记忆表达式特征是关键.第三环节 巩固落实

活动内容:以基本习题为落脚点,让学生学会判别、应用所学字母表达式,以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2 参照教材提供的例题,不断要求学生分辨,是否符合“同底数幂乘法”特征:①是乘法运算吗?②因式部分底数是多少?③对于(3)题中“-”你是怎样理解的?这道题仍是“同底数幂乘法”的形式吗?④你会处理(4)题中的指数问题吗?说一说你的处理方式.活动目的:教科书例题是落实基本知识的主要习题类型,特别是刚刚接触,还没有消化吸收的新知识,理解不透彻往往会为今后的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处理例题时,可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串,由浅入深地进行剖析、分解,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以表达式为依据,根据表达式特征会对形式变化的习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突破口,实践次数多了,学生自然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进步.活动的注意事项:例题中后两个是难点,(3)题中或许会出现对“一”的不理解,无从下手,此时可与(1)题比较,负数作底数在形式上是加括号的,所以此时的“-”不存在于底数之中,因而底数为x,可以看作是同底数幂相乘,“-”在这里起到的是表示相反数的意义.第四环节 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manap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活动目的:进一步熟悉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并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活动注意事项:扎扎实实的落实了字母表达式,学生已对本节主要知识有了清醒的认识,此处应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思考交流.由于知识难度跨度不大,思维上不会造成过度混乱,因而不需花费过多时间.第五环节 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写成幂的形式:

(1)773; 8(2)663; 7 3 (3)5535.54活动目的:面对底数互为相反数时怎样把乘积结果写为幂的形式?这也是同底数幂乘法中会遇到的问题.本环节根据学生情况选作.活动的注意事项:对于底数互为相反数的这种形式,学生刚一接触可能思想跳跃性较大,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而引导他们从幂的意义的角度去分析自然不难得到:“负数的偶次幂为正,负数的奇次幂为负”的结论.而对于这一结论的认识单凭引导得出,在学生脑海中的映象自然不清晰,应鼓励学生先去探索,分组合作,尽量在小组内合作消化掉.对于个别合作不佳的小组或数学抽象思维不强的同学,仍需教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遇到这类问题应先确定结果符号,再进行指数相加.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活动目的:学生畅谈自己学习所得的新知识与个人切身体会,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特别是课上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推导方式,更是学数学应掌握的必要方法.活动的注意事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总结等活动,来探究新知,小结中更要体现这一点,教师只是起适时的点拨作用.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习题1.1中所有习题.2.拓展作业:你能尝试运用今天所学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abab;(2)baab 22

四、教学设计反思:

1.要把所学知识与未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4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怎样通过引导能让学生把已熟悉的知识与未学知识巧妙联系起来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的环节.在教学中的复习回顾不能仅限于上堂课中所学知识的蜻蜓点水式回忆,而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已有知识作为复习的重点,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2.可以把适当的拓展题补充到教学之中

在教学上,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尤其是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第12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15、

2、1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临邑三中 单晓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的乘法包括四大块内容:一是同底数幂的乘法;二是幂的乘方;三是积的乘方;四是整式的乘法,它包括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积、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积.其中四是

一、

二、三的综合应用.整式乘法是学生在掌握数的乘法、数乘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字母、整式运算,它是思维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特殊── 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的进一步理解.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 又是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能熟练的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数学思考:

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通过活动,认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会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广和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味科学思想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

“神州六号”宇宙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壮举.它飞行的速度约为104米/秒,每天飞行时间约为105秒.它每天约飞行了多少米?(用式子表示)

欣赏神州六号升空的短片,学生独立思考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学生代表将列出的式子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得出式子104×105后,结合这个式子,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底数、指数、幂的概念分析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顺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置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学习兴趣。底数、指数幂的概念是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基础。而这些概念是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学过的,储存知识太长,学生可能遗忘。所以在此作适当的复习,为后续的找规律作好铺垫

二、认定目标,探索新知

1、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根据你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理解,举出同底数幂相乘的实例。

请学生举出同底数幂相乘的实例。

教师进行板书,你能计算这种类型的式子吗?

引导学生利用幂的性质解决问题。教师板书3个式子的解答过程。 学生自主探索,在启发性设问的引导下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一)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

(二)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根据所得到的式子猜想am·an= ________________ (m、n都是正整数).学生独立思考得出:

am·an=am+n (m、n都是正整数).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设计意图:

进一步加深对同底数幂的理解,为后面正确运用法则打下基础。探索发现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使学生获得成功。学生对得到的结论进行表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师生互动,巩固新知 问题

1、计算104×105 问题

2、以下计算是否正确?

(1) a3+a3=a6; (2) x2.x3=x6; (3)m.m3=m3; (4) a3.b3=a6; 问题

3、快速抢答:

(1) 58×53;(2)(3) xm· x3m+1;(4) –b4· b;(5) (-x)5 · (-x)6; (6) 2×24×23.问题

1、

2、3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通过问题2引导学生反思对运算性质特点的探求,积极思考和回顾运算性质的得来过程,达到对运算性质的剖析,增强理解。

利用问题3强化新知,抢答的方式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猜想并证明am · an · ap 等于什么?(m、n、p都是正整数).

1、am·an·ap=(am·an)·ap =am+n·ap=am+n+p;

2、am·an·ap=am·(an·ap)=am·an+p=am+n+p.

3、am·an·ap=(a·a· „ ·a)(a·a· „ ·a)(a·a· „ ·a) =am+n+p.

四、合作交流,深化新知

一、风采展示:请每一位同学出一道同底数幂相乘题,在组内交流,选出组内最有创意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和讨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点拨。

二、完成:

1、如果2n-22n+1=211,则n= .

2、m6=m( ) ·m( ),聪明的你能找出几对符合条件的正整数?

3、已知:am=2, an=3.求am+n = ?

学生交流作答,教师及时点评,对有困难的问题及时点拨。 教师反馈学生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

前一个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消除负迁移,引导学生从条件和结论两方面来辨析性质的特点。后面两个问题和练习的提出,是为了检测对性质的理解程度及熟练程度,培养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的数学品质。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学生独立交流,教师对学生总结的知识点给予重现。及时解答学生困惑。 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am·an=am+n (m、n都是正整数) 方法: 特殊→一般 →特殊

六、达标检测: 必做题: 1计算:

(1)a7×a4;(2)(x+y)2·(x+y)5 2.计算:(1)23×24×25(2)y·y2·y3 3.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1)b5×b;(2)10×102×103; (3)-a2·a6 (4)y2n·yn+1 选做题:

1、计算:

﹙1﹚x2.x.(-x)4 (2)(a-b).(a-b)3 (3)(a-b).(b-a)4

2、填空: ( )( ).( )( )=28

七、板书设计

同底数幂的乘法

am·an=am+n (m、n都是正整数).表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1、计算104×105

2、以下计算是否正确?

(1) a3+a3=a6; (2) x2.x3=x6;(3)m.m3=m3; (4) a3.b3=a6; 拓展:猜想并证明am · an · ap 等于什么?(m、n、p都是正整数).

1、am·an·ap=(am·an)·ap =am+n·ap=am+n+p;

2、am·an·ap=am·(an·ap)=am·an+p=am+n+p.

3、am·an·ap=(a·a· „ ·a)(a·a· „ ·a)(a·a· „ ·a) =am+n+p.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教学评价:

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诊断性评价: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所以在教授新课之前,我对学生已学知识:底数、指数、幂的概念及乘方的意义等知识作了一个诊断性评价。

2、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利用课堂练习,使学生的认知情况得到反馈,进而及时调整教学。

3、终结性评价:(1)通过小结,了解学习认知的基本情况,重视对学生归纳、反思意识的评价;(2)利用课后练习,进一步把握每一位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的评价。

第13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武康中学

马洁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3、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4、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

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功体验为主,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以防物极必反。 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的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的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当今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如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思想上的),要教好学生就不会那么容易。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我对自己教授本课基本上是满意的,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改进。

第14篇:教学反思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田冬琴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功体验为主,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以防物极必反。

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的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的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当今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如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思想上的),要教好学生就不会那么容易。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我对自己教授本课基本上是满意的,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改进。

《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田冬琴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公式法则课,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带着问题思考本节课,更容易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这组计算是以前的知识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完成,进一步让引导学生推导 (ab)的三次方和 (ab)的n次方。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我上了“积的乘方”一节后,在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部分学生对符号的确定有问题,一部分学生忘记了包括符号在内的每个因式都要乘方的法则,因而出错。教学时,我就针对此问题做过强调,未能在板书上做反复演练,学生印象不是很深,当布置作业后,学生在练习时,已经模棱两可了。事后,我静下来反思,为什么学生对积的乘方理解是那样的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得出:1,、法则理解不到位。

2、积的因式模糊不清。

3、符号应该视为因式的一部分。这样把原因找出来了,然后又去向学生核实,从学生那里求证真实的出错原因。下来之后,我精心研究设计补救方法,对全面几种问题根源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练习题,设计难点突破口,设计解释语言等等环节。又一节课后学生理解掌握了,还总结出来对“积的乘方”理解上的新的见解,很多感悟。从本节教学反思,让我体会到了如下的几点:第

一、不能把学生看得很聪明,该下细的地方就要反复讲解。

二、对难点问题要析出几条线、不同角度加以说明。

三、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只有这样细心、耐心对待难点问题,学生才学得过手,也使得学生揣摩学习的基本方法。

今后我的备课和上课还得重新审视方方面面,务求让学生学得过手,让学生从完全依赖教师过度到不完全依赖教师就是一个进步。学无止境、贵在坚持,经常反思、经常总结,快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公式法分解因式》教学反思

田冬琴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田冬琴

教师的成长在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下面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得失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11.3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第一课时。角平分线是初中数中重要的概念,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性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借助于课件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法和法学

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课件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如在角平分线的画法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对比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进行作图,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证明。为了解决角平分线的性质这一难点,我通过具体实践操作、猜想证明、语言转换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连贯性。

其次,我在讲解过程中突出了对中考知识的点拨,并且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价值。

再次,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实践操作---交流探究---练习与小结---拓展提高,这样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像采用这种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本节课的不足

本节课在授课开始,我没有把平分角的学具的建模思想充分传达给学生,只是利用它起到了一个引课的作用,并且没有在尺规作图后将平分角的学具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的关系两相对照。在授课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些低估,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大包大揽,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在教学中总是以我在讲为主,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还有太多的不足,以后不仅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

田冬琴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课上我设计了三个练习:

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

3、给帆船设计三角形的船帆。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发挥自己的智慧进行帆船的设计。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课改之后我们在很多时候都看到有小组合作,有的小组合作目的性强,有实效,而有的小组合作却如走马观花,走过场。本节课的小组合作我用了两次,却都能切实体现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新授课中的小组合作“摆三角形”,学生分工明确,参与性强,而练习中的小组合作却能集众人智慧,全面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对这堂课的教学,我也有不少遗憾之处。

1、教学设计不够精巧,平淡无奇,没有波澜,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是不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没有高于教材而是过分拘泥于教材。

2、对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的处理:以3cm,5cm,8cm的小棒摆三角形时,全班有两个同学认为这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在教学时,我叫了两个中的一个上台展示,由于准备的小棒有厚度,她上台确实摆成了,此时我怕耽误教学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只是叫了另一个认为能摆的成三角形的同学上台展示了,并就三角形的定义强调了一下。因此,我在另一个班教学时及时调整了方法让他们在纸上画一画,在交流讨论,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3、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学生在思考“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条短边的和比另外一条边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当时由于我考虑到为后面的“任意”二字做铺垫,并没有对学生的这个答案做过多的评价。其实这是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一种最优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田冬琴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而我所讲授的是第一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SSS)》,它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是难以成功的,况且对学生以后学习几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实践操作,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认真备课,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首先我让学生动手剪两个三角形使其全等,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地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然后以“配玻璃”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怎么画一个三角形就能和剪的三角形全等?你认为至少需哪些条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在课堂上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二、重点关注:“一个条件、“两个条件”包括的情形,以及不能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自行找出(或老师引导)。通过这节让学生实践,形成认知。

三、认真设计了“边边边”定理判定的演示,形成直观印象,课前我准备了每两根长短相同的6根小木棍,让学生摆成两个三角形,猜一猜是不是全等?后通过重合验证所猜结论,以及所需的结论。

四、利用尺规画一个三角形和手中剪的三角形全等,引导学生试着画图,并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确的画法,以学生的画图为主,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践中获得“SSS”条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概括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在难点的突破、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以后教学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1)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如纸、剪刀、圆规等),分组时,优差互补,让人人学有所得。(2)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虽然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但少数后进生仍然不理解。(3)要多列举学生中的案例,如:补全损坏的三角形。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考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平台,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这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田冬琴

等腰三角形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轴对称的一个重点,也是本章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动手与观察、实验、猜想、几何推理证明相结合的一课。

开始上课我让学生先进行一个数学活动,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然后用剪子一剪剪出一个三角形,再将其展开,让学生观察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并说出它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要研究的内容即这节课的课题“等腰三角形”。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概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结论必须通过大胆猜测、判断和归纳。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中,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我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或多人利用手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再进一步论证来研究几何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与运用,教师只是从旁引导,并给予一定的帮助与纠正。

但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发现这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果在课堂中,不是由我提出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等腰三角形来观察、猜想两个底角的关系,让学生观察、猜想折痕还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图形去发现等腰三角形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的话效果会比由教师提问的更加的好,更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去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15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浠水县思源思源学校万德江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运算题;3.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和探究能力,初步理解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过程和方法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创设求知情景,引导学生运用尝试计算的方法探究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并在应用提高中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同学们尝试计算,感受新知的生成;在合作探究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同学们学习新知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推导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归纳及灵活运用.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质疑导入

教师利用电子屏展示“阅读与思考”:

展示1:数学应用很广泛,数学使人更聪明。同学们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数学中的有理数、整式的加减、方程等内容,大家是否还记得所学的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呢?比如下面这道选择题,它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选择:下面的式子中,正确的是( ).A.3a2+2a2=5a4 B.5a2b-6ab2=-ab2 C.6xy-9yx=-3xy D.2x+3y=5xy 引导学生回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重要。 展示2:再比如,下面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又需要用到什么知识呢?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5次运算,它工作103 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引导学生列出同底数幂相乘的算式,提出“如何进行同底数幂的计算”的问题,导入并揭示学习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师利用电子屏展示“阅读与探究”: 为了计算1015×103,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简单的、特殊的算式,从中寻找这种运算的方法和规律,进而更好的利用这种规律解决类似的较复杂的、一般性的运算题目。

尝试一计算:(1) 2×22

(2) (-2)2 ×(-2)3

(3) 102×104 尝试二计算:(1) a3·a2

(2) 5m×5n (3) am·an

组织学生独立尝试解决简单同底数幂乘法计算题,做完第一组后进行集体交流,肯定正确,纠正不对的地方,再出示第二组,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再进行尝试练习.引导学生在尝试练习基础上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am · an = a m+n(m、n都是正整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例题:

例计算:(1) 1015×103;

(2) a ·a6;

(3) -2×(-2)3×(-2)2 ;

(4) xm · x3m+1 .

学生试做后集体纠正,进一步强化对乘法法则的认识.

出示规范解答:解:(1)1015×103 =1015+3 =1018;

(2) a ·a6 = a1+6

= a7;

(3) -2×(-2)3×(-2)2 = (-2)1+3+

2= (-2)6 =64 ;

(4) xm · x3m+1 = xm+3m+

1= x4m+1.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升 1.已知23y+2=32,求y的值.2.已知am =27,an =3,求am+n的值.

五、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能和大家分享吗? 2.出示作业: 作业与检测之必做题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x4·x6=x24(

);

(2) x·x3=x3( );

(3) x4+x4=x8 (

);

(4)x2·x2=2x4(

);

(5)a2·a32a2·a4 +3a3·a5 .

作业与检测之选做题

你能用学习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方法探究(am)n的结果是多少吗?

第16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数学)

澄迈县昆仑初级中学 王绥孝

本节主要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了幂的意义.了解了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应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才能运用这个性质;

教学目标: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到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以及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幂的相关知识

an 的意义:an 表示n个a相乘,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做底数,•n是指数.

(二) 创设情境,感觉新知

1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 次运算,它工作103 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2 .学生分析:问题1 3 .得到结果:1012×103= (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 =1015 .

4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1012、103 这两个因数是同底数幂的形式,所以我们把像1012×103 的运算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

(三) 自主研究,得到结论 1 .学生动手:计算下列各式:

(1)25×22

(2)a3·a2 (3)5m·5n (m、n都是正整数) 2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得到结论: (1)特点: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

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2)一般性结论:

am·an 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幂的意义可得:

am·an=am+n (m、n都是正整数),即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3)分析:底数不变,指数要降一级运算,变为相加.底数不相同时,不能用此法则(两种情况除外)

(四) 巩固成果,加强练习例1:计算:

(1)x2·x5 (2)a·a6 (3)xm·x3m+1 例2:(1)2×24×23

(2)am·an·ap 练习:课本P142练习

1.我们刚才讲到,只有底数相同时,才可以用此法则进行运算,但有两个特例,这节课我们先涉及其中的一个:底数互为相反数。

例:计算:(-a) 2 ×a6

练习:(-a) 2 ×a4 (- ) 3 ×( ) 6

2 .当底数为一个多项式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 例:计算 (a+b) 2 ×(a+b)4×[-(a+b)]7

练习:(m-n) 3 ×(m-n)4×(n-m)7 a2×a×a5+a3×a2×a2

(五) 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了幂的意义.了解了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应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才能运用这个性质;二是运用这个性质计算时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am·an=am+n (m、n是正整数).

(六) 巩固成果,加强练习例 1 : 计算:

(1 ) x2·x5 ( 2 ) a·a6 ( 3 ) xm·x3m+1 例 2 :( 1 ) 2×24×23 ( 2 ) am·an·ap 练习: 课本 P142 练习作业:15.1.1同底数幂的乘法 

第17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推理判断中得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并掌握“法则”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感受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协作精神、探究精神,增强学习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2.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法则的应用.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导入──探究提升”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情境导入】

“盘古开天壁地”的故事:公元前一百万年,没有天没有地,整个宇宙是混浊的一团,突然间窜出来一个巨人,他的名字叫盘古,他手握一把巨斧,用力一劈,把混沌的宇宙劈成两半,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从此宇宙有了天地之分,盘古完成了这样一个壮举,累死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毛发变成了森林和草原,骨头变成了高山和高原,肌肉变成了平原与谷地,血液变成了河流.

【教师提问】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太阳,那么,太阳离我们多远呢?你可以计算一下,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52 光的速度为3×10千米/秒,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秒,?你能计算出地球

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呢?

【学生活动】开始动笔计算,大部分学生可以列出算式:

52523×10×5×10=15?×10×10=15×?(引入课题)

52 【教师提问】到底10×10=?同学们根据幂的意义自己推导一下,现在分四人小组讨

论.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举手发言,上台演示.

52 计算过程:10×10=(10×10×10×10×10)×(10×10)

=10×10×10×10×10×10×10

7 =10

【教师活动】下面引例.

1.请同学们计算并探索规律.

34( ) (1)2×2=(2×2×2)×(2×2×2×2)=2;

34( ) (2)5×5=_____________=5;

76( ) (3)(-3)×(-3)=___________________=(-3);

(4)(1311( ))×()=___________=(); 101010

4( ) (5)a·a=________________a.

提出问题:①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3

第18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领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

3、情感目标:

体味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一、回顾幂的相关知识 an的意义:

an表示n个a相乘,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做底数,•n是指数

二、创设情境,感觉新知

1.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2.学生分析: 3.得到结果:1012×103=×(10×10…..×10)×(10×….×10)==1015.

12个10

3个10 4.通过观察可以发现10

12、103这两个因数是同底数幂的形式,所以我们把像1012×103的运算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

三、自主研究,得到结论

1.学生动手:计算下列各式:

(1)25×22

(2)a3·a

2 (3)5m·5n(m、n都是正整数) 2.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得到结论:

(1)特点: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 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2)一般性结论:am·an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幂的意义可得 am·an= (a×a…..×a) ×·(a×a×……×a)==a×a× a×…….a=am+n

m个 a

n个a

m+n个a

a·a=amnm+n(m、n都是正整数),即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3)分析:底数不变,指数要降一级运算,变为相加.

底数不相同时,不能用此法则(两种情况除外)

四、巩固成果,加强练习例1:计算:

(1)x2·x

5(2)a·a6

(3)xm·x3m+1

例2:(1)2×24×23

(2)a·a·a

练习:课本P142练习

五、拓展延伸

1.我们刚才讲到,只有底数相同时,才可以用此法则进行运算,但有两个特例,这节课我们先涉及其中的一个:底数互为相反数。例:计算:(-a)2×a6

练习:(-a)2×a4

(-

mnp

131)×226

2.当底数为一个多项式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

例:计算

(a+b)2×(a+b)4×[-(a+b)]7

5322 练习:(m-n)3×(m-n)4×(n-m)7

a2×a×a+a×a×a

六、小结:

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才能运用这个性质;

二是运用这个性质计算时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am·an=am+n(m、n是正整数).

七、作业

课本142页练习

八、课后反思

1、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2、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第19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1同底数幂的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重点: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难点、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探究新知、巩固落实、应用提高、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活动目的: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法之间关系,即anaaa,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n个a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二环节 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 1 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活动目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代数除了繁琐的计算就是空洞的符号,是一门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的课程,事实上,代数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并且与现实世界、学生生活、其他科学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它的符号表示手段,深刻地揭示了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用字母揭示一般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这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方式.第三环节 巩固落实

活动内容:以基本习题为落脚点,让学生学会判别、应用所学字母表达式,以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参照教材提供的例题,不断要求学生分辨,是否符合“同底数幂乘法”特征:①是乘法运算吗?②因式部分底数是多少?③对于(3)题中“-”你是怎样理解的?这道题仍是“同底数幂乘法”的形式吗?④你会处理(4)题中的指数问题吗?说一说你的处理方式.活动目的:教科书例题是落实基本知识的主要习题类型,特别是刚刚接触,还没有消化吸收的新知识,理解不透彻往往会为今后的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处理例题时,可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串,由浅入深地进行剖析、分解,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以表达式为依据,根据表达式特征会对形式变化的习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突破口,实践次数多了,学生自然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第四环节 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manap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活动目的:进一步熟悉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并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第五环节 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写成幂的形式:

(1)773;

8(2)663;

7(3)5535.

54活动目的:面对底数互为相反数时怎样把乘积结果写为幂的形式?这也是同底数幂乘法中会遇到的问题.本环节根据学生情况选作.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活动目的:学生畅谈自己学习所得的新知识与个人切身体会,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特别是课上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推导方式,更是学数学应掌握的必要方法.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习题1.1中所有习题.2.拓展作业:你能尝试运用今天所学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abab;(2)baab 2

2四、教学设计反思:

1.要把所学知识与未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怎样通过引导能让学生把已熟悉的知识与未学知识巧妙联系起来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的环节.在教学中的复习回顾不能仅限于上堂课中所学知识的蜻蜓点水式回忆,而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已有知识作为复习的重点,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2.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于学习的首位

学习知识的过程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0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现总结如下:

1.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情绪饱满,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较好地做到共同参与、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良性竞争。

2.在知识呈现的各个环节,按照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进行了有效的梯度设计,学生能够按照一个科学的思路,有条理地进行探索。班上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够积极思考,“逐步攀登”,到达目标。“过关”阶段,在保证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生自主选择任务,进行挑战,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真正做到以人(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体验,他们要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不同的思维过程,也会经历好奇、紧张、疑惑、困难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我做到积极鼓励、小心呵护、正确引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同底数幂乘法教学心得体会
《同底数幂乘法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