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现场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01 08:35:2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做当代“新愚公”

为扎实推进我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8月29日我校组织全体党员赴济源市愚公移山干部学院进行“两学一做”党性教育培训。上午报到后,下午3点学院组织了开班仪式,在开班仪式上琚剑星院长进行了专题讲座,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介绍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其后又观看了《激情岁月树丰碑》的音像教学片。在之后的现场教学过程中,学院精心安排《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惊天工程愚公渠》、《愚公精神发祥地——王屋山》等,使我们真正体会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挖山不止、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斗奉献、造福大众”的愚公移山精神。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以下收获和体会。

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的革命精神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做合格党员,就必须边学边改边做,“学”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改”一些党员同志的组织纪律散漫,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问题,“做”知行合一的共产党员。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就是像愚公一样实干,良好的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既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又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这就要求党员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必须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刻苦专研,不断学习,长期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不仅要坚持把学习当作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终身追求,养成勤奋学习、刻苦专研的良好习惯,而且要认真学习马列原著、研读经典,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并且要结合学习,深入思考和研究一些理论问题,用自己研究的东西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共鸣,使学生在思考中受到教育。同时,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还必须树立向实践学习的理念,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实践,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深入了解、认真研究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善于学习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才能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真正体现教学的时效性。

二、要有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近两年,我校生源稳定,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教师们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这就要求党员教师必须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除具有许多共性特征外,还在性格品行,兴趣爱好,专业基础,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要从教育对象的这些特点出发,既做好常规教学工作,又要探索不同学生各自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身为一名党员教师,站好三尺讲台这方神圣的净土,更应结合我校党委颁布的“两学一做”实施方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促进党规党章和总书记系列讲话“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要有坚持自身不断发展的实干精神

一流名校有一流名师,一流名师造就一流名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质量强、业务精湛,还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品。同事,对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准更高了,对教师师德素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坐而论道,不如实而践之”。党员教师应当在教学和工作中始终坚持“实绩”导向,通过有效的学习,不断解决自己在思想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提升自己实干的信念和能力,确保工作“实打实”,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干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工作“再上一层楼”。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愚公移山的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凝聚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体现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具体体现。这种内在的精髓决定了愚公移山精神几千年来能够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民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子子孙孙持之以恒的搬下去;难的是以己之力影响他人。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有了这种拼搏精神,国家振兴民族崛起才有希望。通过学习党章和总书记系列讲话,我更加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有担当精神,时刻保持责任意识,时刻牢记党章和总书记讲话精神,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怕苦不怕累,积极进取,正视不足,并在日常点滴工作中认真践行,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推荐第2篇:《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在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清新从政文化建设活动中,我重温了《愚公移山》一文,感触良多。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

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有人说闲话的问题、做了惊天动地的好事却没有得到奖励的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财政事业不是简单的事业,涉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合理分配财政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遇到的困难也不计其数,只有向愚公学习,坚定为民理财的信念,排除一切困难,才能让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013年9月27日

推荐第3篇:现场教学心得体会

现场教学心得体会:

参观湘南纪念馆 重温入党誓词

学号:23姓名:何华文班次:2012股干班

2012年5月底,参加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学习活动。参观

了湘南纪念馆,重温了入党誓词,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接受了一天的学习和教育,我们学习了湘南起义革命历史,瞻仰了革命先烈伟绩,全身心地融入到了红色文化中,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湘南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地区。大革命失败

后,湘南地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下仍继续坚持斗争。发动了湘南起义,并为景岗山会师创造了条件。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浅谈我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感受。第

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们要象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第二、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三,要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牢记历史责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广大党员要经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做个好党

员。

第一、要加强党性锻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坚定理想信念,首要要加强理论武装,关键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按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完善,使党性不断升华,脚踏实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前进动力、工作思路,使党员既胸怀崇高理想,又在本职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第二、要恪守神圣职责,做好本职工作。责任是一种奉献,一种使命。责任往往同奉献乃至牺牲联系在一起,与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等优良品德联系在一起,真正反映一个党员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反映日常工作中的责任心。第

三、要加强学习实践,提高促进发展能力。一个共产党员能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具备出色的能力和过硬的本领。共产党员的能力,关键是具有带领广大群众前进的本领。一是要提高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做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二是要提高履行党员义务的能力,有效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发挥领头羊作用;三是要提高明辨是非、把握大局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和危难关头能正确判断局势,分清是非,挺身而出,带领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

作用。提高能力,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知识的习惯,要真正为国为民作实事、作贡献。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带头人要注重实践。只有加强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驾驭全局和领导经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能力,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党员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理想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责任是理想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桥梁,能力是实现理想、落实责任的基本条件,形象是理想、责任、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必须把四者统一于实践,统一于立足本职岗位,用坚定的理想、强烈的责任、出色的能力和良好的形象去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012年5月28日

推荐第4篇:学习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学习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市直机关党务工作领导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雷旸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做好本职工作

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雷旸

金秋九月,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市直工委在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培训学院举办的市直机关党务工作领导干部培训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教学实践安排紧凑合理,课程设置精彩多样,实地学习了解了济源人民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切感受到了\'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济源城市精神,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个人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礼,进一步增强了开拓创新、努力奋斗做好机关党建和灵宝质监工作的信心,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充实美好的学习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寓言《愚公移山》作为一篇70后和80后初中时代的语文课文,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能全文背诵。与大量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一样,《愚公移山》通过讲述北山愚公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上帝,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故事,记录了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托着美好的愿望,阐述着精微的人生哲理。在课堂教学中,学院教师使大家进一步对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上升到民族精神的文化、历史过程有了充分认识。傅斯年先生提出了以为公思想、民众意识、群众力量、努力精神为核心的\'愚公移山论\';当年在抗战时期,徐悲鸿创作国画《愚公移山》,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愚公精神的向往;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对愚公移山做的三次论述,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为核心内涵,赋予了《愚公移山》故事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完成了愚公移山从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建国和改革开放以来,愚公移山精神一直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支柱。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强调要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用以鼓舞士气,增强人民建设国家的信心。在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矛盾的凸显期,改革的攻坚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是退缩还是前进,是消极避让还是迎难而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精神风貌。愚公移山精神反映了一种不怕艰难、不畏挑战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我们面对困难要弘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既要正视困难和挑战的艰巨性,又要看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和光明未来,充满信心,迎难而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今天仍在\'移山\',不仅要移产能落后、市场僵化之山,移制度缺失、腐败蔓延之山,而且要移社会失义、道德滑坡之山,移敌国渗透、阻碍和平之山!这么多阻力和障碍,都需要共产党一个个去战胜,一个个去征服,时代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不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之后,我们先后来到王屋山愚公挖山处,参观了愚公故居,进行了搬石登山比赛活动,深切体会到愚公移山的艰辛,参观了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愚公精神,民族力量;太行王屋,愚公故乡;愚公儿女,彪炳史册;难忘岁月,艰苦创业;继往开来,巨大变化\'五大主题展览。参观了济源城市规划展览馆、重走了朱德出太行小道、专门参观学习了济源水务公司的党建工作等等。一系列的现场和体验教学,让我们全面了解了愚公移山精神的起源、发展和在当代社会中的新内涵,也被先辈们战天斗地、克服困难修路筑渠引水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更让我们时刻体会到平时的工作无论多么困难,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通向成功。

学习愚公精神,关键是要继承和弘扬愚公精神,做好自身工作。愚公精神是敢于正视困难、勇于担当、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干事创业精神;是锲而不舍、挖山不止、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顽强拼搏精神;是打开山门、扩大开放的开拓进取精神;是同心协力无私奉献的团结协作精神。总而言之,愚公移山精神的关键是\'干\',敢想敢干、务实重干。

学习愚公,就要学习他那敢为人先、感想敢干的魄力。绝对不能因为客观条件的落后, 就禁锢发展的思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理所应当地 \'不能、不会\'.要破除畏难思想,主动寻找发展路子,迎着目标拼命干。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质监部门作为政府主管质量部门,如何助推我市企业提升发展效益。需要我们突破思维定式,积极转变职能,深挖部门潜能,建设服务型机关。一是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实行\'导航\'、\'护航\'服务,上门送质量、计量、标准化及特种设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早提示;对急需的检测需求,特事特办,第一时间安排,指导企业选择科学的质量、计量、标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尽早让企业投产形成生产力,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添油加力、二是帮助企业增效提质。全力打造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开放检验检测实验室,免费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专业指导服务;开展能源计量技术服务,助推重点耗能企业降耗节省成本。加大免费培训力度,召开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会、观摩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扶优培强\'活动,以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为引导,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基础,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争创名牌,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使县域企业成为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推进器。

学习愚公,就要学习他那说干就干的精神。任何一件重大决策都会遭遇不同意见,正如愚公移山之举同样遭遇了智叟的嘲笑和否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有说干就干的魄力。我们只要确定了正确的目标,就要付诸行动,说干就干,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没有力排众议的魄力,而是在各方利益博弈中纠结不前, 将时间花在无意义的争论中,必将丧失良机。其次,一旦确定了工作目标,就要按照三化工作法要求,对每项工作实行表格化管理,定人、定时、定责、定奖惩,利用倒逼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在第一时间快速运转,争取早日达成目标。

学习愚公,还要学习他干就干成、务实重干的作风。愚公在挖山的过程中受阻很多,但他矢志不渝, 挖山不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我们要学习愚公\'干就干成\'的决心、毅力和精神。我们干事业,最需要的就是毅力。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准备干一件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排除万难把它干好,而不是边走边看,遇到困难就想回头或换方向。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就要始终如

一、坚持长久,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朝着既定方向努力工作,任何岗位,只要认真负责勤奋努力去做,再平凡的岗位也一样可以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来。其次,\'挖山\' 应该使巧劲而不是蛮力。我们必须学会用智力和知识武装自己,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身作则,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活到老学到老,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没有知识的带动, 发展就难以跳出窠臼。 再次,干就干成必须要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多听取群众、企业等服务对象心声,多一些付出,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行动,少一点怨言,少一点懈怠,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实现 \'事半功倍\'.

推荐第5篇:重温《《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重温《《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近日,我偶翻初中语文课本,重读《愚公移山》一文,又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以前学习《愚公移山》时,虽然在笔记上记着学习愚公“挖山不止,持之以恒”的精神,心里却想着,愚公为何不搬家呢?如果早早地搬了家,那样可以省下多少劳力又多创造多少财富呢!现在想来“移山”与搬家各有一番道理。 移山贵在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太行,王屋二山看起来是多么庞大、雄壮,北山愚公又是多么渺小与卑微,然而,看似渺小的愚公却立下了一个大志——移山,为后世子孙造福。在他的带动下,全家人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挖山。愚公明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上一代人创造下丰功伟绩,搬走这两座大山,子孙后代就可以免受“出入之迂”之苦,愚公这种挖山不止的精神,似乎像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但他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不可改变的,经过人们的努力,终会将它改变,征服,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需要的便是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挖山不止的精神。

然而,“搬家”也并非没错,“移山”是为了免受“出入之迂”之苦,而“搬家”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并且“搬

家”与“移山”相比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创造更多的财富上,如此之利,又何乐而不为呢?不过是“移山”所得的好处,不仅在于自己,同时对他人也是一种方便,而“搬家”则是仅仅方便了自己。

但是,“搬家”并不意味着逃避,“移山”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我觉得在我们现代化的进程中,“移山”与“搬家”应紧密联系起来,既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工作,又要灵活地处理问题,应付万变的社会,只有如此,才能推动我们的现化建设向前发展。

推荐第6篇: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

传承愚公移山精神 推动旅游工作发展

市旅游局纪检组长 李江霞

通过在济源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为期五天的学习培训和情景教学,使我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坚定了做好旅游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做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实求真,求效求质求发展。只要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就能把我市的旅游事业抓实抓常抓出成效。

目前全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正面临着黄金价格低迷、资源枯竭、生态环保、经济下行压力等严峻考验,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机遇,找准推动全市经济破冰前行突破口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同时,

推荐第7篇:愚公移山心得体会(优秀)

做新时代愚公精神的传承者

11月11日,我们体育系全体教师在系领导的带领下前往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王屋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考察。

巍巍太行山,宛如中华民族的脊梁横亘在豫晋之间。而流传了千年的愚公移山故事就发生在太行山脚下。历史上的愚公携孙带儿,为了改变生活环境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了上帝而将两座山挪开。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该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崭新的时代涵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激发人的斗志,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正能量,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愚公移山的精神首先是敢想敢干、不满足现状的精神。在愚公的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他的去路,没有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不可能改变生活的现状,不可能改变发展的条件,这是愚公精神最主要的内涵。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

精神。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为了走出去,为了更好地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也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要走出去,要发展,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决不能满足于这样一种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要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好的发展条件。所以他要打开太行、王屋二山,开辟与外部世界更好联系、从而更好发展的通道 .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是知识与人才融汇的时代,我们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在全国高校蓬勃发展的大潮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加倍的开拓思路,不断努力进取才能有一席之地。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是按照既定方针,不达到目的决不动摇,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样的一种精神,使愚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所以一代又一代、世代无穷地挖山不止,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是愚公移山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涵。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团结奋斗的精神。他们全家老小、子子孙孙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就是要形成合力。不仅仅现有的人要形成合力,而且他们的下一代也要形成合力,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也要形成合力,子子孙孙无穷尽地努力下去。

我做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充分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并将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认真学习愚公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山”。

在这些山的面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它?是通过“搬家”来避开它或找领导请求帮助;还是像愚公一样明知困难却迎难而上,凭借自己的力量勇敢的克服困难。愚公的精神是他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敢于面对,这正是感动我们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不能捻轻怕重,把困难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把安逸的工作留给自己。这样既不利于工作的进行,也不可能在工作中提高自己认识和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应当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要像愚公那样,怀着一颗恒心,不搞轰轰烈烈,不尚夸夸其谈,切实把心思集中在真干事把行动用在多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推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座大山,重申、重铸、重塑党群干群之间的舟水之喻、鱼水之谊、血肉之情,在群众中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形象。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在工作中我们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我也坚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争做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者,把愚公移山精神始终贯穿到学院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我们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明天一定更辉煌,更美好!

推荐第8篇:愚公移山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按照现在眼光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市,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长县长汇报。如能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还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学习的傍样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做当代“愚公”:他们也知道大城市里经济待遇高,生活条件好, 但还义无反顾地奔向基层,奔向西部,奔向艰苦的地方。因为他们明白,“搬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改变不了艰苦地区的落后面貌。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车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有人说闲话的问题、做了惊天动地的好事切没有得到奖励的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蜜不可分。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篇2:《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在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清新从政文化建设活动中,我重温了《愚公移山》一文,感触良多。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

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有人说闲话的问题、做了惊天动地的好事却没有得到奖励的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财政事业不是简单的事业,涉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合理分配财政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遇到的困难也不计其数,只有向愚公学习,坚定为民理财的信念,排除一切困难,才能让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013年9月27日篇3:重温《《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重温《《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近日,我偶翻初中语文课本,重读《愚公移山》一文,又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以前学习《愚公移山》时,虽然在笔记上记着学习愚公“挖山不止,持之以恒”的精神,心里却想着,愚公为何不搬家呢?如果早早地搬了家,那样可以省下多少劳力又多创造多少财富呢!现在想来“移山”与搬家各有一番道理。 移山贵在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太行,王屋二山看起来是多么庞大、雄壮,北山愚公又是多么渺小与卑微,然而,看似渺小的愚公却立下了一个大志——移山,为后世子孙造福。在他的带动下,全家人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挖山。愚公明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上一代人创造下丰功伟绩,搬走这两座大山,子孙后代就可以免受“出入之迂”之苦,愚公这种挖山不止的精神,似乎像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但他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不可改变的,经过人们的努力,终会将它改变,征服,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需要的便是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挖山不止的精神。

家”与“移山”相比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创造更多的财富上,如此之利,又何乐而不为呢?不过是“移山”所得的好处,不仅在于自己,同时对他人也是一种方便,而“搬家”则是仅仅方便了自己。

但是,“搬家”并不意味着逃避,“移山”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我觉得在我们现代化的进程中,“移山”与“搬家”应紧密联系起来,既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工作,又要灵活地处理问题,应付万变的社会,只有如此,才能推动我们的现化建设向前发展。篇4:学习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学习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集中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的讲话《愚公移山》,再一次被这篇文章的精辟见解所感染。 《愚公移山》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夺取最后胜利、中华民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关头发表的。从此,愚公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愚公移山》中流传最广的名言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座右铭。愚公精神集中而形象地展示了我们党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愚公精神也体现在自然王国,《人与自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蚂蚁,也许是动物王国中最讲究集体协作的群体了。非洲蚂蚁在前进途中,倘若遇到一根刚燃过的木棒,一定会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爬上去,直到其它的蚂蚁能畅通无阻为止。这种抗争意识,这种协作精神,与愚公他们相比,也毫不逊色。众人划桨开大船,无论革命的成功或某项事业的完成,其中固然离不开某些个人的努力,但又离开众人的齐心协力? 60年代的雷锋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雷锋的旗臶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一个雷锋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下,我们的飞天工程,只有一个“航天英雄”杨利伟够吗?事实证明,只有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国家的支持,才能最终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毛泽东同志还在《愚公移山》中指出,“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 当今我们就是要像当年宣传七大路线那样,宣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已经遇到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有知难而上的开拓进取精神,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会实现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是保证成功的根本条件。大家知道前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根本问题就是信仰出了问题。

在《愚公移山》中,不仅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还要做“感动”上帝即感动人民群众的工作,使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能建立起必胜的信心,并赋予这个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不断挖掘创新愚公移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探索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途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基妇处为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大妇幼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重点打击非法接生,依法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切实加强“两个系统”保健管理,提高妇幼卫生信息统计数据管理等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妇幼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市妇幼保健院为业务指导中心、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二)加强依法管理,妇幼卫生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各县(市、区)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对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行许可准入,市卫生局每年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今年培训827名,合格812名。在发放《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上我们做到三个坚持:一是严格管理,规范颁发程序。二是坚持统一收费标准,做到公开透明,各助产技术服务单位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现象;三是坚持与妇幼保健工作并轨,把《出生医学证明》与两个系统管理有机结合。

2、为加强母婴保健服务市场的管理,我们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定期组织督导和检查。

3、今年我们以《河北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为依据,加强全市托幼机构的管理,同教育部门一起举办全市托幼机构管理培训班,在全市开展卫生保健“达标园、示范园”,进一步规范入园体检制度,针对个别县个别私立园存在新生不参加入园体检现象,组织卫生监督所加大执法力度严把入园关,向家长宣传新生入园体检和定期检查的重要性。

4、加强甲型h1n1流感督导和宣传教育工作。今年我们

对25个县(市、区)托幼机构预防甲型h1n1流感工作,进行了拉网式的检查,对发现有问题的托幼机构,提出建议进行整改,并责成妇幼保健机构对托幼机构预防甲型h1n1流感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验收。

(三)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新筛”工作是我市近两年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在2009年初,市卫生局就将“新筛”工作作为评价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的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凡筛查率达不到标准者,取消年终评选“妇幼卫生工作先进县(市、区)”资格。各县(市、区)认真安排部署,积极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形成了以市妇幼保健院为筛查中心,具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为成员的三级筛查网络,全面的开展了以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为主要内容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我们在开展过程中,注重典型引导,积极推广开展工作好的县市经验,逐渐形成了“新筛”工作模式。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筛查率。各助产单位通过开展讲座、入院宣教、致孕产妇一封信、电话宣教、电话预约等方式对每一个孕产妇和家属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意义,征得理解和支持,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完善机制严格要求,各县(市、区)以妇幼保健院为依托,通过授课、观摩、培训的形式,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各助产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从细节入手,严谨工作,质量控制。采血医院的质控员收集血片,妇幼保健机构把关,检查血片质量不合格的及时退片重采,最 后交市妇幼保健机构进行筛查。严格《采血、递送常规》进行操作,在筛查的各个环节,要求各助产单位筛查内容登记要清、详、实。妇幼保健院严格把关,严格查看,保证筛查的工作质量。

(四)“降消”项目工作全覆盖,实施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项目县从2005年起在政府支持下开始设立贫困孕产妇救助基金,2008年我市用于贫困孕产妇救助资金2109.15万元,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2008年至今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免费接送孕产妇住院分娩36810人,资助16903名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2009年全市住院分娩率99.04%,较2005年(89.66%)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7.26%,较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加强培训,提高产科人员素质。宣传到位,群众家喻户晓。每年派驻县专家赴项目县蹲点1-2个月指导工作,提高乡级助产技术服务水平,增强县级孕产妇抢救中心危急重症抢救能力。

(五)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三网监测的准确性。 我市承担国网监测任务的是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北市区妇幼保健站、保定市

一、二医院、保定市一中心医院,承担省网监测任务的是安国、徐水和涿州,2006年,涞水县纳入了国网,同时承担“三网监测”任务。国网监测增加了南市区和新市区,只承担孕产妇死亡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两网的监测任务。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市级“三网监测”及年报表工作领导小组和质控小组,按照《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方案》,对承担监测任务的县(市、区)进行多种形式的篇5:学习老三篇心得体会

学习“老三篇”心得体会

《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毛泽东同志在战争时代的著作。这次由中共潍坊市12343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委员会组织我们学习这三篇文章,我深受教育。 “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为人民服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我们学习张思德同志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奉献的精神。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也是我应该从本文中学习的一个方面。作为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就一定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做事如此,做人也应如此。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对任何工作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慢慢积累起来的。由于岗位不同,经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也各不相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一个人快速成长的捷径。有些人就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很快,进步也很快,有些人就是不善于向他人学习,固步自封。如果在工作中,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总是在强调自己的意见,而很少顾及到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如何能够让自己的能力素质更上一个台阶?学习《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学习共产党员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今后我要牢记“满招损,谦受益”,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建议,经常看到别人的长处,时刻用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寻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加以改正。 《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教导我们:要像白求恩那样对工作精益求精。诺尔曼·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为了救死扶 伤,他付出自已的全部精力。同时,他又殚精竭虑,不断创新,致力提高医疗水平。早在美国治疗肺病时,他就发明了肋骨剪等医疗器械,有效地提高了肺病治疗效果。我们要从白求恩身上学习他那种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应用到工作当中去。不满足于工作不出差错,不满足于工作按部就班,对工作多做深入研究,将工作做细致。

愚公移山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力量和源泉。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每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重温《愚公移山》,发现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有时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解决矛盾的魄力,有时也是将矛盾和问题上交。而愚公面对两座大山这么巨大的困难却没有这样做。他没有将挖山的重任留给后人,而是统一了家人的思想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挖山的信念。 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不愿付出的努力。与愚公相比,我感到自愧不如,有时因为工作质量不高,而借口工作多、业务忙;有时做了一点工作,就觉得有了一种成就感;有时因为一直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而出现了疲倦思想。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只要有了愚公钻劲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工作出现偏差,后果将非常严重。要提高工作水平,就是凭细节看水平。比起白求恩同志工作的那个时代,现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优越,我们怎能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得更好?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中,要求我们再次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三篇文章,可谓有的放矢,受益颇大。通过学习“老三篇”,再一次使我清醒地认识自己,对照张思德、白求恩、愚公身上体现出的可贵精神,不断查找差距和不足,积极向实践学习,来弥补自身不足,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推荐第9篇:《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1

今天,我无事可做,便打开成语故事,翻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便读了起来,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得是: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于是,他便带领着子孙开始挖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日复一日的辛苦劳动,最终感动了天神,把山背走了。愚公他这种为后代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他虽然受到了嘲笑,但仍勇往直前、锲而不舍,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让我们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还有不半途而废。所以他的精神才流传到今天。

而我呢,也一样遇到困难就退缩,更别说持之以恒了。知难而退就是形容我的。比如:在暑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数学奥数练习册。我刚开始的时候很愿意做,以为很简单。可当我做到第二页的时候,就遇到的有几道题不会做了,就继续往后翻,可是往后却是越来越难,我就对妈妈说要读课外书,然后就不做这些题了,而去读书了。有一点难度就放弃,根本就没有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只有专心的做一件事而不三心二意,要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才会为我们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向愚公老人学习。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2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九十岁的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太行和王屋,挡住了他家的去路。愚公决定把山移走,他带着家人每天运山上的石土。有一个智叟看见了对愚公说:”你这么老了,有没有力气,还想对付那些土石,真是自不量力。“愚公却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有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则不会增高,哪有平不掉的道理?“智叟哑口无言。玉帝为愚公的坚韧毅力所感动,就命令天神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

愚公移山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意志有恒心,就不怕战胜不了困难。以前我一遇到难事就胆小退缩,唉声叹气。见到稍有点复杂的题就找妈妈帮忙解答,以至于做过的题还经常出错。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我应该向愚公学习,学习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习他的坚强意志和恒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3

其实有时候只要不怕困难,坚守斗争,定能取得事业或学习的成功,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最近,我们学了一篇文章《愚公移山》——愚公,以为90多岁的老翁,带领着自己的家人凭着心中的一股信念把挡在门前的大山给铲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21世纪是个人才竞争的社会,也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虽然只需要用头脑,不需要蛮力,但是坚持的恒心是一定要有的,如果学业半途而废。何来成功?如果不坚持锻炼,何来健康的体魄?如果不坚持照料果树,何来硕果?所以,坚持,恒心是每个想要成功人士所必须的,是亘古不变的。

上学期,长跑因为每天的坚持,都有所提升,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点点成功,可是寒假,没有老师的督促,有了懒惰的依赖,从来不去自觉锻炼,结果开学测验,都跌倒了低谷,成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所以,坚持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呀!我们还要原理坚持吗?哈、、除非自己不想得那仅有的'体育20分。

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只要我们再努力点,再给自己施一点压力,告诉自己,要坚持,胜利就在前方,这样,或许奇迹会发生,把应得的分拿回来,准备下一场的中考考试。

跳过“酸痛”,跃过“疲劳”,坚持下去,不怕困难,像愚公一样,保持信念,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因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4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他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古时候有个愚公一家人住在北山,门前有两座大山,他每次出门的时侯,必须绕过这两座大山,都要花好长时间。

这样的日过了很多年,愚公想,如果在这样下去,子子孙孙都要受到大山的阻挡,于是他决定把这两座山搬走,每天他都带全家老小来搬山,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派两个大力神把这两座山搬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我想起以前背三字经的经过,其实我努力去背了,可总是背后忘前,心里想,”这么难,不背了“结果到现在我还不能完全把它背下来,今天我读了愚公这个故事,以后我应该像愚公那样坚持不懈,加倍努力去学习。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我今后的学习,道路上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只要坚持愚公精神我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的。

推荐第10篇: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 二是作为毕业班的我们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当然在授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知识蜻蜓点水,这是不够的。

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围绕“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来展开。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我比较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所以讨论得还不够深入。

3、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非常的一种方式。在授课中,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还不够。愚公反驳智叟的一段很有气势的话,可以尝试同学模仿这种坚定的口吻来朗读,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齐读这个环节也就删掉了。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习兴趣浓厚。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第11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篇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篇1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大概的内容学生早以有所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接下来就把我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注重学生预习的指导及培养。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课前我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课堂学习时提出,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好习惯。在本节课中能发现学生们真正的去预习了,真正的去思考了,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四处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生们在组内能够大胆发言,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语言不是那么周密,但却能看出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知识学习的互补,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 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自学的能力。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创设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并且将重点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然后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寻求,发现问题的答案,然后在组内交流,做到了指点多,讲的少。

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创设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同时也使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初步的感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领会了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

总之,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但是,我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学生在最后汇报的时间不够,有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其实,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篇2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 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二是作为毕业班的我们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当然在授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知识蜻蜓点水,这是不够的。

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围绕“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来展开。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我比较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所以讨论得还不够深入。

3、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非常的一种方式。在授课中,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还不够。愚公反驳智叟的一段很有气势的话,可以尝试同学模仿这种坚定的口吻来朗读,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齐读这个环节也就删掉了。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习兴趣浓厚。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第12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是根据《列子·汤问》中同名故事改写的。《愚公移山》用主谓词语作标题,点明本文是写愚公与其子孙移山填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热情赞美为达到某种理想,敢于奋斗,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毛泽东主席曾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批判地运用这个故事,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赋予这个故事以新的内涵。 设计理念: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注重语言积累,注重语言训练,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清层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会写的字。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认真听一首歌曲。(彩屏显示:MTV录象课件《愚公移山》)(生听)

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谁知道歌曲名字叫什么?听着江涛这高亢激越的歌曲,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想些什么呢?(生谈)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看来,同学们和老师一样,也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打动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神话故事。

(师板书课题,然后生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①、同学们请看题目,“愚公”本意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 ②、从这个题目你看出什么?有什么疑问?(生答,师肯定) ③、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00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1)、通过读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吗?哪个字读音你想提示大家注意?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愚公为什么下定决心要“移山”,移山遇到哪些问题,结果如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按照:移山原因→准备→过程→结果划分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学生自主学习。

故事中的愚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细读课文,可以轻轻地读,也可以默默地读,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与同桌和前后桌讨论讨论,一会向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细读课文,看得出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很强,有的同学还勾画出了重点句子。下面谁愿意来说说:愚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愚吗?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采用横比、纵比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体会愚公不愚,反而聪明、智慧。

(2)、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①、抓住愚公与家人的争论:(电脑课件出示) 体会愚妻的关心和愚公的坚定不移的移山决心,并指导感情朗读和分角色朗读。(适当板书:不怕困难、无私奉献)

②、抓住愚公与智叟的争论(电脑出示对话) 体会智叟不智,惧怕困难,自以为是;愚公不畏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板书:锲而不舍)分角色朗读和一人扮两角色朗读表演。

③、组织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板书:勇于探索)

四、质疑拓展,升华主题:

1、我们今天要不要发扬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加深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出:

(1)、“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今天仍然要发扬下去。 (2)、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3)、在“五·一二”大地震灾难后,全国上下要不怕困难、战胜灾难;伸出援手,无私奉献!这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新内涵!

2、再放《愚公移山》MTV。(1)、师朗诵歌词。

(2)、最后一部分师生齐唱。

3、总结提升:

(大屏幕出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全班齐读)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愚公移山”精神永驻!

板书设计

14、愚公移山

不怕困难

无私奉献

锲而不舍

勇于探索

第13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愚公移山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翻译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教学反思《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会“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决心之大,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感动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顺势问他们“智叟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比较自私,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

第14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四、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五、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六、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

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案参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第15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篇1:《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 二是作为毕业班的我们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014.03.26 篇2: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办事要有勇。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过程当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争辩??。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辩论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

精神。学生要想有力地反驳对方,必须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和证明其观点的论据。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即“抓小辫子”才结合自己的资料加以反驳。这样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张扬个性。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篇3:《愚公移山》教学过程及反思

《愚公移山》

创新整合点

1.播放flash动画《愚公移山》,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试一试,连一连,由两个学生到前台,一个指明,一个连线,检查学生重点词语掌握情况。

3.各抒己见,探讨主题,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播放mtv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传统名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又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在艺术手法上,本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鲜明的对比、生动的细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

这篇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愚公身上坚忍不拔、敢于斗争的精神,足以激励学生志存高远、勇于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愚公移山》故事浅显,易于理解,但对少数词句仍会存在疑惑,需要老师加以指点和明确。对于分角色朗读,学生会很积极,应借此发动学生朗读精彩语段,体味人物感情。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神话结尾,要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目标:理解神话结尾,学习愚公精神

1.flash动画《愚公移山》,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愚公移山》

3.4.朗读障碍

篇 (体裁),选自《 》,相传此书是战国时期自该书的课文《 》。

( ) ( ) ( ) ( ) ( ) 入之迂 箕畚 穷匮

( ( ) ( ) ( ) 龀 一厝 朔东

5体感知课文

6.出不能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然后组内交流解决。

7.检查重点词语掌握情况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

创境导入:播放出示并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预习检测,扫清(1)文学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是一所作,以前我们学过出(2)生字注音

惩山北之塞 出

) ( ) 亡以应 始、分角色朗读,整自主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标试一试,连一连,(1)杂然相许 (水的南面或山的

北面)

(2)河阳 之北 (草)

达于汉阴

(3)如太行、王屋何 (赞同)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穷尽)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把······怎么样)

8.情节探究

找出贯穿全文的一个词__,它引出了愚公的一个大胆的想象,开始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险在哪里——“方七百里, 高万仞” 背景

为何平险——“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开端

平险进行——“率子孙荷担??始一反焉” 发展

反对平险——“笑而止之曰” 高潮

平险结果——“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结局

9.人物形象分析

围绕平险主要写了哪两个人?

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板书

愚公 智叟

目光长远 对比 目光短浅

大智大勇 自作聪明

坚持不懈 安于现状

10.各抒己见,探究主题

有人认为,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11.拓展延伸

本文为何以神话结尾?

12.当堂训练

(1)请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2)考考你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本文故事的古代神话?

13.自我小结(如思想启示、写作手法、文言知识积累、对征服自然的认识等)

14.推荐作业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200字左右)

(一)在家庭会议上

(二)愚公智叟辩难

15.播放mtv《愚公移山》

宣布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语感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师生互动过程中,碰撞出了智慧和思想的火花,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

延展了课堂宽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思有所悟,悟有所得,达到了预期目的。

授课过程中,我注重放手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文意的疏通,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解决,他们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在探讨交流中,培养了能力,锻炼了思维,从后来学生提出的问题看,超出了老师的预料。如“箕畚”能否拆开来解释,“荷担者三夫”中的“三”到底是实指还是虚指,又如“且焉置土石”和“始一反焉”中的“焉”意思是否相同等等,既扩大、巩固了学生的文言积累,又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了本文思想主题,可谓一举多得。

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我先放了一段flasn动画,自然引出课题,课的结尾我播放了《愚公移山》mtv,滋润了学生心灵,增加了课堂厚重感。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点遗憾,那就是对愚公性格特点的分析,因为担心时间不够,没有充分展开,稍嫌仓促,不够深刻。

篇4: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曹刿论战”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曹刿论战”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曹刿论战”课后反思

这几周二年的孩子们学习了《曹刿论战》和《愚公移山》两篇文言文。与之前相较,我发现如今孩子们对所学知识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跟着文章思考,并且会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曹刿论战》时我先介绍了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在一起翻译作品时,大家提出了各种问题。先是就“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展开讨论,是三鼓之后开战还是击三次鼓,一边击鼓,一边作战?为什么强大的齐国不直接作战却等着三鼓之后,后又对曹刿的才能提出质疑,“夫大国,难测也”,为什么曹刿就凭决定击鼓的时间赢得胜利?众说纷纭。

虽然一些问题我知道答案,但是具体的所以然我还真没特别的把握帮孩子解答,最后查了些资料知道当时齐国的大将是他们熟知的“分金齐鲍叔”的鲍叔牙,大家明确了时间点是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虽然开始瓦解但仍存在,击鼓一是为了提醒我军准备出击,调度军队,二是告知对方要进攻,三鼓之后开始作战。并简单介绍了文章简略提到的战争部分,曹刿怎样运用战争中的“夫战,勇气也”,机智的战胜了强大的齐国。一双双求知的小脑袋才一副就此罢休的了然样。并且高度赞扬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有的同学还提出鲁庄公也不错,作为君王虽然高高在上,但起码他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才最终让结局逆转。孩子们都有收获。

学《愚公移山》的时候各种问题又开始讨论啦,为什么愚公不开凿隧道,为什么结局要有神仙帮助,不帮助他能否成功,有的还提出结局大力神的帮助只是作者的美梦,对愚公恒心的肯定。孩子们的思考让他们对下文更有兴趣,更积极的去翻译探究文字,我会继续听他们奇思妙想的提问,和他们共同学习讨论,希望我们都能学到愚公知难而上,不怕困难的坚持和勇气。

篇5:观看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评析doc 观看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的评析

双江中学 普秀萍

在网上学习了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之后,让我眼前一亮,受益匪浅,以往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在字词句的对译中花费很多时间,即便在此过程中花了很多心思,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还是不好。常常是费力不讨好。只讲重点词,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意思还是不甚明了;逐句翻译,既耗时,又未能突出重点,最主要的是,学生还嫌啰嗦。文言文字词的教学,真是令人头痛的事情。下面就谈一谈自己一点肤浅的感受。 巧设情景去导,让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充满情趣

我们看,钱老字词的出示,都是在疏通人物关系中出示的。要知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他们已经不感兴趣了,他们觉得是小儿科,不屑于学习。但是,对于疏通人物关系,他们却兴趣盎然。钱老字词的出示,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其实,这样的方法,就是作为老师,也能够激起兴趣来从课堂的一开始,在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时,考察了学生对该文的预习情况,钱梦龙先生就是让学生们朗读一遍文章,再读完之后让学生们首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个问题的。这种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之后带领学生们先讨论其他人物对“移山”的态度,故意留下愚公。主角登台,必须安排专场演出。“愚公笨不笨”,有极强的思辨性,教学对象又是初一学生,能否讨论出结果来,全在教师如何引导。

《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2、意思在质疑中明了

我们看钱老从来没有问这个字什么意思,而是在问其他问题的时候,把字词带出来了。如问“那个遗男几岁了?”把“龀”字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而“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一问,又把“遗男”和“孀妻”两个词掌握了。钱老就这样,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的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也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 以 “小聪明”作引子,学生自然得出“大聪明”的结论,由此引出“大智大勇”、“大智若愚”一串连锁的词语。“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教者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3、理解在导入中深化

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个句子,有几个知识点要讲:一是解释“遂率”“荷担”等词,二是主语的省略。钱老却不是提出这个句子来讲这两个问题,而是用导入的方法,用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他是这样提问的:参加移山的一共几人?三个什么样的子孙?你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去了?那你们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成分?主语应该是谁?这样的导入,充满情趣,每一步的难度不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文言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了。

第二,善立轴心去导,让文言内涵的挖掘脚踏实地

文言文较之现代文,更加惜墨如金字少意丰,更需要反复揣摩咬文嚼字。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能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钱老深谙此理。因此他提倡

为了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所以教学要讲求“设计”,要“定线”——也就是找到一条最少迂回、时间上最宝贵的捷径。他提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做“减法”——尽量减少那些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能够目标集中,环节简明,路线清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善于挖掘焦点问题、妙点问题、热点问题,并以此为主问题支撑文言课堂,使文言教学头绪少,挖掘深是钱老文言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这样总结:

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其中一个表现是“预设”的传统理念遭到严厉质疑和批判,“生成”之风越刮越猛。在这种背景下重温钱老“教师是主导”的理念,倍觉体贴和温馨。钱老是高度讲究课堂设计的,他的“导”,不是逆其势而“牵”,是因势利导,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顺势而“导”。他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

所以,钱老的课堂,从整体上来看是大刀阔斧地改革,从细节来看,却无不细腻、圆润。体现在文言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既开阔,细微处字词句的咀嚼又极精致深入,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因为导得巧,导得及时,导得到位,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钱老的导,来自于自己对教材独到的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来自于导出潜能、导出规律、导出乐趣的追求,所以不管是字词句的积累学习,还是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感染,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也正是在钱老的启发下,在文言教学中,我也把对文言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作为首要任务,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牵一发动全身的轴心问题,提挈起全篇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学的层面得以不断翻新。

总之,以钱老的《愚公移山》为起点,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种文言教学境界:在整体阅读中培养情趣,以情趣带字词,以字词促升华,情意趣智,听说读写观察辩论融为一体,让学生潇潇洒洒走进文言文天地,痛痛快快的感受文言魅力。文言文的教学,也完全可以通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熏陶和谐共振,以达到形成学生语文涵养,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人文精神,铸造高尚人格的目的。也正是在这样的理想的激励下,这些年来,在文言教学中,我投入了较大的热情和较多的精力,在文言情景化教学、诵读教学、整合教学、仿真教学上都做了一些探索。并以后面展示的几个并不成熟的课例,就教于大方之家。

第16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②、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启思、点拨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听歌曲《愚公移山》,创设情境)

这首歌曲改编自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的故事。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也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三)、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思考: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四)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

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2、翻译方法指导: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3.通过几个重要的句子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 (1)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挖不平呢? (2)、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3)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五)、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其中哪些人参与移山?他们各抱有什么样的心态? 教师点拨:

愚公、智叟、愚公之妻、邻居小孩、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中愚公、愚公之妻、邻居小孩、子孙荷担者三夫参与了移山; 愚公:高瞻远瞩,坚持不懈;智叟:目光短浅,嘲讽阻扰; 妻子:关心,提出问题;邻居小孩:愉快助之

2、移山工作做起来顺利不顺利?遇到困难?请从书中找到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点拨: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困难。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②“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4、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是愚公精神?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6、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1.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2.衬托

以两山高大衬托移山艰难

(六)拓展延伸,能力训练。阅读《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请学生欣赏三幅《愚公移山》图片。

(八)教师朗诵下列诗歌,机器学生建设四化的激情。古人愚公能移山, 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做新愚公, 四化大业早实现。

(九)布置作业

1、翻译课文。

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注意多角度立意,力求创新。

第17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

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案参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第18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五中 王路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2、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发扬寓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5.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画——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欣赏《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大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愚公发展的观点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对比衬托——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探讨与反思】

1、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重点应是解释难词、难句。难词主要是多义词。虚词可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讲解。

2、朗读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3、这个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对它又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使课堂的气氛活泼生动。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第19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感动过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针对本文的教学,侧重不同,方式各异。在追求创新的众多教学设计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师生以现代人的眼光反观“愚公移山”的行为,进行了诸多批判:愚公移山是缺少科学精神的蛮干;愚公移山成功的不可能性因素众多;愚公具有“暗黑”本质„„这种大胆的质疑精神和探寻意识是值得称赞的,但这种“过度解剖”有悖于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体系,有损于寓言文体的教学解读。愚公移山的行径符合我国民族精神中“知其不可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内涵。进一步说,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对《愚公移山》一文的解读应基于本文的寓言文体特点,就文本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哲理所在的“愚公精神”——不畏艰难的气魄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以此为立意点,在教学过程中避开了学生有关“愚公愚与不愚”的讨论,主抓愚公人物形象的正面分析。首先以学生学过了的较为熟悉的寓言故事引入作家严文井有关寓言的形象描述,借此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分析故事,体会哲理。而后以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移山的目标是什么?移山过程遇到哪些困难?移山的结果怎样?从中你发现愚公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在基础情节分析过程中将“文”与“言”相融教学,得到对愚公精神的初步认识。而后引领学生分析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不同之处,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中体现的愚公之“智”和智叟之“愚”,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的作用,故事结尾添加神话人物的用意,目的都是更为深入地体会愚公身上的精神品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有关愚公形象的思考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精神内涵的理解内化,谈课堂收获使学生将心中所想由口而发,老师亦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吸收水平。

本次公开课中我也习得了不少的经验,反复的打磨是提升的好途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体可量化,不能大而不实。课堂上对学生的点评话语应引导性与鼓励性兼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错误点,不能就学生的问题生硬指正。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等待多种思想的出现与碰撞,等待学生思考的深化与完善,不能急于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

一次次的磨炼总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不足,一次次的锻造亦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进步。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愚公精神,敢于挑战,持之以恒。

第20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

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 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 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 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

二、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引导:

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

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

《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

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

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

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课外作业

(一)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

(二)完成配套的《伴你学语文》中本课作业。

愚公移山现场教学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现场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