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与课堂策略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4 07:42:2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堂创新教学设计策略

课堂创新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流于形式的一般设计或粗糙设计,最终会导致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因此,我们提倡以教材为依据、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创新设计,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创新课堂设计的一般原则

1.根据教师的自身素养进行设计。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角,好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个性色彩,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简单照搬别人的东西,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为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自身的特长、优势,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如驾驭课堂,展示自我风采。

2.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设计。教材是设计的依据,任何创新设计都必须建筑在充分研究文本的基础上,而研究文本的首要任务是辨识其与其他文本的区别,例如体裁、主旨、表现技巧,乃至该文本在本年级、本书、本单元中的地位等,进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采取何种创新设计的方法。总之,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设计策略。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学设计应树立学生观,为学生而设计、为学习而设计是创新设计的基点。学生是课堂设计水平高低的真正评判者,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推测学生的理解。创新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先前已有的知识积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等,都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例如点评法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设计,但它更多地适合于基础较好、有相当的评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简单照搬别人的做法,最终极有可能落个出力不讨好的结果。总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者,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有效接受作为创新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4.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进行随机生成设计。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监控的产物,但课堂却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创新设计应是动态性设计,应留有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随时调整的空间,特别应抓住课堂上即时出现的亮点进行创新设计,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二、创新课堂设计的基本技巧

1.找准创新设计的切入点。

语文课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这就给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制定带来了困难,但也正是这个特点为语文创新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单一。创新设计时,教师一定不能患得患失,要舍得割爱,择其一端而不及其余。也就是说,创新的前提是确立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且这个切入点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有价值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既符合教与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例如,对于《项链》一文,一般的设计可能会考虑到这是一篇小说,因而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对人物进行一一分析,请学生复述情节,梳理、分析写作技巧等。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玛蒂尔德是可怜的还是可恶的,值不值得同情”这一问题作为本课设计的切入点,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佐证材料。因为这个点关涉到主题的理解、人物性格的把握、呈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等,所以它是能牵动全文的,是科学的。这一设计,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如,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们通常会要求学生分析文章写了哪些景,抒了怎样的情。但这并非本文的难点,也非本文的核心,这时,我们不妨以“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作为本课创新设计的切入点,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难以表达的“绿”具体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进而在学生的探讨中明确:观察方法——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思维方法——联想和想象;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这一设计既充分凸显了教学难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又能指导学生如何写好写景抒情散文。

2.打破常规的流程。教学自有其规范的程序,严格执行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实则容易导致刻板而失去生机。只有打破常规流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大多数教师会按照说明文的要求进行分析,通过列图表,让学生分析通过什么云能看出什么天气。如果我们能抓住“看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关于云的句子(学生未必能找全,可互相补充);教师再出示几幅云的图片,读一些文中关于云的非特征性的句子,要求学生根据有关内容找出相应的图片(可能找不出);教师再读揭示云特征的句子,要求找出相应的图片(学生很快便能找出),进而要学生说说,为什么先前找不出,而现在一下子就能找出;最后归纳出: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显然,这要比直接告诉学生“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效果好得多。

3.激发探索的兴趣。在创新设计时,教师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瞄准求知点,发展思维。例如,《庄暴见孟子》是一篇文言文,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文字梳理不成问题,教学中不必过多着力,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到本文难以理解的两个点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孟子的论辩艺术。我们可以先呈现学生熟悉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进而追问在这个故事中齐王听的是什么音乐、是和谁一起欣赏的,故事虽然熟悉,但学生可能还没有想到这一点。然后请学生根据《庄暴见孟子》提供的信息,推断上述两个问题的结论:一个人听的(独乐),听的是流行音乐(直好世俗音乐)。孟子对齐王的这一爱好持什么态度?批评。为什么?因为孟子主张与民同乐,主张听“先王之乐”。至此,文章的主旨就自然而然地被引出来了。最后我们再将原文进行压缩,将压缩过的文字呈现给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看看效果如何。如此一来,学生自然就会很快明白孟子迂回曲折的说理艺术了。

4.变换教学的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是无须争论的观点,但怎样体现呢?多设计一些问题不失为一种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应更大胆一些,经常变换一下教学模式。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设计成评点课。脂砚斋曾详细评点过《红楼梦》,课前可先选取一部分作示范,要求学生在课前试着对其余部分进行评点(每人或每组可评点一部分课文内容);课堂交流中,学生还可以对脂砚斋的评点和其他同学的评点进行再评点,并说明理由。这种做法符合显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的新课程理念,也符合研究性活动教学的要求。

再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写出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大雷雨》(奥斯特洛夫斯基)中的卡杰林娜、《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等女性的比较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掌握结合人物性格、性格成因等因素分析作品时代意义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当导演,改编文学作品;可以比较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与原作品的区别;甚至可以进行生活化设计,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课堂教学。

5.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创新设计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存在,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设计中故意露出破绽,诱导学生质疑,并将学生的质疑作为很好的课堂生成的资源;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多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阿Q正传》,不应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现有的对阿Q评价的范围内,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中阿Q的意义对文本进行多样化解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阿Q”。

其实,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教师有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思维,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就一定能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课堂设计。

当然,创新只是手段,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一味猎奇,而必须建立在明确的目的基础之上,必须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推荐第2篇:小班化教学课堂策略

小班化教学课堂策略

(一)

所谓小班化教育,是指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较少班额(不超过30人)的教学班级之内,按照其特有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育形式。在课程设置上,它强调人文精神,重视统编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统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统一,为学生构建起多元化、生活化、体验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新场景。

等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是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主人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是从小班的特点出发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在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主要探讨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体现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原则和策略。加大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班化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其策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主体化参与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发展。人的主体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在活动中发展的。

活动教学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教学的主体,活动教学策略的制定,内容的确立,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在活动教学实践中,只研究和把握住学生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切实富有主体性。

参与教学的策略,重点是在小班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这种参与是一个积极而有贡献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参与策略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发散性思维活动的锻炼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小班化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甚至激列的争论,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额少,教师不用担心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 会预习。

(2)会提问。

(3)会讨论。

(4)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

(5)会反思。

二、合作化互动策略,主要是生生互动。

互动教学策略,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独自站讲台,让学生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有提高学习成绩的成效。促进了多角度的交流,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为打开师生交流的局面,教师想方设法改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教学交往的潜能。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挖掘生生互动的潜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运用开放型、交往型、体验型方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进行小组学习、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生生互动的参与热情。通过生生互动,学生真正建立起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责任,从而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实施的。

(1)会组织。在实践中,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

(2)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自告奋勇”。做到了“谦让”和“自告奋勇”的矛盾统一,就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

(3)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

(4)会评价。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讨论时的评价(学会赞同、反对、补充);作业时的评价(同学间互相批改作业)。

三.教育均等.充分.个性化落实策略。

小班化教育避免了传统大班额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弊端,在小班,人的主体性更能得到体现,人的素质和个性化发展更能得到充分的培养。由于每班只有30人,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资源程度、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与机会都大大提高。

班教学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变得更加精致,小班教室里专门配备与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优质的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增加了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的频率,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民主、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

单纯的人数减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开发每各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像服装的量身裁衣一样,为小班的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均等性、主体性、充分性和合作交往原则。对每一位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让学生充分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同学间彼此沟通,培养学生社会合作交往能力的生活场所。 要深入研究、改善分组方式,对小组学习加强指导,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在智力类型、认知风格、性别与个性特征等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之间的感染和影响达到最好效果。此外,加强 对小组学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如如何发言,如何交流,如何讨论,如何归纳,如何相互评估,如何参与集体竞争,如何调节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等,也是在分组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分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深入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掌握每组同学的学习状况,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小组学习。

综合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了活有序、散有点,思有创、学有趣的目的。

小班化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急切要求的教育,对小班化教学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加快专题研究探索的步伐,让小班化教学结出丰硕之果,为提升我校教学质量做贡献

其中第二章中“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明确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的要求:

1、要增强合作学习。提倡合作,是把同伴当作共同分享的朋友,以合作的态度在学习中共同探索。

2、合作学习要关注每一个。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理当关注小组中的“每一个”,让学生不局限于以前的成绩和个人需求,更主动的学习。增强责任感,节约学习时间,为教师提供更多观察和评价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3、合作学习要强调参与性。参与的机会多,即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将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安排若干个可供小组同时学习,并用小组合作学习技术保障组内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4、合作学习要力求精致化。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学内容,合作时机,参与人员的选择,合作流程、信息反馈,学习评价的设计要利用同伴间互动互助。

根据这四点要求,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觉得自己还没能做到真正的小班化,尽管人数上已经是小班,但是小班所特有的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以各种形式展现个性的方法以及富有实效积极多元的评价这些都还在探索中。在平时的备课中,我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体悟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谛,很多环节设计更多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在备课的时候,还是要多研究文本,多研究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小班的优势。

推荐第3篇: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设计策略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离子键中离子键的概念: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学生容易把相互作用理解为相互吸引,解释相互作用时我是边演示,边讲授‘当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由于存在电子层和电子层、原子核和原子核是相互排斥,当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

(二)有效“习题教学”

首先 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全面剖析,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 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 以及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 也是中学化学教育评价的趋势。其次, 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 要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 在课堂新知识教学后进行处理, 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 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共价化合物时,可以选择以书后练习题为例,分析并且引出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再者, 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 选择难度适合、考查点适合的题目, 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有的教辅习题质量较差, 挂着新课程配套资源的字样, 内容却是原来教辅资料的简单重组。在新课程实验区, 教师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后, 学生不会做教辅中的习题, 教师不是对习题进行筛选, 而是将习题中涉及到的内容( 新课程中不作基本要求的内容) , 在课堂上进行大量补充, 这是不倡导的错误做法。

(三)有效“提问”

设置合理台阶 本人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的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实验-自主探究-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首先,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干电池产生电流使小灯泡发亮,电能是由什么转化来的?然后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4】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设置如下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1.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会放出氢气?反应中电子如何转移? 2.铜片接触到锌片时,为什么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子的转移有什么改变? 3.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

推荐第4篇:开放课堂与教学设计

到发展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

今天学了开放课堂与教学设计,来,我们一起分享。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渊源于斯皮罗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

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重学习者的心态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养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 它要求课堂教学做到:一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三是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放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开放式的教学,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设问题情境——点拨——精心设计习题——指导归纳。

2、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实施因材施教——拓展思路。

3、创设情境——引导参与——巩固算法——总结体验——归纳整理。

4、激发爱好——探究算法——深化提高——拓展延伸——迁移发展。

5、初步感知问题——探究——运用新知——整理反馈

开放式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尊重、宽容和欣赏。学生在平等、宽松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2.教学内容更趋时代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3.更重视让学生会学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4.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5.学习结果多元化。不再过分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思维习惯解决问题而产生多元化的学习结果。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开放教学,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去探索,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可是,在我们的课堂,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本应舒展身心、放飞想象的课堂,看见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标准统一的军人姿势,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有时看到的快乐教学是“身动心不动”,自主、合作和探索的学习方式很少见且往往流于形式。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课堂一样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还是保留了那种“封闭式”的教育模式。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开放策略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开放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是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良好的情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只有在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展开,学生学习才会开放心灵、大胆想象、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在教学时,我打破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变换形式,以促进平等交流;在问题探讨交流时,让学生到讲台上以“小老师”的身份出现;当学生有疑问时,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交流讨论;允许学生充分表现,宽容探索中的错误,使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尝试。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推理》时,我就让学生六人为一小组,进行探讨。特别是课本中的这样一道题:“小玲有6种玩具:熊猫、松鼠、小狗、洋娃娃、小喇叭、手鼓,放在右边的玩具柜里,熊猫放在洋娃娃的左面,小狗的上面;松鼠既没有放在小狗的旁边,也没有放在洋娃娃的上面;小喇叭不在小狗的旁边。”我让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手里的学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己找条件,自己纠正错误,说明理由。教学中,我让学生敢想、敢做、敢玩,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始终会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开放课堂学习材料,创设学生乐学氛围。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在原有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又增添了一个虚拟世界,教学时空发生了重大变革,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就好比我在执教《搭配中的学问》时,我就创设了一个笑笑过生日的情景,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材料来进行教学。第一环节:笑笑过生日选新衣(搭配衣服);第二环节:出发去肯德基(搭配路线);第三环节:小朋友们见面握手(算出握手次数);第四环节:进肯德基选择食物(搭配食物);第五环节:结束后留下电话号码(搭配数字);第六环节:欣赏成语故事《田忌赛马》(懂得搭配自古就有)。在这一系列的材料中,我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用一条主线串连起来,让学生展开讨论,由于每一环节都选用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材料,所以学生兴趣高昂,讨论激烈,发言争先恐后。这些材料无一处不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没有任何的学习负担,有的是快乐和帮助别人的那种乐于助人的思想渗透。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这诸多的情况及实例,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感悟数学的思维方法。许多数学问题,如果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他们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他们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的形象化,生活化。学生更容易掌握。

三、开放课堂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是一个促进个性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只有开放知识结构和问题的探求过程,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一个(转转盘)游戏让学生比大小,每个小组学生转动四次,记录所转数字。第一小组转得:“5”、“7”、“1”、“0”,而另一个小组学生也转动四次,得:“6”、“3”、“8”、“7”,这两个小组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数比对方大,就可以任意组合,第一小组为:57

10、570

1、107

5、7501„„时,第二个小组就组成:68

37、687

3、736

8、7386„„当第一个小组最大为7510时,第二个小组为768

3、786

3、867

3、8763„„这时,第一小组总是输,于是他们决定比小。第一组为1057,而第二组最小也是3678。所以第一组反败为胜。在教学中,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因为学习过程开放,学生都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寻求独创性的解题策略,所以远比靠老师讲解获取知识的效果要好的多。开放学习过程,学生兴趣昂然,知识的获得印象更深刻。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各种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

四、开放课堂教学形式,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来说: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等环节是一堂课所必需的。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把一堂课是否完整作为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加以考虑。实践表明,过分地追求某一堂课的完整,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体验,教师为了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内容,而硬生生地打断学生的学习,从而使学习过于零碎,起不到促进学生整体学习的效果。我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时,本来预设了4种算法,可学生说出了8种,计划20分钟完成的新课用了一节课,后面的巩固练习就来不及上了。但在一过程中,我并不因时间因素而限制学生进行探索,我深深感受到知识在学生的互动中碰撞出了火花。我想,某一堂课的不完整,或许拖课了,老师有所失,但学生会有所得。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利用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知识运用也更灵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开放课堂学习评价,师生共享成功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我认为开放的评价体系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发挥。开放学习评价,可采用师生共同对课堂学习活动中学习态度来进行评价。当今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他们往往只通过别人的评价而获取心灵的成功感,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用一种积极地态度来给予评价。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行为,更应发挥它的教育功能,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及个性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总之,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式的灌输,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当合适角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建立和谐、民主、安全、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5篇:高效课堂与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与教学设计

(参加昌乐二中孙如月老师“721高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互助中学 尤文楷

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这一目标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设计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一定要依据课标和学情,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实际;二是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提那些笼统的一节课无法达到的要求;三是要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四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针对性。

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确立教学目标后,首先要思考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校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具有地区特色的,反映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在这里,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二是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之举就是环节备课,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一节课教学过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环节,环节之间应强调逻辑性,递进性,做到环环相扣;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应太多,一般三到五个为宜,多了不利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深入进行,容易流于形式;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进行环节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生成的机会。 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探讨活动。只有创设出恰当的活动和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所体验,进而在交流及老师的指导中有所感悟,达成教学目标,因而这一环节是备课过程中最细化的一个环节,也是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独具个性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活动和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注重活动的内涵,活动要有针对性、深刻性,不切合教学内容和主题的活动,再新颖巧妙也不能使用;二是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留有空间,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留有空间,为学生的实践创造留有空间;三是活动设置要精细化,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具体步骤、活动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教师可以做些什么,活动如何步步深入,达到实效等;四是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总结反思,一方面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点评,不断提高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去,通过活动要有所提高。

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环节及其活动的教学价值。这一步骤,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再反思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能确保课堂教学设计精致并紧扣主题,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断提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但遗憾的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很多老师并不注重这样的反思,课备好即止,上过即忘,以致自身能力提升得很慢,收获很少,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特别强调这一要求。

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一,挖掘教材资源,再创性地实施教学活动。教材的教学资源可分为这样几类:一是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类的活动性资源;二是美文、诗歌、名言等供学生自我感悟体验类的资源;三是故事、漫画、现象等可供深度挖掘、分析、提问、讨论的资源;四是概念解释、方法指导、资料条文等知识软着陆的信息等。教材中的这些信息资源一定要深入挖掘,充分运用,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第二,了解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问自己: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帮助的?在这部分学习内容中,学生在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等等。通过对学情的深入了解,确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选择的教学内容才能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预设的教学环节才能给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经验和体验获得与自己整个生命融为一体的知识、情感和信念。

第三,落实课前准备,强化课后的延伸拓展。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课堂教学过程的预案。问题开放后,学生的表现及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应做好预设;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活动,如收集资料,社会调查,预习教材等,鼓励学生质疑设问,并进行一些探究学习。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与此相联系,必要的课后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四,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教法与学法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至关重要的—环。在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先后进行了体验式小组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将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合使用,取得了较大的实效。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教法研究要与学法指导相结合,应充分估计学生学习差异,为学生构建具体的学习方案,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在这方面,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精心创设情境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和活动,自主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体验过程、掌握方法。

第五,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反思总结的习惯。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彰显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地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但必须明确的是,在集体备课中,除了资源共享外,每个个体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任务。在合作中不能迷失自我,要体现独立意识,对他人的成果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吸收其适合自己的东西。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教学设计要有时代性、挑战性,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要融人教师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实施新课程,一定要走好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推荐第6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杨国晖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学,是指导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所谓有效,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者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所谓有效教学,它是一套策略。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以有效教学的理念,并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能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学生要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取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所谓“教学策略”,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或研究制定的对策和方略。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

- 1⒈教学的准备。主要是指教师的预案设计,目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处理等等。本环节是实施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基础,是奠基工作,但它毕竟是预案,其灵活性相当重要。

⒉教学的实施,本环节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重组资源策略

情景创设策略

小组合作策略

实验操作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

优化练习策略

„„

其操作流程主要是:

(1)创设想学的情境,激发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人们感知客观世界,从外界获取知识信息,80%的信息是通过人的多种感官得到的。钱学森提出,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而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教师要从直观入手,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依据其情节和数据,通过精巧的设计,把一个十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或情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掌握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同样,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

- 3

推荐第7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摘 要: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以及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充分注意学生兴趣的调控问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必能将有效教学落到实处。该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课后反思等方面,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角度,浅谈一下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 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33-02

1 “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教师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学效果,而不是看教师教得是否认真或者对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教师的授课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兴趣点或者接受能力,教得再辛苦都是无用功,是无效教学;如果学生学得非常吃力但学习效果不好,也属于无效教学。从这点来看,学生是否有进步,或者有足够的收获,就成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益的重要指标。

2 方法与策略

2.1 课前备课

记得刚准备站上教坛前,特意向一些有经验的前辈提问:怎样才能备好一节课?前辈的六字箴言是:备教材,备学生。

(1)“备教材”。基于学生的实际条件,从分析学习需求着手逐步了解教学阶段存在的问题,找出实际条件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理清“为什么、学什么”以及“教什么”。

(2)“备学生”。针对学生特征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点分析,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单元和课时标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前先对学生的初始能力水平进行摸底,了解其基本特征、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点,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点合理规划课程的重点难点,从而避免将课时浪费在学生已掌握的部分,而没有时间对重点、难点进行精讲,同时避免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忽略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

2.2 上课过程

有人这样说过:“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比较实际地分析出有效教学的主要思想,学生主动参与比什么都重要。那么如何使课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呢?

(1)课始引入“一针见的”,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积极有效的感受与体验,必须在课的引入部分寻找最佳起点。课程的引入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①情境引入法:新课标大力提倡“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好的教学情境能很快地抓住学生的心,切入主题,获取知识。但并非一定得生动、有趣,更不应无中生有、喧宾夺主。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情境也不例外。情境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让情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②开门见山法:并非所有的课都得寻找一个情境才能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积累程度,有时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效果会更佳,而不需要兜圈子。总而言之,只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积极有效的感受与体验,就是最好的引入设计。

(2)上课过程注意优化课堂结构。

合理引导,促进生成: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推进,学生会不断产生各种想法,或者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逐步掌握其思维脉络,针对其学习需求的变化实时调整教学方式,以维持活跃的课堂氛围。动态生成式教学以自然真实为主,不过分追求形式,不图省事,并且大胆处理计划外的情况,真正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进行质疑和实践。作为教师,应该科学地调用自身智慧,在变动不定的课堂中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并快速调整课程进度、讲学方式等,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往往能获得超出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即时“变奏”:随着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踏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关、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2.3 课后跟进

教师上课后必须做到课后反思。反思的主要途径是作业。教师要做到每天布置作业,并且要每天批改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做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逐一分析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但教师须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学生的作业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1)独立完成的;(2)讨论后完成的;(3)独立完成一部分,抄袭一部分;(4)全部是抄的。教师对抄袭来的整洁、正确的作业切不可感到满足,这种潜伏期一旦长了,差生面就越来越大,差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必要时跟一些可能经常抄作业的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因此,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以便做到有效反溃。教师还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反思,例如征求学生意见、同行听课等。

3 收获与希望

到目前为止笔者只有不到4年的教学经历,经验的确不足,收获还是有一点的。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在教与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关注学生的情商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O计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课程进度,切忌因自身博学而沾沾自喜,“一人独大,填鸭式”满堂灌。更不能单纯的就成绩好坏将学生划分三六九等,甚至羞辱、体罚“差生”。

在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不能再主导课堂“唱独角戏”,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且具有出色实践技能的学生就要注重其全方面发展,教师切忌过分地高估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价值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将“教学效益”片面的等同于“在有限的课时内组织最多的知识内容”,因为教学效益除了与教学内容的量有关,关键取决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时时自省。要时常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经常自问“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希望我们以后经常这样问自己,勉励自己,使每节课都真正落到实效。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必能将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美)鲍里奇,著.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有效教学方法[M].4版.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保罗?R.伯顿,戴维?M.伯德,盛群力,等,著.现代教学理论与设计丛书:有效的教学方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第8篇: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7日 点击数:

33 如无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资源下载,请登录后在资源下载链接上右击,并选择“目标另存为”下载。

【摘要】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地地理教学,笔者认为教学问题的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依据笔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展开探讨了地理教学问题设计的三个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 地理教学 问题设计

威海市第二中学地理组

王琳琳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逐步落实的今天,教师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建者”、“指导者”、“帮助者”。那么教师的创建、指导和帮助作用怎样体现?笔者认为,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所在。“问题课程”是当今教学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根据笔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

主动、积极、愉快,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洪灾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再提出探究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在进行黄土高原的教学时,先播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学生从歌词当中感受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而后展开教学。

2.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的提出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巧妙地措辞、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太阳为什么始终东升西落?”,“我们常用‘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来形容违背常理的事,这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呢?”,两句话提出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语言的运用是不同的,很显然,后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学习海陆风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在白天和晚上去海边,站立在海岸上,风向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去海边玩耍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陌生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其中也包含了地理知识,因而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4、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有着近十几年在校学习经历的高中生,已经对“你问我答”的提问方式非常熟悉,熟悉也就无所谓兴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至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工业集聚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三种角色:企业家、当地的居民、政府行政领导人,学生自愿选择充当其中一种角色,从该角色的立场出发,阐明工业集聚的优缺点。

二、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效教学的产生,除了我们在上一个问题中提出的,学生必须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现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为下一个学习内容做准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框架,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主要是指整合知识的技能),是否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依据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把问题的设计分为三种情况:

1.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不用做过多的铺垫与启发,直接设问即可。如,当学生具备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的知识储备时,“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2.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弥补在技能上的不足。这类情况在地球运动部分的问题解决中常会遇到。

3.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能满足需要。也就是用以掌握的技能解决未知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设计时,就要在问题前附加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三、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是在无形中,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那么,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实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显然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即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如,“当前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天 75000英亩 的速度消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制止人类惊人的森林砍伐行为?”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秉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选编问题,特别是设置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造力,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推荐第9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针对一节课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也称为即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在凸显教学的主体性和课堂资源的多样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但毋庸讳言,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益,制约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贯彻落实。如何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正呈良性发展态势,是目前教学中亟待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误区一:在教学目标上。割裂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与标准。圜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的任务。”闭可见,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思想品德新课程倡导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情况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教学目标

过于倚重认知目标或能力目标,普遍忽视情感目标的培养与引导。如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下同)“走进青春”的教学。新课标对该教学内容的要求是:“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有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上的“青春期生长高峰图”和“青春期在生理上的三个变化”,既有图片演示,又有大量讲解.末了还有巩固练习,花费了很多时间;而对于学生如何坦然悦纳青春期身体变化,正确应对成长期的烦恼等情感内容,却缺乏正确引导,情感目标最终异化为认知目标。

二是有些教师过多强调情感

目标的落实,而弱化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这种做法其实也割裂了三维教学目标。如一节“世界文化之旅”课(八年级上册),教师以一位初中生参加“文化旅游”活动为教学载体,教学设计可谓匠心独运。课前教师也作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准备了中国传统节日常见的粽子、年糕、对联等物品。课堂上不同国家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着实让学生过了一把“文化瘾”。可待到上课终了铃声响起时,教师还在绘声绘色地向学生演示介绍各国文化风情。这堂课除了教师对上课节奏把握不够到位外,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把握失当,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学生尽管在课堂上领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仍没有达成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留下了不少缺憾。

如何进一步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这是事关思想品德新课改成败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真正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要辩证看待三维目标,整体把握和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目标,而是一个整体,是一节课中需要同时贯彻落实的一个整体教学目标。但落实到具体每节课,则应视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如有些课侧重于情感目标的落实,有些课则侧重于能力的提高或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我们更应重视和落实情感目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当然,我们强调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并不能因此忽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否则只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次,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往往渗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是“空穴来风”。是学生在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得以改变和提升的。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刨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误区二:在活动设计上。注重热闹与新奇,缺乏教学实效这是一堂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是九年级的“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内容。在讲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时,这位老师根据教材上的材料,设计了“演一演”的教学活动。由老师与学生即兴表演“大街上警察与孙志刚迎面相遇”与“收容所里发生的故事”两则小品。课堂上老师扮演的警察和管理人员犹如凶神恶煞,学生捧腹大笑。两则小品花了近10分钟时间。

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品德的课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们一改过去自己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而是“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呻这种变化有利于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内心体验,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感染力,焕发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活力。可以说,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场重大变革。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课堂活动固然优点多多,但设计不当,同样会产生各种问题。如脱离教学目标,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能有机整合。如前例中那位青年教师设计的活动。尽管老师与学生“表现”很投入,台下学生也为师生惟妙惟肖的表演所感染,气氛煞是热闹。暂且不说这样的活动对于教学主题关联不大,也不说时间安排上的延宕,单是老师“塑造”的角色就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如活动频繁。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些课有小品,有辩论,有才艺表演,还有接连不断的讨论等。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收效甚微。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现在课堂讨论存在次数太多、时间过长、任务不明确、问题不够开放等突出问题。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老师也要组织一场讨论。耐人寻味的是一次省研讨课后,主办者组织了专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一位学生直言不讳:“老师,您要我们讨论的问题,其实我们不讨论也都能回答。”该是我们反思的时候了!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活动无疑是课堂上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但活动设计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化解疑点;还必须研究和把握学情,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感悟人生、健全人格。同时,活动还必须注意适度,切忌过多过滥,为形式而形式,应克服活动设计中的形而上学做法。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还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考虑活动展开的有序性。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对活动进行有效地组织、引导和调控,以确保活动设计真正起到实效。

误区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成人化倾向严重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存在两种误区:

第一,单一化倾向。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形式单一,缺乏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可否认,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但一味地采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学生乏味生厌,影响教学效果。新课改后,教师们十分注重启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问题,但也有部分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满堂问”现象。有位教师在上课时一共提出56个问题。而且有相当多的问题是那种“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思维含量较低。课堂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滋养并未起多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成人化倾向。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我们教师经常使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由于能有效地促使初中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这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但有不少老师一味地采用演绎教学法,即先呈现结论,后进行分析解释;先呈现理性知识,后分析提供感性材料,颠倒了先后的顺序,呈现成人化倾向。这种倾向在九年级教学中表现尤甚。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必须注意:一是要综合并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接受能力。特别要选择使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将抽象概念和道德观点具体化,创设明理与激情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还应注意教学活动中的突发因素,做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此外,还要注意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相结合,将教法落实到学法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觉悟和行为能力。三是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因而我们在选择、确立和具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各方面能力。

误区四:在教学过程中。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这是一节八年级上课题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评优课的课堂实录片断。

一位女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后,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当自己不小心伤害了别人,你应怎么办?”

生:向他们道歉。

师:当自己被他人伤害时,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宽容他人。

师(追问):为什么?

生: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宽容。

师:那不一定!

旋即,教师演示课件材料,进入另一个教学环节??

我们要宽容别人,但并不是要“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宽容”,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遗憾的是,老师对这一生成性问题未作准确到位的引导,而是匆匆引入下一个话题。假如老师能顺着学生的话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分析: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人则是放纵,从而归纳出“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要讲究策略”,这样的引导也许“搅乱”了课前预设,但毫无疑问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会更精彩!

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学需要预设,因为预设是促成生成的前提条件。但教学更需要生成,因为课堂复杂多变,预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穷尽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而今的课堂,总体上说是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堂上教师总是忠实地按照自己的预设组织教学,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错失生成良机;要么蜻蜒点水,不及要害。这种问题在一些评优课、公开课中尤为突出:学生的活动要经反复演练。学生的回答业经教师多次推敲,甚至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由教师预先“钦定”。这种“作秀”味很浓的课只会使学生变成教师课堂表现的“道具”,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旺盛的创造力。无怪乎许多教育专家强烈呼吁教师应上“常态课”,坚决摒弃过度预设和集体作秀!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有效把握学情。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并使教学设计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历练教学智慧,运用教学机智,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预设中的不足。

唯其如此,预设和生成才会相得益彰,课堂也才会因此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 误区五:在教学媒体上。追求花俏和完美,脱离教学主体与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广义的教学媒体不仅包括黑板、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等信息,还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信息传递载体。

本文所指的教学媒体是狭义的教学媒体,尤指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投影、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声色并茂、信息容量大、交互功能好等优势,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作用十分明显。就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还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演绎为活泼生动的画面,增强课程的德育功能。

当前,现代教学技术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也已普遍注意运用。但不难看出实效并不是很理想。首先表现为颠倒主次,师生围绕“机器”转。部分教师将讲解的内容均设计进课件,甚至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也设计进去,课堂上教师会说:“我们来看看答案是怎样的?”鼠标一击,便将开放性论题的答案显示出来,完全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一旦教师在课堂上成了“播放员”,学生便成了地道的“观众”,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弱化了。其次表现为堆砌材料,脱离教学目标。在组织“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课教学时,有位教师为了说明当今社会未成年人受到非法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播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图片,还配之以很刺激的音响。脱离教学目标的材料堆砌,其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三是追求花俏,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与完美。如有些课件自始至终滚动播放着Flash小插件,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导致“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现代教学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前我们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现在我们同样不赞成“满堂电”的做法,无论是“人灌”还是“电灌”‘机灌”,都违背了教学规律,脱离了教学目标与学情,因而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下运用多媒体教学原则的。

推荐第10篇: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致力于这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体验教学法。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2.潜科学教学法。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 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第一章有效课堂教学深层解读

章节导入

老师,请把课堂还给学生

看海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路上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时时被提起,几乎每一本与教学有关的书上都能找到这句话。九九年毕业的我,或者领悟能力太差,或者教学技巧不足,直到最近两三年才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魅力。

从学生到教师,一路走来,我绝对是个勤奋、负责的人。所教的学科、所带的班整体来讲还算不错。可是我知道,那是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时间的结晶。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无怨无悔地付出着。可我自己心里知道,自己的付出与学生的表现并不成正比,问题出在哪里呢?

认真审视自己,我发现,自己完全把自己当作了保姆,高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小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而我,却一直做着越姐代危的“傻事”!

其他暂且不论,就拿课堂教学来说吧。

我想,许多年轻的老师一定和我代样犯过同样的错误:生怕学生掌握不了重点,生怕文章学生不理解,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一遍又一遍。累得嗓子都哑了,还是执迷不悟!事实上,你所讲的仅仅是你所理解的,孩子们未必理解。你所强调的,仅仅是你看重的,未必能被孩子们接受。于是,你会发现,尽管一

个知识点你强调了好多遍,可考试时,孩子们仍然会出错。因为,你没有把叼门放在眼里!

为了图省事,以前课堂上我总爱叫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回答问题。结果,他们的确掌握得不错,可班上大多数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落落大方地站起,然后精彩地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但是,这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他知道了,这节课他才是主人公,他应该有能力时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课堂上,我只是做一个引导者,具体的读书、思考、见解的提出,都教给了孩子们。绝大多数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语文课的学习中了.相信他们也感受到了美妙文字的吸引力。经过一番“改革”,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参与意识强了。对于别开生面、掌声不断的语文课,班里绝大多数孩子都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时我而言,语文课也上得轻松了。真可谓“一举多得”。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西方教育文献之中,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近年来,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了阐述,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非常有必要进行一下梳理,整合、集其大成,以飨各类老师的教学实践。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是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

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简而言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①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人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X100%;③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在某种意义上,有效教学与教学最优化可以划等号。教学最优化的控制项目一般包括教育的时间量(t)、教学的信息量(U)、学习的负担量(C)、教学的成本(S)、学习的成绩(w) o如以E表示教学最优化程序,则有:E=f(w, s, c, u, t)。它表明最优化教学应是这五个量的函数,应以时间最短、教学信息量最多、负担最轻、成本最低、成绩最高来达到教学最优。

美国耶鲁大学的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组正好相反,老师酣然人梦,而学生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应当说两种课堂教学都不是我们期望的理想状态,但如果非要从中比个高低,哪个更接近有效教学标准呢?通过以上对有效教学的阐释,结果不言自明。

究其本质,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的意向。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实施方式?”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专栏1:有效教学的特征

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

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肖)II《有效教学的策略》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12条基本原理

有效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科学属性的特质决定了它有可供遵循的原理。这些原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被人深人领会,也只有付诸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下述12条有效课堂教学原理,涉及教与学的全过程,包括教材的组织与结构、激发学习动机、表彰与强化良t行为、教的技巧等。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特别强调学习的迁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所学与所用能结合起来。

1.当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所学内容的框架脉络,且组织、结构完善,则学习进程必定加快,印象更加深刻。 标题醒目、条理清晰、上下连贯、及时小结或提问都有将有

助于学得好而记得牢。 2.预知是学好的先决条件。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必须

以学习者自身特征为起点。 教师应预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与现有程度,在教学中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

3.必须激发学习动机。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应考虑学生的意愿、需要、兴趣和激情。

教师应熟悉并关注学生的要求和所想。有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必佳。在教师一方,应表现充分的热情。

4.学生通过参与设定目标和策划学习活动,可激发学习动机。

备课本是教师份内的工作,但如能有选择地吸收学生参与,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尽量多地吸收学生的意见,重述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发言或演示。

5.成功(成就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

教材难度分层次掌握,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时刻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致于因为学不会而丧失信心。对学生的进步充分肯定。

6.当学生承担的任务具有系列的挑战性,即成功看来不是唾手而得时,可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任务尽可能安排成台阶型,让学生分步去征服。目标设置不要太低,如果可一缴而成,毫无挑战,则学生兴致索然。

7.当学生熟知自己的学习进程,则其行为表现将比应知而未知者为优。

及时给学生反馈,让其对自己有正确评价。这样学生可从容做出自己学习的安排,不致掉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辅导或补课。

8.学生行为得到表彰(奖励),意味着更值得去学习。

这是教育心理学中正强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运用。被表彰意味着被肯定,那么所学的东西就有价值,就值得记牢和应用。

9.行为的奖励(表彰)尽可能及时效果才最好,而且让学生明白无误。

及时表彰意味着及时强化,这样才能在好行为与好结果之间建立明确的神经联系,才能让学生感受深刻。奖励和表彰应做得准确、恰到好处。

10.指导下的学习比自发学习更有效。

有效教学以学生学了多少为衡量标准,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弃教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明白学生是否学会所教的,是否达到目标期望值;教师应熟练地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及时评估学习的效果。提倡现场教学,以目标为导向。

11.应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而非处于“被教”地位,学习才达高效。教学中多提出问题可促进学生学习探究行为。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才能改变行为。如果学生处于不明不白或似懂非懂境地,所获一定有限。所以教学目标的立足点应该是“学到什么”而非“教了什么”。教与学双方都应是主动的。

12.学生在实践中学得好。

实践往往被认为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其实远远不止于此。实践对知识的领悟、对知识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做中学”实有至理在焉,也是有效课堂教学实现的一种策略。

三、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

现在,我们通常用“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来替代“好教师”“好教学”。在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时,要考虑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重视课堂里的师生“互动关系”,并把“师生互动”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来考察。而教师行为的有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

(一)五种关键行为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在进行课堂评估和标准化测验中我们发现,这五种教师行为与希望学生达到的理想目标密切相关,它们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至关重要。这五种关键行为是:

1.清晰授课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要点明确;(2)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3)口步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的不良习惯。

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而直接地与学生交流,他们常常跑题,他们的讲话或者其讲话的方式削弱了内容显现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学,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而且学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确地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有效教学。

2.多样化教学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在课堂上能够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多样化的提问,“提问”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事实问题或过程问题,聚集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一是表现在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方面。研究表明,教室里的物品摆放、环境设置、多样的视觉效果都能增强教学的多样性。

3.任务导向

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教师必须予以回答的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有:(1)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2)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3)我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所有教师都要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但如果教师把大多数时间用于教授切题的内容,而不是把时间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过程准备上,那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就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接下来课堂上“师生互动”集中于思维核心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就可能更高。

4.引导学生投人学习过程

学生实际投人学习材料的时间,称为投入率,与教师教授某个内容的时间不同。它是指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真的在学习,忙于教学材料并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受益。有时尽管教师可能在任务导向下教学,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了翔实的内容,但学生注意力分散,可能并没有真正投人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操作或使用教师提供的素材。

这种不投入可能涉及或隐或显的情感、精神上的漠然。学生们跑下座位、谈话、看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书的时候,很显然就没有投人学习。学生们的不投人方式还可能更加隐蔽,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在走神。教学活动中令人不快的一个事实是:在上课的时候有可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走神。纠正这种隐性类型的不投入非常困难,它需要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以及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这就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引发学生投人学习活动。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人率相关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难度水平由学生的成功率来衡量,也就是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有如下三种难度

水平: (1)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误。(2)中等成功率:学生部分理解任务,会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3)低成功率:学生基本上不理解任务。

研究表明:教师的任务导向(教学时间)和学生投人率与学生成功率密切相关。中高等水平成功率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成就,这是因为教师讲到了较多的处于学生当前理解水平的内容。而且,产生较低错误率(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调查研究显示,普通学生把大约一半以上时间花在那些能带来高成功率的任务上,研究还发现,一些学生在高成功率的任务上所花的时间超出平均水平,结果他们的成就更高,记忆力更好,对学校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调查结果暗示人们:学生应该把60%-70%的时间花在那些他们能够胜任的任务上,对所教材料他们几乎能完全理解,只是偶尔犯错。中高水平的成功率将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课时教学内容,同时还促成了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的动机,因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些高阶思考,比如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等。在策略方面,这种高成功率对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很多教师这个学习阶段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解决问题和批判思考的目标特别关键。有效教师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

以上所述是促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的五个关键行为,也是效能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行为,只有具备了这五种关键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二)五种辅助行为

为了描绘出有效性教学的图景,需要另外五个有效性教学的普通特征,称为催化性行为或者辅助性附加行为。尽管人们已就辅助行为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但是一方面辅助行为并不像前述的关键行为那样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如何运用这些行为尚处于探索之中,它们不像关键行为那样与学生的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者们认为辅助行为应该在关键行为有效

的背景下采用,把它作为催化剂,而不是代替关键行为,包括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组织、提问、探询和教师的影响。

1.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

这种行为是指教师通过认可、调整、应用、对比和总结学生的反应,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鼓励学生参与。这些行为的使用可以辅助促进五种关键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认可:通过重复学生所表达的名词和逻辑联系来利用他们的观念—提高教学清晰度。

调整:通过改述或用自己或者其他学生的话来定义学生的观念—产生教学多样性。

应用:利用学生的观念来教授推论或者导出问题逻辑分析中的下一步骤—增加成功率。

对比:将一个学生的观念与其早先表达的观念进行比较,理出其间的关系—鼓励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总结:将个别学生或一组学生所说的作为摘要重述,或着作为对已教概念的回顾—加强任务定向。

最后,对学生观念的利用已经扩大于归因、问题解决和独立思考。通过教师引导性的对话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观念、体会和思维模式来重构所学的知识。教师引导性的对话并不仅仅是要求学习者对课本知识作出反应,而是要通过精加工、联想以及用学习者自己特有的思维来评价它,从而使它的意义内化为自己的。在这种行为中,鼓励学习者加工,鼓励学习者交流学习的过程,这样就会形成自己对内容的定义和理解。 虽然利用学生的观念与学生的成就之间并没有很大的相关

性,但是可以观察到的是,它对学生投人学习过程有很大的促进 作用,因而,它成为一种常用的达到关键行为的催化剂。让我们 来看看一个简单的利用学生的观念促进其投人的教学对话。

教师:小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等式是什么? il、明:c2 =a2 +62。

通常在这个时候教师只是简单地说:“很好!”然后就继续问

下一个问题。但是,这位教师继续说。

教师:我们来把它写在黑板上。这是一个三角形,现在让我

们来按照小明说的做。他说高的平方(我们称为a),加上底的

平方(我们称之为b),应该等于抖边的平方(我们称之为c) o 小刚,你愿意上来用小明刚才给我们的公式,向大家说明你是怎

么得到c的长度的吗?

小刚:好的。如果a等于3, b等于4,我解决这个问题的

方法就是把它们的平方相加,然后得出平方根,这就是ca 教师:我们把3平方,把4平方,再把它们相加,算出平方

根,结果等于,_5,这就是料边的长度。

在这个对话中运用了哪种利用学生观念的方法呢?第一,通

过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应用了小明的回答,将它带

人了下一步骤—推导证明。第二,通过口头重复小明所说的,

教师向全班认可了小明参与的价值。第三,通过让其他同学证明

小明回答的正确性,对概念进行了总结。所有这些的完成都来自

于小明的一个简单的回答“c2 =a2 +b2\"o 虽然利用学生的观念看似简单,其实也需要技巧和精心计

划。教师必须随时做好准备,以便能抓住将学生的观念结合于课

堂教学的机会。研究表明,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特别是在自

然的课堂对话中出现的)比之简单地用“很好”来表扬学生,对

学生的投人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一。那些用来认可和表扬学生的标准语句(如“正确”“好的”“对的”)已经被使用得过多了,以致于不能表达教师所期望的对学生的奖励,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作用甚微。

2.组织

教师为安排后继行为或总结先前行为所做的评论称为组织。组织在教学行动发生之前和之后都很重要。使用先前活动或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保持。使用对教学活动或问题的总结,可以强化学习内容,使之与其他内容发生适当的联系。这两种组织方法都与学生的成就相关,是达成关键行为的有效的催化剂。

前、后两种组织如下:

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将开始具体研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特别是要重点研究国际或世界危机发生之前的政治和经济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动荡时期所共有的东西。

教师(上课结尾):我们发现经济困难和政治一动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国把在经济发展和领土安全中的利益看得比战争所耗费的人口和资源还要重要

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如战争)。你们能想到最近这些因素在国家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吗?

上例呈现了一些可用于组织的方法。一种是指出内容所要发生的变化。清楚地指示提醒学生即将要发生变化,没有这种指示,学生就可能把新内容与旧内容搞混,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上例的“我们已经了解到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将开始具体研究„„”,帮助学生做好调整,提供了一个使新内容更具意义的背景。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后继活动的先行组织者。

另一种组织的类型是运用强调。上例中,.教师使用了“特别是要重点研究„„”,他提醒学生注意活动的结论中所包含的知识和理解。此类“这是重要的”“以后我们还会回到这一点上来”“记住这一点”的语句,我们称之为口头标记(verbal makers) o它们往往是强调最重要的内容。

除了口头标记和先行组织者,效能型教师可以将课堂组织成一个活动结构(activity structure)。活动结构是一系列具有不同认知复杂程度的相关任务,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学习者控制的。活动结构可以以多种方式来建立,如合作的、竞争的、独立的,以对学习者提出不同要求,使上课具有节奏和推动力。对效能型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投人学习过程,使他们从对事实的简单回忆发展到形成需要推理、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行为的更高的反应水平。在上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内容去思索战争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这使得教师最后的提问更具意义(“你们能想到最近这些因素在国家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吗?”),教师期望学生超出所讨论的概念,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

3.提问

提问是另一个重要的帮助行为。对教师提问的研究是教学领域的永恒主题之一。有效性教学理论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类:内容性提问与程序性提问,这两类提问各有其作用。

内容性提问。内容性提问指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直接运用所教的内容作出回答。此类提问的目的是看学生是否能回忆和理解具体的材料,正确答案教师是事先知道的。研究者们对内容性提问作出了多种描述,如,它是直接的,即提问不需解释或选择;低要求的,即提问只需要回忆准备好的事实,不需要归纳和参考资料;收敛的,即不同的资料来源得到同一个答案;封闭的,即提问不需要普遍联系或旁征博引;事实的,即提问只需要回忆已被充分接受的具体知识。此类问题如:列举月球大气中的化学成分、计算机CPU的功能、48除以6,再减5是多少?

程序性提问。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内容性的,问题被提出来是有不同的目的的,是为了促成不同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指导、激发(如好奇)、鼓励(如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都是教学实践的目的,这些都应该在提问策略中反映出来。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内容就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同样,研究者们也对程序性提问作出了多种描述,如,它是间接的,即提问有各种可能的解释和选择意义;高要求的,即提问需要比简单的事实回忆复杂得多的认知过程;发散的,即不同的资料来源可以得到不同的最终答案;开放的,即不期望出现单一答案,甚至是不可能有单一答案;观念的,即提问需要概括、总结和参考资料。这类问题如:根据我们现在对月球大气的了解,要在月球上存活一年需要什么装备?分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家庭经济生活的影响。举例说明除与减的相似功能,并对它们作出比较。

教师的程序性提问并不像内容性提问那样与学生成就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启动较困难,见效也是长期的。但是,这种高要求的提问常常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策略。因为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和决策,这些认知过程是成人生活中最需要的。

4.探询

探询指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详细阐述自己的或其他同学的答案。教师可以采用普遍性的问题,也可以用引导性的问题,或者用其他一些可以转化、提升学生回答的指导语,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探询常常用于将

讨论提升到更高的思维水平,特别是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和问题解决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事实性提问开始教学,然后通过引发学生的清晰回答、索求新信息,或转变回答,将之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使概念化、精练化,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能使“引发一索求一转变(如果有必要)”循环切实施行,学生就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下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引发一索求一转化”循环过程:

教师:小明,什么是科学实验?

小明:就是检验某种东西。

教师:那么,什么是检验呢?

小明:就是相信并且想知道它是否真的是正确的。

教师:它的意思是„„?

小刚:它的意思是作出一个预测。

教师:“预测”的同义词是什么?

小琴:假设。先作出一个假设,然后进入实验室检验它是否正确。

教师:好的。所以一个科学家作出一个预测或假设,接下来做实验来检验它是否能被证明是正确的。然后呢?

小田:就结束了。

教师:(等待了10秒钟)实验室跟现实世界一样吗?

小丁:科学家会尽力使它像现实世界,但它太小了,像我们书上画的绿房子。

教师:所以,如果要利用实验的结果的话,科学家就必须对它们做什么处理?(没有人回答,因此教师继续)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重要的事物,我们会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也会发生吗?

小明:你的意思是如果它在特殊情境中是正确的,那么它在更普遍的情境中也是正确的吗?

小玲:这就是作出了概括。

教师:好的,我们知道了科学调查通常是以概括结尾的,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一项科学调查需要哪三样东西? 全班:一个预测、一项实验和一个概括。

教师:很好,同学们。

你能找到在这段对话中教师的索求、引发和转化行为吗?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假设、实验和概括的定义,只是偶尔用“好的”或“对的”之类的语言.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让他们自己得出概念的定义。教师的作用只限于引发学生的解释(“它的意思是„„?”),索求更多的信息(“它的近义词是什么?”)以及引导转化(“实验室与现实世界一样吗?”)。

引发、索求和转化的目的是促进探究,或者对教学内容的独立探索。通常,探究教学中所学材料的巩固率要高于常规的讲授方法。但是,短期内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J.教师的情绪

学生是教师行为所隐含的情绪的感受者,受此感染,他们往往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个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通过面对面的表达、语言感染、体姿和行为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师,比那些没有这些行为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这些行为所提供的信号相应地减少或增加对课堂的投人。不管教师是否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这些行为,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中,热情是教师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热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活力、力量、投人度、兴奋性和兴趣。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最常用的是语言感染、体姿、目光交流和教师的生气勃勃。研究表明,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相关,对促进学生投人学习过程也有重要的作用。

显然,一个人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高度的热情而不感到疲惫,什么样的热情水平是适当的呢?我们认为,适当的热情水平是语言感染、体姿、目光交流和动作的和谐平衡,教师要用时间和能力将这些行为组合为一个统一体,以适当的方式来运用每一种行为,传递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有活力、投人度和兴趣的信号。换句话说,这些行为要以适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运用,才能传递出理想的信息。这样的话,与学生的无声的行为对话也可以发挥与有声的言语同样重要的作用。其中关键的是教师的热情必须是真实感情的表达。

第11篇: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摘 要

科学 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 教育 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批专业化的 英语 教师,专业化的英语教师需要专业化的教学设计。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优化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 引言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谋划,事前设计。 现代 教学尤其注重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 艺术 ,形成英语教学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 内容 ,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反感的过程。布里格斯( Leslie J.Briggs)提出:“教学设计是 分析 学生需要和目标形成满足 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 从英语教育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包括:(1)提出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2)实施系统的专业设计程序;(3)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4) 研究 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5)确定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6)规定和 发展 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学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被称为教育目标,这些无法在具体教学中一次性实现,而是长期努力的方向。近期目标被称为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主要确定一节课教什么内容,通过那些活动方式来学习。加涅(所著《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设计者开始任何教学,设计以前必须能回答的 问题 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 “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参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用云语言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机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 影响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信息传递、引起、调整、控制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发展,使其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累进过程。因此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先导。 从心 理学 的角度来看,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整、制约等心理作用,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没有目标可节省相当的时间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的目标,通过适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转化为教学双方的共同目标,或者主要是学的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媒体条件等,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的英语表达可以是Teaching proce,也可以是Teaching procedures。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启动有意义的学生活动;(2)控制适度的教学内容;(3)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4)激情卷教学材料的使用;(5)设置问题,挑战学生;(6)与学生分享教学信息;(7)教学反思的积极 应用 。 在现实教学过程设计中,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各种特点、现实生活环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作为安排学生学习活动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黑板、挂图、实物、幻灯、投影、电视、录音、视听光盘、计算 机等教学媒体,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12篇:对外汉语课堂游戏设计与教学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设计与教学

主讲教师:赵楠莉

(一)语音教学游戏

⑴声韵举例

教具:汉语拼音声韵母卡片

方法:把声韵母卡片分别发给男生和女生 (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目的:训练学生听准音节,分析声、韵母的 能力。 ⑵ 填调号

方法:教师把写有拼音(可是但音节或双音节)但未标调好的练习纸发给学生,让学生听教师念,并标出所听到的声调。(也可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比赛) 目的:训练学生听准声调的能力 (3)听力填表

an ao ang en eng ie ei ou uo in ing b P d t m 目的:训练学生准确辨别声韵调的能力 说明:教师可加入声调 (4).写拼音比赛

方法: 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出一个人在黑板上听写拼音.如果声.韵.调三者都对,则留下继续写,若有一处错误,则退下,换第二个人上,最后哪个组剩下的人多则获胜.目的:调节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听音辩音和正确书写拼音的能力.

(二)汉字教学

⑴ 说文解字

方法:如

人:教师伸开两腿,让学生体会

看:上边是手,下边是眼睛(目),动作示意学生“看” 目的:帮助西方初学者牢固地记忆汉字 练习:休/山/葬/众/林/歪/雨 (2)拼字扑克

教具:写有常用的偏旁部首的卡片和写有一些单字的卡片(如:工 可 方 青 少 白 )组合为:红\\河\\放\\请\\清\\吵

方法:每人分三张牌,再取一张作为公牌,谁能用手中的某张牌与公牌拼成一个字并正确读出,则胜出。

目的:加深对汉字结构的理解,复习已学过的汉字 (3)添一笔变个字 方法: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各字,先让学生认读,再让学生给字添上一笔,使它成为另一个字。 王 头 从 几 牛 古 火 叶 天 白 说明:以此类推也可设计 “擦一笔变个字”等相关游戏 (4)找字中字

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汉 字,让学生找出藏在其中的汉字,答案会令人大吃一惊 如: 重 赢 两 晾 等等

目的:培养学生对汉字结构的感知能力

(三)词语游戏

(1)强化记忆

教具:写有课文生词和生字的大卡片

方法:教完生词后,擦掉黑板上的字,依次让学生认读,并组词或造句,指导学生熟练为止 目的:使学生全神贯注,加强大脑活动.并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生字词, (2)量词搭配

教具: 分别写有量词和名词的卡片

方法:把卡片放在讲台上,由学生依次上台抽取一量词一名词,并随意说一数词,若刚好搭配则得分。(也可以把卡片分发给学生) 目的: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量词与名词的正确搭配 (3)释词表演

教具:教师事先准备的写有已学过的词语的小卡片

方法:让学生轮流抽取一张卡片,用自己的解释来解释它,但不可以说出这个词 ,然后让大家猜,猜对的再解释自己的词语

目的: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倒顺词

方法: 汉语中有不少词,倒过来念,就成了另一个词,如: 国王/女儿/法语/名人/上海/等。

先举出给学生一个例子,再让学生自由举例。

目的:加深学生对汉语词汇构成的理解,提高辨析词义的能力。

(四)句段表达

(1)找不同

教具:两副粗看一模一样,但存在不同之处的图片 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之处 目的:训练学生中文表达能力 (2)张冠李戴

方法:

1、每人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投入空盒

2、个人在另一张卡片上写上一个地点,如:在教室、在火车上等,然后投入另一个空盒。

3、分别在第三张卡片上写出“做什么”,如“洗澡”、“睡觉”等 目的:复习学过的词汇,提高认读汉字手写体的 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3)你说我做

方法:学生两两配合,一人发指令,一人执行,发出的指令要简单并易与执行。 如:“请把书打开”“请把你的钱放到我的钱包里” 目的:练习祈使句 (4)故事接龙

方法:学生分成两队,看同一图片,也可由老师说第一句,让两队学生一人说一句,连成一个故事,最后由各队选一个代表复述。 目的:巩固学生学过的词汇,培养学生 的创作能力

第13篇:思想品德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

思想品德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能够及时交流师生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评价即时教学效果,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课堂效率;能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改善学生思维品质;能够推动教师充分调动教学资源,认真分析教学文本和学生实际,完善教学知识和提升专业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课堂提问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受教学传统和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影响,课堂问题在科学性和有效性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为此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研究问题设计策略,改进课堂问题设计,以更好地调动课堂积极因素,构建动态、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根据学科特征和教学需要设计课堂问题的内容

问题的内容是提问的核心,内容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提问的有效性和教学的实效性。改善问题设计,必须从内容上加强问题的针对性、丰富性、准确性和鲜活度。

1.针对性:问题设置要针对教学关键点,做到切中要害

认识和解决问题要善于抓重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设置成问题并提问,而应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紧扣本课教学重心设置问题,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问题设计应侧重放在以下几个教学关键点上:

(1)教材主干知识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多维多点的,其中知识目标往往有多个,教师要对这些知识目标进行细化分析,重点抓住其中的主干知识进行设问,即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并学会应用那些能够承前启后、能够生成其他知识、已经在历史上并将在学生未来学习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知识。例如《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中关于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即是对小学品德课环境教育内容的概括和提升,也是正确理解本课国家相关战略的现实依据,又是高中阶段有关经济、政治知识的学习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个人良好生态价值观、正确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形成的认知基础。对于这类知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时应该给予特别关注。

(2)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是否凸显、难点能否突破,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地重要指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正确定位重难点的基础上,应将课堂问题扣紧这些重难点,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使课堂主线清晰、主题明确,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3)学生能力拓展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思想品德课需要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和论证问题能力、评价和探究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课堂问题的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学生某种或某几种能力发展的需要,促进课堂能力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教学时,“合理消费”即是主干知识和本课的重难点,又是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拓展点,可以通过案例评析、情境探究、方案设计等课堂问题,促进学生评价、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

(4)学生情感激发点。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课程,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课堂教学必须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进学生情、意与知、能的同步发展。课堂问题要关注那些能够激发学生良好思想情感的教学点,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 1

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如在“我爱我家”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回顾“爸爸妈妈为我做了什么”“我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让学生从中感悟父母无悔的奉献和无私的给予,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激之情,为“孝敬父母”教学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5)学生认识模糊点。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包括有知识基础、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但学生学习困难往往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的全面缺失,而是由于某个具体节点上存在模糊认识而使然。如在某个知识点上的混淆导致一整块知识掌握困难并影响整个学科学习,又如不会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导致无法分析和解决整个问题。因此,问题设计时应该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模糊点,通过课堂问题促进学生解决知识或认识上的模糊点,为其后续学习扫清障碍。例如在“学会调控情绪”教学中,针对学生常有的“情绪发泄是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问题,应该突出地在“个人情绪与他人的关系”上设置问题,使学生明白“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的道理,从而学会更加正确地调控情绪。

以上这些关键点,有的点可能是孤立悬挂的,有的点之间存在相互交叉与关联。在问题设计时要善于从整体入手,点面结合,在联系中动态把握。

2.丰富性:问题要有丰富深刻的内涵,能够钩深索隐

面对课堂问题太浅、“是不是”、“对不对”和简单对照课本就能作答的问题充斥课堂的现象,应该适当增强问题的思考度及其对教学实质的触及度,以激发出学生内在知识和已有经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自主进行知识构建,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体会知识的联系贯通和学科的思维方法,感受思考带来的快乐。

增强问题内涵的丰富性,可以从知识、能力与思维方法三个维度着手设计。从知识角度看,问题要着重反映对新的学习富有意义的旧知识的回顾与整合、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挖掘和新知识推导和发现;从能力角度看,问题要触及学生的理解、比较、应用、论证、评价或探究等能力,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力进行检查和训练;从思维方法角度看,问题设计要考虑对学生已有思维状态的检验和对逻辑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的引领。以九年级“对社会负责、做有责任感的人”这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学为例,如果直接提问“为什么”,学生可能从课本上直接找到条条来应答,问题就失去思考性和实际效果。如果改设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谁在对我负责”、“我如果不对他们负责结果会是怎样的”和“我应该怎么办”,就能引导学生在回顾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国家与公民关系和相关法律知识基础上,调动回忆、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以及归纳法、比较法、因果分析和逆向思维等思维方法,从中感悟个人成长与他人、与社会密不可分,自己必须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这样,问题的内涵就得到大大的拓展和丰富,知识库中潜在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得到调动。

当然,问题内涵的丰富并不等于问题难度的随意增加。如果问题过难,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致使学生无从下手、望而生畏,或者不着边际、答非所问。问题的难度应该以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为红线,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范围,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3.准确性:问题要直指设计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教师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反馈。提问目的越明确、问题指向越清晰,越能促使学生深入的思考、反映学生的学习状

态,越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提问目的不清,设问指向不明,学生对之无所适从或者答非所问。为此,在提问之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偏差的原因在哪里,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要做到目的明确,首先要有确定的认识主体,即明确要从学生自身角度,还是从社会某一特定群体去认识问题。例如在初三复习课中,老师出示“某市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情境材料后,对学生提出“面对安全威胁,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这个问题,从消费者的视角回答或从市民角度回答,答案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在问题中应该予以明确才便于评价和指导。其次要有确切的知识范围,即明确运用的知识是从本课的,还是本学科的,或是学生全部的已有知识。如上面“面对安全威胁,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一问题,运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框题知识回答,或者运用学科知识综合回答,答题内容也是不同的。同时要注意的是,如果问题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答题要求不能过于依赖深奥的文言文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否则会淡化学科目标,弱化问题的学科功能。再次要有清晰的设问指向,即明确所问的问题是属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是几者贯通的问题,否则容易导致学生“走江湖”。例如有的老师经常在展示材料后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法看似开放,实则过于宽泛,答案漫无边际,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思考状态。最后,问题的表述简明扼要,准确严谨,防止产生歧义。同时要防止与教学目标风马牛不相及的有偏又怪的问题。

4.鲜活度:问题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体现学科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将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课程的任务,充分反映了生活化这一课程理念。据此,课堂问题必须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来设计,使有的问题紧紧联系国内外大事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犹如气势磅礴、淋漓尽致的交响大曲,有的问题贴近身边生活“小事”,犹如素雅含蓄、温润细腻乡间小调,以体现学科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

联系生活设计问题,一是问题应该源于生活,取之生活,二是问题应该回归生活、指导生活,以彰显生活之美和知识之价值。

(1)用生活素材设计问题。社会时事热点和师生生活经历是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课堂问题只有联系火热的社会生活、紧扣教师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经历经验,才会丰富鲜活,才会有感染力和冲击力。因此问题应在情境后,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学生“悱愤”的心理状态,然后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说出真知,道出真情,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之真谛,感受生活之美好,培养学生亲社会、爱生活、主动思考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

(2)为指导生活设计问题。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生活课程,教学应该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使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指导学生掌握生活本领,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自主发展,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例如在《身边的侵害和保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身边可能的侵害有哪些?这些侵害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如果碰到这些侵害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避免伤害,过安全健康的生活。

二、根据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的形式

问题的呈现形式是问题的载体,形式设计是否新颖巧妙直接影响着提问的效果。提升问题质量,必须从形式上加强问题的层次性、巧妙性、互动性、开放性。

1.层次性:问题设计要分清层次,做到因材设问

一堂思想品德课往往会有多个课堂问题。以往不少课堂问题,要么是不分对象、千篇1律,要么经常在学优生和后进生之间顾此失彼,致使有人“吃不饱”、有人“不想吃”,学生不能从中普遍受益。据此,应该从课堂整体去把握问题设计,根据课堂进程和学生特点,形成要求不同、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相互衔接、不断深化、首尾呼应的问题串,通过问题的逐个解决,在层层提升的问题中完成教学任务。

增强问题的层次性,首先要根据提问对象的层次设计问题。从教学对象出发,即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问题,因材设问,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融入课堂学习。其次要从难易度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礼记·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要易难兼备,先易后难,逐步提高。根据学科的特点,问题可以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思路来设计问题,也可以根据能力层次由低到高来设计,反映学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第三要从课堂不同时点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气氛的起伏波动和教学不同阶段的需要,精心预设不同类型的问题,如严谨性、幽默性、过渡性、启发性、辩论性等多样化的问题,以适应不同时点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实施课堂调控,调动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

有层次、多样化的问题群的使用,有时可以是急风暴雨式的轰炸,掀起学生思维高潮,有时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铺陈,让学生进入深沉地思索。只有在合适的时机对合适的对象抛出合适的问题,问题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

2.灵活性:问题角度要新颖灵活,做到匠心独运

思想品德课要改变传统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古板说教形象,在提问上要力求创新。课堂问题无固定模式,要根据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新鲜事物上的特点,巧妙变换问题角度,呈现问题的多样性,增强提问的新颖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度。要凸显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

(1)小题大作:从具体形象的“小事”切入,以小见大,贴近学生认知特点。

(2)大题小化:将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去分析,然后再加以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小问题中培养大能力,学会分析与综合。

(3)变换主体:问题中的认识主体或行为主体应该是多元多样,可以通过主体变换考核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责任、认识视角或行为要求,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宽广度。当然,作为品德教育课程,问题尤其要多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走进问题情境,展现自我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4)调整知识范围:同样的问题可以分别从心理、道德、法律或国情国策的角度设问,也可以从综合的角度设问,以考核学生各块知识的掌握情况或不同知识的综合能力。

(5)变换问题条件: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相同。问题可以通过变换条件,引导学生把握条件与结果的动态关系,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6)改变设问指向:调整问题指向,使同一个内容的问题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之中切换,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同一个问题。当然,实际问题并完全沿着

这种思路呈现的,选择说理、判断说明、观点提炼、举例说明、案例分析、方案设计、提出建议、综合探究等多种提问方式,都是可以选用的。

语言表达直接影响问题的效果。问题措词或平铺直叙、或迂回曲折、或者严谨精确、或粗犷豪放、或情感浓烈、或诙谐幽默、或扣人心弦、或发人深省、或直言抒发、或渲染美化,经过语言加工可以呈现问题之美,开拓一种新鲜的、诱人的问题境界。

3.互动性:问题功能要激发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成

课堂是老师讲坛,更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教师不能将提问当作自己的专利,而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设计多向互动的课堂问题,促进课堂上师生对话和生生交流,使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师生新知生成、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乐园,并在思想摩擦与碰撞中,提高学生质疑提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逐步解决学生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的问题。

(1)设计“追问”促进师生对话。在问题预设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从不同深广度或不同角度预备一定问题,用于对学生追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如在学生正确应答时,教师可以顺势而为地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种结论的?”“你的回答有什么依据?”扮演好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促使学生反思、加工或深化认识,并让其他同学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发生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和角度,或者提供铺垫性的知识,让学生继续思考回答,充当好学生学习帮助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思维的深化。

(2)制造“失误”引发学生质疑。老师可以故意误读教材,创设条件不足或结论有误的情境,或者设置错误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比较提出质疑,进行反向教学。亦可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挖掘教材叙述中疑点,从同学发言中发现漏洞,在课堂对话中产生新疑,在问题刺激和相互质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生成。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到了“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时,故意出示一则法院判决书,引发有的同学质疑:“既然生命是可贵的,我们为什么要把有的罪犯枪毙?”还有同学进而提出:“生命需要相互关爱,那么人为什么可以杀猪宰羊„„还有杀死病毒,收割蔬菜、谷物等?”通过学生互问、互答、互评,从而实现了有关法制、责任、公平、生命、生物链等新旧知识在新情境下的重构。

(3)寻找“困惑”推动生生对话。一是教师可将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展示给学生,如“遇到老人跌倒该不该去搀扶?”“放学时在公交车上该不该给锻炼后回家的老人让座?”引发学生争论和互评,通过争辩分清情况,明确道理,引导行为。二是教师将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疑惑)设计成课堂问题请教于学生,让学生猜测结果,提供建议等,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亲切感,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学习。三是制造学生的认识冲突,通过具体情境刺激学生产生旧经验与新知识的冲突、心理需要与学习现状的矛盾、法与情的矛盾,感受已有理论与现实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差异等等,通过这类矛盾着的问题,引发学生探讨与辩论,产生思维的冲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

4.开放性:问题思路要反映思维开放,启发拓展探究

课堂提问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或情感具有诊断检查、激励提升、引领发展、评价矫正等多方面功能。课堂提问不是为了使学生同意某种认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任务,针对目前思想品德课上学生独立思考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课堂提问更应坚持发

展性原则,通过加强问题开放度,培养学生辩证思考、敢于怀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加强问题的开放性,需要把握开放性问题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设计问题,在学生中开展“头脑风暴”,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能力。问题开放包括条件开放、知识范围开放、认识主体开放、认识视角开放、结论开放等,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设计。如“小王和小李骑车在赶去上学途中遇到红灯,小王准备闯过去。这时小李应该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是思维发散、结论开放型问题,他可以有闯红灯、不闯红灯和阻止小王闯红灯三种不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又如“2012年入冬后,由于东洞庭湖区域的生态明显改善,引来了数十万只候鸟前来过冬。但候鸟大量地啄食农作物,致使农作物遭遇严重损坏,该地区农民损失严重。据此,你认为生态改善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求异思维、认识主体开放的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看法。再如“计划生育政策适应了我国的国情,不可否认它是成功的好政策。但它有没有带来其他社会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这是逆向思维、认识视角开放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还有各种评现象、提建议、设方案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的问题需要有开放的答案。教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维角度规定统一的评价要求,而应该允许学生自主探究,见仁见智,引导学生的思维独立于书本、独立于老师和同学、独立于传统习惯,善于从不同视角去发现文本或情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对立统一中全面地、辩证地表达观点、认识问题,创新结论。

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落实,除了要通过改进问题设计提高问题质量之外,还需要准确把握好提问时机、合理安排问题密度、适时引导学生应答、及时评析应答结果、仔细分析错答原因、注重讲解思维要领,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要潜心研究教学,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一定能在课堂上“问”出发展、“问”出激情、“问”出创造!

第14篇:浅谈中学音乐教学高效课堂的设计策略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高效课堂的设计策略

民勤五中甄远新 摘要:高效课堂是每位中学音乐教师梦寐以求的,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中学音乐课堂的低效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高效课堂的途径。如何才能设计高效的课堂呢?听完许多专家的讲解,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出高效课堂设计的几点策略,拿出来晒晒,以期与同仁商榷。

关键字: 中学音乐高效课堂设计策略

高效课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于中学音乐教学之中。即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坚持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把情感、激励、竞争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一、高效课堂设计的前提是教师精心的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使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

首先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不良的习惯,应该把课标熟记于心;其次备教材,教材是师生进行共同学习的平台,老师要整合各种资源,并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重难点了解的历历在目,力求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再次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因为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在课间应多与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 只有充分而又精心的备课,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

游刃有余。由此可见,设计高效的课堂,备好课至关重要。

二、高效课堂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有:

1、\"捕捉新奇找问题\"。中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有许多名词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 \"调式\"、\"和声\"、\"华彩段\"等。学生初次接触有关调式与和声的歌曲时,很容易产生各种疑问,以这些疑问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知识的能力。

2、\"发现矛盾增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的概念,鼓励学生找出各概念的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如\"音程\"、\"音域\"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开始学习时很多学生会有疑惑,经过讨论,学生举出了很多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音乐现象。这样借助学生间相互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知识。

3、\"纵横比较更清晰\"。在学生学习时会对有关相互干扰的乐理知识产生混淆。如音高、音调、音阶、音节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纵横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时,对中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判定就是一个难点。首先要分清四个相似概念的区别,其次要对各种概念力所能及的应用到具体到某首作品上,这样通过比较,使复杂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应尽可能的采用灵活多变的比较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获得新的乐理知识。

三、高效课堂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音乐课堂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纵横向的联想和知识与实际唱歌的结合应用等方法。

1、通过知识横纵向的联想,使错综复杂的基础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有序化。中学音乐乐理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学会把某个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加以理解,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有效,运用起来更加准确。因此,引导学生抓住乐理知识体系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中学音乐基础知识搭建成适合自己的一张理论体系网络。

2、在构建完善的乐理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应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乐理知识应用于平时的唱歌消遣当中,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学习有关大合唱中的分\"声部\"知识时,很多同学会问, \"《黄河大合唱》中分声部唱法\"产生原理是什么吗?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倡导学生运用自己所知道的乐理知识去讨论各种音乐现象的特点。这样不但知识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

3、在预习、听讲、合作探究、复习和作业、总结等各个常规步骤中,引导学生唱什么、怎么唱、为什么唱、什么时候唱。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当然,学生开始时会感到有点难度,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尝到甜头,继而会有更大的突破。我们要知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设计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高效课堂的设计,应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形

式简洁、丰富直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内容的兴趣性和立体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因为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设计高效的中学音乐课堂,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在提高个人魅力的同时要及时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才能设计出高效而又理想的课堂。因此,我们应该一起努力还中学音乐课堂应有的魅力,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精神的乐园、成长的沃土。

第15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设计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设计策略

马山县林圩镇第三初级中学 潘丽娜

摘要: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便是走进这一艺术殿堂的关键一步。优秀的课堂导入设计是开启语文教学艺术殿堂的金钥匙,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是要成为语文教学艺术殿堂的门外汉,还是要成为语文教学艺术殿堂里的行家,笔者认为应该从重视和研究课堂导入设计做起。本文围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从回顾复习、作者介绍、故事引入、悬念设置、情景创设、图物展示、游戏互动等方面展开探讨,为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摸索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设计策略

什么是课堂教学导入?课堂教学导入也俗称“开讲”,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行为。课堂教学导入的成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对于课堂教学导入,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种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通过回顾复习,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旧知识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印象,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回顾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

例如在《春》一课中,授课教师设计下面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就学习了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得出描绘春天的诗句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春有关,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春》。

这个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

- 1

心中想到高山,他的琴声就像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听后就赞叹他的琴声就像巍峨挺拔的高山;伯牙想到了流水,他的琴声犹如翻滚的江水流进听者的心中。钟子期听后就会称赞他的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于是世人都称钟子期为伯牙的“知音”。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世上唯一的知音,于是把琴摔碎,从此再不弹琴。—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学,白居易与一个歌女之间的知音故事。

此法虽然效果明显,但所讲故事要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且故事讲述要精彩生动,切不可把语文课堂演上绎成故事讲坛。

四、悬念设置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然后再导入新课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的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于老师在设计这则导语时,紧扣人物特征,给孔乙己定位是一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然后再通过三个与课文息息相关的问题,布下一连串的迷阵,并且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成功地设置了悬念,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了寻找答案的强烈欲望,在老师的引领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最好的悬念应该来自于课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认真学习后取得成功的快乐。

- 3

游戏,是人类最古老的娱乐方式,它可以淘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在课前设计游戏互动,既可以是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后气氛,还可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角色分组,让各小组认真预习课文,上课前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扮演课文中的相应角色,通过戏剧的方法来表演课文内容。待学生表演结束后,结合各小组的表现,一边点评各角色的表演者的表现,一边分析各角色的性格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互动游戏中,充分理解课文主旨和寓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互动导入法常见于低年级的课堂,其实在高年级也可以运用,因游戏不分年龄。无论年龄大小,要成功运用游戏互动导入法,关键在于如何掌握一个表演的度。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短、过轻,只是蜻蜓点水,就无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长,过重,又会主次颠倒,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游戏表演。

除了笔者以上列举的七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好的课文教学导入犹如一个“锤子”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能带领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带领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带领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最终完成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教学任务。

总之,课堂教学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它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开始。无论采用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都应以学生为主,因人而变,因势利导,因文而生,切实把课堂教学导入变成展示学生才艺的舞台,也只有这样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 张圣君.情感,让语文教学绽开美丽之花[J].文教资料 [2] 方晓映.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探讨[J].文教资料

[3]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 5 -

第16篇: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策略(寻找案例说明“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恰

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作法

作者:李晓峰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课堂管理就是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纪律问题)。实际上,课堂管理和纪律的意义不能等同,前者比后者意义更广泛一些。课堂管理是指管理学生课堂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而纪律则是指学生行为适当的标准,这些标准蕴涵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为指向性的任务。换言之,教师采取某些方法和措施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以 减少它的存在。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课堂管理的策略:

(一)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及学业成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是在课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1)学生学习时间的层次分析

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五种:名义时间、分配时间、教学时间、专注时间和学术时间。

学校活动的时间总量通常是由政府确定的,如一所学校每学期多少天,每天多少小时,这一时间量就是我们所说的名义时间。

在名义时间中,有的时间用于学科的教学活动,有的时间是用于用餐、课间休息、集会等活动,用于这些活动中每种活动的时间,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分配时间。

教师将课堂活动的时间转换成建设性的学习活动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时间。

在教学时间中,有些学生心不在焉,思想开小差,有的专注于学习,这样在教学时间里有学生专注于指定活动的实际时间,即专注时间。

实际上,学生有时专注于某一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真正地投入和理解学业学习。这就有一个学术学习时间的问题,即学生花费在学业任务上并取得成功的时间,它不包括学生听不懂或理解错误的时间,即学术时间。

英美等国研究认为,名义时间与学生学业成就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名义上分配的教学时数往往由于教师或学生缺勤等原因而无法实现。许多研究的结果证明,专注时间与学生学业成就存在着正相关,学术学习时间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相当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2)课堂时间的优化管理策略

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

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增强教师的时间观念,将教师、学生可能造成分配时间的人为因素减少至最低限度,保障规定的有限时间落到实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20分钟,这一时间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由于教师理解教材不透、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导致课堂效益不高。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并辅以精心设计的方法,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目标进行,学生也一直处于积极的专注状态。

3.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因此,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信息量。此外,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有效,以防止教师教学中因无用知识而导致的无效劳动。

4.提高学生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专注率,即分配时间内学生专注于某项教学活动时间所占的百分比。提高学生的专注比率意思是增加专注时间,使其尽量接近于分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专注率,一是要抓住可教时机及时施教,二是选择恰当时机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此外,还要在提高学生专注率基础上,提高学生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常被比作“组织人格”。正像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人格一样,每个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氛。

(1)课堂气氛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饱满,注意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教师善于点拨和积极引导;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祥和的景象。

消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善于调控;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教师的状态;不少学生做小动作,情绪压抑等。

对抗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严重,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兴奋过度,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注意指向无关对象,教师无法正常上课,时常被学生打断或不得不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基本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状态。

(2)优化课堂气氛的基本策略

1.教师必须具备较高业务素养,以优化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教师要学识渊博,能钻研教材,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能弄清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采取优化的形式和方法传授教学内容,使学生一听就懂,这是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有效控制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

2.讲求教学艺术、启发和调动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投入,师生不能产生有效的互动,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眼前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启发和激励;要注意提供与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信息,以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应启人心智,教学过程中应伴有给予学生学习责任感、义务感、求知欲等方面的教育。

3.注重情感投资

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情绪色彩的活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要始终保持与学生有情感投入。深沉、殷切持久的师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基本条件。

4.及时挽救不良教学气氛

一是注重发现学生缺点,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教师要十分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面容、神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以此作为窥视学生心态的重要渠道。然后采取恰当有效的方式随机地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其心态恢复到优化状态。二是教师了解自身的弱点,从中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教学气氛的创设,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新的基础上找到和学生的相通点。

(3)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

评价性语言指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评价。一般来说,学生不喜欢被评价,有时对老师的评价采取抵抗的态度。但是,教师多使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则能较为客观地对待。

2.与学生平等相处

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老师的行为。相反,老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 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价值的问题是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师。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

5.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三)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分类。奎伊(Quay.H.C.)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育失策会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观念指导、管理失范和教学水平低下。

(1)教师错误的观念(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方向,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目标,这样教师会重智轻德,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学生丧失主动性,会对学习产生厌倦、腻烦心理,严重者产生对抗性行为。有教师视学生为无情感、无个性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学生的情感,这会使学生产生被忽视的心理。还有的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师生关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对学生耳提面命,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致使他们产生问题行为。

(2)管理失范

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失范表现为两种极端行为:一是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弃学生,不能使课堂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度敏感的反应,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很容易与教师发生摩擦,从而导致行为失范。

此外,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低下,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降低,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2.学生的身心因素

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大量是有学生的身心因素引起的,如性别上的差异,生理上的障碍,心理上的缺陷。相对女孩来说,男孩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产生外向性问题行为。女孩的外向性问题行为则要少一些。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方面的障碍,学生发育期的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心理缺失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它主要反应在焦虑、挫折和性格等方面。如,焦虑会使学生灰心丧气、顾虑重重,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个性发面的问题也会导致问题行为,过于内向的学生会产生退缩性行为,过于外向的学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3.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第一,家庭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自制力差,极易冲动,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放荡不羁,促使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第二,大众媒体。现在正处于信息时代,但是大众媒体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暴力、色情等低级庸俗的内容激发学生去效仿,这些行为能延伸到课堂上。第三,课堂内部环境。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故意,有的则是初始时的不慎。因此,最好的管理,就是采取先行控制,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条件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它主要关注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第一,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明确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行控制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期望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明了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第二,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学生的成功经验,通常会激发他们的愉悦情绪,降低挫折水平,从而避免或减轻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的成功率,尤其是将课堂活动规划在既不太容易也不太难的适度范围。

第三,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和优雅,增强课堂成员的秩序感、责任感。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生的座次。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行为控制策略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终止已有问题行为两个方面。

①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行为问题。教师通常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社会强化,也就是利用面部表情、身体解除、语言文字等来鼓励所期望的行为。活动强化,也就是当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较好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允许参加俱乐部活动、提供设备的优先选择权和使用权、提供课堂活动或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角色等。榜样强化,只要给学生提供某种具体的行为范例,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并朝着这样的行为而努力。

②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通常采用的影响方法包括: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提问学生;转移注意;正面批评;劝离课堂;利用惩罚。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① 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课堂问题行为矫正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正确认识问题行为,它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第二,着手改正课堂问题行为。改正是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而且改正问题行为比认识问题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察与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其次要运用多种知识,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然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第三,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② 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第一,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第二,坚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协调有关人员保持矫正的一致性,避免互相抵消矫正效果。第三,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③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觉察问题行为—深入诊断问题行为—确立矫正措施和方法—改正问题行为—评定改正效果—塑造、发展良好的行为。

第17篇:“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策略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策略,是教师在组织数与代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或创设的某种指导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数与代数领域中针对一定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有效策略实施教学。我认为,教学设计策略非常好,其表现如下:

1、开发课程资源方面

(1)数学课程教材编排中本身就已经蕴含着丰富的生活资源;(2)尽可能的将数学知识放在教学情境中,联系学生熟悉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物化;(3)数学课程充分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数学乐园”、“生活中的数”等等。

2、开发学生生活资源方面

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它离不开学生现实生活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在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3、在以应用与实践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

数学素养,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为此,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与经验,大力倡导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强化估算,以便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感。

4、以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方面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差异的存在,鼓励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途径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18篇:《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读书笔记

《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读书笔记

地理组闻亚权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速,与此相应,教育技术和理念更新也很快,我有一点深刻的感触:现在看一些教学论文,里面的很多名词和专业词汇都很陌生,因此暑假里买了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希望能够对目前教学科研领域的发展有所了解,并从中汲取精华,以期提高教学水平。

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教学与课程设计理论新发展及其学科应用》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与教的新方式及其整合研究》研究的成果,其作者大多是国际上在教育技术、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学习理论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全部译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与教的变革”,主要体现学与教革新的社会、经济、技术变化的情境;第二部分是“学与教的原理”,试图从一般原理上勾勒学与教的重要规律性内容;第三部分是“学与教的策略”,主要关注一般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合理运用;第四部分是“学与教的设计”,既有总体设计的介绍,也有依据问题类型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译文大多简要介绍了作些还配有译编评论。每篇译文注明资料来源,但考虑到篇幅限制,对原文的参考文献作了删节。

因为我的初衷是了解当今教学科研的潮流和大方向,我有选择地重点阅读了第一部分学与教的变革。第一篇文章《信息社会的基本知识素养》就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作者从人类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的论述开始,说明了当今信息社会环境下,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作用必须改变,因为当今社会信息获取的途径很多,学校、教师已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或传递者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作为“知识里手”传递信息的日子,抑或由教科书“一锤定音”的日子都已经屈指可数了。“在信息社会里,教师将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他不应该过分强调事实和信息,而要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滤筛噪音、分析数据,达到帮助他们掌握概念或综合信息的目的。”这些言论虽然听上去并不陌生,但感觉对我们目前的教育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侧重点还在于知识的传授,还是更多地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对过程的重视虽然在逐渐加强,但还是缺乏科学的、详尽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我们奉行的是应试教育路线,学生到学校学习是“十年寒窗”,为的是“金榜题名”,学习注重的是最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至于中间过程无人关心,学习只是为了进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录取筛选的工具。

今年开始,浙江省已全面进入新课程,我们地理课也采用了湘教版的新版教材。一年下

来,总体感觉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和教学改革还需要一些根本性的政策面上的支持,同时具体课程实施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然,任何改革都必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应该说在某些方面,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我们地理新教材中有很多活动题和阅读题,其中活动题的设置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它改变了老教材把知识只作为一种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相交之下新教材注重了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参与,强化了“过程与方法”的这个教学环节。

再回到丹尼尔的论文,作者用信息处理的观点阐述了教学,在这里我用一个金字塔模型来直观地再现作者的观点:

智慧评价(判断赋值) 综合(形成概念) 信息 数据分析(筛选意义)

要达到金字塔的顶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中间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即分析、综合、评价,而这三个环节的作用对象分别是数据、信息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我想这个图对我们如何处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地理学科课文和阅读材料中有非常多的数据和信息,除了一些特别重要的数据,一般我们并不要求学生记忆,因此学生对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何培养学生在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相关的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是重中之重了。

第19篇:网络时代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

网络时代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 The Research Strategy of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on Network Era

谢幼如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E-mail: YJSXie@public.guangzhou.gd.cn 本文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提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建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阐述了研究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意义、理论和方法、目标与内容等问题,并结合当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研究策略

1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理论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因此,开展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2.1 关于教学模式的理解

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在传统的教学论中早已作了许多定义。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与过程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定义教学模式这个概念,有多位教授作了深入的研究,这里综合他们的思想表述如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如何去理解这个概念,本人认为可以抓住如下三方面,或者说,教学模式应体现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理论与思想,作为一个教学模式,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应能体现一定的教学理论,反映一定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反映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新型的教学模式,应反映现代的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思想。

(2)环境与资源,教学模式离不开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如教室、黑板、粉笔、教科书等;新型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系统和教学媒体,如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其他网络资源等。

(3)关系与结构,作为一个教学模式,应能体现教学要素的关系,而且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模式更能反映教学活动的指向性和系统功能。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改变,而教学内容的改革、

201 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却无法导致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化。

2.2 建构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如何去建构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本人认为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2.2.1 信息技术的影响

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度量、传输、变换、处理、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视频会议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局域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因特网络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实现资源高度共享、能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实现远程协商讨论、实现信息的查询与利用、不受时空的限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还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人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

信息技术的这种影响不光体现在教学环境上,还体现在教学资源上,甚至体现在教学过程上,这些影响对教学设计理论的重新建构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2.2 现代教学理论的影响

建构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除了强调信息技术的影响以外,还要注重现代教学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由于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思想观念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和影响,再加之它对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适应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其影响和作用。 2.2.3 教学设计理论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其对教学过程与教学实践的特殊影响,加之目前对教学改革的作用,所以教学设计理论自身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2)操作性:教学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它面向广大的第一线学科教师,要被广大学科教师所掌握并在教学中操作应用。

(3)指导性:教学设计又是一门指导性很强的理论,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将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

在建构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时,我们应避免只强调信息技术的影响或现代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既要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设计理论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也要看到现代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所造成的冲击,更要看到教学设计理论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将以上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建构出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2.3 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设计理论与新型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学设计理论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202 的基础,另一方面,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将促进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3 研究的目标

开展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与学模式,形成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理论,探索普通学校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

3.1 突出研究的创新点

(1)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与学模式。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工具软件。

3.2 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项研究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3 应用价值

(1)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模式。

(2)通过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3)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4)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学校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5)通过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和Internet的在线学习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4.1.1 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和Internet的在线学习的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包括网络环境下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学习模式的研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模式研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研究等。 4.1.2 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

包括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03 4.2 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4.3 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包括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应用。

4.4 网络环境下教学效果的研究

包括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工具的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5 研究的具体策略

5.1 教学模式研究的策略

5.1.1 典型教学模式的分析

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要注意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有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我们要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教学模式,对我们开展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我们在对这些教学模式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划分标准有些是按教学形式来分,有些是按教学环境来分,有些是按资源的利用方式来分,但都存在有部分交重现象。如何深入研究,提出既能体现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又能发挥网络教学功能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去努力。 5.1.2 教学模式的设计

根据教学模式的定义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可以将教学模式的设计归纳为如下五方面的工作:A、明确指导思想,体现先进理论;B、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C、设计、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与资源;D、设计教师的主导活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E、设计活动进程关系,形成稳定结构形式。

5.2 教学设计研究的策略

5.2.1 明确网络时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别,重要体现在: (1)教学(学习)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学习(教学)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3)学习(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以任务来驱动; (4)学习(教学)过程是协商合作、共同建构的过程; (5)学习(教学)成果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204 5.2.2 应用教学设计不同的模式类型

开展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研究,可以根据原有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并注意二者之间的优缺点,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因此,要注意应用以下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类型:

(1)强调以学为主的设计模式; (2)强调以教为主的设计模式; (3)强调学与教并重的设计模式。 5.2.3 体现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如下几条原则:

(1)强调教与学的结合;

(2)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情境创设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等); (3)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 (4)重视可操作性。

6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策略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加速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2] 何克抗.e-Learning 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电化教育研究.2002.(1).[3] 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0.(1).This paper raises the research strategy of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on network era,including the principal idea,the theory and the method,the objective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205

第20篇: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策略

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策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

一、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其获取、管理、存储、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关键,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并经历信息处理的过程,还可以学习总结一些技术技巧和方法,加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图像处理的“制作个人电子相册”,信息获取的“自助游计划”等教学情境,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厚,学用得心应手。

二、针对内容恰当选择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等等。且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例如: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又如在学习PowerPoint多媒体幻灯片软件时,可以给出一个大的主题。每节课教师按一个或多个小任务组织教学。每个不同主题的幻灯片出来了,PowerPoint软件也就学会了。这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因特网去查找,但教师仍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主题性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资源,如我们在校园内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

对于学生接触较少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教师还应该以范例的形式给出较详细的学习指导。例如,在教Word时,可以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让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新课标基础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而是在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生如何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上,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素养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养成的,而学习活动中又时时刻刻在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如何处理技术与工具的学习就成为新课标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是,将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的技术操作和工具的使用写成“技术支持”(如上面第

一、二周教学活动中有关电子邮件的内容),供学生查阅使用。在我的教学网站的每节课里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六、设计难易适中、开放的实践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内容只有在亲手实践后才能理解与掌握。每次课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每次课要布置难易适中的实践。如在完成Word编辑处理后,教师可以对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结合学校的特色,利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小报。当学生经过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会产生一种让所有人“看一看”的心情。教师这时要把握学生的“成就感”,积极组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讲述收获、交流经验,以及演讲等形式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积极心态的形成。

七、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

针对不同的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评价量规等。

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设计策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更多的要注意让学生进行探索、讨论、交流,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与课堂策略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与课堂策略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