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混合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20 07:56:0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混合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分为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学习和课堂面授学习三个模块,并通过过程性评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满足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对教师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ESP;EGP;混合教学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各高校纷纷建立起规模不一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中心,开始“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改革。然而,

一、混合学习观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2]。它转变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是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的一种提升。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师生、生生以及人机互动,由于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也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学习具备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以及提高教学效率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3]。

混合学习强调通过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结合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个性化差异,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赋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许多老师将“自主学习”等同于“没有教师的上机学习”,导致“我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同学没有确定学习目标、监控或评估学习的经历”[4]。针对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也发现,单纯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比“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差,而不同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往往能取得喜人的教学效果[5] [6]。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面授学习之间的关系,折中的办法就是将两者以一定的比例按照某种模式进行整合,也即开展混合式教学,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这种统一创造了条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第三范式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其本质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一种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7]。这种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混合式学习不是课堂面授学习和在线自主学习的叠加式混合,而是“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是一种深度的混合式学习,可称之为整合式混合学习(integrated blended learning)。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以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需求分析和特征分析为基础,以特定的学习环境为前提,必备的要素包括完善的网络环境、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课件、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试题库、网络交流平台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8],其中计算机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平台,网络教学资源是载体,教师是灵魂。

1.网络交互式学习与网络探究式学习混合

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教师无法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些问题最终多数未能得到解决。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搭建立体化答疑系统,学生可将问题提交到答疑系统,等待老师或其他同学解答。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将问题和回答整体公布到答疑中心,供其他学生参考。教师也可通过答疑系统提出自己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除答疑功能以外,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提供讨论交流的模块,教师也可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网络虚拟社区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可结合EGP课程内容学习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话题,学生则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异步交互”式的主题讨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单元内容的理解,通过发帖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针对ESP教学,结合课堂面授的任务驱动型的情景式教学(task-driven context-based instruction),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网络探究式学习(project-based webquest)。Webquest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指导下,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报道、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ESP教学的“真实性”不谋而合。Webquest既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子自己承担的项目分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最终合作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对学生完成任务能其帮助作用的网站或链接,并给予经常性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混合

由以上论述可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起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的变革,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实践,改变过去教师作为评价唯一主体的现状,需要有一套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工具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同时具备复合知识结构和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双主式教学。不过,混合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指导,否则容易出现自主学习与面授学习的简单混合,而非有效整合。

推荐第2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由于有了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尝试,自主解决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我反思如下:

优点:

1.课堂引入时,我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位好朋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连加连减的算式和混合算式的比较,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明了。

3.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逐渐条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67-25+28这样的算式来解决此问题,也能理解所列算式的意义。有少部分的同学能列出67+28-25这样的算式,个别同学能说清楚算式的意义。而第三种方法呢?几乎没有同学能说出来,我故意说这是下面的一位同学写的28-25+67,28代表什么,25代表什么?67代表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体现了一题多解。 不足:

1.课堂引入时,我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位好朋友,设计比较好,但是老师的语调语气太过平淡,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太过紧张,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不高,导致教师最后唱独角戏。 3.再讲72-(47+16)的时候,我直接告诉学生带括号的算式没有简便写法,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在做加减混合运算时32+(55-46)和86-(13+42),如果()前是+,这种混合运算列竖式时可以有简便写法。如果()前是-,这种混合运算列竖式时没有简便写法,只能列2个竖式。今天早晨我又去课堂做了补救。但是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还是希望学生列2个竖式,这样不容易出错!

推荐第3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江都市塘头小学 钱桂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参与活动。

1、谈话导入:今天,老量要请大家先来欣赏几张照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超市购物图。)

2、出示购物表,提出活动要求。

3、组织学生在组长带领下,按活动规则完成活动。

二、组织学生交流,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一)引出分步算式。

1、谈话过渡。

2、引导学生交流活动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同步板书分步算式。

(1)___×2=___(元)或2×___=___(元)

___+___=___(元)

(2)___×2=___(元)或2×___=___(元) 50-___=___(元)

(3)___×3=___(元)或3×___=___(元) ___-5=___(元)

3、引导学生观察这3组算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4、小结。

强调:在这里,先算乘法,实际上就是先求出某一种物品的总价。

(二)列出综合算式。

1、谈话过渡:

2、组织学生将活动1中的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___×2+___或2×___+___ 追问:有没有人能列出一道不同的算式? 板书:___+___×2或___+2×___

追问:列式时为什么不用第一道算式后面的答案?

3、组织学生将活动2中的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

板书:50-___×2或50-2×___ 追问:50为什么放在前面而不放在后面?

3、组织学生将活动3中的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

板书:___×3-5或3×___-5 追问:为什么不把5放在前面?

4、小结。

(1)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每次都列了两道算式,是一步一步的去解答的,我们把这样的算式叫做“分步算式”。

(2)像现在这种,包含了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 (3)在这些综合算式里,或都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都既有乘法又有减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

5、揭题: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三)计算综合算式。

1、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第一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提示:可以在先算的那一步下面划上横线,强调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

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2、指着第二道综合算式,问:这题应该先算什么?可不可以先算( )加( )?为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购物过程解释一下吗?

3、小结: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

4、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3、4两道综合算式。

5、引导学生比较4道算式的不同,在运算顺序上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小结。

三、应用巩固,提高能力。谈话过渡。

1、帮“小马虎”改错。

2、先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3、游戏:“算24点”。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

2、

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

4、

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1.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问题?

2.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你想给同学哪些友情提示?

3.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推荐第4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0.13 公开课《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28页例

3、例4。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思路。

2.在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发展分析,思考能力;在探索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过程中,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算、笔算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分析、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掌握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并且一年级时也对混合运算和带括号运算有过初步学习,因此学生在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短、思维活跃,要求课堂知识设计要有吸引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课件出示前两节学过的连加连减(不带括号)题目:56+12+17= 67-37-14= 学生分男女生竞赛,用投影展示格式规范、计算正确的同学作业,并来说计算方法。

2、展示情境图。师:同学们,这是我班同学做有关公交车上下乘客调查时所拍的图片,根据我班同学的调查,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师:根据我们得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25人下车后,车上还有多少人? 生2:28人上车后,车上还有多少人?

师:你们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吗?

师巡视,并用投影仪展示书写规范、计算正确的练习。对他们提出表扬。 师:我知道大家都特别聪明,你能告诉我和大家,怎么列综合算式吗?把你知道的悄悄告诉你的同桌,看看你们的想法是否一样。 生:67-25+28 师:非常好。这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加减混合运算(带学生一起读)。谁能告诉大家“67-25”什么意思,“+28”又是什么意思。

生:分别是25人下车后,车上的人数和上车28人后车上的人数。

师:我们学过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你能把这个加减混合式子用竖式计算出来吗? 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并用课件重点强调简写方法。 引导学生用“67+28-25”再次来计算此题,并说明每一式子的含义。

2、接着这一情景,继续学习例4.师:这是汽车继续向前行驶,到了学校门口时有47人下车,一会儿又有16人下车,你能帮老师算算车上还剩多少人吗? 生:70-47-16 师:同学们你们想的和老师一样,老师是这样算的你看对吗?(展示课件) 生:不对!

师:哪里有问题?怎么就不对了? 生:没有写退位点。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你们再仔细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吧。 师提示,两次一共下了多少人。 生:用70减去两次一共下的人数。 师:谁赞同他说的?怎么列综合算式呢? 生:70-(47+16)

师:这位同学请到了我们的好朋友小括号。我们刚才学会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你能再来计算一下带括号的吗? 生演算,师巡视,并用投影展示。 师:观察一下,这个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简便方法吗? 生思考后回答没有。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升

师:你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来挑战一下? 生:敢。

出示课件练习题: 56+34-20= 32+(55-46)= 71-(65-43)=

四、课堂小结,回味反刍 师:这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总结: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和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

教学反思:

1、例3讲的过细,由于前面学过连加连减,本例题不讲孩子也会,没必要浪费这么多时间,导致后面时间太紧张。时间分配还是大问题。

2、本节课是在多媒体进行的,有12为家长参与,并有20多位老师,学生在这环境中不能正常发挥,而我没能及时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应采用奖励小星星等多种方法来激励孩子。

3、孩子的思维灵活,你若给孩子制造更多的条件,那么孩子越是怯懦。这节课我的最大失败之处是没有把问题放开,给孩子的限制太多。

4、提示过多。这些问题孩子们能想到,可是我提示的多,孩子思考的就少,孩子也越是不敢大胆发言。

每一次的上课,都是我宝贵的经历;每一节上课出现的问题,都是我成长中必须要走的弯路。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推荐第5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推荐第6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分数混合运算

(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外部感知到内化的交点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数学思维是主体将外部材料转化为内部材料的过程,另一方面,内部材料在经常得到恰当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使主体的认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学活动即引导学生积极地、有效地提取可利用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促使思维优化的过程。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数的运算”提出了:“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运算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过程。在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他们有意义。因此,我始终坚持从意义引出计算,构建意义。结合具体的情境,找出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能解答,从而总结出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本册第一单元学了分数乘法与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后的一节新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作奠基作用。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发现数字信息,根据这些数字信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预算的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理解应用有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列出算式时先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列综合算式,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以往从计算中讲授分数混合预算的运算顺序,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接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体会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生思维敏捷、较为活跃,有随意接话,思考问题欠缺深入全面,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差,表达不够清楚明白。加上10人左右的学困生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意义掌握地不太好,学生凭感觉知道用乘法列式计算,却不知道为什么用乘法,这样对学习分数混合运算〈一〉应用题分析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学坡度降底,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根据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来画出线段图。(这一册才出现画线段图的内容)来达到破教学难点的这一目的,在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基础上来,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模式。

2、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探索、分析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份 直尺 不同颜色粉笔 【教 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再对问题的解决组织讨论加以解释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 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方法,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引入新知

1、(课件出示)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这三道题帮我们回忆了什么知识?(生回答后小黑板:出示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计算。说出你是怎么计算的?(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

3、说一说下列各分数的具体含义,找单位“1”画线段图,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进行环保意识教育:节约水资源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四则混合运——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知识的积极回忆,使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那些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能提供帮助的旧知识,由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 自主探索 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数学书上第56页图】

师:这是笑笑班上本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 独立思考,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 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 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列式以及结果。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A 请同学们找到跟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问题分析已知的数学信息。 B 请将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得先求到什么?(要先求到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那么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数的几分之几呢?(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1份)

师:在这里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师:这里的单位“1”是谁? (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生独立画图)

师:可以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谁来说说数量关系? 那么可以求出摄影小组的人数吗?

师: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摄影小组的人数)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4)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下面谁来说说自己怎样列式的。)

4、改题再解答:航模组有3人,求气象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小 结:

师:观察综合算式,你发现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

师:针对综合算式,结合每一步的意义来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而以此类推。)

师:同学们认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然如果有简便算法的除外。)

6、书写格式: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

7、学生看书,齐读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鼓励学生分析题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从而进行计算,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体现了教学以教材为主,灵活的使用教材,又忠实于教材,这样更能突出,这两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的代表性,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与教材例题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

(三)、应用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反馈及时纠正)

1、完成书56页试一试以及数学书57页练一练

第一题。请8名学生上台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运算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

2、完成书57页的数学应用2—4题。(写出数量关系或画图后再解答)

3、出示数字故事 (让学生讲一讲这一个数学故事,小组讨论每人一杯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从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中强调解题顺序与运算顺序的吻合,这样更能突出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解决混合运算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知识回顾 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小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回忆巩固,完善学生的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一)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气象小组的人数× 3/4 = 摄影小组的人数

摄影小组的人数× 1/3 = 航模小组的人数

答: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两步计算的分数综合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类型;体会分数综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难点是对分数应用题的分析理解。为了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类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去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于是先从两问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入手,让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从中将第一个问题去掉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这样为学生理解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作铺垫,为了更清楚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我再借助线段图,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来解答,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道分数混合运算的算式并在小组讨论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之外后,总结出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感受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还改变了以往从计算中讲授习得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方法教学模式。

1、充分利用情境图 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关注学生的学情 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数学的体验 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

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从整体来看我感觉这节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却能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比较恰当,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积极、发言能大胆,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只有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注重素质的提升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本节课教学中,作为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自身教学方面也存在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应该大胆使用新教材,在深钻细研的基础上摒弃那些不适宜的经验性、教条化、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材意图围绕教学难点重点找到生长点。二是教学语言方面也要注意除幽默外,更应该注重数学语言科学性、严谨性、精练而富有启发性。三是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班班通”电子白板的使用还要更熟练,将它的功能了解的更透彻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率与实效性,特别是要将自己对教学新理念的理解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特色。

推荐第7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加减混合》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由于是静止的图,学生观察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学习例题前先设计了几个学生实际的情境表演,既对前面连加、连减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

刚一上课,我直接让 3个孩子站在台前做游戏,然后先上来了2个女孩和他们一起玩,又来了3个男孩加入到他们中间,这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根据学生的表演完整的将整个过程讲述了出来。“那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答?”孩子们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而后8个孩子接着表演,他们在一起玩,一会儿先回去了3个,接着又回去了2个,再让学生叙述看到的过程,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的兴趣依然很浓,这一环节就在创设的这种生活实际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直观提示性的复习:连续来,全部用加法,连续走,要从总数中连续去掉。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进行新授课时我又利用上下车的情境表演引出新授课:现在车上有乘客7人,百货大楼到了,本站下车3人……上车2人。”这时,学生都身临其境,情绪高涨,沉浸在自己参与的情境之中。在这一活动化的情境中,当教师说出下车3人,车上的3个同学从车上走下去时,学生马上举手说:“下车的3人已经不在车上了,要减掉。”“这时又上车2人。”“又上车2人就要再加上2人。”这时,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时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很快估算出“车上的人减少了,因为下车的比上车的多1人”,同时学生还出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7-3+2”、“7+2-3”等。活动化的情境为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课堂表演的魅力。

推荐第8篇: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列竖式计算: 26+34+7= 87-43-15=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1)教师出示情境图,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得出:有人下车,下来了25人,有人上车,上去了28人。

教师指出: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则,有秩序地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图意吗? 学生说图意: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又多少人? (1) 你能列出算式吗? 67-25+28= ① 口算: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② 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能否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有没有简便写法?

教师小结:加减混合的口算,我们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加减混合的笔算也同样如此,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算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2.教学例4.(1)同学们刚才解决了加减混合的列竖式的计算,这一题也是有加有减,还有小括号,想一想这样的题目应该怎么算呢? 出示题目:72-(47+16)

交流讨论: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你能自己计算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交流。 根据列竖式计算,说一说第一步算什么? 提问:第二步算什么?

(2)讨论:这道题能否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

解因为要先算小括号imian的部分,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也不能连着写。) 3.小结:

引导:①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1) 完成第28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1.数学小医生

(1)73-36+18=76 (2)25+47-18= 76-(36+22)= 让学生先自己判断,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的第4题,开火车直接写出得数。

3.完成练习五第5题。把得数填在括号里,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28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8+22= 57-30= 16+5-10= 21+30= 25-17= 12-8+16=

2、笔算:48+36+15= 90-25-31=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同学们,你们乘过公交车吗?你平时乘车都去过哪里?乘公交车应该注意什么?

2、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出示例3。

师:你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它停在那。

(1)仔细观察,说一说画面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3)根据算式让学生再一次理解题意:67表示什么?25表示什么?28表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师提问引导 67-25+28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是什么?能不能直接口算?如果不能口算,那该怎么办?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3)分组讨论如何笔算67-25+28。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计算方法。最后在练习本上试做。

4、汇报成果,比较评价。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各种算法)

(2)引导观察,对比上述两中计算方法,师提问: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小结:加减混合的运算式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

5、课本第28页,看书并完成书本填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8页“做一做”。指名两位同学板演,全班齐练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计算

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67-25+28=70(人) 竖式

教学目标

(一)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二)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6+25+38=

70-18-26= 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2.口算

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12+8+20=

50-30-6=

42+8-30= 78-40-6=

52-(12+8)=

70-(18-8)= 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二)学习新知

1.复习订正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 出示例

3 68-29+51= 启发提问:

(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即:

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第一种虽然最后得数是一样的,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是有错误的,第一步忘了退位,第二步忘了进位.第二种抄错了运算符号.导致最后结果是错误的. 小结性提问:

(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的两道题. (1) 56+24-30=

(2) 67-34+39=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对第(1)题的第二步能自觉用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 2.出示例4 72-(47+16)= 启发性提问:

(1)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由学生在小黑板上试做,教师行间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做法,教师先出示正确做法.

重点讨论有没有简便写法,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下面情况.有没有错误,错在哪里?

第一步是正确的,第二步的被减数和减数填倒了,63减去72是不够减的.因此,像这样的题,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1) 32+(55-46)=

(2) 76-(13+42)= 订正时,提问:

(1)第(1)题有简便写法吗?为什么可以写成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在书上填数. 2.对比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题

81-52+48

70-(23+35)

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2)口算下面各题

55+30+8

56-3+9 42-(8+34)

81-7-70 35+(10-6)

74-(80-6) 由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得数.

3.判断下面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第(1)题错,第(2)题对,遇到小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用简便写法.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第5题和第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加减混合式题(不带小括号和带小括号的)及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用竖式计算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因此,采用由学生试算,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的方法,培养学生计算中的良好习惯.但对有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有的没有简便写法,有的有简便写法,这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例4时,先放手让学生试做,根据学生试做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中讨论的方法,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没有简便写法.紧接着安排“做一做”的两道题,其中第(1)题由于两个加数可以交换位置,因此有简便写法.通过对比,使学生分辨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有简便写法,什么情况下则不能.在巩固反馈环节时,采用判断的形式加以巩固.这样安排,突出了这节课的新知识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的能力.

推荐第9篇: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陈志东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 1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算法,理解加减混合的算理

教学难点:学会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用具:课件、算式卡片、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些天我们已经学习了连加和连减的运算,下面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卡片,大家来开火车做一做:

9-3-4

8-2-3

9+0+1 4+2+3

10-7-2

5+4+1

5-3-1

2+4+0

10-1-6 学生开火车来说,说一个老师将卡片在小黑板上粘一个,然后,问学生:4+2+3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第二步是什么加什么,9-3-4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第二步是什么减什么。连加和连减都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呢?(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看来同学们对于我们已经学过的连加运算和连减运算掌握的很好,老师可真高兴!

二、探索新知

1、在复习题的后面贴上两道如下两道算式: 5+3-2

10-5+3 同学们再来看两道题目,它们与前面的算式有区别吗?它们是连加或者连减吗?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是计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减混合计算。引导学生读一读:5加3再减2,10减5再加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课件)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学得最好,最认真。

2、将刚刚两道计算题贴到黑板上,并向学生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像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那小朋友,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怎样教你的学生做这样的题目呢?先自己动手做一做这两道题目,等一下老师,就请一位小朋友来当当小老师,教给其余的小朋友。

3、点同学说方法,老师总结

4、比较一下加减混合运算题与前面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小朋友们的眼睛可真两,脑袋可真灵活,都能当起小老师了,可真了不起!

5、主题图 (1)先加后减

师:小朋友们见过天鹅吗?老师今天要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天鹅! 出示天鹅情境图

动态演示:池塘里一共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天鹅。又飞走2只。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算式把天鹅飞来又飞去的过程表示出来吗?想好的同学,小声的告诉你的同桌,然后举起你的小手。(学生说0 师(边演示课件):池塘里有4只天鹅,一会儿又飞来了3只,因为这3只是要飞到池塘里来和那4只一起玩的,所以我们就用4+3,可是又过了一会儿小天鹅玩累了,要走了,又飞走了两只,我们又要减2只,那么池塘里现在还剩下几只天鹅呢?我们就用4+3-2(4加3再减2)来表示

师:4+3-2到底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小朋友表现可真好!

师:池塘里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池塘里剩下5只,我们就用4+3-2=5来表示,那你能结合小天鹅的图说一说4+3-2=5这道算式的意

义吗?

生汇报:原来有4只小天鹅,先飞来了3只天鹅,又飞走了2只天鹅,剩下5只小天鹅。

(第一个学生在说的时候可能会很困难,可以先请一个表达比较好的学生先示范,在大大表扬这个学生之后,接下来的学生也会学着他这样说一说) 【休息】! (2)先减后加

师:现在池塘里是几只天鹅? 生:一共有四只天鹅。

师:小天鹅玩累了,飞走了几只? 生:飞走了2只天鹅。

师:看到有2只小天鹅飞走了,又有几只小天鹅飞过来了,那飞来了几只? 生:飞来了3只天鹅.师: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吗? 生汇报:4-2+3=

(师边演示动画边说) 师:4-2+3等于多少呢? 生汇报:4-2+3=5 师:说一说5是怎么来的 生:先算出4-2=2,再算2+3=5 师:悄悄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生:原来小河里有4只天鹅,先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天鹅,现在一共是5只天鹅。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同桌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摆小木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木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木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木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

序。

2、做书上第76页的第1题。课件演示,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做书上第 76 页的第 2 题。 帮小猪找家。

4、第3题

四、总结下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加减混合及它的计算顺序和方法,还有加减混合的应用。 强调要注意问题: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推荐第10篇:教学案例: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有理数混合运算

从“互赖”中来

一.引言

今天,我打算让同学学习混合运算,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就是按课本举一个多种运算混合的算式,向学生介绍运算法则,然后训练观察几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多多辨析几种运算,然后练习再练习。但是,几轮下来总觉得这样教学效果不显著,而且老师课堂上强调再强调也枉然。 二.案例描述

进了教室我写两个计算式子:

34121(1)350221 (2)[1(1)]2[(1)()]3

59655我告诉同学;“同学们,这两个式子的运算叫做混合运算,到底有多混,请各小组研究一下,等会请小组代表讲一讲”。于是各小组有的同学开始注视着这两个算式,有的小组同学开始许多询问组长、辅导员,有的同学把想到了什么并且记了下来。2 分钟后,教师开始提问,首先提问第6小组的6号同学,结果同学哄然大笑,而6小组同学苦瓜着脸,因为王欢同学是班级中最差的同学,曾经考过零分。王欢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饶有兴致想着回答:“有加——”,老师:“还有呢?”。王欢:“有减号——”,老师:“还有?”。王欢怔住了,忽然有一个同学抢答:“还有乘与除”,老师马上:“抢答扣1分”,抢答同学:“啊——”,老师:“王欢组得6分”,全体同学“哇——”。老师:“周洪洪,接下来给你机会”,抢答的是周洪洪。老师:“刚刚同学发现两个算式中有加、减、乘、除,还什么运算没?”周洪洪:“平方、立方”,周洪洪回答后坐下,记录员站起来问:“老师周洪洪可得分吧?”,原来我忘记给同学评价了,我答:“可得分”;接着我又问: “这么多运算在一起谁先算,请由第二组郭志杰同学来答”,郭志杰:“——”,突然徐钱飞同学站了起来:“先乘除,后加减”,老师:“还不能算对。”徐钱飞:“——”,忽然吴官冲也站了起来:“先乘除,后加减,有乘方先算乘方”。老师:“对了!第2组可得2分,因为辅导员、组长均代郭志杰,每代答一次扣2分。”

接下来我让同学开始计算第一个算式,同样规则,每一个学习小组均由号数最多的同学来答题,各组机会均等,辅导员必须注意辅导到位,防止被点到名而解答不了不得分或少得分。

课堂小组辅学交流课堂,小组同学一必须通过个人努力达到问题会解决,同学小组任务互赖,并且形成激励机制,让同学对学习活动中产生竞争,课堂时常关注到学困生,不会有人帮,学习上总感到不孤单,有安全感,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同学最快乐。 三.案例反思

混合运算老师或同学想到重点问题应该就是算,因为过多地关注算,导致许多同学在计算时,都不怎么关注算式子中混入几种运算,本案例通过对后进生的提问,让所有同学都关注老师的问题,同时评分激励小组互帮互助,达到小组长互赖。同时,老师、同学开始学会倾听,对抢答或插嘴进行扣分惩戒,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再倾听,还有要尊重其他同学发言。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好象发言较多,但老师做到几点:倾听、串联、反刍活动循环往复。 1.倾听。一方面教师要能倾听学生的声音,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学会倾听同学的声音。平时和同事在课下交流时发现,现在的学生,同于多方面的原因,都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倾听老师和同学说话。让学生学会倾听,这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不会倾听,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不代表可以肆意插嘴,民主平等也不代表可以无视纪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贯穿于我们每天的教学中,让学生注意听老师说的话,还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也要学会听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2.串联。倾听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引领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虚心、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从三个维度加以倾听:该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该发言同其他学生发言的关联;该发言同其先前发言的关联。教师有责任将包涵三个维度的精彩的观点串联起来,引发深入的思考。

3.反刍。老师适时地把话题返回原点,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作再次阐述,一旦“反刍”(追忆、回味)之后,又将会将学生思考引向深入。

这个案例中的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避免的,正因为有老师引导,学生才能层层深入研究并获得全体进步,全面发展。

第11篇: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教案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开着车去动物园逛逛,先来看看哪些小朋友能上车?能回答出老师提问的就能上车。

2+3=5,5+2=7,7—3=4·····

师:小朋友们真棒,有这么多孩子能上车,来看看第一站是哪里?

二、新授

(一)理解“4+3—2=5”的含义

师:哦,是猴山,一群美猴在山上玩,从第一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山中本来有4只猴子在玩

师:后来有什么情况发生呢?(老师打开图片上遮住的3只猴子)。生:本来有4只猴子在玩,后来来了3只猴子。

师问:现在一共有几只猴子?

学生回答:有7只,4+3=7只

老师接下来继续讲故事:现在你们脑海里想想,有7只猴子正在玩,玩着玩着有2只猴子被妈妈叫回家了,现在还剩下几只猴子在山上?

生:5只,7—2=5只

谁能看着这幅图,说一个数学故事

生:本来有4只猴子在玩,来了3只猴子后因为2只猴子有事就走了。所以就剩下了5只猴子在这里玩。

师:那怎样把2个算式合起来?生:4+3—2=5只(非常好)谁能来说一说你先算哪里,再算哪里?

生:先算4+3=7,再用7—2=5(板书)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昨天学的有什么不同?

引出板书“加减混合”

(二)说“4+3—2=5”的算理

生:先算4+3=7,在用7—2=5(师在此强调中间想的那个数7),并板演算的过程

(三)理解“4—2+3”的含义

师:我们继续开着车来逛动物园,哦,又来到了另一座猴山,这是一群帅猴在玩,谁能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本来有4只猴子在玩,2只猴子因为有事出去了,就剩下2只猴子。4—2=2

师:大家想像一下,2只猴子正玩得非常高兴,突然“咚咚咚”门铃响了,谁来了呢?原来是邻居家3兄弟来完了。提问:现在有多少只猴子?

生:2+3=5只,

师:谁能把2个算式合起来,引导出“4—2+3=5”并引导出算理

(四)小结

在猴山里我们学习了重要的“加减混合”,好!我们继续开着车来看看还会带来怎样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孔雀开屏

2、小马过河

3、看图列式(美丽的小湖)

第12篇:《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及例4。

教材分析:

“加减混合”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本内容在教科书第28页,教材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变化为背景安排了一道例题。学生一般都有乘车和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教材在全面反映加减混合计算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这样安排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步计算中第一个加数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写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1、竖式计算: 36+28+17= 65-25-2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交流,强调运算顺序。

2、列式计算: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第一次运走17个, 第二次运走23个,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学生理解题意,列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看一辆公交车缓缓地进站了。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你会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67-25+28= 尝试计算。(学生独立试做。)

交流做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做法。)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比较做法,找出简便写法。)

2、教学例4 (1)出示例题,请学生思考先算什么,在做加减混合时,应该怎样做?

(2)小结:在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知识运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第一关:我的基础最牢。 1.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强调运算顺序 第二关:我会解决问题。

学校合唱队原来有65位同学,27位同学毕业了,又加入了25位新同学,现在有多少位同学?

第三关:我会应用。 (1)应找回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例4)。2.第30页练习五,第7题。 3.第31页练习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加减混合

第13篇:《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的第

1、2题。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图片、小棒、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生: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师: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现实吧!大家看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有3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齐说愿意。 师出示速算题:

①3+5=

5-2=

3+2+3=

②8-8=

7+2=

10-5-2=

③10-3=

5+4=

3+2+4=

④4+6=

8-5=

7-2-3=

生速算出答案。学生每正确算出3道题都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师:啊!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听!是什么声音?(放天鹅的叫声)原来这几只美丽的白天鹅飞起来了,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这个湖实在是太美了,蓝蓝的湖水水平如镜,雪白的云朵映于其中。一阵微风吹来,湖面微微荡起波纹。湖边是碧绿的青草,色彩绚丽的小花。它们不禁被吸引住了,落入湖中尽情嬉戏,无忧无虑地游玩„„(边电脑演示边放录音,教师讲解)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教者能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这时天空中又有几只天鹅飞过,看现在的场面,你能叙述出来,并提出一个问题吗? [由旧知导入新知,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新、旧知的“异”与“同”之中,主动地去思考,为学生自觉探索新知创造了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共有几只天鹅? 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该怎么办呢?

生:把原来的4只和飞来的3只合并起来列式是4+3。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生:再减去2只。

师:从几只里减去2只?

生:从原来4只加上3只的总数里减去2只。 师补充算式:4+3-2,并读算式。 生读算式。

师: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生:连加、连减一道题里只有加或者减,而这道题里既有加又有减。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生:加减,有加有减,加减混合„„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

师: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生指名说。

师: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生汇报:先算4+3=

7,再算7-2=

5。

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都是先算4+3=

7,再算7-2=

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师:第二天,这几只美丽的天鹅又飞到了这个美丽的湖边,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

(出现连续的电脑画面)谁来说一说?

生: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师:谁来列式?

生:列式为4-2+3。(师板书)

师:上面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请同学们试做。 生汇报。

师: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生: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例

1、例2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生:我们计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与连加、连减相同。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摆小棒计算。

完成书上第75页做一做。(摆小棒,补充算式,再计算) 看书质疑。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在教师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学生对声情并茂的场景深深吸引,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尽情地发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师:看,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忙的。

(出示第76页的第1题画面)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他还有一道题呢!(投影出示) 在○里填上“>”、“<”或“=

”。 9-3+2○7 1+6-4○4 9-7+5○5 8+2-5○5 6+4-9○9 9-3+2○9 8+2-1○7 4+3-1○5 师:大家帮助小猴子解决了问题,听,它在谢你们呢!(放猴子的叫声) 大家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热闹啊!

原来是森林里开了一个运动会,小猫、小狗、小鸭和小鸡分别获得了四个项目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狮子要奖励他们每人一处房子,你能帮它们找到房子吗?(电脑演示)

[运用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切实的帮助。] 生抢答完成。

师:狮子大王看到我们同学来了很高兴。他有几颗智慧星要发给大家,但是它有个条件,就是做对一道题得一颗智慧星,最后看谁的智慧星最多,谁就是最聪明的同学。现在我们就请狮子大王出题吧。

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题纸上,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仅学会了加减混合,而且帮助森林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看来数学知识真重要呀,就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学好数学知识,为自己、为更多的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

[通过电教媒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中喜欢做游戏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设计说明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因此我在设计上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伊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森林运动会等。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伊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第14篇: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74~75页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题。 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 教学准备:算式题卡,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连加算式3+2+5= 谁会读这个算式,指名回答。你能根据这个算式编一个故事吗,并且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指名2人回答。出示8-4-3=

谁会读这个算式,指名回答。你能根据这个算式编一个故事吗,并且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指名2人回答。这两道算式你会计算吗? 小结:虽然是一样的算式,但是可以讲出不一样的故事,大家的想象力课真丰富啊!

(设计意图:学生对连加连减并不陌生,所以计算不是难点,让他们把算式编出各种故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意义,为后面加减混合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今天我们将边看动画片,讲故事边,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第一部动画片开始啦,仔细看哦!课件出示例14动画,你能把刚才动画片中的故事讲给我们听一听,最后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吗?同桌互相讲一讲吧!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动画片”很感兴趣,但是要告诉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还要学习知识,所以要仔细。看完后学生可能语言组织的不够好,所以先让他们尝试着跟同桌说一说,既可以组织一下语言,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让不会说的同学跟上。)

2、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讲讲你看到的故事吧!指名2人到讲台前面指着图说一说,并问问其他同学是否同意。你能根据他们讲的故事列出算式吗?独立在作业本上完成,师巡视。展示作业并请展示者讲一讲这个算式的意思。这个算式你们会计算吗?指名回答。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总结:观察这个算式跟之前的连加连减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像这种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我们称它为“加减混合”(板书课题),但是在计算顺序上还是和连加连减一样,从左往右。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观察、对比,自己总结出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第二部动画片开始啦,观察过后请根据这个故事完成数学书第74页想想做做第1题的算式。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

第三部动画片开始喽,根据意思写算式,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意思。

总结:刚才我们都是看动画片来完成这些加减计算的,同学们,现在不看图你们还会计算这些算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看图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计算的步骤以及理解加减混合的意思,接下来就要让计算变得抽象一些,下面以竞赛的形式完成第3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男生做左边一组4题,女生做右边一组4题。完成后直接出示答案,让学生自己核对答案,纠正错误!全部正确的给自己画一颗星。

4、想想做做第4题

请大家观察图,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一道算式,如果还想写,还可以再写一个算式,请几位同学把算式写到黑板上让大家猜一猜写的是哪种小动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图根据自己的思路写出算式,板演的同学不要说出意思,让其他同学猜一猜,实际上是让学生把所有的算式都能理解一遍,让同学之间交流不一样的想法,既拓宽学生的思维,又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减混合计算的知识,希望大家能讲出更多跟它有关的数学故事,下节课我们再来与同学分享!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教学的, 首先我安排了连加和连减的复习,通过编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先把连加连减的意思理解透彻,再把计算过程完整的进行复述,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学过的知识,相对简单,所以参与度比较高。通过简短的复习,再以看动画这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刚才的编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把例题的图意说清楚。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组织一下语言,又可以让不会的同学跟着会的学一学。指名说完意思后独立思考如何列式,对于学生来说,明白例题的意思后写算式就会水到渠成了。在列式之后可以不算得数,先让学生结合主题图把算式的意思完整说一说,再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究。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之前连加、连减算式的区别,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之前学习的要么全是加法,要么全是减法,而今天学习的这个算式里面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最后师进行总结:像这样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就能理解这种算式的名称是这个意思。让学生试着探索计算过程,最后总结: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一样,一般情况下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在练习中还是紧扣看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想想做做第1题,这是一个半开放的题目,已经提供了第一步,接着第二步学生基本能完成了,所以直接让学生在书上完成后再指名说意思,让学生上讲台说一说这个故事,并且把计算过程说清楚。想想做做第2题,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先说故事,把意思说明白了再列式计算。这题要比第一题稍微有难度,但是提供了被减数,所以先让他们把意思说一说再写算式。练习第3题是没有了故事情境,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计算情况,所以以竞赛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最后直接公布答案,让学生自己对照,节约了一些时间,最后可以让两名同学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巩固加减混合计算的步骤与方法。

最后加了一个看图写算式,在写之前让学生选择一种小动物然后再根据图意列算式,列好之后让学生直接板演到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猜,这其实就是让同学之间进行思维交流,碰撞出火花,发现不一样的想法,拓宽自己的思维,而且学生对“猜”这个活动很感兴趣,主动参与进来了。

需要改进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发言多一些肯定,多运用激励式评语,或者是一些简单的手势,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肯定,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一些,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形式上再加入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第15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48页。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不同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按不同级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填空。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混合运算。 (2)( )法和( )法是同级。

(3)同级的按(

)的顺序计算。

2.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二、探究建模

1.课件出示图片。

观察这幅图片,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找出数学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探索运算顺序。

(1)学生分析题意后列式,并汇报列式情况。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1:

综合算式2: 4×3=12 4×3+7 7+4×3 12+7=19 观察两道综合算式,与上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这种算式就是不同级。(板书:不同级)

(2)结合情境图讨论:这综合算式

1、2先算什么法?再算什么法?

教师算式边讲边演示:先乘法,后算加法,

4 × 3 + 7 7 + 4 × 3 = 12 + 7 = 7 + 12 = 19 = 19 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不同级的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板书)

三、练习巩固 1.脱式计算

(1) 16 - 10 ÷2 一次练习,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对例和错例,在全班讲评。

(2)4×5+10 72÷8+7 二次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请2名同学在黑板上做,然后再讲评。 (3)课本48页“做一做”。

三次练习,独立完成,学生互改。

四、回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不同级的先算( )法,后算( )法。

板书:

不同级: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混合运算

第16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加减混合、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提高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经历综合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难点:学生能够合理准确地应用从左往右地运算顺序计算综合算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习。

课件出示: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习,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习?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 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 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上下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 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53-24+38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巩固加减法运算顺序以及脱式计算格式。

师:老师要告诉你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同级运算。当我们计算同级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下面这个综合算式15÷3×5怎样算,这道题与第一道题有什么不同?先算什么?再算么?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为么要这样计算?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请同学们试着用脱式计算做一做(请生板书)。

15÷3×5 =5×5 =25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运算,也要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试一试:23+6-11 2×8÷4 72÷8÷3(请生板书)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与同桌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写出计算过程。﹙教材47页的做一做。﹚

2、下面的算式计算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过来。2×3×4 15-6+4 2×6÷3 =6×4 =15-10 =2×2 =24 =5 =4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

2、3两小题错在哪里?

3、这些综合算式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3、把下面每组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1〉 36÷4=9 〈2〉 12+8=20 9×3=27 20-5=15

4、3.学校合唱队有48人,有12人毕业了,又来了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分享给大家吧!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

1、2题。

第17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 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5×3+20

= 15+20

=35(元)

5.提问: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20+5×3 ②20+5×3

=15+20 =25×3

=35(元) =75(元)

③20+5×3 ④20+5×3

=15 =20+15

=35(元) =35(元)

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7.比较5×3+20和20+5×3

=15+20 =20+15

=35(元) =35(元)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谁先说说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谈话: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

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比较每组中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

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3.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

2、

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

4、

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学到运算顺序的?

混合运算是否只有这些?大家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第18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概述

1、基本信息: 名称:混合运算.执教者: 刘爱华 课时 1

2、所属教材目录 2014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3、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教材对混合运算出示直截了当,直入主题,且逐层递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解决为题的能力。

4、学情分析 :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根据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的列脱式计算,理解运算算理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同时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温故知新(3-5)分钟

1、口算

54-24 7×4

20+12

35+15 67-37

5×6 23+6 64÷8 5+4 19-3 40+1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7+12+18= 77-27-18= 学生活动:小组比赛看哪组计算的又对又快又多.设计意图:以小组比赛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这样的练习,更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15-20分钟

1、教学例1: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校图书室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全天来了多少人? 想一想: 怎样列式计算呢? 说一说: 这道题和刚才做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看一看:课本例1,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1)先小组讨论,再独立试做,一名同学板演。 分步列式:53-24=29 29+38=67 列综合算式: 53-24+38 (2)把刚才小组讨论的算式,按老师讲解的方法订正

问题:像 53-24+38 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 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 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 (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 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 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 ,还 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 ,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 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 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2、探究合作,尝试计算

通过对连加连减的学习,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试做这道题吗? (3)总结: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要按从( )往( )的顺序,依次运算.

(5)用新知识解决问题:53与24的和减去11,差是多少? 独立计算,小组内订正。

3、学习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现在来看看这道算式15÷3×5。

(1) 这道题与第一道题又有什么不同呢?你知道这道加减混合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吗?

1、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求玩跷跷板的小朋友和旁边观看的小朋友一共多少人? 分步列式: 4×3=12 12+7=19

2、你能列式计算出他的结果来吗?

3总结: 算式中只有乘法和除法时,要按从( )往( )的顺序,依次运算. 4试算:49÷7×2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新知(8-10)分钟

1、脱式计算 34+5-11 3×6÷3 72÷8÷3 30-12+9

2、养鱼场上次买的40袋鱼饲料已经用去18袋,这次又买进20袋,现在养鱼场有饲料多少袋?

3、猴妈妈采了4筐桃子,每筐9个,把这些桃子分给6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桃子?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

课堂小结:(2)分钟。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又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1)分钟

1、教材47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例1:63-24+38 例2:4×3+7 =29+38 =12+9 =67(人) =19(人)

答:览室全天来了67人。 答:玩跷跷板的一共有19人。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2.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解决“加减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加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 。 4.注重数学思考

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2)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通过(1)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3)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第19篇: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沛明实验小学

罗秀琴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作引、做好铺垫

口答。

17+6-5 17+8-12 24-10+7 20+30-10 25-4+7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连加和连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

A、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

B、小组交流、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四、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并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

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4、完成书本30页的思考题。

五、总结质疑,合理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谁值得你学习?为什么?

五、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车上原来有67人,到车站后,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67-25+28=70(人)

67 42 67 - 25 + 28 简便写法: - 25 42 70 42 + 28 70

第20篇:《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的第

1、2题。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小棒、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师:大家看屏幕,这里有3只丑小鸭,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7+1+2= 5+3+1= 4+5+1=

8-6-1= 6-2-3 = 9-6-1 =

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出示例一,你能编一道数学题,提出一个问题吗。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师板算式:4+3-2,并读算式。

生读算式。

师: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提出学习目标:

1、要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师: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生指名说。

师: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生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出示例二

生: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师:谁来列式?

师:上面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请同学们试做。

生汇报。

师: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生: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例

1、例2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小结:我们计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与连加、连减相同。

师:

1、现在听老师说的顺序来摆小棒计算。怎样列式计算?

2、看算式摆小棒,7-3+2怎样摆小棒呢?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三、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师:看,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忙的。

(出示第75页的做一做画面)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他还有一道题呢!(出示76页第一题)

大家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热闹啊!

原来是森林里开了一个运动会,小猫、小狗、小鸭和小鸡分别获得了四个项目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狮子要奖励他们每人一处房子,你能帮它们找到房子吗?

生抢答完成。

师:狮子大王看到我们同学来了很高兴。他有几颗智慧星要发给大家,但是它有个条件,就是做对一道题得一颗智慧星,最后看谁的智慧星最多,谁就是最聪明的同学。现在我们就请狮子大王出题吧。

(76页第四题)

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这是老师在公路边看到的情景。你能编一道数学题吗?

四、全课总结

谈谈收获。

混合教学心得体会
《混合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