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27 07:53:1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研修日志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信任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首先的一条是爱,一个不懂的爱孩子的人不配当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把孩子当成孩子,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学会包容、原谅孩子,孩子在不断跌撞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意味,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就是要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放弃,更不要挖苦。

有些老师看不起差生,从语言、行为上,贬低嘲笑差生,首先这种行为和表现,就违背作为老师道德标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更好的做好自己,体会生命和人生的意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思想道德模范,以思想唤醒思想,以生命影响生命,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

推荐第2篇: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塔坊学校 程建新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塔坊学校 程建新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空闲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可以说,当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师应该关注什么?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每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缘教师的认真备课。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较多的关注了教学方式方法等课堂形式上的改进,而相应的忽视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我明白了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备课。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进现行备课形式,着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首先是紧抓落实课前预习。我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有严格的规定,设计了预习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字(包括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组词,辨析形近字等),②词语(抄写,理解,成语的收集等),③自己感悟最深的重点句子或者段落(包括修辞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精彩的描写等),④初读感悟,⑤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即提出几个问题)。这些内容看似繁杂,可是,它可以迫使学生去静心读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预习。这些就是我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每天一课。这样学生学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想使课堂真正有效,设计精益求精的课堂练习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而且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设计。通常第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都要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然后再进行整体感知。那么,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将以上两项内容布置下去。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件来进行独立作业。以这样的方式来落实生字词,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于我们已经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了,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讲课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还可以把它们设计成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对此,我觉得在第二课时前,还是要采取独立作业的方式去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有目标,复习有目标。而不至于让作业仅仅成为一种习惯,流于形式。这样,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学生的课后学习有目标,检查又环环相扣,教学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学生为本,用真爱构筑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引用余教授的话:“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明白了我今后更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有效教学应深入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有序课堂的有效教学管理。

在有限的40分钟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设计付诸实施,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环节安排缺乏缺乏合理的安排,有的课堂环节的密度过大,有的前松后紧,没有较好地把握学生注意力、接受度,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因此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应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讲在该讲时,放在该放时,综合考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尤其是提高学生的专注率。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1)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改换。即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2)将教学环节提前或者移后。(3)给学生搭桥引路,让学生顺利的说下去。在学生发言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想办法给予帮助,引导,让其顺利的达成目标,生成精彩。另外,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时调整了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协调了,就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明显,课堂教学就变得有效。

四、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因此我们就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看完《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明白了应该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好的教学?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我们要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一样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其身。教师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样,为了自己的事业和信仰,一日三省其身。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在教学的过程,我一定要好好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时我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把我们的教学过程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要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推荐第3篇:教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教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师生关系的开放 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需要全方位的开放。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予以鼓励和宽容。教师要放弃权威者的姿态,在学生学习中不断进行角色转换,成为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和问题的共同探求者,教学在师生平等的,研究讨论的氛围中进行。

2)学习时空的开放 研究性学习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查阅资料、借阅参考书、甚至通过互联网学习,摄取网上信息,广泛获取信息。学生在课外学习中,不受教材束缚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在课外学习中,学生更能领悟到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来不及涉取的东西,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意向,它为创造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良好的情绪环境,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3)学习形式的开放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研究探讨性的学习方式,而且研究课题往往纷繁复杂,学生既要掌握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独立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找出重点,化解难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又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交流、讨论,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这样做可以少走弯路,共享创造性劳动成果。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社会调查、评论、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等,在活动中提高能力,活跃思维。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中激趣,产生创造动机

研究性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探索质疑的广阔空间,学生多处于自然的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认识过程的主体作用。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学生在认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创造力高低的表现。学生从课堂来到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观察自然的种种现象,发现认识对象和别的事物的差异,找出其特点及其运动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的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才能带着愉悦的高涨的情绪和创造欲望,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去分析、比较、实验、研究,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展现智慧和才干。

推荐第4篇:教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材料)

导语:教研活动则是教师有目的、有过程、有方法地分析和解决学校课程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的一种实践性、反思性的专业发展研究活动。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一)

我们中心小学每周三的语文教研活动每周都按时进行,不管是看视频上的名师课堂展示,还是我们学校语文教师出的公开课,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位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收获颇多。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我校语文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听完几位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鲁少宁老师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她出示了一组词,让学生选个词说一句话,这样不仅引导学生积累了词语,又使学生在词语中感受到了词语不同的特点,为学生学习新课打好了扎实的基础。郭春玲老师《学写日记》一课中,采用吹泡泡的游戏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郭老师优美生动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写日记。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王景燕老师在上《黄河的主人》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文章就是成功了一半;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文言文的奥秘之处。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开火车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黄河的主人—艄公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王新景老师在上《鸟岛》一课时,就要求在正文学习前为每段标上序号,便于在学习课文时迅速找到所讲的内容。她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张艳芳老师在上《水》一课时,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教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二)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们南麻五小幼儿园立足本园发展,加强园本培训。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园本教研工作

如果说,教师的素质是决定一切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那么,我们认为,面对今天我园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园本培训及开展园本教研应是我园保教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的办园理念就是:“自主、协作、探究、创新”。通过园本教研,让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之中。在施教的同时,为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从合格教师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加强园本培训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首先,园长亲自抓幼儿园工作,由她牵头成立了以园长为首的园本培训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辅导员具体负责培训工作,其他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其次,我们把园本工作列入幼儿园每周活动设计中;每学期,我们还定时召开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活动,及时解决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园本培训工作进行及时的调度,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计划,确保培训落实到位

为确保园本培训落到实处,制定了园本培训工作的计划,列出培训的内容和安排,教师再依据总的计划制定出本班的园本活动计划。这样既指导了教师的学习,又明确了学习的内容,让老师们知道了学什么,什么时间学,统一了步骤,保证了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督促教师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园本教研形式,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促进教师成长。

一是开展各种比赛活动,让人人都有参与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通过学习与实践,进一步理解了园本教学的重要性。

二是,为让教师能很好的从经验中去反思、积累、升华,我们要求每人每月必须写二篇教育叙事,内容可以是孩子的追踪记录、可以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想法与体会,可以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等等,但必须是教师的真情实感。记得上海的特级教师应彩云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进孩子的世界,你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会从这里收获快乐与支持”,这也就是幼儿教育的内涵所在。

另外,我们从幼儿一日活动入手,引导孩子动口、动手、动脑,自己从操作中发现问题,学着解决问题,通过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一个个主题,营造出一个与幼儿生活本身密切相关的高度整合的课程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习知识向体验知识的转变,真正符合了新大纲提出的让孩子主动发展的要求。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强各层次教师培训:

我们将以提高教师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水平为目标,实现“培训——探索——操作(灵活性、创造性)——总结”一体化的路子,并针对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使教师尽快掌握园本课程的精华所在。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基本功培训,争取教师全部达标。

2、继续积极有效开展园本教研活动,进一步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记录,有总结。注重形式多样,讲究方法。

在今后的征程上,我们将继续不断到改进,不断创新,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促进全园教师保教工作的提高。为使我园成为全区最优秀最具实力的乡镇幼儿园而努力。

推荐第5篇: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常州外国语学校吴玲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电影的“序幕”,演讲的“开场白”必不可少。心理学对人的“注意规律”研究表明: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更能清晰地、完整地、迅速地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因此,有效的导入,不仅能“未成曲调先有情”,磁石般吸引住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效的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年龄特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精心设计。

一、温故导入,循序渐进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 头脑里要具备与之有关的准备知识,它们是支撑新概念形成的依托。 所以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引入新知识。

例如,学习习近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 先复习近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 等分线段即两线段的比为1,如两线段的比不等于1,结果会怎样呢?

借旧知导入就是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从而引出新的教学课题.教师通过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的联

系点,温故而知新,连贯自然,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接受新知识水到渠成。

二、生活导入,身临其境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学习数学;强调恰当的数学交流。这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需要,选择与其相关的故事片段,让学生在聚精会神的同时,进入新课的意境。

例如:我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应用”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的:

师:“十一黄金周”期间,两名教师带着若干名学生准备旅游,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可供选择。甲、乙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报价都是每人240元。甲旅行社表示:教师打全票,每名学生可按五折优惠付费;乙旅行社表示:教师学生均可按八折优惠付费。现在,让你来选择,你认为选择哪家旅行社旅行更为合算?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以决策者的身份进入求知状态,沉思后七嘴八舌发表见解。于是,顺势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三、悬念导入,引发冲突

悬念导入是设置情境利用与学生已有观念或知识造成的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它使学生置于认知矛盾中, 学生单凭现有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故容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的求知愿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探究。

例如(教师给出图形),在一块长方形木板的四周, 镶上等宽的木条, 得一新长方形,内外两个长方形相似吗?学生齐答“相似!”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负迁移”所致,学生们把日常生活中的“相像”当做了数学中的相似。此时,当教师把学生认为“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否定时,学生十分吃惊, 思维马上被激活起来, 注意力十分集中,由此顺势导入了新课。

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某些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十分有益。

四、问题导入,设下疑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在学习时, 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

例如,初中几何关于切线性质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先拿出一个圆纸片说:“这是一个圆,当中去掉一个同心圆。”一边说一边用手一捅,捅去中间的一个(事先做好的)同心圆,然后问学生:“这个圆环面积多大?”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使它恰好既是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再把细棒从中间折断,以其中一段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对学生说“圆环面积与右边这个圆的面积恰好相等。你们相信吗?为什么?”

从而激起学生研究切线性质、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兴趣。这是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来导入。

五、设障导入,启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师:我们班一共有45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

握手致意,谁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

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种状态下,学生会兴奋地循着老师的思路从两人握手次数开始去探求规律。

教无定法,课堂导入也是如此。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有效的课堂导入需灵活多变、简单巧妙、新颖自然.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风格,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从而去实现有效教学,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变成现实。因此,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前后呼应,精心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去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

推荐第6篇:数学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外出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一直在农村小学沉默教学的我,自我感觉是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了。以往总是自哎自怨,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吗?还是我„„?我感到迷茫、困惑,不知语文教学路在何方?2013年5月12日在我市举办的教学研究活动,能够与陆敏荣老师一起研讨数学教学,机会难得。陆老师与我们在座的老师们进行交流互动,研讨教学,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像他的小学生,他让我切身感受到他在数学教学上的深厚功底和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特别是他治学态度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他像老师、像朋友,让我们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讨论却无拘无束。在数学教学上,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陆老师先用国家总理温家宝的小诗把我们领进课堂的大门,接着是未来10年的全民上大学让我们知道未来竞争更强烈、优质生源抢夺更激烈,所以我们做为教师的从小学开始就要给学生打下良好基础。再接下来的“四讲”更是让教师开阔了眼界,让我要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以住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已深深的知道,我现在所走的是弯路,包括我们学校的老师,现在都是在走弯路。难怪平时老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我们确实是在努力的在教学,可就是教不好。听了陆老师的讲座,我已体会到教育理论指导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就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了。

首先陆老师让大家懂得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教育。想想我们现在的农村小学,很多家长根本就不重视这个小学教育。很多家长们都是为了钱外出打工、做生意„„于是很多小孩就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里爷爷奶奶,或叔叔、伯伯等只能管孩子吃、住,却不能像父母亲一样教育孩子,于是很多小孩子在平日就过着“放羊式”的生活,他们没人管也就没自觉性,在家习惯了,在学校也就难管了。但不管怎样我们做为老师的要给学生们更多的爱,尽可能让他们自主、自觉、有志向,让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艺术,不是静止的符号。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些简单的课件,利用多媒体中的优美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优美的音乐在学生的耳畔萦绕,让学生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此种情境中诵读,能够达到“以美育情”的效果,使他们感受到诵读之美,从而激发起诵读的兴趣。陆老师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永远的舞台。学习,教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我要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让学生乐学、善思。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石门小学2013秋季学期语文组教师听(评)课教研心得

杨大华

土生土长在农村,求学在农村,小学教学沉默在农村的我,自我感觉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课改的大潮。以往总是自哎自怨:“学生越来越难教了”。

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吗?不是。还是出自我……?感到迷茫、困惑的我,不知语文教学的路在何方?

2013年11月26-27日我校举办的语文听评课活动,能够与语文组老师一起研讨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实在是机会难得。我与语文组老师进行交流互动,研讨教学,面对面沟通,有几位老师的教学让我切身感受到他们在语文教学上的深厚功底和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特别是他们的治学态度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他们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讨论无拘无束。在语文教学上,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陆老师先用国家总理温家宝的小诗把我们领进课堂的大门,接着是未来10年的全民上大学让我们知道未来竞争更强烈、优质生源抢夺更激烈,所以我们做为教师的从小学开始就要给学生打下良好基础。再接下来的“四讲”更是让教师开阔了眼界,让我要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以住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已深深的知道,我现在所走的是弯路,包括我们学校的老师,现在都是在走弯路。难怪平时老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我们确实是在努力的在教学,可就是教不好。听了陆老师的讲座,我已体会到教育理论指导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就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了。

首先陆老师让大家懂得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教育。

想想我们现在的农村小学,很多家长根本就不重视这个小学教育。很多家长们都是为了钱外出打工、做生意……于是很多小孩就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里爷爷奶奶,或叔叔、伯伯等只能管孩子吃、住,却不能像父母亲一样教育孩子,于是很多小孩子在平日就过着“放羊式”的生活,他们没人管也就没自觉性,在家习惯了,在学校也就难管了。但不管怎样我们做为老师的要给学生们更多的爱,尽可能让他们自主、自觉、有志向,让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陆老师还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诵背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止的字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足可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一阶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第二三阶段诵读优秀诗文;第四阶段诵读古代诗词。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些简单的课件,利用多媒体中的优美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优美的音乐在学生的耳畔萦绕,让学生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此种情境中诵读,能够达到“以美育情”的效果,使他们感受到诵读之美,从而激发起诵读的兴趣。还记得几年前在镇小举行的那个\"千人诵\"那场面,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在那种情景下,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书读多了,才能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

《推行精细化管理,扎实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我们镇小2011年春季期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大会上燕岭小学的教学工作经验交流总结。燕岭小学的精细化管理,使他们的学校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好成绩。管理如此,在学习上也是如此。陆敏荣老师也谈到了精细学习教学这个问题。他还阐明了精细学习通道:“读好书,讲出来;抄一抄,默出来;想一想,会运用;勤整理,建体系”。我们在教学上也要让学生认识这通道,并没着这一通道走,走上成功、成才之路。

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尽自己的能力做好,陆老师也强调了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以读书作为自己人生成长的一笔重要“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作为教师,必须也要有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自觉读书、备课思考、务实科研,活到老,学到老。同时我们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学会宽容、理解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上自己!

陆老师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永远的舞台。学习,教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我要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让学生乐学、善思。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一直在农村小学沉默教学的我,自我感觉是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了。以往总是自哎自怨,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吗?还是我……?我感到迷茫、困惑,不知语文教学路在何方?2我参加教学研究活动,能够与老师一起研讨语文教学,机会难得。老师与我们在座的老师们进行交流互动,研讨教学,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像他的小学生,他让我切身感受到他在语文教学上的深厚功底和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特别是他治学态度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他像老师、像朋友,让我们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讨论却无拘无束。在语文教学上,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我们做为教师的从小学开始就要给学生打下良好基础。再接下来的“四讲”更是让教师开阔了眼界,让我要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以住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已深深的知道,我现在所走的是弯路,包括我们学校的老师,现在都是在走弯路。难怪平时老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我们确实是在努力的在教学,可就是教不好。听了陆老师的讲座,我已体会到教育理论指导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就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了。

想想我们现在的农村小学,很多家长根本就不重视这个小学教育。很多家长们都是为了钱外出打工、做生意……于是很多小孩就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里爷爷奶奶,或叔叔、伯伯等只能管孩子吃、住,却不能像父母亲一样教育孩子,于是很多小孩子在平日就过着“放羊式”的生活,他们没人管也就没自觉性,在家习惯了,在学校也就难管了。但不管怎样我们做为老师的要给学生们更多的爱,尽可能让他们自主、自觉、有志向,让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老师还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诵背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止的字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足可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一阶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第二三阶段诵读优秀诗文;第四阶段诵读古代诗词。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些简单的课件,利用多媒体中的优美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优美的音乐在学生的耳畔萦绕,让学生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此种情境中诵读,能够达到“以美育情”的效果,使他们感受到诵读之美,从而激发起诵读的兴趣。还记得几年前在镇小举行的那个\"千人诵\"那场面,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在那种情景下,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书读多了,才能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 《推行精细化管理,扎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尽自己的能力做好,老师也强调了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以读书作为自己人生成长的一笔重要“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作为教师,必须也要有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自觉读书、备课思考、务实科研,活到老,学到老。同时我们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学会宽容、理解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上自己!

老师们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永远的舞台。学习,教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我要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让学生乐学、善思。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荐第9篇:中小学教学研究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学研究专题培训总结

应市教育局要求,本人上星期六六参加了我市中小学教学研究专题培训。我们首先听取了华师附中的夏主任关于课程与课堂教学为主题的讲座,这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先进经验。接着华师附中林老师的讲座, 他通过展示华师附中各种课程的学习成果来告诉我们如何去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这个专题培训,我受益匪浅。现总结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如下: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学生不认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而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可以说,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预习、展示、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二)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愉悦的课堂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三)用欣赏的眼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如何调动起来的?是不是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影响,感染学生呢?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复的问题。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虽然简单,

却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学的真谛。教师不岐视每一个差生,让后进生本已自卑的心灵得到安慰。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学生都有了学习自信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那一切的成功就不在话下了。再有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例如划分学习小组,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各同学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掌握情况,使每天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

二、课程与课堂相结合

今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在以后的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特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做到:

1、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学生预习的同时,我应给他们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自行建够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2、开放课堂,自主学习。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开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养成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学习能力。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

3、教学要面向全体。以往教学只注重面向好生、中等生,忽略差生。在今后教学中,利用学生合作学习机会,让学生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使之成为小老师,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好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差生,生生动起来的浓厚学习氛围。

4、课题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边研究边实践,既深化了理论研究,也促进了教学辅导模式的创

新和优化,形成了“导学入门,自主学习,资源支持,跟踪助学”的教学辅导模式。

华师附中的成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同时,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推荐第10篇: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从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出发,来分析与阐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主要任务,并用发展的眼光以及最新的教育理论来论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结合小学数学的发展和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来分析今天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从教学研究的论述角度看,本书始终将眼光盯住儿童的学习,始终在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它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教数学。下面就从探究学习这一点谈谈我的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时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上用不着选择和创新,因为自有教师为他们选择、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重在让学生根据定义、公式照搬照套,机械运用,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中,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被教师不经意的注入式教学扼杀了。他们对数学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还怎么能更深入地进行创新呢?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根据对本书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3、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来说,能够独立解题并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缩影,也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探究创新的初步尝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11篇:中小学教学研究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学研究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台师高级中学陈金志

12月17日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学研究专题培训,这次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过培训,感受颇多。校本培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础。参训体会小结如下:

在本年度的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 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 如教 师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成长目标等等。普通教师与专家的比 较表明,教师的知识不仅有量与质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 ——教师所需要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背景性知 识,都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整合,而专家致力于某方面的研究,见 多识广,经验丰富,可以给教师提供迅速有效的帮助。

通常某一类专门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时, 把教师当成了学 生,从基本的教育理论到各科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培训, 也就是全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它的优点,但针对性不够,因为每 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而校本培训就扬长 避短,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教师之间、校长 与普通教师之间,每人的长处、短处彼此都十分了解。比如,年轻教 师课堂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课的进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 很好地调动等, 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就可针对这些常规问题对青年 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这些指导可以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堂外、办公室里。所以,这样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强,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立 竿见影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 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 致于落伍, 教师尤其应该如此。 校本培训与时俱进, 从这些方面入手, 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 现“三年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第12篇:教学研究

教师怎样说课

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这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由过去听上课评上课发展到今天听说课评说课这是教学研究工作的一大进步。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教者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根据然后由听者评析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说课的特点简易性与操作性

理论性与科学性

交流性与示范性

二、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1、相同点

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同的。

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 (3)主要作法相同都是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

 (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识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

 (3)目的不同。说课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学生为目的它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 (4)活动形式不同。说课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而备课是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教学活动。

 (5)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特点就在于实用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三、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有自己的特点。

1、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同时说课不受教材、年级的限制也不受人员限制大可到学校小可到教研组。

四、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在大纲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要求。说明课时教学内容在本节课、单元、年级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对教材内容作知识点分析。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说只要我们抓住皮袄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所有的毛都会顺顺溜溜。这“领”就是教材中的重点。教师说教材一定要说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教材依据和学情依据。即说明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些重点、难点根据是怎么提出来的解决难点的关键是什么

(二)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此部分可单列也可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并说。

1、学生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2、起点能力分析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 三说教法与手段——介绍选择哪些方法手段

说教法就是说出选项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 四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所谓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接着又是怎样展开怎样结束的。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段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听清“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时候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五、说课的方法

我们了解了说课的基本内容那么具体的说课方法是怎样的呢

(一)选好要说的课

说课的选择要注意两点

一是注意课的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即选择那些有研究价值老师又能驾驭的课 二是选课也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说课选择可以说一课书的整体教学也可以着重说某一课时的教学甚至还可以说某一重点、难点的教学。一言一蔽之说课尽可能突破一点有所收获面面俱到反而会收效甚微。

(二)区别对象循序渐进

1、“赶鸭子上架”

2、“跟着别人学走路”

3、“熟能成巧”

(三)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老师和领导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

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口齿清楚。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

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7、注意避免过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要提但是创新但不能全盘否定常规教学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

六、说课的类型

1、研究型一般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

2、专题型请专家共同探讨

3、示范型选择较好的教师示范

4、评比型带有竞赛性质有指定的教材规定时间一般由专家和学科的研究人员参加

品格教育: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清明节 祭先烈 清明节当日,济南数千名各界群众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举行追悼仪式,缅怀先烈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年,占地480亩,陵园内安葬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及在解放济南战争中牺牲的1611名烈士。图为中学生手捧菊花缅怀先烈。新华社记者朱峥摄

苏州第四中学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将品格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渗透的方法,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报记者 杜悦

在课堂中阐发学科主题的价值内容

3月29日下午,苏州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课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学生诵读了苏轼的《定**》之后,纷纷站起来讲述自己对词意的理解。年轻女教师进一步启发:这些词句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在教师循循善诱之下,学生不再单纯留连于字句,开始结合预习时了解的背景知识,讨论作者人生态度的可贵之处:苏轼尽管仕途坎坷,却有着豁达的胸怀……

第二节课的预备铃刚响过,离正式上课还有五分钟时间,大屏幕上播放着濮存昕“预防艾滋,反对歧视”的公益广告,学生志愿者沿着教室的过道挨桌分发有关无偿献血与骨髓捐献的宣传单。在这节高一生物课上,教师讲授了“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的“免疫调节”部分的内容,但她的讲授并没有完全止步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同时还涉及了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以及器官移植等内容。

记者在听课中发现,注意阐发学科主题中包含的价值内容,是苏州第四中学课程教学的普遍特色:历史课上有爱国将领优秀品质的阐述,语文课上有人物品格的分析……当学科教学中涉及伦理问题时,教师会与学生一起讨论。

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品格教育

以各种社团组织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学校现有23个学生社团,包括桃坞文学社、桃坞心语社、桃坞航模社、桃坞昆曲社、桃坞科技社、桃坞集邮社、桃坞动漫社、桃坞足球社、桃坞话剧社等。学校还创办了《桃坞文学社·梦屿》、《桃坞科技社·科技之光》和《桃坞心语社·心语小筑》等刊物。社团活动覆盖学校百分之八十以上学生,在提升学生品味、开拓学生视野、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以主题班会引导思想,塑造学生良好品格。针对各个班级存在的不同问题,每学期初各班级班主任和学生共同讨论,确立各班不同的教育主题,譬如“做一个守信的学生”、“做一个诚实的学生”、“做一个懂得关心人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等等。同时,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和交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行为教育引领方向,培养学生礼仪习惯。学校通过“身边的好人好事”、“说说我们的故事”等活动,每月请“月度英才学生”和“桃坞杏坛月度人物”作先进事迹讲座,激励教师和学生做有品格的人。

学校还建立文明礼仪指导中心,利用小话剧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指导学生的具体行为。并以空乘班为先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活动能力的培养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如让空乘班学生在教学楼门厅设文明礼仪岗,引领全体学生礼仪行为;在学校各项活动、集会中,以空乘礼仪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站姿、坐姿、走姿;利用选修课程,对普高班学生开展形体礼仪培训等。

从学校文化传统中汲取品格教育资源

进入苏州第四中学雅致的校园,迎面即见纯白的钱钟书先生半身塑像,文学泰斗钱钟书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中学时光。

说起从苏州四中走出来的科学与文化名人,学生个个如数家珍:中科院院士张青莲、钱钟韩、刘元方、潘承洞,著名文学理论家汝信……这些内容在学校墙报中随处可见。目前校史的普及宣传已成为学校品格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苏州第四中学是创建于1902年的百年老校,前身为苏州私立桃坞中学,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附属中学,当年曾被称为“美国在远东地区办得最好的学校”。当初的校训“高尚纯正之品格,切实适用之学诣”如今已镌刻在图书馆前的石碑上。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桃花坞里可耕田》一书,通过校本诵读教材推介会,推广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长张剑华介绍说,学校早期的品格教育,虽然以宗教形式呈现,但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张“与人为善”的美德,其教育宗旨对我们当今的德育依然有借鉴意义。

将品格教育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

学校引导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品格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努力将教书与育人真正融合起来。

在备课环节中寻找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切入点。学校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包括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也包括学科素养目标,同时还包括品格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力争找到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交汇点。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尤其是生动的情景和情感描述,将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使学科知识和品格教育联系起来。

在作业中实现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迁移。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重视知识技能迁移的同时,重视知识内涵的迁移,通过思考、反省和感悟,提炼品格教育的要素,让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品格。

在课外辅导中缩小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落差。在辅导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知识和技能中的问题,而且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和情感态度问题。不少学生的学习落差并非是本身智力和能力导致的问题,态度问题是首要原因,也有情感问题,还有的是心理因素,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区别对待,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正确的方式解决学科教学和品质教育之间的落差问题。

改变评价制度,努力让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两者兼顾。目前,苏州第四中学的学科评价不仅包括学科成绩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品格的评价。学科评价改变以往的学习奖励制度,设置学习进步奖、鼓励奖等,不再以学生成绩在班级或年级内的排名为依据进行奖励,而是依据自身成绩前后的对比进行奖励;不再仅仅以学科的考试成绩作为奖励的唯一条件,而且要以学生的品格作为重要条件;不再以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为标准,而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中心,全面评价学生。

目前该校还以特色教育为品牌,建立了全国首家普通高中空乘培养基地,并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第13篇:教学研究

教学准备: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节(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

(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学习生字“模、仿、形、状”

“模、仿”---可换部首记忆。“模”是多音字。“形、状”——读准字音。

说明:

生字的学习可分步落实,在本文中依据生字的分布规律可分3次完成。

识字教学需注意几点----(1)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做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或词中识字。例如“模和仿”“形和状”本来就可以组成词语,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成词语进行学习。“舟”、“勺”、“川”都是象形字可进行归类学习。(2)预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空间和时间。学习生字教师不能把得太牢,每个字都要求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接龙读文反馈。

3、再读课文,圈出文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象形字?

4、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小组讨论这些字和它们模仿的形状像在哪?

(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象形字怎么来的。

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象形字\"是古人模仿形状把字造这一特点有形象感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图和字的连线游戏,感知字与实物的联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再通过由图到字的媒体演变,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由来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达到对汉字强化识记的目的。如在学象形字\"舟\"时,设计了一艘小船慢慢变成“舟”字的图景。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视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象形字“舟\"的由来。这样的形式符合学龄儿童的兴趣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5、交流并学习生字“舟、勺、川”(自由交流怎么识记这几个字并注意读音)

6、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7、生字放回课文,再读文。(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读)

8、学习剩下的其余生字“棵、轮、古”。(棵与颗2个量词的区分,轮是形声字)

9、再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试背。

(三)复习巩固,课文拓展:

1、生字巩固:换部首,变一变

2、词语跷跷板

3、猜一猜(出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象形字)

4、发挥想象,古人是怎么造出这些字的。和好朋友合作编个小故事。

5、指导写字“舟”。

6、寻找我身边的象形字。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形、模、仿、状、棵、舟、轮、勺、川、古”10

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禾、川、舟、古”。

(2) 朗读课文,(3) 做到不(4) 加字、不(5) 漏字、不(6) 改字,(7) 按标(8) 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

(9) 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10) 学习用事物的图像识记一些象形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字理识字”法——象形字教学基本模式

[作者] 贾国均

[内容]

“字理识字”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从6─8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基础。运用字理进行象形字的教学,笔者提出“定向──明理──析形──练习”的基本模式。

一、定向。这一环节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二、明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办法阐明字理。

先展示实物彩图。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

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三、析形。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四、练习。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对所学的汉字进行读、写用的练习,其中重点是指导书写运用。

本环节有三个要点:

(一)、指导书写。与常规识字教学一样,如注重范写,讲清汉字各部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重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指导书空、组词、造句等等。

(二)、强调默写。默写综合运用笔画、笔顺、间架结均等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听写。这是儿童的再认过程。对于强化儿童记忆的保持,克服识记后的短时期内的遗忘,提高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

1.听写前不要将范写的生字擦掉,以便差生利用。

2.报出生字听写时,宜按照讲课顺序语句进行。不宜过早颠倒生字顺序和使用非教学时的原来语句。颠倒顺序听写可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

3.这一环节要踏踏实实地实施,不可用游戏或活动代替。游戏或活动只能作为这一环节的补充或延续。

以上所述,为象形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既是基本的,则是稳定的但不是机械的,是通用的但不是绝对的。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形、模、仿、状、棵、舟、轮、勺、川、古”10 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禾、川、舟、古”。

(2) 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 (3) 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学习用事物的图像识记一些象形字。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 教学准备: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4.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节(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 (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学习生字“模、仿、形、状” “模、仿”---可换部首记忆。“模”是多音字。“形、状”——读准字音。 说明:

生字的学习可分步落实,在本文中依据生字的分布规律可分3次完成。

识字教学需注意几点----(1)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做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或词中识字。例如“模和仿”“形和状”本来就可以组成词语,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成词语进行学习。“舟”、“勺”、“川”都是象形字可进行归类学习。(2)预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空间和时间。学习生字教师不能把得太牢,每个字都要求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接龙读文反馈。

3、再读课文,圈出文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象形字?

4、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小组讨论这些字和它们模仿的形状像在哪? (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象形字怎么来的。 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象形字\"是古人模仿形状把字造这一特点有形象感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图和字的连线游戏,感知字与实物的联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再通过由图到字的媒体演变,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由来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达到对汉字强化识记的目的。如在学象形字\"舟\"时,设计了一艘小船慢慢变成“舟”字的图景。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视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象形字“舟\"的由来。这样的形式符合学龄儿童的兴趣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5、交流并学习生字“舟、勺、川”(自由交流怎么识记这几个字并注意读音)

6、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7、生字放回课文,再读文。(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读)

8、学习剩下的其余生字“棵、轮、古”。(棵与颗2个量词的区分,轮是形声字)

9、再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试背。

(三)复习巩固,课文拓展:

1、生字巩固:换部首,变一变

2、词语跷跷板

3、猜一猜(出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象形字)

4、发挥想象,古人是怎么造出这些字的。和好朋友合作编个小故事。

5、指导写字“舟”。

6、寻找我身边的象形字。说明:

编故事的练习包含着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听与说的能力,合作能力、模仿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可谓 “一举多得”。

写字仍是重点,在学生落笔前,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字的笔顺,也可以教师当场板书,让学生在了解生字笔顺的同时,还要细心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摆放的位置。因为这个字书写容易出错,在学生描写前,教师还可带领书空一遍。学生写字时,教师要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的写字态度、习惯和姿势的正确,及时提醒。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进行一定的交流点评。

中新网3月31日电 据国家汉办网站消息,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刚接触汉语的英国中学生来说,由于英语在语系和文字体系上跟汉语完全不同,要掌握汉字的音形意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谈“字”色变,望“字”生威,闻“字”丧胆一点都不夸张的形容了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的心理障碍。

近日,在伦敦Bishop Thomas Grant School, 一场别开生面的汉字学习课展开后,学生对汉字学习渐渐产生了兴趣,树立了对汉字学习的信心。对36个典型的象形字的学习展开了此次汉字学习的序幕。在观看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经典动画片《三十六个字》之后,学生惊叹于中国汉字造字的无穷魅力和智慧。

在观看完这部经典动画片后,学生拿起毛笔,有板有眼的在纸上练习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字来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和造字艺术。短短一个小时的学习之后,学生合上笔记,能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地对36个象形字进行识认。虽然象形字在整个汉字体系里只占部分比例,但是通过此次象形字学习,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心理上战胜了这头“拦路虎”。

“字理识字”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从6─8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基础。运用字理进行象形字的教学,笔者提出“定向──明理──析形──练习”的基本模式。

一、定向。这一环节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二、明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办法阐明字理。

先展示实物彩图。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

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三、析形。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四、练习。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对所学的汉字进行读、写用的练习,其中重点是指导书写运用。

本环节有三个要点:

(一)、指导书写。与常规识字教学一样,如注重范写,讲清汉字各部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重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指导书空、组词、造句等等。

(二)、强调默写。默写综合运用笔画、笔顺、间架结均等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听写。这是儿童的再认过程。对于强化儿童记忆的保持,克服识记后的短时期内的遗忘,提高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

1.听写前不要将范写的生字擦掉,以便差生利用。

2.报出生字听写时,宜按照讲课顺序语句进行。不宜过早颠倒生字顺序和使用非教学时的原来语句。颠倒顺序听写可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

3.这一环节要踏踏实实地实施,不可用游戏或活动代替。游戏或活动只能作为这一环节的补充或延续。

以上所述,为象形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既是基本的,则是稳定的但不是机械的,是通用的但不是绝对的。

王筠《说文释例》分象形为正例变例两类,“正例”如其说“日”“月”“变例”有“其形不能显白,因加同类字以定之,是谓以会意定象形”,“会意定象形而别加一形者”,“兼声意之象形”等等多种。

朱骏声有象形兼指事、形声兼象形、会意兼象形、会意形声兼象形。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分做纯象形、合体象形、变体象形三类。

郑樵分象形有正生、侧生和兼生(形兼声、形兼意)三类,“今推象形有十种,而旁出有六象”;“又有象形而兼谐声者,则曰形兼声;有象形而兼会意者,则曰形兼意。十形犹子姓也,六象犹嫡庶也,兼声兼意,犹姻娅也”。

综观古今“合体象形”之说,我们就很容易地看出许慎与《说文》的影响是重要的。细察《说文》,凡在分析解说中许慎言及“从某”,或者是“象形”、“象某某之形”的,后世学者在六书分类时大多视为“合体象形”,或者采用与其相类似的名称。正因为如此,在汉字之具体归属类别上,就显示出诸多的混乱,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就可能或者归之于象形,或者归之于指事,或者归之于会意。

对于合体象形产生的原因,余国庆有论:“有些物体,如只把它的本形画出来,不能给人以明确的认识,常误会成别的东西,因而这类物体,须依附于一定的有关物体,才能显出它的形象。这种依附有关物体以显形的字,就称之为合体象形。”由此可见,这种“依附于一定的有关物体”,显然是与文字学意义上的组构合体字的独体文有着本质区别的,也是我们对合体象形持否定态度的基本依据。

在合体象形的问题上,虽然持合体论者不在少数,但是我们认为,就“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种文字学意义上看,合体象形是不存在的,因而这种观点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看法的基本理由,则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考察是否有合体象形,在考察对象上,应该对汉字形体有具体阶段的确定,一般来说,应该以甲骨文等图画性较强的古汉字阶段为好。甲骨文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汉字体系,其所具有的象形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我们知道,象形字“是由原始绘画再经图形符号 演变来的,笔画随同物体的外形而屈曲”,也就是用“随体诘诎”的方法画出物体最突出的部分特征或全形特征的造字规则所造成的独体文字符号。这就是说,甲骨文中的象形字,从构形体态上看是独体或者称为整体的,即其无论是取象于物体的部分特征,还是物体的全部特征,其符号表现形态都是凝结的整体。所谓凝结的整体,就是不可分割,如果硬性地做以分割,那就不是原本的汉字,而就可能变成什么也不是的什么意义也没有的一些符号了。因此,象形字里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有“合体”,也就是说不管它的字形体态简单还是繁复,都是对客观世界里那些形体纷杂的万事万物取其最主要的特征进行或正面、或侧面、或俯或仰的多方位多视角的摹写。但是,这些摹写不是具象的或逼真的,它是勾勒其精神的符号式的,“它是将客观图象典型化、抽象化了的符号”。隶定之后若还称象形字的话,那是沿袭此前的习惯叫法,而不是说此时的象形字还有象形的性质,只是“不象形之象形符号”。因此,甲骨文时期的象形字,应该说是“独体”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合体”。这也就是唐兰“我们所谓象形文字,只限于段玉裁所谓独体象形一类”和姚孝遂“所有的‘象形’字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形体,不能加以分割”,“象形字有独体与合体之分,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的观点的原因所本。

其次,考察象形字,如果认为有“合体象形”的话,就应该对其构件有严格的硬性的要求,那就是其是否具有形音义三方面的要素,是则为合体,否则为独体。这是一个标准问题,以此标准就最能检验是否有“合体象形”的存在。如“眉”,许慎《说文》_“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王筠将“眉”列入“象形”中,说:“骒象眉形,灸象额理,在目之上,额之下,是眉也。”又如“果”,蒋善国说:“上象果实,下象果树”,“只有把圆形和椭圆形画在树上,才陪衬出它是果子,不致误会作旁的东西。”“这些字,很显然无论是王筠还是蒋善国,都是将其作为合体象形看待的。我们认为,这种“合体”,决非“合体为字”之“合体”。以“眉”为例,它虽然可以分为或为毛,或为额理,或为目的等构件,但是我们如果再细究下去,追究它们各自能显示什么意义,又有什么读音,实在难以说明。如“果”,究其真义。也就只能“把圆形和椭圆形画在树上,才陪衬出它是果子,不致误会作旁的东西”。这种“陪衬”是“部件形态互相结合才显其义”,是同由几个具有图形性的象形符号比配在一起,“以见指挥”表达出一个具体的意义:“目上毛也”,实在是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为此,姚孝遂认为,“果”是“不可分割的形体”,“‘果’如分割则为从木从田„„显然是无法成立的”;“合体”,“应该是两个以上独立形体之‘合”’,而所谓的合体象形字,“分割之后,就无法成为各自独立之形体”。其实,事实正是如此,那些所谓的合体象形字,有的是将隶变之后的字形作为分析对象,有的是扩大了甲金文字形里的那些处于从属位置的点画之类的作用,而将其看做具有音义的独体“文”。因而,我们可以做再次强调,象形字是独体的“文”,是用“随体诘诎”的方法画出物体最突出的部分或全部特征的造字规则所造成的独体文字符号。象形字就是这种规则在文字符号上的具体表现,其突出特点是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因而“合体象形”是不存在的。

再次,考察象形字,就其研究历史总体上看,也有个上下传承的问题,其主流意识还是将其作为独体的文而对待的,由此,也将其定位在合体之外。明代赵撝谦说:“故六书初一曰象形,文字之本也。次二曰指事,加于象形者也。三曰会意,次四曰谐声,合乎象形指事者也。次五曰假借,次六日转注,惋夫四者之中者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象形指事文也。象形文之纯,指事文之加也。”他还说:“昔者,圣人之造书也,其肇于象形乎,故象形为文字之本,而指事会意谐声皆由是而出焉。象形者,象其物形,随体诘(契吉切)诎(曲勿切)而画其迹者也。”就历史长河中看,汉字结构在体态的变化中也是变动不居的:独体可变合体,合体也可变为独体。在此,辨析一个具体汉字的构成,一是要确定某一时段,二是不要用此一时段的形体去笼统地谈说另一时段的形体,或以某一特定时段去概括跨时段的形体。

总之,在独体与合体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上的分歧,还是具体字例的归类,我认为其落脚点在对是否象形字的具体归属的认定上。既然象形是独体的“文”,是数量极少的字根或字元,那么在具体字例的归属上就要严格把握,不得宽以类之。因为,宽了一个,可能引出的将是一类,生生相连,则如蔓草之绵延,而无法分割了。

第14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炉山中心校 杨梅

本学期,我校英语也开展了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时,我们主要讨论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大家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群体中,各抒己见,从中使我学到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个人素质也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下面就谈谈集体备课以来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集体备课节省了大量的备课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过去是一个人独立思考,参考一些教学资料,备完整册的教学内容(也有的是 “今年抄去年”备课方式)。而现在,是大家合起来,共同来完成同一项任务,这样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

二、集体备课能使我们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为了适应新课程新颖性和选择性的需要,仅靠一本教材和教参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课堂教学的需要了。我们将查找的一些信息进行整合,为大家共享,弥补了书本材料的不足,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质量。一次集体备课的讨论,就是教师间的一次思想碰撞,一次碰撞就会有一次的提升,就会有一次的收获。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之间改变过去“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备课方式,大家群策群力,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展现出来,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在互动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过我建议:集体备课能不能让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风格备同一堂课,从中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当然,我认为集体备课也不能流于形式,变成“过场主义”,通过实践我认为集体备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交流性。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合作的氛围,要求教师人人都主动参与和发言,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共同提高,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备课组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2)内容分割的连续性。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一般应依据教材的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不然,容易将整块的内容零乱分散,学生很难对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集体备课不等于统一教案。集体备课,更注重的是教师个性化的劳动,它要求教师从过去不分轻重缓急备整册教材,转变为现在集中精力,深入钻研,精心备好一单元或者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不是第一次的备课好了,等你拿到教案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你的备课也完成了。因为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课时教案也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在大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设计。否则,将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 再次,在每次集体备课时,我觉得还应该回馈一下前次集体备课的主题,反馈一下实际的教学效果。这样,及时研讨再及时回馈形成完整的教学流程,这样才能有好的收获。

第15篇:罗蓉名师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罗蓉名师工作室“部编版教材项目”课堂

教学研究活动

——心得体会

广南县莲花小学 黄立通

一次很好的机会得以参加“罗蓉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活动于2018年4月25日在昆明棕树营小学举行。第一印象,学校清洁卫生,校园文化美观得体,班级文化建设规范合理,各种工具摆放整齐,学校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布局合理充分利用空间。第二印象,在听课的时候发现都是女老师讲课,连听课的也都是女老师,男老师都去哪儿了?

好吧,到谈正事了,这次听课主要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一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由官渡区晓东小学何金莲老师执教;第二节《不会叫的狗》,由盘龙区云波小学马艳玲老师执教;第三节《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由昆明市中华小学祝春梅老师执教。三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童话故事是小朋友喜欢听的故事但上课不是老师讲讲读读哄小孩子睡觉的事情,那么怎么讲,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这就是今天来学习的目的。

听了三节课没有一点体会那是不可能的,三位老师上得很好,都是一个套路的教学方法,也许这就是工作室这次活动的目的,区别只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师生互动情况。总之,三节课都是用“预测”故事来贯穿整节课的活动,用“预测”故事结局来引导学生思考,各人思考的结局不一样,老师就作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引导作用,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学生从书上先看到课文内容,那么上课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这就让我们考虑学生该不该先看书预习?学生手上该不该有书?或者能不能改变教材的版本,学生的书本留有空格让学生自己“预测”故事结局,但老师的教材书本是完整的课文,老师的书本和学生的书本不一样,这样从根本上能不能解决问题?

第16篇:学习快乐语文教学研究专题心得体会

学习快乐语文教学研究专题心得体会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福民小学 刘建和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的“乐”能有如此之高地位并不难理解,因为要做好一件事情,有兴趣做向导是尤为重要的。探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关系着语文的教学质量,涉及到多学科的吸纳。

“愉快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愉快、和悦、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成功的快乐,在愉快中求得发展。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实施“愉快教学”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步骤:

一、酝酿和谐气氛,让学生步入愉悦情境。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原动力。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处于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时,学习兴趣大为降低,智力活动将被削弱,从而破坏了学习的原动力,自然,就影响了学习效率。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的教学,本身就是知识和情感的统一体,教学教程也就是情感传递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挖掘。从而,在课堂上酝酿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师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快感。

教学教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这个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大大提高,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面对现代代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大环境,更使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对知识不再是被动地屈从,而是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和反应力,大有“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过程”之势。(权威语)

教师要善待学生,特别是不要歧视学生,要善于观察、倾听,给学生以鼓励,哪怕是细微的进步,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有疑难时,给他们以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引导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设疑点拨,让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狐狸摘不到葡萄就会说葡萄酸。当知识的果子高挂在树上,我们的学生跳一跳也够不着的时候,,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架“梯”铺“垫”,指点他们攀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尝到“果子”的鲜美。

巧设铺垫,适时点拨,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获得成功。“果子”如果挂得不高,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只有把“果子”挂在站着够不着,跳起来摸得着的地方,让学生处在“山重水尽疑无路”之时,教师适时铺垫,指点迷津,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让学生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

四、着力于美的课堂设计,优化教学教程。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合成的交响乐。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让“教”与“学”和谐统一,以“教”引“学”,以“学”促 “教”,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美。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美的设计。

1、教师要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引导他们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时期的大脑最容易疲劳。要学生45分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并积极思维这不大可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各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要动静结合、张驰相济,创造高效低耗的教学效应。

2、美的课堂设计也离不开美的板书设计。简约、美观有序的板书设计,是课文思路、都是教路、学生学路的三者结合体。

3、美的课堂设计还需教师的“身态语言”、多种教学媒体和谐配合。手势、眼神、语调、投影仪、录音机等等。它们可以让学生的各种器官调动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中得到成功的愉悦。

总之,语文课的愉快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活动,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目的。

第17篇:潜心教学研究

潜心教学研究,创设文化氛围 做一名引领师生成长的好校长

尚义县新兴街小学 杨殿森

我是2005年从县城的安宁街小学调入新兴街小学的。这两所学校的最大区别就是安宁街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老牌学校,生源主要是机关干部等工薪阶层的子女,他们从小接受家庭教育较好,成长环境良好。而新兴街小学是一所新建校,位于县城边缘,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小商小贩子女,从小家庭教育跟不上,成长环境较差。我记得刚到这所学校时,总觉得这里的孩子们和我原来所在学校的孩子们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虽然也五官端正,但目光无神,虽然也活泼好动但却没有灵性,虽然也嬉戏打闹但缺少儒雅风范。我仔细地认真地琢磨其中的原因,最后在跟同学们的不断接触中找到了答案----早期教育的缺失。我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的孩子们从小没读过什么书,家里更没有什么藏书,甚至有的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他们唯一与外界接触的就是他们周围的亲人朋友们,而他们当中有几个是文化人。如何补救?----读书。我是语文老师出身,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让我深深懂得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读书是多么的重要。可惜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每个学生都奋战在所谓的功课的学习上,忽略了读书。我跟我的老师和学生们说,趁我们还是小学阶段,没有进入到备考的水深火热之中,

1 还能抽出时间来读书,应该在小学阶段多读一些书,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谢冕说:“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于是从2006年我校就提出建设书香校园。为了使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真正成为我校的特色,并持久地开展下去,我亲自申请主持了十一五市级课题《营造书香校园,引领师生成长》,把我校的建设书香校园工程当做课题来做,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操作,这样下来,我们不光使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有了一定成果,同时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课题成功结题,并荣获张家口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同年在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本人也被评为张家口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我校被评为全国和张家口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一、以建设书香校园为目标,提升师生素养,提高办学水平。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初衷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现在的学生,过早地承受着跟他们的身躯不相称的重负,家长的殷殷期望,老师的谆谆教诲,繁重的课业负担、沉重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其次,我们希望通过实验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为他们的一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是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我们

2 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有些老师每天都在机械重复,消极应试,享受不到教育的幸福。通过“书香”的滋养,师德的馨香会浓郁悠长,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才会脱去世俗气,真正变得高尚、纯粹。第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希望能够形成自己的文化,形成独特的个性,找到学校快速发展的良策。

二、建章立制,确保书香校园建设扎实有效实施。

1、组织保障。成立书香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我亲自任组长,下设教材开发小组,阅读指导小组,检查评价小组,确保书香校园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2、制度保障。实施“十个一工程”:

每周背一首古诗文,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播出一期红领巾电视节目,每月出一期校刊,办一期手抄报,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大王擂台赛,表彰一批读书大王,背诵大王,每学年评出一些书香班级。

3、时间保障。每周开设一节读书指导课,由老师具体指导读书的方法,提高读书的效益;每天设置一节背诵课,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早读、午间课、放学等时段让学生进行阅读,拓展视野;

4、内容保障。为了给学生打下一个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学校精选了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学生喜欢的三百句名言,三百首古诗,一百篇古文,三十部名著,开发编写了“新兴街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文库”:《学前小班篇》、《学前大班篇》《一年级篇》、《二年级篇》、《弟子规》、《三字经》、《五年级篇》以及《六年级篇》作为校本课程的教材。把每日7:50——8:10列为诵读古诗文时间,并且课程表的阅读课也是学生阅读经典的“主要阵地”。

5、激励保障。为了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采用检查制度----周一检查一年级;周二检查二年级,以此类推,检查结果每周公布,并作为学年末评选书香班级的主要依据。每年组织的读书大王评选,背诵大王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都在激励师生和学生以及家长的读书热情。

三、身先士卒,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为了使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真正成为我校的特色,并持久地开展下去,我亲自申请主持了十一五市级课题《营造书香校园,引领师生成长》,把我校的建设书香校园工程当做课题来做,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操作,这样下来,我们不光使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有了一定成果,同时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课题成功结题,并荣获张家口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在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成果评比中评为一等奖。在我的带动下,我校有5个市级课题全部结题,其中1个课题获一等奖,1个课题获二等奖,在全市是独一无二的。

四、不断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我校打造成书香四溢的乐园。

1、提升了师生的群体素养。

六年来我校开展的书香校园建设系列活动,营造了一种读书氛围、形成了一种读书气候,使师生们获得了成长的动力。从全校师生的整体风貌来看,教师中工作上认真钻研、互帮互助、共同切磋蔚然成风;学生中静心潜读的多了,讲究卫生、爱护花草和公物的多了。从师生阅读的习惯来看,改变了原来的几种不良习惯:

1、看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没有目的性。

2、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4 囫囵吞枣。

3、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走进现在的校园,常常会看到师生们埋头潜读,凝神书写的身影,整个校园少了浮躁,多了书香。

2、改变了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纵观几年来我校教师的读书、反思和写作的历程,我们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实践中,教师们在课堂中角色的定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分配,课堂作业的设计等都有了明显的优化。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在教育教学报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层次也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在稳步上升。十一五期间,我校有5个市级课题全部结题,其中1个课题获一等奖,1个课题获二等奖,在全市是独一无二的。2009年我校的校训“爱心构和谐,书香浸人生”在全市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中荣获“十佳校训”, 我校被评为“张家口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11年被评为“张家口市首批书香校园”,2012年我校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学生们读书兴趣变浓了,学生在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积淀,开阔了视野,在学习中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质量得到了提高。

2013-6-28

第18篇:教育教学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家庭大力响应党的少生快富政策的号召,随之而来的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当中大部分由于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事不愿多想多做的坏思想、坏毛病,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情不愿去多想,不愿去多做,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实行自我管理。这些孩子走进学校融入集体,他们的诸多毛病都表现出来,尤其是他(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能力特别缺乏。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进行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1、让学生在集体中愿意自我表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让学生个个都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形成一个和谐、文明、团结、进取的集体。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在课题的研究中班级学生是指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以45人左右组成的集体为研究载体;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管理是指以班委会为主体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

依据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在家庭及班级内的自我表现。

2、研究学生在班集体中的想法。

3、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研究如何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访谈法: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以及部分学生所在的班级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庭、班级中的表现。

2、问卷法:把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问卷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表现如实选择相应答案。

3、观察法:选取相应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的表现。

4、比较法:选取两个班级,即五(1)班为实验班,五(2)班为对比班,在实验班进行该课题相关内容的实验,在进行对比总结得失。

三、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2009年10月15日至10月30日拟定课题实验方案,撰写个人课题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研究):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主要内容是开展调查访问收集相应资料,拟定问卷调查内容,抽样调查,积累相应资料,上传研究时段内的经验、体会、感想方面的文章。

3、第三阶段(研究及总结):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主要是继续深入开展研究,撰写研究的经验文章,做结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收集和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为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我在本校高年级随机抽去10名学生和五年级(1)班的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个人兴趣、家庭学习、交往、班级表现等)和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所填写的个人情况登记表及个人问题调查情况作认真分析,加以整合、提炼,大致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的表现,初步掌握学生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课题研究时段内,一方面学习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书,如《班主任工作之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等,仔细研读,认真琢磨,从中吸取相关的理论经验,逐步更新教育理念;一方面与我校多位班主任教师加强联系,经常交流个人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中的得与失,为自己的研究获得相关的实践经验。

3、抓住时机,面向全体,有机渗透研究的内容。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与自主管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班队活动,集体活动,学校劳动中抓住时机,巧妙、恰当地运用于之中。 (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自尊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的自尊就会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各种不利于上进的消极情绪。在我任教的一个班有一个女同学,在集体活动中,他总是不愿意参加,整天沉默不语,原来是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没有其他同学穿得好,吃得好,玩得好。我主动找她谈话,给她分析原因,要求她努力学习,用自己优良的成绩赢得同学的赞赏。后来她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同学们经常找她玩,积极主动参加了一切活动,这一切变化来源于她有了自尊心,树立了信心,这个力量来源于她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我校每周有一节班队课。在开展班队活动时,抓住这一机会,实行民主选取班干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开展班级学生一对一的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兴趣,拟定班级学生百分制管理目标,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兴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班级形成了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个个争当先进,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态势。

(3)营造学习氛围、民主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提供一个机会,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投身于讨论之中,这样培养了学生主观能动地发挥。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班主任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并且关心学生的一切。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作为班主任不能凭感情用事,不能有亲疏之分,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到人本无贵贱之分,才会信服你亲近你。学生在班级中才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愿意融入到这个集体,才愿意实行自主管理。 (4)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在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既然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如此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一是给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来培养班干部,对他们在工作中的成绩及好的做法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工作,但要注意在时间和场合上把握准确。二是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遇到挫折(如学生无端嘲笑),这时班主任应该鼓励他们,教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是信任班干部中的每一员。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班主任不必要事事都去过问,要相信他们有能力管理好班集体。让班干部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班干部就愿意去工作。

四是要放权,给班干部一定的管理权限,班主任要懂得放权,让班干部对班级管理和班级中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处理权,这样便于他们开展工作,但要注意放权的适度,不要给班干部太大的权力,容易助长班干部的威风,引起学生的不满。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1)抓住特点,从特点入手。有些教师认为后进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针对这类学生进行了研究。关键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转化工作。通过研究,我认为一是要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发现闪光点,激发主动性。二是要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创造闪光点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实行自主管理。我教的一个班有一个男同学整天不做作业,经常和同学打架扯皮,同学见他躲着,老师见他训着,但他特别喜欢体育。在我校举行秋季体育运动会时,我让他参加了三个项目的比赛,最终他获得两个第一名。就在领奖时全体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齐声大喊“你真棒”。从这以后,他慢慢的变了,带领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很少和同学打架扯皮了,还为班上做了几件好事,这一切的变化来源于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自我管理。

(2)调动全体同学的激情,实行自主管理。利用班队课的机会,我让班上全体学生拟定班级计划,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议。大家共同出点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了一个班级管理制度。这样的班级管理,既规范又全面,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又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共同形成的,因而每个学生都会主动接受,自觉地维护,能够完成预定目标,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 (3)

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地发挥。

首先应尊重学生。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学生迟到或做了错事,允许他们有申辩的机会,然后再作判断,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训斥和指责,用自己的真诚尊重学生。

其次要信任学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设,光靠班主任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信任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全班同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班主任只对班级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其余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给学生创造锻炼能力的机会。

最后要赏识学生。后进生无论在哪一方面做得好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优等生的进步同时也需要鼓励。因此老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优等生的进步要选择时机给予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他的位置。一个老师做到尊重、信任、赏识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像父母一样,是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学生会对你这个老师有良好的印象,很自然学生对你所教的课,对你所提出的管理目标都会产生兴趣,很自然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到你的教学与管理之中。

研 究 成 果 及 反 思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习惯,如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具有集体荣誉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能积极献策,主动配合,愿意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班级中的不良行为,个个敢说、敢管,形成了一个自主管理的氛围,在家里能做自己的事,能主动做家务活,敢于提问,勇于发表个人的看法等。

2、实验班的班级班风,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学校举行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中,该班级每次都获得荣誉,学生学习成绩大大进步,涌现出许多先进个人,得到了同行和学校的肯定和表扬。

3、个人水平得到提高。

在个人博客中发表数篇文章,在恩施州民族科研网上发表文章3篇,个人论文荣获乡级一等奖,教育叙事获得州级成果一等奖。

二、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还需要在总结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让良好的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我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具体实验,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观念,总结出一套更完全的操作模式。同时,真诚地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分享:

第19篇:教学研究奖励制度

教学研究奖励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建立与完善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管理奖励制度。

二、实施项目与奖励:

(一)课堂教学奖:

1、学校组织的教师各项评优课活动:一等奖20元;二等奖15元;三等奖10元。

2、学校安排的校内展示课、示范课、研究课等奖励40元。外出听课汇报课奖励20元。

3、参加县级评优课活动:一等奖60元;二等奖50元;三等奖40元。

4、参加市级评优课活动:一等奖100元;二等奖80元;三等奖60元。

5、县级公开课50元;市级公开课80元,市级以上公开课100元。

(二)教学成果奖:

1、学校质量检测,学生百分之百合格奖10元,班级平均成绩列年级组第一名奖20元。

2、县级质量检测,校内阅卷,班平均成绩达到或超过县平均的奖30元,且优秀率为年级组第一名加奖5元。学生百分之百合格奖10元。

3、县质量检测,县统一阅卷,班级平均成绩达到或超过县平均成绩的奖40元,且优秀率为年级组第一名加奖5元。学生百分之百合格的奖10元。

4、新接的班级,期末平均成绩或合格率有提高者奖励50元。如果其他班均有提高,新接班的必须是提高辅度最大的才有奖励。

(三)学科竞赛奖:

1、班集体在学校各项比赛中获年级组第一名奖班主任20元。

2、班集体或学校代表队在县级以上活动中获奖,奖励指导教师一等奖30元,二等获20元,三等奖10元。

(四)科研奖:

1、积极参加校级科研活动,并能做到主动研究,有计划步骤,有小结,每学期奖励50元。

2、被评为校级一等科研论文奖30元。

3、科研文章被县级以上采纳的奖50元。

4、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有收获者学期奖励50元。

(五)教研组集体奖:

1、教研组研讨课获奖者,讲课教师奖30元,教研组成员各奖 10元。

2、学期年组集体备课、集体研究效果好的奖励教研组成员各20元。

(六)教学技能奖:

1、学校组织的说课反思等单项赛:一等奖20元;二等奖15元;三等奖10元。

2、学校组织的研讨、论坛等活动发言质量良好者奖励20元。

3、期末优秀论文和优秀班主任经验奖励10元。

三、几点说明:

1、为调动教师们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奖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考核的基础上制定的。

2、因学校设“教学研究奖励制度”,取消原考核奖,但仍实行教育教学考核,考核结果将与教师的晋职、晋升、评优、年末的奖励工资挂钩。

3、本奖励制度已由学校职代会通过,于本学期开始执行。

4、本制度于2012年1月制定,2012年2月7日执行。

固镇县顾庄小学

2012年1月

第20篇:数学教学研究

1.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现状

1.1国外对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

对“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创下了利用对话法进行问题解决的先例。人们很早就懂得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来进行几何问题的解决[2],但对“问题解决”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是从心理行为主义流派开始的。他们的研究以二十世纪中期的“认知革命”为标志,将其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3]。“认知革命”前的问题解决研究基本上都是用实验方法进行的。如桑代克的迷笼试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革命”后的研究开始深入讨论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问题解决”就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主流。其间,影响较大的是G..波利亚(Courage polya)。波利亚在八十年代首先倡导在数学教学领域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先后写出了《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等脍炙人口的名著。由此,“问题解决”走向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此外,在问题解决教学领域中贡献较大的还有著名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问题解决五步教学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等等。 当今世界上的不少教育大国也在其学校教育的纲领新文件中旗臶鲜明的打起了问题解决的大旗,并积极提倡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在《行动的议程》中提出:“问题解决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在1989年和1998年的修订中都明确指出:从小学到中学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英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培养学生的六项技能之一就是问题解决能力;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问题解决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为了一个世界性潮流。

1.2 国内对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

问题解决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在国内大量传播时,才进行了一些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其中研究工作比较深入的有清华大学的张建伟[4],他对建构性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和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等方面研究的比较系统。此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辛自强从事认知方面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梁平从事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他们都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问题解决”的。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特别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国教师安于现状的局面被打破。“问题”导学、创设“问题”情景成为许多教师改革旧教学的一个共同法宝。“问题解决”教学在我国某些地区实施的历程已经正在经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以“问题”导学为特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索阶段;以“问题连续体”的运用为特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规范阶段;以自由创造为特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重构阶段。由于“问题解决”教学在各个地区或学校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确切的说,这三个阶段实际为“问题解决”教学

的三个存在状态或体现的三个水平[5]。

随着对“问题解决”的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人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由议论转为探究,由现象转为实质探索,由“分散”出击转为课题研究。从1992年开始我国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3年北京市数学会开始举办“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1993年在《数学通报》上严士健、张奠宙、苏式东联名发表文章《数学高考能否出点应用题》;1996年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进一步强调“逐步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适应21世纪数学改革的需要,推动数学课程及教学的改革与发展;1996年7月启动了“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并且得到了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科研项目的赞助。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人们正试图从不

同的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6]。

2.“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2.1问题与问题解决 2.1.1何谓问题

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个概念涵义很广,具有一定的特性。

2.1.1.1对问题含义的不同理解

一个人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古今中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家唐克尔(Karli Dunker)认为“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目前西方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问题的定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提出的,即,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张大均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一般来说,它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 [8]。综合以上这些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问题”就是个体确定目标,又不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景。

2.1.1.2教学中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

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不能很快的或直接的解决,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疑惑。 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搞清楚或力图认识的,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亲身卷入问题的研究之中,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努力。

第三,选择的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要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探索可以解决问题。

2.1.1.3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种类繁多,但用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

(1)、可以建构数学模型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将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抽取出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然后应用数学思想或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人们认识是世界的重要途径。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就要进行数学建模的训练。数学问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让

[9]

[7]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尝试运用数学思想以及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保障,也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

的任务之一。

(2)、探究性问题。通过一定的探索、研究去深入了解和认识数学对象的性质,发现数学规律和真理的问题教探究性问题。这里,对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数学公式、法则、命题、定理等的探索和发现,虽然只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重复和再发现,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意义则被学习者重新建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数学命题的发现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了线面平行的判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正方体去探索面面平行的条件,然后通过归纳得到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通过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自信心,这对于培养学

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放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例如,在⊿ABC中,三边a、b、c成等差数列,由此可得到那些结果?这是一个结论开放的问题。由三边a、b、c成等差数列,联系三角形的有关定理、公式,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射影定理、面积公式以及其他三角、几何定理公式,可得到许多结果,诸如

sinA+sinC=2sinB等等。

2.1.2什么是问题解决

认识论对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成果,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论述,多元智能理论下“问题解决”的研究以及建构主义有关的“问题解决”的观点,都有助于我们对最基本的“问题解决”的理解,从而成为“问题解决”教学的借鉴理论和支撑依据。本文主要是研究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故在此主要介绍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对认识论、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下“问题解决”只做简要的论述。

2.1.2.1认识论下的问题解决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问题解决也是以马列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和矛盾论作[10]为哲学基础的。马列主义认识论认为: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不仅是从感性认识,也能依概念、范畴、原理、规律来对客观现实做出理性反映,即创造性反应,而这种创造性反应的基础就是矛盾,矛盾又表现为“问题性”,即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人的脑海中。就是说,客观对象的辩证矛盾经过人认识过程本身可以被感知为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即被感知为理论性问

题,解决逻辑矛盾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解决教学要解决怎样的问题呢?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问题是从被认识的客体中产生的。问题法教学中解决的问题是在被认识的现象的性质当中隐藏着的。问题离不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以客观矛盾的存在为基础的,教师的工作是把客观现实的问题情境与引起学生的问题的可能性统一起来进行考虑和选择。

[11]

2.1.2.2心理学理论下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界对问题解决的研究过程中,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认知主义学派都曾经进行过实验并给出自己的理论解释。从早期的桑代克到纽维尔和西蒙,众多的心理学家都为问题解决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可以将他们归纳为基本的四类:联结说基于联结理论,重视过去的经验和错误;完形说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顿悟;信息加工模式则重视问题解决的策略;现代认知说基于人类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重视“问题图式”、“问题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总之,他们关于问题解决理论方面的不同观点及其丰富的研究实践能给现在正在研究问题解决的人们以启迪。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分为以下五步:⑴发现问题;⑵了解问题的性质,这是表征问题的第一步,从了解问题的性质到决定如何寻求;⑶根据问题指明的条件,收集相关信息,寻求有关知识经验的储备;⑷解决问题的行动;⑸检验、评价。

2.1.2.3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问题解决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

[12][2]

, 1893年由美国哈弗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其理论的核心是:人的智力结构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中,包含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感知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智能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彼此相对的八种智能,而且每种智能有其独立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对教学而言,问题解决教学的主体(学生)都是独立的,每个人的智能构型不同,智能的强项不同,认知风格和认知兴趣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理解、处理、利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策略也各有差异。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认识事物,选择适合自己的强项智能来解决问题。相应的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解决其中的问题。教师的职责就是提供多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问题解决教学把多种智能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臵上,使人人可以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各种智能。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使“问题解决”教学获得有力的理论支持,多元智能理论也需要通

过“问题解决”教学实现其多元理念。

2.1.2.4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

经过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建构主义到如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或单纯的议题,而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多种含义的哲学层次的理论。从整体上看,建构主义大体可以区分为两大派别:激进的建构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动态性和社会建构性,并认为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的结果,学生是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由教学活动唯一的主角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学生的合作者、教学的设计者。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建构主义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的过程,学生也应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并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基本方式应是质性评价,评价应具有变通性、弹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依据这些观点,建构主义取向的“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原则:⑴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和问题中。也就是说,学习者清楚的感知和接受学习活动与较大复杂任务的关系。⑵支持学习者对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自主权。学习者不仅应该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过程拥有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他们问题的结果。⑶设计任务和学习环境。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我们要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环境尽量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设计能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⑷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提供反思,同时以质性评价为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问题解决”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一步步把学习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种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即围绕学习主体建立概念框架;进入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对学习效果

进行评价。

抛锚式教学:又称实例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一种以真实实例为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景;确定一个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选出的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认知灵活理论和随机通达教学:认知灵活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它主张不仅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知识基础,还提倡要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它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问题,前者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稳定的,而后者则没有规则和稳定性,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而加以解决。根据这个观点,斯皮罗等人按照学习达到的深度不同,把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只要求学生知道主要的概念并在考试中加以应用即可。而高级学习则是要学生把握概念间的复杂关系,并能灵活的运用到具体情况中。随机通达教学就是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这一教学方式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景建构有利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况——随机进入教学——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

—学习效果评价。

总之,建构主义不仅主张以“问题解决”作为学习载体,而且强调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实践来解决问题,通过开放性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与教师共同反思和评价活动效果,共同享受问题解决成功带来的喜悦。而问题解决教学也最能体现建构主义所强调的主动性、情景性、合作性、建构性四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2.2“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9]在西方,教学设计理论自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受到重视

[13]

。“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以加涅为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熟。1985年加涅《学生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的论述中把问题解决作为智慧技能的最高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技术,同时研究者把研究热点集中在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训练和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关注不同类型的知识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发现策略性知识对问题解决起着关键作用,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的策略。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第二代教学理论”迅速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专家更加关注问题教学设计的研究。由于问题可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故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模型也可分为两类。这两类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他们是同一连续统一体上的两点,并不互相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Jonaen(1997)的模型包括:以信息加工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结构良好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型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型。Mayer(1994)认为,常规问题与解题者已解决的问题完全一样或非常相似,即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解决的常规问题及教科书中的练习题;而非常规问题就是创造性问题。依据现代化教学设计理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⑴明确并陈述教学目标,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提出问题。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从平常的事物现象中寻找可以利用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问题。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效的,要认真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带着教材走进教室”到“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的过程。⑵分析学习任务,了解问题的性质,分析自己已有的经验,寻找尚缺少的条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很多,针对不同的数学问题要设计不同的情景给与解答。归纳起来,学生的问题一般有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是一般性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或实验验证就可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往往包含数学知识的应用与探究;“怎么做”的问题通常包含上述两个环节,再加上新信息或信息重组来解决。⑶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收集相关信息。根据问题结构是否良好,选择相对应的问题解决方式;对于结构良好的一般性问题,采用查阅资料或应用所学知识等通常方法即可。对于结构不良的开放性问题,就要选择探究式的解决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查阅资料、研究资料,彼此交流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验证。⑷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评价学习结果。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要采用质性评价方式,学生能有始有终的完成学习过程更好。但是如果不能完成也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发展了什么能力,而不是最终结果。

5.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5.1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原则我们依据问题解决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提出了以下几条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的原则:知识问题化原则、学生主题性原则、注重过程性原则、合作学习原则、递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际的教学是极为复杂的过程,我们这里提出的这些原则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方面,只是为问

题解决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5.1.1知识问题化原则

问题解决教学是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和提高素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把要学习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开始教学,又以问题的解决、知识的掌握和各种能力的发展作为目标,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问题解决的教学来说,问题是整个学习进行的主线,问题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那么,如何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设计和选择恰当

的学习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要恰当的设计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遵循问题的真实性原则。来源于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诸多现实问题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应用性,感受到解决“真实问题的成就感”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其次,要明确问题的类型。有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考。

要遵循可行性原则,即不能是为了追求问题解决的形式而寻找问题。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所设计和选择的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要蕴含丰富的知识点和科学理念,而且问题能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给学生提供反馈,让学生能很好的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能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最后,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起点,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1.2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即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学生自己负责控制和管理过程,逐步

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五个主要的目标进行:①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②发展高级思维能力;③成为自主的学习者;④成为有效的合作者;⑤进行反思概括[15]。总之,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主动去学习,凭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个体经验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责任是提供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逐步走过问题解决的每个环节,鼓励学生自己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监控整个学习过程顺利进行。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5.1.3注重过程性原则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和问题的结论是同样重要的。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方法的理解。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学生就是在提出问题、表征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际上,学生没能完满解决的开放性问题比解决一个简单的封闭性问题更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问题解决教学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且要以动态持续的、透明的、整合的、真实性评价方

式来实施。 5.1.4合作学习原则 问题解决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进行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生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征合理搭配,科学的分成几个小组,并为小组合作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就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伙伴交流,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者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共享专业知识和思维过程,共同实现对问题的理解以至最终解决,还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智慧的整合等实现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最终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者。

5.1.5递进性原则

递进性原则即数学问题解决发展的循环递进性原则。按照认识论的观点,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知识过程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和范围太大的问题,教师可以从问题类型和答案开放度等方面把这些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使我们设计的问题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教师在设计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从封闭型问题到开放型问题,每个层次的问题都要有所涉及。

5.1.6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强调学生“双基”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统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中,这三个目标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必须做到三者之间的统一发展。但是由于问题解决教学是以问题为纲的,所涉及的知识不可避免的会偏重问题的设计和解决,知识的系统性可能不够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以弥补,尽量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来设计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教学。

5.2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案例

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以建构理论为支撑,在理论应用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按照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依据课程类型、不同层次教学设计的目标和教学过程所涉及到的问题的真实性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问题解决式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9]

5.2.1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 5.2.1.1基于真实问题情境教学设计的方式

这些问题是要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组织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可以获得完善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完问题的能力。重视创设一种接近生活原型的教学背景,让学生产生问题,领受真实的任务,形成迫切的需要,并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高水平的掌握知识,获得知识和个性的发展。这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的主要

特征。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确定一些数学学科领域中的日常问题,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有以下的步骤设计:

第一步:提供一个与当前学习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

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方法(例如,在哪里搜集资料,筛选有用资料的原则,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等等),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

第四步:协作学习。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使得学生对于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不同看法得以交流,从而完善、修正、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同学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加以比较,分析各自的不足,预测这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在以后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遇到。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方式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高效益途径的探讨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深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发展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去找大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企图以此来加深印象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疲于找题,无精力找规律,学生疲于解题,无精力求消化,高耗低能的题海战术导致师生负担加重,教学效益不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问题的教学效益呢?本人认为必须先研究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的思维障碍,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认识误区,然后对症下药。下面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障碍的主要表现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的规律决定了教的规律,所以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必须先研究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的思维障碍。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由于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障碍,但这些思维障碍具有相似

性和重复性,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括上,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往往不能抓住本质,不会变换思维方式,缺乏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重“量”轻“质”的误区

认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所练的题量是一种线性关系,所练的题量越大,能力就越强。因而在课内、课外带领学生演算各种类型的习题,不重视对习题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分析。这种机械重复的、目的性不强的大剂量训练,常常只能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增加经验的分量,而很难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对于提高能力是收效甚微的。另外由于大量做题而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他们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这就使得本末倒臵。可见,想通过多做题的方法去提高能力是一种低效的、得不偿失的方法。

2、重“难”轻“基”的误区

认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很深的内容,做很难的题才能奏效,所练的题越复杂,难题练得越多,能力就会提高得越多。而在新课教学中就给学生布臵一些很难、很复杂的习题,在各个复习阶段更是大量收集偏题、难题给学生做,不重视基础题的训练价值,不重视基本方法的指导和基本观点的形成。将过量的难题过早交给学生做,复杂的条件反而容易掩盖对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境地,造成学习中“难而不化”,形高(难度大)而实低(能力低)的状况。特别是大量高难度训练,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的削弱作用,更将给物理教学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所以这也是一种低效的、得不偿失的方法。

3、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 认为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结果,就可以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让学生知道一套套分析问题的方法、类型,就可以免去他们认识上的弯路,提供一条学习上的捷径。因而对于学生的作业,常只简单的标以“钩”或“叉”,评讲时往往只给出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常常由教师总结出的一套套程序、方法、类型代替,只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模仿”、“记忆”。这些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方式,使学生虽然记住了正确答案,但错误的根源还存

在,只要题目形式稍加变换,错误又会出现;使学生被动接收教师的经验,只会在繁杂的题目中按“套套”思维,形成“题目即使难,只要学过就能模仿做;即使简单,但只要没

有见过,就不会分析”的怪现象。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这三个误区互为关联:由于缺乏对认知过程的准确分析,忽视对题目训练价值的分析,轻视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因而讲不到“点”、练不对“路”、思不到“位”;形成题练得越多、越难,学生的实际能力却越弱,教学效益却越差这一怪圈。

三 提高问题解决教学效益的途径

低效高耗的“题海战术”,苦了学生,也苦了教师。怎样才能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呢?以下从三个方面作一探讨。

1、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的效率 ,根本上是由学生的效率决定的。从前面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问题解决活动,常需要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这几种思维形式同时参与,然而我们的教学却偏重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问题教学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学生思维发展不均匀,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问题解决的效率。因此,要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必须全面培养思维能力。

(1)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其基本形式,以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以及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其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在获取数学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的重要思维方式。它还渗透于思维过程,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逻辑思维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也不能使思维较好地求异和发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思维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激发兴趣,提供思维动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制约思维,在教学中若给学生感兴趣或符合学生需要的材料,学生思维就易被激活;相反,若给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那就难以形成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断调整其心态,激发并不断强化其兴趣,以提供思维动力。如:“225是几位数?用对数计算。”该问题提出后,学生不怎么感兴趣。若创设问题情境:“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内传给两个人,这两人在一个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外两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这样一发问,学生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思维被积极调动起来,效果剧增。起先,谁都认为这是办不到的事。经过认真计算,发现确能传遍。结论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发问最能引起学生跃跃欲试。建构观念,发展表象思维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即人在思想中形成的保持事物的印象.例如,在金字塔、帐篷的形象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的锥体的感觉形象就是表象,更具体地说构成锥形的那些面、线在人脑中的表征,就是一种数学表象。数学表象思维的载体是客观实物的原型或模型以及各种几何图式、代数图式,包括数学符号、图象、图表与公式等形象性的外部材料。数学学习中的表象思维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存在于几何学习中,而且也存在于代数、三角等内容学习中。如正方体、抛物线等语词概念能唤起主体头脑中一般的正方体、抛物线形象的浮现。说到复数,人的图式表象是□+□i(□表示数字),函数的图式表象是f(□)。学生的表象思维的形成有一个逐步产生、发展的自我建构空间观念的过程。通过对表象进行加工、调整、积累、补充、修改、提炼,最后真正建构起完整准确的表象。例如,“珠算式脑算法”就是数学表象思维方法运用的范例。这是一种利用珠算形象在脑中浮现进行脑算的方法。它是在熟练珠算的基础上,先眼看算盘,但手指不拨珠而计算,再去掉算盘而辅以手指空拨动作进行计算,从而逐渐地把算珠形象移入脑中,形成算盘式脑算。这种算法的运算速度非常快,对于十几个、几十个二三位数的加减,三位数的乘、除,无论看算或听算,只要报数者报数一结束,答数便能脱口而出,与电子计算机相比不相上下,显示了强化表象在提高计算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表象相近的正确部分为起点,引导学生对基本的图形形成正确的表象,抓住图形的形成特征与几何结构、辨别不同的各种表象,同时也重视各种表达式和数学语句等蕴含的结构表象,推动学生深入建构和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的一定的空间观念。

加强变式,提高直感思维

直感是运用表象对具体形象的直接判断和感知,是直觉形成的基础之一。在教学中应加强变图、变式,丰富外延表象和主体头脑中的表象模式。这样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利用图形、图式的表象,就不会屡屡受挫。例如,立体几何中的“割”与“补”;垂直、平行等;代数中的0与1的变形,配方、拆项、构造等都离不开头脑中已有表象逐步建构。再如,在学习线面垂直关系时,依以下变式图形,可较好地建构起完善的直感思维。本文从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归因研究的现状出发,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归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对于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研究是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归因研究更是一个空白点。本文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归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在已有的理论性研究、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归因现状、影响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归因的因素以及如何引导中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进行科学归因来提高其数学问题解决的效率。具体来说,全文重点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研究的现状。目前的数学问题解决研究,更多地是针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概念、教学、思维策略等方面,较忽视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数学问题解决的成败结果和效率高低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以及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影响。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效率高、低的原因分析大多偏重问题的具体的知识性和方法性错误分析和矫正,较少关注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归因研究。2.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动机、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为揭示动机作用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相对可操作的研究手段。通过一系列恰当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可使学生对影响其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因素有正确的认识,使之能够正视数学问题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激发起战胜困难,不断超越自己的潜在能量。对于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归因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影响。归因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解决者行为的影响;在数学问题解决的结果出现后对问题解决者行为的影响。通过案例发现,归因对数学问题解决者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归因风格在很大程度上能导致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4.学生的归因风格调查。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归因状况,探索能有效改善中学生归因状况的归因训练模式,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自信心,改善其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效率。通过对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归因现状的调查与分

问题解决一直是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运用认知心理学来研究数学领域的高级认知活动,已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对于频繁出现在近年数学高考中的一类新题型——高观点题,由于其在形式、内容上具有一定衔接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特征,已受到国内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对高观点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编拟符号高观点、知识内容高观点、理解水平高观点三类相关试题,分别在三所层次不同的学校的高三年段开展实验。一方面通过数据收集,从量化角度直观反映高中生解决这三类问题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访谈,运用专家——新手的比较研究方法,从问题表征、问题解决两大环节来分析学生的困难原因。并根据研究所得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意见。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问题解决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背景,以及高观点下中学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在对高观点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介绍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持。第三部分开展实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意见。同时提出

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06年秋季开始,福建省正式进入新一轮中学数学教育改革阶段,即实施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与以往的高中数学课程相比,在内容编排方面有了较大的变更,新增了大量与高等数学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相对应,在数学高考命题方面,一类具有衔接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作用的新题型——高观点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频繁地出现在近些年的数学高考题中,因而得到了国内学者们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但研究成果多局限于题型归纳和如何解题方面,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探讨似乎不多。本人试图借用认知心理学的工具来分析学生解决这类高观点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探索其困难成因。 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课题背景 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在高中数学新课改与高考命题两大领域上已逐渐凸显其重要性。中学生在解决一类涉及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衔接的问题上,认知状态如何,困难在哪,都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2、研究综述 此部分对问题解决与认知心理学,以及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研究的起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大致的概述。

3、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主要工作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工作——借用认知心理学的工具来分析学生解决一类涉及高观点的中学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探索其困难成因。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的内涵在提出初等数学、经典高等数学、现代数学以及中学数学的划分的基础上,给出“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的界定。笔者认为“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研究”应包括教和学两方面。教的方面主要指的是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知识形态之间联系的研究,学的方面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这类涉及“高观点”的中学数学问题的认知发展及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

2、高观点题的界定及分类所谓高观点题是指一些与高等数学相联系的数学问题,这种联系大致包括形式上、知识内容、数学思想方法及理解水平方面的。并就上述四个维度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高观点题目分为:符号高观点、知识内容高观点、解决方法高观点、理解水平高观点四类题型。

3、高观点题的问题特性分析从接受性、障碍性、探究性三个维度进行详细地阐述高观点题的问题特性。

4、相关理论支持高观点下中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包括“初等化”、认知学习及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智力发展三个理论。初等化理论为如何根据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编制这类问题提供了方向;认知学习理论是分析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思维发生过程的主要依据;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则是为选取的这类问题的难易程度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参考依据。这三个理论为研究的可能性、可行性、合理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于研究的实践中,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思想。 第三部分是高观点下中学数学解题心理实验,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目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与数学教学的关系日益紧密,认知心理学家对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回答有关学习、思维、智力等问题。同时数学教育学家也越来越对认知心理学产生兴趣,希望借此工具探究隐藏在学生解题行为背后的思维是如何开展的。对此,国内外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近年频繁出现在高考中的一类新题型——高观点题,也已受到国内学者们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但研究成果多局限于题型归纳和如何解题方面,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探讨似乎还未见到。本人试图借用认知心理学的工具来分析学生解决这类高观点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探索其困难成因。希望得到的研究成果能给数学教学实践一点启发。

2、实验设计说明: 认知心理学常采用专家一新手的比较研究来帮助我们确认构成某一特定领域专业的认知成分及操作状态。对于本实验,在解决这类高观点题的过程中,学生到底是如何进行思考的,仅从量化的结果上分析,我们尚不清楚。如果直接观察非成功生的解题,并不能精确指出他们的障碍所在,因此运用专家一新手的比较研究来比较成功生与非成功生认知过程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学生思维上的困难。在对高观点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编拟符号高观点、知识内容高观点、理解水平高观点三类相关试题,分别在三所层次不同的学校——福州三中、福州十一中、福州金桥中学的高三年段开展实验。一方面通过数据收集,从量化角度直观反映高中生解决这三类问题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访谈,运用专家——新手的比较研究方法,从问题表征、问题解决两大环节来分析学生的困难原因。

3、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是质化研究。这是一种以收集和解释描述性资料为主的教育科研方法,是与量化研究相对的研究范式。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观察、访谈和文件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研究活动。

4、实验量化研究结果福州三中、福州十一中、福州金桥三所学校的被试学生解决三组题型的困难程度逐级递增,从直观上反映题目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时研究发现,三所学校的被试学生对符号题组的把握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其测试难度系数均低于0.5,而对于后两组题型,一类校学生解决的较好,

二、三类学校的学生难度系数均在0.5左右徘徊。从整体上考虑,三所学校的学生解决这三组题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5、实验质化研究结果(1)关于符号高观点题组的研究发现: 成功生: ①在问题转化方面,对于仅具有描述性特征的符号形式,能正确地进行转化。而对于本身蕴含某些运算规律的较为复杂的符号形式,虽转化时间较长,但基本都能正确描述其含义。 ②大部分的成功生在内部整合上能明确已知与未知条件间的联系,在外部整合方面也能很好地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使新信息顺利嵌入原有认知结构。由于以抽象符号形式为主的新信息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间的可辨别程度较低,使得部分成功生在外部整合时,没能成功激活相应的认知结构,但经提示,均表示理解。 非成功生: ①在问题转化方面,对于仅具有描述特征的符号形式的题目,非成功生能正确地对符号形式进行描述。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如蕴含某些运算规则的符号题型,非成功生转化时间长,存在较大障碍。主要反映在难以区分本质信息与无关信息。②内部整合方面表现出在对符号形式的运算方面,理解上存在障碍,反映出对数学符号概念“对象性”特征上的把握存在困难。外部整合方面,难以建立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与旧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连线即模式的迁移上存在困难,反映其认知结构原有观念的不稳定性。 (3)关于理解水平高观点题组的研究发现成功生: ①在问题转化上表现出对函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性质有正确完整的认识。 ②在问题整合方面,明确概念具有的整体特征,并能借助构造特例来探究整体隐含的其它性质。 ③在解题计划上,目标明确,能借助特例进行猜想整体特征,并能采用适当有效的解题策略建立解题步骤。 非成功生: ①在问题转化上表现出对函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性质的理解停留在单纯的形式记忆上,存在机械学习的现状。 ②在问题整合方面,对函数方程所代表的一类函数的“整体性”特征认识不到位,缺乏通过特例研究整体的能力。 ③难以从现有提供的条件信息推演出隐含性质,反映出“组合学习”能力的薄弱。 ④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观念具有不清晰性⑤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相应的策略经验。 ⑥原有认知网络结构中缺乏稳定灵活的“产生式”。 第四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给出相应的教学意见,并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