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社会实践报告

读书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4 06:05:16 来源:社会实践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暑假作业:读书 社会实践

暑假作业:读书+社会实践

1.读书活动:每位同学需写读书笔记5篇,读书心得1篇,每篇各1500字。海大报告纸,黑色水笔手写。

2.每位同学发放一张暑期社会实践经历卡,要求大家在假期观看一部爱国主义电影、参观一个教育基地、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同时参与一次工作实习并撰写1篇1500字的实习报告,海大报告纸,黑色水笔手写。看电影和参观基地不需要盖章,但需要将感想写在社会实践卡上,志愿者活动和实习工作既需要写内容、鉴定,还需盖章。

共计7篇需要写的内容,开学后统一收集,给予学分认定。

推荐第2篇:读书报告

抒写个性与济世载道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读书报告

摘要:周作人的人生观和文学观始终交织着表现个性和国民性的矛盾运动。他的“言志”和“载道”的文学史观可以用彰显个性和济世载道来加以阐释。 关键词:言志与载道 明末文人 周作人 出世 入世

一 “言志”和“载道”的辨析

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的文学观不是静止的,在他创作的各个不同时期,他的文学观都有所不同。

(一) 1927年前

1908年周作人在《河南》上发表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可以概括他早年的文学观点,即反对梁启超小说为政治“载道”的文学观,但承认文学对时代对民族的“非实用”的“远功”。周作人认为文章的使命是“一曰在裁铸鸿思汇合阐发之也。二曰在阐释时代精神的然无误也。三曰在阐释人情以示世也。四曰载发扬神思,趣人心以近于高尚也。”[1]简言之,文学的使命就是振奋国民精神,关注国民性。只是文学所载之“道”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远功”。同时,受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影响,他接受了强调人性发展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文学观,高度重视个体的意义。周作人在《谈龙集》的同名文章中阐释了“个性的文学”应具备的特点:

1.创作不宜完全抹杀自己去模仿别人 2.个性的表现是自然的

3.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的共同点

4.个性就是在可以保存范围内的国粹,有个性的新文学便是这国民所有的真的国粹的文学[2]

(二) 1927—1937年

五四落潮之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左右两派的激烈冲突,使周作人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夹缝之中,于是他逃回了“自己的园地”,选择了回归自我的个人主义道路。表现个性的文学思想成为影响他后来文学观的主导。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周作人对“言志”和“载道”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1 在他看来,“言志”的文学核心是抒发感情,所以又可称为“即兴的文学”或是“革命的文学”。与之相对,“载道”的文学则以儒家思想、说教意识等内容作为主体,是“赋得的文学”和“遵命的文学”。周作人尊前抑后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他认为“,言志之外所以又生出载道的原因,是因为文学刚从宗教脱出之后,原来的势力尚有一部分保存在文学之内,有些人认为单是言志未免太无聊,于是便主张以文学为工具。再借这工具将另外的更重要东西———‘道’表现出来。”[3]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思想是存在矛盾的,他在排挤一切“载道”派的同时,实际上潜意识中已经承认了“载道”对于是文学必不可少的。于是他开始打破“言志”和“载道”之间的界限,改变了言志和载道的机械对比,指出“言他人之志是载道,载自己之道是言志”,“以此(俞平伯的意境)言志,言志固佳,以此为道,载道亦复何碍?”可见,周作人并不绝对的反对“载道”,只不过“载道”的文学必须以“言志”为前提。

(三) 1937—1945年

进入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文学观出现了表面上的大反扑。周作人竭力地将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视人本性的求生意志的儒家本位主义,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的传统道路,主张“凡国民应以国家民族为前提,文人也在其内。”[4]他对30年代自己提出的“言志”“载道”的观点作了实质性的修改,把文学“直截了当地以诚与不诚分别”[5]。他所“真实”,本于人生、本于心。说这种思想的转变是表面的,是因为周作人的这些观点不是来自于一个文学家,而是来自于政治家。这一时期出任说的“诚”是儒家所强调的基本思想之一,大概是指文学的伪职的特殊经历,使他不得不重新阐释自己的观点,以求精神上的解脱。把周作人所提出的“言志”和“载道”的理论用于他自身文学观的发展与转变的分析,而不是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似乎更为恰当。“言志”和“载道”的斗争是以“载道”为主转变为“言志”为主的过程。由对国家社会民众的积极关注到钻进以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基础的象牙塔。最后,周作人将言志所表现的个性与载道所在的济世同归于“诚”,实际是超越了“言志”和“载道”的狭隘束缚,将文学与艺术、人生合而为一,随心所欲不逾矩了。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对周作人的思想变迁有着精确生动的概括,他说:“周先生十余年思想的变迁,正是从孔融到陶渊明二百年间思想变迁

2 的缩影。”[6] 二 明末文人与周作人

周作人对晚明文学的情有独钟一个重要原因是晚明文人和他们的文章与周作人的人生观存在共鸣。

(一) 思想的矛盾性

周作人不是没有看到他所欣赏的晚明文人在思想和创作方面存在的矛盾性,只是这些矛盾的思想与周作人自身人生观的双重性是同构的。明末社会的动荡和黑暗使明末文人不得不退居于艺术的世界。他们的隐逸是被迫之举。周作人评述说“明朝的名士的文艺诚然是多有隐遁色彩,但根本上却是反抗的„„大多数真正文人的反礼教的态度也很显然。”[7]正因如此,他们的文章既具有闲适的风韵,又隐含着“亡国之音”的怨愤。周作人在自传中介绍了一个关于自己是老和尚转世的说法。无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是周作人的确具有古代名士的精神风貌。他就像一个活在现代的古代书生,面对着出世和入世的思想困境。一方面他有儒者的风范,即使声称要闭门读书,深入到骨髓的儒者气质也使他时刻关注着世态炎凉;另一方面,他又是道家尤其是释家文化滋养长大的宠儿,因此质朴、单纯、自然的生活态度,闲适、优雅的精神状态也同样是输入到他的潜意识之中。

(二) 解决矛盾的途径

为了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晚明文人和周作人选择了相同的道路,即尊重、提倡文学的个性、反对枯燥干瘪的宣扬道统。其不同之处在于晚明文人的张扬个性,来自于其“入世”不得的无奈,周作人的表现个人似乎更多的与他的性格相关,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周作人对晚明文人的好感几乎是从不掩饰的。追求率真与自然的真性情、真趣味,在他看来,这本身就是摆脱假道学与八股文之后的一种人性的复归。晚明文人“以文自娱”的写作姿态也源自于他们的生活态度——一种庄子式的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俗套”、“信腕信口,皆成率度”的主张被周作人视为是新文学的来源。正是人格中散发着的个性魅力,使晚明小品普遍具有为争取精神自由而表现出来的洒脱、自娱的心境;具有那种超脱政治功利而表现出来的满足自我、发泄自我的审美体悟式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情调,异于秦汉古文、六朝骈文、唐宋八大家散文而自成一格[8]。周作人看似矛盾的思想是以一条主线来贯穿的———以个人主义

3 和人道主义。他的个人主义与现在所说的西方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同五四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周作人追求的个人主义更近于尼采所说的“成为你自己”,即确立真正的自我。对自我价值的过多强调,最终使周作人将济世的情怀理想化了,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成为一种“爱好”和“趣味”。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高远的理想到底只是我们心中独自娱乐的影片”,于是释家道家生活态度最终占了上峰。同样的体现自我价值和表现趣味的倾向,使周作人自觉地选择散文,自觉地将生活审美化,人生艺术化。

(三) 周作人归于个性的原因

周作人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接受了众多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但是他没有专一的采用一种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主体,而是博采各家。日本评论家本山英雄说,在周作人的思想深处相信“个人”和“人类”之间具有一种无媒介的一贯性,而不肯承认在生活层面上填充着两个极端的人之关系的各个阶段——宗教、乡党乃至民族、国家[9]。他认为个人的也是人类的。文学家对济世的关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变得毫无意义,既然从个性中可以看到人类,那么只要写个性就可以完成儒家“文以载道”的使命;文学家也就不必因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总之,个性和国民性在周作人看来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质的差异。

三 出世与个性,入世与载道

(一) 中国人的出世和入世

中国人是偏感性的,圆融、中庸的,我们是通过体悟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如果一定要用两个元素的相互作用来解读中国文学几千年来的发展轨迹,那应该是中国知识分子出世和入世两种思想随着时代的此消彼长带来的文学上的出世抒情和入世阐道。冯友兰先生说“: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10]出世和入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共有的心理模式。

(二) 长期以来入世思想的压倒性地位

林毓生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论点,即中国的社会——政治与文化——道德两个体系因为普遍王权的瓦解而导致崩溃,因而引起了

4 “五四”时期,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的兴起;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在潜意识中相信,思想文化的改革是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基础。从他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普遍王权和思维定势的共同作用导致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具备入世思想的必然性。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真实情况看,历代文人都是在入世不得的情况下转为出世的。中国的文人在潜意识中都有一种充当社会导师的热忱。他们是“带着重新安排社会秩序的伟大激情与无比强烈的演说冲动”[11]来到这个世界的。因此,后代文人多以圣贤作为效法的对象,想通过立言来达到教化国民的目的。五四时期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的解放个性、宣扬民主科学、传播人道主义等活动,其最终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通过思想革新改造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

(三) 出世和入世对文学的影响

出世和入世对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章的取材、内容,更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出世的道家、释家思想与入世的儒家思想总是处于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当前者的力量较强时,文人会暂时忽略社会现实和他们的政治理想,转而以闲适的心情,行云流水地描写人在自然中的快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在这时,他们开始注重文笔的锤炼,重视文章的辞藻和神韵,用审美的眼光对待文学创作。当后者的力量较强时,大丈夫齐家治国平天子的雄伟抱负就会不自觉地成为文章的主体。作者对一切人和事物的描写都会以便于阐述自己的政治意图为旨归,行文中处处可见一种潜在或显现的人格力量。文章的审美艺术特质和丰富的情感力量在两种思想的运动中逐渐加以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独有的风格[12]。

(四) 出世与个性,入世与载道对应关系

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儒家思想形成了人们的入世思维,而道家、释家的观点又使人们淡然出世。这种区分只是大致上的,这几种中国传统思想各自有十分复杂的体系,很难绝对的判定何者出世、何者入世。出世和个性,入世和载道的对应主要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来分析的。“独善其身”之时所作的文,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文人墨客从这点滴中找到聊以自娱的精神源泉;“兼济天下”之刻所作的文,关注的是国家民族苍生的事,文人从中表现自己的爱国、忧国之思,入世、济世之才。至于入世的文章中同样张扬了个性,出世的作品中也

5 有载道的倾向(隐语),应该算作是一种相对的现象。

“言志”和“载道”至今还是两个无法说清的概念,似乎也没有说清的必要。我们只要知道,这是两个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术语,对历代文人的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文论统治中国文学理论的时代,这种从中国传统中为新文学的发生寻根的努力,格外值得称许。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转引自黄开发:《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68.[2]周作人.《谈龙集》《个性的文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2.[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7-18.[4]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397.[5]周作人.药堂杂文·汉文字的前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29.[6]程光炜.周作人评说八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223.[7]高瑞泉.周作人文选,永日集·《燕知草》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10.[8]尹龚洪.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15.[9]本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本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M].赵京华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3.[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9.[11]李壮鹰,李青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12]郭绍虞.《照隅室古典论集·上》《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神”“气”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6 [13]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14]李金.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1992.[15]关锋.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6]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推荐第3篇:读书报告

《反对本本主义》读书报告

很早就听过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也听过很多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但是一直没有去读原文。最近,进入党校学习后,我觉得要多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反对本本主义》这个新颖的题目吸引了我,于是我怀着崇拜的心情仔细阅读了毛泽东的名作《反对本本主义》,开始以为是政治性文章,要么枯燥乏味,要么深奥难懂,但读完后,感觉受益匪浅。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著作之一。全文酣畅淋漓,言简意赅,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以及详细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正确看待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我觉得易自己微薄的功底,虽然认真的研读了原文,但认识仍然非常有限。现在,我就通过对《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学习,谈一点自己浅薄的体会。

什么是本本主义?本本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认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我们必须坚持反对本本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反对本本主义》提倡切身实践,立足实际,调查研究。指出理论于实践相结合,反对本本反对教条,告诉我们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站在实用主义立场,把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和技术性。因此《反对本本主义》是一个人的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为我们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今天学习该著作仍具有现实意义。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的一篇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著作,原来的题目是《调查工作》。当时,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一些同志不注重调查研究和当时的中国国情,实际脱离只谈理论,一味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外国的革命经验。因此,毛泽东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调查研究的经验,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从思想上批判了教条主义,开辟了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从实践观的角度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所讲的就是要求我们在中国革命中让我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古代社会的老学究皓首穷经,只知道玄谈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条地做事情的例子古已有之,只是教条主义则是近代才出现的一个词,代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做事的态度。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用的是“本本主义”,当时还没有“教条主义”这个词,教条主义是后人的总结。

从根本意义上讲,教条主义就是一种僵化的态度。其外在表现:要么是用形而上学的表现的观点,僵化地对待某种即成的精神产品(某种理论、观点、教条乃至只言片语);要么是用某种即成的精神产品,僵化地规矩和剪裁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实践。两种表现所内涵的精神,都是一种僵化。

文章第一部分,毛泽东同志就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亘古不变的正确的论断。作者还警醒地说道: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研究,就不要乱下结论。所有的结论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否则我们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没有依据的,是想当然的。如果拿这个结论去指导实践也必然导致我们工作的错误,我们的工作也必然是脱离群众的,也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由此可见,调查研究对我们的党员同志是多么重要,做一个党员如果只凭想当然,不深入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或者调查不够就做决策,这个决策必然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全面的决策,这对我们的事业一点好处都没有,严重的后果会导致脱离群众,形成官本位主义。今天我们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也要多做调查,多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既能让党员更好地接受教育,也能够更好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更好地来监督党员。

??? 我们决不能想当然作决定,也绝不能搞形式主义的调查研究,而后者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现象。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是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了解实际情况。现在的问题并非是这样的,而是完全相反,是假惺惺地调查研究。现在我们不是怕调查研究而是直接就没有人去调查研究。2010年是上海的世博年也是中国的世博年,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参加了世博志愿者,积极为世博做贡献;我们学校也是世博会期间的一个旅游点。以此为契机,我们党员同志以及积极分子们应该走出校园,对世博会进行专项调查,为我们学校、为世博会做出更多有力的贡献。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这个问题的现状和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这告诉我们,惟有深入的展开调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文中,他还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似的调查,才能有“一朝分娩”似的迅速解决问题。是的,很多人却在生活中把这颠倒,“一朝怀胎”,“十月分娩”,不仅不符合实际,更整死人!那到底怎么纠正本本主义?老-毛有指示,做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里能够产生的,他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克服主观主义的思想。文中还对那些“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调查调查”的人作出严厉批评,事实上,这些吃社会主义墙脚的人今天依然大量存在,危害不可忽视,要“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做实际调查去!”

怎么深入实际调查?毛泽东同志不愧是见多识深,他指出首先“要开调查会做讨论似的调查”,“那种不开调查会,不做讨论似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的”,的确,有这种思想的人,很容易一个人主义为中心,一定要改!还要“亲自出马”(师弟出马不行),“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点要亲自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古时书生不出屋就知天下事,那是不可靠的,连皇帝都知道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为什么现在的人还不行呢?!如果你不行万里路,也得不到客观情况,光讲烹调不行,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知其意无穷。我们不仅要调查一处地方,还要调查别处地方,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才能找到出路。文中最后还强调,“要自己做记录”,只有动笔头,才能引导自己思考。以上方面,与现实,现今,任何人,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本主义”就是认为只要是书上的就是对的,事情解决不了了,就拿本本来。我们认为上级领导的话是正确的是因为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很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成为了反革命分子,这说明本本不一定好,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要解决本本主义只有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但离开实际调查的事在党内比比皆是。我们必须对这件事情指出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进行社会实际调查。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并且明确的告诉了那些是我们应注意的。我们虽然主要方向虽说是农村但城市我们同样需要了解。正确并全面的分析了我们革命的目的和社会当前的状况,以此来说明实际调查的必要性。最主要的是告诉了你调查的具体步骤,将策略具体化。现在我们也才在做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策略越来越具体化。这主要是针对领导的。领导人们不应该凭自己在书上看的东西来乱下定义,应有实际调查的支持。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笔者也大声疾呼: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要靠中国同志去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告诉我们,你如果有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查。“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若不这么做导致的后果,“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你要“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你就会空空的去,回来就会有很多的收获,得到解决问题的许多材料。

如果只知道要出去做调查而不懂得如何去调查,那调查的结果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毫无帮助的。因此,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强调要懂得调查的艺术。调查的技术主要有如下几个:一是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二是调查的对象要合适;三是调查对象的数量要适中;四是要定调查纲目;五是要亲自出马;六是调查要深入;七是要自己做记录。我认为这些调查的技术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用。如今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端正态度,脚踏实地,洗刷唯心精神。

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不仅在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斗争目的是要从民权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我们的任务第一步是,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发动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打倒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政权,完成民权主义革命。由这种斗争的发展,跟着就要执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这些伟大的革命任务的完成不是简单容易的,它全靠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它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从以上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是很有预见性的,新中国的历史证明,反对本本主义,搞好调查研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961年1月,毛泽东同志提出要重新提倡调查研究,他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说,调查研究极为重要,今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现在,历史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已经整整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多年中,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所有这些,都是以邓小平和江泽民等中共第二和第三代领导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深入群众,大搞调查研究,从而制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富民强国的政策所得来的。可以这么说,就是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仍然存在着一个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存在着一个如何进行调查研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因此,毛泽东同志在70多年前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正确处理认真读书和反对教条主义的关系。读书必须反对教条主义。读书的目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于指导实践。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本质决定的。如果把书本上的词句当成一堆死的知识、现成的教条诵读和套用,就背离了学习的目的,还会把真理变成谬说。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开始冒头。针对德国党内出现的问题,恩格斯提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公式”、“套语”,而是“指南”。恩格斯这一重要思想被列宁称为“经典性的论点”,它奠定了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20世纪30年代,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危害,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他大声疾呼:“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

综上,《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毛主席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读者带向他要说的话题上,由浅入深,让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他的想法并接受他。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典著作,领略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气质;使我对党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得理解,帮助我更好地在思想上入党。

推荐第4篇: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书 名: 第二性

作 者:(法)西蒙波伏娃

看了《第二性》以后,对我深有感触

《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使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有所觉醒。

为什么他会有如此的吸引力以至于被称为圣经也不为过呢?这与他的作者是分不开的。 西蒙·波伏娃,出生于巴黎一个天主教色彩很深的资产阶级家庭。因受存在主义思想的感染和启发,而成为存在主义代表性的人物,所以她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正是应为这种思想的感染,她才能写出像第二性这样的不朽著作

而对于一个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了解女性的机会,在西蒙·波伏娃的观点中“如果说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义的,那是因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献给做饭和洗尿布——她无法取得一种崇高感!”的确,男性总是驱使着女性,而我们也认为女性是必须依托与男性的,因为选择做第一性的女性要面对就业歧视,晋升时的玻璃天花板,进修培训时的被忽视,容易失业,不同龄退休,甚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同时要忍受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站在这个角度看,全职主妇退回到家庭的园地、男人的身后,把风雨阻隔在外似乎更加幸福。

但是我们忘记了一点,这是我们对于女性的片面的理解,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没有被迫。如艾森斯坦于1979年指出,任何非自由选择,而是被预先分配给特定人群的工作,都是异化的,所以我们总是忽视了女性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自主选择权。相反的,我们也总是将我们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女性的身上,这是错误的。

只有在性别平等的状态下,个人自由选择的路径才通往幸福。当今社会,我们正在努力的构建着一个两性平等的社会,我们不应该给女性灌注任何的,不公正的性别限制。我们不反对女性在将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因为,这只最为任何一个雌性物种所具备的母性本能。当然,在任何的情况下,只要有适当的机会,我们也都鼓励女性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这是女性作为一个人才的形象为我们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而不应该被套上“女强人”之类的充斥着贬义色彩的词语

所以,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的一样“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在叹息她不会飞翔。让未来向她开放吧,那样她将不会再被迫徘徊于现在。”我们应该给女性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的和谐,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材料与玄学化工学院

化学类111

傅志昂

学号:2011210326

推荐第5篇:读书报告

孩子,我们该如何爱你

一、书名:《孩子,怎样爱你才好》

二、作者:德博拉﹒布鲁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席。

1992年,因其有关灵长类实验与伦理问题的报道获普利策奖(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并因此写成了其第一部著作《猴子的战争》。她的第二部著作《性与大脑》,被评为《纽约时报》1997年优秀图书。本书也获得了《出版人周刊》最佳图书奖。 译者:江水车

三、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四、页数:序言8页、目录3页、正文202页,共213页

五、全书提要:本书包括:中文版序、序言、前言、后记和8个主要章节,共12板块的内容。每块内容的主要大意为: 中文版序【一场旧梦唤醒多少爱】:这是作者为本书的中文版特意写的序,阐述了作者在书中所获得的关于“亲子之爱”的教益。说明了本书是为作者的两个儿子所写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希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同时也提到书中有哈利﹒哈洛的教给我们为人父母之道的观点。最后,作者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体会书中那些实验故事并理解、学习到其中蕴含的道理。

序言【爱,已升空】:心理学家哈利﹒哈洛与记者查尔斯﹒科林斯伍德在实验室里谈论有关爱的内容,那时的心理学领域认为:爱就是烟雾,是镜子里的影像,是狗屁。但哈利认为爱对幼儿来说极其重要,他通过向记者展示幼猴在看到怪物受到惊吓后作出扑向母亲的动作,这个时候,幼猴是爱妈妈的。而母亲将扑向自己的孩子搂过来,它对孩子的爱就转化为了避风港,说明了爱的重大意义,反驳了心理学界的错误观点。

前言:作者到亨利维拉斯动物园看猿猴,那里正是哈利的灵长类研究开始的地方。作者因与杂志签约写一些有关被遗弃儿童方面的文章,所以有了本书,书中重新探讨了有关灵长类研究的一些道德问题,思考了我们该如何来了解“爱”这种情感。

第一章【什么时候应该亲昵宠爱,什么时候应该纪律严明】:18世纪,孤儿院里的孩子频繁死亡,孤儿院被认为是儿童杀手。人们认为是传染病导致的,因此,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把病人与健康人分开以防止细菌的传播。以霍尔特为代表的医生团体更是要求父母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以免滋生细菌,并且父母也应该尽量避免与孩子近距离接触,因为父母都是潜在的病菌携带者。从此,父母不再和孩子睡一个房间,父母照看孩子前要彻底清洗双手,避免亲吻孩子等亲密的身体接触。20世纪早期,随着马丁﹒库尼发明的保育箱使一些早产婴儿存活了下来,人们更加坚信要减少与婴儿的接触,不要碰那些孩子。医院也严禁父母探访,以华生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也认为:母爱是一种有害的东西,过多的搂抱可能会让婴幼儿不高兴。对于孩子而言,最糟糕的就是母亲养育,亲吻孩子等于害了他,孩子哭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抱他。另一位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也说:孩子不需要更多的拥抱,而需要更多的惩罚和纪律约束,对孩子忽视和冷漠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但与爱心泛滥所造成的危害而言,实在不是什么大事。这样,历史上以冷漠之极的方式来抚育孩子的时期到来。虽然人们听从专家的话与孩子的接触减少了,也没有溺爱,但还是有一些孩子不明原因的死去,终于,有医生发现,医院里健康状况较好的婴儿都是那些护士抱得较多、较宠爱的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很多孩子被送到亲戚家或寄养家庭,虽然这些家庭非常友好环境也洁净但孩子还是会病倒,医院里的幼儿也高烧不退没有任何方式治疗,但只要孩子一回家,烧就退了。儿童用自己的方式阐述了家庭的概念。之后,一些研究证明了孩子也是需要爱的,尤其是母爱。与母亲接触较多的孩子明显比在孤儿院被人忽略的孩子正常得多。弗洛伊德提出了“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是独特的,它是奠定人生的基础,孩子对母亲的需求并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第二章【应该把孩子看做一张白纸,还是一张格纸】:哈利在威斯康辛大学时,实验室都没有。那时,心理学实验对象都是老鼠,认为老鼠可以完全解释人类的行为。但随后,巴浦洛夫用狗做实验创立了“条件反射”理论,华生用9个月大的婴儿阿尔伯特做了刺激-反射的实验,哈利也用猫、青蛙来做实验,心理学实验的对象越来越广泛。后来,哈利在朋友的建议下,去动物园里游玩发现了猩猩和猴子等灵长类动物作为实验对象的优势,它们与人类更加相似。于是,哈利开始用灵长类动物做实验对象。马斯洛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只在实验室有用,实验室能限定被试或实验条件,能控制实验变量使被试被人为化为一张白纸,尽管灵长类动物已经与人类很相似,但人类孩子的行为绝不能完全用实验结果来解释,因此我们的孩子的行为背后有许多内心的复杂的动机,孩子是一张格纸。

第三章【为什么聪明妈妈有个笨孩子,笨妈妈有个聪明孩子】:爱与智力是密切相关的。在没有爱的情形下,大脑会变得迟钝。但有心理学家反对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天生的发展倾向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父母的养育方式没有多大作用,孩子的基因是怎样的,孩子就会发展成什么样。所以,那些天生基因就不好的笨小孩应该被父母送进孤儿院。同时,有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把孩子留给孤儿院的母亲,都来自较高的社会阶层,很多被收养的孩子大多出生于不起眼的家庭,如果说基因决定孩子发展,那么孤儿院里被遗弃的孩子就因该比被收养的孩子发展好,然而却恰恰相反。这就足以说明,孩子只有在被重视的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婴儿,缺少了爱的孩子的内心都是有问题的,心理学家哈罗德﹒斯基尔斯从孤儿院里找了一些儿童把他们放在一个大年龄的弱智女孩收养所里,由女孩负责照顾扮演母亲的角色,一段时间后,这些孤儿的智力都提高了很多,这更加说明爱与智力有关系。

第四章【母乳和妈妈的拥抱,哪个是孩子成长的必需条件】:哈利把小猴从妈妈身边带走,由工作人员照顾喂养,一段时间后,这些猴子看着都非常强壮但因为孤独太久都呆呆的,它们甚至不知道如何与同伴打交道。自然学家华莱士发现小猩猩都喜欢毛茸茸的东西,人类婴儿在摇篮里,也会紧紧抓住被子等茸茸的东西,哈利进行了一个比较试验:用柔软的布料和铁丝做了两个代理妈妈,让幼猴选择,结果幼猴都选择与布妈妈呆在一起,哈利又在铁丝妈妈身上放上牛奶瓶,但幼猴还是和布妈妈更亲近,只有在要吃奶时,才到铁丝妈妈身上。幼猴受到惊吓感到孤独害怕时都会紧紧抓住布妈妈。可见,食物虽然是必需品,但妈妈的爱与拥抱才是生活的本来样子。

第五章【什么时候应该随叫随到,什么时候应该保持距离】:哈利的研究说服了医院让母亲与新生儿呆在一起,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人们接近实验的猴子时,不仅铁丝妈妈就连布妈妈养大的孩子也没有正常表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小猴子拥抱了母亲,但代理妈妈从来没拥抱过幼猴。母亲完全不理孩子是不好的。行为学家莱文用老鼠做的实验证明了母亲过于庇护长大的幼鼠在面对困难时笨手笨脚,而早期经过压力的幼鼠对挑战则更加从容不迫,原来,与妈妈适当的分离可以增进母子之间的爱。布妈妈不会淡化与孩子的关系,不会把幼猴推开与之保持一定距离,所以养大的幼猴才会出现问题。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全面照料时,家长应该随叫随到,但当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应该学会拒绝他们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让他们去和别的孩子交往,鼓励他们独立。

第六章【父母和朋友,谁教出了孩子的好人缘】:幼猴遭到父母的虐待后,它与父母打交道的方式就是尽可能的与父母保持距离。新生猴子出生后,妈妈就会把大一点的猴子推开,忙着去照顾新生猴子。可见,父母并不总是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哈利把出生6个月的幼猴与世隔绝12个月,结果它们的精神都变得很不正常甚至无法交配,即使勉强生下自己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哈利又让布妈妈返回岗位照顾这些精神失常的幼猴,并允许每一个幼猴拥有一个治疗师猴子作为玩伴,每天与这些治疗师猴子相处玩耍,最后,那些有问题的猴子都在治疗师猴子的帮助下,逐渐正常起来。这说明:孩子更容易受到自己所交往的朋友的影响,因为父母不是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它们给孩子的影响只限于孩子年幼时。 第七章【妈妈和爸爸,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更好】:儿童自闭症专家贝特尔海姆认为孩子患上自闭症是因为母亲冷冰冰的拒绝孩子,他认为布妈妈的静止和沉默让幼猴无法长成真正的猴子,哈利认为:布妈妈的确会造成幼猴障碍,但与自闭症无关,自闭症患者一开始发育就不正常,而布妈妈是后天的影响。他们都觉得妈妈应该留在家里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但女权运动的兴起使这种看法收到了抨击,如果女性下班后能回家真正关心孩子,那母子的关系无论怎样都会很好,但并不是母亲就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并且,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稳定的、有爱心的照料着。实验证明,女性在照顾孩子方面的确比男性更有优势,小猴子也更喜欢母亲的爱抚。因此,母亲照顾孩子更好,但并不是要全职。父亲在养育孩子中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也应与孩子心心相连。

第八章【亲生父母一定比其他人更会爱孩子吗】:科学家们无法设计出一个让婴儿掉头离开的妈妈,也找不到任何事物在婴儿的眼里会比妈妈的笑脸更好看。况且,婴儿很会看脸色“视崖实验”就说明了如此。当幼儿设法消除疑虑但没人搭理他们时,他们就会自己安慰自己——吮吸大拇指或转移目光。爱虽然对孩子很重要但社会联系的价值更大,由布妈妈养育的幼猴之所以出现异常行为,就是因为它们的社会性联系被封闭了,整天都只对着没有生命力的布妈妈。核心家庭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唯一,不是很重要的关系的改变也会使体内的荷尔蒙发生变化。所以,人类的社交网络是很复杂的,就算某人让我们失望还是有其他人可以确保这个网络依然支持我们,孩子需要的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关系本身,而这种关系很早就要建立起来。对猴子的实验说明了妈妈也不一定是亲生的好,有爱心的养母养育的幼猴比对孩子不敢兴趣的生母养育的幼猴要表现好得多。不管怎样,拥有一个中心家长是绝对重要的。

后记【爱与伤害的交织】:如果打算研究爱,就得研究爱的方方面面。哈利的开放式探索帮助我们改变了对伦理与道德局限性的认识。但他的某些研究让动物受到了很多苦,实在太黑暗了,一些人记住哈利也正是因为他折磨那些无辜的小动物。哈利虽然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但他的实验注定会“遗臭万年”。但其他学科也有很多用猫、狗、老鼠做的更残忍的实验,一些动物激进分子用下三滥的手段进行了解救动物的运动。哈利的研究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爱,但对动物却是一种伤害,是一种交织。但他对爱的意义的研究的确是一笔很有价值的财富。

六、读后心得: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很新颖,它不是直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为人父母,而是举出了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大量实例,这样显得更有说服性。对孩子来说,我们通常认为的“有奶便是娘”是错误的,孩子更喜欢父母的关爱与拥抱,爱存在着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所以小孩子总是喜欢大人抱着,喜欢缠着父母玩,正像歌里唱的那样:“爱我你就抱抱我”。孩子至始至终都需要父母的爱,并不随他们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父母不应该一味地给予一层不变的爱,而是在孩子需要照顾时年龄小时随叫随到,孩子长大后就要适当保持一定距离鼓励他们去接触社会网络的爱,不过,想要孩子早日独立,就得让他们先学会依赖。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不是只有妈妈好,不能只依赖于妈妈一个人,太依赖于一种单一的关系是危险的,如果孩子不幸有个冷漠的妈妈,那他受到的影响就非常大了,但如果有很多照顾着,这样的坏影响就会得到缓冲而变小。不仅妈妈能与孩子形成亲密的关系,爸爸也是能胜任照料孩子的任务的,只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抱抱陪陪他们,就可以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孩子一定要有稳定的、强有力的、有爱心的照顾者。我们应该早早拥抱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关键的时候必须拥抱孩子,否则,如果错过了那个时间,父母与孩子的密切关系就很难再建立起来了。婴儿都是聪明的,他们能读懂大人的脸色,婴儿喜欢快乐的脸,不大喜欢生气的脸,很小的婴儿都会快乐地盯着笑脸,会很郁闷地看着皱眉头的脸,他们以此来判断父母是不是喜欢他,自己是否得到了父母的爱,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如果父母整天都对着孩子皱眉头愁眉苦脸,那孩子也会表现得非常不安、烦躁。婴幼儿在高兴的时候会微笑,需要爱抚的时候会粘人,担心大人离开时就会把目光紧跟着我们,当需要帮助和安慰时,他们就会哭,孩子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排解疑虑和不安,那就是转移注意力和吮吸大拇指。但无论父母怎样,孩子永远是爱父母的,尽管父母的冷冰冰的态度会使孩子受到伤害,但孩子依然会守在父母身旁。先天的智力因素和爱是有关系的,如果智力很高但缺少爱,大脑也会变得迟钝,但先天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发展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更大。所以,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其实就反应的爱的本质,父母应该理解孩子以便更科学更好的爱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

七、评价:

本书侧重从心理学视角阐述观点,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20世纪育儿观点的起起落落,通过呈现当时心理学、医学的争论及实验,揭示了我们在如何养育后代方面走过的曲折道路,并启发我们去思考,怎样的教养方式才是最适合孩子、最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但因为涉及到心理学领域的许多知识,所以我觉得有些章节读起来比较难以理解。其次,我觉得哈利的研究虽然意义很大,但从保护动物的角度说,他的某些实验的确残酷了点,他强迫它们遭到冷漠和隔离,改变了猴子的命运,牺牲了幼猴成长的快乐来换取人类对爱的思考和对教养儿童方式的改善,这触及到了伦理问题。一些文人也对本书进行了评价:

该书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半个世纪以前,主流心理学家都排斥这样的观点,即爱对于婴儿的茁壮成长至关重要。德博拉·布卢姆颇为智慧地回忆起那一令人心寒的年代,回忆起那些颇具争议的实验,这些实验证实爱的重要性。

——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的作者

有关社会科学中爱的观念的起伏兴衰,很多普通读者是一无所知的。德博拉·布卢姆成功地把心理学与亲子关系结合在一起,用智慧、温暖而又华丽的文笔完成了这本动人心弦的书。

——史蒂芬·平克,畅销书《语言本能》的作者

推荐第6篇:读书报告

孩子,我们该如何爱你

当今社会,孩子被比喻成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人们越发重视孩子的教养问题,可是面对千奇百怪的教养方式,许多做家长的都觉得无从选择,我们到底该以什么样的身份角色、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养育自己的孩子呢?是像“虎妈”“狼爸”那样严厉,还是以和蔼慈祥为主,是更注重规则还是更注重道理,是凭着自己的心还是参考依据某个教育家的思想或方法„太多的关注引发太多的争论,家长仿佛还站在观望或尝试实验的阶段。读了这本书,我相信很多传统的教养方式和思想都会被颠覆,会引发家长更多的思考——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的思考。帮助他们了解怎样爱孩子,才是对的。

一、书目:《孩子,怎样爱你才好》

作者:德博拉﹒布鲁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席。1992年,因其有关灵长类实验与伦理问题的报道获普利策奖(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并因此写成了其第一部著作《猴子的战争》。她的第二部著作《性与大脑》,被评为《纽约时报》1997年优秀图书。本书也获得了《出版人周刊》最佳图书奖。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二、

全书提要:

中文版序【一场旧梦唤醒多少爱】:阐述了作者在书中所获得的关于“亲子之爱”的教益。说明了本书是为作者的两个儿子所写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希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同时也提到书中有哈利﹒哈洛的教给我们为人父母之道的观点。作者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体会书中那些实验故事并理解、学习到其中蕴含的道理。

序言【爱,已升空】:心理学家哈利﹒哈洛与记者查尔斯﹒科林斯伍德在实验室里谈论有关爱的内容,那时的心理学界认为:爱就是烟雾,是镜子里的影像,是狗屁。但哈利认为爱对幼儿来说极其重要,他通过向记者展示幼猴在看到怪物受到惊吓后作出扑向母亲,母亲将扑向自己的孩子搂过来的动作,说明了爱的重大意义,反驳了心理学界的错误观点。

前言:作者到亨利维拉斯动物园看猿猴,那里正是哈利的灵长类研究开始的地方。作者因与杂志签约写一些有关被遗弃儿童方面的文章,所以有了本书,书中重新探讨了有关灵长类研究的一些道德问题,思考了我们该如何来了解“爱”这种情感。

第一章【什么时候应该亲昵宠爱,什么时候应该纪律严明】:18世纪,孤儿院里的孩子频繁死亡。人们认为是传染病导致的,因此,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把病人与健康人分开以防止细菌的传播。以霍尔特为代表的医生团体更是要求父母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以免滋生细菌,并且父母也应该尽量避免与孩子近距离接触,因为父母都是潜在的病菌携带者。从此,父母不再和孩子睡一个房间,父母照看孩子前要彻底清洗双手,避免亲吻孩子等亲密的身体接触。20世纪早期,随着马丁﹒库尼发明的保育箱使一些早产婴儿存活了下来,人们更加坚信要减少与婴儿的接触,不要碰那些孩子。医院也严禁父母探访,以华生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也认为:母爱是一种有害的东西,过多的搂抱可能会让婴幼儿不高兴。对于孩子而言,最糟糕的就是母亲养育,亲吻孩子等于害了他,孩子哭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抱他。另一位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也说:孩子不需要更多的拥抱,而需要更多的惩罚和纪律约束,对孩子忽视和冷漠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但与爱心泛滥所造成的危害而言,实在不是什么大事。这样,历史上以冷漠之极的方式来抚育孩子的时期到来。虽然人们听从专家的话与孩子的接触减少了,也没有溺爱,但还是有一些孩子不明原因的死去,终于,有医生发现,医院里健康状况较好的婴儿都是那些护士抱得较多、较宠爱的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很多孩子被送到亲戚家或寄养家庭,虽然这些家庭非常友好环境也洁净但孩子还是会病倒,医院里的幼儿也高烧不退没有任何方式治疗,但只要孩子一回家,烧就退了。儿童用自己的方式阐述了家庭的概念。之后,一些研究证明了孩子也是需要爱的,尤其是母爱。与母亲接触较多的孩子明显比在孤儿院被人忽略的孩子正常得多。弗洛伊德提出了“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是独特的,它是奠定人生的基础,孩子对母亲的需求并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第二章【应该把孩子看做一张白纸,还是一张格纸】:哈利在威斯康辛大学时,实验室都没有。那时,心理学实验对象都是老鼠,认为老鼠可以完全解释人类的行为。但随后,巴浦洛夫用狗做实验创立了“条件反射”理论,华生用9个月大的婴儿阿尔伯特做了刺激-反射的实验,哈利也用猫、青蛙来做实验,心理学实验的对象越来越广泛。后来,哈利在朋友的建议下,去动物园里游玩发现了猩猩和猴子等灵长类动物作为实验对象的优势,它们与人类更加相似。于是,哈利开始用灵长类动物做实验对象。马斯洛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只在实验室有用,实验室能限定被试或实验条件,能控制实验变量使被试被人为化为一张白纸,尽管灵长类动物已经与人类很相似,但人类孩子的行为绝不能完全用实验结果来解释,因此我们的孩子的行为背后有许多内心的复杂的动机,孩子是一张格纸。

第三章【为什么聪明妈妈有个笨孩子,笨妈妈有个聪明孩子】:爱与智力是密切相关的。在没有爱的情形下,大脑会变得迟钝。但有心理学家反对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天生的发展倾向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父母的养育方式没有多大作用,孩子的基因是怎样的,孩子就会发展成什么样。所以,那些天生基因就不好的笨小孩应该被父母送进孤儿院。同时,有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把孩子留给孤儿院的母亲,都来自较高的社会阶层,很多被收养的孩子大多出生于不起眼的家庭,如果说基因决定孩子发展,那么孤儿院里被遗弃的孩子就因该比被收养的孩子发展好,然而却恰恰相反。这就足以说明,孩子只有在被重视的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婴儿,缺少了爱的孩子的内心都是有问题的,心理学家哈罗德﹒斯基尔斯从孤儿院里找了一些儿童把他们放在一个大年龄的弱智女孩收养所里,由女孩负责照顾扮演母亲的角色,一段时间后,这些孤儿的智力都提高了很多,这更加说明爱与智力有关系。

第四章【母乳和妈妈的拥抱,哪个是孩子成长的必需条件】:哈利把小猴从妈妈身边带走,由工作人员照顾喂养,一段时间后,这些猴子看着都非常强壮但因为孤独太久都呆呆的,它们甚至不知道如何与同伴打交道。自然学家华莱士发现小猩猩都喜欢毛茸茸的东西,人类婴儿在摇篮里,也会紧紧抓住被子等茸茸的东西,哈利进行了一个比较试验:用柔软的布料和铁丝做了两个代理妈妈,让幼猴选择,结果幼猴都选择与布妈妈呆在一起,哈利又在铁丝妈妈身上放上牛奶瓶,但幼猴还是和布妈妈更亲近,只有在要吃奶时,才到铁丝妈妈身上。幼猴受到惊吓感到孤独害怕时都会紧紧抓住布妈妈。可见,食物虽然是必需品,但妈妈的爱与拥抱才是生活的本来样子。

第五章【什么时候应该随叫随到,什么时候应该保持距离】:哈利的研究说服了医院让母亲与新生儿呆在一起,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人们接近实验的猴子时,不仅铁丝妈妈就连布妈妈养大的孩子也没有正常表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小猴子拥抱了母亲,但代理妈妈从来没拥抱过幼猴。母亲完全不理孩子是不好的。行为学家莱文用老鼠做的实验证明了母亲过于庇护长大的幼鼠在面对困难时笨手笨脚,而早期经过压力的幼鼠对挑战则更加从容不迫,原来,与妈妈适当的分离可以增进母子之间的爱。布妈妈不会淡化与孩子的关系,不会把幼猴推开与之保持一定距离,所以养大的幼猴才会出现问题。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全面照料时,家长应该随叫随到,但当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应该学会拒绝他们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让他们去和别的孩子交往,鼓励他们独立。

第六章【父母和朋友,谁教出了孩子的好人缘】:幼猴遭到父母的虐待后,它与父母打交道的方式就是尽可能的与父母保持距离。新生猴子出生后,妈妈就会把大一点的猴子推开,忙着去照顾新生猴子。可见,父母并不总是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哈利把出生6个月的幼猴与世隔绝12个月,结果它们的精神都变得很不正常甚至无法交配,即使勉强生下自己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哈利又让布妈妈返回岗位照顾这些精神失常的幼猴,并允许每一个幼猴拥有一个治疗师猴子作为玩伴,每天与这些治疗师猴子相处玩耍,最后,那些有问题的猴子都在治疗师猴子的帮助下,逐渐正常起来。这说明:孩子更容易受到自己所交往的朋友的影响,因为父母不是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它们给孩子的影响只限于孩子年幼时。

第七章【妈妈和爸爸,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更好】:儿童自闭症专家贝特尔海姆认为孩子患上自闭症是因为母亲冷冰冰的拒绝孩子,他认为布妈妈的静止和沉默让幼猴无法长成真正的猴子,哈利认为:布妈妈的确会造成幼猴障碍,但与自闭症无关,自闭症患者一开始发育就不正常,而布妈妈是后天的影响。他们都觉得妈妈应该留在家里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但女权运动的兴起使这种看法收到了抨击,如果女性下班后能回家真正关心孩子,那母子的关系无论怎样都会很好,但并不是母亲就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并且,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稳定的、有爱心的照料着。实验证明,女性在照顾孩子方面的确比男性更有优势,小猴子也更喜欢母亲的爱抚。因此,母亲照顾孩子更好,但并不是要全职。父亲在养育孩子中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也应与孩子心心相连。

第八章【亲生父母一定比其他人更会爱孩子吗】:科学家们无法设计出一个让婴儿掉头离开的妈妈,也找不到任何事物在婴儿的眼里会比妈妈的笑脸更好看。况且,婴儿很会看脸色“视崖实验”就说明了如此。当幼儿设法消除疑虑但没人搭理他们时,他们就会自己安慰自己——吮吸大拇指或转移目光。爱虽然对孩子很重要但社会联系的价值更大,由布妈妈养育的幼猴之所以出现异常行为,就是因为它们的社会性联系被封闭了,整天都只对着没有生命力的布妈妈。核心家庭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唯一,不是很重要的关系的改变也会使体内的荷尔蒙发生变化。所以,人类的社交网络是很复杂的,就算某人让我们失望还是有其他人可以确保这个网络依然支持我们,孩子需要的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关系本身,而这种关系很早就要建立起来。对猴子的实验说明了妈妈也不一定是亲生的好,有爱心的养母养育的幼猴比对孩子不敢兴趣的生母养育的幼猴要表现好得多。不管怎样,拥有一个中心家长是绝对重要的。

后记【爱与伤害的交织】:如果打算研究爱,就得研究爱的方方面面。哈利的开放式探索帮助我们改变了对伦理与道德局限性的认识。但他的某些研究让动物受到了很多苦,实在太黑暗了,一些人记住哈利也正是因为他折磨那些无辜的小动物。一些动物激进分子用下三滥的手段进行了解救动物的运动。哈利的研究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爱,但对动物却是一种伤害,是一种交织。但他对爱的意义的研究的确是一笔很有价值的财富。

三、读后心得: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很新颖,它不是直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为人父母,而是举出了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大量实例,这样显得更有说服性。对孩子来说,我们通常认为的“有奶便是娘”是错误的,孩子更喜欢父母的关爱与拥抱,爱存在着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所以小孩子总是喜欢大人抱着,喜欢缠着父母玩,正像歌里唱的那样:“爱我你就抱抱我”。孩子至始至终都需要父母的爱,并不随他们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父母不应该一味地给予一层不变的爱,而是在孩子需要照顾时年龄小时随叫随到,孩子长大后就要适当保持一定距离鼓励他们去接触社会网络的爱,不过,想要孩子早日独立,就得让他们先学会依赖。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不是只有妈妈好,不能只依赖于妈妈一个人,太依赖于一种单一的关系是危险的,如果孩子不幸有个冷漠的妈妈,那他受到的影响就非常大了,但如果有很多照顾着,这样的坏影响就会得到缓冲而变小。不仅妈妈能与孩子形成亲密的关系,爸爸也是能胜任照料孩子的任务的,只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抱抱陪陪他们,就可以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孩子一定要有稳定的、强有力的、有爱心的照顾者。我们应该早早拥抱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关键的时候必须拥抱孩子,否则,如果错过了那个时间,父母与孩子的密切关系就很难再建立起来了。婴儿都是聪明的,他们能读懂大人的脸色,婴儿喜欢快乐的脸,不大喜欢生气的脸,很小的婴儿都会快乐地盯着笑脸,会很郁闷地看着皱眉头的脸,他们以此来判断父母是不是喜欢他,自己是否得到了父母的爱,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如果父母整天都对着孩子皱眉头愁眉苦脸,那孩子也会表现得非常不安、烦躁。婴幼儿在高兴的时候会微笑,需要爱抚的时候会粘人,担心大人离开时就会把目光紧跟着我们,当需要帮助和安慰时,他们就会哭,孩子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排解疑虑和不安,那就是转移注意力和吮吸大拇指。但无论父母怎样,孩子永远是爱父母的,尽管父母的冷冰冰的态度会使孩子受到伤害,但孩子依然会守在父母身旁。先天的智力因素和爱是有关系的,如果智力很高但缺少爱,大脑也会变得迟钝,但先天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发展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更大。所以,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其实就反应的爱的本质,父母应该理解孩子以便更科学更好的爱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

孩子需要成人的关爱和肯定,我们常常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许多伤害,例如:当孩子生病时,将他独自留在幼童儿童病房,因为怕妨碍医生的治疗。当孩子上学后,对他的成绩不作评价,因为不想让他过于骄傲。当孩子哭泣时,选择视而不见,因为怕宠坏他。当孩子入园时,将他长托,因为想早早锻炼他的独立性。这些做法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看来都是错误的。没有哪位家长是故意伤害孩子,但伤害却在不断上演。我们成人通常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儿童,殊不知,儿童需要的恰恰是相反的一面的东西,孩子生病时比起身体上的折磨,他们更害怕心灵上没有人关心、照顾的孤独;虽然表扬可能让孩子得意忘形但适当的表扬却是激励他坚持向上的动力。哭泣时父母的安慰对孩子来说更是最好的良药,是最大的依靠。并不是家长向以上那些做法那样做了,孩子就能得到正确发展,就能磨练出坚强的意志,这样都是太过武断和偏激的想法。孩子在其一生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特别需要依靠成人的爱,那就是婴幼儿时期,我们不应该过早地让他们学习独立,而应让他们享受本该有的受到庇护和爱的感觉,等他们长大到一定阶段,社会性有了更好发展,一些我们担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孩子是有天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但是,过分地呵护也会造成许多问题,所以什么时候该关爱孩子、该抱孩子,什么时候可以选择漠视、保持一定距离,那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这本书侧重从心理学视角阐述观点,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20世纪育儿观

点的起起落落,通过呈现当时心理学、医学的争论及实验,揭示了我们在如何养育后代方面走过的曲折道路,并启发我们去思考,怎样的教养方式才是最适合孩子、最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但因为涉及到心理学领域的许多知识,所以我觉得有些章节读起来比较难以理解。其次,我觉得哈利的研究虽然意义很大,但从保护动物的角度说,他的某些实验的确残酷了点,他强迫它们遭到冷漠和隔离,改变了猴子的命运,牺牲了幼猴成长的快乐来换取人类对爱的思考和对教养儿童方式的改善,这触及到了伦理问题。其次,在书中提到的,孩子什么时候该被呵护被爱、什么时候该与孩子保持距离,这很难有度上的把握,如果把握不好,家长的做法反而会造成坏的影响,要么是过于爱护甚至溺爱孩子,造成问题儿童;要么就是过于冷漠忽视,不仅破坏了家庭和谐氛围,也造成问题儿童。我觉得书中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真实的案例,给出对待某一问题正确的家长的做法让读者参考,可以更直观地向我们呈现新的教养方式,更能引发大众的思考。

一些文人也对本书进行了评价:

该书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半个世纪以前,主流心理学家都排斥这样的观点,即爱对于婴儿的茁壮成长至关重要。德博拉·布卢姆颇为智慧地回忆起那一令人心寒的年代,回忆起那些颇具争议的实验,这些实验证实爱的重要性。

——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的作者

有关社会科学中爱的观念的起伏兴衰,很多普通读者是一无所知的。德博拉·布卢姆成功地把心理学与亲子关系结合在一起,用智慧、温暖而又华丽的文笔完成了这本动人心弦的书。

——史蒂芬·平克,畅销书《语言本能》的作者

总之,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许多,他们虽然没有成人丰富的阅历及复杂的思维,但成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甚至表情他们都是能读懂的,好的教养方式可能改变一个儿童的一生,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也可能毁了一个儿童的一生,所以,父母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合理引导孩子健康发展,是每一位家长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爱孩子,但不是盲目地爱:放任他们,但并不是放纵。

推荐第7篇:读书报告

关于医患关系的思考

前言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健康的概念也重新被人们审视,定期的体检逐渐得以普及,有病了就要尽早就医这个意识也逐渐得以强化。医生和患者,一个治病救人,一个康复而归,本来应该是和和乐乐的事情,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患纠纷却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医患关系”这个越来越敏感的话题。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医生患者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求医行为与行医行为的互动。美国医学史学家西格里斯认为:“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句话指出了医患关系的“狭义”和“广义”两种情形。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专门术语,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的群体(医疗者一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就医者一方)在治疗或者缓解患者疾病过程中所建立的相互关系。医患关系是诚信为基础的具有法律强制性的信托关系,它体现了医患关系双方的价值追求。 1医患关系的模式

关于医患关系的模式,萨斯霍轮德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医患关系模式,即:主动——被动模式,知道指导——合作模式,共同参与模式。在休克昏迷患者、精神病患者、急性创伤者或难以表述主观意识的患者,医生是主动的,患者是被动的,属于主动——被动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求医时病情并不如上述情况那般严重,求医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了解及减轻如食欲不振和头痛发热之类的疾病,此种情况下,患者求医是因为医生可以提供必需的照顾,医生通过诊断、分析和治疗,指导患者和医生关系;而患者则为医生的指导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症状和病史),并依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作。而共同参与模式是针对慢性疾病及有一定医学技术知识的患者设计的一种技术模式,患者不仅主动配合协调,而且进一步参与,而医生则是“帮助患者自助”,如糖尿病患者逐日按照医生所开的处方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等。

2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2.1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

服务态度的好坏对医患关系影响极大,一直是患者不满和和引起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1]。目前很多医护人员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服务意识薄弱,认为患者来就诊 就是有求于己,对患者的态度生硬,语言冷淡,无视患者的疑问和痛苦。加上医护人员的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心情紧张郁闷买家具了心里的不平衡,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态度不好,使患者产生反感和不信任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

2.2收费方面

周亮等[2]的研究结果显示非医疗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加上医疗制度的改革、医院的经营和职工的效益直接挂钩,有些医生出于个人的利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同时由于医院的关了问题,导致多收费和重复收费的问题,成为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线。

2.3医患之间的差异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医生和患者的分工、专业知识、医疗信息的掌握及其各自的权益不同,从而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态度存在差异,对医疗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就出现了冲突[3]。

2.4患者的心理情况

在医疗工作中,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是医患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4]。患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特别是重大疾病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患者想快速减轻症状、换证多了解自己的病情等问题会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其心理负担过重,当这些要求

和期望不能满足时,之前埋下了种种矛盾就会爆发出来。当患者需要把心理压力发泄出来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医护人员。

2.5新型医保政策

新型医保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仅有17%的调查对象对新型医保政策持满意态度[5]。由此可知新型医保政策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只是部分缓解,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现行医保政策,定点医院是事实基本医疗制度的载体,参保人员对新型医保政策的不理解之间归结于定点医院,导致了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

3化解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

王蒂楠在《化解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之博弈研究》一文中,对某大型医院2004到2006年三年间医患矛盾情况做全面的分析,将315例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分类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纠纷发生的次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涉及的科室愈加全面,涉及的人员愈加广泛,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对上述纠纷的原因细化分类整理,发现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医患沟通不足、制度执行不严、服务质量不佳、诊疗质量不硬、费用引发的纠纷和其它瑕疵因素[6]。

3.1对于医生方面

医生一方在专业素质和诊疗态度上的提高。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更准确和快速的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或提出建议,避免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或者贻误最佳的救治时机。有人说,医生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当然这是最好的情况,但假如我们站在医生的角度,每天有连续八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接待几十名患病情况完全不同的患者,让他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始终是有些强人所难。我的一位老师曾教育我们,如果你不能把患者当做亲人,那么起码你应该把他当做你的朋友。我当时深有感触,对,确实应该是这样的,把患者当做朋友一样,耐心地为其诊治,这是作为一名医生起码的素质。

4.2对于患者方面

作为患者,应该体谅医生,相信医生,患者应该知道,绝大多数的医生都是非常好的,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辛勤的工作在临床的一线,作为一名医生有谁不想把病人的病给治好!然而近年来媒体与舆论的导向却把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降至了冰点[7]。报纸上,网上,最受关注的就是某某医生黑心,某某医生玩游戏耽误救人,某某医院非法牟利,这都直接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很少媒体能够发表医生的声音,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只关心那些罕见的现象,如此以偏概全,自然会让更多的大众产生误解。再加上医患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相互的理解信任,患者在医院就诊时遇到小问题时就自然而然认为是医生、医院黑心,继而导致不必要的矛盾。所以,患者应该注意辨别媒体的报道,相信医生的道德水平。

总之,医患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了社会的许多方面,改善医患关系需要政府、媒体、医院和大众共同的努力。当政府能够为让患者就医不再困难,当媒体的报道不再片面,当医院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就医环境,当患者和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都能以朋友的心态对待对方,那么医患矛盾就不会再存在了。

【参考文献】

1.应维聪.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浙江临床医学,2007.9(10):1439

2.周亮,周瑞敏.医患关系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11):778

3.李菲,程少贤,彭晓明,等.医患关系的主要困惑与对策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2):22

4.戴倩丹.现阶段医患关系的主要困惑与对策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3(4):237

5.柳洪州.新形势下医患关系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企业导报。2010.11:245

6.谭浩,法律规则对医患博弈的影响分析,医学与社会,2009; 22(8): 44-45.

7.王星明,王艳华.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中大众媒体的责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

(8):571-572.

儿科一区刘艳侠

推荐第8篇:读书报告

本书的作者收录了四个村庄的田野调查的民族志,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分别从对农村教育的质性思考,农村教育的外向性,精英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平民教育的兴起,农村教育和人观,宗教信仰,社会性格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这四点宏观的分析了农村教育出现的问题及问题的源起。

城市导向的农村教育,即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目前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源起。从精英的教育历史探究,自春秋末期起,教育就有着外向性的性质,“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最重要的表述。直到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教育还是始终是外向性教育。“文化大革命”中打破原有的制度,并推向了极端,导致了教育的落后。70年代被纠正后,外导向的精英型的教育又成为主流。在此,作者特别指出,“科举下论“乡学”和“国学”都没有和乡村疏离“[1],乡土社会恰恰是科举制度的基础,也就是那时候的私塾一部分是建立在乡土社会基础上,比如刘云杉对黔西南的一个民族村寨的研究发现,1945年以后出生的人们,对乡村文化比较熟知,成为乡村文化的精英。这些大都受私塾和党政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在农村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中,诸多学者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对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出”以改造乡村,社会为目的的平民主义教育“。乡村教育,几经破折和改革,如今,却完全了以”入学率,辍学率,完学率“的硬性指标来衡量。而在原本的就不公平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始终被贴上落后的标志,极少数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而大部分未”走出去“的学生为”种田不如老爸,养猪不如大嫂,肩不能/员扛,手不能提/愿提“的”废人“。在城市二元制度下,城乡经济、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农村教育的课堂上为学生们灌输着遥不可及的城市生活,学生们向往着城市生活,却不能走出农村,最后只能处于农村与城市的流离状态。

本文第一篇是李小敏的《村落知识资源与文化权力空间——滇西北永宁拖支村田野调查》,首先笔者对拖支村的做了基本的描述,看得出作者在进入田野的时候,首先会对自己所调查的田野点做一全面,宏观的观察,比如,作者对学校铁门,高墙的描述和对村庄篱笆矮墙的描述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以国家意志的学校和村落的强烈反差与不协调。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村小愿校长的个人生活史看地方教育和乡村教育的沿革,是往往一个人的历史映射出可以出一个村庄的历史。通过这种个人生活史反应出的村落变迁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从对个人生活史的叙述折射出他所处的文化场域中多重力量的互动。

在第二节,村落知识与文化权利空间,首先作者提出两个主要概念“知识资源”和“文化权力空间”。“因文化的疆界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外部和内部的互动中形成的”故作者将文化结构与空间概念结合到一起进行描述和研究,并在描述知识资源的产生与发展时,引入了空间理论方法。对于知识资源和文化权利空间的关系作者提到“国家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与地方性知识资源所能占的文化权力空间息息相关”“通过本地人的缓解和译解,国家教育的框架才得以嵌入村落社会肌体之中”(P49)

其次,作者通过对摩梭社会的阅读和观察,看到了摩梭文化与外来主流文化的碰撞,指出,“空间压缩和文化渗透可能会通过更隐蔽的方式进行“(P58)。作者对摩梭女子当家,却登记户主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得出,“男主外女主内,是家屋本位导位下所做出的劳力配置,其表现不是公众领域对家户领域的侵入和宰制,反而是家户领域以柔性的方式渗透于公众领域,适应本土文化的需求”(P63)。这也可以看出,在主流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碰撞中,无论主流文化多么的强势,却还是退位了适应乡土文化的文化模式。制度虽然会变化,但是,”民族的、本土的文化意义体系却仍然可以经由符码和日常生活的空间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下一代“。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在家户领域和公众领域既分隔又相互渗透的条件下,知识资源的分配与传承也呈现多重空间的模式“通过对拖枝村不同民族文化经济差异的调查,发现不但在摩梭民族中,在拖支村中不同族群文化的互动中也存在中心与边缘。”“在社区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样反应着外部世界的影响和渗透。(P64)“

第三节,国家教育与地方性知识的之间,作者分析了乡土文化被主流文化的冲击,同样这种现象在乡村教育中也尤为突出,作者参与了拖支村完小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及教学中的语言使用,看到了,国家教育与地方性知识的对立。通过对教育的“失败者”和游走于体制边缘的人的访谈与观察,更体现出了国家教育与地方性知识的对立,国家教育和本土文化的脱离所出现的问题。

本文选取文化的传承和知识资源的分配作为切入点,而重点是通过国家教育之于乡土社会的作用,考察国家力量对于村落社会的渗入,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在文化空间内的表现。并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去国家强势文化的中心化,恢复和增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能产性,重构民族认同和本土文化的主体性。

思考:本文从知识资源和文化权力切入,对拖支村进行了考察。文章利用空间的概念用来分析,把文化环境放在一个空间中去考察。借用“内”“外”两个概念,描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互动,小到家户,大到社区,族群之间,最后延伸到教育。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紧扣知识资源与文化权利空间,对拖支村不同空间互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从研究方法上看,作者应用了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和个人生活史,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初次进入田野的时候对村庄就进行了大概的了解,在初入村庄的初次影响作者就看了,树立在村庄里代表国家意志的村小与村庄形成的鲜明对比,作者并没有描述太多的现象,但却对村庄的观察细致入微。包括代表国家意志的标语“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却没有带给太多的力量。从而提出了本文要讨论的重点问题,即,国家教育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对立,脱离本土,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却反而造成了被教育者对本土的不适应。本文提到了地方知识精英的作用,“通过本地知识人的缓冲和译解,国家教育的框架才得以嵌入村落社会肌体中”(P49),但是,本文没有过多的提到地方知识精英,也没有阐述地方知识精英对外来文化如何的缓解与译解。阅读本文,本人受益匪浅,无论从首先作者采用对的研究方法和村庄的进入方式,作者虽然研究村落的教育,却并没有只是从学校去分析教育,而是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出发来进而分析教育的问题。作为一个人类学着,需要知道最底层的声音,而不是代表国家意志的学校。其次,作者的行文貌似比较零散,实质却富有逻辑,以知识资源和文化权利空间切入点,从各个方面考察了国家力量对于村落社会的渗入,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在文化空间内的表现。

第二篇 村落社会文化与国家教育——川西南泸沽湖镇一村小及其所在村落的田野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以泸沽镇的一所村小——南山小学为调查对象,并以他为切入点,了解他所在国家教育的整体情况。笔者分两个阶段进行了田野调查,第一个阶段,在暑假期间,作者首先对南山小学所在的村落做了一个调查,了解社区的情况,人们的受教育水和国家教育的态度等。在调查的后一个阶段,学校开学后,作者主要在学校进行田野调查,和同学们一起听课,一起交流,在基层实践者那里了解他们所受教育和他们想要的教育之间的差距。作者不但对该村的山南小学做一调查,因山南小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和其他学校是有着联系的,作者还对泸沽湖中心小学和泸沽镇的中学。作者首先对摩梭人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村落的经济生活,远嫁他乡和打工等人口流动状况,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其次,作者针对该村出现的教育受教育低,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完学率,教育男女不公平的现象,从教育被实施方、国家、学校进行了分析,作者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的发现有三个主要原因:经济贫困,经济生产方式对低龄劳力的需求,家庭对教育的现实,选择有关。从教育实施方来看,即学校和各级主管部门,学生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完学率低的原因是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落后、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现行的农村教育内容和导向。最后一部分,作者对农村教育进行的新举措的实践情况和村民的反应做了调查,提出了对农村教育的思考和建议。即:第一,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第二,因地、因时制宜的改革农村教育。第三,尊重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解决好宗教信仰自由和义务教育的关系。

思考:首先,本文作者更多从主位的视角去考察,并与民族间进行了比较。作者对摩梭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经济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摩梭文化的时候,作者基于摩梭的母系文化的对走婚制和宗教信仰进行调查和描述,提到了走婚制。提到了子女花费中父母双方的承担情况,映射出文化和教育的关系。对宗教的调查发现,喇嘛教在摩梭文化的重要地位。作者在对山南、舍垮、直普三村进行了的经济情况也进行了调查,他们经济来源的单一,促使人们远嫁他乡和外出打工。作者对该村的文化,宗教、经济的调查和了解,不只是简单的调查,而是通过调查摩梭文化、宗教、经济去探究该村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他们乡村教育之间的关系互动。从中我们看出,作者把乡村教育放村庄里进行探讨,并不就教育论教育,或者只在学校里谈教育。作为一个民族学研究者,就是要将教育的放在村落中探究,才会得出乡村教育的真正问题所在。

第三篇 贫困乡村教育的文化嵌入——黔西北石门坎的田野调查

作者沈红在在引言部分首先总结了大家都石门坎教育落后的几种观点,在对这些观点的分析,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作者以老师的角色进入田野,这种职业更容易让人亲近,得到别人的尊重,也给调查带来了很多便利。作者应用了在田野当中,根据调查的深度和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田野调查方法,参与观察和非结构性访谈通常用于初步进入社区。深入调查,作者通过拟定访谈提纲而进行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访谈。作者也会对见多识广的村民进行个案研究,不过这需要长时间的深入社区。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所调查的社区石门坎的经济和地理做了一个宏观的调查和介绍。第三部分,作者对村民的教育程度进行了了解,从性格,民族差异分析了受教育程度,及教育出现受教育程度男女比例不协调,民族之间的差异等问题。第三部分,作者对村寨中年丰小学、云炉小学、石门民族学校的调查,发现学校教育和学生教育的困境。第四部分,从乡村教育的历史来看乡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作者通过之前苗族办学和求学的故事进行的白描,那时候的教育落后却“以苗教苗”的人才循环使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现在西部比比皆是人才却出现了困境。引发,作者想用以苗教苗的系统来,吸引本土人才回归。

第五部分,一个村庄两种教育,作者对村寨中的国家教育和民间教育做一调查,并发现这两种教育对苗族的影响和,和这两种教育之间的互动。最后作者,从国家角度,少数民族的心声和保护文化资源三个方面,揭示了现代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嵌入所引发的问题,并对石门坎教育的走向做了总结。

思考:本文作者巧妙的应用了不同的田野调查办法,对村落及三所学校作了调查和比较,这三个学校从不同的方法反应出来教育的普遍问题:教师资源不稳定,各种原因引起的学生的流失,高年级升学率和玩学率低。笔者在德昂族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类似情况,这也教育的问题在其中都存在某些普遍性。这说明这些教育问题不只是存在于一个村寨,一个民族,而是存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存在于中西部,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后文,作者提到的基督教的传人,基督教对教义比较适合,在不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了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基督教的所引导的乡村教育也之得笔者去关注。乡村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无论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更是对个人来说有着深刻的影响。作者将村落教育历史用过老人的陈述做一调查,更可以让我们看到教育发展的变化,借鉴历史,找出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方法。笔者是历史科班出身,更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

第四篇 村庄与教育—黔西南一个民族混居村庄的田野研究

作者在考察教育,依然把他放入村庄的大背景下。进入具体的村庄,具体的性别,具体的经济阶层,具体的亲戚关系、活动空间、信息空间之中,来看村庄的人,他们的生计操持、文化表达与教育诉求,来考察教育之于村庄的的意义。(P230)。作者通过村民对作者自己这个外来人的看法和表现,暗示出了村庄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幻想,但还是过着自己的平静的乡村生活。在写到村庄的人口和政府的管理中,计划生育代表着这种政府管理与村民有着冲突和矛盾。作者分别在政府人员和村民的立场了对此执行计划生育的看法。在此,作者以一个冲突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叙述了整个事件中,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与妥协。本文应用大部分的篇幅写到了村庄的人们如何走出去,和走出去的困惑及无奈走出去又回来之后对乡村生活的不适应。既然以打工方式的走出去终究还是回到村庄,那么是不是教育才是真正走出去的通道。作者通过对四个村庄年限的调查,其居住地的开放程度而呈现的教育年限不同。作者对海庄村五代人的年限并加上性格变量,每个村庄都有着男女受年限虽有不同,但每个村庄的男性受教育的年限都比较高。问题又回到原点,如何走出去,作者分析出四个可以走出去的路,其一,参加革命;其二,招工(打工);其三,参军;其四,升学。在当今和平时期,革命和当兵已经不能成为走出去的理由,而且目前招兵学历要求是高中以上。作者最后得出升学的是走出去的唯一出路。接下来作者将通过要教育走出去的青年分别以个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可以看出教育走出去不是不可能,却只是少数,而且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指出一些农村学生的局限和懒散的缺点。作者应用在课堂中青蛙和小鸟的例子,指出了乡村受教育者的观念的局限性,只仅仅跳出。最后一部分,作者陈述了乡村世界的变化及观念的变化,在市场的冲击下,村民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朴实,也会因为赚钱做些危害身体的食物。而这大多取于教育低下眼光的短浅,也正是因为教育的缺失。结尾,作者对乡村教育提出自己的思考,针对“教育如何更贴近乡村生活”,提出以下建议,乡村教育的规范化与多元化,乡村教育质量与师资准入机制的建立,民族文化的保护。

思考:作者刘云彬对海庄村的四个小组做了比较调查,对其四个教育年限进行量的比较,又进行质的研究。数据更可以清楚的展现,从中也明了的看到四个村庄年限变化和男女受教育年限的不同。在对村庄的调查中,作者这一方法值得笔者的借鉴。作者在村庄的调查中大量的使用个案研究,虽然可以代表一部分人,但是不一定是全部。作者每个案例说明每个一个教育问题,这是值得借鉴的。但对于本村民的评价中,难免于主观。作者提到乡村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懒散,沉迷于电视等虚化中,但作者并没有深究原因。他们之所以这样,是他们没有学历,没有背景,无法走出去,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他又有什么动力去学习。而城市的孩子,有目标,而且知道努力可以得到。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就像小说中的孙少平大家都想走出去,走向城市,而不得与平凡一生。只是站在外来角度看待乡村教育,有失片面性。那么有没有想过,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其实都想走出去的,都想去更好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乡村教育的局限性,这只能说是人的本性。其实,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少人也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教育可以看作是人们一个觉悟的过程,他可以不知觉完成了我们的成长,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当乡村教育中,受教育者改变自己的观念,让教育变成一种对自己本身的长期的投资,教育出现的本质问题才会得到解决。当然,乡村教育的多元化,比如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也会促使乡村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

推荐第9篇:读书报告

读《矛盾论》有感

专业:信息工程1班姓名:李文娟学号:201042860

哲学,一个充满了智慧而又深奥的名词,几千年来不断地引人探索,让人深思。自古以来,不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都充满了哲学思想。下面就来谈谈毛泽东的《矛盾论》:

在《矛盾论》中开篇即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是:对立统一的法则。但是要想从根本上了解唯物辩证法,我们就必须了解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也得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了解两种宇宙观时我们会知道有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但是我们都会知道看待事物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方法去看待世界,而是要从事物的内部和根本去了解事物。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但是矛盾又有其独特的性质,即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时代下,存在的矛盾是不同的,并且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然而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矛盾有主次之分,比如说,在抗战时期我们的主要矛盾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次要矛盾是国共之间的矛盾;同时抗战时的困难时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就如同我们常说的:“相反相成”。在人类历史任何一个时期中都存在着对抗,无论是对抗野兽,对抗阶级制度,还是对抗侵略者,总之,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当我们研究矛盾时,我们就要研究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我们所处的社会,用辩证的观点去衡量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看待事物的变化时,我们应当知道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事物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质的变化,而不能用外部因素的变化来决定事物的发展,而且事物的变化也是相对的,同时还有其特殊的地方。总之,通过《矛盾论》我们知道,无论对人、事、物,还是其他的东西,我们都要从其内部,本质上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它。

推荐第10篇: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汤姆·索耶历险记》

作者:[美国]马克·吐温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7月1日

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友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全书提要: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聪明、爱在女孩儿面前逞强的孩子,他和同父异母的弟弟锡德一起接受波莉姨妈的监护。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恶作剧,让波莉姨妈无可奈何,而他也总能想尽办法来躲避惩罚。一天,汤姆见到了可爱的姑娘贝琪·萨切尔,她是撒切尔法官的女儿。汤姆一见到她就对她展开了攻势。而他的爱似乎也得到了回应。镇上有一个孩子叫哈克贝利·费恩。他的父亲总是酗酒,因此他跑出来自己生活。他看起来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大人们都不喜欢他,可汤姆和他却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约好晚上一起去墓地,却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他们看到鲁滨逊医生、恶棍印第安·乔和喝得醉醺醺的莫夫·波特。在他们混乱的厮打中,印第安·乔把医生杀死了,然后又嫁祸于被打昏的波特身上。汤姆和哈克被吓坏了,立了血誓决不泄密。波特被捕以后,汤姆十分内疚,经常去看望他。此时的汤姆事事不顺,贝琪生了他的气,不再理睬他,波莉姨妈也总是呵斥他,他觉得没有人关心他。于是,汤姆、哈克和村上的另一个孩子一起乘小船去了一个海岛。可没过多久,他们便发现村里的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搜寻他们的尸体。汤姆晚上悄悄回到了姨妈家,发现波莉姨妈正在为他的“死”悲痛欲绝。汤姆觉得十分惭愧。最终,他们三个人在村民们为他们举行葬礼的时候回来了。夏天来临时,汤姆便感到更加不安,因为法官将对波特的罪行作出判决。汤姆终于战胜了恐惧与自私,指出了印第安·乔就是杀人凶手。可凶手还是逃走了。后来,汤姆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寻找宝藏。汤姆和哈克偶然发现了印第安·乔和他一大笔的不义之财。但他们却不知道他把钱藏在哪里了。在贝琪和同学们外出野餐时,哈克得知印第安·乔要去加害道格拉斯寡妇,因为她的丈夫曾经送他进过监狱。幸亏哈克及时报信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可印第安·乔再一次逃之夭夭。此时,汤姆和蓓姬在野餐时走进了一个山洞,因为洞太深而找不到回来的路,被困在里面。他们在山洞里又一次遇见了印第安·乔。村民费尽周折救出汤姆和蓓姬之后便封死了山洞。后来汤姆告知村民印第安·乔还在里面。当他们找到他时,他已经死在山洞里了。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汤姆和哈克再次回到山洞里,找到了那笔藏着的宝藏。

作者其它作品: 1874年与华纳合写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86年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及1893年《傻瓜威尔逊》和1897年《赤道环行记》 1900年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和1916年《神秘来客》

(附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第11篇: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居斯塔夫·福楼拜,19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就曾拜他为师。著名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和《布瓦尔和佩库歇》等。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他对19世纪末及至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故事梗概

包法利夫人(爱玛),一个农家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式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的主义色彩的小说,整天活在幻想中,期待浪漫高雅的爱情。一个农民看起来有身份的医生——包法利.查理,于是成了爱玛的丈夫。然而所期待的爱情并没有到来。包法利既无才能,又无雄心,举止没有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所以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梦想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自私懦弱的文书。她的偷情没有为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带来了可乘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他挥霍殆尽了,情人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读后感

最初接触这部作品还是它的同名电影,看完电影我觉得非常好奇,福楼拜这样一个男性作家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女性为中心、婚外恋为主题的小说?怀着这样的好奇之心就读了这部小说。

爱玛本是一个淳朴的乡间少女,父母却让她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希望有一天她能走进资产阶级贵族的生活圈子。但在那个身份等级严明,人们极重视家庭背景的年代,他们的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矛盾与现实的不可调和还有爱玛不愿接受现实的心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对爱玛这个人,可以说是既可怜又可恨。就我们现在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爱玛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在等级观念主导的社会,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是那么遥远。作为一个没有好的背景的女孩,又没有自己的工作,爱玛寄希望于加一个好男人,改变自己的一生。但是命运偏偏要捉弄她,包法利确实不是个优秀的男人,学医也是马马虎虎,没治死病人就算好的了,而他拙劣的医术在后期也暴露无遗,将别人的瘸腿治得要截肢,这样的一个人确实让人没有安全感,这样一个丈夫与爱玛的期望实在是相差太多。这不得不说是爱玛的可怜之处。但是她可恨就可恨在她不肯面对自己的人生,不知道努力依靠自己和丈夫改变生活,而是一味的幻想、堕落。于是,她开始出轨,与别的男人偷情,开始变得失去理智。她任意挥霍家里的钱,还轻信别人吧钱交给别人来打理,她不关心家里的事,不关心自己的丈夫,甚至连孩子也丢给奶妈和女佣,自己不管不问,只顾自己谈情说爱。这种女人也根本不配得到真爱,我想即使她嫁一个上层社会的男人也不会幸福,她可能又会喜欢上其他男人,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骨子里的品质决定了她的一生。

对于包法力先生我更多的则是同情,

当妻子爱玛第一次出轨以失败告终后,她就变得无精打采,包法利还以为她身体弱,有什么事都不会去烦她,还偏袒她,纵容她,一如既往地宠她,他哪里知道,他一心一意爱着的妻子是为了别的男人而寝食难安!这真是个巨大的讽刺!妻子死后,他不肯别人动妻子的遗物,不停地还妻子欠下的债,意志消沉,最后,得知了妻子出轨的真相,他痛苦地死去。一心一意对待的人却是这样对他的,任谁都受不了。的确,包法利先生是没多大出息,但是,他是爱着自己的妻子的,这一点就值得肯定。当我看到包法利夫人的孩子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时,我深深地痛恨包法利夫人,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疼爱自己的孩子,死了却要把一切都带走,也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得这样糟糕!

在爱玛的跑道上,我们看到的是她常常处于寂寞,孤独和烦恼之中,从而不满现状,不安于庸俗,在寂寞中挣扎,在孤独中编织自己的梦想以满足肉欲、物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始终与真实错位,难以达成协调,爱玛越陷越深,终于耗尽一切,倒在了跑道上,以幻灭告终。

小说可能是虚构的,但由故事引发的反思确实真实而深刻的。人生活在现实中就应该学会面对现实,面对现实并不意味着认命。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我们可以执着于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去追求和索取,但却不能被欲望所控

制,泥足深陷,不能自拔。生活真的是一部小说,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读。

第12篇: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201413010138郭普

在《当代广告学教程》中,才开始慢慢对广告有了初步的认识,广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而早在1890年以前西方社会对广告的定义是广告是有关商品或服务的新闻。在这一时期,被看做一种告知作用,与新闻报道相类似的传播手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广告的定义是:广告是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影响舆论,博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所希望的其他反应。《辞海》中广告是想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和文娱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我们从这些定义中可以整理出一些现代广告的重要特证,它们反应现代广告的核心内容。 1)广告必须有可确认的广告主。(广告客户) 2)广告一般指商业广告,是付费额。 3)广告是非人员的销售和推广。

4)广告所传播的不单单是商品的信息,还包括服务,观念和运动等信息。 5)广告主对于所发布的广告具有一定的控制权。 6)广告费用通常计入商品或服务的成本,作为成本的一部分,并体现到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中。

7)广告作品不同于广告,广告是一个活动过程,广告作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8)广告必须通过一定的广告媒介传播。

9)任何广告都是特定的组织个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布的.一个国家的广告投入并不一定与其生活成正比,但是却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广告是无法改变产品的固有价值的,广告在产品的核心价值之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广告向每一位消费者传达了大量的商品信息,使人们可以根据各种信息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广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广告实际通过传达丰富的信息起到了一个教育者的作用。因此,广告实际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广告是得人们的生活更轻松。当然广告也会存在些消极作用。广告的来源使信息带有一定的偏向性。所以广告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存在的。广告的欺骗性问题;广告对媒体的操纵;广告泛滥现象;广告的品味和社会低俗化问题;广告使得人们对社会严肃问题态度冷漠;广告造成文化的商品化等问题。

在中一句话中我印象特别深刻,不要推出一个你不愿意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所以做好广告并不容易。

在奥格威手中的奥美公司,每年一次把全体职工召集到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礼堂里坦率地向他们报告公司的经营和收益等情况。这是很多企业办不到的,他欣赏刻苦工作,能啃骨头的人,不喜欢上了船却不肯尽本分的过客。他欣赏由满腔热忱工作的人。他佩服愿意任用有能力的、将来可以接替自己的优秀下属的人。总觉得自生岌岌可危,只得任用庸才的人以自保的主管,我觉得很可怜。所以作为公司的领导,我的成与败取决于我是否能够发掘胸中火一样的接触的创作人才。另外经营好广告公司,公司的领导必须懂得如何分配任务,把权力层层下放。经营一家广告公司需要活力和足够的应变能力,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以很快的站立起来。

对于如何争取客户,热情也不一定是获取成功的最佳因素,厂商和他的广告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像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一样密切,接受一个客户之前,你需要弄清楚你是否可以和他愉快的相处。怎样维护广告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一般的客户每七年要换一次广告公司。他会腻味他的广告公司,和美食家会腻味他的厨师的菜肴差不多。如果你渴望经营广告公司的话,那你就必须接受你经常如果如履薄冰的事实。要是你生来胆小怕事,那你注定要失败。你走上的一条长满荆棘的路。所以首先,你可以吧最好的人才来为现有的客户服务,而不要把他们分散用来追逐新客户。其次,你不要任用处事草率、很不随和的人做客户主管,客户主管则很成熟,能够很老练的掌握他们客户业务的每个环节,不冒犯撰稿人的权威。第三,要避免招揽那些一再辞退自己的广告公司的客户。第四,你可以和你的客户的每个层次的人保持联系,但是这一点却越来越难做到。

在我看来,写好一个广告文案是一个广告人必须具有的素质,文案的标题是大多数平面广告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没有在标题里写点有推销力的东西,你就浪费了你的客户所花费用的80%。在写好标题应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每个标题都应带出产品给潜在买主的自身利益的承诺2)始终注意在标题中加进新的信息,因为消费者总是在寻找新的产品或者老产品的新用法,或者老产品的新改进。3)在标题中写进你的销售承诺。这样的标题就要长一些。4)标题若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他们很有可能会去读你的广告的正文。而在写正文的时候,不要旁敲侧击,不要用最高级的形容词、一般化字眼和成词滥调。要有所指,而且要实事求是。避免唱高调,自吹自擂、自炫都应避免,但是完美和操行却应发扬光大。另外优秀的文案撰稿人从来都不会从文字娱乐读者的角度去写广告文案。衡量他们成就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多少新产品在市场上腾飞。

当然以上的观点只是我读书后觉得有用并且赞同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对广告有不同的理解,以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做好一个广告。奥格威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广告事业的腾飞,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奥格威被誉为现代广告教皇,他在当时以六千美元创办了享誉全球的奥美公司,而他们的企业文化也是很多广告公司不能媲美的,这使得奥美成为一家以创意、品牌管理、企业文化和完善培训著称的巨人公司。

第13篇: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姓名:姜渝

学院:地理与旅游 班级:空乘2012级1班 学号:201205514370

引言: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生成于1845年。这一年他写下的两部论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产生。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撰写正标志着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如何正确把握与理解辩证唯物实践观就成为真正读懂马克思的“瓶颈”,是在理解马克思社会视域中的其它理论的切入口。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并在自己的对象化活动中,人把本质力量连同自己的合作关系一并凝结于对象化产物中,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表现为“物化”和“异化”。本文试图解读《提纲》中的辩证唯物实践观思想,从而更好理解“异化”的概念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科学实践观、辩证唯物实践观

一、关于《提纲》

《提纲》写于1845年春,最早发表于1888年。对于这个《提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

24、25页)在《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这个《提纲》中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表现在他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实践问题,就好是一条主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中。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之点。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的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因此,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所做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内容而讲,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一)、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一条) 唯心论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动性

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否认了主体的能动性

(二)、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实践的能动性。(第二条)

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人类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2、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构成双向关系,表现为:自然人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属性,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把主客观相联系。

实践是主观指导下对客观存在的改造,实践把主客观相联系。

(三)、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第三~九条)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在于实践

3、思维、理论的世界根源于现实的世界

(四)、在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立足点的不同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第十~十一条)

1、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而不在力于“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1)、一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2)、一种理论作用发挥的程度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

(3)、正确的理论最终会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才会在思想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二、心的评论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三、总结

在对《提纲》进行了解读后,我们可以总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史观相对于唯心主义史观和直观唯物主义史观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环境的感性活动,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联系主体和客体、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征。实践的基

人化自然(客体主体化):主体把自身的目的、愿望赋予客体,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本特点在于它走出了意识活动的范围,指向了主观领域之外的客观世界,成为一种能够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活动。然而,实践自身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对立并不是僵死的、抽象的对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规定,从而克服各自的片面性。在实践中,一方面人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同样,实践也在不断扬弃人的主观性,把主观性、目的和理想付诸现实,使超感性的东西感性化。人正是通过这种自身所特有的感性活动把观念转化为直接现实性的存在,使自己的思维对象化。主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本身就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并使主观和客观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统一。

第二,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在实践中,相对于客体来讲处于主体地位,实践的发动与运行,以及所产生的结果,都是从实践主体的利益和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人通过实践能够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利用规律使物按人的要求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实践的自主性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个体与社会统一的过程。

第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实践活动最大特点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这说明人的实践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也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对自然的积极改造。但同时人的实践活动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实践活动使得客体主体化,使得人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把非人的纯自然物质力量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人所驾驭支配的属人的物质力量。随着实践的发展,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关系也在变化发展,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涌现出来,成为人的新的制约力量,由此也使人的受动性得以改变和扩大。人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驾驭并改造世界的自由,实现人的能动性,实现人的本质和价值。

第四,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实践的受动性要求实践具有科学性,实践的科学性就是实践合乎规律。人们要成功地实践,必须以自身所面对的世界为前提和基础,正确地认识它存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人的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能随心所欲。人类的伟大在于能自觉和全面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认识和理性掌握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就愈益得到提升和增强。人类的实践活动越符合自然规律,就越具科学性,也就越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实践价值性也在于实践的“目的性”。人们探索和认识世界,追求真理,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任何实践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实现要求,实践的价值性就在于实践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科学性,又要追求价值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意志和意识”,把世界变成了人类所理想的现实。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们既通过主体客体化过程创造出主体所需要的价值世界,又通过客体主体化、人性化的过程,创造了主体自身的价值需求,实现了创造活动自身的价值。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人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方来:《论科学实践观》,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3、尤作欣:《试论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社会关系》,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第14篇:读书报告

让反思成为习惯——读《班主任兵法》有感

光阴飞逝,一晃眼的时间,班主任当了快三年时间了。在这个时间里面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但同时,在班主任工作中给我带来的挑战和刺激也同样让我充满各样的干劲。班主任工作不好做,但是,正是因为班主任工作的困难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潜力以及对生活向往的激情。攻克难关,挑战自我不正是我们男人的座右铭吗?

在班主任工作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不断的思考和实践,这样的班主任我们常常称之为“专业班主任”。我在当两年的时间里面,常常陷入一个误区,把班主任工作当做是一种负担和责任。总是觉得这样的工作不是普通人可以去干的,而那些干的好的老师是属于天生当班主任的人。所以我在第一届的学生身上,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忍受和压抑,期待三年时间过去那么我的班主任之路也可以有个尽头,实在还要继续当班主任那就继续的忍受。就在这样的情况底下,我很少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思考和反思。也从来不去看一些老资格或者优秀班主任的书籍和影音。我总是觉得那些老师说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东西,他们的情况跟我们的情况是毫不相关的。直到最后我实在无法胜任班主任的工作,最后的班级的同学完全无视自己的班主任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工作也算真正到头了。

虽然班主任工作到头了,但是我心理面却有一个极其难过的挫败感。难道我就这样带着痛苦和挫败感继续从事我们的教师生涯吗?然后常常跟别人抱怨班主任是何等凄惨吗?却看不到那些当的优秀的班主任桃李满天下,学生们几十年后其他人的名字不记得,却能够记得自己班主任的名字?

正好,我有机会再一次去高一接受班主任的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间,我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班主任工作应该是需要学习的,就像我们当老师一样,当好一个班主任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形成一个能够常常反思,并且能够将这些反思成为自己的人生宝贵财富的优秀班主任。

所以在暑假开始的时候,我四处找书籍去填补自己头脑中的空白,我常常思考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究竟是观念上的还是我的能力上的又或者是我的个人魅力上的,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万玮的《班主任兵法》。我发现原来当班主任原来跟古代带兵打仗一样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也是需要谋略和方法的。所以我像海绵一样花了短短两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书看完,如获至宝。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面就写了一句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其实做人也需要时常的反思,更不用说当班主任了。其实班主任的生活未来将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同时这段岁月也能够证明我的老师的工作实际上是没有白费的。而对于我的学生我可以像孔夫子一样因材施教。

这本书的理论篇写道,当今社会当老师并不容易,当一个好的班主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认为学习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了,更多是自己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途径,所以他们渴望能够跟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平等交流,而在这个过程中间怎么去转变学生的观念,教育学生的思想就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同时与人相处,特别是与一个班级四十几个学生怎么相处,本身就非常考量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不用说既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又要能够帮助学生考上大学了。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学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运用的好就能够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实践篇则是万伟老师在自己班主任生涯里面各种不同案例的总结,我发现一个老师需要花费多么大的经历才能够记录这些事件和问题,那么每天或者说每段时间常常地反思和记录就是班主任自我成长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自己也学会了常常的反思,既有班主任工作的反思同时也有自己学科上面的反思,甚至我请求学校的技术组给我一个网站,我将自己的想法和反思都放在上面。作为自己未来反思的素材。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我的班级逐渐上了正轨,而我发现,反思成为了我的习惯。

第15篇:读书报告

希腊神话读书报告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主流的话,那么希腊神话和传说中所体现出来的便是西方传统文化,它反映了阶级社会前人类生活的广阔图景,也以数以千计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类童年时代的自尊、公正、刚强、具有着不朽的魅力。而为世人打开一扇巡视和认识古希腊乃至欧洲文化的窗口的功臣,《希腊神话与传说》当之无愧,它以深广的知识和美好的想象丰盛了欧洲文化,陶冶了人们的心灵,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首要的地位。而这又不得不感谢他的作者古斯塔夫·斯威布。

古斯塔夫·斯威布(1792-1850),生于德国符腾堡一宫廷官员家庭。1809-1814年在蒂宾根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担任过编辑、牧师、教师等职务。文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发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曾出版《美好的故事和传说集》、《德国民间话本》和《希腊神话和传说》等。楚图南(1899-1994),云南文山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曾任教于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著有散文集《刁斗集》,《荷戈集》,译有惠特曼《草叶集选》,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斯威布《希腊神话和传说》等。《希腊神话和传说》取材范围广泛,从多种不同的希腊文献中将凌乱复杂,矛盾歧出的希腊神话和传说加以整理编排,使前后贯串,形成前后相关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与英雄传说两大部分。神的故事更明显地反映了古代人类把强大的自然现象形象化的丰富想像力,英雄传说则主要是对可能具有某种历史性的传奇人物及相关事件的崇拜和理想化。关于神的部分又分为旧神谱系与新神谱系。旧神谱记载了天地的起源。最初的宇宙一片混沌,从混沌中最先生出了大地(地神盖娅),接着在大地底层出现了“黑暗”与“黑夜”,两者结合生出“光明”与“白昼”。大地又生出了“天空”。地神盖娅与她的儿子天神乌拉诺斯结合,生下了十二提坦巨神。旧神谱保存了远古社会人吃人和杂婚制的野蛮风俗,这些成为后来西方文学中绵延不断的母题。心神谱中有十二位主神,分别有,天神之父,地上万物的最高统治者——宙斯;宙斯的正妻,也是女性的代表,掌管婚姻和生育—— 赫拉;为智慧女神和雅典城的守护女神——雅典娜;在诗与艺术中表现为光明、青春和音乐之神,又是太阳神的阿波罗;还有我们熟悉的,美丽的爱情女神维纳斯等等。人们赋予神以人形、人性.甚至人的社会关系,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折射。

例如在《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是泰坦神族的神明之一,是地母盖亚与天父乌拉诺斯的女儿忒弥斯与伊阿佩托斯的儿子,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创造了火,并将之赠予人类。但火却被宙斯专横地夺走了。普罗米修斯设法窃走了天火,偷偷地又把它带给人类。宙斯对他这种肆无忌惮的违抗行为大发雷霆。他令其他的山神把普罗米修斯用锁链缚在高加索山脉的一块岩石上。一只饥饿的神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而他的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他的痛苦要持续三万年。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屈服。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一位著名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用箭射死神鹰,用石头砸碎铁链,将他解救出来。故事塑造了普罗米修斯这一位爱护人类、不屈服于暴力的光辉形象。而宙斯则作为一位暴君进行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宙斯和伊俄》说的是珀拉斯戈斯王伊拿科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叫做伊俄。她在勒耳那草地上为她父亲放羊,万能之神宙斯偶然看到了她,她的美丽使宙斯一

下子爱上了伊俄。宙斯用甜言蜜语逗伊俄,伊俄努力回避。这件事让宙斯的妻子发现了,宙斯的妻子赫拉便下来质问宙斯,宙斯把伊俄变成了一头小牛,她饱受艰辛,宙斯看不下去了,求赫拉,赫拉终于答应了,伊俄恢复了原形,她为宙斯生儿育女,当地人还为他们建了一座庙。像人类一样,神也有七情六欲,也会说甜言蜜语来讨欢心,也有嫉妒的时候。既然这样,宙斯在此处也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前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私蛮横的暴君,而此处他为了让伊俄不受妻子赫拉的折磨,忍痛永远放弃对伊俄的爱,没能把握这次机会,让美丽的伊俄留在身边。

古希腊除了神的故事以外,还有许多半人半神的“英雄”。关于英雄的传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和赫拉克勒斯立十二大功的故事。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他活了下来。俄狄浦斯长大后,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但是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终究应验了。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作者一方面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一方面也表现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

英雄赫拉克勒斯是宙斯跟安菲特律翁国的王后阿尔克墨涅所生的,他是珀耳修斯的后裔。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为了生一个强大无比的儿子以保护神、人免于毁灭而生的。但赫拉嫉妒赫拉克勒斯,令他不能成为地上至高无上的王,更令他发疯杀死儿子,要他为兄长欧律斯透完成十二件苦差。赫拉克勒斯一生有很多丰功伟绩,除了最为人所熟悉的十二件苦差,他还放了普罗米修斯和救了忒萨利亚国王后阿德墨托斯等;赫拉克勒斯最后被半人马涅索斯的毒血所毒死,赫拉克勒斯死后升天,与众天神一起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并娶了青春女神赫伯为妻。在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是最伟大的英雄,他曾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天神赋予他的十二件艰险的工作,还拯救了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这些英雄人士的身上体现了人民的智能和气力,每个传说都充满豪迈的英雄气概,反映了远古希腊人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强烈愿望,许多人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英雄身上,赋予他们许多美好的品质。 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中国的神话传说和现古希腊神话 ,尽管一个是东方文化,一个属于西方文化,但是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是那么的相似。如中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和希腊神话中以混沌开始又因地母神盖亚、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黑暗神俄瑞波斯、黑夜女神尼克斯和爱神厄洛而诞生的世界非常相似。同时它们也同样对人类的产生发生了探索想象。又如我们认为是女神女娲用土壤创造了人类,希腊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

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并赋予人类种种个性和智慧。除此之外,从中国神话传说中也 “走 ”出了不少栩栩如生智慧勇敢的英雄人物,像《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等,只是中国神话所塑造的英雄往往更理想化,较少表现人性的两面性。

希腊神话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图景,是西方文学作品的源泉。今天,欧美的戏剧、诗歌和其他的文化活动都在希腊神话中汲取新的营养。而他的贡献也不仅仅在文学方面,故事中所传杨的勇敢,坚强,善良,责任感等等依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书中所批判的残忍,恶毒,心胸狭隘依旧值得我们反思及拒绝。

第16篇: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1、把教师的教育意愿转化为集体舆论

对于班主任来说,运用“集体舆论”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艺术。将教师对某一学生、某一事件的褒贬转化为集体舆论对之的褒贬,那么,学生会真切地感到集体的存在,感到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集体,同时也受到集体的注视。 刚开学几周,我们班的扣分情况严重,寝室纪律、卫生统统不过关,自修课也时常有人讲话,眼见着事情的发展将要不受控制,我立即召开了班干部会议,向班干部了解班级情况。班干部此时才透露,原来班级中存在着一股歪风,凡是班干部向我报告哪个同学违规或是不遵守纪律,这位班干部就会遭受言语上的攻击,而且话语非常难听。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班干部的管理收效甚微的原因了。针对这些现象,我打算采用集体舆论的方式解决。

我的集体舆论方式使这样的。我暂停了周二的美德故事演讲,跟学生聊了班干部的职责以及每位学生要站在班干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他们都是为了班级好,同学们要支持班干部的工作,齐心合力建设好班集体,如果哪位同学总是干扰班干部工作,那么大家应在站在班级主人翁的立场予以抨击。

针对违规的学生,我让他们写了检讨书,在全班面前朗读,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了整个班级,令人欣慰的是,上讲台检讨的学生有些面红耳赤、甚至抽泣,我知道,他心底在忏悔,这种方式可以让他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必须为班级的发展负责。 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加重了惩罚措施,将检讨书贴在班级门口展览一天,让路过班级的学生都看到,而且给定期限,一个月不扣分才能撤掉检讨书。

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集体舆论的力量,能够更加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2、课堂辩论:该不该惩罚

书中对教育中的惩罚是这样看的,第一: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或者说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第二:惩罚不一定是体罚,对学生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应该是反对和禁止的;第三:教育中的惩罚最好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惩罚,这样带有自我约束的惩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

上上周,我要求班干部自己召开会议,列出班级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和惩罚措施。班干部对班级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一下子列出了十几条问题,并且商讨出了惩罚措施。如自修课吃零食罚五倍钱充当班费、上课捣乱者如何如何、一周被记一次名字者抄木兰诗一遍,两次、三次........我将班干部商量出来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做了公布,并且从严格执行,果然第一个星期效果不错,班级一下子安静了。

但是两周过去了,那些犯错的学生习惯了这种惩罚方式,又开始有点骚动。我就在思考,该不该惩罚呢?惩罚不应该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应该学生自己要求的。所以我问全班同学,班级需要设置惩罚措施吗?大家都说需要,然后我就说:但是有些同学已经认为惩罚是老师强加的,甚至有些习惯了,反正就抄几篇文章而已嘛,这种思想对吗?现在开始,值日班长只在班级日志上记名字,不记到黑板上,如果哪位同学意识到今天犯错了,可以向我来讨惩罚,如果正好值日班长记了你的名字,说明你非常诚实,已经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如果没有记你的名字你也来讨惩罚,说明你更加坦诚,在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

3、把更多的关心投向后进生

书本当中介绍了一些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觉得异常实用。如写每日九句,引导后进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了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

没有。还有一条:就是对手竞赛,选择一位跟自己各方面都类似的学生进行纪律、学习等方面分竞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

我也让我们班后进生

第17篇: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

学 生 姓 名________ 学 生 学 号______ 所 在 学 校 _______ 年 级 _____ 专 业 班 级 _____ __ 指 导 教 师 ____

写作时间:《实践论》写成于1937年 7月,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写作背景: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写作原因:《实践论》是毛泽东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基本内容: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其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作为大学生,在读毛泽东《实践论》后,认识到我们大学生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我们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这样,实践就更能很好的指导我们在毕业以后的道路上前进。

第18篇:读书报告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是寒假里我看过最好看的一本小说,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父母逼迫而去认亲戚,受到东家少爷诱迫而失身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致使她在新婚之夜遭丈夫遗弃。后来,生活贫困而又要照顾家人的她在万般无奈之下,重回了少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苔丝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最终走上了绞刑台。

看完这本小说,我不禁被苔丝那种纯朴而又敢于承担所感动。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她,早早就挑起生活的担子,每天起早贪晚。但是,困苦的生活并没有侵蚀她那颗纯洁的心灵,反而还显露出一丝丝清澈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宛如秋菊,虽然没有杜鹃,牡丹的美艳,也没有梅花的傲骨芳容,却仍保留自己淡淡的清香。不争,不傲,身在百花之中,心在蓝天之外。

克莱尔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克莱尔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他们这对苦命鸳鸯最终分道扬镳。苔丝的心都碎了,当她把她的伤口小心翼翼的展现在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希望得到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爱人却狠心的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

花落无声,宁静的秋天已过,酷寒的冬风吹来,谁也听不到花的哭泣,因为她从不在痛苦中哭泣,她的泪留给未来,她期盼着幸福。

虽然后来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他的心仿佛看见天上有一颗名叫“苔丝”的星星对他说:“亲爱的,现在你原谅我了么?”

为什么不可以抗拒,抗拒那虚伪的道德!离别......等待......彷徨......后悔......虽然苔丝和克莱尔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

亲爱的朋友,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如果你深爱一个人,请接受她的过去,因为过去也是她的一部分,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接受她的过去,你就永远不能走进她的内心,她那颗深爱你的心。情到深处是理解,爱到深处是包容,为了爱,让我们的心像蓝天大海一样宽广,一样无私。因为爱的温度能溶化一切。因为,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理由。

而造成这一切的帮凶却是这些所谓爱她的男人们。父亲德伯的愚昧无知,对于金钱的贪婪推使苔丝跌下了社会的的深渊;而亚雷的邪恶无耻则将苔丝少女的所有美好梦想化为灰烬,促使她遇上了改变她人生的第三件事——与安玑·克莱相爱。而正是这个安玑·克莱,这个有着天使之名的懦弱男人——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悲剧。有人会说安玑·克莱才是真正该批判的人,但是无疑他生活在那个时代,他需要时间来释放自己,不可忽视的是,安玑·克莱是爱苔丝的,至少那爱是真的,而不是像亚雷一样,只有肉欲,把苔丝当做自己的玩偶。而真正的凶手却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制度、当时的道德观。社会逼迫着人们不择手段去争取生活的基本物资,道德不允许人们有任何违规的行为。女人失贞不是男人的错,也不是社会的错,千错万错都是女人自己的错!因而,女人失贞要惩罚的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苔丝不仅仅是当时社会孤苦、失贞女人的一个缩影,更折射出社会的无力、道德的虚伪!海丝特白兰的红字,安娜·卡列尼娜最终的卧轨自杀,苔丝的报复„„这些女人都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这样肮脏的社会,实在是人神共愤!

小说的最后,苔丝杀死了亚雷,这种报复不仅仅是对毁灭自己人生的亚雷的愤恨,更是对不公社会的鞭笞!这样的悲剧,在我们文明的当今社会里依然还在延续,不同的是,我们只能借助于法律的手段让这样的悲剧销声匿迹!

我读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白先勇称中国女性为“挖不完的宝藏”,他的作品里曾出现过传统女性“金大奶奶”、摩登女性“尹雪艳”、上层女性“钱夫人”等等女性形象。然而,他笔下最为血泪斑斑的是社会的沦落者“金大班”们。而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就是这样的一部舞女自述史。

在灯红酒绿的“夜巴黎”,轻歌曼舞的舞厅里,金兆丽度过了她舞娘生涯的最后一夜,走出了那个充满放浪丑恶和心酸屈辱的舞池。小说通过金大班在舞池的最后一次旋转,让我们体味到了另外一种人生,一种属于\"金大班\"们的人生。

在这篇小说里,主角是颇有名气的老牌舞女金兆丽。她\"在风月场中打了二十年的滚\",从上海的\"百乐门\"到台北的\"夜巴黎\",她经历过大红大紫也经过无数沉沦。作者白先勇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金大班这二十年来的夜夜喧哗之人事直接落笔于\"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因为在这\"最后一夜\",金兆丽的一只脚已经踏出舞厅,她无需再顾忌\"童经理\"的脸色和陪侍客人;而她的另一只脚却仍踩着舞曲的节拍,她还是\"玉观音\"、\"金大班\"。也只有这最后一夜,才浓缩了金兆丽这二十年来的曲折和动荡,勾起了她前半生全部的回忆和感慨。

从表面看来,金兆丽是个泼辣彪悍而极有媚惑力的老辣舞娘。首先,小说的开头就描写她迟到后对经理董得怀放出一串连挖苦带“损”的连珠炮,接着“也不等董经理搭腔,径自把舞厅那扇玻璃门一摔开,一双三寸高的高跟鞋跺得通天架响,摇摇摆摆便走了出去”。这般傲气凌人的架势岂是一般舞女所能拥有的。其次,她毫不在乎地与那些小痞子或者大老板调情,在她红得发紫的时候,\"不晓得害了多少人,为着她玉观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管是在教训小舞女朱凤,还是闷坐着想自己的心事,金大班满脑满肚子全是脏话。一句口头禅“娘个冬采!”就将她的粗俗不雅表现得得淋漓尽致,毫无遮掩,形成了金大班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点。金大班的这种喜剧因素在小说里得到充分的展示。

但是,所有这些喜剧因素无一不和她的悲剧命运关联着,无一不是悲剧因素。她的泼辣彪悍、粗俗不雅是如何形成的,不是20年货腰娘生涯的结果吗?不是命运煎迫的结果吗?当她初当舞女、和她的第一个舞伴兼情人月如两情相悦时,她不也是十分温柔、可爱、体贴、纯着的吗?当时的她何泼辣、粗俗之有?但是,严酷的岁月不容许她高雅、温顺,否则,她就无法存活,她就要承受更多的蹂躏和侮辱。在她扭曲的喜剧性格中,包含着多少的血泪啊!

在灯红酒绿的舞厅里,金大班也曾邂逅过自己心爱的男人。“得到那样的一个男孩,让她心中充满了感激和疼怜,刹那间,她觉得她在别的男人身上所受的玷污和亵渎,都随着她的泪水流走了。为了这个男人,哪怕是街头讨饭她也是心甘情愿的。”在这里,金大班已经不再是舞女的形象了,她更像一个普通的小女人,有着自己心爱的男人,有着那份对爱情的坚贞和守望。然而,当月如的爸爸将月如带走时,她就知道,这辈子再也见不到月如了。心灰的同时,肚子里的爱情结晶也被下药打掉了,意也跟着冷了。由此,她看透\"卖腰的\"永远与爱无缘的残酷事实,成为她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接下来的二十年,金兆丽陷入了堕落的泥沼。

然而,这一把爱情之火毕竟灼伤了金兆丽,使她无法忘却。朱凤对腹中胎儿的卫护令她想起一切,遥遥过去如昨日。从她随手扔给朱凤一只\"一克拉半的火油钻戒\",让她去另谋生路,一方面表现金兆丽人情未泯,另一方面确切地表现她对另一种生活尚存的一点希望和怀念。她将这些寄托在朱凤和那未诞生的孩子身上。

美人迟暮,在舞场打滚二十年的金兆丽除了日渐枯干的美丽姿容,依旧两手空空。拿青春生命换来无依无靠和\"几把鱼尾巴\"的金兆丽,已经失去了最后一丝目光里的真诚。事实的残酷叫她不得不失去热望,世上甚至没有什么能够打动她的心了,包括对她痴心的秦雄。她已经四十岁了,“四十岁的女人不能等。四十岁的女人没有功夫谈恋爱。四十岁的女人——连真正的男人都可以不要了。那么,四十岁的女人到底要什么呢 ?要的是金钱,要的是比任黛黛还要大一倍的绸缎庄,要的是名利。要的是做老板娘的风头。”秦雄的爱,给她带来的只是惆怅与感慨,她再也没有勇气迎合与付出了。与秦雄拥有过的温存缠绵,轻易且无奈地输给陈发荣的家财。现在哄骗花甲之年的陈荣发买房子给她并娶她为妻,其实还不是出卖自己,在做买卖呀。尽管她极力挣扎,金兆丽也只能\"象个人样\",她已经无法在心底取得平衡,只能靠名利去弥补心中的失落与自我出卖的伤害。

小说的最后,金大班陪着一个面容清秀、害羞腼腆的男孩跳舞,并轻轻地搂着他,在他的耳边轻声细语地数着:“一二三——,一二三——”。这个腼腆的男孩让她回想起当初心爱的男人,不禁老泪纵横。一声“难道卖腰的就不是人吗?”的呐喊道出了在金大班此刻的无奈与伤感。在世俗的眼里,人们只把舞女当成他们的寻欢的工具,种种对她们的歧视,何尝不是让她们继续沉溺在苦海的祸首呢?即使她们想要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究竟又有多少人能抛下偏见,不顾流言蜚语而勇敢地和她们结婚生子呢?答案昭然若揭。这个打开她尘封记忆的腼腆男生,只不过是她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的幻影罢了。当她温柔地贴着那陌生男人的脸,就好比贴着过去、梦幻,借此得到一丝安慰,同时也代表着她的精神生活就此曲终人散。

白先勇以其神来之笔,通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概括她的一生,写出她的堕落以及滚滚红尘中的真情与抗争。这种“对人欢笑背人愁”的人生,是否真的就随着她的最后一夜划上了句号呢?这种喜剧背后的悲剧,是否真的能如金大班在最后一夜里吐得最后一口烟一样,弥散去20年的沧桑呢?

我读《妇女解放问题》有感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乃至国统时期,中国妇女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权利.那些有钱有势的尊贵太太无非是那些老爷们手中供于消遣的玩偶罢了,确切地说,当时广大劳动妇女的生活很窘迫,思想也很闭塞,她们被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牢牢地束缚住.面对这一现实,闻一多写了一篇文章,名为>。

这篇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在妇女解放问题上最终需改造的对象,

二、三部分追寻了妇女遭受奴役的社会历史根源,

四、五部分指明了所要努力的方向与希望。

闻一多首先指出,妇女解放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一个社会结构问题,因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产生了一切不合理现象,妇女问题也是其中之一。闻一多形象地将这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喻为一间年代既久,盖得又不好的房屋,每个人被安放的位置并不合适,住得并不舒服,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什么修修补补,而是要将房屋拆下,按照新的设计图来重新建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就是“革命”,妇女也将在这场新的社会革命中得到彻底的解放。在闻一多看来,计划得很好的革命并不是“太大的事情”,它是将原来的建筑材料小心拆下,再按新的计划改造安装。这样来看革命未免有些书生意气,但对社会而言,倘真能按这样的浪漫设想去实现,倒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改造方式。

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乃是因为阶级的存在,而阶级的产生却是从奴隶制度开始的。闻一多在第二部分的阐述中指出,奴隶制度的产生因素有两个:一是种族,二是两性。闻一多认为,当部族战争发生后,战败一方的人员为另一方俘获,常被迫充当生产工具,沦为奴隶,这是因种族的因素而产生的奴隶。两性的因素则要复杂一些,部族战争中的女俘虏除可作生产的工具使用外,还可作为生育的工具,这种妻子其实也就是奴隶,这是一类;还有一类则是因族外婚的需要,须从外族娶进女子,因为女子也是劳动力,娘家的一族并不愿女儿出嫁,于是发生了抢婚行为,为防抢来的女子逃走或再被抢回,女子便被用绳子捆住,也成为奴隶。在此,闻一多运用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指出妇女地位的沦丧是与社会阶级的出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在第三部分里,闻一多进一步从字源学的考证出发,指出中国古代“女”字与“奴”字本是一个字,那时未出嫁的女儿称作“子”,出嫁后才叫“女”或“奴”,妇女的悲惨命运从阶级历史的开始就已注定了。在长久的历史演进中,奴隶早已获得了解放,而妇女这历史最久的奴隶却还未得到解放,因为女性自身还没有觉悟到。闻一多严峻地指出:“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女性,就是奴性的同义字,三从四德就是奴性的内容。”闻一多认为,比较起来,近代西洋女性的妓性则“要好一点”,因为妓并不固定属于一个男子,多少带点反抗性。应该说闻一多的看法深刻而尖锐,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人格异化的问题。不管是奴性还是妓性都是女性人格异化的表现,虽然到了现代社会女性已不再是形式上的奴隶,但这种长期积淀下来的异化人格实际上成为现代妇女争取自身解放的一道浓重的阴影,它阻碍着女性自身价值的确认。闻一多从对社会根源的追寻,最后归结到了女性人格的扭曲,这其实是女性长期受奴役的结果。他下面为女性所提出的新的标准也是从对女性人格尊严的重新发现出发的。

在第四部分里,闻一多鲜明地指出:真女性应该从母性出发而不从妻性出发。他希望女性能摆脱奴性的束缚,走上彻底解放的道路。鲁迅先生曾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这句话正可以与闻一多在此对妻性的界说相印证。闻一多与鲁迅的意思是一致的,他认为,女性如果从妻性出发,不成为奴,即成为妓。真正属于女性的自然本性是母性,母性应该成为真女性的标准。从母性出发的真女性具备一切美德:仁慈,忍耐,勇敢,坚强。因为真女性具备有如此美德,闻一多不无真诚地希望:“女子彻底解放以后,将来的文化要由女子来领导。一切都以妇女为表率,为模范,为中心。”这提法虽或有些偏颇,浪漫色彩也太浓,但对长期受压抑与奴役的女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鼓舞。他认为,原始时代的男女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在体形上很相似,从事的劳动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女子在先天上并不输给男子什么。真正束缚女性的是后来的“妻性”,也就是奴性,这是压抑女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妇女解放便是要打破这后天的束缚,恢复其天然的本性,那真正属于女性自然的母性。从这里可以看出,闻一多对女性是抱有真诚的爱心与敬意的。

妇女解放并不是个人能力所能及的,闻一多在第五部分中又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观点:妇女解放乃是一个社会改造的问题,与他第一部分的演说相回应。闻一多认为现在已到了一个改变到新的社会制度的时代,苏联的成功便是范例。只有在这旨在消除阶级与压迫的新型的社会关系中,妇女才能彻底摆脱过去的奴隶地位,得到真正的解放,成为真的女性。虽然有人认为“苏联的女子中用不中看”,但苏联的女性已是真女性,是实际有用的,并不是供人看的花瓶。他进一步提出了对女性的希望:“我们不反对女子中看又中用,但最要紧的还是中用,倘以中看为标准而做去,充其量,只是表现出妓性”。并指出中国女性的榜样是延安的妇女,她们是真正解放了而不再是奴隶的妇女。闻一多不仅将妇女解放与社会的变革结合在一起,还对妇女解放寄予极大的期待,他认为,真正中用的妇女将发挥她们的创造力,给人类文化带来新的生气:“一旦妇女真正解放,文化也就变成新的,文学艺术各部门都要以新姿态出现了!”这是他对妇女解放运动发出的真诚呼唤。

总的来说。闻一多在妇女解放方面的思想具有解放性和公平性。他挣脱了男权主义对其思想的束缚,站在当时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鼓励广大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真正的从人格价值上给予女性肯定和尊重。

第19篇:读书报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读书报告

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含义景观设计学(LandseapeArchiteeture)(我国现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景观设计师(Land-seapeArehitee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老奥姆斯特德(FrederiekLawolmsted)非正式使用,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F.L.olmst-edJr)和舒克利夫(A.A.sharch均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美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经过许许多多景观设计师先驱们的不懈努力,现代景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发展的成熟值得各国研究和学习。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刘滨谊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成果与实践体验,放眼国际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百年历程,将千姿百态的景观规划设计划分为点、线、面三类形式,通过常规工程实例的分析讨论,从基本概念到理论研究最新前沿,借助此书推动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繁荣壮大,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国际理论与实践、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学科专业。讲解了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描述了由自然和人造景观的形式、力量和特征引发的规划限制;往我们灌输了对气候的感觉极其在设计中的意义;讨论了场地选址和场地分析;指导可用土地及相关土地利用区的规划;考虑外部空间的容量塑造;探讨了场地-建筑组织的潜力;寻找出富有表现力的人居环境和社区规划及近代规划思潮的历时教训;提供了在城市和区域背景下,创造更有效且更宜人的生活环境的导则。

如何看待景观?如何理解全面的景观实践?这一学科专业的理论核心又是什么?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常常处于矛盾的两极之中。一方面观念意识是非常超前的,甚至比建筑学、城市规划都超前;而另一方面,在人居环境学科中,这个学科又常常被认为是最落后的,赶不上包豪斯。一方面该学科专业知识面非常广,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甚至不比城市规划少,可是反过来这个专业的人员常被人们认为能力极为有限,并被人们狭义地理解为景观的核心是园林,进而狭义地认为园林就是栽花植树。时至今日,持此想法的扔大有人在,尤其在中国,这种对于景观、风景园林的轻视,导致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与风景园林界在逆境中生长。目前中国景观学科专业实践明显的现象是:一方面是非常专业化的人士,而另一方面却又可以是非常非专业化的人士;给人以假象的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门槛如此之低,似乎什么相近相关专业都可以做;以致在项目评审会上什么人都可以指手画脚谈论景观园林,这种落后的“风景园林”观将严重阻碍中国景观与风景园林面向时代的发展。关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学科概念观,可以从两方面思考:跳出该学科专业,从圈外来看,从景观在人居环境学中的地位作用来认识:聚居建设过程中包含景观,聚居活动也离不开景观;而对于聚居的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背景的建设与保护,更是由景观专业为主来完成。从学科专业圈内看,本书作者认为始终要坚持的就是这个背景概念,对于“LandseapeArchiteeture”可以直白地翻译为“景观建筑学”,但这样容易被误解为建筑学的一个方向,实质上这里的Architeeture意味着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所以,作者主张将学科专业的英文翻译为“景观规划设计”。关于景观学学科专业的核心,本书作者亦有自己的理解。任何学科专业,总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核心实质,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与总结梳理,作者认为有这三个方面:第一,景观环境空间形态:第二,景观环境生态资源;第三,游憩与环境行为心理感受。作者认为这三个方面把一个完整的当今的景观学学科专业内容基本上涵盖了。

因此,从书中我们可以理解到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三者的融合在其产生和成熟过程中从来都是互相影响的,建筑师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景观设计师做城市规划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这些学科就被称为设计学三姊妹、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反之,科学合理的建设需要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先进的甚至超前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需要得到提倡和传播,以引导人们树立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价值、方法和范围,从而推动景观规划设计的全面健康发展。除了景观设计作品和景观设计师本身的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职业教育、文学艺术乃至大众传媒对景观规划设计传播、宣传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其工作的领域是如此广阔,前景是如此美好,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巳。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我们共同家园的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20篇:~读书报告

2007~2008年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提交人: 李建龙 学号: 2007150135 学院: 信息工程软件学院

2007~2008年度读书报告

新加坡还能吗?

—— 读《新加坡为什么能》有感

1965年独立的新加坡,如今已走过了43个春秋,从一个杂草丛生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日亚洲典范,其成绩世人有目共睹。21世纪,新加坡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迅速崛起,印度逐渐壮大,越南成为新生投资热点„„新加坡是否还能保持优势,保持竞争力,依然屹立不倒,绽放光芒?

正如新加坡能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当年谁不曾也不敢作出大胆预料;当下去预测新加坡的未来,亦是如此,风起云涌,变化莫测。但人类坚信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于是人类发展了物理学、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天文学等。并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类似预料一个人的将来,人们经常会从他的家庭背景、教育、文化、品格、道德等,去评估他的将来。这样的评估或许不准确,也不可能做到准确,但基本的基调,总体的方向还是可以把握的。有人才有国,显然对新加坡未来的预测,我们也可知道它成长的基调、发展的大方向。而对新加坡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

回顾新加坡的历史,是心酸、动荡与激情。1942年已是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沦陷,被日本占领。在日本长达三年的统治中,大量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或是拉去枪毙,或是拉去荒山野岭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国民死伤严重。那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滴着鲜血,有如刀割般心痛不已。日本投降后,又回到了以前的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开始思考:“英国真的是那么强大吗?但他的殖民地却一个个沦陷,或许新加坡人应该自己管自己。”于是一场争取自由独立的拉锯战展开,一次次在国内发起集会,一次次与英国交涉、谈判。终于在在1959年实现自治,这一天新加坡人以独立的姿态站上了世界舞台。外忧解决了,但内患此时暴露了出来。先是种族骚乱,后是与马来西亚决裂。国内到处是罢工,游行;生产停顿了,生活也没有起色之意。当时年轻的人民行动党领袖李光耀,意识到国内若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将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难以提高。素有“铁腕”领导者之称的李光耀,开始执行一系列稳定社会政策。社会恢复正常,生活步入正轨。新加坡人迎来激动人心创业发展之路,建工厂,修铁路,建高楼,修公路„„新加坡人是前所未有的团结,前所未有的激情澎湃。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一路走来,伤痛、迷茫、果敢、进取„„成长之路从来都是坎坷难行,而又一路风景无限。有人说,青春就是本钱,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没有古旧文化对人束缚,没有陈旧腐朽观念根深蒂固,大可以无所顾忌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或轰轰烈烈搞创新、搞改革。的确,年轻就是本钱,年轻的新加坡,未来是无限可能。

这是一个年轻的国度,同时它也有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政党:人民行动党。李光耀是促成人民行动党成立的重要成员,他也被称作新加坡的国父。他致力于

- 1

2007~2008年度读书报告

产超过1000亿美元 ,它的投资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2000多间上市及未上市公司。公民都有这个国家企业的股份,投资公司赚钱,公民也能从中受益。

新加坡已经做了一个完美的转身,服务业也成了经济支柱。但面对中国、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政治上的挑战,以及像越南这样的新兴经济市场,新加坡越来越多经济领域遭到蚕食。上海不计成本建设的洋山港,一期工程已完工,至2020年洋山深水港全部工程建成后,年吞吐量将达到2500万标准箱。到时,新加坡港口也不禁汗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在逐年上升,生产成本也在上升,中国也在需求突破之道。当然,服务业还是不二之选。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对外贸易量巨大,金融业前途无限;人口众多,人才储量大,为未来的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真不知道中国服务业发展起来后,新加坡该如何应对。

新加坡素以办学认真,学术成就卓越而享负盛名,每年均以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三至四的经费发展教育事业。新加坡实行的是全英教育,中文只作为一门课程。在新加坡的中文教育,和大陆的英文四六级没有本质的区别,新加坡学生厌恶中文学习的心态,和大陆很多学生对四六级的痛苦是一样的。这就存在问题啦。虽然新加坡在教育上投入大,学术上也颇有成就,但授课都以英文,而英文仅仅作为交流工具,它不能传承西方的文化。中文作为一门课,本来学生就有一种厌恶感,想传承中华文化更难。于是这群人长大后会有一种文化失落感,找不到自己的根,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非正统的英式双语教育也带来另一个问题。2003年,有个在新加坡开公司的美国人曾在电视上抱怨这种双语制度,说他雇用了个成绩很好,精通双语 的新加坡女孩做秘书,但上班第一天,这个女孩接到一个美国电话后就向他求助,表示听不懂电话里的美国口音。后来,女孩又拿着一份中国来的电邮来找他,表示无法看懂中文该中文电邮。值得指出的是,这个美国白人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用的是真正流利的中文。

有位智者曾说过,只要一个民族的语言还存在,那么这个民族是不可能被征服的。新加坡华人的比例为90%,而如今超过70%的华人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中华文化在这群人身上已找不到了。虽然近年李光耀已意识到了这一点,试图把中文重视起来。但年轻一代对中文厌恶、拒绝的态度,中文要发展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新加坡将来能还是不能?李光耀继承人,经济上能否走出亚洲两大巨人的身影,教育文化上能否找回“根”等。都将是新加坡未来的决定因素。至少,我认为新加坡将来50年还是能保持优势,作为亚洲典范。不过50年以后呢?那就让历史诉说„„

- 3

2007~2008年度读书报告

殖率,侵占了原本属于其他动物的生存空间,与野生物种的“亲密接触”中,带来了他们的病毒,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骇人听闻的艾滋病毒,它就是源于猩猩体内;从另一角度,发达国家和非发达国家的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甚至9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发达国家,当一些国家的人民处在一种小病不医、大病等死的状态时,发达国家的公民已经享受着健全质优的全民医疗。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这利益的最终体现就是战争。美国为了石油,接连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了战争,大量平民无辜丧身;巴以地区种族斗争,为的是领土„„虽然,世界整体的格局是和平的,但局部地区战火不停,我们的同胞处在战火的惴惴不安中。中国近年来可说是天灾不断,截断南北大通道,造成重大损失的雪灾刚过,一场8级大地震又强烈撼动中国大地,大地咆哮,天地哭泣,残垣断壁,哀声遍野,接近6万人长眠在此次地震的废墟中。最近困扰全球的金融危机,最早可溯源至人们贪婪造成的次贷危机,当美国佬通过货币政策,从中国获得廉价物美的商品,生活需求充分满足后,就计谋着更高层次的享受,汽车啦、房子啦,但没钱啊。金融界也看到了这一点,推出极其优惠宽松的信贷计划,吸引了大量贪婪的“穷人”。他们透支未来,买车买房,可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相符的还贷能力,银行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金融危机。

确实,我们生活在“上帝之城”中;但不要忘了,我们的乐园是天堂。 自人类有文明以来,就从未停息过对“天堂”的探求。《理想国》中柏拉图就曾感慨,如果世界上只要三个人,一个农民、一个裁缝、一个泥水匠。大家各施其职,各有所得,我们就不需要国家,更没有那烦人的民主、公平、人权„„但世界上只有三个人吗?不是,那我们还要有国家,人们还要争取民主、公平、人权„„国家是万恶之源,国家存在,就表示阶级矛盾难以调和;国家存在,就代表剥削尚未消除;国家存在,就暗示着不公尚存,犯罪不止,仍需法律评判公正、惩治罪犯。或许当下最接近“天堂”的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矛盾,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公有制社会。从字面上看,已经相当理想了。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而且有时距离是遥不可及。这一制度是马克思“纸上谈兵”,世上没有可照搬的模式,更没有成功的范例。苏东社会主义失败,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走了很多弯路。虽说今天中国人民生活有了一点起色,但也仅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况且前进的路上,愈来愈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人类千百年来苦苦建造“通天塔”,只是看到了一些光亮,但至今天堂的影子从未窥得。

其实上帝还是深爱着他的“亚当、夏娃”,他说:我默许“罪恶”和“死亡”进入乐园,是要利用他们的扫帚去清除掉乐园里各种不好的因子,接着再派基督前去接管,吧“罪恶”和“死亡”及一切恶的因子统统赶回地狱,并关上地狱之门,从而在地球上再造一个纯洁美丽的新世界。

- 5

2007~2008年度读书报告

控制的。故一个“恕”字就够一辈子去琢磨的啦。《论语》中另一个重要的字就是“仁”。何谓“仁”?“仁者,爱人”,孔子如是说。关爱他人,就是仁。实现仁之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事业有成了,理想实现了,不要忘了,身边还有很多人为生活奔忙,有很多人为理想艰苦奋斗,我们要帮助他们渡到理想的彼岸。

孔子贤徒子夏曾劝导一个没有兄弟的同学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论语》倡导的价值观:博爱。与人为善,礼敬相待,天下人尽是朋友。其实这也是一种人文理想,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关爱,世界充满爱和温暖,完全是一个大同的理想国度。半部《论语》治天下,历代皇帝尊奉儒家思想,用以修身治国。唐时,“路不拾遗,门不闭户”,就是其倡导的价值观成为普世价值的具体体现。

现代社会人的关系近了,也远了。现代的交通工具,使万里的距离不再是距离,人与人之间的碰面更为频繁了;但现代的通讯工具以及城市的石屎森林又为这一种关系添上了一层隔膜,通个电话寒暄两句,千里会面就免了,独立公寓,大门紧闭,人情冷漠。于是,许多人困惑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或许听听古者的教导吧。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经常侍候在君主旁边,尽管表面看上去是更亲近了,但也离羞辱不远了;总是和朋友混在一起,是亲密了,但也离疏远不远了。“过”和“不及”都不是《论语》所倡导的做法,一切应是适可而止,即所谓的中庸之道。人人之间就是不可过于亲密,亦不可过于疏远,应保持合适的距离。有了距离,个人就可以保有那一点个人的隐私,也就是保证了个人的独立性。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矛盾、摩擦也可以减少很多。处理人际关系,孔子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言寡尤,行寡悔”。大学生初来工作时,常常和同事闹不愉快,这很大一部分是初生不知牛犊,喜大好功,越界做了老员工的工作。以为手脚勤快些,事情做多些,给上级留个好印象。殊不知,很多事情越界了,侵入了老员工的“领土”范围,一双双敌对、警觉的眼睛已如激光般聚在他的身上。确实,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够了。“言多失言”,朋友间言多了,难刺中要害,说到流言蜚语,影响个人形象不说,更伤害朋友感情。“言寡尤,行寡悔”就是谨言、慎行。小心驶得万年船,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样适用。

《论语》历久不衰,愈行愈远。是其亘古的智慧使然。相信这智慧的广播,更多的人会收获心灵的安宁和快乐。

- 7 -

读书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读书社会实践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