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儿童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4 08:38:29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儿童调查报告

儿童调查报告范文4篇

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从农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就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中大部分处于0—14周岁,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它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据XX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XX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在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会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对他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缺乏了正当的引导,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当他们寂寞无聊,,学校周围网吧游戏厅成为学生快乐的天堂。“留守儿童”大都是隔代抚养,代沟明显,父母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老人也纵容孩子,不多加以管教,自己也放纵自己。他们享受着自己觉得应该得到的生活,不关心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在哪做,危不危险。“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2、缺乏抚慰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3、疏于照顾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 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甚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可言。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2、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

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3、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的生活状况,问题尤为突出。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另外,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23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留守孩子家庭多有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两大顽症

教育意识薄弱,重养轻教。外出打工的部分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了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农业部 XX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 “ 怕影响子女上学 ” 仅占 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财政局调查

报告)

一、区财政局在组织非税收入工作具体做法

非税收入在经济生活和社会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XX年,xxx区非税收入1297万元,相当于一般预算收入的53.8 %。非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预算资金的不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我们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和《xx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其管理范围、管理模式、征收机制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强化非税收入的管理再次成为我区财政工作的热点问题。为此,顺河区财政局不断健全非税收入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序分配,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明晰政策。区财政局转发有关管理文件,结合区的实际加紧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明确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财政专户管理、部门预算管理、收费及财政票据管理等具体规定,拓宽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规范收支计划编制程序和办法,增强财政的综合平衡能力。

二是规范收费。财政局会有关部门对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降低并缓征一批收费项目;对全区教育收费、建筑业收费进行专项治理,相关收费得到进一步规范。

三是票据控制。通过规范财政票据政策,健全票据领、发、用制度,督促单位及时、足额地将资金缴入财政专户,做到开票资金、入 账资金、上缴财政专户资金三相符。

四是计划管理。积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按照零基预算、综合预算要求,审核编制综合财政收支计划,严格实行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经费按可能的安排方法。

五是预算管理。XX年全区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款没收入863万元。

六是财政监督。加强与代理银行票据传递等业务的联系,确保非税收入准确、完整地划缴财政;有计划地开展 “收支两条线”检查,对违规单位督促整改。

二、存在问题

近些年,我区在非税收入管理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收费征管体制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解财政困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推进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非税收入管理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一)思想认识不一,改革举步维艰。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单位甚至是一些领导同志,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及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认识不清,把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有资金,认为政府不必调控,财政无须管理;有的把非税收入与“三乱”联系在一起,认为抓非税收入就难免出现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也有的认为非税收入毛多肉少,不能有效增加政府的可用财力,花大力气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平衡财政预算,在管理上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单位既得利益,明“脱”暗“挂”现象较为普遍。

(二)征管主体不明确,执收行为亟需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主体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财政机关内部也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部门专司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这种多方征收、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财政管理职能,分散了非税收入征管力量,增加了非税收入管理成本,造成了“收费养人”局面,更是形成编制人员膨胀的主要根源。同时,现行执收执罚行为主要存在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等问题。单位和个人要办成一件事,在涉及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几乎都要过“交费关”,一些部门和单位甚至将某些管理职能置于下属事业单位或团体协会,从而增加收费环节。执收执罚单位一方面超范围、标准收费(罚款),甚至擅立收费(罚款)项目强行收费(罚款);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的不收,该罚的不罚,随意减免,收人情费,导致财政收入流失。

(三)资金管理不到位,政府难以统筹调剂。目前,对非税收入主要是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执罚单位利益,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加上传统的“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习惯势力影响,非税收入难以全额进入预算“笼子”;加之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安排上采取的是先非税后预算,这样,单位甚至财政机关相关管理部门往往不愿把非税收入基数编制过高,造成科学的部门预算夹带相当成份的人为因素,从而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政府统筹调剂乏力。

(四)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目前,非税收入从立项、

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完整、统

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监督不严或不合时宜,使得非税收入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

三、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几点建议)

非税收入作为整个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制度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己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区财政局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途径,通过调查研究,我深深

XX年,xxx区非税收入1297万元,相当于一般预算收入的53.8%。非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预算资金的不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我们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和《xx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其管理范围、管理模式、征收机制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强化非税收入的管理再次成为我区财政工作的热点问题。为此,顺河区财政局不断健全非税收入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序分配,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明晰政策。区财政局转发有关管理文件,结合区的实际加紧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明确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财政专户管理、部门预算管理、收费及财政票据管理等具体规定,拓宽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规范收支计划编制程序和办法,增强财政的综合平衡能力。

二是规范收费。财政局会有关部门对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降低并缓征一批收费项目;对全区教育收费、建筑业收费进行专项治理,相关收费得到进一步规范。

三是票据控制。通过规范财政票据政策,健全票据领、发、用制度,督促单位及时、足额地将资金缴入财政专户,做到开票资金、入账资金、上缴财政专户资金三相符。

四是计划管理。积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按照零基预算、综合预算要求,审核编制综合财政收支计划,严格实行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经费按可能的安排方法。

五是预算管理。XX年全区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

款没收入863万元。

六是财政监督。加强与代理银行票据传递等业务的联系,确保非税收入准确、完整地划缴财政;有计划地开展“收支两条线”检查,对违规单位督促整改。

二、存在问题

近些年,我区在非税收入管理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收费征管体制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解财政困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推进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非税收入管理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一)思想认识不一,改革举步维艰。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单位甚至是一些领导同志,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及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认识不清,把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有资金,认为政府不必调控,财政无须管理;有的把非税收入与“三乱”联系在一起,认为抓非税收入就难免出现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也有的认为非税收入毛多肉少,不能有效增加政府的可用财力,花大力气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平衡财政预算,在管理上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单位既得利益,明“脱”暗“挂”现象较为普遍。

(二)征管主体不明确,执收行为亟需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主体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财政机关内部也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部门专司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这种多方征收、多

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财政管理职能,分散了非税收入征管力量,增加了非税收入管理成本,造成了“收费养人”局面,更是形成编制人员膨胀的主要根源。同时,现行执收执罚行为主要存在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等问题。单位和个人要办成一件事,在涉及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几乎都要过“交费关”,一些部门和单位甚至将某些管理职能置于下属事业单位或团体协会,从而增加收费环节。执收执罚单位一方面超范围、标准收费(罚款),甚至擅立收费(罚款)项目强行收费(罚款);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的不收,该罚的不罚,随意减免,收人情费,导致财政收入流失。

(三)资金管理不到位,政府难以统筹调剂。目前,对非税收入主要是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执罚单位利益,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加上传统的“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习惯势力影响,非税收入难以全额进入预算“笼子”;加之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安排上采取的是先非税后预算,这样,单位甚至财政机关相关管理部门往往不愿把非税收入基数编制过高,造成科学的部门预算夹带相当成份的人为因素,从而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政府统筹调剂乏力。

(四)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目前,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完整、统

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监督不严或不合时宜,使得非税收入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

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

三、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几点建议)

非税收入作为整个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制度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己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区财政局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途径,通过调查研究,我深深感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问题依然存在,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

从我区当前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实践来看,为了强化财政职能,增强政府调控非税收入的能力,摆脱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改革所遇到的部门利益驱动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约束,我们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由于这些改革主要集中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环节上,容易产生部门利益冲突的矛盾,有时候政府的调控能力仍显不足。因此,必须使非税收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才能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更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理念要逐步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必须尽快建立非税收入新理念,真正把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上来。一是要牢固树立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观念,把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加强税收征管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二是树立全局观念,把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置于全区财政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衡量,摆正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三是树立宏

观调控观念,注重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通过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减轻社会负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而为建立健全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征管主体,强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非税收入“谁收、谁用、谁管”的传统作法,就要把非税收入视同税收一样,将其征收管理权限集中于财政部门,明确代表政府管理一切财政性资金是财政部门的基本职责,强调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管理的唯一主体。只有实现对所有非税收入的统一征收,统筹安排,统一管理,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三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征收方式,真正做到“以票管收”在征收方式上,要在现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基础上实行“单位开单(非税收入缴款通知单),财政(银行)开票、政府统筹”的征管制度,以票管收,统筹调剂。在具体征收方式上,针对非税收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按照有利征收、方便缴款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办法:对收入数额较大、来源稳定、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设立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大厅,由非税收入管理机构集中统一征收;对少部分非税收入采取委托征收的方式;对罚没收入则委托银行代为征收缴库;对零星分散的小额非税收入委托有关部门、单位在执法过程中现场征收。

(四)实行资金统筹,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要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资

源配置职能作用,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统筹调剂能力。要将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对非税收入形成的财力实行统筹安排,适当调剂。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实现非税收入使用上的分类管理,改进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方法,真正做到非税收入的征收与使用分离。要积极探索非税收入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新型预算管理方式,实现非税收入分配权集中于政府财政的管理目标。财政不但要在年度间对非税收入进行调控,而且在部门、单位间也要进行调度,并积极摸索非税收入在项目间进行调剂的新路子,努力提高非税收入的资金使用效率。

(五)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健全非税收入监管机制一是要尽快结束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律不健全的局面,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步伐,实现依法管理非税收入,为消除“按需取费”和“收费养人”提供法律保障。建议尽快形成健全的法规程序和操作办法。二是要继续执行和完善非税收入政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实行挂牌征收,使缴款的单位和群众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稽查、举报、违规处罚和责任追究等监督管理制度,对乱收乱罚乱用或应征不征、应罚不罚、随意减免的违纪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予以杜绝,并依法给予处罚。四是要建立定期将非税收入征、管、用情况向人大报告的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的监督。

总体来看,我区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绿色城区的总体目标指引下,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财政部门,仍然担负着谋求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的重担,因此

我们的财政工作要时刻体现出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必须在财政管理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而全面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必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常开票XX1张,解缴非税收入1099万元,其中:纳入预算管理的有486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有613元。行政事业性收费1039元,占非税收入的比重为94.2%;国有资源(产)有偿使用收入60万元,占非税收入的比重为5.8%。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为确保我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于XX年6月份成立了县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布了《县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工作方案》。县政府和财政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负责领导、协调和组织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改革期间,县政府领导亲自到财政局调研非税收入工作;县财政局就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多次召开了专题会议;财政局分管局长亲自带队到各单位对非税收入的管理情况进行调研,督促执收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非税收入项目、征收标准、征收范围及时征收、足额解缴。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加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宣传力度,召开了全县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动员会,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新闻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关政策动态,让各单位全面了解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意义,掌握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后的管理方式,营造有利于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改革工作。由于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根据工作进度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断地加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调,并注重发

挥局内部相关处室的作用,共同推进改革工作。

(四)广泛开展调研,及时解决问题,完善改革工作。通过多次走访相关单位,就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票据使用、资金解缴、软件使用、信息传递等与相关单位进行研讨,不断完善非税收入改革工作。

(五)做好改革相关基础工作。

1、对非税收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建立非税收入项目库。在结合部门预算编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工作基础上,对实施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非税收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建立了非税收入项目数据库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2、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票据进行了全面清理。将原来的票据全面造册交回县财政局,实行票款同行,清理完成后才能重新领购新版收费票据。

3、组织业务培训,确保改革顺利实施。一是深入改革单位开展业务培训。多次深入非税收入改革单位,直接对有关财务人员,具体经办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二是组织政策、操作技能培训,召集各有关单位会计主管、系统操作员,专门培训非税收入管理政策、操作系统等。三是派专业人员前往各单位安装软件并定期实施维护,保障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正常运转。

(六)、建立非税收入征收约束机制。

1、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实行编制年度非税收入征收计划制度,广泛调研,采集前XX—XX年详尽可靠的基础数据,确定XX年非税收入收支计划。

2、建立非税收入征收激励和约束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调动各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建立非税收入征收激励和约束机制,县委和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乡镇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实行“核定基数、分类管理、综合预算、超收奖励”的管理方式,对各部门征管工作进行考核,强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七)、加强财政票据的管理。通过票据控制,实行票款同行,从源头上保证收入及时、足额上缴。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改革后,通过建立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事前事中控制,规范了单位的执收行为,加快了资金入库速度,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

1.建立了新的收缴管理机制。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改变了过去政府非税收入由执收单位自行收缴入库、自行管理的做法,采取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方式,规范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行为,实施了系统化的收入项目管理、规范化的银行账户管理、科学化的收缴流程管理、电子化的执收票据管理,促进了缴款人依法缴款、执收单位依法执收、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监管。

2.保证了资金及时足额入库。改革后,设立新的收缴银行账户。取消了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保证了非税收入实时、足额上缴财政,改变了过去政府非税收入资金长期滞留在部门自有账户、资金入库速度慢、坐支挪用等问题,显著提高了资金入库速度和入库频率,大大提高了财政的资金调度能力。

3.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在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详细的收入信息,为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及财政监督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将以事后监督为主改变为以事前事中控制为主。一是财政部门通过信息系统对单位的执收项目和标准进行控制,防止了乱设收费项目、擅自调整收费标准等问题,有效杜绝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的随意性;二是通过信息系统,财政部门采集每一张《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的原始缴款信息,根据缴款书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进行核查与纠正;三是通过信息系统,财政部门全面、及时掌握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及变动等情况,提高了政府非税收入预算执行分析水平,为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和宏观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参考依据,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四是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的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并根据收缴改革的推进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三是应用新的执收票据。制定了严格规范的使用程序,适应了现代信息管理需要。

四、存在的问题

1、收缴管理改革进展不平衡。在部门之间,74个单位已全部纳入改革范围,但其中尚有部分部门的部分资金未全面实施改革;非税收入收缴在资金范围上仅局限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有偿使用收益,基金、罚没收入、往来款项等部分项目还未全面纳入改革范围。

2、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处于一种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的状况。收入收缴改革因处于一个渐进的过程之中,

个别部门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并未全部实施改革,同一部门存在多种收缴方式。由于管理机制差异,容易造成管理上的脱节,从而带来一些问题。一是同一部门同时应用多种收缴方式,在票据、账务、具体操作方面较为复杂,部门在工作和管理存在诸多不便;二是收缴改革通过账户、票据、收缴程序、系统监控等方式,实现了对收入收缴的有效监控,由于多种收缴方式并存,改革的成效难以有效发挥;三是不利于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多种收缴方式并存导致了多种信息系统、会计核算途径,财政部门难以通过同一系统及时掌握整体非税收入情况,管理效率不高。

3、征收力度不够,应收尽收不到位。个别部门奖惩机制不健全,导致执收人员积极性不高,收多收少一个样,对非税收入的征收力度不够,未作到应收尽收。

4、部门综合预算编制不完善,执收单位非税收入的执收成本核定不科学。一是收入成本性支出的核定不够科学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其他非税收入的直接成本、执法成本、上缴上级资金、代征手续费和其他成本性支出等不够详细和具体,二是对核定后的成本性支出总额超过部门预算计划的成本性支出数、部门预算未计划的新增成本性支出等项没有明确的规定。

5、非税收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我县因非税收入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没有分开,人员太少,除了要完成综合上的日常工作职责外,还要负责全县非税收入项目库建设的日常维护工作、非税收入票据领用监管、对执收部门非税收入征管稽查等工作,一岗多职不能把工作做得全面具体。

五、建议

1、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随着改革深化,应继续加强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为收缴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完善收缴管理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修订和完善相关管理办法,为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提供一个完善的政策依据。

3.逐步建立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制度。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等结合起来,实行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支出统筹安排的综合预算管理制度。编制部门预算时,基本支出按照统一的分类分档定额标准合理安排,项目支出根据单位性质和职能需要,按照轻重缓急和综合预算原则统筹安排。

4、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绩效评价机制,将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情况纳入绩效评价范围,通过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征收行为,切实做到应收尽收。

5、科学核定收入成本性支出。由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支出凭证,认真核定非税收入的直接成本、执法成本、上缴上级资金、代征手续费、其他成本性支出。核定后的成本性支出总额超过部门预算计划的成本性支出数、部门预算未计划的新增成本性支出,报政府批准后追加预算。

6、充实力量,提高管理水平。由于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正处于探索渐进的阶段,随着非税收入业务范围的拓宽和推进,乡镇财政非税收入、县直各单位的罚没收入、基金和往来资金的管理都必须全面启动,实行规范化管理。一岗多职的现状显然不能做到非税收入的

精细化管理,建议充实力量,增加岗位人员,以提高非税收入的管理水平。

XX年上半年实际完成非税收入1119万元,上全年计划的28,为去年同期的111。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财政应返还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收费单位积极性,使执收单位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也严重影响了部门非税收入资金不能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此外,有些非税收入资金多年来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这造成了我区财政资金分散和秩序混乱,甚至助长了不正之风。

二是坐收坐支情况比较严重,在单位房屋出租收入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房租收入是国有资产出租的收入,不是某一部门或单位的自有资金,应该纳入财政管理。

三是非税收入资金使用不合理。很多单位把此项资金用于发放各种补贴,并随意提高补贴、津贴标准,扩大补贴、津贴发放范围。

四是个别执收单位存在违规收费。在检查中,发现极个别部门或单位在个别项目上存在违规收费的现象。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将已明文规定停止收取的收费项目仍继续收取。

为了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减少非税收入使用不当和政府公共分配秩序混乱等情况的发生,我们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加强非税收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证明,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我们要宣传好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重要性,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可以提高整个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政府可以集中一部分资金办几件大事,但长期以来各部门依据国家法规征收的收费收入与其部门自身利益

之间关系密切,久而久之,对非税收入“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理念存在模糊的认识,一些单位对其部门组织的收入政府加以监督、调控抵触很大,只有宣传、认识到位,才能使执收单位既提高征收的积极性,又自觉服从政府的统一管理,同时,由于非税收入大多由企业和个人负担,通过宣传收费政策,将收费标准、范围、内容公示于众,可以解决部门之间分配不均,促进廉政建设,对优化地方投资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积极研究收费政策,扩大我区非税收入总量

继续实施“票款分离”、“罚缴分离”制度,使收支两条线管理日趋规范。在调查中,仍发现一些单位的收费收入未纳入财政专户,这样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单位就隐瞒了这一块收入,如何使单位的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应入尽人,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我们管理需要,研究收费政策的目的就是要既加强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刚性,同时又能保证执收单位执收的积极性。同时,对非税收入的一些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比如利用政府投资的公用设施所做的广告收入、国有资产的租赁收入、罚没物品等,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扩大非税收入总量,提高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

3、科学管理,提高非税收入使用效率

在综合财政预算改革的框架下,将单位预算内外各项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由于非税收入征收有成本,不同非税收入的征收成本,千差万别,同时,大多数非税收入又具有特定收费用途,如何合理地界定非税收入征收成本,从而提高财政可用

资金,强化非税收入的专款专用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就是财政部门资金管理的难点和重点,目前非税收入的征收成本过高。我区有一些收费单位长期以来收费收入基本用于人员开支,无任何专项投入。所以,在合理界定各执收单位收费成本基础上,强化对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管理,既可以从根本上促使执收单位降低收费成本,也可以更好地支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专项资金

收费。二是市财政将每年拨给连山区的电附加用于老城区改造减少收入万元。三是××年含国有资产收益(出售)万元,相应××年减少收入万元。

××年上半年实际完成非税收入万元,上全年计划的,为去年同期的。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财政应返还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收费单位积极性,使执收单位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也严重影响了部门非税收入资金不能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此外,有些非税收入资金多年来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这造成了我区财政资金分散和秩序混乱,甚至助长了不正之风。

二是坐收坐支情况比较严重,在单位房屋出租收入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房租收入是国有资产出租的收入,不是某一部门或单位的自有资金,应该纳入财政管理。

三是非税收入资金使用不合理。很多单位把此项资金用于发放各种补贴,并随意提高补贴、津贴标准,扩大补贴、津贴发放范围。

四是个别执收单位存在违规收费。在检查中,发现极个别部门或单位在个别项目上存在违规收费的现象。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将已明文规定停止收取的收费项目仍继续收取。

为了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减少非税收入使用不当和政府公共分配秩序混乱等情况的发生,我们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⒈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加强非税收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证明,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我们

要宣传好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重要性,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可以提高整个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政府可以集中一部分资金办几件大事,但长期以来各部门依据国家法规征收的收费收入与其部门自身利益之间关系密切,久而久之,对非税收入“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理念存在模糊的认识,一些单位对其部门组织的收入政府加以监督、调控抵触很大,只有宣传、认识到位,才能使执收单位既提高征收的积极性,又自觉服从政府的统一管理,同时,由于非税收入大多由企业和个人负担,通过宣传收费政策,将收费标准、范围、内容公示于众,可以解决部门之间分配不均,促进廉政建设,对优化地方投资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⒉积极研究收费政策,扩大我区非税收入总量

继续实施“票款分离”、“罚缴分离”制度,使收支两条线管理日趋规范。在调查中,仍发现一些单位的收费收入未纳入财政专户,这样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单位就隐瞒了这一块收入,如何使单位的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应入尽人,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我们管理需要,研究收费政策的目的就是要既加强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刚性,同时又能保证执收单位执收的积极性。同时,对非税收入的一些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比如利用政府投资的公用设施所做的广告收入、国有资产的租赁收入、罚没物品等,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扩大非税收入总量,提高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

⒊科学管理,提高非税收入使用效率

在综合财政预算改革的框架下,将单位预算内外各项财政资金和

其他收入,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由于非税收入征收有成本,不同非税收入的征收成本,千差万别,同时,大多数非税收入又具有特定收费用途,如何合理地界定非税收入征收成本,从而提高财政可用资金,强化非税收入的专款专用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就是财政部门资金管理的难点和重点,目前非税收入的征收成本过高。我区有一些收费单位长期以来收费收入基本用于人员开支,无任何专项投入。所以,在合理界定各执收单位收费成本基础上,强化对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管理,既可以从根本上促使执收单位降低收费成本,也可以更好地支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财政厅出台多个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可以与有关单位签订项目资金使用责任制,进一步使资金的专款专用,细化到单位由具体人负责。同时,加强监督、稽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初步加快部门预算所要求的收支脱钩问题,提高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能力。

推荐第2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一.调查问题

本次我们所调查的课题是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探析,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但是大多数值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我们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出发,给留守儿童内心情感的探析,从而能从内在情感方面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助。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时间的不在身边,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同时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可以弥补他们亲情、心理健康方面的缺失,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二.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父母回家频率较低的孩子相于其他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以下四种不良心理:其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父母常时间的不回家,让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其二,是自卑心理障碍,我们所调查的孩子年龄大多集中在8至12岁,很显然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 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其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孩子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其四,怨恨父母,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喜欢父母和父母亲近,反而是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自己的不关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与临时监护人关系好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愿意与人交流,帮助家里人做家务,对于父母在外工作也是相当的理解,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的关系良好,有较多的朋友,经常参加学校的课余活动。而与其相反的孩子,在家几乎找不到安全感,心里常常觉得自己是无用的不受人喜爱,常常跟监护人关系差常常与他们发生争吵,跟父母的关系也较为一般,不愿多与人交流。这个在我们访谈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他对我们的到来充满了不安全感,回答我们的问时也只有短短的一个字。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孩子与监护人关系的好坏对亲子关系有很深的影响。

三.问题分析

我们了解到多数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通话时间在十分钟之内,占53.5%。而且不到一分钟的竟也占到了12.5%,而三十分钟以上的通话时间比率占10%。为什么父母与孩子的电话沟通时间比我们想象中短那么多。原因有以下得知,对于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里的家庭,经济收入都是来之不易的,他们的每日每月花费都是计划好的,在花费上特别珍惜,他们会尽量缩短通话时间,节省通话费用。另外,在外打工的父母平日工作繁忙,很难抽空给家里打个电话,一般只有碰到节假日时才会和家里人通电话。

四.问题建议

针对父母、临时监护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但由于调查时间、调查对象等众多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调查经验不足,因此这些建议仅作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父母的建议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父母适当增加归家频率,如果条件允许,假期可以接孩子可以去父母身边。

2、定期“温馨对话”,拓宽聊天内容。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时不时的交流沟通,时间最好控制在一个星期一至两次,通话时间最好在十分钟左右,同时改善谈话内容,聊天内容可以多元化,包括学习、生活、品德,走出传统的只聊学习、物质需求这两个方面。

3、加强亲子互动。父母外出打工归家后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其中可以包括:父母和孩子一起逛街、一起看电视、陪孩子一起看书做作业,带孩子出去玩、跟孩子聊聊外面的世界、在睡前给孩子将故事等等。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不断缩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4、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在外时,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归家时,得知孩子的生活习惯喜好,使之与孩子交流时减少障碍。

(二)对监护人的建议

1、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首先,监护人要定期与班主任老师通过电话、见面等方式多做沟通,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其次,要对孩子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能够在学习生活上帮助到孩子;最后,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有所区别,从而产生心理阴影。

2、多关心孩子,能够让孩子诉说心理话。对孩子的任何反常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让其影响孩子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

3、对监护人进行教育引导,让其知道自己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改善部分传统观念,例如:重男轻女;认为孩子只要交给学校老师管理就好等。

(三)对留守儿童的建议

1、提高认知能力,理解父母。建议留守儿童多看些有益书籍,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容易,能够自己努力提升自我,为父母减轻压力。

2、学会自我鼓励,提升自信。从生活中找到自信,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多参与课外活动,并从活动中找到自我认可感,从而鼓励自我,提升自己的信心。

3、拓宽自我交际范围,主动和他人交流。交际范围要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和班级里,通过课外活动,多和其他朋友交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和其他朋友的交流中获得快乐。

(四)对学校的建议

1、设置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全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展孩子最感兴趣的课堂既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孩子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有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孩子们对父母的依赖会有所减少,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3、试行“托管”制度。即要求每个“留守学生”找一个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师作为托管人。托管老师可以是班主任、任课老师,也可以是学校职工。建立托管关系后,托管教师就是留守学生的包保责任人,托管老师每周与“留守学生”至少进行一次交心谈心,了解其思想、学习、交友及生活等情况,学校每月定期召集托管老师、班主任老师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每学期末要安排一次托管老师与“留守学生”家人见面会,以加强联系,形成教育合力[5]。

(五)对社会的建议

1、政府和社会举办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如“爱心教师”评比、“爱心救助”、“爱心妈妈”评选等活动,以便更加深入的关心留守儿童,并及时为他们解决问题。

2、呼吁更多的大学生来到留守儿童身边,积极来到农村支教,给他们注入最新、最热、最鲜活的血液,给他们带来最真、最实、最宝贵的帮助。

推荐第3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研主题:《关注留守儿童,你我同行》

调研时间:2011年

调研对象:梅州市平远县长田镇留守儿童

院系:政法学院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俨然不是新鲜的话题了,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与广大农民工的谋生需要,这一情况非但没能改善,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反而愈来愈大。因此无论从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健康发展的方向来看,留守儿童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笔者与团队通过对梅州市长田镇留守儿童的长期跟进走访,旨在通过与孩子们的频繁交流,能更深入了解这群孩子的生活状况,并希望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活动,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与生活态度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希望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建议

一、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热点问题。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

二、现实状况

梅州市长田镇是梅州的贫困镇之一,由于当地经济严重受地形与历史因素的影响,迫于谋生需要,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因此当地的留守儿童数量甚多,超过一半的孩子都属于这一弱势群体。当地政府也对这一弱势群体给予高度关注,于2010年6月30日成立当地第一所留守儿童基地----“希望家园”,为孩子们打造集“心理咨询,读书交流,文体活动,志愿服务”一体的活动阵地。笔者与团队也曾多次带领当地留守儿童到此地开展一系列志愿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社

会的关爱,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孩子,你们并不孤独!”经过长期的交流,我们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一)情感问题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加上种种原因,导致平时沟通又少,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见一次面,很多孩子甚至对父母的样貌还难以记住,因此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远远达不到抚慰孩子心灵的要求,甚至给孩子幼小心灵带来创伤,有些小孩甚至会偏激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他们在我这么小就把我抛弃了,我恨他们!”因此整天郁郁寡欢,性格也孤僻古怪,抑或做出一些越轨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让家人能对自己投入更多的关注,显然,出现这些不该情况是令人倍感心酸的。因此,走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儿童性格、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其人格发展上出现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身心健康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很大的身心问题。孩子都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变自救能力差,因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偶发性事件也频频发生,据了解,近几年留守儿童受到不法侵害的现象比率大幅度上升。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当我们第一次与这群孩子接触时,发现他们大都存在自闭,自卑,排外,缺乏自信,悲观的性格缺陷,对外界也充满恐惧、焦虑,缺乏信任感,因此在与他们打交道过程中,我们花了很大功夫,才让他们慢慢打开心房,和

我们比较亲近。因此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么他们的未来究竟会是怎样,我们无法想象,也真的不敢想象。

其实他们要求都不高,只是想和其他孩子一样,与父母一起生活,只是看似简单的要求,在现实面前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笔者跟进走访的一位女孩A,在与她沟通过程中,刚开始真的非常吃力,因为她对我们表现出来异常冷漠,孤僻,无论我们怎么想办法逗她笑,想跟她拉近距离,她始终无法打开心房接纳我们,所以第一次见面,我们之间的沟通并没多少。而我们只能从她阿姨口中得知:A是单亲家庭,但由于生活所需,她妈妈在她小时候就不得不外出打工,所以A从小就在外公外婆家和大姨家轮流住着(居住比较漂浮,缺少稳定性)。也许是应了那句俗话“穷人孩子早当家”,A比同龄孩子要乖,很勤快,会经常帮着家里干活,不过就是不爱说话,不会去主动跟别的孩子打交道,性格较为孤僻。

我们看得出A的家人都很很疼她,不过这些始终代替不了父母给她的完整的爱。之后我们经常有书信、电话来往,一系列回访活动,A也才对我们也慢慢建立起信任,有什么事也都愿意和我们沟通。还记得在一个寒假的深夜,A突然发了一条短信告诉我:“姐姐,我妈妈明天要回来陪我过年了!我好开心哦!”那一刹,我感动得流泪,一句简单的话却道出一位孩子的最真的心声。可见,什么才是这群孩子最需要的!

(三)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

我们曾经与这群小孩交换心愿树,从他们的心愿可以看出,大多数孩子都希望能好好学习,然后像我们一样上大学,做志愿者,帮助有困难的人。对于孩子们的懂事,我们在感动之余,却发现在实际生活中这群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通过与他们及监护人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阻碍孩子学习的原因有几个:

1、绝大部分孩子反映学习遇到难题时家里没人能帮助辅导,因此学习倍感吃力;

2、部分孩子回家还要自己做饭烧菜 、照顾弟妹,也没能把多大精力放在学习上;

3、绝大部分的孩子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对孩子应有的家庭监督能力,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所以现实的种种阻碍,使得这群孩子在学习上显得有心无力。

(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在和这些孩子及监护人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是很好,例如:

1、不良的卫生习惯:这部分孩子大多数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因此受老一辈的一些生活陋习影响很大,有很多不良的卫生习惯;

2、不良的消费习惯:外出务工的父母大都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来弥补其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弥补自己的愧疚,这就为留守孩子自由出入网吧和各种娱乐场所提供了经济条件;

3、农村里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及娱乐设施,孩子有几个钱握在手里,小孩自控力差和未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又缺乏成人的管教或管教不严,就会经常往电游室、网吧跑,因此,很多孩子终日沉迷于上网和游戏,这样也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更为可怕的是互联网中一些腐朽、庸俗和低级趣味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会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

4、大部分孩子都有叛逆性,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经常不听代养人教导(而代养人也有自己的苦衷,认为毕竟不是自己的小孩,即使有时很气人,也不能随便就教训),而孩子呢,经常是听不下祖辈的教导,很多时候还出口顶撞、继续我行我素。

5、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外界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不懂得如何辨别是非美丑善恶,因此如果在这一时期如果监护人监护无力,孩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如抽烟酗酒,沉迷网游等等,而误入歧途。

(五)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绝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如何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有部分监护人表示:在教育小孩方面自己倍感无奈,自己不识字,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无法教孩子一些新鲜事物,应用技巧,不擅长与小孩沟通,不知道小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也不愿与他们多说。也有一部分监护人表示:带小孩子还不容易,反正有管他们吃穿住行就好了,以前他们父母不也就这样被自己带大的。

由此看来,由于代养人多年龄偏大、身体欠佳、文化偏低、认识程度不高,因此对儿童的抚养、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多限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他们甚至纵容溺爱,而疏于道德管束和精神鼓励,这样是很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三、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俨然成为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严重的因素,处理解决好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家庭

显然,家庭因素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家庭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比如:父母亲可以不用双双出去打工,选择一人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或者有条件的话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一起生活;抑

或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让他们体验集体生活,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 学校

当孩子远离父母的教育,学校这个教育者的角色就更显得任重而道远,学校应该更注重孩子的心灵教育,精神鼓励,尽可能给与孩子更多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与帮助,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而教育者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更有耐心,责任心去教育孩子。

(三) 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把多一点爱与关怀倾注到这群孩子身上,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生存环境,比如可建立一些类似托儿所的留守儿童基地,有条件的可以给一些贫困的留守儿童给予物质上的资助,精神上的支持。

笔者与团队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跟进活动:义教,家访,给孩子们过六一儿童节,带领孩子们游玩旅游景点,参观大学校园,三下乡期间给当地村民宣传科技、卫生、法律知识,对留守儿童进行回访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真切体会到孩子们的变化,他们变得开朗、活泼、乐观起来,每次看到他们脸上重露那童真笑脸,我们一身疲倦便一扫而光。所以有时我们一个小小的行动便足以去改善别人的生活,我们既然有能力去做,有何乐而不为呢?是啊!这些孩子本来就应该这么无忧无虑地笑着度过美好的童年,任何人都没有剥夺他们健康成长的权利,每当这时,我们便更加坚信:只要我们都尽一份力,我们便能给这群孩子创造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参考文献

1.平远党建http:///index.asp

2.留守儿童调查相关文献

推荐第4篇: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辖四乡一镇,2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

2013年全县总人口36091,其中女性17860人,占总人口的49.48%,流动儿童有284人,其中小学流动儿童有72人,初中有212人,成立县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领导小组1个,县级家长学校为7所,成立县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数为7个,县级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5个,2013年家庭教育培训总为6期,涉及培训人数为8900人,其中流动儿童家长培训为3期,涉及培训人数为3100人次。

流动儿童大多随着父母流动,上小学时与父母居住在一起。

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以初中为主,有的家长甚至是文盲,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由于流动家庭收入较低,住所基本上都是租房,前店后房的现象比较普遍,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须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里,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有近1/3的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

二、存在的问题

流动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

1.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

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于生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心理问题突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

3.意外伤害问题严重。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4.流动儿童学习情况堪忧。一方面,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三、形成的原因

体制机制不健全。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我国政府对人口管理采用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特殊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它是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

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户口管理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不仅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还有常住户口与暂住户口的区别,并根据户口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待遇,在流动人口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外出谋生求发展,不仅需要勇气和技能,而且必须带齐或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如办理暂住证,交纳外来人口管理资金,即使如此,在诸多方面仍有别于常住人口。其中对流动人口子女们影响最大的就是以户口性质为基准规定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方式,即我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适龄儿童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这表明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责任只能由他们户口所在的政府承担;而当他们随父母漂流异乡时,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就失去了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户口性质与教育的挂钩使得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了限制。二元户籍制度不但在诸多方面增加了流动人口的负担。还要将这种无形的压力殃及其子孙,它严重阻碍了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有失教育公平的原则。

四、对策及建议

1、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流动儿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由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统筹,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的分

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关爱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攻破流动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切实为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

2.要打破户籍制度,实行适龄儿童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制度。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显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户口迁移限制,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跨区流动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义务教育体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调整,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有关制度,只有现行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双方面的改革才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3.充分发挥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建立情况登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流动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呵护、同学的交往中健康成长。

4、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教育部门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开发有关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测查、辅导、咨询和疏导,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优势。家长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工作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等多种形式,拓宽流动家庭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引导流动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帮助外来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留守、流动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

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四是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特殊困难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及时发现并帮助流动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符合规定的农村医疗救助条件的流动儿童,要对其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有效解决困难流动儿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改善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要根据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制定干预措施,组织编印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通过提高父母和抚养人的相关知识水平,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状况。确保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贡山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流动儿童问题困难还很多。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推进,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流动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推荐第5篇:儿童弱视调查报告

儿童弱视调查报告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中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现针开封市部分学校的七年级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结果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看电视距离太近2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3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4长时间的在电脑前5不合理饮食6不认真做眼保健操。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建议:1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2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仪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体会: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面对21世纪视觉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战胜敌人!

推荐第6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从事

二、三产业。因此,部分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们对12个市的91个县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获取了有关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详细数据与资料,并就此分析,提出了有关改善的建议和意见,以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区域是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钦州、贵港、玉林、贺州、河池、来宾、崇左12个市的91个县区,被调查对象是初中阶段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采取问卷、座谈会、入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容涵盖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健康、学习、心理等方面。

据统计,91个县区总人口为3848.4万人。目前,在外务工的人口有444.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5%。儿童总数为971.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98.98万人,占儿童总数的10.2%。这些留守儿童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有80.63万人,占81.9%;由兄弟姐妹监护的有10.1万人,占10.2%;委托亲戚监护的有5.2万人,占5.4%;无监护的有2.36万人,占2.5%。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相关亲戚监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较同龄儿童相比,存在问题较多,且十分突出。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临时监护人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由于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的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和繁琐的家务劳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此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滞后,明显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再之,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或文盲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造成学习成绩不佳。如钟山县望高镇立头完小的学生邹某,父亲早亡,母亲外出打工,邹某由爷爷奶奶监管,而其爷爷奶奶年老多病,无力监管,致使邹某常常看电视到深夜或去玩电子游戏彻夜不归,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上课睡觉,对学习毫无兴趣,每次考试分数都在10分以下。据调查统计,监管人中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占31.6%,留守儿童中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74.9%,成绩很差的占19.9%。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家庭关爱的突然断裂或缺位,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等。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孩子都非常想念父母,由于长期想念父母而又见不到父母,严重缺少亲情沟通,久而久之这种思念便转变成怨恨或性格扭曲。据贺州市妇联对660名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3.2%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10.2%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变内向;有11.7%的孩子不愿与人交往。来宾市某中学的学生邓某和黄某,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忍受孤独冷清的生活,两人相约喝酒后骑摩托车制造车祸以促使父母回来看望他们,最终造成了一起惨痛的交通事故。

(三)监管不力,不良行为多

父母外出务工后,托管的祖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中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有的留守儿童与社会上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有的还酿成犯罪。昭平县逸夫小学的领导反映,由于监管人监管不力,该校的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经常在放学以后到电子游戏室玩游戏,该校老师帮老人找孩子是常事。据桂林市妇联对300名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显示:有41.1%的学生表示自己违反过学校纪律;有29.2% 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打架行为;有9%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偷盗行为。

(四)生活习惯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讲卫生,不爱洗脸、洗澡、理发、换衣服的情况。尤其是缺乏家庭青春期指导,使一些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遇到生理变化时盲然不知所措。如忻城县红渡镇一小女生刘某,由于缺乏青春期生理知识,来月经时认为是当天一男同学打她引起的,要去找男同学算帐。此外,因留守儿童监管人多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使留守儿童还面临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如有的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有的女孩还与未婚的叔叔、伯伯睡在一起等等。据贺州市妇联调查,该市目前有1200多名留守儿童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独自生活,他(她)们年幼无知,对突发事件几乎没有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因此,该市曾发生过一起五岁留守女孩被邻居强奸的事件。

三、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于城乡之间给农民工子女教育造成诸多矛盾,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力承担子女在务工所在地普通学校入学的费用,而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孩子升学考试的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乃至壮大。如富川县红珠湾村的小朋友黄某,曾跟父母到务工的城市就读,后因费用太高,最终还是又回到村里成为留守儿童。

(二)家庭因素

农民外出务工谋生,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制度相继有了重大改革,毕业不包分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等,使一些家长送子女入学和学生本人上学的积极性不够高。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因为忙于务工,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少,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等,这些都是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推荐第7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06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近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督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心里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2006年,县妇联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首先以XX县第四中学为例,建立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就是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以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现在该学校有留守班级3个,近160名学生。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推荐第8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周兴月

摘要:在寒假期间,我对太平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实地调查,在与当地村干部的配合下,我们深入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也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教育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根据我们对太平镇20多名的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它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落在孩子自己头上。这三种形式中以隔代监护型为主。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

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

三.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农村兴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并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等活动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2、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3、加强沟通交流。班主任与留守生交流谈心,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学校要多开展文体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

4、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

5、发展本地经济,留住劳动力。太平镇作为纯农业乡镇,在种种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抓住可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这对于太平镇经济的发展和留守儿童的解决问题,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推荐第9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13年7月—2013年9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陵川县平城镇南街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根据网上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爱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严重的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13年7月—2013年9月我在我的家乡陵川县平城镇南街小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工作。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的家乡是一个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年轻人纷纷外出到外地打工。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

我所调查的小学有426个学生,其中就有138多个孩子是“留

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如何教育孩子,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

(2)隔代教育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爷爷奶奶往往更心疼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有这样两种典型特点: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我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在社会上,他们中抽烟,赌博,打架,酗酒,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应对孩子更多的爱,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因此,我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复杂的社会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而且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分不清是非对错。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的一些个人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

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推荐第10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留守儿童的境遇令人堪忧,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众所周知,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从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为河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4.7%。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2.3%,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多为初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1]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将来所担心。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个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父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2]

农村儿童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对孩子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个男孩,今年15岁,幼年母亲改嫁,由父亲带着他和姐姐生活。迫于生计,他父亲外出务工,留下姐姐和尚未成年的他由奶奶照顾。特殊的生长环境使他小学还未毕业就早早辍学,开始在一家馒头厂打工,不慎一只手的三个指头被机器搅断。生理上的残疾使得他性格孤僻,不愿与其他孩子交往。令我们心痛的不仅如此,他的道德观念甚弱:离开馒头厂后他又到一个家庭小厂去作伙计,一次他奶奶不放心去看望他,把他的名字泄露给大家,他怒骂他奶奶“老不死的”,还有其它不堪入耳的话语。奶奶走后他仍在骂骂咧咧,好像他奶奶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似的。周围的人有的叹息、有的嘲笑。我们该做如何感想又该怎样去做呢?谁又该对的他悲剧人生负责呢?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个13岁女孩在网吧产下一婴儿。一个孩子生下一个孩子,这是怎样荒谬的事实!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护,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和外界滋扰。留守儿童大多胆小孤僻,社会上的“混混”常把他们作为猎物,有的伺机敲诈钱物(大多为吸毒者所为),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性侵犯的事件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并不是少数。

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令人担忧。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临时监护人监督不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少留守儿童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更有的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有调查资料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儿童学生38.09%行为表现好,43.97%行为表现较好,14.95%存在违纪行为,0.15%存在违法行为。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又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地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3]那么至少将有34500留守儿童有违法行为。这些留守儿童长大后对社会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党中央正在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极为不利的。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令我们欣慰的,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

人民网北京3月2日讯记者赵颖报道:“国务院支持全国妇联,联合中央14各部门,成立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工作小组,专门来抓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了,任何困难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确保落到实处。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2300万,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要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国家要做六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首先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问题,要弄清楚。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它的办法。

第二项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随着我们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一些流动人口很多是城市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我认为它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法律政策的层面,从机制、体制的层面来给它解决。

第三项工作,要完善一个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就要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然后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个很大的信心,我们国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难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确保他们落到实处。

第四项工作,扩大社会的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以及各种宣传媒体阵地的作用,让他们宣传保护儿童的方针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传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好的经验和好的办法。同时,还要表扬留守儿童的先进分子和留守儿童的先进家庭,以他们的经验做法,把他们动员起来。这样就可以动员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我们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把他们的事情办好。我想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第五项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支持。现在我们要发挥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五老”作用,发挥志愿者、农村老党员、优秀的教师、村干部这些作用。另外我们现在针对家庭在城里做工,我们办理了“代理妈妈”、“代理爸爸”,还有其他监管的体系。同时我们也对奶奶、爷爷进行现代化幼儿的知识教育,让他们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六项工作,依法维护权益。就是进一步的来搞执法力度,执法力度要加强,对于侵犯少年儿童的情况给予打击,对于犯罪的,我们将其绳之以法。

顾秀莲说,实际上,现在各条战线都在着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近,国务院就成立了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儿童问题也统一规划进去了。现在各个部门,除了中央、国务院重视,各个部门都在重视。比如说,公安部门也下了通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力,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教育部一定要把留守儿童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入学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全国妇联从上到下启动了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有关爱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比如说,四月妇联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留守儿童怎么办的问题,他们搞了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这个行动使得2409个乡镇,有39万个留守儿童受益,现在各地都在做,比如江苏、福建,他们已经把留守儿童纳入寄宿学校,……,结合起来解决。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对孩子来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有些孩子会变得坚强,但也有些形成了自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性格特征。因此学校、家庭应该去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性格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父母不在身边是个考验,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

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部分打工者曾试图把孩子带到务工地点去上学,但大城市的好学校门槛太高,面向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教学条件还不如家乡的学校。再加上现在国家已经在全国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全免。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让孩子在家乡读书。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第二,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第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家庭篇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2、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3、寻找“代理”,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妈妈”。

代理妈妈”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校篇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第11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调查

【摘要】 目的通过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湖北省孝南区某些乡镇216名“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总焦虑倾向检出率为4%,学习焦虑方面心理状况很差,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等方面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3.4%、28.7%、23.1%、20.4%;②“留守儿童”男女性别之间健康状况总体差异不显著,但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p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2008年由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全国约有留守儿童5800万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本应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等,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父母外出务工,这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面对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诸多状况,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结果却有着很大的矛盾和分歧。是否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定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试图为其他研究者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湖北省孝南区两个农村小学和两个镇初中共八个自然班,回收问卷413份,有效问卷396份,有效问卷95.9%。其中留守儿童216,非留守儿童182人。留守儿童中小学生151人,初中生65人,男生112人,女生97人(7人未填)。

1.2 方法

1.2.1问卷法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修订,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使用,较为适合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共100道项目。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分量表得分≥8分者视为异常;将8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得分,全量表分≥ 65分,说明该生情绪状况总体不良,焦虑程度较高,有适应障碍;在施测时插入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年级、性别等个人资料。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要求被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所得数据应用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进行F方差分析、t检验等。

1.2.2访谈

调查小组成员深入到各村,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有针对性 (根据自编访谈提纲 )的访谈。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40分,在正常范围内,总焦虑倾向检出率为4%。除了学习焦虑量表得分为8.5分,其它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低于标准不健康值 8分)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4%、28.7%、23.1%、20.4%,其他依次为对人焦虑(7.9%)、恐怖倾向(7.4%)、冲动倾向(6.5%)、孤独倾向(2.8%)。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男女性别之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差异不大,女生焦虑得分还是略高于男生,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p

表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M±SD)

因子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总分 男(n=112)女(n=97)t 8.60±2.768.40±2.810.507 4.68±2.164.66±1.980.065 2.97±1.882.99±2.02-0.061 5.90±2.296.21±1.96-1.021 5.86±2.115.46±2.171.325 5.53±3.105.53±2.820.002 3.11±2.654.22±2.47-3.11** 3.16±2.522.97±2.220.579 39.81±2.6840.43±12.35-0.362

注:***p

2.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学龄段差异

由表2可知,小学和初中的留守儿童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小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初中生(p

表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学龄段差异 (M±SD)

因子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总分 小学(n=151)初中(n=65)t 8.74±2.867.97±2.501.872* 4.74±2.044.57±2.150.538 3.13±1.852.63±2.071.757* 6.3±2.215.40±1.812.877** 5.72±2.085.60±2.180.367 5.48±2.915.63±3.07-0.35 3.68±2.493.42±2.840.691 3.05±2.433.18±2.28-0.39 40.82±11.7138.40±13.661.324

2.4 父母回家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由表3可知,父母回家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和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异(p

表 3不同父母回家频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因子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总分三个月半年内半年到一年一年以上FLSD ①(n=26) ②(n=43)③(n=84)④(n=55) 8.35±3.418.37±2.598.31±2.918.95±2.760.661 5.12±2.564.33±1.964.67±1.974.87±2.090.938 3.46±1.942.72±1.932.81±1.913.25±1.891.406 6.12±2.025.58±2.246.04±2.156.55±1.821.762 5.81±2.465.60±2.485.43±1.956.09±1.731.166 6.31±3.554.95±3.385.36±2.656.09±2.641.905 3.73±2.142.91±2.503.42±2.374.25±2.972.431*④>②,④>③ 3.23±2.642.86±2.492.88±2.283.65±2.351.378 42.12±12.8637.33±13.2738.90±11.5543.71±11.502.897*④>②,④>③

2.5 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通过半结构的访谈提纲,了解到34.3%的儿童在3岁前父母就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4-6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24.9%,7-10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30.3%,10岁以上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10.4%。父亲一人在外务工的占43.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47.1%,这其中又有72.9%的儿童是与祖辈一起生活,13.5%与亲戚一起生活;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一个星期联系一次、一两个月联系一次的比率、几乎没有联系的比率分别是79.7%,12.9%,7.4%。

对父母在外务工的生活状况,59.6%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基本适应,25.8%认为不适应,14.6%认为无所谓;在情感上,感觉孤独无助的留守儿童占49.8%,感觉无奈矛盾占31.4%,感觉轻松自由占15%,感觉被遗弃占3.9%;55.2%的儿童认为留守状况对自己成绩的影响有一些,17.9%的儿童认为影响很大,只有26.9%的儿童认为没有什么影响。

在被问及对父母在外务工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时,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不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出外务工,“感到自己孤僻了,变得内向,不喜欢交朋友”, “非常孤独无助,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了笑容”,“ 爸爸身在异乡,我非常思念。”但是也能看到相当一些儿童在留守状况里学习锻炼了自己,“没有太大影响,学会了独立,帮助和照顾他人,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有些无奈,但知道父母是为了经济好转出去,这 对学习没有影响,反而更加自强自立”,“ 不希望(父母出去),但知道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生活有改变,自己变得坚强独立,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了…”等。

3 结论和讨论

3.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正常,除学习焦虑因子外其它因子平均分在正常范围内,并且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这点与一些研究是相似的。如同样以 MHT为工具,何资桥等人发现,两个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和总均分无显著差异,且总均分低于问卷临界标准 65分;郭少榕等人的结果与此类似。“留守”似乎对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没有直接影响,留守状态与心理问题之间可能没有明确的联系。

在本研究中,按照留守儿童内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低,其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尤其是学习焦虑方面高达63.4%的阳性检出率让我们对目前留守儿童学习压力的重负可见一斑。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2][3]

个方面 :其一,小学和初中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他们的实际监护人也大多文化层次低无法教育,同时面对在外辛苦劳动的父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高期望,致使留守儿童无法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过分关心考试分数,害怕学习不好对不起 自己的父母。这一点在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其二,留守儿童的最大缺失就是亲子依恋。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母子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这种依恋能顺利完成和发展,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感和自信心.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

[4]代。”父母缺席,孩子失去了呵护鼓励和情感支持,各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其三,儿童期是孩子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身体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没有安全感和依托感,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更易产生孤独心理和不同程度的身体症状,容易紧张冲动。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显症状。

3.2 不同性别、学龄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发现留守女生在恐怖倾向方面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留守男生,与岳蕙兰等人的研究 结果相似[5]。一方面,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面对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变化而带来的神秘感与恐惧感,在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就必然产生恐怖情绪。另一方面,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面对变化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更易产生焦虑、恐怖等情绪障碍。

调查也发现,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及初中阶段。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是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一种亲子关系,即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国外关于儿童亲子依恋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以及对儿童多讲道理少用惩罚的行为特征都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同伴关系[6]。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依恋的需要越强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均不如初中生,因此在面对亲情的需要缺乏时,就更易出现诸如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

3.3 不同亲子沟通状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父母回家频率不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具体来说,不论是总体心理焦虑程度还是恐怖倾向得分,父母一年以上才回次家的留守儿童要高于父母回家频率是半年内和半年到一年的儿童。这个结果再次证明了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儿童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源动力。回家频率高的父母对孩子生活、情感、学习状况的关注度肯定更高,因而相对较少了留守状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我们也看到随着现在通讯设备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是比较多的,基本是是每周都会有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因为留守经历作为一个消极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父母亲密的情感联系、反应灵敏的高质量抚养质量加以弥补的。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留守状况让儿童在情感上或多或少有受伤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也在认知上不断调整自己,努力适应父母远离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断锻炼自己的独立、坚强的品质,积极面对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4 结论

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总是以一个问题群体去看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本次

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正常,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大,但小学阶段学生、留守女生和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因为除了亲子分离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会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出生和遗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和社会等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同样适用于留守儿童。我们必须客观看待留守状态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要切实反映其造成的消极结果,又要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重视个体发展的积极性和留守内部的差异性。当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方面,我们也要引起重视,除了注重外部环境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更应着重发挥其自身因素,利用学校教育这一平台,发挥学校教育的资源优势,帮助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能力素质。

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父母的缺席并不必然意味着父母责任的缺席。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除生活和学习之外更多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提供时空隔绝不断的情感支持,尽可能降低留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只要父母教育责任和意识的提高了,通过提高父母的抚养质量,加强亲子情感沟通和支持,是可以增强儿童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的。

5 措施与建议

5.1 家长应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与此同时,因为监护人素质较低,平时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学校教育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留守儿童家长不在,势必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5.2 注重沟通与交流

家长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5.3 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随着我们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一些流动人口很多是城市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我认为它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法律政策的层面,从机制、体制的层面来给它解决。

我们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机构应把 “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

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5.4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在中小学校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孩子却远离了那温馨的港湾,他们得不到与其他孩子同样的爱与温暖,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多一些关怀。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多个部门的协作,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应该多给予留守儿童一些留守儿童,他们在缺少父爱,母爱的情境下,最终却成为夜幕下的一盏明灯,熠熠生辉,引人注目,为什么呢?正是因为他们还在吸呐吞吐之时,他们没有止住前进的脚步,没有流恋于轻松;没有忘情于虚浮,没有迷醉于诱惑,没有沉陷于浅薄。 有一天,他们终会永远不回头地向前走去,然而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关爱留守儿童,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参考文献

[1] 吴霓,丁杰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 何资桥,曹中平等.湖南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21-423.

[3] 郭少榕.农村留守女童: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J].福州大学学报,2006,(3):94-100.

[4]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92-93.

[5] 岳蕙兰,傅小悌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4-6.

[6]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338.

第12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父母一段灰色的记忆》

引言:什么是留守儿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正文: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23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的生活。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的心理。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的解决方案。

(一)政府层面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政府要不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有效为农民送知识、送技术、送教育,有效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使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以父母的稳定收入,促进子女的长期教育。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一方面,政府加大投资,建设相应文化设施。比如村文化室、村图书馆等。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破除迷信,扫除不良习俗,实现农村观念革新和善风良俗的重建。使农村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明风气,对留守儿童成长产生促进性的影响。

(二)家庭层面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三)学校层面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典型宣传,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励志教育,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先进典型,让典型教育人,让典型感染人,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向上,自强自立,奋发有为。

3、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4、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社会层面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

第13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如今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也反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状况。“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意外谋生,打工挣钱时把孩子留在家里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那么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呢,我经过调查总结了一些原因和一些对有关部门的建议:

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在许多孩子的生存教育状况,都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一些热心人的关注,首先应该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着手调查。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农名工的子女,所以这些问题也是农名工派生出来的,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后,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他们在父母走了之后孤独寂寞,看到其他人都有父母关心疼爱的时候,就慢慢的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导致性格方面也逐渐柔弱内向。然而父母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也只会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健康状况,不和孩子们谈谈内心的感受什么的,使他们心里的想法没地方倾诉。这样下来他们的状况能好吗?逐渐的封闭自己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了,这样封闭就使他们的学习状况不乐观,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没有人帮助,留守儿童永远只能孤独着。

学习不乐观了,他们缺少教育,使他们逐渐埋怨父母,然后有不想学习。他们不能享受正常亲情的关爱,你烦的心理越来越重,空闲的时间只能去学校附近的网吧享乐,而这些都是学生时代不应该做的,直到网吧也不能满足他们了,就开始打架斗殴,甚至抽烟喝酒,其实哪个不是因为心理孤独寂寞才这样的。

打架斗殴,让他们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安全也成了问题了。因为他们感到没有人来关心他们的死活,远在他乡的父母只能嘴上说,训训教导,最后还不是无能为力。父母的说教他们也觉得“烦人”了。逐渐放纵自己,也不在乎什么,更不在乎生命。留守儿童难道不值得人们关注吗?孩子是祖国新一代的花朵,是祖国铺垫未来的路。

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父母在外工作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给孩子一些必要的生活需求。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孩子没有父母的关心,只能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当然爱孩子的,所以他们想要什么给什么,太过宠爱了。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生活不得力,父母只能把孩子交托给亲朋好友管教,可是毕竟不是亲生的,也不会多管什么,所以导致孩子放纵任意。

留守儿童总的来说,就是在学习、生活、社交各方面都缺乏指导。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校表现不佳。没有亲情,孩子的志向变得模糊。性格也随之改变,生活安全也成了问题。

对此我也有一些意见想提给有关部门,我觉得我们应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围的管理,尤其是那些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的地方,比如:网吧,游戏厅等等。这些对儿童未成年来说吸引力太大,我们不能让他们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更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父母外出打工,主要是为了“钱”。如果经济发展的好,人人过上小康日子,谁还会远走他乡千里迢迢的去挣钱呢,哪里还会有留守儿童呢?俗话说的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希望有更多的好心人来关注这些留守儿童。

第14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尧棒乡位于独山南部70公里处,全乡合并后现辖5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万亩,全乡总人口13800人,全乡在外务工人口约为950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567人,女272人,其中小学留守儿童达438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为全面了解尧棒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06年以来,尧棒乡中心学校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对全乡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每年开学做了调查,并把调查数据汇总在学校的开学报表上。每年初对全乡9所完小及3所教学点和九年一贯制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并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村寨下发了调查问卷。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乡2280人儿童中,有567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乡儿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占所有留守儿童的48%。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30人,占留守儿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6人,占留守儿童的15%;另外,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 70 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乡56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对策与措施

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为了保证属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尧棒乡中心学校协同乡党委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要加大学校义务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乡党委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尽量从各种渠道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上给予帮助,使一些家长多有些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子女。同时还利用调查结果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

3、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4、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5、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6、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这几年,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7、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通过上述措施,我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得到有效制约,极少发生类似的事件“留守儿童”辍学人数及少,就是有力地证明。

四、建议

由于没有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变得吃力,“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们又是恶习重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2、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四、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情感,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得到生活上温暖。

3、政府及社会方面。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15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例

一、监护人调查

调查中,我们走访了 名监护人,其中男性 名,占 %;女性 名,占 % ,%。职业方面, %的监护人为农民;年龄结构方面,监护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 岁,其中60岁以上的监护人比例高达 %,70岁以上的达 %;婚姻状况方面,%,的监护人配偶健在, %的丧偶寡居;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关系方面, %的监护人为留守儿童的(外)曾祖父母或祖父母,监护人为亲戚的多是与留守儿童父母同辈的成年近亲属或者朋友。

在对监护人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与留守儿童父母方面相同的问题,对于高龄监护人,还有以下特殊的问题:

(一)监护人自身精力和体力的不支

在农村,加权平均年龄为59.29岁的监护人无论是在精力还是在体力方面,基本上是一个生活只能自理的群体,让这个年龄段的人监护儿童,对其而言实为力不从心,只能勉为其难地照顾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更为甚者,我们在实际走访中还发现了一些留守儿童反过来照顾监护人的“反监护”案例。

(二)监护人对儿童教育的误解与矛盾心理

调查显示 %的监护人认为必须让留守儿童完成义务教育,其中 %的监护人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的希望儿童将来能上好的大学。即便如此,仍有 % 的监护人认为“孩子只要读完书能识字将来能在家劳动就行”。此外,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和关注程度上,仅有 % 的监护人表示对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比较了解;在监护人与儿童的日常聊天中,学习的话题占 %,其次分别为要听话、注意安全和吃饭穿衣方面的问题;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最担心的诸多选项中,对男孩和女孩的学习关注度分别为 %和 %

为什么监护人在对儿童的期望、接受教育的态度和对儿童学习的实际关注度方面有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呢?我们在与教师、监护人、父母和村干部的访谈中找到了一些线索:一方面,监护人与父母一样对学校教育和自己的职责有着同样错误的认识和消极的态度。大多数的监护人认为其主要责任就是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至于学习那是学校应该管的事,道德教育尽管他们也可以管,但主要还是儿童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成长和生活在童的监管和学习辅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用监护人的话讲就是“不好管”;再加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大多是一男一女,父母家长“对他们

1都看得比较金贵”,这也使得监护人在对儿童的管教和督促上有所顾忌。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使监护人转而将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儿童的生活、健康和安全上,而对儿童教育上的问题有所顾忌和回避,以便在其父母回来时能毫发无损将孩子交还,自己也“好交差”。这正如一位监护人(爷爷)在访谈中提到:“如果他(留守儿童)爸妈因为他不听话打他,可能没事但如果我们做爷爷奶奶的也打他,他可能会有想法。他会想我们又不是他爸爸妈妈,不该打他,会反感。其实我们都上年纪了,也不能过分担心孙儿孙女。也总有个顾忌,不能给他们留下个坏印象。”这在对监护人所自认为比较难处理的事项调查中也得到了应证:监护人认为其感觉较为难以处理的首要问题分别是成绩不好、孩子严重受伤、不听话以及受到人身伤害等,由此可见,监护人对儿童教育的错误认识以及其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矛盾心理,使得监护人不太积极地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对于亲戚类型的监护人而言更是如此—尽管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最为朴素的理解。

(三)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使其难承担起教育辅导的责任

除前述因素外,虽然调查数据表明%)的监护人会较常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但与我们与父母、教师、儿童、干部和其他监护人的访谈中所获的信息有根本性的不同,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的监护人除了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外,对其学习的辅导几乎是力不从心:监护人中高达80%以上的为祖父母,接受过完整初等教育的凤毛麟角且精力和体力有限,又要忙于家中田间事务,几乎不可能对儿童进行辅导,尤其是心理上的关怀和辅导。这一点在我们与祖父母型的监护人的访谈中得到了证实,而且还发现他们所理解的教育和心理关怀就是平时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教育,如要听话、要尊敬长辈、不要打架等等。

(四)监护人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的困惑

虽然有前文所描述的种种问题,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道德和伦理方面--还是作出过尝试和努力,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讲道理、体罚等。但这往往起不了什么作用,一方面,儿童的眼界和思想比监护人要开阔和活跃,监护人往往并不能说服儿童,反而“还被他们(儿童)顶得无话可说;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隔代或者非直系血缘关系所造成的心理隔阂及儿童成长时期的逆反心理作用,体罚往往并不起作用,甚至还会引起儿童更强的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形下,监护人就感到不知所措,毫无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保证儿童在生活、健康和安全方面不出大的问题,而在教育方面有所退缩。监护人中的父母和亲戚由于与留守的父母有很大的共同之处,因此这里对监护人的讨论主要是针对隔代监护的高龄祖父母而言。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儿童感觉亲情缺失,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变化出现时由于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关心和指导,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惊慌和不安。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年以上的占33%,二年以上的占25%,三年以上的居多数,占42%;26.7%的父母半年以上才能回一次家,80%的父母靠电话来维系与孩子的联系,但一周内能与孩子联系一次的父母还不到1/3,76.7%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难以应对亲情关系的断裂和隔膜,15.7%的留守儿童感觉对父母陌生,认为与父母联系不联系无所谓;,40%的留守儿童胆小怕事,循规蹈矩,20%的留守儿童内心压抑,渴望监护人的理解和沟通。老人们这样陈述:“娃自她妈走了以后,一放学就守在电话旁,眼泪汪汪地等电话,问也不言语,真是把我害苦了。”

2、教育不够,许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良

在调查中,教师、代理家长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质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难以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在学习上也不能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老人与孩子的代沟较深,难以沟通交流。父母在家时是勤学苦读,善于钻研,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父母赴外地务工后,由爷爷奶奶照料,他开始变得生活懒散,疏于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二是学校和家庭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品德和学习的发展。由于农村学校教师普遍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委托监护人取得联系和沟通。同时,委托监护人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差,有的委托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是谁。调查中发现,6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成绩非常优秀者较少。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调查显示,留守儿童 中,成绩优秀的占6%左右,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在89%以上。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承担了较多的农活、家务活,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孩子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3、监护不力,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所以他们中有一部分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还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受到意外伤害的事

3件时有发生,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4、生活贫困,许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从各地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居住地离县城近的较少,居住在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较多,而他们的家庭多数比较贫困。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很少有新鲜蔬菜水果,基本上是有啥吃啥。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监护人不懂得营养搭配,大多数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 一些学校老师认为,部分留守儿童在听课时出现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等现象。

第16篇: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2009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作者 燕亮亮

系别 机械与动力工程系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班级 机设二班

学号 0916101019

成绩

指导教师

2011年 08 月 22 日

广饶县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情况调查报告燕亮亮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增多,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解我县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生存状况、权益保护、身心健康等问题,帮助她们改善生存状况和维护合法权益,近日,广饶县妇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走访等形式,对我县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关键字:留守儿童 妇女

一、基本情况

1、留守妇女基本情况:

广饶县有留守妇女436人,其中:

年龄:18-24岁的77人,占17.7%;25-49岁的325人,占74.5%;50-59岁的34人,占7.8%。

学历:初中及以下的369人,占84.6%;高中及以上的67人,占15.4%。

收入来源:有收入来源的407人,占93.3%;无收入来源的29人,占6.7%。

留守妇女中属于农业生产型的302人,占69.3%;非农业生产型的102人,占23.4%;家庭主妇型的32人,占7.3%。留守妇女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其余的到企业打工或从事个体经营。

独自抚养孩子的留守母亲人数324人,承担赡养1-2位老人的留守妇女人数230人。

2、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广饶县有留守儿童402人,其中男孩有230人,占57.2%;女孩有172人,占42.8%。其中:高中阶段留守儿童有33人,占8.2%;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有141人,占35.1%;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有140人,占34.8%;幼儿园阶段留守儿童有55人,占13.7%;未入园婴幼儿阶段留守儿童有33人,占8.2%。

高中阶段在读人数有31人;初中阶段在读人数有141人,特别贫困需要资助的有3人;小学阶段在读人数有137人,特别贫困需要资助的有5人;幼儿园阶段在读人数有55人。

3、流动妇女基本情况:

广饶县有流动妇女4567人,其中:

年龄:18-24岁的2333人,占51.1%;25-49岁的2036人,占44.6%;50-59岁的191人,占4.2%;60岁以上的7人,占0.1%。

学历:初中及以下的2563人,占56.1%;高中及以上的2004人,占43.9%。

收入来源:有收入来源的4319人,占94.6%;无收入来源的248人,占5.4%。绝大多数流动妇女从事经商、在企业打工,只有少数人因学历低无法找到称心的工作或需在家照看孩子而无收入来源。

来自地区:县外市内2708人,占59.3%;市外的1859人,占40.7%。

4、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广饶县有流动儿童925人,其中男孩有487人,占52.6%;女孩有438人,占47.4%。其中:高中阶段流动儿童有1人,占0.1%;初中阶段流动儿童有287人,占31%;小学阶段流动儿童有451人,占48.8%;幼儿园阶段流动儿童有180人,占19.5%;未入园婴幼儿阶段流动儿童有6人,占0.6%。

高中阶段在读人数有1人;初中阶段在读人数有283人;小学阶段在读人数有449人,特别贫困需要资助的有3人;幼儿园阶段在读人数有180人。

二、存在的问题

留守妇女: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表现为:劳动强度大,保健知识贫乏,身体健康受损;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存在情感、婚姻危机;精神生活空虚,生活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外出打工后,他们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表现为:缺少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心理封闭,感情脆弱,缺乏自信;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行为习惯差等。

流动妇女:流动妇女在其生存条件、劳动保障、教育培训、维权意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企业用工不规范,社会保险不到位;接受培训的比例低;日常保健意识缺乏等。

流动儿童: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后,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新环境的各种诱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与日俱增,甚至超出了父母的经济能力,部分流动儿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发生了扭曲。表现为:缺少亲情关怀,与父母沟通交流不到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确引导缺位;存在厌学、求知欲下降现象。

三、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妇联以提高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素质、维护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主要目标,以“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创建、牵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等活动为载体,促进了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健康发展。

1、抓好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培训。依托农村父母课堂,广泛组织广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收听收看家教讲座,开展了“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进一步深化家教宣传普及工作。

2、积极开展“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创建活动,在流动妇女比较集中的社区和企业中,建立“流动妇女平安之家”,为流动妇女提供学习培训、健康教育、法律帮助、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维护流动妇女的合法权益,提升流动妇女综合素质,丰富流动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流动妇女与周围居民和睦相处,为流动妇女构建和谐安稳的生活环境。同时,不断拓展“流动妇女平安之家”的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禁毒防艾”宣传、安全和卫生保健常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增强流动妇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能力,引导她们积极投身广饶建设,自觉维护社会稳定。2009年3月份,县妇联在城区办阳光社区举行了全县首个“流动妇女平安之家”揭牌仪式。目前,全县共建立流动妇女平安之家4处,真正成为流动妇女的维权之家、学习之家、活动之家和心灵沟通之家。

3、积极开展“平安流动·平安就业行动”。面向留守流动妇女开展“平安流动·平安就业行动”,当好留守流动妇女的“娘家人”,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强对留守流动妇女的培训。利用多种形式对留守流动妇女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她们的法律素质。与农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面提高留守流动妇女的技术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二是积极组织推荐留守流动妇女参加多种形式的劳务洽谈会、妇女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促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

4、积极开展“留守流动儿童维权平安行动”。结合“牵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开展“留守流动儿童维权平安行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和关爱网络,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实现“四无”:无伤害、无失学、无犯罪、无不良习惯,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实现“五有”:有监护人、有社区联系点、有心理疏导、有社会关爱、有安全保

障。进一步推广“代理妈妈”、“爱心妈妈”等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模式,优化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各项权益,促进了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5、成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图书室。在西水幼儿园成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图书室,为其捐赠图书300册,为留守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好事、办实事。

四、对做好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工作的建议

1、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动相关惠民政策向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倾斜,细化、深化、强化“信贷助推农村妇女创业行动”、“春蕾计划”、“贫困母亲救助行动”等工作,使广大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切实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

2、积极牵头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结对帮扶,做广大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指路人,全心全意为其反映问题、解决困难。

3、深入开展巾帼志愿者活动,壮大志愿者队伍,围绕农村留守流动妇女儿童面临的生产、生活、情感等主要困难打造“农村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开展“爱心妈妈”活动,为留守流动儿童送上温暖关爱。

4、指导广大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成立互助自助小组,使他们生产生活上有所帮扶,学习情感上有所凝聚,发挥自助精神,积极参与,进一步营造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关爱行动良好氛围。

证明处盖章: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年月日

第17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渐涌入大城市。由于受到户籍政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此产生。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

2015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他们的统计数字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人群的2/3。

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绝不只是一个“穷”字,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精神和心理层面出现问题。减少“留守儿童”事件的发生,对农村父母们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

留守儿童的非正常原因死亡事件,这些年来时有发生,而且都较极端,甚至迅速演变成影响极大的社会事件。比如2015年6月9日,在贵州毕节市田坎乡,4个孩子在家中服农药死亡。而在2012年,当地还曾发生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内死亡的事件。

除了非正常原因死亡,留守儿童还成了犯罪概率较高的一个人群。农村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中既有施暴者也有受害者。2015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曙光中学的留守儿童郑某被同校13名学生围殴,后因伤势过重死亡。

对于孩子而言,精神的留守其实更可怕。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精神和心理层面出现问题。云南留守儿童的小宝的负气自杀,更多提及的不是父母亲不在身边,而是父亲常常把气撒在他身上,用暴力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毕节市的4个孩子在哥哥带领下集体自杀,是孩子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内心深处产生绝望与无助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认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难以主动交流的心理障碍。调查走访中,曾问过一个四年级孩子,你们班留守儿童有什么特点吗?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不跟我们说话!”当问到“你捡到东西时如何处理?”“你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办?”“当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有关,你是否会去关?”等这些问题时,结论不容乐观。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当农村留守儿童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会针锋相对的孩子占了大多数,为43.3%;还有3成多的孩子会找人帮忙助阵;表示能宽容和解、主动消除矛盾的儿童最少,仅有2成左右。

即使是成为大学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曾有学者对200名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和300名非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做调查后发现,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相比,个性内倾更明显,比较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更易波动,易生烦恼;爱幻想,喜欢冲动任性;但与成长中父母都在身边的大学生相比却独立自强,遇事更能当机立断。

“留守”孩子最常遭遇的问题如下: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

2.3.的情绪。

4.留守孩子多数不服管教,因为长期于父母分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父母管教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孩子不听;老人想管也管不动,或者根本就更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个性; 留守孩子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因为缺失父爱母爱,他们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如果你的孩子无奈“留守”,希望父母们能做到:

1.2.争取多跟孩子见面,多抱抱他们,亲亲他们。

如果实在见不了面,就多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聊聊,问问他们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3.逢年过节回不了家,能否把孩子接到身边小聚。

减少留守儿童极端事件的发生,对农村父母们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

父母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需要学习成长的职业。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中心的同时,更需要花力气建设“农村父母学校”,通过这样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教育农村的父母们:孩子的成长,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爱,需要亲情呵护,需要温暖沟通。社会的关爱代替不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情需求;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孩子们很难健康成长。有了这些,即使寒门也会出贵子,即使父母远在外,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亲远方汇聚来的爱意;没有这些,就是把孩子留在身边,挣再多的钱,孩子也是孤独无助的,各种各样的留守儿童极端事件还会重演。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拓展种植、养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经营,兴起生态观光农业、兴办“农庄企业”,让一批农民能够在家乡进入现代农业企业就业,那么这些农民的子孙后代就不会成为“孤苦伶仃”的留守儿童,可以与仍然留在家乡就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自然就会减少一些。

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拆除城乡户籍壁垒,并且在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给予农民工在城市购房以特别鼓励、扶持优惠政策,让一批农民工在城里买得起房,其子女能在城里上得起学,那么这些农民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及其爷爷奶奶接到城里居住,从而安居乐业、融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才会更少一些。在产业布局上也应该有所调整。现在大批农民拥向东南沿海城市、

一、二线城市打工,是由于我国的工商业产业集群都集中在这些城市,而这些城市的承载量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饱和程度,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的工商业还欠发达,

三、四线城市大都尚未形成工商业产业集群,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国家在产业布局上有所调整,将一些工商业项目调整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城市和

三、四线城市落户,逐步使产业布局均衡化,这样既可以减轻大城市的承载压力,又可以使中西部城区,

三、四线城市加快发展,也能够减少这些地区的农民远离家乡拥向沿海发达城市和一线城市打工,使他们离孩子近一些,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关照方便一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长期远离留守儿童造成的一些社会问题。

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也应该兼顾农村。近些年来随着大批农民进城打工,乡村中小学也出现了大撤并,很多留守儿童不得不跟随爷爷奶奶到城镇租房居住,以便于接受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而那些在外挣钱少,父母无力到城镇租房的留守儿童很有可能会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鉴于此,基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乡村学校撤并上必须“手下留情”,别让那些特困家庭的儿童无学可上;对于一些现代高效农业兴旺起来的乡村,原来撤并了的学校应该尽快恢复,让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子孙能够再在家门口就学。

第18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姓名:杨显芹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10级生物2班 学号:2010023215 时间:2012年7月25日 ~ 8月5日 范围:水长乡的13个自然村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许多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纷纷走向打的城市去挣钱,他们被称作是“农民工”他们的孩子则是“留守儿童”。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希望每个人都重视这个问题,关心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建议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区域是水长村委的13个自然村,分别是东村、红矮脚、下村、连环村、赵家寨、百花山、社桥、周家庄、三台村、江邑坝、桥头间、李家村、张家村。被调查对象是初中阶段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

据统计,13个自然村总人口为4412人,共1052户。目前,在外务工的人口有1568人,占人口总数的35.5%。儿童总数为1986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256人,占儿童总数的12.9%。这些留守儿童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有212人,占82.8%;由兄弟姐妹监护的有31人,占12.1%;委托亲戚监护的有9人,占3.5%;无监护的有4人,占1.6%。

留守儿童的成因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生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具体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的数量现阶段还是一个在提升的过程,有更多的农村父母考再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是不可能的,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

留守儿童现状

这些留守孩子生活中缺失亲情,多数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由于父母孩子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是孩子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怀和引导。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缺不在身旁。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为“情感饥饿”而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不尊敬长辈等不良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1、情感方面的问题

对留守儿童来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情感寂寞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情感需要是最基础的需要,更何况是上初中小学的孩子呢,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父母还处于依赖阶段。由于他们家庭的不完整及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情感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基础。

2、道德行为方面问题

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隔代抚养下的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偏差。这个时期是孩子道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由于道德情感的缺乏和发展偏慢及祖辈的娇惯溺爱、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自律道德水平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3、学习行为方面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这样,孩子的父母在外也比较放心。但是,祖辈对孩子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使孩子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和“小公主”,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一不满足。而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在孩子的学业上给予帮助,且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格,对学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是无人能取代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在缺乏必要的监督和鼓励下,没有学习压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所以学习难以上进。

4、社会交往行为方面的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有的甚至从小就与父母分开,父母在孩子幼小阶段没能与孩子沟通交流,也没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交流学习玩耍,整天在家里无拘无束地玩游戏或看电视······从而与外界社会脱节,这样时间一长,有的留守儿童就出现自闭、自卑、叛逆等现象,也就无法

适应社会的生活学习工作。

5、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渴望亲情成为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在一段时间里不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引起一种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儿童或是烦恼抑郁,萎靡不振;或是过于顺从,缺乏主见;或是狂放不羁,调皮捣蛋。

留守儿童建议

留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1)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2)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5)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满足子女亲情需要,彻底铲除他们“只要给孩子 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想法。 (6)县市、各乡镇在招聘时应优先考虑当地的人,把劳动力尽量留在当地;除此之外,政府和各企业单位及人才市场等机构应该联合成立一个技术人员培训机构,培养当地发展所需的的劳动技术人员,让人们在当地工作的机会大大增加。

(7)校应该监理健全的教育制度,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如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力度,提供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的机制;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调查总结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问题直接来源于农民工就业问题,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着手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希望每位父母多为自己的子女想一想;每一位社会公民对留守儿童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参考文献】

【1】 原著,莎莉.欧茨、黛安娜.巴巴利亚,译著,黄慧镇,发展心理学 [M].台北:

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8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 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道格拉斯.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7】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 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9】 李丹,浅谈新形势下的亲子关系 [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7(2) 【10】 翟静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

第19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手帕人生上的“小儿”

一. 调查目标:具体系统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并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分析其行程的原因,使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二.调查地点:贵州省黔西南依族苗族自治州 兴义市,安龙县,堵瓦村 三.调查时间:2011年7月21日——2011年8月20日

四.调查机构:齐齐哈尔大学心翼支教团堵瓦分队留守儿童调查组 五.调查对象:堵瓦小学三,四,五,六,七 五个年纪的学生

堵瓦小学的老师,堵瓦小学的学生家长,当地的群众。 六.调查方法:①齐齐哈尔大学心翼支教团家访交流

②对堵瓦小学的老师,当地的村民进行采访

③对于相关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座谈

七.实践人员:齐齐哈尔大学心翼支教团队员:罗桂珊,于瑶,刘广平八.调查报告作者:罗桂珊,于瑶,刘广平

九.关键词:留守儿童,性格,家庭环境,影响,社会各方的态度,成因 十.主要内容: ①引入: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这边居住的大多数的都是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黎族,彝族,参杂这少数的汉族。这里封建思想比较严重,即重男轻女,家里最少的也是两个孩子,多的能达到七八个,没有男孩就会一直的生下去,知道生到男孩为止,即使家庭条件不好他们也会坚持要男孩,对于女孩有的家庭会认为女孩没有用,也不需要上很多的学。现在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小学和初中是不花钱的,家长会让孩子念到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或者嫁人,在有的就是小学都没有上完就辍学在家。有的女孩16岁就嫁人,离法定年龄还有很多年,但是他们认为这是正常的,如果女子过了20还没有嫁人那就是大龄女子了,一般不上学的女孩很少有过了20还没嫁人的。

贵州省是全国第三穷大省,由于土地缺少等原因,导致省内农民家庭收入少之又少,家里仅有的几亩田地不足以满足家庭支出和孩子上学,所以有很多的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其他城市打工养活家人,在城市里他们干最脏最累、城市人不喜欢干的活,他们靠着微薄的收入,努力的养活自己,老人和孩子。他们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微乎其微。这里的村子里很少能到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剩下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还有一部分是只有一个家长在家,照顾好几个孩子和老人,还要干农活和家务,以至于这里超过三四岁的孩子都会干些家务和农活。放牛、割草、做饭、去田里放水等等。他们身上的衣服是哥哥姐姐们穿小的衣服,没有换洗的衣服,一件衣服有时穿的不能再脏的时候就晚上洗,第二天在穿着未干透的衣服去上学,所以我们在这一个月里,有的孩子我们都没有看见他换过衣服。这些本应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变成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②概念:留守儿童,百度全科上定义的是:留守儿童(children left at home pay the price of migration) 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③目前留守儿童的情况:

这些留守儿童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中的一个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亲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所以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里发展上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打架斗殴。

在这有一个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五年级的一个小男生曾经偷了家里卖猪的1000元钱,跑到县里花了个精光然后回家。由于年龄小,缺乏父母的引导,以至于犯了错误。

这里的留守儿童被我们大致分为三类: 一 隔代抚养 二 亲属寄养 三 单亲抚养 ④介绍调研地点:

洒雨镇堵瓦小学位于贵州省黔西南苗族自治区兴义市,安龙县,洒雨镇西北方向5.6公里处,坐落于堵瓦村马家湾组,是典型的苗族聚居地;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占地2888平方米,幽静而绿茵的校园,是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学校现有教师10人,其中代课人员4人;小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一级教师5人;班级7个(含学前班),学生365人,其中留守儿童约占四分之一。学校秉承“和谐、创新、诚信、感恩”的校训,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绿化、美化、净化、硬化和书香溢校的现代化规范小学而努力!交通以摩托车为主,除了四年级有60多人,其他一个班级有三四十人。 ⑤支教目的:我们一个月多的支教调研生活,主要是通过支教给他们带去新鲜的知识和科学文化,与当地的小学生进行深层的沟通,一遍 ⑥调研方法的融入:

第20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广西钦州市大直镇 调查时间:2011年1月27日 调查目的:

留守儿童的现状如何?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在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调查计划:

1.进行采访,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交谈,对某些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进行采访,就有关问题做详细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2.整理资料,对采访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

目前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超过4390万人。其中,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大直镇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镇,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大直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大直县部分中、小学和部分乡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发现一岁半以上的儿童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等困难和问题。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留守儿童的现状

(1) 监护人。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缺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隔代监护人,即是老人。绝大部分留守儿童与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时,这些老人需要照顾几个儿女的留守孩子,为了照顾方便,孩子们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住,或者在那里吃晚饭后再回到自己家里独居。

(2)被监护的基本方式。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被监护方式。第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第二种是上辈监护,监护人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夫,干爹、干妈。但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但这类监护者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

(3)就学情况。留守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由于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的自理能力较差,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4)父母远距离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大直镇劳动力的输出,多为外省远距离务工。许多父母为了节省开支,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远距离的打工也不利于孩子放假去看父母。因而更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之家的“心灵沟通陌生化”。 2.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原因

从大直现今的情况来看,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根源。

(1) 从大直镇的社会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的矛盾,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失衡,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家庭不能充分给予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因而学校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困惑和问题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二这些教育内容对留守儿童又是十分必要的。

3.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安全问题和越轨现象严重

未成年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因而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二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此外,由于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留守儿童轻生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通过调查还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督,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是很好。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还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很难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2)学习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佳

据调查,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帮助和指导。再加之,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留守儿童中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只有极少的留守儿童表现较为优秀。 (3)亲情严重缺失,心理发展异常

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是留守儿童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亲情的严重缺失,当这些留守儿童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这在心理上多出现自卑封闭,缺少自信,性格内向和自暴自弃等问题,很容易在心理和性格上走上极端。有的留守儿童内心敏感,由于自尊心过强而易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诸如上述这些都属于由于“亲情饥渴”严重而带来的典型心理症状。 (4)缺少父爱母爱,留守儿童志向模糊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常常身处两地,父母往往为了弥补孩子而给予他们较多的经济支付,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减少留守儿童缺少父爱母爱的痛苦,反而会在孩子心理上逐渐形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这将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

4.有关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1)应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父母应尽可能的和孩子在一起,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注意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

(2)学校工作方面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着手做好以下工作: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②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沟通提供方便。例如:开通校内“亲情热线”,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③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亲子活动等。 (3)社会和政府工作方面

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应: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格局;②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教育权益。从而使长期外出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③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④大力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直接源自农民工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关注和协调合作。共同构筑爱的港湾,真心去呵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爱的港湾里扬帆远航,茁壮成长!

儿童调查报告
《儿童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