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徐悲鸿简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31 09:02: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徐悲鸿

徐悲鸿

徐悲鸿 :(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父习画。年甫弱冠,东渡日本,翌年赴法,师事达仰,继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1年游学德,1927年归国,任中大艺术教授。1933年在巴黎画展,法政府选购十二幅,辟专室陈列。旋赴欧,在德、意及苏联举行画展。抗战后,屡在国内广州、长沙以及香港、印度、星洲等各地为救济祖国难民,举办画展。历任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善于传神。著名油画《我后》、《田横五百士》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等,最为所重。画马为世所称,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1952年病中,曾将自己一生创作和全部珍藏,捐献国家。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粹,培育不了少优秀人才。。1953年卒于北京。年仅五十九岁,就其寓所改建徐悲鸿纪念馆。其代表作《奔马图》,最为人所喜爱。间作花鸟及猫,亦别具风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吕动》、《初伦杰作》、《悲

鸿素描集》、《悲鸿油画集》、《悲鸿彩墨画集》等行世。

推荐第2篇:徐悲鸿

徐悲鸿,你是对中国美术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绘画大师。

你出身贫寒,却成绩斐然;你悄然离去,却把永恒的思念留给了中国画坛。你一生坚韧不拔的奋斗经历注定你必将成为一颗闪耀的明星。你走了,也许忙碌的世界不会因你而停止转动,也许蔚蓝的星球不会因你而黯然失色,但我们却一直在盼望——盼望你归来!盼望你继续用神奇的画笔画出享誉全球的作品。看,你无与伦比的高超画技已成为世人崇尚的典范

潘汉年,你刚正坚毅,是为革命事业宁死不屈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身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冀文化总同盟”的党组书记,你不平凡的正气决定了你不平凡的一生。令人遗憾的是你在1955年因“内奸”问题被逮捕判刑,最后含冤病逝。值得庆幸的是1982年中共中央亲自为您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尽管你的命运如此坎坷不幸,可是你为实现新中国兢兢业业地奋斗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你是我们宜兴人的骄傲。

看,你的凛然正气已被共和国的史册所记载。

尹瘦石,你是一位深具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书画艺术家。

你有高风亮节。凭你的书画才能,若用来实行金钱买卖,那么名利财富将是唾手可得。可你没有那么做,因为你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党的文艺事业,死后把自己毕生创作的代表作及收藏的历代书画、艺术珍品无偿地捐献给了家乡。毛主席为你的画展题过字,周恩来热忱地帮助过你;你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用自己的画笔鼓舞了一批又一批抗敌斗争中的战士们。

看,你的才华,你的品德已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老去的灵魂。

朱邦芬,你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世界级物理学家。

当我们遥望星空,会发现有一颗小行星闪耀着物理的光芒,那就是朱邦芬星;当我们远眺大地,会发现有一位大师,使物理学在21世纪仍焕发着不朽的青春,那就是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朱邦芬。你投身于所爱的物理事业,确立了被国际赞誉的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理论——“黄朱模型”;你赤子心诚、热爱祖国;你严谨求实、追求真理;你提携后进,为中国物理学的再次崛起鞠躬尽瘁。

看,你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的杰出表现,已成为我们宜兴人的光荣和骄傲。

你们,不论是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还是普通的宜兴人,都以卓越的精神描绘了这方热土,抒写了不朽的历史篇章。面对你们,我仿佛面对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你们的高风亮节,你们的卓越成就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远去,你们是滋润我们新一代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永远渗透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言行。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要像你们一样,长大后为家乡、为国家作贡献,这也是我们怀念你们的一种方式。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17年到1927年,徐悲鸿在欧洲留学,主要是在巴黎画院和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那时有个外国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的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材。”这一下可把徐悲鸿给激怒了。他用炯炯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富有的洋学生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天才,谁是蠢才!”徐悲鸿学习美术,正是为祖国服务,为中华民族争光。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年,第一次作人体油画,就受到 法国艺术家弗拉蒙先生的好评。接着,在数次竞赛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 画《远闻》、《怅望》、《箫声》、《琴课》等,由于把人物性格刻画得出神入化,在巴黎 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曾向徐悲鸿进行挑衅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 是中国人的对手。

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顾名思义是有八匹骏马.这八匹骏马虽然都在奔跑,但形态却各有不同,各有各风采:有的昂首扬尾,随着马蹄声\" 滴答,滴答\"地往前奔跑;有的低着头,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去;有的还随着步伐轻快地向前奔跑......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遇到困难,只会勇敢前进,不会胆怯而后退!

呵,那八匹马在我眼里好象活了:白色的那匹马,它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目光,它凝视着前方,憧憬着未来,它迈着坚定的脚步向前奔去,它昂起头嘶叫着,那马蹄声和嘶叫声混为一体,简直就是雄浑的交响乐!它迈着稳当而又坚定的脚步向前奔去,风驰电挚,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正在稳步,腾空飞速前进!我被这八匹马镇住了,征服了,我惊叹,我赞叹!美哉!壮哉!这八匹马代表了遇到困难不惧怕,勇敢向前的精神,更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推荐第3篇:徐悲鸿

7.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做到会读学写,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

3.能用上书后第三题中的词语说出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4.(提高)能讲一个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初解“励志”。

1.课前欣赏一组奔马图。这些著名的奔马图的作者就是——徐悲鸿(板书)。 2.读一读徐悲鸿的介绍,了解这位画家。

3.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板书课题:励志的“励”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厉,右边是——力,“励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猜猜看。 纠正:“励志”并不是“立下志向”,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 “励”的意思就是“激发”,“励志”就是——读!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徐悲鸿奋发志气,集中精力去——学画的故事。

4.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学完课文,你对“励志”这个词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或者说,你记住了哪个难写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出示,指名说)

着重指导:倦(左窄右宽,右边撇捺要舒展,右下方写法要注意);绩,绘,都是绞丝旁,左高右低,右部穿插到左边的下方。

学生练写。

2.读准生字词:绘画

嫉妒

激怒

认识

疲倦

陈列

临摹

租借

购买

优异

成绩 省下钱 承认

这些词语有的是生字词,有的容易读错,谁来读一读的?指名读。 纠正:嫉妒、临摹、省下钱、承认的读音。

抽查词语的读音。一起读,做到正确、清晰、响亮。 3.把生字词送进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请看自学要求:

(1)放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流畅——同桌轮流读,一字不错,很流利,为优;有两处错误为良;错误在三处以上没有成绩。

(2)默读课文,并依照下面三个层次给课文划分段落:

一( )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

二( ) 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

三(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

5.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并作出评价;划分段落;交流分段:1——

3、4——

6、7——8。

三、学习1——3段,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出“励志学画”的原因。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接下来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能概括地讲出故事的内容。我们首先尝试着概括1——3自然段的内容。

2.要想正确地概括故事的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一起

读!嫉妒

(1) 什么是“嫉妒”?联系课文

1、2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2) 指名交流(因为别人比自己强而心怀怨恨)。 (3) 这是字典里的解释,再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我们可以从哪些词句中读出“嫉妒”?(出示第2自然段)

自读、交流,相机点红:很不礼貌、冲着、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就是„„也! 练着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嫉妒之情。指名读。激励:再练练,你还能读得更好的! (4)引读:听了他的话,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课文对这个外国学生的语言和徐悲鸿的想法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你能不能从这个外国学生的语言揣摩出他的神态?从徐悲鸿的想法,想象出他的表情?请尝试着在课文的空白处,根据老师的提示来写一写: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

,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

徐悲鸿被激怒了。他

。但是他知道,„„!

学生写。练习朗读。指名朗读:读出那名外国学生的“嫉妒”和无礼,读出徐悲鸿的愤怒。教师相机点评:你听,„„,这就是“嫉妒”的表现啊!„„,说明徐悲鸿是被“激怒”了。

根据自己听到的,各自修改所写内容,并再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刚才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嫉妒”和“激怒”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具体化,现在提高一些要求了,请你用上:嫉妒、很不礼貌、激怒这几个词,概括地说一说课文1——3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徐悲鸿向达仰学画,引起了外国学生的嫉妒,他很不礼貌的对徐悲鸿说,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决心用事实来改变这位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认识。

归纳:概括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一件事情的重点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来,使人明白清楚。

每个人再去练着概括地说一说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起说:1——3段写的是——所以徐悲鸿要——励志学画。

四、作业:

1.抄写词语2遍,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2.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讲给同学或家长听,并请他打上等第。 3.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有眼不识泰山”、“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5、6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徐悲鸿的努力。并体会第6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3.完成补充习题的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

二、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尝试着概括了课文1——3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先来比一比,大家都掌握得怎么样了。现在,请你用上:嫉妒、很不礼貌、激怒这几个词,概括地说一说课文1——3自然段的内容。

各自练说,指名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概括地讲出故事的内容。(学习目标)

三、研读课文

4、

5、6段,感悟语言。

1.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必须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句话的意思。 指名说。归纳:做事只要舍得下功夫,最终会获得成功的。

2.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是怎样下功夫的?请默读课文

5、6自然段,然后分别用一个词简要地概括一下。

指名说,板书:潜心临摹

生活清苦

课文从这两个方面反映了徐悲鸿所花的“功夫”。齐读—— 3.徐悲鸿为学画所花的“功夫”,课文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请看自学提示: (1)快速浏览4——6自然段,想一想第4自然段和

5、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2)默读

5、6自然段,思考:你能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徐悲鸿的刻苦努力?请圈出这些词语,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1)第4自然段和

5、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总分;先概括后具体)齐读总写的这一段: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是把徐悲鸿比作了——骏马。为什么这么打比方呢?读了这两段话你就知道了。

(2)出示第5段:你从哪些关键词中读出了徐悲鸿的刻苦努力?(点红:“每逢„„就„„”、“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 ①请读好这一句,齐读:每逢„„就„„

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说一说这句话所表现的内容:

放暑假了,同学们„„徐悲鸿„„ 圣诞节到了,同学们„„徐悲鸿„„

再读这一句,相信你能读的更好!谁来读?齐读。

②引读:他画呀,画呀,„„这个词(红色)在句子中反复使用了。如果我把他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呢?读一读,想一想。

是呀,他画呀,画呀,他站在画架前,双眼——?他左手握着画架,右手——?常常一画就是——。这就是——潜心临摹。齐读这一句:他画呀,画呀„„ 就这样,(读):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现在你觉得徐悲鸿和骏马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呢?再次齐读这一句,共同赞美徐悲鸿。

③再看第6自然段,读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内心?(点红两个“只”) 这样的生活,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清苦。让我们读出他生活的清苦。齐读第6段。 就这样,(读):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四、理解句子,练习概括。

1.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

7、8自然段)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说说“有

眼不识泰山”的意思。(长着眼睛辨识不出泰山,形容浅陋无知)

2.学完课文4——8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语,来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奋发努力

不知疲倦

勇往直前

潜心临摹

优异成绩

震惊

承认 各自练说,指名说。

3.总结:在这些词语中,外国学生——嫉妒徐悲鸿,徐悲鸿被——激怒了,决心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是故事的——起因;徐悲鸿——奋发努力,不知疲倦,勇往直前,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外国人震惊,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故事的——结果。把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就可以把一件事概括得清楚明白。下面请大家完整地、概括地说一说这件事。各自练习,指名说。 4.学完课文,现在你理解课题中“励志”的意思了吗?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来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相机板书:

奋发努力

不知疲倦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这些都是——励志! 记住这些词语和句子,把徐悲鸿的精神刻在心中。

再读课题,记住这个故事,也记住中国人只有通过努力证实自己的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成为不被人轻视的民族!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奋发努力

不知疲倦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

推荐第4篇:综述 徐悲鸿

浅谈徐悲鸿的生平

摘要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徐悲鸿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作品表现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愿望。他在素描、中国画和油画技法上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一个继往开来的先导,并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徐悲鸿坚持写实、坚持描写生活的主张,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在和各种形式主义的斗争中,他基本上能坚持正确的立场。他在绘画理论上发表的不少精辟的见解,也是祖国画论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技法;艺术实践;崇高;悲天悯人

一、徐悲鸿的传略

清光绪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诞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岂亭桥镇一个江南水乡的么清寒人家。其父徐达章是一位自学起家的画师,无师承也无拘束,热心于描绘真实的人物和乡间的山水,自谓“闲来写幅丹青卖,不用人间造孽钱”(徐达章印语);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给幼年的徐悲鸿以深刻的影响。徐悲鸿六岁随父读书,九岁在父亲的督导下学画,十三岁始随父辗转于乡里卖画,开始踏上了作画人生的旅途。

1912年,徐悲鸿独自赴上海卖画,并欲学习西画而未能实现。因父病重,不得已回到家乡,在家乡的三处学校担任图画教师,以负担全家的生活。不久,父亲以及他新婚的妻子相继去世,其人生旅途益加艰难。1915年,二度进上海谋生,却处处碰壁。在此期间,他得到留学日本的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及油画家周湘等人的帮助和指点;又得到康有为先生的教诲,康氏“卑薄四王,推崇宋法,务精深华妙”的艺术观点也影响了他日后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他在上海亦会在法国天主教主办的震旦大学学习法语,以便赴法国留学。其间,他与蒋碧微的邂逅和爱情的萌芽为其困顿的生活点燃了新的火花,并于1917年偕蒋碧微悄然离开上海,搭上了开往日本东京的海伦。他们于当年回国,并由此转赴北京。次年,结识了蔡元培先生和鲁迅先生,应蔡元培邀请担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从此进入了生在萌动的新文化运动的世道潮流。

1919年,徐悲鸿留学法国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3月,他偕蒋碧微启程,5月14日抵达巴黎,初入徐梁画院学素描,继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入弗拉芒格画室。闲暇课余,他就到各大博物馆去临习名家油画,并比较研究其画风,尤其提香、利贝拉、库尔贝等人的油画最令其倾心。

1920年,徐悲鸿小游瑞士又返回巴黎,识柯洛的门生达仰,于是每星期日又入达仰画室求教,因而画艺日进。此时,他已由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弗拉芒格的素描班升入油画班。油画材料的昂贵迫使他在两人共用一人留学经费的窘况下继续不断厌缩生活的开支,少餐忘食的结果,致使其罹患肠痉挛,但他仍坚持作画。就在这一年,在国内出版的《绘学杂志》第一期(1920年6月)上海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提出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等主张。

1921年夏,国内中断了留学生经费。为生计,徐悲鸿转赴德国,从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深造。在此,他接触了杜勒、霍尔班、曼哲而等大师的原作,临摹过林布兰的作品,眼界又为之大开。在这段拮据的生活中,徐悲鸿仍不忘购置美术典籍,观赏歌剧,反自以为是平身最得意的快乐时光。

两年后,徐悲鸿回到巴黎继续就学,在达仰的指导下,油画和素描人体渐臻精致。1923年,这位东方靴子的油画《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展,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虽获得了荣誉,但学费时断,不得已半工半读,艺术上的欢快就这样时时伴随着疾病的折磨和穷愁,故时时有“兴穷相终始”之叹,也时时有“困而知之”的感悟及艺术上的突破。1925年他转道新加坡回国。但他又很快返回欧洲,相继赴比利时、瑞士、意大利考察,研究鲁本斯和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艺术,并从事新的创作。1927年,徐悲鸿九件作品再次入选法国国家美展,这位游欧八年的东方学子展示了他的成绩和掌握了西画技巧的才能。是年4月,他带着满腹西学,返回了日夜思念的母土。

1928年,这回国的第一年,就使徐悲鸿忙碌不堪。1月,与田汉、欧阳予倩组办南国社,担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2月,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往返于沪宁之间兼事两校教学,并开始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的创作。不久辞去南国艺术学院教职,移居南京。10月,应聘出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致力于教学改革,并聘齐白石为教授。齐白石会曾赠画于徐,题画诗中有云“江南顷胆独徐君”。

三十年代初,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同时也是创作油画和国画,且都是巨幅的大构作品。他以游历写生的作画方式,以引进西方画和改革画的胆识,为当时的中国画坛开拓了一条新道路。

1933年1月,他自筹经费,够国内名家佳作,偕蒋碧微二度赴欧,创办中国近代绘画展览。此行,历时一年八个月,展出七次,国外成立了四处中国近代美术专室,为弘扬中华民族之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4年他游欧归来,相继创作了《漓江春雨》、《鸡鸣寺道中》等名作1939年至1942年间,他又相继在新加坡、印度、槟榔屿、吉隆坡怡宝等地举办画展,卖画所得近十万美元全部捐献,以救助苦难的同胞。就在这祖国生死存亡的为难岁月中,他于蒋碧微之间的关系,终在分居七年之后,以离婚收场。

1940年,徐悲鸿在印度度过了难忘的一年。他于世界著名诗人泰戈尔多次画像,经泰戈尔的介绍也为生雄甘地作速写像,并于印度大吉岭完成了构思已久的巨作《愚公移山》,讴歌了我国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不畏艰难的卓绝精神。

1943年,忧愤悲伤中的徐悲鸿在生活上由来新的转机。新成立的中国美术学院招收的图画管理员廖静文来到徐悲鸿身边,成为他以后半生志同道合的伴侣,也成为他画笔下新的人物描绘形象。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第二年,兴奋不已的徐悲鸿偕廖静文乘舟东下回到南京,转道上海赴北平,就任北平艺专校长,并被推为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在艺专教学的这段时间,他主张五年制国画专业学生应接受两年素面训练,以期建立新中国;终于在传统文化氛围甚浓的北平艺坛,打开了一条新路,并和他的友人、学生以一起努力,形成了画坛上的徐悲鸿学派。

1949年之后,他曾到山东体验生活,并准备再创作《当代愚公》,可惜疾病再次向他袭来,脑溢血迫使他数月卧床不起。1953年春,他病体略有好转,便又提笔挥写奔马,为学生讲课。9月23日,他从早到晚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担任执行主席,不幸脑溢血复发,26日凌晨逝世于北京医院,享年仅五十八岁。其家属根据徐悲鸿的遗愿,将他千余件的作品和大量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均珍藏于徐悲鸿纪念馆中。

二、徐悲鸿的作品分析

《田横五百士》此画是徐悲鸿留学欧洲回国后的第一件油画巨作,也是平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幅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取决于《史记》有关记载。汉高祖统一中国后,田横依然终于齐国,偕战友五百人困守于一个孤岛。汉高祖深恐他们再聚集谋反,遂招降,并许愿封侯,如不从招,则全部消减。田横为保存这五百人的性命,带部下二人赴京城,在离城三十里时自刎,嘱部下以其头见汉皇。高祖嘉其忠烈为之厚葬,葬时,田横带去的两个人亦自杀于田横墓穴。后来这些人听说田横自杀,便一起蹈海身亡。司马迁深为他们这种高节、义气及誓死不屈的精神而感叹,并言“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徐悲鸿有感于现实中人毫无田横的气节,也因司马迁的感慨而感动,遂构思、创作此画,两年有余,完成了这件作品。

《田横五百士》的画面整个调子是凝重沉闷的,因为画家给田横的长袍施以暗红色,遂使整个情调由悲咽转为壮烈。测光,使人物有着强烈的明暗,而强化了整体的力感。刚刚从欧洲游学归来的徐悲鸿,不仅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启示,通过历史故事表达对现实社会的讽刺,也调动了他所学到的油画技法、写实传神的技巧,塑造了数十位神情各异的人物,又统一于这悲剧的共同气氛之中,向国人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在现在应有的创作态度,也展示了一个中国人把握西方艺术语言的潜在能力。

1930年,徐悲鸿完成《田横五百士》之后,又开始构思另一幅油画巨作《徯我后》。此画故事据《尚书》所载,阐述商朝末年,在纣王暴虐统治下的人民盼望能有英明的仁君来将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得以苏息安定,而发出“徯予后,后来其苏”的呼声。这当然也是那个时候多灾多难的中国人的愿望。画家深深的体察到了人民的这种心声,借古喻今,乃萌生此画的构想

他几度变易草图,最后选定以一位老师老农引颈翘望苍天的动作行为中心情节,引发出男女老幼十位人与之相呼应的动势和情绪。他们不懂像画面所描绘的那样在大旱之年盼望有一场甘雨来湿润干涸的田地,也盼望有一位明君能把他们从苦难的境遇中解救出来。画家继续运用了《田横五百士》那种较强的明暗对比和粗狂的笔触,塑造了悲苦饥饿的农民的形象,而且更直接以几位裸体人物骨瘦如柴的情状,进一步加深表现出灾难对于人的摧残的悲剧。几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和怀抱着两个待哺幼子的母亲在画面上的突出表现,不但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同时也将画家悲天悯人的那种精神感染力透露无遗。他还注意刻画了一株衰败的枯柳,一头不得在水中游戏的水牛,用宽大的笔触、厚重的色块描绘了人们脚下干裂的土地,以点彩般的手法表现那片似阴无雨的天空,将悲难的百姓置于一个与画面主题相统一的环境之中。整个画面的色调灰冷深沉,几乎没有一点暖红的色彩,悲剧气氛的笼罩甚浓。而作者愈是强化这种悲剧气氛,也便愈强化了“徯我后”的主旨。

徐悲鸿时常以自己的亲人为模特儿,与其作肖像,或加一点生活情节,构成一件很有趣的作品,留学法国期间,他几度以陪伴在其侧的妻子蒋碧微为描绘对象,1926年的作品《箫声》便是其中之一。 此间,徐悲鸿的油画写实技巧已有相当的进步。自谓“是几丙寅,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箫声》亦是这一年的得意之作。他将画中人安排为侧向,从而使吹箫的动作得到了生动的表现。画家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以为青年女子柔润的肌肤和明亮的眼睛,注意刻画了执萧的双手优美的姿势,在侧逆光的情境下冷暖关系的变化和巧妙运用,仿佛能令人感触到吹箫人血液的流动。衣服和背景,则用较大的笔触和简练的笔法来表现,衣褶和树干流露出中国画的笔意,使全画更富有东方情调。画中人惆怅的情绪,背景上如同江南水乡般的景致—一株秋柳,两只翔鸥,再加上黄昏色调的天空,使全画笼罩在淡淡的思乡哀愁中,传达出箫声里哀婉的情感。

三、徐悲鸿的绘画思想

徐悲鸿以素描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现实主义的实践,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古典文人绘画的造型方向,为现代写实绘画的兴起铺设了技术、技巧和观察方法的桥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画论史方面深有研究的陈传席教授在《中国绘画理论史·后记》中指出:“中国画的理论固然多,然使中国画产生巨大改观的只有五次。其一是顾恺之的‘传神论’,其二是宗炳的山水画论,其三是苏轼为中心的宋代文人画论,其四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其五是徐悲鸿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他认为,“六法论”的地位也许更高,但并未对中国画产生质的改观,而“传神论”使中国画进入自觉境界,改变了汉代以前绘画只取大势而向深刻精微发展;宗炳把山水和“道”联系起来,决定了中国画的精神特质;苏轼及宋代文人画论,使中国画由画家为主变而为文人写意画为主;董其昌南北分宗强化平淡反对刚硬使中国画走向阴柔乃至萎靡;徐悲鸿“素描为基础论”改变了以临写古人基本上勾线平涂的形式,决定了中国画的生命和形体,其影响之大是不可否认的。在大家所熟知的水墨画马中,徐悲鸿用准确的解剖结构,用顶逆光照和明暗光影效果表达,将传统水墨画与素描画法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笔墨语言。徐悲鸿用线画马,准确捕捉形体的转折结构,笔气贯通,自然洒脱,既有对传统的“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之笔墨,无不始于而终于此”的手法的继承,又在有限的画面上使物象具备透视、立体和质感。他把西画的写实手法融于中国国画的技巧之中,把西方的素描因素引入中国画,把西画细节描绘和色块的运用融于中国画,把西方的光线运用和画面的色彩表现用于中国,正是因为它遵循“拿来主义”,准确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相融和对接,使他的国画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独树一帜。

四、小结

徐悲鸿在他五十八年的生涯中,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由于他的出身贫穷,是她从少年时起,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憎恨,而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他铮铮的傲骨,对反动统治者的威胁利诱从不动摇;他又又诚挚的感情,对于广大群众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寄以深切的光坏。他常常以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他的一生,是一个正直的艺术家的光明磊落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范曾.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2] 廖静文.徐悲鸿一生(插图珍藏版)[M].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1.[3] 王震 著.徐悲鸿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1 [4] 杨先让著.徐悲鸿[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5] 杨作清.王震著.徐悲鸿在南洋[M].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 [6] 郑理 著.徐悲鸿的故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7]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徐悲鸿绘.徐悲鸿彩墨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 [8] 黄宗贤.大忧患时代中的建构——论徐悲鸿“新国画”体系的确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 [9] 呼喜江.徐悲鸿国画审美艺术略论[J].社科纵横.1996(06) [10] 冯法祀.徐悲鸿艺术思想和教育体系初探[J].美术研究.1995(03)

推荐第5篇:徐悲鸿刘海粟

徐悲鸿和刘海粟从哪些方面奠定了现代中国绘画教育的基础 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徐悲鸿和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学、奠定、基础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他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

徐悲鸿留学欧洲,接受严谨的学院派绘画训练,学院教育使他熟练掌握了写实的技巧与方法,坚定了他对“写实主义”的信仰。在倡导现实主义艺术思想时,他极力推行写实手法方面,在他看来“美术教育是第一位的工作,创作活动则居第二位。”他把西方艺术学院制度完整的引入中国,建立了较正规、系统的教学体制,而且身体力行的推行素描训练和艺术要以写实方法表现生活的教学主张。

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他创作的国画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油画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质感。尤其是刘海粟晚年的作品,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色彩强烈,突破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这正表现了他所坚持“融合中西以创新”,“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从创新中得到美的统一”。

刘海粟的绘画注重个性发挥,无论国画或油画都充分展示他特有的性格。他的作品是由自然、生活所激发,真切而实在的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白,体现了时代、民族特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刘海粟特别强调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主观意识,突出艺术家的个性。

徐悲鸿对中西方的审美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形成了自己的中国艺术改良理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徐悲鸿旅法前后对中西融合问题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提倡对民族艺术加以取舍、改良。徐悲鸿将艺术与社会的变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认为倡导新艺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必要手段。在徐悲鸿看来,古老单一的中国绘画技法不足以承载几千年的中国艺术精神,不足以表现缤纷的世间万物之美。这成为他决心以西方的绘画语言来丰富、完善中国陈旧艺术语言的主要动机。正是这种动机促使徐悲鸿确立了现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

三、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刘海粟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现代绘画美学体系,其精髓就是情感、个性和主观表现说。刘海粟的观点洒脱,对艺术的抒发强调创新,从

统摄艺术史趋势入手,敏锐把握美术发展的时代脉搏。刘海粟的美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徐悲鸿的功绩并不只在于引入了写实手法,而是集中体现在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想,徐悲鸿的代表性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主题,表现善的道德观念,寄寓进步的政治含义。他的作品富有情感,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倾注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把写实主义手法与现实主义精神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使自己的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

徐悲鸿和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们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他们在美术史上的贡献,使我们从他积极进取和实践创新精神中重新找到创作的动力,我们不会忘记他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成就和为祖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杰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推荐第6篇:徐悲鸿小传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物小传的相关知识。

2.了解徐悲鸿的一生,感受徐悲鸿先生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民族责任感。

3.学习本文写作方面的特点。

过程 导入

徐悲鸿是中外知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画的马是活灵活马,跃然纸上。连苏联元帅布琼尼都被徐悲鸿所画“奔马”惊呆了,曾发疯似地向徐大师求画。可见他画马的名气之大,影响之深。本文是徐悲鸿的夫人执笔的传记。她运用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采用既写事迹,又加评析的写法,线索分明,重点突出,使徐悲鸿的形象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全文共有8 段。这8 段文字是以徐悲鸿出生为起点、终年为止点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你能概括一下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吗?

第1段写徐悲鸿出生、求学、工作、创作情况。 第2 段主要写徐悲鸿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拉拢。

第3 段写抗战时期徐悲鸿在重庆等地的创作、社会活动及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情况。 第4 段写解放战争时期徐悲鸿在北平的工作与斗争情况及对和平解放北平的贡献。 第5段写徐悲鸿在解放以后工作的辛劳与患病。

第6段写徐悲鸿逝世前后的情况和周总理对他的评价。

第7 段写徐悲鸿的遗作、藏书“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全部献给国家。 第8 段写永远的遗憾。

分析

1.根据第一段的内容简单叙述徐悲鸿的求学、工作情况。

解析:徐悲鸿出生在太湖之西,自幼随父学画。13 岁时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传统的绘画技巧,并开始摸索创造自己的风格。17岁的徐悲鸿便挑起了全家七口人的生活重担。1917 年5 月,他到了日本,接触了丰富多彩的日本美术,开始了第一次对世界美术的探索。同年12月,徐悲鸿来到北京,开始在中国艺坛显露头角。后又赴法国留学,拜名家为师,在此期间创作的许多作品获得好评。1933到1934年,出国举办画展使中国绘画在欧洲产生巨大的影响。 2.徐悲鸿的自书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

解析:表明了他坚定不渝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性格。应该说,此时的徐悲鸿形象已经是光彩照人了。

3.徐悲鸿的绘画创作是与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国画《巴人汲水》、《贫妇》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巨幅国画《愚公移山》表达了他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而他在《文艺界对时局进言》 上签字的坚决态度― “人在曹,心在汉,我签的名,我负责到底”,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4.在学者名流座谈会上,“他第一个站起来发言”,表明了什么? 解析:表明徐悲鸿希望和平,希望北平早日和平解放的迫切愿望。

5.文中哪里能够体现,周总理对徐悲鸿“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评价? 解析:徐悲鸿在画室里挂了一副自书的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以反抗国民党特务的仇视,表明了他坚定不渝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性格,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啊! “他带病去山东导沐整沂工程工地体验生活„ „ 突患脑溢血,半身瘫痪,但他仍扶病为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挥写奔腾的骏马,寄往前线,鼓舞士气”,最后积劳成疾,充分体现了他鞠躬尽瘁的优秀品质,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啊!

6.本文最后一段运用了记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有何好处? 在记叙了徐悲鸿病中慨叹之后写到“他的遗憾将永远悲伤地留在我们心里。” 这既是对徐悲鸿的话的评论,也是对后人的鞭策。由于该句是全文结尾的句子,因而收到了“结句如撞钟”的良好效果。

7.课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一)按历史时期分段介绍事迹。

(二)点面结合,有血有肉。

(三)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

练习

1.请根据提示,列出徐悲鸿大师一生的重要材料。家庭方面

1912年父亲病重,17岁的徐悲鸿便挑起了全家7口人的生活重担。 求学方面

1919年赴法公费留学,考人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有《远闻》、《琴课》等油画问世。 工作方面

1927年8月自巴黎归国后,创作《田横五百士》。1931年后,用两年时间,创作巨幅油画《徯我后》。同时,创作巨幅国画《九方皋》。1938年,赴南洋举行画展,将卖画收人救济祖国难民。 斗争方面

画室里挂了一副自书的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以反抗国民党特务的仇视。 在傅作义召开的学者名流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请傅将军把北平交还给人民。 逝世前的情况

带病去山东导沐整沂工程工地体验生活,突患脑溢血,半身瘫痪,仍扶病为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挥写骏马。

根据生前愿望,其作品1200 多件,购藏的历代书画作品及美术书籍、图片、碑帖等,全部献给国家。

2.在第一段中重点介绍了他的三幅画,你能说说这三幅画的意义吗?

文中重点介绍了他的三幅作品: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 歌颂了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巨幅油画《徯我后》象征着人民渴望得到解放的心情;巨幅国画《九方皋》抒写在旧中国人才被压抑的积郁。

从这三幅画的取材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徐悲鸿先生崇高的民族责任感,这三幅画的创作是他高尚品质与伟大人格的具体表现。

3.这篇文章在内容和语言方面体现出传记的哪些特点? 内容方面

① 记载了人物生平的主要事迹:时间上是从徐悲鸿出生到逝世的58 年。内容包括家庭、求学、工作与斗争等多方面的情况。

② 实事求是,做到真实、准确,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每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有明确的交代。必要时,还使用了数字加以说明。行文中还多次提及了某些实物,这些实物都有目击者,所以此类材料的使用更加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语言方面

本传记所用语言大多简明扼要。十分复杂的内容,往往用一个句子就囊括无遗。整篇传记并未做过多的修饰,语言朴实无华,让事实本身说话,因而体现了“平实”的语言特点。

有关“小传”的知识

1.小传就是介绍某人基本情况和主要经历,并对他在某一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或影响做概括介绍的文字。

2.传记、简历和小传的区别?

传记或传略是记录某人整个生平事迹的文字,有比较详尽的,也有比较概括的。如名人传记、名人传略等。

简历是简单介绍某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历的文字,它要求全面而简单。如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在某单位任某一项职务或工作等,文字平均而概括,常用于填写档案和应聘材料。 而小传,则在全面概括的基础上,侧重对某一段经历、某方面取得的成绩或影响做概括介绍,文字有详有略,一般用在人物介绍、作者介绍中。

推荐第7篇:美术家徐悲鸿

美术家——徐悲鸿 *

Xu Beihong徐悲鸿(1895~1953年)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生平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1953年9月26日病逝于北京。其父徐达章系当地知名画师,善画人物、山水和写意花卉,兼善书法、篆刻及诗文。徐悲鸿幼从家学,9岁开始学画。17岁在宜兴女子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师。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课余苦修素描。暑期应聘到明智大学作画,与康有为、王国维等结识。翌年5月,赴日本学习美术,与蒋碧微结婚,年底回国,应聘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北京期间他经常到故宫欣赏和研究古代绘画,非常崇尚唐宋画风,从中汲取营养。1919年3月,携蒋碧微赴法国留学,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校长为师,同时入C.柯罗的学生的画室受教。留学期间曾赴德国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并临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吕东、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1927年春回国,受田汉之邀出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教学与创作中,提倡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1929年9月,由蔡元培推荐,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提倡中国画的革新,反对保守主义,曾亲自拜访并聘请画家齐白石出任该院教授。193O年完成油画《田橫五百士》(见彩图《田橫五百士》(中国现代) ),翌年完成中国画《九方皋》,1933年完成油画《徯我后》,开中国历史画一代新风。1933年1月至1934年8月,受欧洲诸国之邀,先后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蜚声国际画坛,回国后继续倡导现实主义美术,向国內介绍俄国巡回展览画派,并投身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1936年冬到桂林作画,并开始创办美术馆,先后创作了《晨曲》《逆风》《壮烈之回忆》《风雨鸡鸣》《漓江春雨》等国画作品。1937年春赴长沙、广州、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O月回到重庆中央大学继续任教。同年创作了国画《巴人贫妇》《巴人汲水》等。1938年底再次到香港举办个人画展,然后赴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宣传抗日救亡,并将所卖全部画款捐献给祖国以救济难民。1940年春应印度诗人和画家R.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先后在圣蒂尼克坦*转自《百科全书》

和加尔各答两地举办画展,将所筹画款全部捐寄祖国。随后赴大吉岭,创作国画《愚公移山》。194O年底再次赴新加坡,翌年在马来亚的吉隆坡、槟榔屿、怡保3市举办筹赈画展,将所得巨额收入全部捐献祖国。1941年底回国后,在昆明举办劳军画展,以卖画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1942年夏回到重庆中央大学继续从事教学与创作,并着手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年底到桂林,聘廖静文为图书管理员。1943年春末在重庆举办画展,展出历年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的代表作及素描作品。1945年2月,在郭沫若起草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的进言》上签名。8月,与蒋碧微离婚,不久与廖静文结婚。1946年8月到北平,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加入进步美术家组织的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并担任该会名誉会长。1949年3月,受邀请作为新中国的代表前往布拉格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后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裸体少年》

《徯我后》(部分)

绘画创作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000余件,其他作品散见于台湾、香港、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件油画精品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4个时期:①旅欧时期(1919~1927年)。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现代主义诸流派正风靡巴黎,但他遵循导师赠言“勿慕时尚,毋甘小就”,悉心研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名作,刻苦锤炼绘画技巧。1924年前后,对绘画规律进一步融会贯通,臻于成熟,1926年进入第一个创作高峰,自认此年“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这个时期的油画创作主要有:《老妇》《持棍老人》《抚描》《自画像》《萧声》《黄震之像》以及《男人体》《女人体》等习作。他留下的近千幅素描,也大部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②盛期(1928~1936年)。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极丰,形成了明确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有《田橫五百士》(1928~193O年)《九方皋》(1931年)《徯我后》(1930~1933年)等。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代表着他一生的主要创作道路。例如《徯我后》,取自《诗经》的“徯我后,后来其苏”之句,意指百姓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画面描绘农村苦旱,一群男女老少在田里仰天而望,期待着甘霖。此画所作年代,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中华民族濒于危亡之际,曲折地表现了画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在中国画创作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多且成就高,画的较多的是马、牛、狮、雀等,造型精练,生动传神。著名的作品有《马》《日长如小年》《群牛》《新生命活跃起来》《颟顸》《逆风》《晨曲》等。①抗战时期(1937~1945年)。这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创作了《风雨鸡鸣》(1937年)、《漓江春雨》(1937年)、《巴人汲水》(1937年)、《群马》(1940年)、《愚公移山》(1940年)、《泰戈尔像》(1940年)、《奔马》(1941年)《灵鹫》(1941年)、《群狮》(1943年)、《山鬼》(1943年)等著名作品。这一时期,也是画家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高度成熟的时期。“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徐悲鸿“遥看群息动,伫工待奔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画跃起的雄狮、长征的奔马、威武的灵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起觉醒的热切期望。他的中国画世作《愚公移山》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从悲天悯人到人定胜天,这是徐悲鸿艺术思想

的一次升华。画家为创作这幅画准备了多年,画了许多精确的人物素描稿,并曾考虑过用油画或壁画的形式表现。该画在构图和笔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又融汇了素描的造型准确,以前无古人的独创形式表现了主题。①后期(1946~1953年)。这一时期,徐悲鸿在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上继续坚持“师法造化,寻求真理”的艺术主张。他从解放区的美术创作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勇于接受革命真理,深入人民生活,表现战斗英雄 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人物,为自己开拓了崭新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油画《战斗英雄》《海军战士》《骑兵英雄邰喜德像》,中国画《奔马》《双鹊》,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画稿)《劳动模范》《鲁迅与瞿秋白》(画稿)等。

《风雨鸡鸣》

《奔马》

美术主张 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他第一篇论述中国画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张,提倡写实,反对抄袭,并提出“改之方法:学习、物质(绘画工具)、破除派别。”1929年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确倡导现实主义,反对P.塞尚、H.马蒂斯等人的艺术,又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1932年著《画范·序》,提出“新七法”:①位置得宜,②比例准确,③黑白分明,④动作或姿态天然,⑤轻重和谐,⑥性格毕现,⑦传神阿堵。并指出:“苟有以艺立身之士,吾唯以诚意请彼追寻造化,人固不足师也。”1942年发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论及艺术的美与艺术家的修养:“夫人之追求真理,广博知识,此不必艺术家为然也。唯艺术家为必需如此,故古今中外高贵之艺术家,或穷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别有会心,便产杰作”,“艺术家应更求广博之知识,以美备其本业,高尚其志趣与澄清其品格”。1947年先后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申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模仿古人,指出:“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的精神”,“若此时再不振奋,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艺术必亡。”徐悲鸿继承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师法造化”的优良传统,又强调了艺术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见出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是他对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贡献。

美术教育 徐悲鸿一生致力美术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明确的、完整的美术教育主张。他强调师造化,重视绘画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倡科学。他所采取的办学体制是学年制、年级制、学分制和画室制的结合体,要求学生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深厚、文化修养丰富。在教学法上,他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主动的创造精神,全面发展。徐悲鸿对待学生诲人不倦 爱才如渴,亲自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美术家,如吴作人、艾中信、韦启美、侯一民、李天祥、靳尚谊、詹建俊等。他所建立起来的美术教育体系,在中国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有强大的力量。

参考书目

艾中信:《徐悲鸿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李松:《徐悲鸿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5年。

推荐第8篇:徐悲鸿读后感

徐悲鸿读后感

徐悲鸿以惊人的天赋考进巴黎美术学院,拜入著名画家达仰门下。因外国学生一句讥笑贬低自言,徐悲鸿从此潜心于绘画业,励志攻研美术。历尽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刻苦生活。经历了三年的磨砺、艰难,徐悲鸿成功了!他用惊人且无可否认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不是弱者!中国也有地位,不是不堪一击的东亚病夫!不是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的败者!

徐悲鸿的事迹,让中国人重新找回了一点信心。想想以前,中国被欺负时,人们复国振国的决心多么坚决!就像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一堵牢不可破的城墙。可现在呢?社会太平了,国人们那股复国事的决心已经逐步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奢侈、享受……社会上,随处可见用蓝的身影:迪厅、舞厅、酒吧客满为患;而图书馆、培训室却十室九空……看到这些情景,难道人们心中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现在,成材似乎已经不是人们所渴求的了。拿个实际的来说吧!就说小学,面对老师的谆谆教诲,还有一天的课程安排,学生们并不是没有意见。在校园里,那些“好学生”们希望的也只不过是下课铃快点打响、考试快点考完而已。问一问,他们难道不怕光阴逝去不再回吗?答曰:反正我家有的是钱,交学费上学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大不了再花点钱去补习。呵,真是轻松明了,这种心理难道是现代人应该有的吗?看看有这种心理的人,长大之后到底有了什么“伟大”的成就吧:当上强盗,建立恶势力集团,杀人越货,抢劫银行,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类不足为奇。胆子小又没文化的,干上了小偷这行……——这些,是光荣的职业吗?可惜现在的人们,就是缺了徐悲鸿那种奋发向上、马不停蹄的精神。想想刻苦努力的徐悲鸿,再想想一味享受的我们。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只有有恒心、肯努力,没有难得倒你的事情。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愿下苦功,不怕挫折,中国人必定可以重拾从前的信心!

2.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遇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偶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 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遥不能及的。

徐悲鸿挫折中奋起

徐悲鸿回到了故乡,送走了第一个没有父亲的忧郁的除夕。镇上的一位民间医生用深厚的同情慰勉了他,并赠他一笔小款。于是,徐悲鸿再一次来到上海,但仍找不到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富商黄震之看到徐悲鸿的作品,十分赞赏他的天才和同情他的遭遇,慷慨的为他提供住宿。但不久,黄震之不幸破产产,徐悲鸿又无所依靠。当时著名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开设审美书馆,徐悲鸿便画了一幅马寄去,大受赞赏。回信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并请徐悲鸿再画4幅仕女图。这时,徐悲鸿身上只剩下5个铜版,而4幅仕女图要一星期才能画完。徐悲鸿仅能每天以一个铜版买一团糍饭充饥。第六天和第七天便整日不食。当他终于挟着4幅仕女图送往审美馆时,街上正下着大雪,而高氏兄弟不在,徐悲鸿只好将画交给看门人收下,因饥饿难忍,不得不脱下身上单薄的衣服去当掉。

徐悲鸿在创作

严寒渐渐消退时,徐悲鸿看到震旦大学的招生广告,去报名投考,被录取了。然而入学须交的学费,他只好腼颜去向一位并非富有的同乡阮翟光告贷,阮翟光热情地接待和帮助了他。于是徐悲鸿入学了,除攻读法文外,仍继续作画。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哈同花园附设的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的画像,便根据古书叙述,画了一幅仓颉像应征,想得到一点稿酬,解决生活困难。几天后,明智大学派车来接他,盛赞他的作品,并请他去教授学术。徐悲鸿说明自己尚在求学,须待学期结束。

------------------

暑假来临时,徐悲鸿携带画具,去到明智大学。当时明智大学经常 邀请一些学者名流讲学。徐悲鸿因此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人。康有为发现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和亡妻以及朋友们画了像,并将自己的全部收藏供徐悲鸿尽情观览。徐悲鸿在康有为的指导下,遍临石碑,书艺得以精进,品味高深,逐渐形成了他那雄奇而潇洒的个人风格。

徐悲鸿拿到明智大学给的笔稿酬,决定去日本研究美术。1917年5月,徐悲鸿抵东京,整天寻觅藏画的处所观览。感到日本一此画家已不囿于陈法,渐渐脱去积习,能仔细观察和描绘大自然,达到精深美妙的境界,这使徐悲鸿更坚定了融会中外技法的意愿。他在日本还结以著名艺术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许多中中国古代碑帖和日本绘画精品。中村不折还托徐悲鸿将《广艺舟双辑》的日文本带给康有为。

------------------

1917年12月,徐悲鸿来到北京,开始以他那生气勃勃、富有民族风格的绘画在中国地坛显露头角,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他在故宫看到大量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从中汲取广丰富的营养。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很活跃,《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传播了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鸿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站住了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成为中国画家中最坚决的革新者。他在北京大学的《绘学杂志》第一期上以《中国画改良论》为题,对中国画中的保守势力进行猛烈的抨击,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奶化。独中国画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认为中国画颓败的原因是:\"曰守旧,曰惟失其学术独立之地位。\"他慨叹写道:\"要之以视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实为奇耻大辱。\"在如何进行革新的问题上,他明确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采入者融之。\"由于博增湘和蔡无培的帮助,徐悲鸿终于获得去法国留学的公费。1919年3月徐悲鸿怀着向西人学习科学和民主,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的决心,从上海乘船启程赴法,开始了他艺术生涯中转折性的阶段 。------------------

徐悲鸿到达巴黎后,先在各大博物馆仔细观摹西方艺术的精华及比较他们与东方艺术的不同之处,数月绝笔不画。然后,人徐梁画院研习素描。随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每次竞试,都名列前茅。课余,便到卢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研究各派的异同和名家的造诣。临摹普吕洞、德拉九洛瓦、委拉斯盖兹、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1920年冬,法国人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认识法国国家画会的领袖达仰·布佛莱,该画会反对陈腐守旧法国艺术家协会,主张在吸收各派之长的基础上创新,他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从此,徐悲鸿每星期大都去达仰面空聆所达仰的教导和参加该派艺术家们的茶会,尤其人与情难尔的交谈中,深受教益。达仰勉励徐悲鸿说:\"学美术是很苦的事,不要赵慕浮夸,不要甘于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鸿精绘素描,并养成默写的习惯。

1921年4月法国国家美展开幕,徐悲鸿从早至晚仔细观摹,走出会场时,才发现外面下着人雪,而他整人未进餐,又缺少御寒的人衣,顿时感到饥寒交迫,腹痛如绞。从此患上严重的肠痉挛症。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现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写着:\"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推荐第9篇:《徐悲鸿》读书笔记

自从读了《徐悲鸿》这本书,我一直被徐悲鸿的精神感动着。

在这本书中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徐悲鸿画马。这个故事讲徐悲鸿是我国一个杰出的画家,他非常爱画马。有一次,他去养马的马夫家画马。画马时他十分注意观察马的动作、形态、性格和身体各个部位的结构,画出了一匹马。马夫看了之后,连连称赞徐悲鸿的马很生动、很形象,就像真的一样。徐悲鸿却说:“哪里,哪里,我画得还不算太好呢!”徐悲鸿谦虚、好学,为了熟悉、掌握马的各种姿态,他画下了数以千计的素描、速写,所以他画起马来才会如此得心应手,画得如同活马一般。

徐悲鸿画马的故事给了我很大触动,为什么我就不能像他那样学画呢?一天,我在家无事可干,就找来一些杂草,捣蚂蚁洞,想把蚂蚁引出来看看。不一会儿,一群蚂蚁从洞里爬出来,“呀!”有一只小蚂蚁爬到一片草叶子上。小蚂蚁黑黑的,头上有一对细细的触角,米粒一般大小的身体,身体下面长着六只又黑又细又短的小腿。当我看得正起劲的时候,妈妈过来了,她问:“女儿,在干什么?”我说:“我在学徐悲鸿一样观察蚂蚁呢!”妈妈笑了笑,说:“那你观察后,可要画一幅蚂蚁图哟。”我连连点头答应。我赶紧回屋找来了张纸,把观察到的蚂蚁的样子画了下来。妈妈看了说:“你观察得很仔细,画得很逼真。”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

我知道自己画蚂蚁只是一时兴致所至,与徐悲鸿画马的长期坚持与不懈努力是无法相比的。我一定要将徐悲鸿勤奋、坚持的精神牢记心中,不断地鞭策自己好好学习,刻苦钻研。我还要将《徐悲鸿》这本书介绍给我的同学和朋友,让更多的人认识徐悲鸿,学习徐悲鸿。

推荐第10篇:7.徐悲鸿

7.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嫉妒、陈列、临摹、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等词句的意思。

2.抓题眼设疑问,以“励志”为切入点,理清文脉,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第二部分的构段方式,初步感受总分写法以及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对比呼应的记叙手法(反衬)的好处。

4.抓住重点词句,精心创设情境,感文悟情,体会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可贵精神,并能以徐悲鸿为榜样,刻苦学习,为国争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资料补充。

四、教学时间: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快到中秋节了,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出示奔马图)同学们,你们喜欢吗?这幅画画的好吗?好在哪里?(六匹马动作神态各不相同,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回首长嘶)这六匹马个个栩栩如生,是来自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之手。板书:徐悲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中国画家徐悲鸿。

2.出示图片。(徐悲鸿简介) 学生自由读。

补充课题板书:励志学画

(1) 同学们谁能谈一谈对励志的理解? (2) 指名说。 励是激励。志是志向。励志的意思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3.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板书:为什么?怎样?结果?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对词语认读理解情况。(1) 出示词语。(分组出示) 出示第一组生字词。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错误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绘画 ① 学生认读生字词。 ② 指名读生字词。(同位读、分组读等)

③交流生字结构,指导左右结构生字“倦 错 误”左窄右宽的写作方法 ④学生在书上描红。 师生评价。 (2)出示第二组多音字。

看重(zhòng)重(chóng)新

冲(chòng)着

指名认读多音字。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内容。 (2) 指名说。

4.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么描写徐悲鸿学画的原因、经过、结果的相关小节。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励志原因(1-3)

徐悲鸿是我国届西湖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19年春天,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是什么原因让他励志学画的? 1.出示课件。(必须用事实„„真正的中国人。) (1) 齐读这句话。

这是谁说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 指名说。

出示课件(一天„„也成不了才)

自由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成不了”

2.这些外国学生太傲慢了,太看不起人了,外国学生为什么如此嚣张呢?出示课件(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甚至在中国,有些租界还立下过这样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中国人到处受人欺压。) 3.再来齐读这句话,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4.外国学生不但嘲笑了徐悲鸿,而且还侮辱了所有的中国人。同学们,你们也是中国人,如果此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1)指名说。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武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为了证明外国人的无知与偏见,徐悲鸿立下了志向(出示课件)(必须用事实„„中国人)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徐悲鸿的决心。

5.小组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有骨气的中国人、勤奋刻苦努力的中国人。)

(二)励志经过。过渡:徐悲鸿立下决心,让外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是怎样励志学画的?自由度4-6小节,找出表现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语句。 1.指名说。 2.出示课件。(他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勇往直前) (1) 你从这句话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体现了徐悲鸿的刻苦精神。 3.你还从哪些语句看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指名说。 出示课件(每逢节假日„„提高。)

(1) 齐读这句话,谈谈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语体会出来的? (每逢

就说明他放弃了一切休息的时间,画呀画常常说明他画的时间长画的很多。)

(2) 练习说话。用每逢----就----说一句话。 3.你还从哪些语句看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 指名说。(出示课件)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绘画用品。 (1) 指名读这小节,思考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2)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徐悲鸿生活十分清苦? (3) 出示课件:徐悲鸿只租了()--------绘画用品

(4) 指名填词,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生活十分清苦)

从住的吃的两方面来描写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这种先总写,在分写的写作方法叫先总后分。

(三)励志结果。过渡:徐悲鸿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经过一番刻苦努力,其结果如何?

1.指名读7-8小节,用笔标出体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的语句。2.指名说。(轰动了整个画界)

3.文中还出现了一句谚语,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1) 齐读这句话,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 指名说。功夫:本领 负:对不起

有心人:有某志愿,肯动脑筋的人。人们只要勤奋,认真的对待所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3)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谚语。出示课件。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 学生自由读谚语。

过渡:徐悲鸿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震惊了整个世界,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后,有什么反应? 4.指名读第8小节。

(1) 指名读外国学生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 指名说。(震惊、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 (2) 谈谈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

过渡:有眼不识泰山是一个成语,它出自水浒传。谁还知道出自水浒传的成语吗?

5.出示成语。

逼上梁山 人困马乏

一箭之遥 天诛地灭 飞檐走壁 腥风血雨 学生自由读。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过渡: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的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 1.自由的朗读全文,体会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课下了解中外名人励志勤奋学习,刻苦研究的故事。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外国学生

为什么

很不礼貌

怎样

奋发努力

生活清苦 鞠躬

结果

优异

轰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今天上午我讲了第七课《徐悲鸿励志学画》,初读课题时我问同学们励志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通过字典结合课题释疑。

刚开始讲课我先让同学们其读了课文,并留下了三个问题,1.徐悲鸿励的为什么立志?2.他是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志向的,3,结果又是在吗样?同学们度完课文后我便让他们回答第一个问题,有的说徐悲鸿立下的志是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有的说要做个不让外国人小瞧的人,还有的说要为中国人争气,最后在我的指导下用了书中的原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从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个问题找出来后我有让同学们返回到了课文的地二自然段,为的是找出徐悲鸿励志的原因,,同学们找的很对,但我自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有点杂乱,没有一定的顺序,紧接着有学课文的第二部分,首先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边读边思考徐悲鸿是怎样实现自己的志向的,同学们都说的很对,并且也找到了关键词语“更加奋发,勇往直前,每逢常常,一整天,”通过这些词语为下文做了铺垫,除此之外第二大段海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构段方式的教学,刚开始我问同学们这段是什么结构,他们一脸茫然,后来我们有一起把课文读了一遍分别概括段意,这样同学们才概括出了总分关系,紧接着就是第三自部分,功夫不负有心人,优异,轰动,鞠了一躬,很有才能,有眼不识泰山,通过这些词语看出来他的成功也体会出来徐悲鸿刻苦勤奋,努力上进,学习这一自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读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其中,从而体会徐悲鸿的刻苦以及体会外国学生的话语。讲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吧外国学生的话重复读了一遍,通过外国学生前后两句话的对比,明白了徐悲鸿通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成功。课文讲完之后,我又问了同学们在上课之前遗留下的问题,这次同学们会回答的很对也很好,从中我看出了孩子们把这节课的内容掌握了

不足之处:虽然这节课的主题比较明确但还时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一点就是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再一点就是读课文的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优更好。

第11篇: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励志学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徐悲鸿励志学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学画时,立志为中国人争气而勤奋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课文紧扣题目,叙事清楚明白。首先全文围绕课题,围绕中心,逐层写来,井然有序。其次过渡自然,衔接紧凑。再次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及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立志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 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挂图,相关课外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通过观察徐悲鸿的《奔马图》,自己学懂有关内容读懂故事中的人物。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立志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徐悲鸿的画,让学生了解他的成就。2.说说你对徐悲鸿有那些了解? 简介徐悲鸿

3.板书课题,并解题。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2.相机出示重点、难读词语,强调教学。成绩 优异 鞠躬 疲倦 激怒 勇往直前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逐段练读,把句子读通顺。然后四人小组集体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

4.引导学生逐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强调: “看重”的“重”读“zhong”,“重新”的“重”读“chong”,“冲着”的“冲”读“chong”。

句子: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5.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情况。

提示:你学会了那些词?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还有那些词不懂?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⑵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⑶结果怎样? 2.练习分段。 根据问题讨论分段。 3.小结/article/ 第一段:(1—3)写徐悲鸿立志成材,为中国人争气。 第二段:(4—6)写徐悲鸿励志勤学苦练。

第三段:(7—8)写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多音字组词 重 冲

3.在括号里划去不恰当的字。再接再(厉 励)

第12篇:徐悲鸿鉴赏教案

【课题】徐悲鸿作品鉴赏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

【授课老师】美教一零六班 吕策

学号:20104941055 【指导老师】 蓝学会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并感受徐悲鸿绘画的主要特点及作品,初步了解徐悲鸿的绘画与过去画家的主要区别。 (2) 能力目标:通过徐悲鸿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开阔眼界,提高欣赏和尖山艺术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徐悲鸿对绘画的热爱与追求,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美术教育的贡献,激发学生们的绘画和兴趣并弘扬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徐悲鸿的艺术人生和为什么要推丛“素面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徐悲鸿作品有什么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徐悲鸿艺术人生和作品的理解,怎么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情和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类型】:艺术欣赏课 【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给同学们展示一幅马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位画家是以画马文明于世的吗? 徐悲鸿 展开

一、介绍徐悲鸿与他的艺术人生

1、简单介绍徐悲鸿一生的成就与贡献,让学生对徐悲鸿激起兴趣。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2、播放视频讲解徐悲鸿艺术人生。

视频内容讲说到徐悲鸿是因什么学绘画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在他学画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然后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下来,后来是怎么成为画家的一段经历。

二、经过对徐悲鸿生活年代的一些理解带领学生一起来欣赏徐悲鸿的国画作品

1、《奔马图》

讲解:在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2、《愚公移山图》

愚公移山图局部图

徐悲鸿在处理这个画作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和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三、思考 讨论

提问:同学们,你们欣赏完徐悲鸿画家的一些国画的作品后有什么感想吗?画家徐悲鸿的国画与以往的一些国画家画的国画有什么区别?

从中转入:徐悲鸿提倡“素面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介绍到徐悲鸿的素描与油画。

四、再对徐悲鸿的素描与油画作品进行赏析

1、《田横五百士》

《田横五百士》局部

徐悲鸿在创作这副杰作时,任务相当艰苦,画面上的每个人物都有模特儿,他先画了精确的素描稿,然后画到画布上。作品1928年开始创作,1930年完成。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划了不屈的激情。田横面容肃穆地拱手向岛上的壮士们告别,在那双炯炯的眼睛里没有凄惋、悲伤,而是闪着凝重、坚毅、自信的光芒。壮士中有人沉默,有人忧伤,也有人表示愤怒和反对他离去,那个瘸了腿的人正在急急向前,好像要阻止田横去雒阳,整鞍待发的马站在一旁,不安地扭动着头颈,浓重的白云沉郁地低垂着。整个画面呈现了强烈的悲剧气氛,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

五、对徐悲鸿的素描、油画风格和绘画理念进行归纳总结

徐悲鸿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六、课堂回顾

课堂就要结束了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位画家?他擅长画什么?他的绘画用什么风格?他提倡以什么为基础学习绘画?

七、

结束课堂

第13篇:徐悲鸿赠马

徐悲鸿赠马

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大师徐悲鸿在重庆江北盘溪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活动,有不少传闻甚广的有趣故事,但都不及他画猫赠马这两件小事能鲜明地反映他的个性和人品。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

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

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不久田汉来访,悲鸿将此画给他看,田汉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诗云: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也就在这个期间,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迫使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迁来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学校。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不见有能出版和销售进步书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玉成这件好事。当时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顺应民心,办一个正风出版社,但苦于缺乏开办经费。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凤城镇实验小学五年级9班五年级:许涵宏

第14篇:徐悲鸿作品欣赏

徐悲鸿作品欣赏

徐悲鸿

(1895.7—1953.9)。 男,汉族,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亲徐达章读书学画。十三岁时家乡遭水灾,随父流浪江湖卖画为生,绘画以“神州少年”题款。1915年去上海,谋事不遂返回乡里。第二年又去上海,以典当度日,后投画上海审美馆馆长高剑文、高奇峰兄弟,得以出版销售。同年考入震旦大学法文系。后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画像,投画中选,因之结识康有为、王国维诸人,得机会包览金石书画名作,开始尝试结合西洋画的明暗透视表现中国画的空间体积,创作大量的国画作品。1917年去日本,倾囊购画,半年后回上海,后去北京,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由罗瘿公、蔡元培推荐去法国留学,考入法国高等美术学校,以校长弗拉孟为师,结识名画家达仰,得益良多。1923年所作油画入选法国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得好评。1925起创作日趋成熟,有油画《萧声》、《蜜月》、《原闻》、《怅望》、《抚猫人家》等相继完成,优以《萧声》、《远闻》为人称颂。1927年去瑞士,意大利,在欧期间观摹了大批古今绘画名作和雕塑艺术珍品,视野大开。1927年4月回国任田汉筹办的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不久又任中央大学教授,教学之余创作完成具幅油画《田横五百士》。1929年由蔡元培推荐,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大力提倡国画革新,反对因袭守旧。后因聘齐白石为教授遭人攻讦,辞职回南京,又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933年完成具幅油画《徯我后》,并先后去法国、意大利、苏联等国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去比利时、德国举办个人画展。1934年秋回国。1935年去广西写生,创作了《风雨思君子》、《晨曲》、《古柏》等中国画。1937年后仍任教于中央大学,在重庆创作了《负篑巴妇》、《巴人汲水》、《自写》等中国画。1940年春应泰戈尔之邀去印度讲学,为泰戈尔、甘地画像,并举办个人画展。后赴印度大吉岭,创作有中国画《愚公移山》《喜马拉雅山》等,油画《喜马拉雅山的晨雾》。1940年底去新加坡日夜作画,第二年在吉隆坡、槟榔屿等城市举办筹赈画展。1942年夏抵重庆,先后在贵阳、重庆、成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在国内外举办多次画展之所得全部赈济国难灾民。1946年任北平艺术学校校长,并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1949年去布拉格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国画创作坚持师法造化的写实传统,吸取外来的艺术技巧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能融会中西、贯通古今,达到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浓厚的民族特色的高度结合。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山水、人物、鸟兽、花卉无不落笔有神,刻划尽致。尤擅画马,所画奔马,意蕴深刻,神形兼备,称誉海内外。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数十年,重人爱才,奖掖后生 ,帮助同人,当代有成就的艺术家出其门下或受其指导者甚多,一生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奔马图

1941年,纸本水墨

130×76厘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2、愚公移山图

1940年,纸本设色

1.43×4.24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3、田横五百士

1930年

布面油画

197×349cm

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慨,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4、牛

立轴 设色纸本

辛未(1931年)

钤印:悲鸿

题识:芳草得来且自饱,更须向计慰平生。乙黎贤兄雅教。辛未春悲鸿。

乙黎即钱昌照先生。钱昌照生于1899年,父亲钱荃琛,兴办实业,母亲为清代名臣龚自珍的后代。钱先生自英国留学归来,即在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及资源委员会任要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5、梅花

立轴 设色纸本

壬申(1932年)作

钤印:东海王孙

题识:春如短梦初离影,人在东风正倚栏。壬申春尽写奉性元夫人雅赏。悲鸿。

性元夫人乃钱昌照先生的夫人。

6、春之歌

立轴 设色纸本

乙亥(1935年)作

钤印:悲

题识:春之歌。大千道兄教正。乙亥悲鸿。

徐悲鸿画马名闻天下,他的马之所以能在上千年来无数画马的作品中凸现出来,主要是他成功地将西画的技法和精神溶入了国画中,注重比例、造型准确,以形传神。牛也是徐悲鸿特别钟爱的题材,他所画的牛犹如他的马一样意韵生动、神气十足。此图中体形庞大的牛,与小巧灵动的儿童,以及泛着新绿的垂柳,构成了充满希望的春之歌。

7、落花人独立

立轴 设色绢本

1944年作

钤印:徐、悲鸿

题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卅三年元日悲鸿磐溪斋中。

徐悲鸿的人物画最能体现其\"惟妙惟肖\"的艺术主张。无论是在讲究素描结构,光线明暗的肖像中,还是在纯以传统笔墨线条造型的人物画中,徐悲鸿都追求惟肖及神似。此幅仕女图,既以细笔线描的传统工艺方法为主,又颇具现代感和时代气息,别有一番意韵。

8、松

立轴 设色纸本

钤印:悲鸿

题识:虬枝历与雷霆斗,士脉微枝春气醒,一代淫威谁敢赭,天荒地变独青青。寿石工集散原老人句。汉仑先生雅教。悲鸿。

9、草书四言对联

立轴 水墨纸本

钤印:悲鸿

题识:永松仁弟嘱,悲鸿。

10、狮吼

1922年

素描

42×62.5厘米

11、箫声

1926年

布面油画

80×39厘米

12、睡

1926年

布面油画

40×51厘米

13、陈散原像

1929年

布面油画

60×73厘米

14、九方皋

1931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9×351厘米

15、傒我后

1933年

布面油画

230×318厘米

16、桂林风景

1934年

布面油画 56×7

417、黄山

1935年

布面油画

67×81厘米

18、雪

1936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1×78厘米

19、逆风

1936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1×83厘米

20、巴人汲水

1937年

纸本设色 国画

294×63厘米

21、漓江春雨

纸本设色 国画

74×114厘米

22、巴之贫妇

1937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2×63厘米

23、风雨鸡鸣

1937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2×76厘米

24、月夜

1937年

布面油画

90×97厘米

25、女人像

1938年

布面油画

132×107厘米

26、牛浴

1938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0×75厘米

27、负伤之狮

1938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0×109厘米

28、大树双马

1938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1×77厘米

29、印度牛

1929年

布面油画

66×68厘米

30、群奔

1939年

纸本设色 国画

95×181厘米

31、少妇像

1940年

布面油画

82×54厘米

32、泰戈尔像

1940年

纸本设色 国画

51×50厘米

33、喜玛拉雅山

1940年

纸本水墨 国画

34×52厘米

34、群马

1940年

纸本水墨 国画

110×122厘米

35、木棉

1940年

纸本设色 国画

96×45厘米

36、喜玛拉雅山之晨

1940年

布面油画

95×59厘米

37、喜玛拉雅山之林

1940年

布面油画

58×68厘米

38、鹅闹

1942年

纸本设色 国画

92×61厘米

39、庭院

1942年

布面油画

64×78厘米

40、月色

1942年

纸本设色 国画

65×54厘米

41、灵鹫

1942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21×92厘米

42、孔子讲学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9×113厘米

43、李印泉像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76×43厘米

44、银杏树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1×88厘米

45、读

1943年

布面油画

101×61厘米

46、玉簪花

1943年

布面油画

66×48厘米

47、山鬼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1×63厘米

48、群狮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3×217厘米

49、少陵诗意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50×55厘米

50、国殇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7×62厘米

51、梅花通景

1944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0×125厘米

52、徐夫人像

1943年

布面油画

62×48厘米

53、骑兵英雄

1950年

布面油画

88×63厘米

54、农民任继东像

1950年

素描

31×25厘米

55、神鹰图

抗日战争期间

纸本水墨 国画

32.5×26厘米

56、鸡竹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47.5×52.5cm

创作时间: 癸未(1943年)作

57、四喜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8*56cm

特征: 镜心

创作时间: 1946

58、双骏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53*65.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

4259、三友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27*62cm

特征: 镜片

创作时间: 1946

60、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水墨纸本

尺幅: 100*61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4

461、双马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11*72.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47

62、秋风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7.5*53cm

特征: 立轴

63、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31*78.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6

64、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99.2*52.7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

565、柏马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9.9*54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

566、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4*54.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

467、群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10cm*122cm

类别: 国画

创作时间: 1940

现收藏者: 徐悲鸿纪念馆藏

68、六骏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50×93cm

类别: 国画

现收藏者: 徐悲鸿纪念馆

69、驰骋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90×55cm

现收藏者: 徐悲鸿纪念馆

70、奔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5×74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卅年二月在吉隆坡作

71、群奔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5*181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创作时间: 1939年作

72、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2*61cm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43年作

73、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2*61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3年作

7

4、奔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52*78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 1938年作

75、大树双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31*7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38年作

76、群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10*112cm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0年作

77、饮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0*5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1年作

7

8、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89*5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3年作

79、回头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88*5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3年作

80、九方皋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39*351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创作时间: 1931年作

作品简析: 《九方皋》,这是取材于《列子》中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姓九方,名字叫皋的人,很有识马的本领。有一天,秦穆公对以相马闻名的伯乐说:“你的年纪已经很老了,儿孙中有没有可以继承你的本领繁荣人?”伯乐叹息道:“我的子孙中有能识马的,但没有能是识千里马。我有一个朋友,名叫九方皋,他虽是个挑柴卖菜的苦力,但识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便叫九方皋为他物色一匹千里马。九方皋在各地跑了三个月,看了无数的马,最后,才找到他所中意的一匹黑色雄马。他回来见秦穆公,穆公问道:“你找的吗是什么颜色的呀?”九方皋回答道:“黄色”穆公又问:“是雌的还是雄的?”九方皋答道:“雌的”穆公叫人牵马来看,却是一匹黑色的雄马,不仅大失所望,便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的雌雄颜色都不能辨认,如何能识别马的的好坏呢?”伯乐喟然叹息说:“大王呀,您不知道:九方皋在观察马时,是见其精望其粗,在其内而望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呀!”意思是说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马的皮毛外貌,而是马内在的精神、品质。秦穆公听了,令人骑上这匹黑色的雄马实验,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徐悲鸿有感于这个动人的故事,正是由于他亲眼看到了在当时的政府统治下,大量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现状;也是由于他亲身感受到要提携、培养一个有才华的人是何等的艰难;同时,他永远也望不了自己为生活所迫几乎投江自尽的悲惨经历。。。。。。所有这一切,都强烈激发着徐悲鸿的创作欲望。他要籍《九方皋》倾吐内心的抑郁,抒发渴望发掘人材的美好意愿。这幅宽三百五十一厘米、高一百三十八厘米的中国画,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朴实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察看面前的那些马,而那匹黑色的雄马仿佛突然见到了知音,它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钢铁般的蹄子,跃跃欲试。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奔放不羁的野马,从来不戴缰辔,画中黑色的雄马却例外戴着缰辔。有人问徐悲鸿:“这是为什么?”徐悲鸿笑答:“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81、《春山十骏图》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33.8×179cm

类别: 国画

创作背景: 此画上款是:“曼士二哥”,徐悲鸿与黄曼士情谊深厚,徐将其视为“平生第一知己”,尊称曼士为二哥”,同时也有文献记载画是赠与新加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分公司总经理黄曼士的。黄曼士(1889-1963),祖籍福建南安,出身名门,交游及广。1925年徐悲鸿在法国读书时境遇窘迫,经黄曼士大哥黄孟圭引见.到新加坡为南洋侨领画像,与黄曼士昆仲结下深厚情谊,视为“平生第一知己”,尊称曼士为二哥.从1925年到1942年间,徐悲鸿曾多次到新加坡,都是住在黄家的江夏堂,为黄曼士画了百余幅画作。当时,悲鸿先生画的最多的是马,以咏志抒怀,时有“万马奔腾江夏堂”之称。1946年,黄孟圭还为此《十骏图》题诗一首,徐悲鸿并复信表示感谢,亦成佳话。

资讯: 在2003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为421号拍品,估价:RMB 300-400万元,以200万元底价起拍,经过数十轮竞争,最终以627万元成交,创徐悲鸿中国书画作品拍卖世界纪录。

作品简析: 此幅作品系徐悲鸿一生可数力作之一,可谓三绝:一是存世仅见的十匹马,徐悲鸿画三马、五马虽也不多,但还是偶然可以见到,画十骏至今所知仅此一件;二是十骏形态各异,奔跑、跳跃、翻滚、饮水,善画马的徐悲鸿将马的形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背景丰富,画春日山坡,绿以意盎然,一派生机。

第15篇:《徐悲鸿画马》

《徐悲鸿画马》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情,赏画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出示八骏图】。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什么了?觉得这些马画得怎么样? 生:看到了马。这些马画得很好!像真的一样。 师:这幅画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呢。八骏图

师:它是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你们看,画上的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宛若真马一般。那么徐悲鸿为什么能把马画得这样栩栩如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徐悲鸿画马》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和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三声马)

二、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刚才你们读得那么认真,相信课文里的词语朋友一定难不倒你们。看,他们都已经跑到屏幕上去了,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可以请同桌帮你纠正字音,看谁最先全部认识他们。 【出示词语】 生:自由读词。

师:觉得自己都能读准的孩子举手?我们来开火车领读。 生:领读词语。

师:都读对了,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一遍。 生:齐读词语。

师:认识了这些词语朋友,相信你们再读课文的时候,一定会流利多了,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段读读课文吧。老师想请五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分段读文。

师: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呀?

生:我知道了徐悲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他擅长画马。 生:我知道徐悲鸿为了画马还摔了一跤。

生:我知道徐悲鸿的奔马图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珍品。 生:我知道徐悲鸿的家里贴满了骏马图。

三、研读课文,品味“成功”:

1、问题牵引,理清思路。

(1)师:从刚才的汇报中,老师感觉到你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徐悲鸿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人们对他及他的绘画作品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课文中哪两个自然段是对徐悲鸿的人和他的作品进行评价的呢?是怎样评价的?谁知道答案?请你来告诉大家。 生回答:师出示课件:【开头:徐悲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他擅长画马。】 师:什么叫举世闻名? 生:就是很有名。

师:那是闻名的意思。举世呢?怎么理解这个词? 生: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师:你说得很准确。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厉害吗?真了不起。人们又是怎样评价他的作品《奔马图》的呢? 生:结尾一句。

师:出示课件【结尾一句】 板书:艺术珍品.师:谁能告诉大家“艺术珍品”是什么意思呀? 生:珍贵的艺术品。 师:像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些都是珍贵的艺术品,徐悲鸿的《奔马图》和它们一样令世人惊叹。所以它成了-----。 让我们带着敬佩自豪的心情齐读这两段。 生:齐读句子

师:像这样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着密切关系就叫首尾呼应。

2、直奔重点,体会“成功”。

(1)师:那么他画的马,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竟让全世界都公认为是艺术珍品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哪句话最能概括出:徐悲鸿画马有什么特点?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哪句话最能概括出:徐悲鸿画马有什么特点?动笔画出来。】 生:自由读文。

师;读完的孩子动笔画一画,画好了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找到的句子一样吗? 生汇报,师出示句子:

【课件:他画的马,不论是奔跑的,还是静立的,不论是单马、双马还是群马,都充分表现出了各种马的神态。】

师:自己练习读读这句话,看看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练习读句子。师指名读。 师: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我读出徐悲鸿无论画什么马都能画得好。 生:我读出徐悲鸿能画出马的特点来。 生:我读出徐悲鸿什么样的马都能画。

师:是的,他能抓住不同马的神态来画。在这句中,作者借助一组关联词语“不论、还、不论、还、都”,把徐悲鸿画马的特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课件:不论

还是

不论

还是

都】呈现红色。

师:作者用来这样一组关联词语,清楚地描写出来徐悲鸿画马的能力。用的多恰当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亲眼见识一下这些不同神态的马吗? 生:想

师出示课件并解说:【各种马,伴着马蹄声】看屏幕,马已经向我们跑来了:奔马腾空而起,立马侧头远望,单马鬓毛飞扬,双马相映成趣,群马疾驰而过,真是姿态各异。 正如文中所说:他画的马,不论是——,生接读这句。

(2)师:在这众多的作品中,被称为艺术珍品的《奔马图》更是别具特色,请大家再看第四自然段,这幅《奔马图》什么样?文中怎样描述的?谁找到了这句话,站起来读一读? 师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

师: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看看句子中描述的这幅画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马好像要跑出来了似的。

生:我感受到这匹马好像是一匹要去做战的战马。 生:我感觉它奔腾在一望无际的草原是,跑的很高兴。 师:是啊,那是多么的畅快啊? 生:我感觉这匹马跑的特别快。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四蹄生风。

生:我感受到这匹马画得很有气势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从“气势雄壮、四蹄生风、一望无际”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 师:这样的一匹马让看画的人产生了什么感觉?仿佛听到啦什么?--- 生:嗒嗒嗒的蹄声。

师:作者从视觉和听觉向我们描绘了这幅画,让我们感觉到画的真是太------生:栩栩如生,逼真。

师:画的这么好,我们更应该读好,读出奔马的气势,读出文字中蕴含的力量。 指名读。师范读,分组比赛读。

师:真是不分高下作为共同的奖励老师请你们来欣赏这幅艺术珍品。 课件【奔马图】:

师: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匹骏马奔驰的速度极快。自远而近呼啸而来,它昂首扬尾,四蹄腾空,嗒嗒嗒的马蹄声让人精神振奋。这就是:他画的《奔马图》——(生接读句子) 师:这幅图画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一次会战中我军失利,长沙被日本鬼子占领,此时的徐悲鸿正在马来西亚举办画展为中国的抗战募捐经费,听到国难当头,他心急如焚,连夜画出这《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来为前方的战士加油,为抗日鼓劲。这就是:他画的《奔马图》——(生接读句子)

师:这幅画不仅表现了马的神采和特征,还赋予了画家的个性和理想,更体现了一种勃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一看到它,就会让人热血沸腾,充满力量。这就是:他画的《奔马图》——生接读句子。

师:这么生动的画面,这么精美的语句让它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好吗? 学生背诵

3、回读“当年”,感悟“刻苦”。

(1)师:徐悲鸿在绘画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但他并不是画马的天才,在他成功的背后,又付出的怎样的艰辛与努力呢?请大家默读课文2段,静静地体会他为了画好马是怎样做的?

(2)生读文后汇报。

1:常常跟在马车后面,仔细观察马在行走时的神态和肌肉变化。 问:常常说明什么? 生:他经常观察。

2:两眼只盯着奔跑的马,忘记看脚下的坑洼,摔了一跤,手脚的皮都擦破了。 问:只盯着,是什么意思?如果换成“看”行不行?为什么? 生:盯着是看的意思。不能换成“看”。因为用“看”字感觉徐悲鸿不够认真。 3:可是他连身上的土也顾不上拍打,爬起来追赶马车继续观察。

师:你们想,路上车马那么多。像他这样观察,当他爬起来以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生:可能会被马踩到,被踢到,跌倒受伤。 师:其实为了画好马,徐悲鸿何止遇到这一个困难哪,想象一下他曾经还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当冬天---当夏天----当----。

这么多困难他都一一挺过来了,现在你觉得徐悲鸿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坚强,勇敢,锲而不舍。

师:让我们怀着对他的敬佩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他的坚强。(指名读)

师: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绘画的热爱。对画马的入迷。用书上的话是“入了迷”不仅表现在他专心的观察奔马上,还表现在哪里?(小屋)生读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插图。指名读文 师:小文的墙上贴的马都在干什么? 生:奔跑,吃草,散步,站立----- 师:像这样许许多多姿势和神态各不相同的马就可以称为姿态各异。 师:徐悲鸿为什么要在屋子里贴满这姿态各异的马呢? 师:如果我把这里的反反复复换成反复你觉得哪个好? 师:徐悲鸿在干什么? 生:思考,望向远方。 师:他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在想怎样才能把马画好。

生:他在看前面的马,想如何修改这幅画。

师:徐悲鸿整天这样,一边画,一边思考,一边修改,这样反反复复的练习就是“揣摩”。 师:徐悲鸿画马入了迷,整天沉浸在马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想到的是--。口里念叨的是---。手上画的是----,梦中梦到的是-----,就连吃饭的时候想到的还是-----。真是画马入了迷。 【课件:不论

还是

不论

还是

都】

师:你能用这组关联词语来描述一下徐悲鸿画马的痴迷吗?

生:徐悲鸿不论是上学还是放学,不论是吃饭还是喝水,都想着马。 生:徐悲鸿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不论是站在还是坐着,都想着马。

师:这真是执着的徐悲鸿,这真是对马痴迷的徐悲鸿,让我们读出他的执着。(分组读) 师:为了画马,徐悲鸿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经过多年不断地努力,徐悲鸿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回顾全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徐悲鸿?(说完整话)

生:勤奋的徐悲鸿。 生:专心的徐悲鸿。 生:刻苦的徐悲鸿。 生:„„

(4)师:你觉得他的成功和我们知道的哪些名人故事很相似? 生:茅以升,达芬奇,安培,牛顿,齐白石,爱迪生-----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在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靠自己的勤学苦练,功夫下到了,最后自然就取得了成功。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功到自然成”。 板书:功到自然成。

四、拓展延伸,实践导行:

1、师:课文我们已经读完了。而徐悲鸿和他画的那些马却深深地留在我们心中。从徐悲鸿画马获得成功这件事上,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呢?你想对老师和同学们说点什么吗?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吗?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 生:我要对自己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 生:做事一定要认真刻苦。 生:像徐悲鸿一样努力才行。 生:„„

2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欣喜的看到。勤奋的种子正在你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记得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果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做事都能像徐悲鸿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专注相信我们就一定也能成功。因为---功到自然成。

《王献之练字》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咱们班谁学过书法?在你练习字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呀?

师: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王献之也不例外,想知道他是怎样成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献之练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5页,同学们来自由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要看准字形,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出词:水缸

坚持不懈

聪明

夸奖

模仿

称赞

顿时

惭愧

抚摩

石凳

聚精会神

师:①模(mo)仿——抚摩(mo)注意读圆唇音

②在这些词里面有两个同音词,夸奖——称赞。你还知道他们的近义词吗?(赞许、赞赏、赞扬、赞美、赞叹)[指名读,领读、齐读]

3、师:大家读得不错,相信这次再读课文时你会读得更加流利,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生汇报:你用什么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课题扩展法)

5、师:王献之在练字的过程中态度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并做出标记。

三、品读课文,体会中心 第一段:课件出示;

1、师: “自满”还可能换成哪个词?

师:你能结合第一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王献之自满的原因吗?(从小就跟着那样了不起的爸爸练字,自己又聪明伶俐,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夸奖) 师:当听到别人的夸奖,王献之会想些什么? 师小结:是呀,种种原因使小献之骄傲自满起来,这正是事情的起因。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想想骄傲自满的人会怎样呢?(不努力了,听不得别人批评了

不服气了)

2、师:是呀,我们再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中又体会出小献之的自满?请你画一画。

3、汇报【课件: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小献之的自满的?(满以为,读出来)

师:他用什么方法来体现的?(加重音)再找一个同学试一试,全班读。

①看老师换了一个字,再来读读觉得好吗?(选看出是小献之是精挑细选的,不是随便拿一个就去给爸爸看。)

师:看,一个“选”字就把人物当时的心理描绘的淋漓尽致,看出作者用字的精确!再读这句话。

②师:王献之拿着自己精挑细选的字心里美滋滋的,他仿佛听到了爸爸看到字以后说:“

。”他仿佛又听到妈妈笑着夸奖他“

。” 师:老师告诉你,这就是“炫耀”的心理。(板书)大家可以把这个词积累起来。 师:你还从哪里也读出这种“炫耀”的心理了? 出示“兴冲冲”一段。

4、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此时自满的小献之听了母亲的话又有何表现呢?

5、生读第四段:课件出示。

师:现在小献之由“自满”变成了——“惭愧”(板书)

6、分角色读第四段。师:谁愿意来扮演此时的小献之?谁来扮演父亲王羲之?(注意?!语气要上扬)[你向父亲请教时,心情怎样?从“抚摩”这个词你体会出什么?]

7、你认为什么是“秘诀”?(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 师:那父亲告诉小献之的“秘诀”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画一画。 生汇报:课件出示:

8、师:父亲的本意就是让他写完这18缸水吗?如果他用这缸水乱涂乱画,用了这18缸水就能练好字了吗?父亲的话暗含着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师巡视

9、学生汇报:5-6人

10、父亲的秘诀就是想告诉小献之练字要“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我们知道小献之的父亲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那他也是按这个秘诀做的吗?快到书中找一找。(体会“已”和“聚精会神”)

11、父亲就是用了这个秘诀成为了大书法家,所以他告诉小献之——引读父亲的话。

12、小献之听了父亲的话他明白了吗? 出示课件; 齐读;第六段;

13、现在小献之就是用了父亲的这个秘诀最后成为了大书法家。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课题“王献之练字”中的练,你明白了什么?

四、揭示中心,牢记秘诀

14、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秘诀,那就是想要练好字,就得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板书)

15、出示王献之的字:这些字笔划隽秀挺拔,顾盼有致,气势宏伟,这都是出自大书法家王献之之手。

16、师:你们认为这个秘决只是成为书法家的秘诀吗? 练习:

17、师:同学们,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梦想,就请牢记这成功者的秘诀——学生齐说: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板书设计】

11.王献之练字

自满

坚持不懈

勤学苦练

惭愧

第16篇:徐悲鸿主要作品

徐悲鸿主要作品

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群马》

徐悲鸿的群马,是徐悲鸿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马取材于1940年克什米尔当地的骏马,徐悲鸿当时见到此马格外兴奋,《群马》灵感油然而生。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珍妮小姐画像》

为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九方皋》九方皋故事记载于《列子》:伯乐暮年之向秦穆推荐九方皋找千里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田横五百士》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愚公移山图》

作于1940年,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

第17篇: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励志学画

多星小学 张燕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名画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徐悲鸿的骏马图,同学们,这就是徐悲鸿所画的骏马图,你们觉得怎么样?

2、徐悲鸿是怎样刻苦努力的学习,从而使自己的绘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

二、自学质疑,整体感知

1、课题中“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能会把“励”解释为激励,把“志”解释为志向,“励志”的意思解释为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2、同学们“励”不仅仅是激励,它还有振奋自己志气的含义。在课文中徐悲鸿先生到底励的什么“志”,请大家轻声地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徐悲鸿励下的志是“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三、交流展示,细读文本

1、投影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徐悲鸿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哪?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细细地去体会。

(1)学生回答徐悲鸿是在外国学生的嫉妒和讥讽下说这话的。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出示)

(2)教师叙述:同学们,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我们中国人在国外是常常遭人白眼被人看不起的。再读外国留学生的话。请同学们看这,指“你们中国人”,他嫉妒徐悲鸿,为什么不说“你徐悲鸿”而要说“你们中国人呢”,你有什么感受?

2、因此徐悲鸿被激怒了,他立下志向,生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必须”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必须”是一定要这么做。徐悲鸿一定要做什么?生回答一定“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指谁?教师追问。当学生回答出他们指“外国留学生”时,教师继续提问“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有的学生回答真正的中国人指有骨气的中国人,有的学生回答真正的中国人指勤奋刻苦的中国人……学生对这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实现着多元解读。

3、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可以找一找、划一划,同位之间进行合作讨论。

(1)、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时,教师提问学生,以前的徐悲鸿学画时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学生回答徐悲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完成自己的志向。学生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当学生回答出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教师提问学生徐悲鸿为什么要这样潜心临摹?学生会又一次回到“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语句上,体会出徐悲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再次齐读这句话,感受徐悲鸿为中国人争气而刻苦努力的精神。

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在巴黎博物馆潜心学画只是他刻苦学画的一个例子。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每天坚持学画10个小时以上,常常忘了休息,就连动物园的老虎也常常会成为他的写生对象。(出示《骏马图》,这只仰蹄奋起的骏马,不就是徐悲鸿的最好写照吗?学生读

四、五节去体会徐悲鸿的刻苦学画精神。

(3)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徐悲鸿的生活进行对比,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接下来提问学生是什么支撑徐悲鸿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学生再一次回到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上,一起大声读这句话,深化理解徐悲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学生读有感情读第六节,朗读时抓住关键词语“小阁楼”、“一杯水”、“两片面包”,体会文章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衬托徐悲鸿奋发努力的精神。

4“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的画展轰动了整个世界,他用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齐读第七节。

5、学生读此时留学生的表现,提问,为什么留学生的态度与刚开始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 (读留学生的话,在通过对“震惊”、“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朗读品味中,感受到那个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忏悔。)。

5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已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我们再读课文,记住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再读课文,力图对徐悲鸿励志学画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抓外国留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很不礼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留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的精神)

2这位外国留学生由因偏见“很不礼貌”出言不逊,到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了一躬”。他对徐悲鸿表示深深的敬佩! 此时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哪?

(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

为了表现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徐悲鸿的表现,承上启下,转承自然,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五、联系自己,拓展延伸

同学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我想更得益于他的励志。只有励志了,我们的人生才有目标,生活才有奔头,学习和生活起来才充满活力和力量,会让我们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课文学到这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呢?

生写,交流。

3 徐悲鸿励志学画

外国学生

徐悲鸿

很不礼貌

冲着

被激怒 (立志)

每逢……就……

潜心

(努力)

一间一杯两片

震惊 鞠躬

优异轰动

(结果)

第18篇: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励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

难点: 教育学生一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质疑:PPT展示课文中的奔马图片,你们知道是谁画的?(生答:徐悲鸿!) 2.激趣:你们了解徐悲鸿吗,谁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师相机点评:你知道的真多呀!大家不但爱学习,还很会学习。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了主人公,对我们理解课文很有帮助哟!如学生所谈有限,师相机补充:打出投影,点名学生读 3.揭题:今天,我们来读一个关于徐悲鸿的故事,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徐悲鸿励志学画 。

4、释题

(1)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再读课题,大家认为哪一个是关键词?(生答:励志)关键词也叫题眼。读文章抓住题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得理解文章。下面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励志”是什么意思?(“励志”激发志气,以求有所作为) (2)同学们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有没有人愿意提出来跟大家探讨一下呢?(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 过渡:让我们带着问题把书打开,请大家自由放声地读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出示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哪些节分别写了徐悲鸿为什么励志?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可以在书上做记号。

三、检查预习。

大家学习热情很高,要表扬。但老师还是要检查一下才放心。 1.(课件出示)认读生字词。

徐悲鸿(hóng) 励志(lì) 错误(cuò wu)

租阁楼(zū)嫉妒(jí dù)不知疲倦(juàn) 激怒(nù) 陈列(chén liè) 临摹(mó)

一杯(bēi) 绘画(huì)礼貌(mào) 购买(gòu) 承认(chéng) 优异(yì)

震惊(zhèn jīng) 鞠躬(jū gōng)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tài) 生字哪些字容易读错或写错,有同学愿意提醒大家一下的吗?提个别同学回答。易读错的拼音在PPT上展示,在黑板上板书易错字,易错部位用彩色粉笔写。

2、全班开火车将所有生字词每个读两遍。

四、通读课文

1、、生字大家会读了,也会写了,相信朗读课文难不倒大家。

下面老师来请七个同学分别读一段课文,(3.4段一个同学读),读完请其他同学点评,既要说缺点也要说优点

教师出示: (1)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 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指名读长句,要求学生能够读通,掌握断句技巧。

2、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请大家再浏览一下文章的八个段落,看看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问题的答案。点名两到三个同学回答,若得到不一致的答案则将有疑问的段落大意疏通一下。 为什么:(1~3)写徐悲鸿向达仰学画,引起一个外国学生嫉妒,他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怎么做:(4~6)讲徐悲鸿勤学苦练,一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二是生活十分清苦,省钱买绘画用品。 结果:(7~8)讲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世界,也改变了那个学生的偏见,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具体内容讲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能说出含有“马”的成语吗?马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可不一般,它象征着忠诚,自由,力量,奋发,马已是一种精神了!美术大师徐悲鸿也喜欢马。

2、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留下的三个疑问吗?我来请同学给我们回忆一下(板书:为什么、怎么做、结果)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并解决这三个问题。

二、探究“为什么励志学画”

1.让我们先走入课文的第一部分(1~3),

(1)指名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哪句话说明了徐悲鸿要励志学画?用铅笔划一划。 ①若学生找出第三自然段内容,则出示第三自然段:“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A.齐读。“别人”和“他们”指谁?(外国学生)(把答案一起写入教案)

B.怎样的人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有骨气)这里指谁?(徐悲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必须用事实”“重新认识”体会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决心) C.指导朗读。读出决心之大。 外国人有什么偏见,原来他们是怎样认识中国人的? 再读第1~3自然段,在书上画出答案。 ②若学生找出第二段内容,则课件出示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但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交流一:外国学生的话是什么意思?(外国人嫉妒)你能说说“天堂”是什么意思吗?(天堂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文中指条件最好的学校。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愚蠢,没有才能。) 交流二:为什么外国人会嫉妒徐悲鸿呢?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吗? ③出示外国学生的话。引导学生注意“很不礼貌”;同桌讨论,想想当时外国学生是怎样想的,什么表情?什么语气?再指读这句话。(从“很不礼貌”“别以为”“你们中国人”“就是„也„”这几处读出嫉妒、傲慢、瞧不起的语气) 谁再来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你们中国人”,他嫉妒徐悲鸿,为什么不说“你徐悲鸿”,而要说“你们中国人”呢?(外国人歧视的不仅是徐悲鸿一人,而是所有中国人!)

过渡:同学们,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没有地位,我们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被人看不起。提问:如果你听了这些话会怎么说,怎么做?徐悲鸿又是怎么做的呢?

2、因此“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没有和他争论,把愤怒化为力量,决心要励志学画,不但要为自己争气,更要为所有的中国人争气!再读读这段话,要读出徐悲鸿的决心。

三、探究“怎样励志学画”

过渡:一个外国学生的嫉妒与嘲讽,让徐悲鸿的那颗爱国心澎湃起来,他不屑和那个外国学生争论,他要用事实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1、请同学读一读课文的第4~6自然段,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概括地写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

2、出示第四自然段,引读——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进行句子比较。

①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②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读读想想:同样都是表现徐悲鸿奋发努力的,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引导体会:第②句加上一个比喻句,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徐悲鸿激励自己不怕困难,刻苦学画,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是马的特点,也是徐悲鸿精神的高度概括。这也是徐悲鸿爱马、画马的缘故。

3、再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吗?(过渡句、比喻句)

(1) 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通常用来作比的两种事物之间都会有相似之处,徐悲鸿和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2) 过渡段。“从此”是从什么时候起?作者通过这个词把课文的前后连接了起来,这一段在这儿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称这样的段落为——过渡段。

4、这个自然段总写了徐悲鸿是如何奋发努力,励志学画的,课文哪些方面具体写了徐悲鸿的奋发努力?默读课文第

5、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词句。

(1) 第5自然段。哪些语句突出描写了徐悲鸿奋发努力?(每逢、常常、一整天)谁来读一读?读着这些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星期天别人都休息了,而徐悲鸿却在_,过节时,其他人都在享受节日的气氛,而徐悲鸿却在_,他上午在画画,中午仍然在_,晚上依然在_,徐悲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绘画中,这就是“潜心”。男同学带着你们的体会,读好这一自然段。

(2)第6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生活清苦?(只、一间、小阁楼、一杯、两片) 他住的是——一间小阁楼。一到夏天,小阁楼是多么炎热,一到冬天,小阁楼又是多么阴冷,如果让你住在这样的小阁楼,你会怎么样?徐悲鸿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整整住了三年。 他吃的是——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不是一餐如此,一天如此,而是“经常每餐”,如果你每天每餐都吃这些,你会怎么样?徐悲鸿却整整吃了三年。

是什么让徐悲鸿宁愿过如此清苦的生活呢?(爱国精神、对艺术的追求)女同学一起读读这段话。

(2) 课文既然写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笔墨写他的生活清苦呢?(衬托) 是呀,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徐悲鸿依然能够奋发努力,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5、看看这三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总——分)齐读课文第4~6自然段,好好体会体会徐悲鸿的勤奋与清苦。

四、探究“励志学画的结果”

1、师:他付出的努力有没有得到回报?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部分,指名读第7小节。从哪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 板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功夫是什么意思?(时间、精力)有心人是什么意思?(有某种志愿、肯动脑筋的人)徐悲鸿是怎样的一个有心人呢?(联系上文学生随便说)

2、读课文时思考问题

(1)老天是不会辜负那些有志向、肯努力的人的。徐悲鸿通过勤学苦练,他取得了哪些成绩? (成绩优异、轰动画界 )“轰动”是什么意思?(引起很多人的震惊和各方面的关注) (2)徐悲鸿通过勤学苦练,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当时那个外国学生的表现如何呢?

3、什么是“有眼不识泰山”? (1)指名说。

(2)关于这句俗语,还有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出示课件)指名读。 (3)鲁班说“有眼不识泰山”,是因为他一开始没有发现他弟子泰山的才能,外国学生这样说是为什么呢?一开始他的态度怎样呢?现在呢?

男同学读第2自然段,女同学读第8自然段,感受一下外国学生态度的变化。

6、外国学生的态度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徐悲鸿为了祖国,勤学苦练,用事实让他们消除了对中国人的偏见,重新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徐悲鸿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学到这,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呢?对于那位曾经嘲笑过徐悲鸿的外国学生,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优缺点一分为二)

2、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徐悲鸿刻苦学画,才能成为著名的画家。让我们记住这位励志的中国人,让我们记住这位征服了世界的艺术家。大声喊出他的名字。【出示图片】学生齐喊。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为什么

让他们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怎么做

奋发努力

结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19篇: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语句。

2、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通过文本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教学过程

一、名画导入,初读课文

1、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同学们知道这幅著名的奔马图是谁画的吗?对,是我们伟大的画家徐悲鸿所作。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同学们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徐悲鸿。(学生介绍徐悲鸿)。刚才老师为什么称他为伟大的画家的,因为不仅他的画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更可贵的是他有高尚的人格和一颗爱祖国的炽热之心。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板书课题。

2、通读课文。

3、检查

(1)出示词语:绘画大师 达仰 刻苦努力……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紧扣关键词句,研读课文。

(一)扣题质疑

1、课题中“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励志”的意思解释为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2、同学们,“励”不仅仅是激励,它还有振奋自己志气的含义。他为什么要励志呢?(板书:受辱立志)徐悲鸿先生到底励的什么“志”?读1~3自然段,从中寻找答案。

3、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徐悲鸿励下的志是“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板书: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二)围绕关键词句,细读文本

1、投影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徐悲鸿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哪?同学们读课文,细细地去体会。 (1)学生回答徐悲鸿是在外国学生的嫉妒和讥讽下说这话的。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2)为了加深学生对外国留学生话的理解,教师叙述: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和看不起。那个外国留学生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徐悲鸿说那样的话呢?再指名读外国留学生的话,(指导读出语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必须”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必须”是一定要这么做。徐悲鸿一定要做什么?学生再读这句话,回答“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他们”指谁? (外国留学生) “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3、学习4~6自然段

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可以找一找、划一划,同位之间进行合作讨论。

(1)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徐悲鸿又是如何努力的呢?自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

师:以前的徐悲鸿学画时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学生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板书:勤学苦练 (2)师: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徐悲鸿又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呢?学生自读4~6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师:什么是潜心临摹?(板书:潜心临摹)徐悲鸿为什么要这样潜心临摹?

学生会又一次回到“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语句上,体会出徐悲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再次齐读这句话,感受徐悲鸿为中国人争气而刻苦努力的精神。

师: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在巴黎博物馆潜心学画只是他刻苦学画的一个例子。徐悲鸿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每天坚持学画10个小时以上,常常忘了休息,就连动物园的老虎也常常会成为他的写生对象。(出示《骏马图》,这只仰蹄奋起的骏马,不就是徐悲鸿的最好写照吗?

学生读

四、五节去体会徐悲鸿的刻苦学画精神。

(3)师:你们每天吃什么东西?学习用品哪儿来的?徐悲鸿的生活又怎样呢?板书:生活清苦

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徐悲鸿的生活进行对比,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接下来提问学生是什么支撑徐悲鸿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学生再一次回到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上,一起大声读这句话。深化理解徐悲鸿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学生有感情读第六节,朗读时抓住关键词语“小阁楼”、“一杯水”、“两片面包”,体会文章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衬托徐悲鸿奋发努力的精神。

4、学习7~8自然段。

(1)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的画展轰动了整个世界,他用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板书:轰动画界。齐读第七节。

(2)师:什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勤奋,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学生交流)

(3)师:外国留学生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请你找到关键词来说一说。(学生自读、找词、交流)师:说说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让学生说出这个典故。 (4)师:是什么让这位外国留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的精神)

6、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已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我们再读课文,记住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再读课文,力图对徐悲鸿励志学画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抓外国留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很不礼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留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的精神)

2、这位外国留学生由因偏见“很不礼貌”出言不逊,到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了一躬”。他对徐悲鸿表示深深的敬佩!此时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哪?

3、演一演这两个不同的场景

4、小结

为了表现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徐悲鸿的表现,承上启下,转承自然,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这种写作方法,今后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学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我想更得益于他的励志。只有励志了,我们的人生才有目标,生活才有奔头,学习和生活起来才充满活力和力量,会让我们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励志的经历。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哪?又应该向徐悲鸿学习什么哪?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20篇: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3.唤醒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理解、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文本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它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所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本中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通过对关键的词句的诵读和领悟,浸淫于文字营造的特定语境中,感受着语言的精妙、语言的魅力,此时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视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教学过程】 前拓指导课

前拓指导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什么,怎么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带着上节课老师布置得问题回家自主探究《徐悲鸿励志学画》,它分三步进行: 一读课文识字词,正确朗读记心里 ;二读课文解大意,省时速度要流利; 三读课文品句段,悟情明理是关键 。不明白的问题再收集资料帮助理解。

一读课文识字词,正确朗读记心里。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达到正确朗读课文,并根据文章的上下内容去理解生字词并记住。这样节省了平时在课堂上专门学习生字词的时间。

二读课文解大意,省事速度要流利。 在认识了生字词的基础上,学生就快速地大声的诵读课文,力争读文要流利,同声音读出你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比喻《珍珠鸟》讲了作者精心照顾小珍珠鸟,小珍珠鸟有开始的怕作者到渐渐的接触作者,最后完全依赖作者的过程,说明了人类可以与动物和睦相处。

三读课文品句段,悟情明理是关键。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再去有感情的读课文,站在作者的角度来读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很多妙处,找出来细细品味、加以点评: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生动、形象、富有情味,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思考或情感共鸣等);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时学生就可以借助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查阅有关珍珠鸟的资料,或者作者的资料来解决课后问题。并要求学生把查阅的资料记在《主题实践记录本》上。

以上三读,要求学生把理解不了的问题都记录在家庭作业本上,连收集的资料一起带到学校与小组、老师共同解决。

新知汇报课

一、名画导入

(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这是一幅著名的奔马图,同学们知道是谁画的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

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题目中的“励志”能否改成“立志”。

二、交流自学收获 【组际交流】

关于字音和容易写错的字其它小组进行补充说明。 【小组汇报】

1.需要提醒大家读准的字音及容易写错的字。 2.读一读下列词语

嫉妒 很不礼貌 冲

不知疲倦 日夜奔驰 潜心临摹 轰动 震惊 鞠了一躬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4.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提示】可以结合文章题目进行概括。

三、精读感悟 【小组合作】

1.文中徐悲鸿励了什么“志”?

投影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

【组际交流】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

受外国学生的嫉妒和讥讽。

教师叙述: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国内战乱不断,当时中国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外国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所以他励志(学生读)

2.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学生多元解读。) 3.【小组合作】

徐悲鸿怎样励志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词句,在旁边作批注,再互相交流。

4.【组际交流】 徐悲鸿怎样励志的?

(1)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我们从“更加”一词体会到什么呢?(奋发努力的精神) 他之所以更加奋发努力,是因为他励志(学生齐读) (2)过渡:他还怎样励志的?(第5小节)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每逢节假日、潜心临摹)

当时的徐悲鸿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每天坚持学画十几个小时,常常忘了休息。读原文。结合板书:珍惜时间

(3)生活清苦

徐悲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结合“一间”、“一杯”、“两片”三个量词,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

(4)再看图。

徐悲鸿珍惜时间,生活清苦,是因为他心中的志向(齐读那句话) 5.我们再来看看这匹马,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6.三年过去了,他后来成功了?有志者,事竟成。学生补充励志名言。 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

7.引导学生抓外国留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很不礼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留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的精神)

理解“有眼不识泰山”

8.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匹马,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四、课后延伸

先根据课文内容你觉得徐悲鸿是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然后思考一下自己的志向,并写出来。

【板书设计】 徐悲鸿励志学画 珍惜时间 生活清苦 为国争光

【教后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充分体现出了徐悲鸿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我校“双拓”教学模式,“前拓”环节我是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主题探究”阶段我确定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一主题来探究;“后拓”环节我安排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觉得徐悲鸿是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然后思考一下自己的志向,并写出来。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