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琴煮鹤的成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5 12:06:3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 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1928年9月至1939年10月,陈鹤琴担任上海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竭力争取更多的中国人有受教育、办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先后办了6所小学(附设幼稚园)和1所女子中学,在工人区办职工夜校和简易小学;先后给一百余所私立中小学争取到经费补助,争得在华童公学中增设华人校长和副校长,争得在工部局学校升中国国旗的权利。他与陈选善主编《中国历史故事》、《小学自然故事》等丛书,宣传民族文化和科学知识。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他赴欧洲16国考察教育。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百万难民涌入上海租界,陈鹤琴以主要精力从事难民、难童教育,又是上海难民教育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并担任上海国际救济会难民教育股上任,还与黄定慧等组织旨在保护孤儿的儿童保育会,创办儿童保育院。他先后开办10所报童学校和两个报贩成人班,与陈选善等组织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开办8所成人义务学校。他因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和进步文化教育工作,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多次掩护、保释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日伪列入黑名单。

1940年,陈鹤琴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在江西泰和县文江村率领师生“荒山辟乐园”,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1945年12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1947年组织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创办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他支持并组织学生到上海郊区大场办乡村托儿所,实验乡村幼儿教育。他投身于民主运动,并不顾当局压力,接收被外校解聘和开除的进步教师和学生,营救被捕师生,还担任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上海市校教师福利促进会的顾问。1949年5月,他两次被国民党军警逮捕。

1949年8月,陈鹤琴任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1953—1958年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他创建幼教系、附设幼儿师范学校,建立儿童玩具研究室、玩具工厂、幼儿园等一整套 幼教体系,亲自授课、搞科研,同师生一起下乡调查,进行幼教试点。他历任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五届江苏省人大代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副土席、江苏省人大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等。1982年12月30日病逝,终年91岁。[1] 2人物概述 编辑

陈鹤琴回国后,最初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兼教务主任。在此期间,他致力于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学。1923年他创办了鼓楼幼儿园,作为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 陈教授毕生从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他非常重视实验与实践。1927年,他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在南京建立教育实验区,为推广小学教育作实验。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时,他担任校董会董事并兼任该校第二院院长,为推广乡村幼儿园进行实验,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陈教授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更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了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陈教授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他还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陈教授是一位爱国民主主义者,并且随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受杜威、克伯屈的实验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以后面对旧中国旧教育的因袭旧法、脱离生活、死读书本,便立志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陶行知先生走在前面,他跟在后边。陶行知先生批判旧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陈教授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因而陈教授把这句话改成:“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因此,陈教授提出“活教育”的口号,试图用“活教育”来改革中国的旧教育。 3生平简介 编辑

学习经历

陈鹤琴,1914年(民国3年)8月清华大学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回国研究

1919年8月回国。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陈鹤琴是边知、边行、边写、边讲,即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位学者。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1922年出版《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动作用,也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用字依据。1923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稚园。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第一章“照相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发表他的儿子陈一鸣从一个半月到两岁七个月的生活照片86幅,展示婴儿的发展进程,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这在当年可算是先进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1927年他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兼任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建立南京教育实验区制度。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基地。与张宗麟一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创办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幼稚园15条意见。又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专门研究幼儿教育月刊《幼稚教育》。

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1928.9),创办多所小学、幼稚园和中学。1939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1940年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抗战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任上海市难民教育委员会及国防救济会难民教育股主任,创办救济会中学、儿童保育院、报童学校。次年,创办《活教育》月刊。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1945年回沪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接管外国人所办中小学,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1946年兼任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并先后担任中共创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模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1948年4月,赴菲律宾,在马尼拉暑假小学教师讲习会讲学。8月,赴捷克参加世界儿童教育会议。解放前夕,两次遭国民党特务逮捕。民国38年(1949)5月曾先后两次遭国民政府当局逮捕,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9月,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解放初期(1949——1952)陈鹤琴曾任春晖中学校董。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先后当选为全国和江苏省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

一、

二、

三、

四、五届委员,江苏省

一、

二、三届副主席。

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979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爱国主义者

陈鹤琴是一位爱国民主主义者,并且随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受杜威、克伯屈的实验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以后面对旧中国旧教育的因袭旧法、脱离生活、死读书本,便立志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陶行知先生走在前面,他跟在后边。陶行知先生批判旧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因而陈教授把这句话改成:“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因此,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口号,试图用“活教育”来改革中国的旧教育。陈鹤琴曾请陶行知作了中华儿童教育社社歌。这个社歌体现他在儿童教育上的一贯主张。歌中所谓“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才能教育小孩,是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原则。

五指活动课程的评价

五指活动课程是陈鹤琴先生毕一生之精力所创建的。“适合中国国 情、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他创建课程的两大基本原则。在今天,这两大原则仍

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应时刻铭记在心的 .陈鹤琴先生是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

有世界胸怀的人。他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技术,并把它们“本土

化”,用来研究中国儿童、创建中国的儿童教育。五指活动课程是他进步主义思潮的

影响而形成的“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体现。也是他改造当时西方流行的设计

教学法的产物。五指活动课程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国现阶段幼儿教育课程

的改革和编制仍有指导意义。时代在发展,我们应该从前人的理论中吸取营养,积极创新,而不是死搬硬套。

推荐第2篇:陈鹤琴

陈鹤琴教育思想三十三解

第一章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1.婴儿不是小鱼小鸟 2.请不要随便暗示儿童 3.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4.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 5.你的孩子经常哭吗? 6.你家孩子好动吗? 7.你的孩子有玩伴吗?

8.你的孩子整天呆在家里吗?

9.孩子的玩具是他(她)喜欢的吗?

10.你的孩子有礼貌吗? 11.你家孩子说谎吗?

12.你家孩子是“小皇帝”吗? 13.你的孩子跟你一样,喜欢成功 14.你的孩子跟你一样,喜欢称赞

第二章

成为合格的父母应具备哪些条件

15.你有“资格”做父母吗? 16.准备成为合格的父母 17.给孩子智慧的爱 18.你欺骗过他吗? 19.你责罚过他吗?

20.你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吗? 21.不要任意摧残儿童的动作 22.故事仅仅是故事吗?

23.你是不是经常代替孩子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24.激发孩子最后5分钟的勇气

25.让孩子接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26.努力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

第三章

为儿童办园、为家庭办园、为小学办园、为国家办园

27.幼儿园教育孩子做怎样的人 28.幼儿园帮助孩子身体健康成长 29.幼儿园开发孩子智力的途径

30.幼儿园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绪 31.你的孩子经常“害怕”吗? 32.培养孩子勇敢精神

33.对待孩子请保持礼貌,拒绝粗鲁

第二章

成为合格的父母应具备哪些条件?

你有“资格”做父母吗?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做父母”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他认为为人父母需要一种专门的技能和学识。

我们晓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育蚕有了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有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他自己的儿女反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司空见惯。我愿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应当自问他有没有研究过怎样教养他未来的儿童,自问他自己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父亲,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母亲。①

陈鹤琴先生早在7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在现今仍然存在。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栽花有了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载得好;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育蚕有了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得好。”②养育动植物都需要学识技能,况且养育儿女。

但是生活中的我们呢?我们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考试、升学、加班、评职称、晋级、升官等等。会计需要会计资格证;医生需要医师资格证;教师需要教师资格证;甚至学生也需要通过入学考试。可是,有谁在意过自己是否有“父母资格证” 呢?正如陈鹤琴先生指出的,不是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了做父母的资格。所以,无论你是否已为人父母,请反思一下,你是否有资格做父母。

准备成为合格的父母

陈鹤琴先生认为,养育孩子,应该使得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得到正当的发育。这些弄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1、做父母的必须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

①②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2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P879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2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P879 陈鹤琴先生从孩子的躯干到心脏到消化力都做了详细的讲述。躯干相对较长,不宜长时间站立;心跳速度比成人快,不宜长时间剧烈运动;消化力弱,父母应该注意孩子的饮食。陈鹤琴先生想说明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特点,他更侧重强调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并且根据孩子的身体特点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把孩子看作一盆花,那么父母首先应该了解花儿的现状。花儿缺少光照时便把它放到阳光下;花儿需要水分时,便给它浇水;花儿需要营养时,便给它施肥......仅此而已。试想,如果花儿需要水分的时候得到的是肥料,它能继续健康成长吗?

同样,如果不了解孩子身体发育状况,便不清楚孩子的需要,亦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应该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身体发育特点。在《陈鹤琴全集》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生长(包括身高、体重、牙齿)的特点和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发展的特点。

比如,陈鹤琴先生介绍了儿童的身长因年龄不同,其增长速率也不同: 从2-4个月,每月加增一英寸;从5-12个月,每月加增0.5英寸;从2-3岁,每年加增4英寸;从4-5岁,每年加增3英寸;从6岁-成人,每年加增2英寸。

再如

婴儿听觉发展的程序大概如下:第一步,发生听觉。婴儿一有听觉,就进了声音的世界。第二步,能感觉到各种平常的声音。有几种声音如音乐声或钟声他起初不喜欢听的;有几种声音如口吹出来的声音或说话的声音他素来喜欢听的。第三步,听觉的发展是寻找声音。儿童到后来能转眼运头去寻声音了。第四步,他能辨别声音。如听见父母的声音,他就晓得父母来了。第五步,他能辨别声音的性质。什么低声高声,什么大声细声,他能渐渐地分别了。②

养孩子,像养花儿。只有知晓了花儿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适合向阳还是背光、用什么样的泥土,适合多大的花盆等特性后才有可能根据其特性养好花儿。

①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1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P117-P118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1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P137

2、做父母的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

陈鹤琴先生将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性” :“孩子是好游戏的;孩子是好模仿的;孩子是好奇的;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孩子是好群的;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孩子是喜欢称赞的。”①

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能发展孩子的身体;游戏能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游戏能使孩子脑筋锐敏;游戏为休息之灵丹。

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什么自治,什么克己,什么忠信,什么独立,什么共同作业,什么理性的服从,什么纪律,这种种美德之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至于公平,信实,尊敬他人的权利,勉尽个人的义务,种种懿行,亦为游戏之附属产品。以捉迷藏之游戏为例。蔽目捉人的儿童,不得私自偷看,否则一定没有自治的能力。假使他不能自治而偷看,那么,同玩的儿童断断不让他这样做的,而且要强迫他自治;也不许他与别人串通欺弄其余的儿童,所以他必定要独立,要诚实的。假使某强硬的儿童,被蔽目的人所捉着,不肯照例来代替蔽目,其余的儿童断然不让他不尽义务,亦不准他侵犯游戏规则。这种精神出了游戏之外,实在不可多得……总之,游戏是一种发展儿童道德之利器,吾人万不可忽略。②

读者读完这样的段落,会不会产生共鸣呢?回想起我们小时候玩的捉迷藏,与陈鹤琴写的一模一样。好像突然回到了那个争吵不休的年纪。玩捉迷藏的时候,我们在蒙同伴眼睛之前,要将布条蒙在自己眼睛上,确定是否真的看不到;为了不让自己被捉住,我们会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尽量躲得隐蔽一些;我们也不会在喊完

3、

2、1以后随便乱动;同样,假若真的被捉到,我们也会乖乖地蒙上自己的眼睛来捉别人。

小时候玩“跳房子”的时候,每当别的小朋友跳的时候,旁边的小朋友总是睁大眼睛看他脚有没有踩到线,石头有没有压在线上。你还记得吗?我们经常会因为这个问题争吵不休,经常会看到小朋友会用手指比在线上,根据手指有没有碰到石头或鞋子来判断是否压线„„我们总是很较真的玩着游戏,却从来都是按照游戏的规则进行。在游戏中,可以懂得纪律和理性的服从;在游戏中明白了要 ①② 柯小卫著:陈鹤琴传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P104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1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P200-P201 克制自己;在游戏中明白了应该尊敬他人的权利。

还记得小时候的“过家家” 吗?只有在“过家家”的时候才舍得拿出自己心爱的布娃娃;在“过家家”中轮流扮演“爸爸、妈妈、老师”的角色。在跟小朋友分享布娃娃的时候,孩子体验了分享的快乐;每个小朋友都喜欢扮演“爸爸、妈妈、老师”这样的角色,为了游戏能够进行,必须轮流扮演,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懂得了自治、克己和纪律等很多道理。

孩子们在游戏中无形地学会了很多很多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犹如春雨般悄无声息得渗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游戏是一种发展儿童道德之利器,吾人万不可忽略。”①

陈鹤琴先生提出,儿童在几个月的时候便开始了模仿,从模仿父母笑声开始到模仿父母说话一直到长大模仿别人的动作。

陈鹤琴先生提出,“儿童模仿是无选择的。儿童善恶的观念很薄弱,所以他不能选择事物去模仿的。比方他看见父亲吐痰,他也要吐;看见父亲吃烟,他也要吃。他模仿这种动作,并不知道有什么坏结果。他之所以模仿,不过是要与人表同情,并没有什么别的意思。”②

刚出生的孩子,像一张白纸,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因他自己没有太大的本领,于是模仿成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本领。陈鹤琴先生说:“模仿是人类的普遍动作。没有一个儿童不能模仿的。”③

经常可以看到婴儿模仿父母依依呀呀的发音;小区里抱着宝宝的妈妈们在一起聊天,一个宝宝哭经常会带动所有的宝宝一起哭;公园里滑梯上小朋友模仿别的小朋友的动作;小朋友模仿幼儿园老师讲课的样子,等等。

模仿无处不在,即使已为成年人的我们也经常模仿周围人的行为。

给孩子智慧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是智慧的爱。

培养孩子犹如养花儿,它们都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培养孩子又不等同于养花儿,孩子不是花儿,不是说浇多少水、施多少肥,花儿就一定能长成 ①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1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P201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1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P186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1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P175 什么样。孩子有独立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个体。身为父母,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以后,应该按照其特点给予孩子正确的帮助。

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喜欢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我们应当依儿童的年龄,给其以各种游戏的工具,使他们得到适当的游戏。儿童是好群的,自然喜欢团体的游戏,故应该为儿童提供小团体游戏的机会。父母当作儿童的游戏伴侣,作父母的应当忘记年龄,来和儿童游戏,作他的伴侣。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把教育寓于游戏之中。“儿童既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①你的孩子有没有到了晚上不去睡觉的坏习惯呢?你是用命令的方式叫他去睡觉还是没有寻求他的意见直接把他带到卧室?陈鹤琴先生告诉大家一个很好的办法,即游戏法。“做父母的可以用游戏的方法叫孩子去睡觉,比方让孩子骑在肩上,作骑马的样子,骑到寝室里去休息。”②

孩子既然是有好奇心的,那么父母应该利用孩子的好奇,寓教育于其中。卢梭在教爱弥儿认字的时候,给爱弥儿写了一封请柬,爱弥儿不认识其中的饭店名称而错过了这次机会。这件事情激发了爱弥儿对认字的兴趣,从此他对文字产生了兴趣。

孩子是喜欢大自然的。身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关在屋子里,被各种所谓的“辅导班、特长班”束缚了头脑。回想一下,我们的小时候都是在最天然的环境下成长的:肆无忌惮地在草地上滚来滚去;趴在地上玩玻璃球或者纸板游戏;一有时间我们便会跑到外面跟小伙伴们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女孩子跳皮筋、跳绳、踢毽子、“跳房子”,男孩子玩玻璃球、玩纸板游戏、捉迷藏等等。还记得那个时候的我们是多么快乐吗?游戏中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那些不愉快的争吵也总是很快地随风飘走,我们总是留恋于游戏之中,即便天黑也不回家„„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所以,父母们,请给孩子一份智慧的爱,让孩子在智慧的爱中健康成长!

①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1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P232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1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P232

推荐第3篇:走在鹤琴路上

“走在鹤琴路上”汇报演出工作总结

伴随着半个学期的努力,五月八号我们迎来了“走在鹤琴路上”江苏省男幼师生免费培养汇报,在这半个学期里,我们不断的努力,比如说美术方面我们做灯笼,画鞋子,画T恤等;体育方面我们练习轮滑,军体拳,韵律操等。我们洒下汗水,获得了丰硕的回报!!

自2010年起,江苏省教育厅率先启动免费男幼师生的培养工作,这次汇报展示了我省免费师范男生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张剑,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省财政厅副厅长江建平等出席汇报展演活动,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主持汇报展演活动。汇报演出分动态表演和静态展示两大板块。

在图书馆一楼是男幼师生阶段培养成果的静态展示部分,有我们同学平日的基础美工、创意造型展示,也有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制作展示,还有学生的成长档案等。这些都是平时我还有同学们的不断努力所完成的。虽然准备的过程很是辛苦,但是当看到我们所完成的作品时,心中顿时很是开心。

舞台汇报节目更是精彩纷呈,汇报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通过主题汇报片展示同学们“做中教”的探索追求,展示男幼师生为成长为未来优秀的幼儿教师“做中学”的攀登历程。下篇通过丰富的舞台节目集中展示同学们“做中求进步”的喜人成绩。在舞台节目部分,我担任学生主持一工作。从选拔主持人到最后的正式演出,我从几乎什么都不懂都会不会做到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次担任主持人是对我的一种磨练,是一种成长,也只有通过不断的磨自己才能茁壮的成长!!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在讲话中指出,江苏学前教育工作尤其是男幼师的定向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实施男幼儿师范生免费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对解决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培养幼儿刚毅和勇敢的品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民族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汇报演出充分显示了江苏男幼师阶段性培养成果,展现了男幼儿师范生的良好素质和才能。今后要进一步做好男幼儿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认真总结经验,确保男幼儿师范生毕业后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讲话中强调,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在全国率先颁布《学前教育条例》,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计划,加大财政投入,组织开展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全省目前共有幼儿园4392所,在园幼儿220.5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我省积极构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全面实行每5年一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出台《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并针对我省男幼儿教师稀缺的状况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三年来有大批优秀男初中毕业生踊跃报考;男幼儿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要求各培养院校深化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将该项工作转化成江苏学前教育的突出优势。

此次汇报展演,是陈鹤琴先生“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对江苏幼教未来发展的展望与设计,为全国教师教育“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试点提供具有研究探讨价值的现场。各市教育局分管局长、县区人社局分管领导、部分幼儿园园长和来自全省的400多名免费男幼师生参加了此次汇报展演。

推荐第4篇: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张雯婧

在认真拜度了《陈鹤琴全集》,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陈鹤琴先生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同其他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渊源关系的学说一样,活教育也是针对传统教育死板、僵化的弊端而提出的。他号召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陈鹤琴先生批评旧教育脱离自然和社会,脱离儿童生活,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与儿童的经验隔离得太远。活教育要有活教材,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传统的课程科目本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主张从儿童生活出发,对课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各科打成一片,贯通起来。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教学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活教育\"把直接经验当作为人们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活教育\"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及儿童的学习兴趣,组织儿童活动场所。\"在第一阶段是小动物园,小花园,小游艺场,小工场,小图书馆;在第二阶段是小动物园,小农场,小社会,小美术馆,小游戏场;在第三阶段是儿童工场,儿童家场,儿童科学馆,儿童世界,儿童艺术馆,儿童运动场,儿童服务团。\"是在校内组织\"活教育\"的方式,校外大自然十大社会则更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陈鹤琴还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这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思想,也是我们所要钻研与研究的方向。我们每个人,如果都有一份心,想陈鹤琴先生那样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一切为了孩子,那么,孩子们的未来将会越来越美好。

推荐第5篇: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

读书心得

读完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字里行间,能够强烈感受到他对孩子的慈爱与严格,慈爱到体贴入微,严格到没有迁就。书中的诸多观点对许多当代父母来说依然是“超前”。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理论紧密结合的开拓者。前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曾题词:“学习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为培养四有新人,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斗。”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略了,太把这桩事情看的容易了。我们晓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育蚕有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有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他自己的儿女反而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都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追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如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中国非常普遍,司空见惯。我愿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应当自问他有没有研究过怎样教养他未来的儿童,自问自己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父亲,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母亲。” 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对于怎样教养小孩讲述得详细入微,淋漓尽致。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比如讲到卫生上的习惯,告诉家长应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讲到游戏与玩物,提醒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比如讲到责罚孩子时,告诫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等等。朴实的文字、有趣的事例、诚挚的情感、深入浅出的道理、让人读后茅塞顿开,受益匪浅。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着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

“小孩子实在难养得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门更深的学问。书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活教育”,“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相联,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认识和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倡导“游戏式教育法”。他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因此,做父母的应遵循这一规律,“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例如他提出应该给孩子塑泥的机会,小孩子玩污泥,虽有时会污及身上的衣服,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今天,人们提倡自主性游戏、综合课程、愉快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强调游戏的作用,重视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和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用“活教育”思想回答了为人父母的三大基本“学识技能”: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也成为我们当今对孩子进行德育的目的之一。用什么培养?“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把学生引向生活,将生活引向学生,这也是如今人们倡导的课程内容。陈鹤琴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但不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与如今所提倡的“综合课程”又非常相似。

“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 ,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如陈鹤琴先生列举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岁大,还给他喂饭、穿衣服、收拾东西等状况,提出父母包办代替,其弊有三:

(一)剥夺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

(二)养成孩子懒惰性格;

(三)养成孩子不识时务,不知劳苦的性格。“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须在他的能力以内而仍非用力不可。”此外,还对父母如何教孩子待人接物也做了细致研究,如他提出“不准小孩子对待保姆有傲慢的态度。”应该尊重保姆的劳动,尊重保姆的人格。做父母的应当自己善待保姆,做孩子的榜样,使小孩子也善待保姆。不要让保姆做小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否则会滋长孩子的“虚骄之气”等等。他认为培养孩子应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与我们现在提出的重视儿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而在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精神,更是如今的家庭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且读且思,且思且悟,陈鹤琴对儿童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中国儿童发展的期盼,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在这种热爱与期盼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爱子女的家长,我看到了无数教育者以此为鉴,努力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培养孩子……陈鹤琴送给孩子的——不仅是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康的人格!

最后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作结“这本书是儿童的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

推荐第6篇: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金信幼儿园 刘海楠

初读《陈鹤琴文集》是通过爷爷。我大学的专业是教育学,爷爷得知后很开心,因为,爷爷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家中上上下下只有我继承了爷爷的衣钵。临行之前,爷爷送了我一本《陈鹤琴文集》,他对我说:“但凡是搞教育的,都应该有一本《陈鹤琴文集》,这是我最喜欢的书,希望你也喜欢。”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陈鹤琴先生是何许人也,信手翻看这本书,便被里面生动简洁的语言吸引住了。儿童心理学、幼稚园课程和活教育等等理论,经陈鹤琴先生一介绍,便不那么晦涩难懂了。现如今,我已然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再品《陈鹤琴文集》,心中装载着满满的感动,感谢,共鸣与思考。

一、感动。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是“中国幼儿教育之父”。后人给予陈老如此高的荣誉,可见大家对陈老的尊敬。陈老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人格方面,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潘菽先生用“不失赤子之心”来形容陈鹤琴先生,潘菽先生说,陈鹤琴同志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纯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我想只有这样一个“富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全心全意扑在孩子身上,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陈鹤琴先生病危时,已不能说话,但他用笔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当我看到这里时,闭上双眼,想象着一名老者病卧于床榻,提笔颤颤巍巍写下几个勉强辨认的字,心中的感动满溢于怀。献身教育事业对于陈鹤琴先生来说,已然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那个战火纷飞、百业待兴的年代,陈鹤琴先生尽其一生为教育事业奔走东西。、在 21世纪这样一个和平安定、欣欣向荣的时代,我们不更应该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微薄之力么!

二、感谢。

如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十年辛苦不寻常”,那么《陈鹤琴文集》则耗尽了陈老的毕生心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真的非常感谢陈鹤琴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神乎其技”的教育专著。我是一名新教师,虽然在大学读了四年学前教育专业,但真正进入幼儿园,所有事情都是从零学起,由于缺乏经验,我碰到了许多问题。每当困惑不解时,我便会去翻阅《陈鹤琴文集》,总能受到启发。特别是《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从政治思想、业务修养、教学技术和优良品质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做幼儿园教师。就保护幼儿健康来说,陈鹤琴先生细化了十一点,包括了培养习惯、身体锻炼、合理营养、预防疾病等多个方面,全面而具体,一目了然,实用性很强。陈鹤琴先生通过实践,归纳、总结了这些理论知识,现在已然成为我们实践的指南针。

陈鹤琴先生的造诣不仅体现在学术上,在做人方面同样给我们留下许多恳切的建议。在《生活的哲学》一文中,陈鹤琴先生提出十个“经常”、一个“假如”与三个“当”,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陈鹤琴先生的风骨与豁达:经常记住别人是对的、经常保持乐观、经常注意去交好朋友、经常要自我克制„„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实则饱含做人的道理,为我们学做人、做好人点燃一盏指路明灯。

三、共鸣。

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定的教育理想和抱负。当看到《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一文时,我满心激动,因为我强烈地感受到:对于幼儿教育,自己有许多看法是和陈鹤琴先生一样的,特别是有关教育公平的愿景。教育公平一直是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在旧中国,教育的不公平不言而喻,现如今,剥削阶级早已不复存在,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孩子们受教育的情况不断改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据调查,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达56.6%,说明我国还有近一半的适龄幼儿上不了幼儿园,这个情况不得不令人担忧。我与陈鹤琴先生一样,“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四、思考。

陈鹤琴先生为我们留下的精神硕果,几乎可以运用到平日里遇到的所有教育问中去,但是,如果忽略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中理论,则是暴殄天物了。陈老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是他的思想精髓。21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以做带学、以做促教,将孩子们引领入大自然、大社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做人,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比如陈鹤琴先生强调“做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今社会如何实施?战火和*离和平年代的孩子很遥远,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他们,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换一种方式,我们班级尝试了这样一种方法:班上幼儿都有出去旅游的经历,我们便以“我去过的地方”为中心,通过谈话活动和照片展示,在幼儿心中埋下热爱祖国的种子。

我以为,想要活学活用陈鹤琴先生提倡的“活教育”,成功的关键是立足幼儿实际的思考,因此,不论何时,了解孩子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教师歌》中这样写道:“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子。你不能教导小孩子,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子。”这首歌是陈鹤琴先生儿童观与教育观的真实写照,我要以陈鹤琴先生为榜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扎根儿童,“变成小孩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一份绵薄之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求富贵,但求问心无愧。

读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最近我又重新读了在大学时候学习过的《学前教育概论》里面重点看了陈鹤琴的教育理论,我觉得我们身为现代人思想却是老套得不得了,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向陈老前辈学习。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陈鹤琴的活教育。

理论提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曾经我看过卢梭的《爱弥儿》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出自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所以引导孩子们一起投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懂得人间的“真、善、美”才是最重要的。

这忽然让我想起春秋时期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觉得应该引导孩子们一直保持这个善良。荀子提出:“人之初性本恶。”所以要引导孩子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延续至今,陈老前辈的活教育就是要我们幼儿园教师要引导孩子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书面上,而是引导孩子真正去了解这个社会。比如:本学期进行的海洋主题教育,我们就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了解我们的家乡,然后请孩子们进行剖鱼的活动,孩子们就是走进了大自然。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儿童做人。教育要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内在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

说到完整的人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续爱的教育》里面很多的很多的优秀品德都是从一个小小的故事和历史为载体的。所以我也开始学习故事里的主人公将我看到过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比如我们班的孩子总是容易哭泣,碰到一点点的小挫折就流眼泪,于是我向他们讲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告诉他们我们其实已经很幸福了,要向海伦凯勒一样坚强。所以现在我们班很多小朋友都变得较往坚强了。

我也一直和孩子们说我们在一起要相亲相爱,相互之间要谦让,特别是男孩子要学会让着女孩子。这话让我们男孩子很受益,有一次,一位男孩子的妈妈和我说:“上次在我们单位时,他坐在座位上,然后来了一位比他大的女孩子,他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请她坐下,问他原因,他说,男孩子要让着女孩子。”我忽然发现,孩子愿意接受我的建议,我觉得也是挺开心的。 无论是童话里,还是在任何的故事里,善良的人总是会有好报。所以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引导孩子们做一个善良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晨间谈话中,我也是将生活中看到的不好的现象,告诉孩子们,希望他们记住将来长大后也要像现在一样,遵守最基本的礼貌,“不乱丢垃圾”“学会排队”„„

让儿童在“做中学”。“活教育”主张解放儿童的身心,“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都应该让他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应该是家长做不到,一直惯着养,所以请孩子帮忙做点小事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了,于是便和我们老师交流:为什么家里这么懒?当听到幼儿园里很勤劳的时候,他们很震惊。于是在平时的交谈中我们又增加了:在家里的时候也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愿意帮助家里的人。并且和家长沟通好,不要因为孩子做得慢就运用包办政策,越慢越要给他锻炼的机会。于是有些小朋友在家的时候也愿意帮忙了。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纲要》里提出:教育要贴近生活,要进行“生态化教育”所以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首先要是我们周围生活中的,是孩子们知道的,才能进行活动。

课程内容要相互关联。儿童的认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编排要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方便孩子的记忆和理解。

富于弹性的课程。儿童生活环境不同,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强求一致,要适应各地自然、社会等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

强调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幼儿园和家庭一样,都是幼儿教育的场所。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联系,注重“家园合作”。

发现“童年的秘密”。儿童不仅是一种肉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

很多成年人觉得幼儿很小,往往忽略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不能用狭隘的目光看待幼儿,应该用完整地眼光去看待他们,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由于儿童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因此,成人只能帮助儿童发展,却不能代替儿童的发展。 教师只是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行为。孩子们也可以从孩子们想法中,得到反思,学会新的知识。

强调“有准备的环境”。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填鸭式”教学。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中有不同的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就能事半功倍完成任务。

教师是“导师”。

注重智慧和品格的培养。

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不设课程表。 混龄教学。 丰富的教材,即教具。

在每次活动中,为孩子们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孩子们在进行活动的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所以教师不能偷懒,在每次活动前,就应该准备好丰富的材料。 排除奖惩制度。

幼儿园时期应该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应该去引导,所以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和蔼的态度,真诚的爱心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如果用奖惩制度,会让很多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

海燕分二班 於哲伊

《陈鹤琴全集》

我认真地读完了《陈鹤琴全集》,感受颇多,陈鹤琴现身是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阔者和奠基人。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如今的幼儿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陈鹤琴老师提出了“活教育”的口号,他主张“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才能教育小孩,实行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原则。陈鹤琴老师批评就教育是“死教育”,课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不问儿童是否了解,不管与时令是否合适,只是一节一节课的做,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要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他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十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大自然十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而书本上的知识却是死的书,间接的书。活的书比死的书要好,直接的书比间接的书要好。间接的书本知识只能当做学习的副工具,国语、常识、算术都是副工具,它们只能作为“活的书”的一种补充。所以他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主张大家去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过去‘书本万能’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这些条件。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具有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凡百具废”,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因此更重视培养建设的能力。

第三,要有创造能力,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时至今日,我们急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他一向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合作团结,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第五,要有服务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设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陈鹤琴先生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教学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活动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重视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活教育”把直接经验当作为人们进步的最大功力。陈鹤琴先生还详细阐述解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但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么学。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 这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思想。

陈鹤琴先生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知识,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动教育的教材,一方面因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知识的来源,它提供儿童的知识是最主动直接,形象鲜明的,它避免了任何形式化的环节和人为的扭曲,便于儿童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切合儿童的生活,这种教育最能激化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活动。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环境,直接拿儿童热衷的事物来做教材,有利于儿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把孩子引向生活,将生活引向孩子也正是如今人们倡导的课程内容。陈鹤琴先生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但并不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他相信:“小孩子聪明的很,小孩中有许多瓦特,牛顿,爱迪生。”因为反对剥夺了儿童自由,反对教师越俎代庖,这与我们现在提出的重视儿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同一致的,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础精神。而在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精神,更是如今的新课程理念所大力提倡的。

陈鹤琴先生倡导的:“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 生活是完整的,在生活中自然地融入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内容。生活又是多变的,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主动又有趣的变化。我们从孩子的生活入手,从孩子身边的生活中去摄取营养,这将是一个有效地途径。

例如:我班孩子进行“好吃的水果”活动时,就受了陈鹤琴先生得生活化教育的启发。我让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水果,让他们自由仔细地去感受每一种水果的味道,敏觉,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及好奇心,由于水果是孩子生活中极其熟悉且喜爱的东西,因此孩子从来没感到自己在学知识,有感到自己处于快乐的生活游戏之中,而这样的活动也自然地融入了领域的学习内容。 这就是陈鹤琴先生说的“活教材,活教育”。现在的孩子整天住在高楼里,就更应该亲近大自然,融入社会。不仅是为了教育,也是为了扩展孩子的生活,陶冶孩子的心灵

推荐第7篇: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班级:11学前教育2班

学号:114303214

姓名:刘慧

摘录:

一、儿童的心理:

(一)好游戏的。

(二)好奇的。

(三)好群的。

(四)好模仿的。

(五)喜欢野外生活的。

(六)喜欢成功的。

(七)喜欢别人赞许他的。

从上面所说的几点看来,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二、儿童的学习性质与原则:

(一)小孩子生来有三种基本能力:(1)感觉,(2)联念,(3)动作。

(二)学习是反应与刺激的联合。

(三)刺激必须要选择得适当。

(四)要实地施教。

(五)凡能使小孩子快乐的刺激容易印刻在小孩子的脑筋里。

(六)凡刺激发生的时间愈长,次数愈多,那联念也愈牢固。

(七)小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做父母的要格外留心以免错误。

(八)不要有例外。

(九)小孩子学习事物须要自己学习。

三、普通教导法:

(一)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二)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

(三)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四)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小孩子。

(五)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就禁止他行。

(六)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当以辞色来表示赞许或不赞许的意思给小孩子听,给小孩子看。

(七)我们应当按照小孩子的年龄知识予以适当的作事动机。

(八)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

(九)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

(十)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

(十一)游戏式的教育法。

四、卫生上的习惯:

原则一:小孩子不肯穿衣服的时候,我们最好用诱导的方法去叫他穿。 原则二:小孩子应当天天刷牙齿。

原则三:小孩子洗面刷牙,应当在一定的地方做,不应当在任何地方洗刷。 原则四:小孩子洗面的手巾,应当独自一条。 原则五:小孩子洗面须注意到耳鼻和眼睛。

原则六:小孩子未穿衣洗面刷牙以前,不宜吃东西。 原则七:小孩子吃东西以前须洗手,吃后须揩手。 原则八:小孩子吃饭的时候,应当有适当的盘匙。 原则九:小孩子吃饭时,应当要有适当的椅桌。 原则十:小孩子吃饭的时候,须要有围巾。

原则十一:小孩子小食的分量不宜太多,而且是要有定时。 原则十二:应当小孩子独自先吃饭。

原则十三:对于食物不准小孩子自己随便乱拿。

原则十四:做父母的不应当因为小孩子要偷食物,就把食物随便乱藏。 原则十五:做父母的不宜将食物随便乱摊。

原则十六:小孩子吃午饭后,最好安睡一点中觉。

原则十七:小孩子晚上未睡以前,应该有适当的娱乐。 原则十八:小孩子夜里睡眠的时候,应当穿睡衣。 原则十九:小孩子不应当有人抱了睡。 原则二十:不准小孩子点灯而睡。

原则二十一:小孩子最好独睡一床,独睡一室。 原则二十二:小孩子便溺须有定所。

原则二十三:小孩子大便须一日一次,而且要有定时。 原则二十四:婴儿应当终日感受外界的浓厚刺激。 原则二十五:小孩子不应当终日抱在手里。

总结:上面都是关于小孩子卫生的习惯。我们晓得,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健全是有密切关系的。有许多做父母的对于种种卫生的习惯不但没有顾到,还有许多误会。我所以特别详详细细把主要的习惯写出来以引起做父母者的注意并以解除许多无谓的误会。

五、游戏与玩物:

原则一:小孩子需要有适宜的伴侣。 原则二:小孩子应有与动物玩弄的机会。 原则三:小孩子平时宜穿运动套衣。

原则四:小孩子玩好东西以后,应当立刻整理好放在原处。 原则五:小孩子最好有玩水的机会。

原则六:小孩子玩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 原则七:玩物的作用,不仅仅是博小孩子之欢心,也要使他因此得着自动的机会。 原则八;凡凶恶丑陋、不合卫生而有危险的玩物,一概不要给小孩子玩。 原则九:小孩子应当有适当的地方以储藏他的所有物。 原则十:小孩子的玩物应当合乎几种标准的。

总结:我们做父母的,不要以爱子女之心太切,而对于玩物之优劣毫不加考虑,凡小孩子看见喜欢的就买给他玩。要知道玩物是有好有坏的。好的玩物固能激发思想,启迪知识,强健身体,培养美感;但坏的玩物是要发生危险而束缚思想的。所以做父母的购买玩物的时候应慎重一些才好。

六、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原则一:小孩子应有画图的机会。 原则二:小孩子应有看图画的机会。 则三:小孩子应有剪图的机会。 原则四: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 原则五:小孩子应有着色的机会。 原则六:小孩子应有穿珠的机会。 原则七:小孩子应有锤击的机会。 原则八:小孩子应有浇花的机会。 原则九:小孩子应有塑泥的机会。 原则十:小孩子应有玩沙的机会。

七、小孩子为什么怕的,为什么哭的:

原则一:做父母的切不可暗示小孩子使他发生惧怕。

原则二:小孩子的惧怕有时要迁移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格外当心,使小孩子不致发生惧怕。

原则三:不要以“父亲”的名义来恐吓小孩子。

原则四:小孩子发生惊慌时,须慎防其他大的声响,以免增加他的惊慌。 原则五:小孩子常常哭泣是不好的,我们应当设法把它免除才好。 原则六:小孩子疲倦了是要哭的,或是容易发脾气的。

原则七;小孩子以哭来要挟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绝对地拒绝他。 原则八:当小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应当去暗示他哭。

八、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

原则一:做父母的待子女要公平。

原则二: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 原则三: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

原则四:要打破一个坏习惯的时候,留心不要养成一个新的坏习惯。

原则五:做母亲的不可叫小孩子打骂他的父亲以取乐,做父亲的也不可那样。 原则六:切不可欺骗小孩子。

原则七:做母亲的不应当背着丈夫去宠爱她的小孩子。 原则八:小孩子作伪是由父母养成的。

九、小孩子怎样学待人接物的: 原则一:教小孩子要从小教起的。

原则二: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顾虑别人的安宁。

原则三:家里有人生病的时候,非有特别的关系,做父母的应当使小孩子得着与病人表同情的机会。

原则四:应使小孩子养成收藏玩物的好习惯。 原则五:我们应当教小孩子对待长者有礼貌。 原则六:不准小孩子对待保姆有傲慢的态度。 原则七:做父母的须禁止小孩子作伪。 原则八:不准小孩子打人。

原则九:小孩子在家里应当帮助他的父母做点事体。 原则十: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

十、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

原则一:诱导比恐吓、哄骗、打骂都来得好。 原则二:做父母的应当探索小孩子作恶的原因。

原则三:做父母的责罚小孩子以前,应当平心静气考查他究竟有无过失。 原则四:不应在别人面前责罚小孩子。 原则五:早上和晚间都不宜打骂小孩子。 原则六:做父母的不应当迁怒于子女。

原则七:小孩子弄坏东西,做父母的去责罚他,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是因为要改正他的行为。 原则八:当小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重责其事,轻责其人。

原则九:倘若父亲或母亲打骂小孩子的时候,旁人不宜来帮着说“可怜!可怜!苦呀!”这许多话。

原则十:不宜痛打小孩子以致打后懊悔不及。

原则十一:当小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应当因为要博小孩子的欢心,就去责备别人。

原则十二:做父母的不要常常去骂他们的小孩子。

原则十三:做父母的不应当以一己之喜怒来支配小孩子的动作。 十

一、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

原则一:做父母的应当常常带领小孩子到街上去看看。

原则二: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

原则三: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须在他的能力以内而仍非用力不可的。

原则四:不应当禁止小孩子去探试物质。

原则五:做父母的应当利用儿童的好问心,以作教育儿童的一种良好动机。 十

二、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

一、游戏的环境

二、艺术的环境

读后感:

由于班主任的推荐,我近日看了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看完之后颇受启发。3—6岁是儿童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个时期,父母们要特别注意。在这个阶段,儿童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最长,受到父母的爱抚、保护、教育和影响最多,因此整个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家庭各方面的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榜样等因素,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谓“三岁看到老”,可见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家庭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孩子未来的成就。从古至今,家庭教育的书籍不胜枚举,如旧时的颜之推家训,近代的王某所译之宁馨儿,儿童鉴等,皆是以自身事例而言,陈鹤琴先生亦是,全书有一百多条举例,在其子一鸣那儿来的就占了73条之多,由自身出发,向父母们对于家庭教育都给了具体指导。论家喻户晓,也非陈鹤琴先生之书莫属了。

对于“怎样做父母”这个问题非常之大,也非常重要。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家中又都是独子,可皆宝贝的很,对于现在毫无经验可言的年轻父母来说,小孩实在难养的很,也难教的很啊!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整天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挂在嘴边,让孩子学这学那,但和孩子的沟通却少了,孰不知这却给孩子以后的性格培养埋下了恶果。

看了这书,对照现如今老师家长的行为,发现现如今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此书中还提到艺术的环境,其中就是图画的环境与审美的环境。现在的老师常对着孩子说:“不能这样做!不要!不该这样!”等等,让孩子把画图的兴趣打消了,催残了。教室的装饰布置杂乱无章,那么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犯出这样的毛病。

书中还用一整章篇幅讨论对孩子的体罚问题,他的结论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过良美教育并能施良美教育于子女的,体罚当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虽不应常常鞭挞孩子,然而有时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别的良法指导孩子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用别的良法而不得不用体罚,也要善用。陈鹤琴先生非常忧虑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责罚孩子,以致损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详细列出了责罚小孩子的条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这本书值得大家一看,看完肯定受益匪浅!

推荐第8篇: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琛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和改革者,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之路,形成了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本文着重介绍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产生、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成因。

Mr.Chen Heqin is our country modern preschool education pioneer and innovator, he explores a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eet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oad, forming a unique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and ideological system.In order to inherit,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Chen Heqin\'s preschool educ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Chen Heqi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and thought, development proce,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auses.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活教育;教育实验和研究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和“中国的福禄贝尔”。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教育问题,探索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在新时期应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深化幼儿教育改革。

一、开创中国现代幼儿教育 (1919—1928年) 陈鹤琴先生1919年离美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任教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次年喜得长子陈一鸣,每天对其身心发展进行周密的观察、实验和文字与摄影记录,连续808天,对孩子的身体、动作、模仿、暗示感受性、游戏、好奇心、惧怕、知识、言语、美感、思想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发表了系列关于儿童心理及教育的论文,并于1925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部著作。其中《家庭教育》一书论述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和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堪称为一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家教经典,陶行知先生发表书评《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称著者“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1923年由东南大学教育科支持,办起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教育,次年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指出中国普通幼稚园当时大概有四种弊病:一是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二是功课太简单;三是团体动作太多;四是没有具体的目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标。1925年扩建鼓楼幼稚园园舍,邀请东南大学陆志韦等10人成立董事会,筹募资金,该园成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派助教张宗磷协助研究工作,至此我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诞生了。陈鹤琴主持实验幼稚园的课程、故事、读法、设备和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并与张宗麟合写《一年来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概要》一文,由《新教育评论》发表。当年夏,主办东南大学幼稚师范讲习所,编写的讲稿《幼稚教育》围绕“为什么办幼稚园”“幼稚教育的目标、原则、课程”等问题,对办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园作了全面论述。根据自己办幼稚园的理论和实验总结,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幼儿发展特点的15条办园主张,其中涉及到适应国情、家园共育、教育内容、幼稚园课程、教师素养、师幼关系、教法、设备、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这15条信条为当时中国的幼稚教育指明了道路,正如陈鹤琴所言:“我们所主张的15条信条当然不是金科玉律尽善尽美,但从现在中国幼稚教育的情形来看,这15条信条也许是治病良方呢!”1928年,陈鹤琴负责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草拟和制定工作,5月与张宗麟合著《幼稚教育丛刊》,出版《幼稚园的读法》《幼稚园的故事》《幼稚园的课程》和《幼稚园的设备》,同时,反对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提倡“整个教学法”,主张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该时期丰富了幼儿教育思想的产生,既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原因,也不可忽视陈鹤琴的个人因素。从内因来说,陈鹤琴1914年清华毕业赴美留学,考取的是庚子赔款奖学金,陈鹤琴说:“清华大学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庚款,我游学美国也用的是庚款,庚款是什么呢?还不是中国人民的民脂民膏!人民的脂膏栽培了我,我如何不感激呢!如何不思报答呢!”问他在启程去美国之前,原本想学医,在横渡太平洋的邮船上,他改变了注意,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他决定把一生献给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的志向得到同舟赴美的陶行知先生的赞赏,后来两人一起在哥仑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另一主要内因是陈鹤琴对儿童无限的热爱,正如陈先生所言:“我是喜欢儿童的,儿童也是喜欢我的”,他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正是陈先生对儿童的这种纯爱,才确定了他献身儿童教育事业的人生志向。

二、广泛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编写各类儿童课本和读物(1928一1939年) 经过陈鹤琴和先辈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幼儿教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此时从教会手中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陈鹤琴凭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对儿童的热爱,受聘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任处长,为更多的中国儿童办学。在主持教育处工作11年期间,办的6所小学都附设幼稚园,并在小学和幼稚园大力提倡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研究活动,仍然关心幼稚教育的发展,编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写了系列适合儿童特点的各类儿童课本和课外读物: 193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件发生之时,中华儿童教育社在北平举行第7届年会,陈鹤琴参加主席团讨论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坚持到会议结束才带领南方与会同志绕道回沪,可见他对幼儿教育问题的关心和重视。1938年与钟昭华合编出版《南京鼓楼幼稚园儿童生活写真》。陈鹤琴先生认为,要使幼稚教育发展,必须发动和组织更多的人合作来做,他说:“推敲切磋,真理才出;科学进步,端在合作。”“实地研究的人愈多愈好。”网在这一思想主导下,他大力创办儿童教育学术团体和刊物.20年代他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1939年在此基础上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到30年代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还主编《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等刊物,广泛交流经验,扩大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在战时的发展。

三、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较完整幼稚师范教育 (1939--1949年)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上贫穷落后,老百姓一贫如洗,人民生活极其艰难,科学技术极不发达,教育也陷入陈旧腐败、抄袭外国、停止不前的局面,幼儿教育显得尤为突出。对此,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揭露:当时国内的幼稚园害了三种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面对旧教育的全盘西化、脱离实际、死读书本的时弊,也严肃地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陶行知先生曾把旧中国陈旧腐败的教育概括为“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针对当时的这种教育现状,陈鹤琴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他要下决心使这种腐败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陈鹤琴先生青年时期受到欧美新教育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这一进步教育运动抨击当时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反对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和对儿童活动的束缚,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提倡“实验”的精神。陈先生十分赞赏这种观点。他借鉴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确合理的部分,正如陈鹤琴自己所言:“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1]但是,陈鹤琴的借鉴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国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指出:“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总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条件。”[2]另外,陈鹤琴对欧洲11国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决心在中国实验活教育。1934年7月,陈鹤琴先生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欧洲教育考察,他参观了许多新型的实验学校,与各国的教育专家进行了教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育问题的讨论,对各国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这使他对“新教育”的源头——欧洲新教育有了真实的感受,从中看到了现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共同特性,认为这是中国教育值得借鉴的。特别是各国教育都注重“做”,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这给了陈鹤琴很大的启发,为他在中国实践活教育指明了方向。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实验过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他特别赞赏和佩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陈鹤琴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但是,陈鹤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实验本国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从内因来说,陈鹤琴从小就接受私塾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深有体会,即便清王朝被推翻,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教学方法仍很死板,学校活动的中心仍是老师,教材的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生活。陈鹤琴说:“他们机械的、被动的被灌输以有限的所谓知识食粮,而实际上它们却难以消化——没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只要他们读和写,而从不要求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活教育植下种子,生根发芽,开出花朵。”[3]1940年陈鹤琴赴重庆参加国民教育会议,途经桂林时给中山学校题词:“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4]4月谢绝留在重庆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回到江西,邀集一批有志人士在泰和大岭山上以“荒山辟乐园”的精神办起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活教育”,实现了由中国人自己培养幼教师资的宏愿。其实,陈鹤琴早在20年代就迫切的感到,要实现幼儿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不能靠外国教会控制幼教师资的训练,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培训师资。早在1928年他就提出《各省师范学校急需设幼稚科案》,建议“就环境适应之地,开设幼稚师范学校,或就各省之师范内,添设幼稚科,以培养专门人才,供给良好师资。”[5]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建就迈出了这第一步。是年,确定并实施活教育的思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目的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课程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即方法论。” 1944年在实验活教育筹划会议上,提出“五指活动”方案,由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五个部分组成,五指活动如人的五指,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网,继续实践活教育。1945年10月恢复和重建遭战乱严重破坏的南京鼓楼幼稚园,继续兼任园长,每月去幼稚园指导工作。11月任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校长,确定幼师办学宗旨为:培养优良师资,实验及推行活教育。1947年继续推行活教育,批判传统教育,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战后中国的幼稚教育》,着重讨论了战后中国幼稚教育的发展道路。陈鹤琴说:“战时幼稚教育在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幼稚教育史上还是一个拓展的阶段,而今天我们还没有超越这个阶段,一切的工作也还是继续着战时,来完成幼稚教育在中国的建立。”陈鹤琴分析了战时幼稚教育的不足,并提出战后幼稚教育的五点发展建议,这些思想又将建立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幼儿教育向前推进了一步。同年,陈鹤琴主编的《活教育的理论及实施》一书出版,标志着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1948年,陈先生在上海幼儿专科学校成立儿童研究站,对1.5—3岁的儿童进行身心发展研究和保教工作实验,并作为幼专、幼师学生实习的场所。是年,编写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活教育的创造》两书出版,在《活教育》上发表《活教育的目的论》,提出做“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的现代世界人”,至此,活教育的目的论便发展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可见,陈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思想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陈鹤琴活教育三大目标的提出都是有其独特缘由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是肩负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的,陈鹤琴认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中国教育惟一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各国的教育目的。陈鹤琴说:“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做一个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拿目前的情形来说吧!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遇,争取民族独立;对内肃清封建残余,建树科学民主,这便是中国人当前的生活内容与意向,而活教育就是要求做这样的中国人、现代中国人。”“我们要做世界人,便要爱全世界的人类”,“爱那些站在真理一面的人类,真理是不会泯灭的。”[6]陈鹤琴把做人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要追求的目标。活教育的课程论和方法论除了受欧美进步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影响外,还有一社会现实原因——1940年夏,江西省政府批复建立省幼稚师范学校时,经费严重短缺,由原定的6.5万元减至2.5万元,陈先生就率领师生成立十多个建校小组,开山筑路,建造校舍,边学习、边劳动,提倡“手脑并用,文武合一”,他们建成了实用的教室、宿舍、礼堂、办公室等教学生活设施,“荒山”变成了“活教育”的乐园。这便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教育思想形成不可忽视的原因。活教育理论体系不但指导着旧中国幼稚教育的发展,对建立新中国的幼儿教育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2l世纪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诸多的启发和借鉴。

四、为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鞠躬尽瘁(1949—1982年) 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继续高度关注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1949年筹办新中国第一个儿童玩具厂,恢复出版《活教育》,1949年底到1951年初,他相继在《活教育》(1950年更名为《新儿童教育》)上发表《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儿童教育的新动向》《我们今后的工作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方向》《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等系列文章,对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开拓。1951年春,《人民教育》开始了对“活教育”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陈鹤琴仍然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如何使幼稚生适应新环境》《论幼儿园环境布置》《如何利用故事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幼儿教育的新动向》等系列文章。在《幼稚园的课程》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新时期我国幼稚园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是民族的,不是欧美式的;是科学的,不是封建的;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是发展的、连续的,不是孤立的;是配合目前形势和实际需要而不是脱离现实的;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的;培养五爱的国民公德和民主、团结、勇敢、守纪律的优良品质;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情感,要养成儿童能够说话的技能。”在《幼儿教育的新动向》一文中陈鹤琴首次系统地就“体、智、德、美”诸方面提出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四项任务:“保证幼儿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发育,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初步的国民道德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其他优良品德,培养幼儿的爱美观念,增进幼儿愉快的精神”,旧此外,还就这四项任务提出了相应的7条教养原则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1979年,陈先生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小组发言中讲到:“这次我借出席五届二次政协会议之机,提出了三点提案:1.在全国各省市恢复或建立幼儿师范学校,以培养幼教师资。2.在全国各省市高等师范学校恢复或建立幼儿园和实验小学,作为进行科学实验取得系统经验的场所。3.设立儿童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实验工厂。这三点提案,经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已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办理。”[7]当年11月在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并发表讲话,讲话就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对于作为幼儿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作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第二,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第三,对幼儿园的教育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实验与研究,要办好示范性幼儿园;第四,必须重视和解决幼教玩具、教具的科学实验和制造。这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重大问题。1981年,年近90的陈先生还为“六一”国际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同年11月,为浙江《幼儿教育》创刊题词:“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这既是对一切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谆谆教诲,也体现了陈鹤琴热爱儿童、关心儿童教育事业的挚热情怀。

纵览陈鹤琴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奉献的一生,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尽瘁的一生,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为新时期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献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1]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六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P295. [2]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二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P110. [3]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六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P297. [4]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陈鹤琴生平年表,P25.

[5]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P256. [6]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五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P63. [7]安徽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编.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推荐第9篇:读陈鹤琴《家庭教育》

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

2015年,我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断学习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陈鹤琴先生及其家庭教育思想。遗憾没有在年轻时看到先生的理论,没有从孩子小时候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希望有缘的年轻父母们能学习到先生的教育思想,那将是他们及子女的幸事。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五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智力测验法》《玩具与教育》《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

陈鹤琴先生用自己子女们的成长诠释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学说。2010年4月,陈鹤琴子孙汇聚,陈先生的7位子女都健在,虽已是耄耋老人,却仍然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其中年龄最长的兄长陈一鸣年届九旬,最小的妹妹秀兰已75岁,他们分别从事统战、外交、教育、新闻、医务等工作,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成就。从他的子女身上,人们看到了:

健康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和谐的家庭; 正确的人生观、审美的情操与乐观向上的性格;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家庭教育观点

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

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 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 ‚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 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 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 ‚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充分相信儿童。例如,他反对父母因为小孩喜欢偷吃食物而乱藏食物,认为这是以防贼形式来对待小孩,小孩逐渐会丧失自尊心,并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引起人格的堕落。这也可以促使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盗窃犯者的儿童经历进行反思;同时,也唤起家长应充分相信儿童,让儿童学会自尊自爱的一种理性的教育沉思。

(二)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

他通过对其子陈一鸣的实验观察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就幼儿的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配以相应的摄影来展现儿童心理特点,发现了儿童期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 并明确指出‚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这种充分肯定儿童期的关键性和可教性的意义在于为儿童主动探索世界提供了依据。

他发现儿童期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儿童学习能力在1岁前就已具备,学习过程是刺激——联念——动作。成人对待儿童的教育态度是:‚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 这充分表明他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并认为父母不能在别人面前责罚小孩,‚大多数小孩子尤喜顾全面子‛, ‚倘使要小孩子不怨恨父母而且把行为改好,做父母的应当把他的行为说给他听,而且告诉他今天责罚他的缘故,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实在因为他行为不改‛。 包含了他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总之,‚小孩子要自己做,自己生活,自己从做中得到快乐,从做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这是其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符合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

二、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上,把了解儿童和研究儿童作为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对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的知识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由出生到成熟整个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和现象。他在《家庭教育》中,将儿童心理归纳为7个方面:好奇、好动、好游戏、好模仿、喜欢成功、喜欢野(户)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

(一)教育目的:培养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以品学为目的‛的家庭教育观,注重从小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做好人、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这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他也针对当时中国现实中存在外国化和宗教化等教育倾向,提倡办一种中国化、平民化的教育,即‚活教育‛中要求‚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将之与传统教育中退让、保守和明哲保身等区别开来,结合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提出‚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 从最初接触的人际环境——家庭入手,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一个人最不好的脾气就是‘利己心’太重。无论做什么事,往往以我为中心。凡有利于我者,没有不高兴‛ 去干的;无利于我者,都不愿意去做,那么到了后来,‘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和社会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美德,而且‚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爱国了‛, 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而他对家庭教育目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张宗麟的幼儿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同时,要求幼儿合作、勇敢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仍是今天的教育任务。

(二)教育内容:体、智、德、美和谐发展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礼貌举止等精华,增加了体育这一内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渗透美育,作为人格陶冶的重要内容,符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体育:强调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 而强健的身体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从吃、喝、拉、撒、睡及相应的设备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要求小孩子应当天天刷牙;未穿衣、洗面刷牙前,不宜吃东西;吃东西前后必须洗手;便溺有固定的场所,形成排便的规律等。这些卫生习惯在幼儿期形成动作定型之后,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终身的健康。尤其是强调应从小训练小孩子独立睡觉等习惯,有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提出在幼儿初学吃饭时应有适宜的盘匙,在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中常被忽略,看似繁琐,但它符合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幼儿的精细动作未发展起来,动作不准确,用宽大的盘可以避免乱撒饭菜;同时,也可以使幼儿养成爱卫生和爱惜粮食等良好习惯。强调饭前不给幼儿乱吃零食,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专心进餐,而且有利于幼儿逐渐学会节制和纪律观念;但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常无意识地满足幼儿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导致幼儿进食难、正常的饮食规律被扰乱,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要求母亲或保姆不可终日将婴儿抱在怀里,认为这违反儿童好动的天性,而且睡眠质量不高,不利于动作发展和身体健康。但今天由于过分强调母子间的亲情和对婴幼儿的爱抚,而忽略了婴儿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这一客观事实。这些都已引起90年代的家庭教育理论从极端的实例中进行反思。

总之,共有25条良好卫生习惯的内容,与幼儿教育理论中《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中的卫生习惯基本一致,这是陈鹤琴一贯要求幼儿必须养成一定的卫生习惯、学会生活的技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

德育:注重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学会初步的待人接物。要求成人为小孩创设活泼、轻松、愉快、有秩序的家庭氛围。从婴幼儿最初的情绪——‚哭‛入手,对之进行观察推断其原因(饥饿、疲倦、生病等),使之得到相应的照顾;但到了幼儿期,则必须对幼儿的‚哭‛进行控制,尤其是以器来,要挟父母时,要求父母必须绝对拒绝其不合理欲求,以防幼儿养成不良习惯,渐向积极的情感方向引导。对最常见的小孩偷吃食物之事,他反对父母因此乱藏食物,要求父母探究幼儿行为的根源,并将食物放在小孩知道的食柜,讲明食物是大家的,培养其自尊自爱和对成人的信赖感,以免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严厉的训斥与羞耻心成了负效应的不良后果。另外,他要求父母责罚小孩对事不对人,不能伤害儿童的自尊,讲明责罚的理由,尤其反对父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迁移到儿童身上和凭成人的喜怒去责罚小孩,这都值得今天的家庭教育借鉴。

幼儿的初步待人接物是从家庭开始的,要求教育小孩要考虑别人的安宁,对长者有礼貌,给予幼儿对病人表示同情的机会,并帮助幼儿用具体的行为传递对他人的关爱。要求从最初用个人感情刺激小孩做事的动机,到逐渐能顾及到公共祸福,培养其牺牲精神和救世济民的意愿,符合幼儿道德发展的规律。另外,他告诫父母应减少孩子的惊慌和哭泣,不要有雷电、黑暗、大声训斥等恐吓孩子,要及时缓解和解除孩子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抑;反对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认为赏罚分明和严格要求正是克服任性和依赖的有效良方。

智育:注重丰富幼儿的经验。要求父母应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看看,并认为家庭应是艺术的、游戏的和阅读的环境,在家中饲养小动物和给予幼儿浇花、玩沙和玩水的机会,通过幼儿与物、与自然界相互作用,满足幼儿的探究心和好奇心,获得对自然和事物的感性经验,对动物具同情心,了解动物的生理特征和植物的初步特性。而这些最初的经验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在剪纸、填图、绘画、音乐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美的陶冶,使其自己能够想、自己能做,具有独创精神。

总之,其家庭教育内容非常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及良好的情感,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培养其具有独立性、合作性、同情心和责任感较强的现代人格特征。同时,其家庭教育任务与幼稚园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于引导儿童在做人、身体、智力、情绪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做人方面——培养儿童具有合作服务的精神和同情心及诚实、礼貌等品质。身体方面——主要是训练儿童养成各种达到强健体格的习惯。在智力方面——主要应以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应有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界和社会的机会,并利用幼儿的好问引导其对日常事物的探究。在情绪方面尤应克服儿童发脾气、惧怕等不良性格,应注意养成幼儿乐于欣赏、快乐等积极情绪。这反映了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让幼儿‚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和做现代中国人‚这一教育目的观。

(三)家庭教育原则

首先,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在70年代末,陈鹤琴建议‚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 并认为家长更应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了解、掌握幼儿的身心特点,这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他说:‚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 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 这反映了陈鹤琴坚持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总则。

他认为是否了解儿童心理特点,这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并针对幼儿‚撒谎‛这件事,他提出了符合科学的观点。这是由于幼儿本身害怕受到讥笑、怕被剥夺心爱的东西和希望获得称赞和表扬所致。另一方面,则由于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常将现实与幻想、梦境和醒境相互交织,以及儿童语言表达和对词汇的理解欠准确所致,被成人误认为撒谎,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探究儿童行为的动因。

总之,陈鹤琴提出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是中国家庭教育由经验性向科学性转化的关键。

其次,他非常强调积极的暗示和诱导。根据幼儿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要求父母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诱导。而且,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反对消极的压制和惩罚。比如对于以上所举‚撒谎‛一例,要求父母针对不同的内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正确暗示和自身为榜样,使其逐步改正。并对儿童多进行肯定和奖励,这是儿童向良性发展的内部动力。又如一位母亲看到年幼的儿子看到人的头发剪后可以长出来,于是将洋娃娃头上的头发剪得光秃秃,母亲看见后问明其理由,非但不训他,而且让他观察结果,这种积极的诱导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实验精神和求知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注意环境和游戏的原则。他非常注意环境给儿童带来的潜在影响,要求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是指凡是可以给小孩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父母的人格,即父母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及家庭的环境布臵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对子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儿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可以说是父母的价值观的一种折射。‚我们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能影响小孩子的,他看了听了之后,或立刻就要去做做看,说说看,或到了后来才做出来说出来;他所说做的与我们成人所做的所说的不同,但却有几分是相像的。‛ 由此可知,父母应以身作则,尤其是教育子女时,应持同一态度,以免造成儿童无所适从,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游戏是儿童的特殊生活,是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认为‚小孩子只喜欢两桩事,一桩是吃,一桩是玩,玩比吃还重要。从游戏中,小孩子可以获得许多经验,兴趣就很浓厚了。‛ 由此可知,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是幼儿期获得经验的源泉。

总之,陈鹤琴以儿童心理研究成果作为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并以这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奠基,进行了一种富有中国本土化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探讨,尤其是以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中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和方案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以适合中国国情为指导思想,以家园合作为途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们‛作为选择学习内容的标准,并明确提出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体现单元教学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从卫生习惯、音乐等方面入手,围绕主题活动,教师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小团体形式,在和幼儿的相互合作中,使幼儿在较多的户外活动中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完成幼儿教育任务。而且,他还不断在幼儿教育领域进行创新,在江西幼稚师范进行了师资培养方面的实验,于40年代末形成了结构完整的‚活教育‛理论。要求以最终学会做现代中国人为教育目标,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并以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为儿童的课程,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方法论,师生共同获得发展。

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对新中国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期,掀起了研究其教育思想的高潮,他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现代教育家,指导着中国20世纪乃至以后的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开拓者。

推荐第10篇:陈鹤琴学前教育1

从近现代学前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谈谈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的特色及价值,并谈谈对学前教育的改革的借鉴意义

自1903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教育家。其中,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三位浙籍教育家无疑是三座丰碑。尽管这三人的经历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三人有相近的文化底色,均矢志于中国化学前教育的探求,由此构成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阔者和奠基人。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陈鹤琴认为,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 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 陈鹤琴认为,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他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他又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陈鹤琴指出:\"小孩子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去教他。总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关系。\"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天天接触到的,应当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 1891~1973), 浙江鄞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 特别是幼稚园教育。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是中国幼稚教育第一代本土化的课程体系,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生活化”、“行为化”、“本土化”。

那什么是课程?行为课程又是呢?

1929年,张雪门在《幼稚园的研究》中就提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同时明确指出:“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

在1966年的《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他正式提出了行为课程,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因此,行为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就是“生活”,同时张雪门先生所说的“生活”概念不是抽象且不可捉摸的,他把“生活”与“行为”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从行为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遵从幼儿发展的身心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承认儿童的能力。要求教师在在雨中的主导地位,而并非是权威的。这是一种理想的师幼关系,也是当今的幼儿教育中所一直追求的目标。 张宗麟的学前教育思想

张宗麟(1899~1976),浙江绍兴人,我国三十年代的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位当幼儿园教师的男大学生。他在幼儿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张宗麟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著作, 其女张沪编为《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张宗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他认为,幼稚园课程中应增加“社会”科目,因为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幼稚园的儿童之间也进行社会性交往。而且,“幼稚园的一切活动,由广义说来,都是‘社会’。其中最有独立性的只有‘自然’,但是幼稚园的‘自然’决不是‘纯粹的的自然研究’,必定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元件。’

在《幼稚园的社会》中,张宗麟认为,社会化的幼儿园课程与社会领域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的。

他指出, 幼儿园应该建立社会化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的一切活动, 从广义上讲都是“社会”。他指出,“我们需要的孩子, 决不是只会吃,只会个人享受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能为孩子们共同享受,能注意他的四周事物的孩子。为着这种关系,幼稚园里都应该含有‘社会’的意味。” 然而,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具有“社会”的意味,并不等于要抹杀社会领域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也无法掩盖社会领域课程的独特性。

那什么是“社会”?

“社会”既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也是指幼儿的社会生活、社会学习或对社会学科的学习。

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张宗麟指出,“社会”包括最广,凡历史、地理、家庭、职业、卫生、风俗人情、伟人事迹、各国人的生活等都可在内。幼儿园的一切活动, 由广义来说, 都是“社会”。

张宗麟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内涵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儿童“社会性”发展这一心理学范畴,而指向更广阔、更自由的社会生活学习。

关于社会领域课程的价值取向,张宗麟认为,幼儿的自由生活应与成人社会生活的协调统一。

张宗麟倾向于尊重幼儿的自由生活。但他也强调,教育要在尊重儿童自由生活的基础上,帮助儿童适应成人的一些社会生活。因此可以说, 张宗麟的思考和探索凸显了儿童本位、个人取向的价值观。但同时, 他也很好地处理了儿童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之间的关系, 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和互补。

三人在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探索中,所要寻求的是中国化的学前教育之路,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在实质内涵上是相似的。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要求以社会生活中的活材料、活方法,来培养“活学生”。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上,主张以“整个教学法”的思路,按照“五指教学”的模式,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的学前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幼儿的经验“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简言之,行为课程就是要用幼儿的行为、经验来构建幼儿园的课程,这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异曲同工。

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构建与陈鹤琴的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紧密相联,颇具特色的是他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

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些思想在幼儿教育之路上始终引领着我们,为我们指明方向。在幼教改革之路上,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学会主编

《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 1987年11月

2、《学前教育研究》 2006年第3期

3、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

4、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5、《张雪门先生纪念专集),台湾1974年版。

6、张宗麟 《幼稚园的社会》

第11篇: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在认真拜度了《陈鹤琴全集》,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专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试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论》等书,在幼教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并告诉我们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工作之后,重拾《陈鹤琴文集》这本书,温故而知新,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一、儿童玩具与教育

我们从小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却从没有想过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它却真真实实的交给了我们无数的没能从课本,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各种手边能拿到的东西都会成为孩子们的玩具。由此可见,玩,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陈鹤琴在文中说“小孩子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很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足玩的欲望。”而这些玩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玩具了。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寓教育于游戏呢?孩子究竟要怎样玩才能玩出意义呢?教师以及家长怎么才能做好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呢?

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来玩,要有好的玩具。这些玩具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的需要,与他们的爱好兴趣相一致,更要安全,耐用。而孩子玩的场地,例如房间、公园的草地、儿童游乐场等,也都要仔细选择,找到最适合的。再有就是成人的帮助与指导,激发他们玩的兴趣,教会他们怎么去思考,或者如何让游戏更加好玩等等。此外我们还要细心的观察幼儿,及时发现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再给予正确的指导,教会孩子从正确积极的一面来玩游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去做的是教会孩子怎样玩,而不是带领孩子玩。

二、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包括十七条教学原则,而这些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其中第一条原则是这样说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他向我们提倡鼓励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孩子进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孩子多参与,多动手。孩子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条原则在如今依旧非常的适用。

如在幼儿园每天的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中,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解决,这类活动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儿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

时至今日,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仍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迪。他的理论主张是深刻的,阐述又通俗易懂。时代变了,教育的一些因素也变了,但是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陈鹤琴教学法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要虚心的学习,用他们优秀的观点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第12篇:陈鹤琴著作读后感

读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有感

合上面前这本微微泛黄的书,我的心里久久不平静,很后悔以前的自己对于孩子的傲慢与偏见,但我也深深佩服陈鹤琴老先生对于孩子深刻爱与理解,而这正是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必备条件,所以我把自己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收获与感受记录下来,希望能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一.内容简介

《儿童心理之研究》是陈鹤琴先生以其长子陈一鸣为观察、研究对象,运用文字记录和摄影的记录方式,进行长达808天的连续追踪观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编撰而成。书中论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儿童发展的一般程序,儿童身体(主要是感觉器官)的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动作的模仿与拟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直接相关的器具──玩具,儿童心理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好奇心、惧怕、哭,儿童的学习、言语、美感、绘画、思想的心理特征,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差异,特殊儿童(主要是耳聋和口吃儿童)的心理缺陷及矫治,以及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和历史等。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系统反映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的照片及图表,而且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十分重视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意义。他认为,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时期内开始发展,所以人的儿童期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此外,儿童期对社会和家庭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阅读收获与感受

(一)关于幼稚期意义的感受

在书中陈鹤琴提到“儿童期”的意义解释道:“环境愈复杂,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发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他还将儿童期的作用形容为“改进家庭、改进社会和促进文化的原动力。”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想尽职尽责,首先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有一种使命感:我们将来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预备适应这复杂社会的重要时期。但是,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却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或是按照我们大人的意愿去“强逼”着他们学习一些我们自认为对他们将来好的东西,到最后往往事得其反。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一样都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他们的某些行为,相反,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这一点我会在对“好奇心”这一章节的感悟中具体说明)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的东西,这样岂不是更好?

(二)关于模仿的启示

众所周知,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是儿童喜欢模仿哪些东西?他们又是为什么喜欢模仿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孩子们的这种模仿能力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读完了“模仿”这一章节,并获得以下启示:

1.孩子的模仿是无选择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其创造美好的生活坏境。儿童的善恶观念比较薄弱,所以他们不可能有选择的模仿,比如说,孩子看见自己身边的人吐痰,他可能也会模仿他们举止,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坏的结果。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言,“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而从书中的结论来看,孩子最喜欢模仿的莫过于成人,所以,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家长和老师,更应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为孩子做榜样,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父母们也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这种生活环境并非指好的物质条件,而是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当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他们需要玩伴,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中,他们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2.孩子的模仿行为只在初做的时候,后来继续所做的动作,是因为有快感才做,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种心理。从陈鹤琴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产生快感有两种原因:第一点是生理的,从肌肉筋骨以及其他感觉器官所得的快感;第二点是社会的快乐,就是当他模仿的时候,别人称赞他鼓励他而产生的快感。我觉得我们这些将来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快感,比如说孩子无意中模仿电视上的某个舞蹈动作,哪怕模仿的并不是很像,我们这些大人在看到的时候也应该给予适度的赞扬,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有兴趣继续模仿。反之,结果可想而知。正如陈鹤琴老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教育理念那样:“以积极代替消极。”经常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不断摸索的动力,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进步不是更好?

3.模仿的动作与所模仿的动作不是一样的,有些情况下必须及时纠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孩子初学话时,成人说“爸爸”,儿童模仿的声音可能会说:“巴巴”或是“罢罢”,成人并没有立即纠正,反而大笑,学着孩子的音......刚开始模仿时,孩子说的音往往是不正确的,作为大人不能觉得好玩儿跟着孩子说错误的音,要知道刚开始犯错误的时候容易改正,后来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了。

(三)关于游戏的启示

首先,在游戏这一章节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母当做儿童的游戏伴侣”这一观点,陈鹤琴主张父母应该忘记年龄来和儿童游戏,做他的伴侣,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可以格外浓厚,另一方面可以明白孩子的性情、习惯、能力等。我看完这句话时,在高兴之余又有些许失落,我自己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没有陪在我的身边,就更别提与我一起做游戏了,所以导致我小的时候一度都跟父母很生疏,因此,我觉得作为父母,不管多忙,都必须尽量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尤其是多和孩子做游戏,让他们在关怀和呵护中更加健康的成长。 另外,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支配她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对于这一点,我在看完最近某卫视播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体会很深。爸爸在临睡前跟儿子谈心,对于儿子早上起床迟的问题,他没有向一般父母那样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在游戏当中,自己学会换位思考,自己懂得赖床的坏处。当时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暖暖的,我在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也肯定会接受父亲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从其中我们更多的了解到的是游戏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意义,这种游戏性的教育,既可以使孩子不违背大人的命令,又可以促使孩子养成种种好的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儿童喜欢团体的游戏,也喜欢和动物做伴侣,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这些条件。两三岁以内的儿童,固然能独自玩耍,但也喜欢与人玩。陈鹤琴认为虽然独自游戏固然可以发展个性,但团体游戏对于儿童社会生活与社会道德的发展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他还认为小动物也是儿童很好的玩伴,儿童与动物玩,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动物的性情,并且使他不致寂寞。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多让孩子参加团体性的游戏,多让孩子接触自然,接触动物,当然,前提是动物必须清洁、驯服。

最后,家长和老师必须给予孩子游戏的自由。陈鹤琴认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天生好动,外界的刺激与内部的冲动,都能引起他的动作。而游戏又可以锻炼他的筋骨,辅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以各种理由剥夺孩子玩耍游戏的权利。

(四)关于孩子“哭”的启示

第一点,弄懂孩子哭的缘由。初为人父人母,往往都很怕孩子啼哭,孩子一哭,不问孩子哭的缘由,就给他吃,吃了还哭,就摇摇他,抱他走走,做各种无谓的动作,最后让孩子养成各种坏的习惯。陈鹤琴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哭的缘由:1.生理的,包含饥饿、疲倦、寒冷、太热、睡眠不足、缺少新鲜空气、各种疼痛、缺少必需的动作;2.心理的,包含习惯、不如意、受暗示的。只有明白孩子为何而哭,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对待孩子。

第二点,不要用暗示或是强化孩子的哭:孩子如果跌倒了,不要立即对他说:“不要哭,疼不疼”之类的话,这样只会强化他的哭,假如孩子跌倒了,我们假装没看到,或者不表现出对他的心疼,孩子可能就不会哭了。另外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制止他们,让他们不要哭,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大声哭,最后只会慢慢让其产生逆反情绪。

(五)关于孩子好奇心的启示

在好奇心这一章节中陈鹤琴提到他研究的两个儿童,她的甲乙两个侄子,甲儿虚岁12岁,乙儿虚岁10岁,他按照比奈—西蒙智力测验两人,结果智力不相上下,但是他们的交际能力却相差很大:甲儿不善辞令,而且少有口吃,其弟不然,善于辞令,工于应对,初次遇见二人的客人,都说弟弟比哥哥强。于是陈鹤琴开始把二人生活中所问的问句记录下来,连续记录270天,所记录的共有375句,研究发现,他哥哥的知识、经验、思想远超过他的弟弟,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哥哥除了第一天比弟弟提问的少以外,以后每天问的都比弟弟多,而且在问句的体裁方面也比弟弟好,那为什么别人会觉得弟弟哥哥聪明呢?因为弟弟在问句的性质方面,弟弟比较顾虑他人的幸福,所以弟弟会比哥哥想事情周到一些,而且他态度谦恭,招待殷勤,所以才会颠倒大家的判断。

虽然陈鹤琴在书中阐述这个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研究对象比较少,研究时间不长)不过从这段研究中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成人不能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正如作者所言,初见面的客人都觉得弟弟比哥哥聪明,理由是弟弟在待人接物方面比哥哥好,同样我们生活中很多人也会因为某个孩子某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就觉得他(她)很聪明,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智力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不能妄下结论,到最后反而会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2.成人在生活中应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他们通过提问的的方式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不能因为孩子问的次数多而感到厌烦。

3.从孩子的好奇心中探寻孩子的兴趣所在。在作者的研究中发现,哥哥问机械类的问题明显比弟弟多,而且比他问的其他类问题多,这就说明哥哥比较对机械类感兴趣,作为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总结

陈鹤琴先生穷其毕生心血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从他的著作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对儿童的爱,而他在儿童教育领域各类内容的研究是深入的、细致,也是充满感情的,她的每一项研究都让我感动,这样一个广闻博志、乐学乐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实在令人佩服!

不过,我自己也在反思:为自己之前对孩子的偏见感到羞愧,为自己虚度光阴、孤陋寡闻而羞愧,更为自己身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而悔恨。说实话,在我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了解陈鹤琴,更别提他教育思想的内涵,他对于我而言,只是书上一个冷冰冰的名字而已。可是,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陈鹤琴”这三个字将永远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去,观其书足可见其人,在明白了书中的理论思想并获得启示时,我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大学生涯中充实的度过,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向陈鹤琴那样一如既往的坚持与奉献!

第13篇: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人生的启航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金水区庙李小学王梦雯

一、著作名称

《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

陈鹤琴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二、名句摘抄内容

‚我们晓得栽花有了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载得好。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的好。育蚕有了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的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有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他自己的儿女反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都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好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司空见惯。‛

‚有时候,你不晓得他应当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有时候你不晓得他为什么哭的,为什么不肯吃!……有时候,他非常来的倔强,你不晓得骂他好呢,还是打他好;让他去强霸好呢,还是去抑制他好;有时候,他睡在床里哭喊,你不晓得去抱他起来摇摇他好呢,还是让他大哭大喊的好!‛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总结出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1

1.小孩子是喜欢游戏的

‚二三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弄。到

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要来抓,抓住了就要放到嘴里去。……

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游戏动作比以前还要繁多而他的游戏方法也

与从前不同了。从前他只能把椅子推来推去,现在他要把椅子抬来抬

去,当花轿了;从前他只能把棒头敲敲做声以取乐,现在他要背着棒

当枪放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他的身体比从前更加强健得多了,精

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识也渐渐丰富了,因此他的游戏动作也就与前不

同了。此时他喜欢玩各种竞争游戏了;什么放风筝,踢毽子;什么斗

蟋蟀,拍皮球;什么打棒头,捉迷藏他都能够玩了。‛

2.小孩子是喜欢模仿的

‚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

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

3.小孩子是好奇的

‚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

手来拿。到了四五岁,他的好奇动作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马车

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的锣声鼓声响了,他总要跑出去

看看。‛

4.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

‚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趣的,但是还有一方面可

以得父母和老师的赞许。这种心理是很好的,我们做父母或教师的应

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他去做各种事情。‛

但是一定要注意鼓励小孩子做事的难度。即不要太难。因为

‚若太难,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没有成就,小孩子或者要灰心而

下次不肯再做了。反而言之,若所做的不甚难,小孩子能够胜任而有

成就的;一有成就,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力;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力

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自信力与成功因此互相为

用的了。‛

5.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

‚到门外去就喜欢,终日在家里就十分不高兴。‛

‚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

水以取乐。这种郊游于小孩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影响的。‛‚要知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中求的,也应在天然界得的,什么‘动

物学’,什么‘植物学’,什么‘地理’,什么‘常识’。大概可以从天

然界得的。我们在书本中看死的标本,死的山水,应当到野外去看活

的动物,采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

6.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

‚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

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到了十余岁,儿童就喜欢结队成

群的游玩了。‛

7.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

‚假使他不愿意刷牙齿,你可以指着一个牙齿洁白而肯刷牙齿的小

孩子说:‘他的牙齿多好看,多清洁,你若天天刷牙齿也会象他这样

整齐好看呢!’小孩子听了你的话,恐怕就要去刷了。若刷了之后,

你可就称赞他说:‘呀!你的牙齿是白一点了,好看得多了。’他听了必然觉得非常的高兴,下次洗脸时就喜欢刷牙了。‛

二、心得感悟

在学习化社会和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陈鹤琴提出的儿童心理特征的现实意义表现在:

1.重视游戏的作用

现在课程改革强调的‚活动课程‛即是重视儿童游戏天性的表现。可以说,儿童生来即是好动的,游戏本身的趣味性也是吸引儿童不断探索和学习的根本动力。重视游戏的作用,也是贯彻‚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及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

2.重视榜样的作用

陈鹤琴提出儿童是喜欢模仿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和喜欢和群的,即是为榜样和环境的作用找到了依据。可以说,儿童的模仿力是很强的,他常以自己亲近和‚崇拜‛的人为模仿的对象,这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心理学家有实验证明:成人对儿童的影响,身教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言教。所以,成人要特别注重身教的作用。同时,我们熟悉的‚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也是给榜样对人的重要影响以有力的事实证明。另外,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已有;‚三年视敬业乐群,七年视论学取友‛等对人的‚合群‛天性及交友原则的精辟论述。

3.重视启发鼓励的作用

陈鹤琴提出儿童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称赞的即是重

视启发鼓励作用的依据。现代教育论特别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有学习和质疑的权利。教学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说要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进入积极思考状态,然后顺势利导、因材施教。所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是说所谓教育,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万事开头难,小孩子开始做事往往不会做得很好,这时候如果你听而任之不做引导,他们很可能就失去做这件事情的兴趣了;如果你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这也正是其继续进行尝试、学习和探索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在《家庭教育》的扉页有陈鹤琴1981年为儿童节的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四化‛。据说在他九旬高龄,两腿已失去功能时,每逢节日,他还是与鼓楼幼儿园的小朋友联欢。可以说他是位真正喜欢孩子的人。陈鹤琴的一声奉献给了社会和我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做出了成就,他是幸福的。作为小学老师的我才刚刚起步,需要学习和奉献的机会会有很多,陈鹤琴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是值得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的榜样。

第14篇:陈鹤琴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

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现代中国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很显然,这五方面的条件,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读书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活动内容的实际状况,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在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如给儿童讲鱼,就要让他看到真正的鱼,观察鱼的呼吸、游动,甚至解剖鱼体,研究鱼的各部。这样获得的知识真实、亲切,而且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

随着课程内容的改变,其组织形式也因之变更。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因此,“活教育”的课程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而改成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具体包括五方面的活动,称为“五组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活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心理卫生、安全教育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劳动工厂和科研机关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工艺、戏剧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童话、诗歌、谜语、故事、剧本、演说、辩论、书法等)。这五种活动犹如人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所以又称为“五指活动”。“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具体有17条教育原则,“活教育”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启迪。

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作为“幼儿教育之你”的福禄贝尔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其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各国幼儿园的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福禄贝尔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直观刚的方法来培养学前儿童;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人和自然以及增长知识;使儿童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做好升人小学的准备。

2、创制了“恩物”。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福禄贝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动玩具,并称之为“恩物”。 “恩物”作为幼儿认识万物的初步手段,适合幼儿教育的要求,与幼儿天性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流行。

3、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和冲动的表现,游戏作为儿童最独特的自发活动,成为幼儿教育过程的基础。在福禄贝尔看来,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正是幼儿期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应当是幼儿游戏的乐园。在《人的教育》一书中,福禄贝尔恳切地呼吁:“母亲啊,鼓励和支持儿童的游戏!父亲啊,保护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但是,福禄贝尔指出游戏应当适合于儿童的体力和智力,并使它们认识周围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4、强调作业的重要性。他提出,作业活动是幼儿的体力、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作业活动,可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育。他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幼儿园作业大纲,要求幼儿的作业活动严格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他指出,在作业活动中,教师应当对幼儿及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和认真制作的习惯,促使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15篇:怎样去读陈鹤琴

虞永平:感受陈鹤琴的课程思想

作者:虞永平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2009-6-14) 阅读数:1028

网友评论:1

感受陈鹤琴的课程思想 南京师范大学 虞永平2009年6月16•南京

陈鹤琴著作的线索

 从儿童发展心理研究出发  在实践中研究课程  关注教法的研究

 关注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创作  关注教师的发展以及小学教育等等领域 陈鹤琴著作的学术风格与成就  写作风格:叙事、平实、隐语

 学术风格:注重实证、乐于借鉴、关注国情、直面问题、勇于创新  学术成就:就课程而言,思想路线和方法论的贡献大于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思想是陈鹤琴思想之精华

 陈鹤琴在不同的时期都关注了幼儿园课程;  以了解儿童为前提;  以实验研究为先导;  用先进的研究方法;  注重不断的提升和总结。 关于课程的主要著作和论文

 一年来鼓楼幼稚园试验概况,1926  稚教育---幼稚园的课程,1926  幼稚园的课程,1928  整个教学法,1928  一年中幼稚园教学单元,1939  怎样编排幼稚园的日程表,1948  活教育的十七条原则,1948  幼儿园的课程,1951  怎样试验幼稚园课程,1964

《幼稚教育》第四章:

幼稚园的课程(1926)

 该文建立在对幼儿教育的批评与反思之上,1924年,《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一文对幼儿教育的批评,主要是对课程与教学的批评。因此,《幼稚园的课程》必然要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 在前面几章中,已经讨论了为什么要办幼儿园、幼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幼稚教育的原则。

幼稚教育原则之精要

丰富儿童的经验。一切直接经验都是儿童亲身力行得来的,教育者无论如何不能代替儿童做事,也无论如何不能完全用抽象的概念来施教。有些经验是间接的,在人们生活里占重要位置,但无法用实物教,可用逼真的图片。不过这样的教法要减少到最小限度。

幼稚教育原则之精要 有用的动作:

1、能否引起儿童的全副精神?

2、做了以后能否得着有价值的结果?

3、是否能引起其他有益的动作?

幼稚教育原则之精要 游戏化的教学法

凡事当工作做是痛苦的,当做游戏做是快乐的。更何况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幼稚园课程很容易游戏化。我相信无论什么工作都可以化作游戏,这就要看教师的能力了。

改造旧课程的核心理由

旧式的幼稚园课程不合于儿童的需要  关注儿童的需要是新旧课程的分水岭  儿童的需要来自对儿童的关注和研究  只有符合儿童需要的,才可能是适宜的

 成人需要和儿童需要的矛盾和冲突是幼儿园课程徘徊、倒退的重要原因  需要问题就是价值问题 幼儿园课程的原则

 原则深受西方进步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杜威等的影响;  原则建立在对旧教育、旧课程批判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对儿童的研究之上;  原则是一种西方理论中国化的典型,也是理论实践化的典型。 原则一

 课程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目前的生活,至于将来生活的帮助还在其次。  儿童是儿童,成人是成人,虽然今日的儿童就是将来的成人,但是没有必要提前进行成人的教育。如不能强迫识字。

 用适应目前生活需要的方法,去达到将来生活中必会出现的事情。 原则二

 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

 走朝会线、玩蒙台梭利玩具、福禄培尔恩物等是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分割的。  实际生活的内容很多,就怕教不了,教不周到,儿童的一饮一食,与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都是好教材,课程应从这方面去着想,何必经过一番人工化呢? 原则三

 富于弹性的课程,可以适应个别不同的兴趣与能力的儿童。

 要适应不同个性的儿童,课程就应留有余地,使儿童可以多方面去接触,可以随他自己的个性去转变。助儿童之长,补儿童之短,这是弹性的第一层意思。蒙氏课程就有局限性。

 同是一种课程,它的内容分得深浅不同,所包含的成分也不同,随儿童自己的需要去做,这是课程弹性的又一层意思。

原则四

 所有课程允许重编。这主要关注社会需要和社会现实。

 社会需要因地而异,因时期而异。课程不能全国一统化,也不能不考虑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

 课程应考虑全国统一的大纲,即所谓全国一致的真精神,允许各地重编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 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应时,教师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原则五

 非但要适应儿童目前的需要,尤其应该适应其他的新需要。

 教育机构是有别于家庭的、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的机构,它能搜罗有别于家庭生活的特殊的刺激。

 这些刺激应在拟订课程时加以考虑,这样才能激发儿童新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精细、敏捷。

幼稚园课程的组织的两个派别

 一派主张预先排定课程,非但一个星期的课程要排得很好,并且把一学期、一学年的功课排得很好。美国、日本、中国都曾盛行此道。

 另一派主张绝对不作计划,废除一切的课程组织,他们完全以临时的各种生活为主体,今天看到猫就来教猫,明天看到鸡就来教鸡,理由是要适应儿童的需要,以生活为中心。

陈鹤琴的主张

 教育是有目的的,是按照计划去达到目的的工作,毫无组织的做法,教师目的又何在呢?是否每天可以找到新材料,有了新材料是否教师都能临时的预备得及?

 这派主张危害很大,我是不以为然的。 如何组织课程?

 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

 每个学期应该有一个总设计,以决定本学期应该注重的目标。每学期又有一个预定的课程表,拟订一个星期里教导的中心。  但此项课程预定表不是固定的、不能变换的,儿童或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教师就可以采为课程内容,可以把一切预先所定的暂时搁起,重新再来做一番筹备工作,倘若新发生的事情与预先的有些相像,那就要把它融进去。

组织课程的依据

 时令、自然环境、家庭和社区生活  时令:

1、纪念日:国庆、国耻、孔子诞辰等

2、节气:清明、端午、重阳、中秋、元旦等;

3、生日:每月集中一次过。

组织课程的依据

 自然环境:全年的课程都可以取材于此。四季变化,动植物,阴晴雨雷的自然现象,没有一日找不出新材料,可惜幼稚园并不注意到这层,还是天天在室内生活。

 家庭和社会生活里的东西,儿童天天能接触到,不过儿童没有成人去指导很少会留心。这些对幼稚生可以教、应该教。切于人生生活实际需要的不教,反而教各种抽象的、与实际生活相距很远的东西,那是最不经济的事情。  三种来源不是单独采收的,可以合成整个的。 《幼稚园的课程》(1928)  是对鼓楼幼稚园课程试验情况的描述和反思;

 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历史上第一个较为规范的行动研究报告;  详细地说明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系;  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主张;  是西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课程编制的原则(第一期)

 一切课程是儿童自己的,不是教师的,更不是父母或社会上其他的装饰品。  一切课程是当时当地儿童自发的活动,不能抄袭任何人家的。

 教师之责任只有供给儿童的询问及各种应用材料,并指导儿童所需要的材料。

 注意于儿童身体的健康、动作的活泼,不愿儿童受纳许多呆板的知识和斯文如木偶的礼节。

课程的标准和方法

 把通常幼儿园里的课程一律废止,如走朝会圈,形式的学习,让儿童自由去做。

 极力把幼稚园的设备增多或改进,希望布置一个极完备的环境,使儿童随地可以遇到刺激,自发地去活动。

 教师要希望儿童做某种活动,或使儿童明了某种观念,只布置某种环境,刺激儿童。

 教师的工作改变了,只要儿童在园,教师都是工作时间。 反思问题和困难  教师穷于应付;  儿童在平面上打转;  不好动的儿童就呆坐了;  儿童渐渐有倔强的神气;  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

在反思的基础上进入第二期的研究。 坚守的和变化的

 坚持初志——以儿童为主,合于当地的、当时的环境  先拟订下一周的课程大纲(一个或几个单元)  根据大纲,逐周讨论下一周的活动内容和方法  根据计划(细目)分头去找资料

 按计划实施,多了就延迟,少了就补充。  此外还有卫生、点心、游戏、休息等。

再反思

 由于有了计划,课程实施的困难少了许多,应付儿童也容易了,儿童的学习成绩比前期进步更迅速,社会上也以为这样的办法是对的。我们也很私心自喜,以为此路可通了。  哪知道行之未久,发现此路大陷阱太多了。这许多陷阱的上面盖着稻草,又铺着鲜花,在外观上真好看,但是会使人落阱的。我们发现了许多不能填补的陷阱。

主要的问题

 强制了儿童的兴趣;  蔑视了儿童的个性;  教材常常会不适用的;  临时发生的事情很难插入。 选择——“再来改换吧!” 设计组织期

 没有组织的既然不对,有了组织又走不通,旧方法不能应用,势必重找新路。第三条路是“设计”的,也叫做“中心”的。

 设计组织法26年在鼓楼幼稚园试行,27年在南京全城14个幼稚园试行,27年下学期还在南京晓庄、燕子矶等乡村幼儿园试行。 设计组织法的路径

 本星期教师会议上讨论下星期大约可以做些什么?

 把要做的活动拟定以后,于是商议它的内容,大约有几个步骤可以做的。  将个活动内应用的材料和可以参考的书,教师详细预备。  寻找或布置一个适当的环境来引起这个设计。

 儿童既然感到兴趣,教师顺着儿童的兴趣,引起个活动的各方面来,并且与各科来联络。但是并不强求合乎预定的。

设计组织法的路径  时间完全不限制。

 儿童如不能维持到做完设计全部的历程,教师急需考察一下,究竟是什么缘故,可以补救吗?

 儿童临时发生特种兴趣,教师要尽力去指导,有时竟可以把全部预定的改变,做这个临时发动的事。

 幼稚生急需看到结果,所以各个设计中当分做许多小段落,他们的兴趣方才可以维持。

设计组织法的路径

 在同一设计单元里,各方面的活动很多,儿童愿意做任何一方面应该听儿童自由去做。不过希望每个儿童个方面都做到。

 在同一设计单元中,有许多活动要几个人合作的,有许多活动只需独做的。教师可以做他们的领袖,同时可以训练几个儿童来做领袖。

 每个设计单元的每一个阶段或一方面的活动,得到结果,应当有极短的、简单的批评与讨论。

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 教师预备工作的第一步:

 教师在未定课程以前要随时随地地留意儿童的行动、好尚与兴趣之发生、持久等状况;

 教师要明了儿童心理的普遍原则;

 教师要调查当地社会情形,与大多数儿童家属的状况;  教师要熟悉当地的自然界现象与普通自然物的生长状况。 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 教师预备工作的第二步:

 预定活动单元要合于当时儿童的需要与社会上自然界将有或已有的东西;  每个星期预定的单元,要多于两个以上,以便儿童不做甲可以有做乙的机会;  每一个单元的细目要详细分析;

 每个单元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充分预备。即使有许多材料应该儿童做的,教师也应该下功夫计划,方才不失帮助者的本位;  预备工作至迟必须早三天做。 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 课程实施时应注意的:

 引起动机可以用环境的刺激,也可以用谈话的刺激;  引起动机后,急需决定目标与应做到的结果;  做的时候要采取分工的原则;

 做的时候要多方变化,维持儿童的兴趣;  可以有相当的训练,不过不要太枯燥。 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 课程实施时应注意的:

 每一个大单元不能继续做了,可以在分段里停止;  做了一段就要有讨论和批评,鼓起继续做的兴趣;

 在一个单元没有做了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有力的刺激,儿童兴趣忽然转移了,那么应当依照儿童的兴趣,领导他们去做。千万不要固执预定的单元与材料。 《幼儿园的课程》(1951)  背景

陈鹤琴提出的五指活动思想,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末实践酝酿,对苏联学前教育思想吸收和借鉴的背景下,对活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中西璧合的有具有中国幼儿园教育实践基础的课程思想。健康、语文、社会、科学及艺术五个领域活动的课程划分,是陈鹤琴的一种创造性的思想,也是我国的幼教工作者至今仍高度关注的思想。  五指活动的思想基础

1、幼儿园课程的中国的、民族的

陈鹤琴提出我们的国情和环境与欧美是不一样的,幼儿园课程不能脱离幼儿所在的社会背景。

2、幼儿园课程是科学的

陈鹤琴提出让儿童从小建立对于宇宙间各种现象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与特性的正确观念,培养儿童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3、幼儿园课程是大众的,要反映劳动群众的生活。

4、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要照顾到儿童的心理和能力,不要根据成人的经验,而编制一些生硬、枯燥、高深的材料让儿童茫茫然不知所以的得到一些糊涂、杂乱无章的知识。

5、幼儿园课程是连续的、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编制课程时,对事物的研讨要系统,注意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将一个一个的事物孤立起来,要使儿童得到关于事物发展的整体的概念。

6、幼儿园课程是现实的,要向社会生活、民情风俗和自然物学习,引导儿童从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和体会。

7、幼儿园课程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的难易、先后。

8培养五爱的国民公德和民主、团结、勇敢、守纪律的优良品质。 9、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情感。 10、养成儿童说话的技能。

五指活动的意义

1、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意思是一切的活动要在儿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体上互相联系,连续的发展。如果把这只手当作成人的,那么儿童心身的发展就不能依据正常的途径前进,而每次活动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脱离儿童实际生活。因此五指活动要注意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

2、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相互联系。幼儿园里,课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

 儿童健康:包括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 儿童社会: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以及政治常识等;  儿童科学:包括植物之培养、动物之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等;

 儿童艺术: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 儿童语文: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课程编制的三种方法:

 圆周法:各班预定的单元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不过取材内容随着儿童年龄的不同而分别予以适当的教材和分量。

 直进法:将儿童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依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年龄的班级里。

 混合法:在编制课程时要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

五指活动与五大领域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是对陈鹤琴的五指活动思想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陈鹤琴五指活动思想的精髓。  五大领域又不同于陈鹤琴的五指活动。五大领域更主要的是从课程内容切入的,是以知识体系为线索的,五指活动是以活动—儿童可做的事为线索的。  五大领域要真正体现陈鹤琴思想的初衷,必须还原到儿童的活动,必须注重不同领域的相互渗透。

关于陈鹤琴教育著作的学习 努力逐篇学  带着问题学

 学习与思考想结合  尝试实践验证  注重比较分析  不断总结提升

第16篇: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报告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陈鹤琴(1892-1982),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陈鹤琴先生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更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了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

陈教授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他还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一书用语通俗易懂,所举事例丰富、真实,所提教育原则可操作性强,称得上是一本家庭教育实用手册。陶行知因而说:“在这书里面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序言本书正文共13章,另含5 篇序言及7 篇附录。第一章论述“儿童的心理”,强调家庭教育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第二章,讲述儿童学习的特点及原则。第三章至第十二章提出了教导孩子的一百零一条原则。第十三章着重说明父母应该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其主要内容如下:

1、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承担着为社会造就人才的任务。陈鹤琴早在几十年前,就把家庭教育的意义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他说:“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他提出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从最初的家庭教育环境开始,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和爱人教育。 1

他认为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了。当今的世界,不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儿童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振兴。

2、家庭教育的前提

陈鹤琴一贯注重儿童的心理研究,他主张家庭教育首先要从了解开始。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样,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就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他把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儿童具有游戏心、模仿心、好奇心、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并主张家庭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在陈鹤琴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相应的心理科学依据。例如根据儿童喜欢成功、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陈鹤琴提出的教育原则是“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根据儿童好游戏的特点,他又提出“小孩子要有适宜的伴侣,小孩子应有玩沙、玩水的机会”;“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以及“游戏式教育法”;根据儿童好模仿的特点,提出了“做父母的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的原则”等等。正是有了这样的科学依据,使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闪烁出真理的光芒。

3、家庭教育的原则 (1)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就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孩子。陈鹤琴非常强调“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将“以身作则”概括为“做父母的第一条原则”。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影响都大,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在家庭中的所作所为很自然地为子女所模仿。陈鹤琴告诫家长:由于小孩子的善恶观念很薄弱,普通知识很肤浅,对于所模仿的事物不加选择。 (2)养成教育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加以训练和培养。他说:“人类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3)宽严适度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强调,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爱,父母对孩子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替孩子“吃苦”。与此同时,陈鹤琴还指责那些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教育。 (4)教育一致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的做法。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引起轻视父母之心,只有步调一致,才能使儿童按着统一的、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还要先后保持一致。

四、家庭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中,对于儿童的家庭体育、家庭德育、家庭教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和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2

在家庭体育方面,陈鹤琴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在德育方面,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上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在智育方面,陈鹤琴主张丰富儿童生活常识,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看看,以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主张让小孩子多与自然、社会相接触。在美育方面,主要给孩子创造艺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与音乐、美术等接触中,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三、《家庭教育》读后感

今天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教育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冲击下所面临的变革主题显然更加复杂了,家庭教育也面临许多新问题,“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如:市场经济变革中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问题,当代网络社会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过分溺爱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加剧以及流动人口家庭对子女的放松与畸形教育问题等。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家庭教育的问题重心如何转移,同是在中国本土所发生的家庭教育,必然有其原则相通之处,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开掘与转化,以促进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1、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石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开始于母亲怀胎之时。他在该书序言中说“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性格和人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语言最快的时期,是道德养成的最易时期。”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之大。父母必须注意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让孩多锻炼。现今孩子虽不愁吃喝,但身体健康问题却让人忧心,这就是缺少锻炼的结果。父母要关注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此时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非常有效。父母不能过于依靠幼儿园来教育小孩,只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配合好,才能起到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

父母养育孩子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不是说不懂这些知识就不能教育好孩子,而是说父母若能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能更明白孩子为什么时时与你作对,又是为什么不诚实爱说谎等。孩子仅仅只是孩子,不是“小大人”。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父母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若是父母一直以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的行为,孩子就只能成长为一个“暮气沉沉”的老少年!

3、家庭教育应合理运用游戏教导法

孩子天生喜欢玩游戏,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快乐的、有趣的游戏,不仅能让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也能让孩子获得直观的、感性的经验。例如穿珠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不同的颜色,也可以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等。而现今父母往往担心过多而限制孩子的游戏活动,如担心剪刀可能刺伤小孩,担心泥沙会弄脏孩子的衣服,担心孩子受凉等等,虽然孩子是安全了,却得不到锻炼,创造性也随之渐渐地消失了。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空间,他会给你一个超乎想象的奇迹。

四、《家庭教育》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教先从家始”,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人才成长的源头,其教育水平直接 3

影响到孩子整体素质的发展,一代人的家庭教育则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纳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科教兴国、精神文明的总体规划之中,使家庭教育得以有规划、高水平地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有赖于全面发展的儿童的造就,如何通过成功的家庭教育促进我国当前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取得成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得以牢固树立。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为当今的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1、重视人文教育,教孩子做人

“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读各种知识和技能 ,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 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就可以说全无意义”。陈鹤琴强调通过教育,克服人的利己心, 使小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崇高的德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浪潮中,人们似乎天天都能 听到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多关注学校和社会在实施人文教育中的 重要地位,却往往忽视家庭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向学校和社会输送 “良好幼苗”的源头。结果,使得家长们也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职责——教孩子学 会做人。

当今的家长关注最多的仍然是对孩子成龙成凤的教育,成名成家做“人上 人”的教育,缺少做人、做好人的教育, 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的人文教育, 教他们关心人,从孝敬父母开始;关心社会, 从关心家庭和睦开始;关心自然,从关心爱护花草树木开始。教他们学会尊重人、相信人、宽容人、爱护人、帮助人, 使孩子努力成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和谐的人。人文教育要从家庭教育抓起, 为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寓教于“玩”,全面发展

游戏通常被称为“玩”。“玩”是3—6岁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玩也是幼儿开发智力、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在中国,教育历来是以严肃、庄重的感觉 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玩物丧志”等都是只看到 了“玩”对孩子“毁”,而没看到“玩”的学问。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玩”和“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学习是增长知识和本领,花钱、花时间都值得,而玩就是白费时间,没有多大意义。还有的家长甚至把“玩”和“顽皮”相等同。 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是儿童的第二生命。通过游戏可以“发展身体”, 可以“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还可以“使脑筋敏锐”。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并在玩耍中开发他们的智力,教给他们知识。

“游戏是发展各种才能的智力活动,是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范围的有效手段”。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由于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加上看、听、触摸和开动脑筋,他所接触的信息往往比书本上的多。实际上,游戏是一种综合的智力开发,生活中许多知识都能巧妙地融和在游戏中。

游戏的空间是广阔的, 玩耍并不需要高档玩具。迎风而上的风筝可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甚至会引导他 们对航空航天的持久兴趣;高速旋转的陀螺,也可能 使孩子对力学产生迷惑;剪纸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玩魔方,可以培 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玩泥巴、搭积木等,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在游戏中,不仅能体会到成功和挫折,还能学到对事物的承受力;不仅能体会到竞争意识 ,还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就个性发展而言,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动手的技能和技巧,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创造潜力等。就社会发展而言,它引导孩子模拟社会生活情境及规则,模拟人际关系及生活准则,大大提高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

4

3、走进孩子心中

陈鹤琴强调“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加教育,那么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如果家长不识童心,总是以一个权威人士的姿态居高临下地站在孩子面前,那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难以走进孩子心中。孩子好问,如提的问题特别多,你却嫌烦,让他去一边自己玩,这就会打消他求知的欲望;孩子喜欢和小伙伴接触,你却把他整天关在屋子里,他就会感到孤独; 孩子好游戏,甚至把玩看得比吃都重要,你却取消他游戏的权利,不许他玩,反而整天叫他写字、作题,甚至节假日也要加班加点,即使孩子不反抗,也会慢慢使他对学习产生厌恶;是孩子就会犯错的,可是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就加以训斥、打骂,或许他不是有意的,或许他是模仿了大人的所为,你一定要问清原因,不然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产生逆反心理;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喜欢听赞扬的话, 而不是如“傻瓜”、“废物”、“笨蛋”这类侮辱性的话。

家长要了解孩子在感情上有哪些需要,要带着一颗童心和孩子经常在一起进行感情上的沟通。要细心观察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精心考虑,仔细琢磨,以求得正确合理的处理方法,而决不能简单粗鲁地予以对待。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 与孩子和谐相处,使家庭变成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成为健全的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我受益良多。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良师益友”伴我们成长,使我们明智,令我们豁达!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陈鹤琴(1892-1982),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陈鹤琴先生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更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了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

陈教授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他还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一书用语通俗易懂,所举事例丰富、真实,所提教育原则可操作性强,称得上是一本家庭教育实用手册。陶行知因而说:“在这书里面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序言本书正文共13章,另含5 篇序言及7 篇附录。第一章论述“儿童的心理”,强调家庭教育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第二章,讲述儿童学习的特点及原则。第三章至第十二章提出了教导孩子的一百零一条原则。第十三章着重说明父母应该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其主要内容如下:

1、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幼稚期(自生至七岁) 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承担着为社会造就人才的任务。陈鹤琴早在几十年前,就把家庭教育的意义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他说:“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他提出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从最初的家庭教育环境开始,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和爱人教育。

他认为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了。当今的世界,不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儿童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振兴。

2、家庭教育的前提

陈鹤琴一贯注重儿童的心理研究,他主张家庭教育首先要从了解开始。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样,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他的家庭教育思想, 就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他把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儿童具有游戏心、模仿心、好奇心、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并主张家庭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在陈鹤琴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相应的心理科学依据。例如根据儿童喜欢成功、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陈鹤琴提出的教育原则是“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根据儿童好游戏的特点,他又提出“小孩子要有适宜的伴侣,小孩子应有玩沙、玩水的机会”;“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以及“游戏式教育法”;根据儿童好模仿的特点,提出了“做父母的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的原则”等等。正是有了这样的科学依据,使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闪烁出真理的光芒。

3、家庭教育的原则 (1)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就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孩子。陈鹤琴非常强调“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将“以身作则”概括为“做父母的第一条原则”。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影响都大,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在家庭中的所作所为很自然地为子女所模仿。陈鹤琴告诫家长:由于小孩子的善恶观念很薄弱,普通知识很肤浅,对于所模仿的事物不加选择。 (2)养成教育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应该从小加以训练和培养。他说:“人类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3)宽严适度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强调,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爱,父母对孩子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替孩子“吃苦”。与此同时,陈鹤琴还指责那些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教育。 (4)教育一致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的做法。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引起轻视父母之心,只有步调一致,才能使儿童按着统一的、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 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还要先后保持一致。

4、家庭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中,对于儿童的家庭体育、家庭德育、家庭教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和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2在家庭体育方面,陈鹤琴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在德育方面,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上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在智育方面,陈鹤琴主张丰富儿童生活常识,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看看,以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主张让小孩子多与自然、社会相接触。在美育方面,主要给孩子创造艺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与音乐、美术等接触中,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三、《家庭教育》读后感

今天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教育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冲击下所面临的变革主题显然更加复杂了,家庭教育也面临许多新问题,“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如:市场经济变革中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问题,当代网络社会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过分溺爱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加剧以及流动人口家庭对子女的放松与畸形教育问题等。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家庭教育的问题重心如何转移,同是在中国本土所发生的家庭教育,必然有其原则相通之处,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开掘与转化,以促进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1、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石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开始于母亲怀胎之时。他在该书序言中说“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性格和人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语言最快的时期,是道德养成的最易时期。”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之大。父母必须注意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让孩多锻炼。现今孩子虽不愁吃喝,但身体健康问题却让人忧心,这就是缺少锻炼的结果。父母要关注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此时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非常有效。父母不能过于依靠幼儿园来教育小孩,只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配合好,才能起到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

父母养育孩子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不是说不懂这些知识就不能教育好孩子,而是说父母若能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能更明白孩子为什么时时与你作对,又是为什么不诚实爱说谎等。孩子仅仅只是孩子,不是“小大人”。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父母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若是父母一直以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的行为,孩子就只能成长为一个“暮气沉沉”的老少年!

3、家庭教育应合理运用游戏教导法 孩子天生喜欢玩游戏,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快乐的、有趣的游戏,不仅能让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也能让孩子获得直观的、感性的经验。例如穿珠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不同的颜色,也可以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等。而现今父母往往担心过多而限制孩子的游戏活动,如担心剪刀可能刺伤小孩,担心泥沙会弄脏孩子的衣服,担心孩子受凉等等,虽然孩子是安全了,却得不到锻炼,创造性也随之渐渐地消失了。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空间,他会给你一个超乎想象的奇迹。

四、《家庭教育》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教先从家始”,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人才成长的源头,其教育水平直接 3影响到孩子整体素质的发展,一代人的家庭教育则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纳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科教兴国、精神文明的总体规划之中,使家庭教育得以有规划、高水平地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有赖于全面发展的儿童的造就, 如何通过成功的家庭教育促进我国当前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取得成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得以牢固树立。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为当今的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1、重视人文教育, 教孩子做人

“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 熟读各种知识和技能 ,可是不知服务, 不知如何去 帮助人, 那这种教育就可以说全无意义”。陈鹤琴强调通过教育, 克服人的利己心, 使小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崇高的德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浪潮中, 人们似乎天天都能 听到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然而, 人们多关注学校和社会在实施人文教育中的 重要地位, 却往往忽视家庭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 是向学校和社会输送 “良好幼苗”的源头。结果, 使得家长们也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职责——教孩子学 会做人。

当今的家长关注最多的仍然是对孩子成龙成凤的教育, 成名成家做“人上 人”的教育, 缺少做人、做好人的教育, 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的人文教育, 教他们关心人, 从孝敬父母开始;关心社会, 从关心家庭和睦开始;关心自然, 从关心爱护花草树木开始。教他们学会尊重人、相信人、宽容人、爱护人、帮助人, 使孩子努力成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和谐的人。人文教育要从家庭教育抓起, 为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寓教于“玩”, 全面发展 游戏通常被称为“玩”。“玩”是3—6岁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玩也是幼儿开发智力、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 在中国, 教育历来是以严肃、庄重的感觉 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 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玩物丧志”等都是只看到 了“玩”对孩子“毁”, 而没看到“玩”的学问。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玩”和“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学习是增长知识和本领, 花钱、花时间都值得, 而玩就是白费时间, 没有多大意义。还有的家长甚至把“玩”和“顽皮”相等同。 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是儿童的第二生命。通过游戏可以“发展身体”, 可以“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 还可以“使脑筋敏锐”。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并在玩耍中开发他们的智力, 教给他们知识。

“游戏是发展各种才能的智力活动, 是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范围的有效手段”。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由于注意力集中, 兴趣浓厚, 加上看、听、触摸和开动脑筋, 他所接触的信息往往比书本上的多。实际上, 游戏是一种综合的智力开发, 生活中许多知识都能巧妙地融和在游戏中。

游戏的空间是广阔的, 玩耍并不需要高档玩具。迎风而上的风筝可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甚至会引导他 们对航空航天的持久兴趣;高速旋转的陀螺, 也可能 使孩子对力学产生迷惑;剪纸游戏, 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玩魔方, 可以培 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玩泥巴、搭积木等, 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在游戏中, 不仅能体会到成功和挫折, 还能学到对事物的承受力;不仅能体会到竞争意识 ,还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就个性发展而言, 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提高动手的技能和技巧, 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创造潜力等。就社会发展而言, 它引导孩子模拟社会生活情境及规则, 模拟人际关系及生活准则, 大大提高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

3、走进孩子心中

陈鹤琴强调“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 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加教育, 那么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如果家长不识童心, 总是以一个权威人士的姿态居高临下地站在孩子面前, 那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 难以走进孩子心中。孩子好问, 如提的问题特别多, 你却嫌烦, 让他去一边自己玩, 这就会打消他求知的欲望;孩子喜欢和小伙伴接触, 你却把他整天关在屋子里, 他就会感到孤独; 孩子好游戏, 甚至把玩看得比吃都重要, 你却取消他游戏的权利, 不许他玩, 反而整天叫他写字、作题, 甚至节假日也要加班加点, 即使孩子不反抗, 也会慢慢使他对学习产生厌恶;是孩子就会犯错的, 可是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就加以训斥、打骂, 或许他不是有意的, 或许他是模仿了大人的所为, 你一定要问清原因, 不然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 产生逆反心理;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喜欢听赞扬的话, 而不是如“傻瓜”、“废物”、“笨蛋”这类侮辱性的话。

家长要了解孩子在感情上有哪些需要, 要带着一颗童心和孩子经常在一起进行感情上的沟通。要细心观察孩子, 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 并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出现问题时, 要精心考虑, 仔细琢磨, 以求得正确合理的处理方法, 而决不能简单粗鲁地予以对待。只有这样, 家长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 与孩子和谐相处, 使家庭变成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 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 成为健全的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我受益良多。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良师益友”伴我们成长,使我们明智,令我们豁达!

第17篇:陈鹤琴早期教育理论[推荐]

陈鹤琴早期教育理论

(2009-12-14 12:17:46) 转载标签: 早教

早期教育

育儿

陈鹤琴

民族早教 ▼

分类: 早期教育

▲学前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合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难能可贵的。”

▲学前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对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扬花、柳絮,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秋菊冬雪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是人文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因此,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是学前儿童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由此,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学前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强种先要强身,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性格活泼,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

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充足的阳光,活跃儿童的精神,强健儿童的体魄,增加儿童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学前课程实施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任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兴趣不同,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学前课程编制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这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与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结构相比,增加了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时代特色。但是,这种新课程结构显得比较零碎,整体性较差。

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它的指导性比较强,但操作性比较差。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家庭教育理论

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由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知识。因而提出:“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先生批评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陈先生指责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认为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稚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

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这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父母等流弊。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幼儿教育之道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哎心沥血地探求儿童的习惯、言语、情绪、心理,用慈母般的爱心去精心抚育儿童 。他试行家庭教育的成功,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承认。

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从观察和实验入门。1920年,他首先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开始他的研究工作。他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作出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陈老师当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特意请假在家,将一鸣每天从早到晚的活动,都作了摄影。并给一鸣尝甜的、酸的、苦的东西,以观察其表情变化。他还把一鸣抱到课堂去给学生当活教材。一鸣自幼喜欢画画,有时边画边说。他就把一鸣作画的日期、年龄及对画的解释都记下来,并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连续花了808天的工夫,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著作。这两本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听鼓励的话,而不鼓励听恶言。有一天,陈鹤琴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他考虑: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他仔细一想,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于是他就对一鸣说:“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的,你是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一呜听见爸爸鼓励他,就很高兴地跑到房里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陈鹤琴反对谢绝小孩问难,也不赞赏问必签,他提倡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探索究竟的教育方法。陈鹤琴举例说:有一天,一个5岁的儿童同他父亲到效外散步。他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孩在那里放风筝,就问他父亲:“那个小孩在那边做什么?”他父亲回答:“你要去看看吗?”说着就与他一同前往。到了,父亲对他说:“嗄!那个在空中的东西多好看。你看那个小孩手里捻着什么东西,要走近去看一看吗?”他好奇地去了,回来对父亲说:“是线。”父亲就领他到街上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一个风筝给他。第二天,还陪他到郊外放了风筝。陈鹤琴说,这种利用问难加以引导的方法,比“有问必答”养成儿童的依赖性来得好,它能使儿童得到许多快乐和许多有用的经验。我们应当利用儿童的问难,来施行我们的理想教育。

▲十七条教学原则

陈鹤琴提出了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十七条教学原则是,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第18篇: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稚园,他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

他还开创了我国幼儿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抗战时期,他又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研究师范教育。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抄来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他坚决主张“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可以采用,总之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 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生一代的幼儿教育,大声疾呼“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还要普及工农幼稚园”,指出这是中国求进步,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发展进步合理的社会之需要。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教育观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

”,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人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 2.教育目标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新生一代,培养像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种身体健康、能建设、能创造、能合作、能服务的“现代中国人”。 3.教育方法

实现活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如陈鹤琴先生所说:“非从“做”做起来不可,应当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为此他想出了以下的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做:(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清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 替代教学原则(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要游戏化;(14)教学要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要精密地观察。

4、教育内容。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内容。 5.教育原则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十七条原则,如“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的,让他自己想”等,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有原则的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理论 1.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先生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幼儿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幼稚园程系统的中心,让幼儿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 2.课程的结构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虽然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种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 3.课程的实施

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四)、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积极主张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起来教育幼儿。他说:“幼儿的教育是整个的、是继续的,只有两方配合,才会有大的效果。” 陈鹤琴先生极其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幼儿教育深人改革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他为幼儿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19篇: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介绍

一、“活教育”实验

1919年9月,陈鹤琴任教南京高师,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期间投身教育改革,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有影响的“活教育”理论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院。1943年,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活教育”实验已形成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院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并在教育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课程与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造就了一所有崭新气象的新型学校。

1945年秋,陈鹤琴被任命为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他获准将幼师专科部改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前来上海。年底,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立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并附设附小、附幼。他兼任幼专、幼师两校校长,继续他的“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做“中国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个国度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并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要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为此,他提出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地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儿童;精密观察。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

四、“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 -1- 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 -2- 种算术教具。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故事的作用有四点: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故事化有两方而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为: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3-

第20篇:陈鹤琴教育思想述评

陈鹤琴教育思想述评

婧子822 陈鹤琴,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教授„„陈老具有无数的头衔,但读他的书却完全没有距离感,就像一位身边的老师,把他毕生经验一一道来。“活教育理论”是陈老教育思想的核心,直至如今,依旧是教育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活教育与死教育相对,死教育是陶行知所讲的“教死书,死教书;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为了突破这种死教育,陈鹤琴在江西创办幼师时,提出了“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活教育理论。活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活教育的课程论。

(一)目的论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我觉得这句话要和他曾提出的一个问题相结合来理解“我们究竟研究过了没有?我们只晓得高唱抵制外货,可是却有很少人研究用什么来代替外货,”这个问题直至今天都拷问着我们,从清末抄袭日本,到民国成立后,不断引进德国、美国的思想,直至今天,有没有出现中国化的教育呢?我不知道。所以我觉得目的论的根本是教育的中国化,而幼儿是一个民族的萌芽,从基点开始的转变会为后面的改革奠定好的基础。

对于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陈鹤琴提出了五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和要有世界的眼光。对于前两点,我的亲身体会更深切: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是伴随着动作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幼儿时期甚至是婴儿时期,某些动作锻炼的缺失都会导致以后身体的不协调,而现在幼儿的锻炼时间与种类都普遍偏少,身体素质的基础就会差一点。国家对于这一点近几年越来越重视,但作为九零后,正逢教育改革的一代想说的是,希望改革循序渐进,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总是很突然,突击的身体锻炼并不会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在创造能力方面,《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活教育部分这样写道:“现在我们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从儿童时期培养,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为诱导启发,可以事半功倍。”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迫切需要人才,从高等教育抓起,是一个救急的方法,但现在我们更需要从“娃娃抓起”。小组合作学习、亲自实验得结论„„许多教学形式的创新,不能只从初高中开始,没有早期习惯的养成,后期的转变不仅要改变原有的习惯,还要培养新的创造思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陈鹤琴讲,我们一要有劳动的身手,二要有科学的头脑,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如何让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大到国家小到每位幼儿教师都需要注意!

(二) 课程论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我们学到,儿童每一次生理发展、动作发展都是推动儿童探索世界的基础,不提供给他们丰富的环境,他们如何积累丰富的经验呢?所以,课程设计以大自然为课本,陈鹤琴设计的“五指活动”为内容,让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我觉得这里可以联系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生活就是一个联系多方面的一个整体,教育怎么能让它割裂呢?

回忆我的童年,幼儿园曾组织我们去拔萝卜,我们在大巴上唱歌,在田地里老师教我们认识萝卜叶子,几个人一组,拿着小铲子边挖边拔,一会儿又跑来跑去,回家的路上真的是都累倒了,但我至今天都认识萝卜叶子。和我弟弟相比,他们现在的幼儿园里有跟高级多媒体,在讲很多关于大自然的课时老师会给他们放视频,但在高清我觉得也不如亲自去一次田地里,唱歌、跑、认识植物,一次外出的活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很不希望在科技发展的同时让孩子们丧失了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三)方法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教学方面陈鹤琴提出了十七个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

这十七个原则充分坚持了“以儿童为本”。比如围绕儿童身体发展,一岁左右的婴儿随着身体发展到了会走的年龄,你如果抱他,他会挣扎,扶着墙,不稳的走也是他锻炼大肌肉动作的过程,你如果长期抱着他,他不仅身体得不到锻炼,还会养成依赖的坏习惯,这就需要父母知道,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或者围绕儿童心理的成长,儿童有天生的探索精神,每一次身体动作的发展都是在为儿童探索世界提供先决条件,我们要做的是诱导孩子们自己探索,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时,学习起来的动力也会更大,有一则照片:婴儿有的装扮成科学家有的装扮成宇航员,我觉得这表现了孩子们的多种可能性,学前期孩子们对什么都很有兴趣,我们可以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可能性,让他们逐渐找到一个自己的钻研点,这在以后的高等教育中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时,也会有更好的基础,而且保持着兴趣学习会有更大的探索精神吧!

“一切为了儿童”是陈老的名言,也将作为我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基本原则坚持下去!

琴煮鹤的成语
《琴煮鹤的成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