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构

发布时间:2020-03-03 03:42: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构 作者:刘成琳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19期

【摘要】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对于传承大运河文化、服务大运河开发、助推大运河申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合作的大运河文献资源协调机制、基于数字的大运河文献资源保障机制、基于用户的大运河文献资源集成服务机制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共建共享

全长约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工程奇迹,与丝绸之路一起被公认为中国最典型的两项大型文化线路。2000多年来,京杭大运河用流淌着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运河文明,留下了丰富的运河文献,这些文献忠实地记录着运河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是京杭大运河这一珍贵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整理、开发、利用运河文献,推动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进而传承大运河文明,繁荣大运河文化,是运河沿线城市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1.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1.1 传承大运河文化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谱系,大运河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呈现出炯异的风格特质。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但长城文化是相对静止的,而大运河文化则是流动的,大运河文化的流动性为其传承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千百年来,大运河因其改道、断航、断流所带来的文化遗失令人触目惊心。大运河沿线所保存下来的物化的文化遗迹越来越少,同时附载在大运河两岸的民族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销声匿迹的危险。慕然回首,人们发现,曾经辉煌的大运河文明如今似乎只能从散存于各地的大运河文献中得以体察和感悟。搜集、整理、保护大运河文献成为延续大运河文脉、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必然要求。

1.2 服务大运河开发

近年来,大运河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二是区域层面的运河经济带的开发,三是地方层面的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其中尤以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成为运河沿线城市的共识。“大运河是历史上的旅游文化滋生地,它从一开始就是我国一条著名的旅游线,有文人墨客的华丽篇章,商人买卖盈利的经营打算,宗教信徒救众生、传播文化的宏伟愿望。”然而,无论是国家、区域层面的综合性开发,还是地方层面的各取所

需,都不能无视和割断运河的历史,都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致力于大运河的功能再造。开展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则有利于为大运河开发提供历史支点和智力支持。

1.3 助推大运河申遗

大运河申遗是近年来文化文物界炙手可热的话题。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大运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8年3月,大运河沿线8省33个城市形成《扬州共识》,共同组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联盟。据悉,2010年京杭大运河将完成最终的申遗工作。申遗让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大运河,公共图书馆界也自觉地加入到助推大运河申遗的队伍中。2007年9月,在杭州市图书馆的倡导下,京杭大运河沿岸19座城市公共图书馆馆长首次聚首杭州,研究探讨大运河文献征集、保护及共建共享工作。[2]

2.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2.1 馆内备加重视,但馆际协作意识不强

千年流淌,大运河滋养、繁衍了一批运河城市,这些城市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兴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城市的历史也就自然地构成了大运河兴衰、繁衍、发展的历史。对于这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而言,他们肩负着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地方文明的历史使命,搜集、整理、开发大运河文献无一例外地成为他们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和特色。据调查,运河沿线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对运河文献的征集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运河文献整理工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运河文献专藏。然而,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各馆各自为政,协作意识不强,形成了一个个互不联系的“文献孤岛”。虽然早在2007年运河沿线19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就齐聚杭州达成共识,但在实际运作层面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仍然处于零起点阶段。

2.2 传统收藏得到加强,但数字化程度不高

不可否认,经过近年来持之不懈的努力,大运河文献的总体藏量得到极大丰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源保障体系。但综观各馆的收藏,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仍存隐忧。一是偏重传统收藏,多以图书、报刊资料为主,而对照片、档案、谱谍、实物等多媒体资料的收藏不力;二是对大运河文献资源的析出不够,大量散存于网上以及其他文献中的知识信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三是大运河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高,数字化是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离开了数字化,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将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2.3 重藏轻用

各馆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模式,体现出“重藏轻用”的思维定势。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定位在“藏”上,而忽视了“用”的最终目的。各馆都想彰显自己的特色,试图

“人无我有、唯我独有”,殊不知,这不仅阻碍了大运河文献“传承文明、服务开发”职能的最终实现,而且成为共建共享的最大思想障碍。

3.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建构策略

3.1 构建基于合作的大运河文献资源协调机制

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跨省市、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长期性复杂系统工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图书馆协作的规模效益来提高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的综合能力。对于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来说,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实施区域性的宏观调控,搞好区域内的分工协作,走整体建设的发展道路。随着京杭大运河经济、历史、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的价值、数量及其衍生速度也在同步增长。受体制、经费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一网揽尽。因此,运河沿线各城市图书馆只有摒弃各自为政的传统的文献集藏思路,自觉地把本区域的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纳入到整个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的大系统之中,统筹规划,协调管理,进而以系统运作和行业协作的力量打造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的规模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最终实现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这是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的理想模式,这种大视野的资源共建共享策略的实现,依赖于一个基于合作的资源建设协作协调机制的构建。具体地说,可成立由运河沿线19城市图书馆共同参与的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协作协调委员会,推选出具有领导、协调、管理职能的工作机构。协作协调委员会根据共建共享的总体要求,制定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和合作计划,落实馆际间的分工协议,明确收集范围和重点,统一文献数据标引规范,组织数据库开发等工作。这种协作协调机制的构建将是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的关键。

3.2 构建基于数字的大运河文献资源保障机制

依托现代信息数字技术对大运河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是开展大运河文献集成管理与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的基础和前提。

大运河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印刷型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如前所述,运河沿线各城市图书馆前期收藏了大量的印刷型大运河文献,这些存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享程度。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重点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与开发,将是构建大运河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二是电子型文献资源的联合采购。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子文献的数量激增,大运河电子文献的入藏成为各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关注的重点。随着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协作机制的开展,联合采购将成为馆际合作、资源共建的重要内容。三是网络文献资源的搜集与整序。受人力和专业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运河沿线各图书馆对散存于互联网上的免费的大运河数字资源搜集不力、析出不够,从而使这一部分资源成为各馆资源建设的灰色地带。通过网上合作,各馆根据自己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各自承担相应部分的资源建设,然后在同一个网页上集成,形成统一的资源收藏,将是未来大运河网上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四是各类型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数

据库建设是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发的高级形式,统筹规划、统一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分工合作、分步实施,建立各类数据库,是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要建设完整系统的大运河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这既是对大运河文献进行摸底调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其他各类型数据库建设的前提,更是读者查找、利用大运河文献的主要线索。在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从而使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实现从个体分散的“物理馆藏”优势向整体集中的“数字虚拟馆藏”优势的转变,为开展基于网络的“一站式”集成化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3.3 构建基于用户的大运河文献资源集成服务机制

从传统的以馆藏为中心的、馆际互借层面的共建共享到网络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的、更高层面的共建共享,变化的不仅仅是环境、技术和资源,还包括服务。构建基于用户的多元化集成信息服务模式,是我们所倡导的网络环境下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搭建一个集成管理、联动服务的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门户网站,把所有数字化的地方文献资源、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组织成一个多维交织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规则统一的文献信息集成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集成信息服务。

“集成信息服务,是指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把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使用户得到面向主题的信息服务。”集成服务系统集咨询功能、信息检索功能、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通过各种数字资源的无缝透明链接,提供跨平台联合检索服务,从而使用户通过单一入口即可访问所有大运河文献数字资源,在统一的界面中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的各种相关信息,完成信息获取、识别、整理、存储、加工整合、分析研究等多项工作,享受一站式信息服务。集成信息服务系统还是一个用户驱动的个性化集成定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特征,通过用户定制、系统推荐和推送、远程文献传递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更为可喜的是,集成服务系统并非一般的人机对话服务模式,而是用户、参考馆员与信息资源的三维互动。这种交互式服务既可以是即时在线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其基本要求是发挥参考馆员或文献专家的能动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向服务为交互服务。这些在单个馆看来是有心无力的工作,在集成管理与服务系统内,因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机制,通过一系列协议达成的一致理想,以及强大的数据库检索系统、覆盖面广的网络布局、快捷的文献配送系统等,将成为可能。这是网络环境下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大运河[J].中国三峡建设,2008(4):5—11.

[2]宋兆凯.从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享谈专题文献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8(5):88—90.

[3]时晓菊.面向网络环境的集成化信息服务模式[J].情报杂志,2006(2):129—131.

[4]涂中群.区域图书馆:集群模式与创新模式构造[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145—l48.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简报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

「第五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欢迎词

永兴路社区共建共享机制

15.5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

策划资源共建共享行动方案

15.5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

共享共建

建立互助帮扶机制 共建共享幸福家庭

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行动方案

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构
《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