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5:45: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学设计

浙大附中

马丹

课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材:湖南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美术鉴赏》实验教科书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在积极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性和鉴别力,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建构式学习的能力。

学生分析:高中学生虽然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课堂美术学习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知识,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鉴赏训练和鉴赏常识的学习,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世界,仍然会出现不知如何“下眼”的情况,因此,美术鉴赏课不但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学习,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感受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理解作品。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美术家眼中的自我是什么样的?美术家是通过哪些形式来展示自我形象的?教材通过三组美术作品

的分析来让学生了解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第一组,《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两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因而作品都没有充分展现艺术家或作者本人的突出形象。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反映了美术家们对自身作为人和作为美术家的认同,以及不同的角色定位。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和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由于作品较多,内容量大,如果按照课本的脉络来上课,每一位艺术家自我表现的方式都无法分析透彻,容易使教学缺乏节奏和深度,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本课在这里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仅选择了墨西哥女画家弗瑞达的自画像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较为深入的分析弗瑞达在自画像中是如何进行自我表现的。本课力图从一位艺术家切入,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贯穿其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教材内容则引导学生课外自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墨西哥艺术家弗瑞达重要的作品赏析,探究艺术家在自画像中是如何表现自我的,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通过弗瑞达的自画像和创作经历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发挥美术学科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通过设问、对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弗瑞达表现自我的方式。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在心灵上体味弗瑞达的艺术世界。

学生工具准备:笔、纸。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师:她生于1907年,去世于1954年,一生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为描绘对象。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她的照片,并对画家的外貌形象做出初步的描述和判断。

学生谈自己对照片中弗瑞达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初步认识画家,并做出直觉判断。

2、出示:五张弗瑞达的自画像

问:在你知道的画家中,有哪些画家画过自画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自然引出课题,建构新知识。

二、初步感受阶段

问:这五张自画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画家在这些自画像中特别强调了什么?

喜欢她的自画像吗?

中间的一张弗瑞达的额头部分画了一个男人,猜猜看他是谁?弗瑞达把他画在额头,表示对他有着怎样的

1、:问:墨西哥画家弗瑞达·卡罗的名字有没有听说过?

2 情感?

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直觉体验、初步感受、及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画家的自画像与前面照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绘画不等同于照片,引导学生体验画家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成分,并对弗瑞达的自画像做出感性的直觉体验和判断。

三、

引导探究、分析理解阶段

1、《车祸》

欣赏弗瑞达第一次认真绘制的自画像,教师简单介绍她出车祸时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3、《弗瑞达与里维拉》1931年

问:推测一下画中这个胖大的男人是谁,和弗瑞达是什么关系?

学生猜测。

观察画面,解读画中的信息,通过作品了解是什么原因使弗瑞达拿起画笔。

2、《着丝绒衣服的自画像》1926年

师:是他的丈夫,再研究画面看看他丈夫是做什么的?

学生通过他手里拿的调色盘和画笔知道了他的职业。

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介绍:他叫迪亚哥·里维拉,是墨西哥壁画运动三杰之一,是那个时代墨西哥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虽然外表不佳,却是一位青蛙王子——睿智、幽默、活力、一位魅力不凡的不平常的男人。

3 问:从这幅画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弗瑞达,看起来独立吗?坚强吗?

学生通过画面中弗瑞达小鸟依人的姿态,以及一只手搁在丈夫的手上,身体侧向丈夫的身体语言,判断认为这时的弗瑞达并不独立,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伟大画家的妻子。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人身高的差距以及脚的对比,揭露画家的一个秘密——弗瑞达在6岁的时候因小儿麻痹症使她的右脚比左脚略细,而在这次车祸中她的右腿骨折,右脚碎裂。因此在画中她雅致的脚显得纤细而羸弱,使自己好像漂浮在肥胖丈夫身边似的,而她丈夫的巨脚却是坚定地树立在地上。

通过这件作品的分析,学生初步知道了对弗瑞达的生活和创作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她的丈夫里维拉、她残缺身体的一些秘密,这一时期弗瑞达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艺术家善于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自我的方式。

4、《底特律的流产》1932年

问:告诉我,第一眼看到这幅画觉得画面有怎样的一种气氛?

学生交流:孤寂、无助、压抑、阴郁、血腥„„。

问:再仔细观察分析一下画面,看看弗瑞达遭遇了什么?

学生观察画面后,谈自己的判断:画家遭遇了不幸的流产。

这种孤寂压抑的气氛是如何传递出来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分析画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度的补充。

画家身体与巨大床的对比,使画家显得特别的瘦弱、无助,白色的床单上一滩鲜红的血使得画面刺目而血腥,画家脸上暗沉的色彩似乎有一种死亡的威胁,背景天空的冷灰色使画面显的阴郁而压抑,空旷的地面和地平线上荒凉工业景象则加强了画面的绝望感。

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中漂浮在病床四周的六件东西的象征意 4 义:它们通过三条似动脉的红丝带连接在弗瑞达的左手中,象征着她的性别与失败的怀孕;一具如胚胎般大的特大号男性胎儿——是她在流产中失去的孩子,那个她希望能怀满九个月的“小迪亚哥”;在床头右上方漂浮着的一只蜗牛,据弗瑞达称,象征着流产过程的缓慢过程。印第安文化视蜗牛的保护壳为怀孕、妊娠与出生的象征。床脚上方那具橙红色的下半身的解剖模型,正如右下方的骨骼模型一样,显示了流产的原因,也是指受损的背脊与骨盆而言,这使得弗瑞达无法再生育。左下方的一具机器可能代表蒸汽消毒器的一部分,弗瑞达在医院也许看到了这种密封机械而将之比为自己有缺陷的肌肉,这些都是阻碍了她而使她无法在子宫中保住孩子的原因。在床中间下方的紫色蓝花,据弗瑞达称,是由里维拉来医院给她的,对她而言,蓝花是一种情感。

这张敏锐的自画像是在美国画的,当时里维拉正受邀在美国作壁画。

通过两幅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画面中真实的细节描绘,非理性的荒诞的构成似乎是一致的,但比起达利的作品弗瑞达的作品似乎多了一种原始、质朴与女性因素。超现实主义艺术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哲学基础的,以梦境和人的潜意识为灵感的源泉的,尽管在美术史上经常把她的作品划归入超现实主义艺术,但弗瑞达说我从不画梦境,我画的是我自己的现实。这种现实来自于她内心的种种真实体验。

通过对这件作品的重点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弗瑞达自画像中独特的具有超现实特征的表现方式。

5、《记忆或心脏》1937年

问:这幅画真实吗?

学生谈自己的判断,教师根据他们的回答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

导出《内战的预感》做比较

问:在这件作品中,一根竿子穿 5 过了她的心脏,心脏部位是空的,心在哪里?是什么刺痛了她的心?

学生回答并猜测原因。

现在她决定抛开这种属性,她穿着男装,用剪刀剪掉了她的长发。此时的弗瑞达发誓她将永远不再依靠男人,她要自己养活自己。

通过这件作品使学生了解到弗瑞达自我意识的觉醒。

《毁坏的圆柱》1944 问:扔在画面左下角留着鲜血的心脏为什么画的如此巨大?为什么没有手?

生:象征她痛苦的深度,双手的缺失图解了她的无助与绝望。

引导学生观察解读这件作品的信息,通过画面分析了解她的情感创痛,进一步理解弗瑞达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征。

6、《削短头发的自画像》1940年、《毁坏的圆柱》1944年(同时出示)

我们对弗瑞达表现自我的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自己来解读这件作品吧!

学生运用新学鉴赏知识来解读弗瑞达的《毁坏的圆柱》,并进一步了解车祸对弗瑞达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7、《希望之树,保持坚定》1946年

欣赏电影《弗瑞达》中关于这两件作品的创作片段(2分12秒)

通过电影视频使学生对弗瑞达的生活与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强化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课堂节奏上来讲,也是一种调节。

《削短头发的自画像》1940年 教师作简单的介绍:弗瑞达感觉她自己被人爱,是因为她女性的属性,

通过对《希望之树,保持坚定》的赏析,了解弗瑞达的双重人格,面对磨难的人生态度,体会作品传递出的与残酷命运顽强对抗的积极信息,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师:弗瑞达的一生共做过32次大小手术,这幅作品是弗瑞达在纽约动过手术之后,用来勉励自己的。

在左边,躺着的弗瑞达赤裸的后背 6 上有两个可怕的伤疤,那次车祸有一根折段的金属扶手从她的后背穿过腹部刺入阴道,她后来用一种典型的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描述这次事故,“这次车祸使我失去了童贞”。遭伤害的柔弱身体,与右边有目标地注视着未来的弗瑞达坚强挺直的身体,刚好成对比,在她手持的旗子上用红字写的“希望之树,保持坚定”(来自她所喜爱的一首歌)之信息,似乎是在给她勇气,她人格上的分裂,她存在的双重性,则反映在被分开成两个部分的图画中——一半是白天,一半是夜晚。她那残废的身体被指定给了太阳,在亚兹特克的神话中,太阳是以牺牲的人血来供奉的,她背上的两道裂开的伤口,正好与背后风景的沟畔相呼应。而另一边,坚强而乐观的弗瑞达却是被指定给月亮,月亮正是代表女性的象征。

尽管弗瑞达继续沿着里维拉的轨迹在发光,但是她越来越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8、弗瑞达取得的一些成就:

教师介绍:《“框架”自画像》被卢浮宫收藏,它是罗浮宫美术馆所购藏二十世纪墨西哥艺术家的第一幅作品。里维拉为这项荣誉深感骄傲,而经常吹嘘他妻子在巴黎的胜利。

40年代,弗瑞达画出了最好的一批画,作为艺术家的声望持续升高。尽管一开始是在美国而不是在墨西哥本土。她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波士顿当代艺术学会和费城艺术馆被列入最有威望的艺术家之中。1946年,她得到墨西哥政府的奖金并在年度国家展中获官方奖。她还在一所新型的实验艺术学校授课,以非传统的方式带给学生许多灵感。

1953年,在墨西哥举行了一次个人画展,上演了自己人生最后华丽的一幕。

学生欣赏电影《弗瑞达》中关于画展的片段,了解弗瑞达获得的成就,认识其自我的实现,感受其不平凡的人生。(1分28秒)

9、《马克思主义将为病人带来健康》

约1954年、《弗瑞达工作室》

师:拓宽和赋予弗瑞达的生活以价值的另一种途径则是政治。

通过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将为病人带来健康》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弗瑞达的作品与其政治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她是如何走向生命的终点的。

这幅自画像表达了画家的信仰:政治信念可以将她及整个世界自痛苦及受难中解救出来。在她的理念支持下,她可以丢开拐杖,“我第一次不会再哭泣”,她如此解释这幅画作。

然而,无论弗瑞达以怎样惨烈的方式与命运抗争,终点还是临近了。

1954年7月,她最后一次在共产主义游行中公开露面,之后不久便在睡梦中死去,似乎是窒息而死。很多与她亲近的朋友都怀疑她是自杀。她在最后的日记上写着:“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我希望永不再来。”

10、小结

学生总结其作品的艺术特征:

回顾分析过的弗瑞达的作品,引导

局部画法写实,注重细节,场景布置具有超现实艺术的特征,运用象征和图解的手法来表达她自己的现实,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为创作基础和主线,并根植于墨西哥传统文化。

学生尝试分析总结,并交流。

对弗瑞达作品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手法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设计意图:选择弗瑞达一生中重要的、并且与她的车祸和爱情关系密切的能揭示她传奇一生的作品,通过设问、对话交流,电影视频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弗瑞达表现自我的方式,逐步了解她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手法。

四、

鉴赏深化阶段

回到她的肖像

学生欣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画家,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课外自学。

当我们再次面对她的自画像时,你有什么新的感悟,能不能把这种感悟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学生写感悟,并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探究,分析理解阶段的学习后,再让学生写下对作品的感悟,学生对作品的判断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并对最初的直觉做出了修正和升华。而全班分享对作品理解与感受,则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五、拓展阶段

出示一些其他画家的自画像,引导学生作简单的评述与判断。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15高中美术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说课方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参考教案

美术家徐悲鸿

我眼中的自己

我眼中的自己

我眼中的教学设计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