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材料作文学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0:02: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材料作文审题学案

A、审读材料,把握主旨

一、事例型材料的审题

事例型材料,内容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或某些事件。

(1)这类材料如果列举的是某些现象,那么我们在审读中最要注意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列举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即可把握材料的中心。

如: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概括出最佳观点。

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气袭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虽不很香,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色香兼有则多带刺。

(2)这种材料如果所列举的是具体的事件,那么抓住主要人物,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和事件的结果,由果溯因,推究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主题。 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花草商人,从非洲引进一种名贵的花卉,种子自己的苗圃里。商人很爱这种花,许多亲友向他索要花种他都不给。第一年春天,他的花开得非常漂亮。第二年,花朵变小,还有一点杂色。到了第三年,花朵变得更小,颜色差多了。他请教了植物学家,原来,这种名贵之花染上隔壁邻居花圃里其它品种的花粉。要想使此花不失本色,就得让邻居的花圃里也种上这种花。商人照做后,他和邻居都获得了成功。

(3)如果命题由多则材料组成,那么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多则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求同寻异,全面理解,得出正确的观点。

再如下面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4)另外,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内涵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找出材料的突破口,也是审读此类材料中心的重要方法。

如下面一则材料: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写上了2,并且说:“1﹢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二、观点型材料的审题

观点型材料所列举的常常是伟人的名言或一些普通人或对或错的看法。正确的观点,往往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而错误的观点,往往则要我们批驳,并由此有一个正确的立论。所以这类材料的题型,中学生往往比较容易把握其观点。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种材料经常把几种观点组合在一起,或者因为其语言的含蓄、深刻,学生们难以全面、辨证和正确把握。

(1)对于组合在一起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找出话题、意见上的一致之处,这是求同法;接着要比较出观点上的不同之处,评判出谁对谁错,这就是求异法。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童谣一: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童谣二: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2)对于语言比较委婉、含蓄的材料,尽量弄清材料是设喻、对比还是类比,设喻的弄清喻义,对比的把握不同点,类比的把握相同点来立意。由表及里,挖掘本质。

如下面的材料: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像漏沙,注进去,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东西原封不动的流出来,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像宝石矿床里的苦工,把矿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

三、寓言型材料的审题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寓大,借远寓近,借古寓今,借此寓彼,所以是材料作文中的难点。它往往以一篇童话、一则寓言故事等形式出现,看似浅显、生动,实则含蓄、深刻。审题时我们可以使用三步分析法:由果溯因,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1)由果溯因。

寓言其实就是个简小的故事。读故事,我们可以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主人公”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从而把握“主人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是解读材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例如下则材料: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2)由此及彼。

寓言通常采用类比、比喻、象征等手法寄寓哲理,“此”中教训,往往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教益。任何材料,最终都是指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要由此及彼,将材料中的经验或教训推及到现实生活,分析现实问题,做到有思辨性、针对性。

如下面的材料:

有一个过路人发现路边有一块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味,过路人就把泥土带回家,竟然满屋香气。过路人大惑不解,问道:“你是珍宝呢,还是稀有的香料?”

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至于我的香气,那是曾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

(3)由浅入深。

寓言的意义包含有许多的人生哲学,挖掘其寓意不仅要由此及彼,多向多角度,联系人生社会,我们还应该由浅入深,尽量掘深主题。

比如,寓言“守株待兔”,我们首先觉得它的寓意是讽刺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守株者”,再深思,观点可以提为:

B、选好角度,提优观点

如今的高考出现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学生从材料出发审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这种命题方式被人们称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更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把握和多角度立意的能力,也就是在把握材料主题的基础上,选择最佳角度,提炼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论点)。

1、整体把握,多向发散

整体把握材料,既包含对材料进行宏观的审视和全面的分析,也包含对材料的细节进行微观的斟酌和仔细的揣摩。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提炼观点。

比如上文的“乌鸦”那则寓言,命题者在后面加了一段话:

牧羊人的儿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从孩子的话角度,我们可以提出另一观点:

综合整则材料考虑,我们还可以提观点:

2、因“题”制宜,提优观点

我们写材料式议论文,由于个人阅历较浅,思辨能力不强,所以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也不可任意发散立意。有的题目笼统地要求“根据材料,联系实际”或“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此类题目宜从整体理解的角度立意;要求“选择一个角度”的作文也要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才不会偏离题旨。在列出的不同角度的立意之中,对比筛选,“好”中选“优”,要考虑到两点:①客观上,要切合材料的主旨;②主观上,选择自己掌握素材最多、最有把握写好的角度。这样一定能够在准确的基础上提优观点。

如下面材料:

在印度南部的马哈丛林里,人们捕捉猴子的狩猎工具很简单:一个牢固但透明的盒子里装有猴子特别爱吃的核桃,盒子上方开一个小孔,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因为抓住核桃后绝不愿松开前爪放弃核桃,所以常常抽不出爪子而乖乖被抓。

当堂训练

1、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擦肩而过。上山的虽汗流浃背,却兴致勃勃,并主动地和下山的打招呼:“山上好玩吗?”下山的疲惫不堪,连连摇头:“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上山的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说完擦一把汗,继续向上攀登。过一段时间,这批上山的下来了,又碰上兴致勃勃向上爬的人:“山上好玩吗?”“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上山的仍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

2、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邀请担任以色列总统,但他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做过打字机生意和办出版公司,结果亏了三十万美元,赔光了稿费还欠了一屁股债。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取辉煌的业绩。

3、甲:“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

乙:“涉浅水者尚有鱼虾可得,涉深水者或许只会喂蛟龙。”

4、契诃夫有句名言:“小狗不应该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应该大声叫——就按上帝给的嗓门大声叫好了!”

5、约旦河整天川流不息,滚滚注入盐海。盐海对约旦河说:“你整天奔波,活得太累了吧?什么时候你也能像我一样舒服地徜徉在柔和之中,犹如贵夫人一样?”

约旦河答道:“想永远保持新鲜,就不能整日躺在那里做梦!”

若干年后,壮丽的约旦河越来越年轻,而盐海呢?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名叫“死海”。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提取观点:

①垓下之围中,霸王项羽已身陷困境。但他仍独自一人冲入汉军行阵之中,奋力拼杀,所向披靡,击杀汉军将士无数,被后人赞誉为勇士。

②贝多芬以坦然的心态,坚韧的意志,承受人生旅途中心灵的煎熬和苦难的折磨,创造了音乐世界中辉煌的一页。在冲破人生的黑暗而追求光明的英勇队伍中,他堪称第一勇士。③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伤害)之而不怒。——苏轼

7、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哀鸣着求救。主人带着家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法将它救出。想到驴子年事已高,又无计可施,主人最后决定进行“人道安葬”。家人手持铁铲,铲好土,走向枯井。驴子明白了主人的用意,双眼满含哀伤,痛苦地哀叫着。令人惊异的是,一铲土下去,驴子反倒安静下来,只见驴子抖掉身上的泥土,并把它踩在脚下。随着倒下的泥土的增加,驴子脚下的位置越来越高,直到接近井口。最后一铲土下去,驴子从容地从枯井中走了出来。

8、读下面诗歌《光与影》提观点: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

作文学案

作文学案

作文学案

作文学案

作文学案(教师)

作文学案五

议论文作文学案

学案作文10

《感悟》作文学案

作文学案教师版

材料作文学案
《材料作文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作文学案表 材料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