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11:57: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在这节《猴子种果树》中,我在备课时的两课时的设计思路其实特别简单,就是“识字——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这四个环节。

平时,我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都是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目的是纠正孩子们的读音并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和理解文中所学的词语。

这节课,是先将词语进行分类,本课词语较多,分成四类:

第一组:梨树、桃树、杏树、樱桃树

第二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 樱桃好吃树难栽 农谚

第三组:乌鸦 喜鹊 杜鹃

第四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组果树的名称,学生读完后,引出与树有关的短语,也就是“农谚”,第二组农谚,先解释第一个“梨五杏四”,再举一反三理解其他三个谚语的意思,从而指向农谚意义的理解。这对七八岁的儿童来说,农谚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点拨。

第三组鸟类名称,问“你喜欢乌鸦吗?”——为传统观念中的乌鸦拨乱反正:长得丑且有报丧鸟之称的乌鸦,也有其令人称道的孝顺一面,会反哺。

第四组词语则是三种鸟类的叫声。四组词语都呈现后,让孩子们竖着读,让孩子明白归类有助于识记词语。 “每一行里都有一个故事。”

平常我们在学生识字后,都会进入学习课文的环节,提出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让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并谈出感受,读出语气,以便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会听故事、讲故事:“有一天,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他来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梨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说到这里,老师让学生接着往下讲,学生也会讲课文的第一段了。接着老师问:“这里边猴子每天做两件事,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浇水、施肥。”顺势我就并进行了随文识字,指导学生写生字“浇”和“施肥”这几个字。同样是对课文内容讲解,不用像平时那样去分析,而是通过让学生跟随老师讲故事,逐渐明白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进行书写指导。由于课文后面几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讲故事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讲后面的两部分,并不断用他自己的方式赞扬学生(第一个讲故事的孩子大力赞扬他讲得“好”;第二个用填空的方法讲故事的孩子,则称赞他“优秀”;第三个加大难度,只给出提示语讲故事的孩子,就称他是“超级棒”),不断激发学生内心讲故事的欲望,树立孩子们讲故事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上就能够讲课文的三个小片段的故事内容。

经过专家点拨后,我发现自己存在没有把易错字的读音指出来,比如“着”急的着,还有耐心的耐等,在引导学生找哪几种果树或阅读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运用一些圈画的策略,导致有些孩子没有找准、找全相关的知识点,还有ppt的制作尽量用淡一些的背景,类似这些细节的问题在以后我教学中需要注意。童校长还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压缩时间,把猴子在栽树程中的“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渗透在讲故事过程中,把表演和讲故事结合,两者不能割裂,用优秀孩子的朗读引领其他孩子对课文的读、体会其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然后再创设情境演一演,使得课堂更加立体起来,在这里,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请来专家点拨、指导!

但是我又不得不说“经过童校长的评课,我的困惑越来越多,不过也许这种碰撞,说明我在思考吧!不瞒大家说,我这节课有是模仿教学名师薛法根的课来上的,他在出示四列词语时,第一列课文四种树说完后,薛老师紧接着问:你还知道什么果树?什么树结的是什么果?在学习乌鸦、喜鹊、杜鹃时,薛老师不仅问了孩子们喜欢哪种鸟类,理由是什么?还问孩子们对其他鸟类的喜好,在指导写“肥”时,薛老师问了月在旁的字还有哪些,花了大把大把的花时间。然后我就产生了困惑:到底是抓住课文里关键的、核心字眼、核心语句,围绕课文去讲课文内容还是在语运(语言运用)和语句积累上下功夫。再说到把演故事融到讲故事中,我又觉得课时目标的界定好像越来越不清楚,如果第一课时就能演故事,我觉得这已经有了第二课时的影子,而第一课时一般要求是正确、流利去读课文,连有感情地读都还没有去做,怎么能演到位呢?在薛老师的课里,他只是一步步引导孩子去讲故事,并不要求与文本文字完全一致,只要按层次的一步步去讲,清楚表达就好,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发现,发现这三个故事的有相似性,把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并作相应的替换就可以了。可能我模仿起来过于拙劣,所以没有那种整体上的掌控性不够,课堂效果不大好,并且有拔高之嫌。

可能正因困惑的存在,也激起了我对学校评课方式进行了思考,每次评课,我们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个人评、小组评上,留给专家的时间少,留给专家和我们互动、随意聊语文的空间太小,专家总在她的眼界范围内说,我们总是被动的听,没有真正找准思想碰撞的火花点,有时候是因为怕耽误专家的时间,有时候是马上就是我们自己的课了,我们自己也不想把研讨时间延长。因为之前研讨那么久,而效果呢?要么是不同角度的评导致范围越大,碰撞点越来越难找,要么是同样观点不断的重复,只是语言组织形式不同。所以可不可以这样,先由专家点评,然后主要由授课老师把他与专家观点不同或他在这节课困惑的地方找出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设计与专家不同,他当时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其他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老师也可以逐渐参与进来,这样,思维交锋点出来了,也许经过专家针对性较强的点拨,也许他真的能意识到哪儿不合理,修改后实验一下,也许进步会更明显些。

另外,我觉得听专家点评不如进专家的课堂,现场聆听时,找到我们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的地方,抓住机会请教,明白他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支撑,更能事半功倍吧!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节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上法,不同专家也是不同的看法,不管结果如何,希望我们都走在“探索”的路上。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二年级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

猴子种果树

猴子种果树

猴子种果树

猴子种果树

猴子种果树教学案例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