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理学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第七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04:40: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专业使用) (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第七版修订)

生理学教研室修订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 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掌握:

1.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前馈)以及生理功能的自控原理。

熟悉:

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体液调节(激素、局部体液因素),自身调节。

了解:

1.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为何必须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将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提示: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这一问题有待学完全书后解答) 2.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是如何调节的?

3.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骨骼肌原理及肌肉收缩力学分析。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掌握: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单纯扩散、载体和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极化,超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 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超射的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兴奋性和兴奋,阈电位与局部兴奋;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锋电+位与Na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平衡电位、改变离子浓度;通道阻断剂;电压钳与膜片钳);兴奋的传播: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意义。

4.局部电位:局部电位的概念、分类(去极化与超极化)、特点与产生机制。 5.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终板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特征。 (细胞的信号转导将在内分泌章讨论)。

熟悉:

1.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兴奋-收缩耦联、张力-速度关系曲线,长度-张力关系曲线,最适初长度。

2.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单收缩、强直收缩;前负荷、后负荷;等长收缩、等张收缩;Vmax,P0;肌肉的收缩能力。

3.钙离子在耦联中的作用。

了解:

1.了解单位膜的分子组成,液态镶嵌模型。

2.骨骼肌的细微结构,肌小节,粗肌丝和细肌丝,肌管系统。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几种?各自的转运机制如何?

2.何谓跨膜信号转导?细胞主要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跨膜信号转导?各自机制如何? 3.何谓兴奋性?它与兴奋有何区别?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有何变化? 4.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有何特点?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实验依据? 5.何谓动作电位?试述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波形、特点和形成机制。 6.试区别阈电位与阈强度的概念,以及各自对产生动作电位的作用。 7.何谓局部兴奋?它有哪些特点?并指出在哪些方面与动作电位不同? 8.兴奋如何引起?又如何在同一神经纤维上传导?

9.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加以证明?

10.骨骼肌的收缩机制目前都用“肌丝滑行学说”加以解释,其依据是什么? 11.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它包括哪些过程?其结构基础和耦联因子是什么? 12.试区别骨骼肌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以及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的概念。 13.骨骼肌收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 【授课时数】讲授12学时

第三章血液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理性止血与凝血的过程与机制;血量、输血与血型鉴定的生物学意义。 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浆及有形成分的功能,白细胞生理。 【教学内容】 掌握:

1.血浆渗透压及其在水分移动中的作用。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造血微环境与造血干细胞的作用、调控及其新进展,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集落生成刺激因子与抑制因子。

3.生理性止血与凝血:生理性止血的一般过程:血管收缩与止血栓形成和加固,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反应、止血栓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4.输血的生物学意义。人类血型的分类及其依据,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与方法。

熟悉:

1.人体血量、血液成分、功能及其正常值。 2.纤维蛋白溶解;现代凝血概念及Rh血型

了解:

1.白细胞的生理: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破环,生成与调节。 2.血小板的形态、数量与功能,寿命与破环,生成及调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血液由哪些成分所组成?它具有哪些理化特性?

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3.红细胞具有哪些生理特性?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4.何谓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其正常值是多少?在某些疾病时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5.红细胞的生成必须具有哪些原料和辅助因子?并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 6.试述血中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值以及主要生理功能。

7.血小板具有哪些生理特性?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凝血中具有什么作用? 8.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哪两条途径? 9.为什么正常人血管中的血液不发生凝固?

10.临床上需要输血时,在输血前须给病人做什么试验?并如何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输血治疗? 【授课时数】讲授5学时

第四章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心脏生理(心脏泵功能及心肌电生理),血管生理(动、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及淋巴液生成)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熟悉: 了解: 【教学内容】 掌握:

1.心脏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的机制与过程(左心室射血与充盈过程,房压变化、房室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泵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泵功能储备、搏功与分功)。泵功能的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

2.心肌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浦肯野细胞及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肌的自律性及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以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4.动脉血压(形成、正常值、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及其影响因素。

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内皮素,肾上腺髓质素,内皮舒张因子)。

熟悉:

1.心电图:波形及生理意义。 2.心音及其产生的原因。

3.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4.血量的调节(神经和体液因素,急性失血时的生理反应)。 5.组织液(生成、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6.冠脉循环(解剖特点,血流特点,血流量的调节)。

7.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新进展:功能、调控及与临床的关系。

了解:

1.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动脉脉搏(波形及意义)。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微循环(组成、毛细血管血压、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淋巴液(生成,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其他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脑缺血反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前列腺素,阿片肽,心钠素,心钠素组织胺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自身调节(肌原学说、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3.肺循环(生理特点、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生理特点、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试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变化。 2.试述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3.试述第

一、第二心音的特点、成因和意义。 4.试述心脏泵血功能的各项评定指标。 5.试述调节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6.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是怎样形成的?

7.心室肌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的过程中兴奋性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何特点及意义? 8.何谓期前收缩和代偿收缩?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9.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有何不同?为何前者自律性显著高于后者? 10.为什么窦房结细胞能成为正常心脏节律性活动的起搏点?

11.兴奋在心脏内传播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对心脏泵血功能有何生理意义? 12.试分析、比较影响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因素。 13.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差别?

14.何谓心电图?心电图和心肌动作电位的有何不同及关系?心电图各波各代表什么? 15.试分析动脉血压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6.何谓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多少?有何生理意义? 17.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8.人体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有哪些生理反应?机制是什么? 19.试述微循环的组成、通路及其血流动力学。 20.试述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21.试述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肌电生理和收缩功能的作用机制。 22.引起血管收缩与舒张的神经有哪几种?它们的分布及其作用机制如何? 23.人体动脉血压如何保持相对稳定?(提示:包含快速波动时的调节和长期调节) 24.在家兔实验中,阻断一侧颈总动脉血流后,血压有何变化?为什么?

25.何谓心肺感受器?可接受哪些刺激而引起反射活动?对心血管活动有何调节作用? 26.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何处?对心血管活动有何调节作用? 27.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血压调节中起什么作用?机制如何? 28.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29.血管升压素在血压调节中起什么作用?机制如何? 30.试述局部组织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 31.冠脉循环有什么特点?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

32.肺循环和脑循环各有什么生理特点?其血流量分别受哪些因素的调节? 33.何谓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它们的结构基础和生理意义是什么? 【授课时数】讲授14学时

第五章呼吸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呼吸节律的产生和呼吸活动的调节。 熟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其各环节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掌握:

1.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产生、作用机制、临床意义及其新进展。

2.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肺内压的变化,胸内压的变化。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顺应性与比顺应性。呼吸时气道阻力的变化。

3.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泡通气量。

4.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肺泡,血液和组织液内气体的分压值。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的分子量、溶解度、气体交换的面积,温度、通气/血流比值。

5.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脑干呼吸相关神经元的定位和联系,延髓背侧组和腹侧组呼吸相关神经元,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的概念;呼吸节律的产生。肺牵张

+反射。化学因素对呼吸活动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与中枢化学敏感区,血液CO2.H、O2浓度的变化对呼吸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熟悉:

1.气道上皮的生理作用与临床。

2.非弹性阻力:惯性阻力、粘滞阻力。

3.肺容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最大通气量,通气储量百分比,无效腔及其影响因素。

4.呼吸功。

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6.节律性呼吸运动的起源。

了解:

1.呼吸的意义: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运输与内呼吸。

2.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基础与功能:呼吸道、肺泡、呼吸膜;胸廓:平静与用力呼吸。

3.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反射,肺毛细血管旁细胞感受器反射。咳嗽反射、喷嚏反射。

4.异常呼吸:陈-施呼吸、Boit呼吸、呼吸暂停的产生机制与意义。 5.人工呼吸的原理与方法。 6.肺功能的检查原理与方法: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的测定、肺功能余气量的测定。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试述胸腔负压的成因,以及它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和生理意义。 2.说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来源、特性、生理作用及意义。 3.胸廓弹性阻力在不同肺容积时对肺通气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 4.临床上常见支气管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其生理机制是什么? 5.较好的肺通气功能评定指标是什么?为什么? 6.试述肺、组织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7.何谓通气/血流比值?正常值是多少?有何生理变异?如何影响肺部气体交换? 8.试述氧解离曲线的特征、成因、生理意义以及影响因素。 9.O2和CO2各自通过哪些形式在血液中运输? 10.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对呼吸活动有何影响?为什么?

11.试述动脉血中Pco2升高、Po2降低和H浓度升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产生机制。 12.如何用实验证明动脉血中Pco2升高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影响呼吸运动? 【授课时数】讲授6学时

+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胃、小肠内消化功能及其调节,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熟悉: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以及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 掌握: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以及三者的关系)。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的概念。

2.胃内消化:胃酸的作用与盐酸分泌的机制;胃蛋白酶;粘液;内因子;胃液分泌的兴奋性调节:基础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运动调节: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3.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熟悉:

1.主要的胃肠激素。

2.胃粘膜保护,“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的运动形式和作用,神经和体液因素对胃运动的调节。

3.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和作用,小肠运动的调节。

了解:

1.概述: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腺细胞分泌的机制。外来神经和腹内神经丛。 2.口腔内消化(自学):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运动的意义,吞咽及其过程,食道的蠕动,食道胃括约肌的作用。呕吐反射。

3.大肠内消化(自学):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的细菌作用,大肠运动形式,集团运动,排便反射。

4.吸收(自学):吸收的概念,吸收的部位,吸收的机制,几种主要物质的吸收,胃肠道的免疫功能。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何谓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它对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和收缩有何影响? 2.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功能有何特点?

3.试述胃泌素、胰泌素、胆囊收缩素和抑胃肽的生理作用。

4.胃液中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由什么细胞分泌产生?各具有哪些生理作用? 5.胃腔内含大量胃酸和胃蛋白酶,为什么正常情况下不产生对胃粘膜的自身消化? 6.影响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有哪些?它们如何促进胃酸的分泌?

7.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提示:除受兴奋性因素影响外,还受抑制性因素影响) 8.胃有哪些主要运动形式?各自的产生机制如何?各有何生理意义? 9.试述胃排空及其调控机制。

10.为什么说胰液是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一种消化液? 11.试述胰液的分泌调节。

12.试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发生急性和慢性胰腺炎的可能机制。 13.试述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以及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14.何谓小肠的分节运动?它具有哪些生理意义? 15.为什么说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16.糖、蛋白质和脂肪在小肠内是如何被吸收的? 【授课时数】讲授6学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熟悉:

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概况;机体体温的正常变异和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掌握:

1.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的测定方法。

2.机体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平衡,主要产热器官及影响产热的因素。散热过程:皮肤散热的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汗腺的神经支配,体温调节的控制系统,丘脑下部的整合作用。

熟悉:

1.间接测热法的原理。

2.基础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意义。

了解:

1.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在机体代谢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储存、转化及利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试述能量代谢和氧债的概念,以及人体的能量来源与去路。

2.何谓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呼吸商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改变? 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何谓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范围是多少?有何临床意义? 4.受试者应在什么状态下测定基础代谢率?为什么?

5.某女性,20岁,体表面积为1.5 m2,在基础状态下测得1 h的耗氧量为18 L。试问该受试者基础代谢率是否正常?可能提示有什么疾病?

6.生理学中所指的体温是什么?它有何正常变动? 7.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8.对高热病人可采用哪些物理降温措施?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9.比较温热性发汗和精神性发汗的有关汗腺、神经支配及其调节。 10.以自动控制系统理论解释人体维持37℃左右体温的机制。 【授课时数】讲授3学时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尿的浓缩和稀释。 熟悉: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及血浆清除率的概念与意义。 了解:肾脏排泄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掌握: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

2.尿液浓缩与稀释: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与尿液浓缩稀释的关系,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渗透梯度中的作用。

3.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性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心房钠尿肽、内皮素。

熟悉:

1.滤过膜的结构、功能特点。

+--+2.几种物质重吸收部位与机制:Na、Cl、水、HCO

3、K、葡萄糖。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K、H、NH3的分泌。 4.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意义。

了解:

1.概述:排泄的概念和途径,尿液的理化性质,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肾脏功能排泄代谢产物,保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产生生物活性物质,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2.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中体液性调节的其他内容。

3.尿的排放(自学):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试述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的因素。

2.大量失血、高血压晚期肾小球病变或血浆蛋白减少对肾小球滤过功能各有什么影响?机制如何? 3.试比较近端小管和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水重吸收机制的异同点。 4.葡萄糖在肾小管重吸收有何特点?(提示:从重吸收部位、吸收量、吸收机制、肾糖阈、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等方面考虑) 5.试分析肾在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机制。 6.试述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

7.试比较糖尿病多尿、垂体损伤出现尿崩症,以及大量饮清水所致水利尿的不同机制。 8.何谓管-球反馈和球管平衡?它们对肾的尿生成有何影响? 9.肾交感神经兴奋对尿生成有何影响?其机制如何? 10.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对尿量各有何影响?其机制如何? 11.试述肾素分泌的肾内调节机制。 12.试述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3.心房钠尿肽对肾的尿生成有何作用?其机制如何?

14.何谓清除率?如何利用对清除率的测定来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 15.脊髓腰骶段损伤或胸段损伤对排尿功能有何影响?为什么? 【授课时数】讲授6学时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光与声音的感受原理。 熟悉:

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 【教学内容】 掌握: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和感受器的敏感性的调制。

2.视觉器官:眼的调节,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换能功能:视觉二元论,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及其代谢。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光-电转换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理。

3.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耳蜗的感觉功能:耳蜗的结构,基底膜的震动和柯蒂氏器的换能作用;行波学说;微音器电位与听神经动作电位。

熟悉:

1.视锥细胞和颜色视觉,色觉学说。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 2.视网膜与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平衡觉的产生过程。

了解:

1.感受器的定义与分类。

2.眼的折光成像原理:简化眼视敏度,近点与远点的概念,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瞳孔近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的信息处理,双眼视觉和主体视觉。视网膜电图。

3.听觉器官:人耳的听阈、听域和声音强度的表示方法,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咽鼓管功能,声音的骨传导。

4.嗅觉和味觉感受器的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感受器具有哪些生理特性?这些生理特性具有什么生理意义?

2.何谓视敏度?能辨认国际视力表上1.0行E字的眼,为何被认为具有正常视敏度? 3.当被视物体由远移近时,眼将发生哪些调节而产生清晰视觉?其机制如何? 4.何谓老视、近视、远视与散光?原因何在?如何矫正? 5.何谓瞳孔对光反射?有何生理、病理意义?

6.试述视网膜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依据。 7.视杆细胞在接受光照刺激后是如何产生超级化的感受器电位的? 8.颜色视觉在视网膜水平是如何产生的?

9.何谓暗适应、明适应、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0.试述外耳道、鼓膜和听骨链的传音和增音功能以及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1.试述耳蜗的感音换能功能。

12.试述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的适宜刺激和感觉功能。 13.为什么有人乘船、乘车会晕船或晕车? 14.何谓眼震颤?其产生机制如何?有何生理意义? 【授课时数】讲授5学时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突触传递原理和特征,中枢抑制,感觉和丘脑投射系统,肌张力的产生及其调节,睡眠与机制。

熟悉: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神经递质的分类、作用和受体,中枢的感觉功能,自发电活动与诱发电位。 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和免疫的调节。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掌握:

1.突触与接头传递:突触的分类、基本结构,传递过程及机理。 2.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与变化。突触前易化。 3.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递质与调质的概念。

4.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内脏痛的特性与牵涉痛。中枢感觉传入冲动的反馈控制。

5.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脊休克;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肌梭与腱器官。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的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电活动与觉醒和睡眠:脑电图的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的波形;脑电波形成的机制;诱发电位形成的机制,觉醒和睡眠的时相。

熟悉: 1.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和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及机制。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3.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 4.神经递质的分类、作用和受体。

5.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 6.中枢的感觉分析功能,自发电活动与诱发电位。

了解:

1.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神经的营养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反射弧、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传导通道,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温度觉),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平衡觉、嗅觉)的中枢分析。

4.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新皮层,边缘叶,情绪的生理反应。

5.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与本能行为和情绪有关的神经解剖结构,本能行为和情绪活动的神经基础,激发行为的动机与成瘾。

6.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和免疫的调节及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 7.脑的高级功能: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何谓神经元的轴浆运输?有哪些证据证实其存在?其分类和生理意义如何? 2.何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其可能机制如何? 3.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哪些生理特征和功能?

4.试举例说明突触后神经元由突触传递而发生兴奋时的电活动改变及其机制。 5.试述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的类型和产生机制。 6.试比较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和突触兴奋传递的特征。 7.突触的可塑性有哪些形式?其机制和意义是什么?

8.何谓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9.何谓电突触传递?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具有哪些差别?

10.何谓神经递质?作为一个神经递质,应符合或基本符合哪些条件? 11.何谓递质共存?试举例说明其生理意义。

12.周围神经系统中有哪些属于胆碱能纤维?哪些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

13.外周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哪些类型和亚型?激活后可产生哪些效应? 14.试比较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15.何谓牵涉痛?试举例说明其产生的可能机制。

16.睡眠有哪两种时相?在不同时相时的表现如何?各有何生理意义? 17.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特征。

18.试比较体表感觉区的投射规律和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 19.何谓脊休克?其主要表现是什么?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了什么? 20.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将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21.当基底神经节受损时可出现哪些症状?试分析其产生机制。 22.试述小脑的功能。

23.试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24.试述下丘脑的功能。

25.摄食行为主要与中枢哪些部位的活动有关?如何证明?

26.何谓防御反应与防御反应区?发生防御反应时常伴有哪些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 27.何谓奖赏系统和惩罚系统?其有关中枢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28.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位于何处?损伤时会出现哪些语言活动功能障碍? 29.何谓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优势半球和次要半球各在哪些功能上占优势? 【授课时数】讲授14学时

第十一章内分泌系统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熟悉:

了解: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与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掌握:

1.激素作用的机制及细胞信号跨膜转导。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的调节性多肽。 3.腺垂体:腺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

4.神经垂体: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的来源、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5.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储存、释放、运输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6.肾上腺皮质:皮质激素种类、生理作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熟悉:

1.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过程及其效应。

2.胰岛: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3.肾上腺髓质: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素)种类及其作用。

4.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和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调节,维生素D3,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5.瘦素的有关新进展。

了解:

1.激素的分类。

2.其他器官的内分泌功能和激素:松果体和胸腺的内分泌功能。 3.前列腺素的作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何谓激素?激素可通过哪几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 2.试述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不同作用机制。 3.下丘脑通过哪些结构与垂体之间建立功能联系? 4.试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5.试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6.体内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主要有哪些?如何调节? 7.试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8.试述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9.试比较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授课时数】讲授6学时

第十二章生殖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性腺的主要内分泌功能与生殖过程的重要环节。 熟悉: 了解: 【教学内容】 掌握:

1.女性生殖:卵巢的功能及其调控,月经周期与下丘脑腺-垂体-卵巢的关系。 2.男性生殖:睾丸及其功能调控;抑制素与激活素的作用及调控。

熟悉:

1.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了解:

1.女性生殖:妊娠受精、着床、妊娠维持及激素的调节,分娩与授乳。 2.阴茎勃起和射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 【思 考 题】

1.试述睾酮的生理作用和睾丸功能的调节。 2.试述卵巢周期中有关激素的分泌调节。 3.试比较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七版)

内科学第七版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五年制)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08眼科学教学大纲((五年制)

外科学教学大纲(六、五年制)

生理学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第七版
《生理学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第七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