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学大纲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0 06:05:2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大纲

妇产科教学大纲

女性生殖系统

【总体目标】 理解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学习有关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1.解剖和生理 【达到目标】

(1) 说明女性骨盆以及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解剖特点及邻近器官的关系; (2) 说明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过程和生理功能; (3) 能评价血中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4) 能说明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和排卵机制。

2.疾病

【达到目标】

(1)能说明女性生殖系统(外阴、阴道、宫颈、盆腔)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了解性传播疾病(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3)概述女性生殖器肿瘤(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卵巢肿瘤)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能说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病理变化、鉴别诊断、临床及转移表现、诊断和治疗、重点化疗; (5)能说明子宫内膜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6)能说明不孕症的病因、诊断,治疗原则。了解试管婴儿及人工授精的适应证。 (7)了解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3.症状

【阴道出血】 能概述原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

【月经异常】 能说明掌握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的临床类型、临床表现特征、治疗原则及措施。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异常白带】 了解种类、原因。

【下腹疼】 能说明性质、特点、原因以及鉴别诊断 【下腹部包块】了解部位、性质特点。 4.辅助检查

【达到目标】

(1) 明基础体温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 价血中激素(FHS、LH、PRL、HPL、hCG、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的测定值;

(3) 概述阴道、子宫颈、内膜的细胞学、组织学诊断的所见; (4) 能说明肿瘤标记物的测定值和意义;

(5) 概述盆腔内脏器和肿瘤的影象诊断(B超、CT、MRI、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所见。

5.妇科手术 【达到目标】

1 (1) 概述子宫次全切、子宫全切、次广泛子宫全切、广泛子宫切除术的适应症; (2) 概述卵巢手术的种类和适应症。

(一) 妊娠、分娩与产褥

【总体目标】 在学习妊娠与分娩和产褥期管理的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妇女保健、生殖医疗知识。

1. 妊娠生理 【达到目标】

(1)概述卵子受精、输送、发育、着床的过程。 (2)能说明胎盘的形成和功能。

(3)能说明妊娠期母体生殖系统、乳房、血液、心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的变化特点

2.诊断和基本检查

【达到目标】

(3) 说明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机能、形态和变化; (4) 说明正常妊娠的经过; (5) 说明妊娠的诊断方法; (6) 概述妇女保健的意义。 3. 正常分娩和产褥 【达到目标】

(1) 能说明决定分娩的因素和枕先露的分娩机转。 (2) 概述正常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3) 能说明产褥期母体的变化,特别是生殖系统,乳房等的生理变化。 (4) 能说明产褥期的临床表现、处理和保健。 4. 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达到目标】

(1)

能说明主要的异常妊娠(流产、异位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胎妊娠、异常骨盆)的诊断和处理;

(2) 能说明主要的异常分娩,包括早产、产力异常(低张性宫缩乏力),产道异常(骨产道异常),胎位异常(臀位、横位、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处理。

(3) 能说明主要的异常产褥(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全)的原因、诊断和防治; (4) 能说明产科急救(产科出血、羊水栓塞、DIC)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5) 能概述主要的妊娠合并症(心脏病、急性病毒性肝炎、糖尿病、贫血、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5. 产科手术 【达到目标】

(1)能说明剖宫产术的适应证和术式;

(2)能说明产科助产术(产钳术、胎头吸引术、臀位助产术、臀位牵引术)的适应证;

(3)概述产科麻醉的特点。

(二) 计划生育

1. 避孕方法 【达到目标】

(1)能概述宫内节育器的种类、避孕原理和临床应用;

2 (2)能说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3)能概述避孕药的种类、避孕原理、临床应用方法。 2. 人工流产

【达到目标】能说明人工流产,包括药物流产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3. 节育措施

【达到目标】能概述输卵管结扎术的适应症、禁忌症、种类和并发症的防治。

二 临床实习

【总体目标】学习有关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作好妇产科医生和进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妇产科病史的收集、体格检查、病志书写;学习掌握女性的健康、妊娠、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目标】

(1) 能够掌握正常妊娠、分娩和产褥的基本管理技术;

(2) 能够诊查主要疾病的临床表现、并能参与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并实施操作。 【实习形式】产科、妇科病房、门诊。 【实习的病种】

(1)产科:正常妊娠、分娩、产褥、流产、异位妊娠、异常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

(2)妇科: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子宫和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

(3) 计划生育:人工流产、宫内置节育器的方法。 【技能的训练】

1. 产科病房:包括分娩室实习。

(1)学会观察产程、使用产程图,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接正常产2~3次; (2)能掌握新生儿的处理,熟悉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过程;

(3)了解助产术(产钳术、胎头吸引术、臀位助产术)的适应证和方法; (4)参加剖宫产手术,了解手术适应证及操作要点。 2. 妇科病房

(1)参加妇科手术,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开腹、关腹操作; (2)了解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3. 门诊

(1)学会阴道双合诊、腹部四步触诊检查法及骨盆测量法; (2)熟悉宫颈刮片、宫颈活体组织切片检查技术;

(3)了解人工流产(负压吸宫术、药物流产)、宫内置节育器的适应证和操作要点。

推荐第2篇: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本科层次各专业统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金融学专业的课内学时 72 个,计 4 个学分。

(二)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货币银行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金融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货币银行学的先修课,应为政治经济学、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会计学、西方经济学、逻辑学、文献检索、经济学史等课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在素质培养和理论修养方面的力度。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学术创新精神。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现有的教学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在教学中关注以下环节: 1.在课堂教学中以导读与释疑为主: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主要教材为蓝本, 提要基本内容、识记基本概念、讲解基本原理、讲解重点难点;

2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内外的讨论为辅:组织课堂讨论、课外的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3 .倡导阅读和思考: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介绍和点评国内外相关文献,鼓励并督促学生扩大阅读量,在阅读中进行学习并深化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倡导思辨性,鼓励学术探讨和研究。

4 .注意课后的作业练习:通过课堂作业、单元作业、撰写课程小论文、案例分析报告、专题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的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启发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思路。

(二)教学手段

教材:

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李健:《金融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助学资料:李健、左毓秀:《金融学学习手册》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4 年版。

四、学习与考核要求

(一)阅读要求

读书为主,通过读书、思考、讨论、作业加强自主性学习,倡导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讨论思辨,归纳整理。

指定阅读书目:黄达:《金融学》;李健:《金融学》

参考阅读书目: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博迪:《金融学》;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国内各种版本的《货币银行学》中选一。

报刊阅读:《经济研究》;《财贸经济》;《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时报》;《参考消息》等专业刊物。

(二)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努力提高对学习《货币银行学》重要意义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金融活动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地运行,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金融工作,更加重视搞好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学习金融知识,研究金融问题,也是提高我们经济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需要。特别是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中,尤其是在高科技手段被运用于金融运行管理的情况下,即使原来对金融知识有所了解,也有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金融问题,努力掌握金融规律,提高运用和驾驭金融手段的本领,推进我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2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际中运用。这里讲的实际既有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也有自己工作实际、思想实际。在这里有两种偏向是需要防止的:一是脱离实际,全盘西化;二是保守僵化,固步自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应研究世界经济金融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学习西方国家金融理论中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原理,解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 .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联系的教学方法,把整个教材的内容串联起来,把握教材的总脉络,以及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全书的内容。强调掌握和弄通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学应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学为主要任务,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应大力提倡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根据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要求学生多思考、勤练习,或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有重点、系统地进行指导,督促和辅导学生自学,并独立完成作业。

五、课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 72 ,计 4 个学分。

本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 7 个单元,共 22 章,各单元的内容可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货币与货币制度( 1-3 章) 第二单元:信用与利率 (4-6 章 ) ; 第三单元:金融机构 (7-9 章 ) ; 第四单元:金融市场 (10-12 章 ) ;

第五单元:国际金融与金融全球化 (13-15 章 ) 第六单元:中央银行与货币供求均衡( 16-19 章) 第七单元: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 20-22 章) 各单元 ( 章 ) 的学时安排参见下表: (此安排为参考性的,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调整)

推荐第3篇: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材说明

1、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政治学原理》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由中央电大组织编写。两书均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音像教材

本课程根据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具体内容,配有22—36学时电视录像课。每学时50分钟。音像教材主要讲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并适当拓宽教材的内容。

3、CAI课件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学原理的基本知识,中央电大组织编写制作CAI课件。该课件的制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结合一般考核形式及要求编排了大量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第二个阶段,以文字教材和可视光盘为基础,制作集课程内容、背景材料、测试题为一体的完全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学 时 分 配

次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教 学 内 容

导 论:政治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第十章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学时总数

课内学时 录像学时 IP课件

72

36

36

第三部分教学大纲

导 论:政治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掌握政治的含义、西方诸种政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观

政治的含义

中国传统政治观

西方诸种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节 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

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政治研究的途径

政治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学发展进程;理解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掌握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政治研究在中国

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现状

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

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

权力和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

第三节 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

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家的组织机构;理解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掌握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第一节

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

“国家”的不同含意

“政府”概念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

国家的组织形式

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

国家的组织机构

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

国家的类型

第三节

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政府的构成

政府的职能

政府形式及政府制度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地位、政党的历史演变;理解社团组织的类型、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掌握政党的定义及类型、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定位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

政党与社团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政党及政党制度

政党的历史演变

政党的定义及类型

政党的基本功能

政党政治及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第三节

社团及其作用

社团组织的类型

政治性社团的作用方式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政治合法性的意义、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治理模式的变化、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掌握政治秩序的含义、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治理的概念。

第一节 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的含义

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

第二节 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第三节 治理与“善治”

对“治理”概念的阐释

治理模式的变化:Government向Governance的转变

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理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选举与选举制度、政治监督的意义;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一节

政治参与及其方式

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

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选举与选举制度

选举的意义

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

第三节

政治监督的意义和途径

政治监督的意义

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文化的构成与类型;理解政治文化的作用;掌握政治文化的含义、意识形态的含义、主要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作用

文化与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

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含义

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发展的方式、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理解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掌握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含义

政治发展的方式

政治发展的模式和类型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第二节

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

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 第三节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

政治文明的含义

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

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

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的动力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第十章

民主与民主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主的限度、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理解民主的价值、民主化的三次浪潮;掌握民主的含义、民主观念的变革、现代民主理论模式、民主化的含义。

第一节

民主及其观念的演变

民主的含义

民主观念的变革

现代民主理论模式

第二节

民主的价值及其限度

民主的价值

民主的限度

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民主化及其条件

民主化的含义

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

推荐第4篇: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第一节:《2.2运动的描述》

一,课程名称:《2.2运动的描述》 二,课程简介:

《2.2运动的描述》是教科版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描述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照物。

2、体验用实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及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 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快与慢 5,巩固练习

6,小结及作业.预习

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7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5分钟,试题巩固8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我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学生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第二段视频的观看,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并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视指导。看到同学们都能够举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教师做简单的概述,并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在最后练习的处理时,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以习题方式发下去后,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效果。最后一点就是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做了太少,对于课堂气氛把握不太理想,这是以后要着重加强的,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讨论没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在热闹的讨论之后,没能给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知识点。

第二节:《3.2乐音的三个特征》

一,课程名称:《3.2乐音的三个特征》 二,课程简介:

《3.2乐音的三个特征》本节是教科版第三章的第二节内容,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声音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名词,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 音调 3,响度

4,音色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预习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8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7分钟,试题巩固5分钟,小结2分钟,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图片资料了解物理源于生活。

五,课程评价 本节课,我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有限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做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引入时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使学生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物理来源与生活,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验到物理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学生对将声音的振幅转换为乒乓球跳动的幅度很感兴趣,这样对以后转换法的深入学习很有帮助。

但是,给学生留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对实验观察的现象为让学生表述出来,未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现象归纳得出结论,而是有老师代劳,此处做的不当。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直尺伸出的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直尺伸出的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三节:《4.1光源

光的传播》

一,课程名称:《4.1光源

光的传播》 二,课程简介:

《4.1光源 光的传播》是教科版第四章的第一节内容,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光着手,依次讲述了光源和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和应用。对于学生学习光的知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节中介绍了《墨经》中的小孔成像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需要条件的。 (2)通过讨论“光传播的是什么”,了解光是传播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能绝对化的理解科学规律。

(2)培养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 光源

3,光是如何传播的

4,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应用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8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7分钟,试题巩固5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在课堂上采用活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备课过程中,本人思考教材的处理是,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应用于生活。所有的物理规律必须通过实验现象真实的反映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并能总结规律。将得到的规律应用到对自然物理现象的解释之中,所有的一切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形成的。

教学语言略显拖沓,不够精炼,时间分配前松后紧,不够紧凑。教学语言的精炼与简洁,一直是本人追求的方面。物理规律的概括或者物理概念的教学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就需要教师用简练的学生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接受。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唠叨,貌似在强调,实际在搅乱学生的思维,过多的语言描述也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自我感觉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需要更多的琢磨。

第四节:《4.2光的反射定律》

一,课程名称:《4.2光的反射定律》 二,课程简介:

《4.2光的反射定律》属于几何光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是认识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进一步学习其他光学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知识价值;光的反射定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是解释大量日常现象和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的基础,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光的反射规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 光的反射定义

3,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呢

4,光路的可逆性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6,光的反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7,巩固练习

8,小结,作业及预习

9,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9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6分钟,试题巩固5分钟,小结2分钟,本节课我将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启发诱导——鼓励探究——归纳总结——应用提升”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小小的“发现者”和“设计师”。鼓励学生像一个小科学家似的去探求真理、获得真知。 五,课程评价

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图、声、动画和视频于一体,把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实验探究的内容采用分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方式,层层推进,使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得以维持。练习题设计合理,反映在题量适中,内容紧扣教学内容。练习及时反馈,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说理能力,培养学生根据物理道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1)由于光的反射实验器的两个半屏制作不整,造成很难保证反射光与入射光同时显示在两个半屏上,指导未能全部照顾过来,尤其是操作能力差、上课不能集中精力的学生。(2)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炼,造成导入新课时间偏长、导学时间偏长,以致练习时间不足,显得有些匆促。(3)光的反射生活实例未能引入,变成纯粹的练习。(4)在让学生探究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时,由于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未能记录入射光路与反射光路,给认知水平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

第五节:《4.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课程名称:《4.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二,课程简介:

《4.3平面镜成像》作为初中物理第一个全面设计探究各个环节的科学探究课,无论在所处的位置还是中考得失角度分析,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举足轻重,本节课的顺利实施,为以后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平面镜

3,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与危害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

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9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5分钟,试题巩固6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在课堂上采用活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设计实验,进行探。在启发,引导建立虡像概念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平面镜与玻璃板成像情况,明确了如何确定像所处的位置(把平面镜改为透明的玻璃板),从而确立了实验基本思想和方法。接下来,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用铅笔作记号,连线用刻度尺测量)。在这个过程 中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究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的点评不够深刻

3、各个环节之间的语言衔接不够流畅

4、可以把平面镜的应用放到第二课时讲,这节课就专门讲实验,这样时间就能充裕些。

第六节:《4.4光的折射》

一,课程名称:《4.4光的折射》 二,课程简介: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研究透镜成像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通过对折射现象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严谨,科学素质。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 光的折射定义 3,理解基本概念

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5,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6,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7,巩固练习

8,小结,作业及预习

9,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8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7分钟,试题巩固5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猜想,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使探究教学真正达到了使学生从学习中收获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师生配合、学生合作较好;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学生表演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两角的大小关系较好,并能总结出在空气中的角始终是大角。

对本次课的准备不够充分,有些实验现象来不及调整实物展台的效果。“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有待改进;本节课是以“探究”教学为主,但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由于事先估计不足,导致本课的探究放的太宽泛了。今后要注重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折射现象、生活实例的时候应该作为重点,由于前面的实间压缩的不够紧导致重点不突出,比如:从水中看岸上的树是变高了的树的虚像,海市蜃楼的形成,天上星星的实际高度......都还没有来得及讨论,这是最遗憾的地方;

为了及时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练习画简单的光的折射光路图,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更好的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所以学生的课堂练习没有当堂练习反馈;

第七节:《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课程名称:《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二,课程简介: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教材的第五节,在第四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从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光的折射等内容循序渐进地推出“凸透镜成像”。抓住主要矛盾,探究“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从而说明它是初中光学中普通遵循的规律。“凸透镜成像”既是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深入研究,又是高中有关光学知识的基础。从研究方法看,教材是采取先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后探究凸透镜在各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处理得出规律。由实验抽象出物理规律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由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缺乏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感性认识,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没有经历交流合作的过程,缺少总结能力的训练,因此很难理解理性知识。以至于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本身的内容理解不透,记忆不深、不牢,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采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才能有效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难点。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探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 照片分类

3,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4,规律应用及拓展延伸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

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9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5分钟,试题巩固6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1、提出问题方面。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方向,从而提出问题。

2、学生大胆猜想假设方面。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让学生提出 猜想,特别是提出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 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

3、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数据方面。引导学生将数据和对应的现象一一记录下来。告诉学生实验过程当中,不仅要记录数据,更应该将所有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如: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到的像的大小和像的倒正等。

分析与总结物理规律。分析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进行比较数据中的距离与凸透镜的焦距之间的关系。

4,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性、盲目性,今后要采取印发学案的措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做些什么,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暗示,在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同时增强实验探究的实效性。

5,蜡烛光线自身沿透镜主轴方向有一定的厚度,使物距不是唯一的值,给确定像的位置带来困难,从而使所得数据有一定误差。

6,分组实验虽然能让学生探究清楚每一条规律,但是学生只知道他探究的那一条规律,对于其它规律印象不深刻,所以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在总结了规律之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再进行验证。

第八节:《9.2液体的压强》

一,课程名称:《9.2液体的压强》 二,课程简介: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本节主要介绍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及其大小和应用;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压强和压强的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对压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也为以后继续学习气体压强、流体压强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通过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4)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液体压强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 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3,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4,液体压强的大小 5,拓展和补充 6,巩固练习

7,小结,作业及预习

8,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2分钟,教师讲授15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8分钟,试题巩固6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先进行理论推导,再实验验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液体压强推导时有些同学不理解,在作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压强和压力概念混淆,密度的字符书写不标准,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应用起来不熟练,这些问题在习题课时都需要加以强调,尤其注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应尽量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宁可将一部分应用知识留于课后学生巩固过程中掌握,也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而经历充分感知和探究式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简洁课堂语言,在设问、提问语言方面多下功夫。本节课教学目标侧重让学生经历探究式学习过程,但因考虑到学生实际实验操作能力、基础程度、认知能力等方面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并未能落实好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应争取将演示实验改进为分组实验,加强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九节:《10.1在流体中运动》

一,课程名称:《10.1在流体中运动》 二,课程简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固体的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基础上引入的,内容与生活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10.1在流体中运动》是对本章前面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前面已经学习的压强都指的是液体和大气静止状态下的,因此本节补充了流体压强的知识;本节则利用硬币起跳,漏斗中的乒乓球,吹纸条实验等,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小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接着又用它分析得出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初步知道液体和和气体具有流动性,了解液体和和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伯努利原理)。

(2)让学生初步知道流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 (3)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4)让学生能用液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简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得出: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等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关心生活中的生命安全知识,关注生活中在流体中运动事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拓展与创造:飞机的升力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

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新课教学17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9分钟,试题巩固4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通过设置若干个具有层次性、挑战性的探究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并适时恰当地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利用幻灯片,一方面创设强烈的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然后经历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夯实双基,同时发展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十节:《11.1杠杆》

一,课程名称:《11.1杠杆》 二,课程简介:

《杠杆》选自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教材第

七、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第八章各用一节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和运动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后编排的。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可以对前面学过的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有所巩固和加深,又可以对其他简单机械以及功和能的学习打下的基础。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章其余各节所述的物理规律都是以杠杆平衡条件作为理论依据。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作为力的应用——杠杆,是一种最简单机械之一,后面介绍的其他简单机械也是由杠杆引出,而复杂机械正是由简单机械所组成,因此把杠杆安排在这一节的位置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讲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被中学生接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生活的概念。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 认识杠杆

3,画力臂的方法 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

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4分钟,教师讲授17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8分钟,试题巩固4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1.首先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激发学习的欲望,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的学习兴趣中。

2.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3.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各种器具比如撬棒、跷跷板、钓鱼竿、羊角锤、剪贴的剪子、瓶起子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这些设计,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4.板书设计稍加改动,就会好一些。

这节课的难点应该是对力臂的概念的理解,它也是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生活中的杠杆,然后老师用彩色粉笔标出杠杆中的五要素,既起到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力的作用线及力臂的画法,更好地认识杠杆及五要素。 5.在某些细节还可以再改进。

学生画完力臂时,老师问画对的举手,有些学生没举手,说明有错误,如果此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该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纠错,学生对力臂的画法会掌握得更好。

6.小组交流可以再多些,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整节课,教师用时大约22分钟。在总结杠杆的定义时,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提示,学生总结,用时2分钟,如果老师给学生1分半左右的的时间小组交流总结,可能效果会更好。在找杠杆的五要素时用时4分钟,如果教师明确目的,放手让学生来完成,相信他们也能完成得很好。

推荐第5篇:教学大纲

【编者按】为了丰富教师的生活,本网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所教班级:一(2)班42名和一(5)班41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发现有些孩子很粗心,不能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以至于出错,因此在这学期的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要多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而且在这学期中,要更多的注意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灵活兴、学习的兴趣的的保持,进一步获得成功体验。班级的问题还有学生的课堂常规较差,尤其是不会倾听的习惯和随便插嘴的习惯。因此,本学期要在扎实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本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的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同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安排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法。“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力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时间的认识和人民币的认识。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关注两头。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跟踪,及时补缺补漏,切实达到教学目标。一是优秀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材料,让他们吃饱,激发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6、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安排: 周次日期内容提要课时备注 12.17—2.13始业教育0 22.14—2.20上、下1 前、后1 左、右1 位置1 单元练习1 32.21—2.27十几减91 十几减9练习1 十几减几2 十几减几练习1 42.28—3.06十几减几练习1 解决问题1 解决问题练习2 整理复习1 53.07—3.13整理复习2 解决问题练习2 单元练习1 63.14—3.20单元练习1 图形拼组2 单元练习2 73.21—3.27数数1 100以内数的组成1 读数、写数2 数的顺序1 83.28—4.03比较大小2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 摆一摆,想一想1 单元练习1 94.04—4.10单元练习1 认识人民币2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2 104.11—4.17人民币的练习1 单元练习2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2 114.18—4.24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练习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1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2 124.25—5.01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练习2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1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2 135.02—5.08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练习1 解决问题2 解决问题的练习1 整理和复习1 145.09—5.15整理和复习1 单元练习2 认识时、分1 认识时、分的练习1 小小商店1 155.16—5.22单元练习2 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1 难点的图形变化规律1 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1 165.23—5.29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1 单元练习2 统计2 175.30—6.05统计练习1 单元练习2 10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2 186.06—6.1210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1 统计复习1 找规律复习1 人民币复习1 时间复习1 196.13—6.19位置和图形的复习1 单元复习4 206.20—6.26期末考试 216.27—7.03学期结束

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单元知识点单元重点、难点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知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重点: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

1、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书,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正确把握本单元教学目标,不重复上学期的内容,不拔高要求,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干支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算和交流。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

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正确的前提下提高计算速度,加强口头练习; 创设情境,培加强数学计算意识; 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七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小时=60分。运用已有知识对新知进行深刻理解; 区分一段时间和一个时刻; 操作学具,融入生活中。

1、发现图形和数字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活动性较强:引导学生参与操作实验、交流 探索性较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交流意识。

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并回答。

2、学生初步体验用简单的方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培养; 数据结合儿童生活实际; 填画统计图表。

十整理复习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复习着重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发展。多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会议所学知识; 可将教材再加工创造,不进行机械重复的抄写、枯燥的训练; 关注有困难的学生,使其通过复习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上就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推荐第6篇: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建筑工程测量 课程英文名称:

课 程 类 别: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64学时 总 学 分: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能使用常规的测量仪器和工具;能完成小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工作;能进行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能使用测量新仪器。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先修课程为:识图与构造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建筑施工技术

五、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测量学概述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地面点位的确定;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测量工作概述。

2、教学要求

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的基准面和基准线、高程、坐标系;熟悉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测量的基本工作;测量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了解测量学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教学重难点

关于水准面、大地水准面、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概念

4、教学学时:2学时

(二) 水准测量

1、教学内容

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的仪器及工具;水准仪的使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的误差及注意事项;水准测量成果计算;微倾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扫平仪、电子水准仪、精密水准仪简介。

2、教学要求

掌握水准测量原理,水准仪的使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及其成果计算;熟悉水准测量的仪器及工具,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了解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新型仪器。

3、教学重难点

水准测量的原理;D30型微倾式水准仪的组成及使用;一般水准测量的外业和内业;微倾式水准仪的检验

4、教学学时:8+2学时

(三) 角度测量

1、教学内容

水平角测量原理;光学经纬仪的构造;经纬仪的使用;水平角测量方法;竖直角测量方法;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水平角测量的误差及注意事项;电子经纬仪和激光经纬仪简介。

2、教学要求

掌握经纬仪的使用,水平角测量方法,竖直角测量方法;熟悉水平角测量原理,光学经纬仪的构造,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水平角测量的误差及注意事项;了解电子经纬仪和激光经纬仪。

3、教学重难点

水平角测量和竖直角测量的原理;普通光学经纬仪的组织和使用;测量水平角的测回法;竖直角及竖盘指标差的计算。

4、教学学时:6+2学时

(四)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

1、教学内容

钢尺量距的工具与直线定线;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钢尺量距的精密方法;钢尺量距的误差及注意事项;视距测量;光电测距及其应用;直线定向。

2、教学要求

掌握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钢尺量距的精密方法,直线定线与直线定向;熟悉钢尺量距的工具,光电测距仪及其应用,视距测量的方法,钢尺量距的误差及注意事项;了解电子经纬仪和激光经纬仪。

3、教学重难点

钢尺丈量、视距测量和光电测距的方法及全站仪的使用。

4、教学学时:6学时

(五)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教学内容

测量误差概述;衡量精度的指标;观澳4值的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

2、教学要求 掌握测量误差概述;衡量精度的指标,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熟悉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误差的分类、偶然误差的特性,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了解误差传播定律。

3、教学重难点

测量误差的分类和偶然误差的性质、评定精度的指标、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的计算。

4、教学学时:4学时

(六)小地区控制测量

1、教学内容

控制测量概述;导线测量的外业;导线测量的内业;小三角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2、教学要求

掌握控制测量概念,导线测量及其布设形式,导线测量的外业及其内业成果计算;熟悉

三、四等水准测量;三角工程测量;了解小三测量。

3、教学重难点

导线测量、交会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三角工程测量的外业观测及导线测量、交会测量的内业计算

4、教学学时:6学时

(七)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

1、教学内容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础知识;地形图的阅读;测图前的准备工作;碎部测量;地形图的绘制;全站仪及自动化绘图;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基本应用

2、教学要求

掌握碎部测量的方法,地形图在平整场地中的应用;熟悉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阅读,测图前的准备工作,小平板仪的构造与使用,地形图绘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在地形图上计算面积,在地形图上绘制已知方向纵断面图、按规定坡度选定坡度选定最短路线和确定汇水范围;了解全站仪的功能;全站仪的使用;利用全站仪实现自动化绘图的步骤。

3、教学重难点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及地形图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4、教学学时:10学时

(八)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

1、教学内容 施工测量概述:测设的三项基本工作;测设地面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已知坡度线的测设、圆曲线的测设;缓和曲线的测设;竖曲线的测设;激光仪器在施工测量中的应用。

2、教学要求

掌握测设的三项基本工作,测设地面点平面位置的四种基本方法,已知坡度线的测设、圆曲线的测设和竖曲线的测设方法;熟悉施工测量的基本内容;了解激光仪器在施工测量中的应用

3、教学重难点

施工测量的基本测设和点位测设

4、教学学时:12学时

(九)建筑施工测量

1、教学内容

施工控制测量;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工业建筑施工测量;烟囱施工测量。

2、教学要求

掌握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建筑基线),高程控制测量方法,民用建筑施工测量的全过程;熟悉建筑方格网的测量方法,工业建筑测量和烟囱施工测量的工程及方法;了解激光仪器在施工测量中的应用。

3、教学重难点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与抄平。

4、教学学时:4学时

(十)建筑物变形观测和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1、教学内容

建筑物变形观测概述;建筑物沉降观测、倾斜观测和裂缝观测;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2、教学要求

掌握建筑物沉降观测、倾斜观测和裂缝观测的方法;熟悉竣工总平面图的概念与编绘。

3、教学重难点 各种建筑物变形观测

4、教学学时:2学时

六、教材及参考书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测量学 第4版 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同济大学测量系,清华大学测量教研室 测量学 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测量 第2版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推荐第7篇: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 儿童保健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2.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

二、熟悉:儿童的计划免疫程序。

三、了解:

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2.建国以来我国儿科工作的成就。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年龄分期,计划免疫。

二、主要教学内容: — 125 —

学习儿科的范围和任务。

一般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儿科的工作成就,包括儿童保健、推广新发接生、传染病和地方 病的防治、常见疾病治疗的进展及展望。

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 期),各年龄期的保健重点。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二、了解: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见习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长发育规律,体格生长的指标,神经精神发育。

二、主要教学内容: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包括各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意义。 一般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内因与外因)。 重点讲解,包括:

(1)体重: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 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和 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素。

(2)身长:出生身长,2 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影响身长增长的因素,测量方 法,上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3)头围、胸围、腹围的发育和测量方法、正常值、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及 影响因素,出牙时间、顺序及影响因素。

重点讲解:结合小儿神经系统形态及功能发育,阐述各年龄运动功能、语言、思维和神 经反射的发育(1 岁以内按月龄讲述,1 岁以上按年龄讲述)。 — 126 —

第三章

小儿营养及喂养 目的要求:

一、掌握:婴幼儿喂养方法。

二、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的特点及营养需要。

三、了解: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的关系。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母乳喂养,混合喂养营养,人工喂养,营养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的关系。

2.讲解小儿物质代谢特点及各年龄小儿对热量、水分、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3.重点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哺乳方法以及换过渡食物的添加。

4.讲解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适应症,乳类食品包括配方奶的选择及喂养方法。 第四章

营养不良 目的要求:

一、掌握:营养不良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二、熟悉:

1.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2.营养不良的常见并发症。

三、了解:营养不良的病因。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预防措施,并发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营养不良的病因。

2.结合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讲解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3.重点介绍营养不良诊断和防治。 4.讲解营养不良的并发症。 — 127 —

第五章

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机制。 2.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诊断要点及防治方法。

二、熟悉:

1.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2.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包括隐性症状和显性症状),诊断和防治方 法。

三、了解:维生素 D 的来源、代谢及生理作用。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维生素 D 不足,骨钙化不良,手足搐搦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维生素 D 的来源、生理功能及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2.讲解维生素 D 缺乏症的病因。

3.重点讲解维生素 D 缺乏症的发病机理。

4.重点讲解维生素 D 缺乏症的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体征、X 线表现、血生化改变。 5.重点讲解维生素 D 缺乏症的防治和治疗,强调综合性措施(包括日光照射、户外运 动、合理喂养、维生素 D 治疗和钙剂的运用等)。

6.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包括隐性症状和显性症状),诊断和防治方 法。(自主学习)

第六章

新生儿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各种新生儿(包括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大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高危产儿)的定义、解剖、生理及病理特点和护理。

二、了解:

1.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新生儿医学和围产医学的定义及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 128 —

2.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和关键词:围产医学,新生儿分类,特殊状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学习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及有关概念。2.学习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学习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大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高危产儿的定义及特点。

4.重点讲解新生儿及早产儿在呼吸、循环、泌尿、血液、消化、神经、肾上腺、水电 解质平衡和能量代谢、酶系统、免疫以及体温调节等方面的特点及易发生的病理情况。 5.一般介绍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包括生理性黄疸,假月经,乳腺肿大。 第七章

新生儿黄疸 目的要求:

一、掌握: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二、熟悉: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几种病因(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 和新生儿败血症等)及其特点。

三、了解: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有关因素和预防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2.讲解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 129 —

3.讲解几种常见的病理性黄疸的分类,简要讲解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先天性 胆道闭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4.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有关因素及防治方法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一般介绍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有关因素及防治方法。 第八章

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2.小儿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二、熟悉:

1.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2.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

1.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小儿腹泻的预防。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 学时。见习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小儿腹泻病、感染性腹泻、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程度和性质、口服补液。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本病的概念、

2.小儿消化系统发育特点与疾病关系。(自主学习)

3.讲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如消化道症状、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 毒和全身中毒症状。

4.重点讲解本病的病因诊断(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5.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 6.讲解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7.重点讲解口服和静脉补液的计算原则。(液体疗法的具体措施和计算方法可在见习课 讲解)。 — 130 —

8.一般介绍预防要点。第九章

急性呼吸道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 疗。

二、熟悉:

1.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改变。 2.几种不同病原体肺炎的特点。

三、了解:

1.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小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特点。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 学时。见习3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或关键词:儿童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肺炎,并发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急性呼吸道感染在儿科疾病中的地位。

2.一般介绍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自主学习) 3.一般介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预防。

4.讲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5.结合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重点讲解肺炎的主要症状、体征以及重症肺炎的表现(心 衰、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

6.讲解几种不同病原体肺炎的特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金黄色葡萄 球菌肺炎、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 7.一般介绍肺炎的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泡)。

8.重点讲解肺炎的治疗,包括选择抗生素十使用的原则和疗程、心衰和中毒性脑病的 处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 — 131 —

推荐第8篇: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也是一门阅读古籍的工具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汉字的构造方式;具有阅读、分析、讲解文言文和分析讲解常用汉字结构(主要是繁体字)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从事古代汉语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要求系统讲授有关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音及汉字构造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讲授一定数量的古代文献材料。本课程由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组成,文选部分主要讲授散文(第一至第五单元、第八至第十单元),在讲授过程中解决常用词的用法,通论部分主要讲有关词汇、汉字构造、语法、语音、古书注解,其他部分可指导学生自读。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开设一学年144学时,中文系本科生第

三、四学期(二年级)开设。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练习及实物参观相结合,讲解、训练并重,注意培养学生古代汉语方面的语感。练习题由任课教师安排设置,每学期不得少于4次;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精讲精读篇章。

二、本文

第一单元

教学要点:

精读《左传》文选5—7篇,讲授《通论》(一)至(四),结合课文重点分析《常用词》

(一)

教学内容:

一、《左传》必读篇目(16学时):

齐恒公伐楚(2学时) 宫之奇谏假道(3学时) 烛之武退秦师(2学时) 晋灵公不君(3学时) 齐晋鞌之战(3学时)

二、必讲通论(8学时)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2学时)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2学时)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2学时)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2学时) 教学时数:

[24学时] 考核要求:

最少背诵《郑伯克段于鄢》、《齐恒公伐楚》、《大烛之武退秦师》三篇。解释和翻译本单元所讲其他各篇。 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或古今意义的差别:言语访请谏舍次如侵袭亡逐及执免享者薦图虞勤乏贰姑女防城池田。

了解常用字典辞书的编排及查检方法;掌握《通论》(四)所举例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掌握《通论》(二)所举词例古今意义的差异,能区别常用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了解有关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理论。 4.能标点、翻译较浅近的文言文。

第二单元

教学要点:

精读《战国策》文选3~5篇;讲授《通论》(五)、(六);结合课文重点讲解《常用词》(二)。详细讲解汉字的基本结构方式。讲解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区别。

教学时数:

[20学时] 教学内容:

一、《战国策》必讲篇目

冯谖客孟尝君(3学时) 庄辛说楚襄王(3学时) 触说赵太后(3学时)

二、通论

(五)汉字的构造(8学时)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3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触说赵太后》一文。解释、翻译本单元其他文选。

2.掌握下常用词的基本意义:辞谢责属去违即就趋引却约解给会习疾病饿厌衰微强固再三后息。3.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方式;掌握“六书”理论;能分析常用汉字的结构。 4.能区分古今字和异体字。 5.会写常见汉字的繁体和异体。 6.能标点、翻译一般文言文。

第三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一定数量的《论语》和《礼记》篇目;结合课文学习重点讲读《常用词》(三);详细讲读《通论》(七)至(十)。

教学时数:

[16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9学时) 《论语》必讲篇目是《坐》和《季氏》,其他由任课老师根据情况自定;《礼记》必讲篇目是《教学相长》、《博学》、《诚意》。

二、通论(7学时) (七)判断句,也字(1学时) (八)叙述句,矣字,焉字(2学时) (九)否定句,否定词(2学时) (十)疑问句,疑问词(2学时) 考核要求:

.本单元必讲篇目必须背诵;《论语》文选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一些背诵篇目,所讲篇目必须能解释、翻译。 .结合课文学习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示见憾怒愤拱窃诛脩讲御右盗贼社稷文质色臭。 3.掌握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和类型,掌握“也”字的基本用法。

4.掌握古汉语双宾语句、被动句、动量表达法的特点。掌握“矣”字,“焉”字的基本用法。 5.掌握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其语法条件。 6.掌握古汉语中否定词、疑问词的基本用法。

7.能标点、翻译一般文言文,并能解释其中有一定难度的词和特殊的语法现象。

第四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4—6篇《孟子》文选:结合课文学习重点讲读《常用词》(四);详细讲授《通论》(十一)至(十二)。

教学时数:

[16学时] 教学内容:

文选必读篇目

寡人之于国也(2学时) 齐桓晋文之事(3学时) 许行(4学时) 舜发于畎亩之中(1学时)

二、通论(6学时) (十一)词类的活用(3学时)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3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寡人之于国也》、《舜发于畎亩之中》两篇,其他篇目要能解释、翻译。

结合课文学习,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之适逸偪决治树艺保爱诚淫凶饑孰鍾倍数宫旅徒年岁。 3.掌握词类活用的概念、类型,并能识别一般文献中的活用现象。

掌握古汉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及所、者的基本用法;了解古汉语人称代词用得较少的原因;说明“者”字与“所”字结构的区别。 5.能标点、翻译较难的文言文,并解释其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第五单元

教学重点:

讲读一定数量的诸子散文篇章,结合课文学习讲解《常用词》(五),讲解《通论》(十三)和(十四)。

教学时数:

[18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必读篇目: 《老子》四章(2学时) 《庄子》(8学时):胠箧 百川灌河 庄子钓于濮水 惠子相梁 运斤成风 曹商使秦 《吕氏春秋·察传》(2学时)

二、通论

(十三)连词,介词(4学时) (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2学时) 考核要求:

背诵《老子》四章,《庄子》部分的《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其他篇章要能解释、翻译。

2.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说劝市假因为致得益完陈穷夷已必什伯晦朔世期官吏果实。 3.掌握连词而、以、且、则等的主要用法;掌握介词以、于(於)、为、与、之的主要用法。 4.掌握句首句中语气词夫、其、唯的主要作用。

5.掌握词头有、其、于、薄及词尾然、乎、焉、尔等的主要作用。 6.能标点、解释、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

第六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能代表《诗经》常见韵例的诗6~10首,详细讲练归纳《诗经》韵类的方法,说明各大家研究的主要成果。讲明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的概念,并分析一定数量的用例。

教学时数:

[1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必读《诗经》篇目(8学时) 关睢 卷耳 桃天 芣 北门 静女 黍离 节南山

二、通论

(十五)《诗经》的用韵(4学时) (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4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所讲《诗经》篇目,并能解释其词句,分析其用韵情况。

2.能举例说明《诗经》的韵例。能简单说明前人研究《诗经》时代韵类的成果。 3.了解三十六字母和古声三十二纽。

4.能分析判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现象。掌握“联绵字”的特点。 5.能标点、解释、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

6、自读《常用词》

(六),了解其基本意义。

第七单元

教学要点:

简要说明古书注解的必要性;说明我国历代古注的大致情况;介绍《十三经注疏》中各经的注者和疏者;介绍经书注释的一般体例;介绍古代著名注释家的重要成就;简明介绍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和类型。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为求得与古代文学课互补,原则上不讲韵文。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适当增讲《楚辞》篇章。 通论

(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6学时) (十六)古书的注解(下) (6学时) 考核要求:

1.了解历代古书注解的大致情况。

记住《十三经注疏》中各经的名称,并熟悉《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尔雅》的注者和疏者。记住《经典释文》的作者和及其所注各书的名称。 3.解释下列词语:

正义 传 笺 集解 章句 谓之 之言 之为言

读为 读曰 读若 读如 如字 衍文 脱文

4.标点、解释古文献及其较浅近的注解,并根据所给内容解释一些相关问题。

5.了解历代著名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如毛亨的《诗毛氏传》、郑玄的《三礼注》、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李善的《文选注》、朱熹的《诗集传》、《周易正义》、《四书集注》等,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诗毛氏传笺通释》以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阮元的《十三经校勘记》等。

6、自读《常用词》

(七),了解各词的基本意义。

第八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适当数量的《史记》、《汉书》文选,使学生了解记传体历史散文的特点,并结合文选学习讲解一定数量的常用词,介绍一些有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教学时数:

[1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必读篇目:

《史记》:淮阴侯列传(8学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4学时)

二、通论

(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课外自读) 天文 历法 乐律

(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课外自读) 地理 职官 科举

(二十四)古书的句读(2学时) 考核目标:

1.熟读所讲文选,能解释、翻译之。

.一般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如风师、雨师、云师、日御、月御等的名称;七政(七矅)、二十八宿、天垣、北斗、十二次、分野、阴历、阳历、平年、闰年、四时、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一天之内各时段的名称、十二时辰、三正、民间传统节日的名称、五音、十二律、九州、各级行政机构及官职的名称、有关科举的一般常识。

3.掌握古书句读的基本知识,对一般的标点有误的句子能够改正,并能说明原因。 4.自读《常用词》

(八),了解各词的基本意义。

第九、十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适量的秦汉至唐的名家散文,通过自读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衣食等方面的)及古代文体和古汉语修辞的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

报任安书(6学时) 报孙会宗书(2学时) 送孟东野序(2学时)

二、通论

(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课外自读) 姓名 礼俗 宗法

(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 (课外自读) 宫室 车马 饮食 衣饰 什物

(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课外自读) (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2学时) 考核要求:

1.熟读所讲篇目,并能解释、翻译。

2.一般了解文化常识部分及古文的文体和特点。

掌握古汉语的修辞方式,重点掌握稽古、引经、代称、倒置、隐喻、迂迴、委婉、夸饰及互文见义等。 自读《常用词》

(九)、

(十),了解各词的基本意义。

三、主要参考书目:

1.吴福熙主编《古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2.郭锡良 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上、下),语文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 3.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 4.唐兰著《中国文学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 5.王力著《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6.陆宗达著《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 7.王力著《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8.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9.杨树达著《词诠》,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第2版。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

12月第2版。

12、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

13、陈鼓应 《老子译注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1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1版。

1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1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文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室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试用稿

二OO三年四月修订稿

二00七年十月重新修订稿

推荐第9篇: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积分》2005.6 英文名称:Calculus

课程编号:00000

1学时数及学分:共80学时(第一学期4×14=54学时;第二学期2×13=26学时) 教材名称:《微积分》赵树嫄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6 本大纲主笔人:薛长虹

一. 课程的目的、要求和任务:

1.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中的微分极限思想,培养逻辑思维方式,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循序渐近地在学习掌握微积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进而对经济领域的各类问题有科学的分析与认知。

3.使学生达到具有一定的微积分知识基础,会用所学的数学原理和计算方法去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

二. 大纲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 函数

[内容提要]

1.预备知识实数及其几何表示;实数的绝对值,绝对值的基本性质,绝对值不等式;;区间与邻域的概念。

2.函数概念常量与变量;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及经济应用。

3.函数的几何特征单调性,有界性,奇偶性,周期性。

4.反函数反函数的定义及其图象的性质。

5.复合函数的定义

6.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及其图形。初等函数的定义。

7.分段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形特征。

8.建立函数关系的例子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经济函数。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需求函数,供求函数等。

[要求与说明]

1.理解实数与实数绝对值的概念,掌握解简单绝对值不等式的方法。

2.理解函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等概念,熟悉函数的表示法。

3.了解函数的几何特征并掌握各几何特性的图形特征。

4.了解反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几何关系;给定函数会求其反函数。

5.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两个或多个函数能构成复合函数的条件;掌握将一个复合函数分解为较简单函数的方法。

6.理解基本初等函数及其定义域,值域等概念,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基本性质。

7.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8.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9.本章内容带有复习性质,凡中学已经学习过的有关函数的知识,只需加以复习提高,不必再作详细讲解。

(二) 极限与连续

[内容提要]

1.数列的极限数列的概念,数列极限的定义与几何意义,数列极限的

唯一性及收敛数列的有界性。

2.函数的极限xx0时,函数f(x)的极限;x→∞时,函数f(x)的极限;

函数极限的几何解释;单边极限(左,右极限,x→+∞或x→-∞时,函数f(x)的极限。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定义与基本性质,无穷小量的比较;无穷大量的定义;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的基本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极限不等式等,

极限的存在性定理夹逼性定理,单调有界数列的极限存在性定理,

sinx

x1,limx(11)e 3.4.5.6.7.两个重要极限limx0

8.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改变量,函数的连续性,左连续与右连续;函

数连续与极限的关系。

9.函数的间断点及其分类。

10.连续函数的和,差,积,商的连续性;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初

等函数的连续性,分段函数的连续性。

11.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定理有界性定理,最值定理,介值定理。

[要求与说明]

1.了解数列与函数极限的概念。关于数列与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不作要求。

2.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比较的方法;了解无穷

大量的概念;知道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

3.知道两个极限存在定理,并能用于求一些简单极限的值.单调有界数列的

极限存在性定理不证明。

4.熟练掌握两个重要的极限。两个重要极限的证明不作要求。

5.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函数间断的概念;掌握函数间断点的分类;掌

握讨论简单分段函数连续性的方法。

6.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必连续的结论。

7.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定理。

8.掌握求极限的基本方法;利用极限运算法则,无穷小的性质,两个重要

极限以及函数的连续性等求极限的值。

(三) 导数与微分

[内容提要]

1.导数概念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平面曲线的切线斜率,导数的定义与

几何意义及应用,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2.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3.导数的四则运算。

4.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导数公式,隐函数的求导法;对数求导法。

5.高阶导数的概念与求法。

6.微分微分的定义与几何意义;可导与可微的关系;微分法则与微分基

本公式;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7.导数与微分的简单应用边际与弹性概念。

[要求与说明]

8.了解导数的概念;知道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意义;了解可导与连续的

关系。

9.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10.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公式。

11.熟练反函数的导数公式(证明不作要求)。

12.熟练掌握复合函数的链式求导法则(证明不作要求)。

13.掌握对数求导法与隐函数求导法。

14.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求二阶,三阶导数及某些简单函数的n阶导

数的方法。

15.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可导与微分的关系,以及微分形式的不变性;熟

练掌握求可微函数微分的方法。

16.知道边际与弹性的关系,会求解简单的经济应用题。

(四) 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中值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

2.罗必塔法则与各种未定式的定值方法。

3.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

4.函数的极值与最值函数极值的定义,函数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

件,函数最值的概念,求函数最值的基本步骤。

5.曲线的凹凸性,拐点与渐进线曲线凹凸性与拐点的判别法,凹凸区

间与拐点的求法。曲线渐进线的定义与求法。

6.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7.经济应用举例:最大利润,最小成本等。

[要求与说明]

1.能叙述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和柯西定理,知道这些定理之间的关系,

会利用这些定理证明一些简单的证明题(如证明不等式)。有关这些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2.熟练掌握罗必塔法则和各种未定式的定值方法。只证明型未定式的罗必

塔法则,型未定式的罗必塔法则的证明不作要求。注意罗必塔法则适用的条件。

3.熟练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

4.熟练掌握求函数极值与最值的方法。了解函数极值与最值的关系与区别,

会求解某些简单经济应用问题。

5.熟练掌握曲线凹凸性判别方法;熟练掌握求曲线拐点与渐进线的方法。

6.熟练掌握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会作某些简单函数的图形。

(五) 不定积分

[内容提要]

1.不定积分的概念原函数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定义与几何意义。不定

积分的基本性质。

2.基本积分表。

3.换元积分法第一换元积分法,第二换元积分法。

4.分部积分法。

[要求与说明]

1.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2.熟悉基本积分表。

3.熟练掌握计算不定积分的两种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六) 定积分

[内容提要]

1.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曲边梯形的面积,定积分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定积分的性质。积分中值定理。

2.微积分基本定理变上限积分。原函数存在性定理。变上限积分的求

导方法。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3.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第一与第二换元法。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4.定积分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立体的体积,简单的经济应用。

5.广义积分初步无穷积分的概念,无穷积分收敛与发散的定义,无穷

积分的计算,瑕积分的概念,瑕积分收敛与发散的定义,瑕积分的计算。广义积分

11xpdx与1p0x1dx的敛散性判别。

[要求与说明]

1.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积分中值定理。

2.熟练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会求变上限积分的导数。

3.熟练掌握计算定积分的换元积分公式和分部积分公式。注意不定积分与

定积分换元积分公式之间的相似性与区别。

4.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会利用定积分求解

一些简单的经济应用题。

5.了解广义积分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掌握计算收敛广义积分的方法。知道广义积分

11xpdx与1px01dx的收敛条件。

(七) 无穷级数

[内容提要]

1.无穷级数的概念与性质无穷级数及其一般项与部分和的概念;无穷

级数收敛与发散的定义;收敛级数和的概念;几何级数与调和级数的敛散性;无穷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2.正项级数正项级数的概念;正项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正项级

数敛散性的比较判别法,达朗贝尔比值判别法;p级数的敛散性。

3.任意项级数交错级数的概念;交错级数敛散性的莱布尼兹判别法。任

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判别法。

[要求与说明]

1.了解无穷级数及其一般项,部分和,收敛与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等

基本概念。

2.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敛散性判别条件;知道调和级数的敛散性。

3.掌握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以及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4.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熟练掌握正项级数的达朗贝尔比值判别法。

5.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判别法。

(八) 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内容提要]

1.预备知识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空间曲面与曲面方

程。平面上的区域,区域的边界,点的邻域,开区域与闭区域等概念。

2.多元函数的概念多元函数的定义。二元函数的定义域与几何意义。二

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3.偏导数与全微分偏导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全微分的定义与计算方

法。

4.多元复合函数微分法与隐函数微分法。

5.高阶偏导数的定义与求法。

6.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最值二元函数极值的定义,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

分条件。条件极值的概念与拉格朗日乘子法。多元函数最值的概念与求法。

7.二重积分曲顶柱体的体积,二重积分的定义与基本性质。二重积分

的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

[要求与说明]

1.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求空间两点的距离。

2.了解平面区域,区域的边界,点的邻域,开区域与闭区域等概念。

3.知道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

4.理解多元函数的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熟练掌握求偏导数与全微分的

方法,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方法。

5.掌握由一个方程确定的隐函数的求偏导数的方法(例如由确定

F(x,y,z)0的隐函数zf(x,y),求其偏导数)

6.了解二元函数极值与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用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

条件和充分条件求二元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简单二元函数条件极值问题的方法。

7.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几何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

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的常用方法,会计算一些简单的二重积分。

(九) 微分方程

[内容提要]

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微分方程的定义,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

定解条件和初值问题等基本概念。

2.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的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伯努

利方程。

3.二阶微分方程的几种简单形式,例如最简单的二阶微分方程y\'\'f(x)。不显

含未知函数y\'\'f(x,y\')的二阶微分方程。不显含自变量的二阶微分方程y\'\'f(y,y\')等。

4.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特征根解法,

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y\'\'py\'qyf(x) 当f(x)erx,f(x)pm(x),,其中pm(x)是x的m次多项式时的解法。

5.微分方程在经济学中的简单应用。

[要求与说明]

1,了解微分方程的阶,通解与特解的概念。

2,掌握可分离变量方程,齐次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知道几种具有简单形式的二阶微分方程

y\'\'f(x),y\'\'f(x,y\'),y\'\'f(y,y\')的降阶法。

4,熟练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征根解法;掌握自由项为多项式pm(x),erx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会求解一些简单的经济应用题。

三.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是经济类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的必备前期基础课程。

四. 教学方式:多媒体电子课件与手书教学结合的面授教学方式。

五.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考勤占总成绩的50%。

六. 参考书目:《高等数学》同济大学出版社

推荐第10篇: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2)

说明:(1)本课程总学时48,周学时3,学分3;(2)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3)本课程共设14个专题,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及其它研究性、实践性环节。(4)本课程的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各占50%。平时成绩根据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定。要求同学提交1篇作业,字数在3千字以上。

第一讲:导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二、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

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思考题:怎样理解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历史主题?

第二讲:大变局

一、西方的崛起与中国的衰落

二、中西冲突与被迫开放

三、中国遭遇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思考题:两次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吗?

第三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下层民众的暴力革命与理想追求

二、统治阶层的自救与自强

三、士大夫的觉醒与变法维新

思考题:三种不同的救国方案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局限是什么?

第四讲:辛亥革命与帝制的终结

一、革命的兴起

二、改良与革命的论战

三、清廷的应对及其失败

思考题:晚清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第五讲:痛苦的转型:民国初年的政治与文化

一、民初的建国构想与实践

二、北洋军阀统治的形成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思考题:为什么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1 第六讲:救国的新方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西方的危机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二、新信仰的确立:以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为例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意义

思考题: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第七讲: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

三、国共分裂与大革命失败

思考题: 国共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八讲:从瑞金到延安: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

二、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发动土地革命

三、党内“左”倾错误的产生及其危害

思考题: 如何看待国民党的“南京十年”?

第九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上)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略图谋与步骤

二、从九·—八到七·七中国的对日战略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讨论:如何认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下)

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延安的理论与“法宝”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思考题: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杻?

第十一讲:解放与建国

一,抗战胜利后“三国四方”在中国的角逐 二,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思考题: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第十二讲: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加速建立

三、工业化的启动:“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思考题: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十三讲:寻找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以苏为鉴”

二、从整风反右到大跃进

三、十年内乱:“文化大革命”

思考题: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

第十四讲: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一、开放的由来:与西方关系新局面的开启

二、改革的依据: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资本主义

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成就

思考题:中国为什么需要改革开放?

第11篇:教学大纲

《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府经济学》是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办的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升本科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前面了解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我国现行政府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主要内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主要内容(见大纲正文)

2、教学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实际,简明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政府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发展规律。

2)、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要求。

3)、安排阶段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政府经济学在中国仍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各项政府经济管理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还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过程中,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三、教学媒体

1、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政府经济学》由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温来成博士任主编。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各章要点、复习思考题、参考资料等均附在每章之后,供学生学习参考,不再单独编写辅助教材。

《政府经济学》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中央电大出版社发行。本课程还提供了由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编制、发行的《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该指导书对本 1 门课程的考核要求、各章的复习题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复习。

主教材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基本教学信息,指导学生自学。它系统地体现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组织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网络提供课程说明、实施方案、教学辅导、综合练习、考核说明等文字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音像教材

本课程根据政府经济学课程的具体内容,配有电视录象课。每学时50分钟。音像教材主要讲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度,并适当拓宽教材内容。

3、其他教学形式

通过面授辅导、函授辅导、电子信箱、电话和电视直播教学等多种形式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四、教学环节 一)、理论教学环节

1、

强调自学。由中央电大开展网上教学、省电大及地方电大面授辅导,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媒体手段的使用;

2、面授辅导:

在本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省电大及其教学点适当安排面授辅导,由辅导教师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面授辅导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可掌握在24学时左右。既可以分次进行,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方式及时间由各教学点自行确定。

3、

函授辅导:

在本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函授辅导(文字辅导)。中央电大教师将撰写一些辅导文章、自我练习与测试题以及期末复习指导等,通过国家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处或其他途径向学生提供。其中,本课程的期末复习指导由国家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处统一编制下发。

4、网上辅导: 从中央电大、省电大网页上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本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辅导等教学信息,还可以开展网上练习与测试,或者通过BBS(讨论板)、E-mail(电子信箱)、chat讨论向教师提问,教师将及时予以答复。

5、网上考核方案,

《政府经济学》已经开始开始推广形成性网上考核,按照中央电大的要求,具体如下 1)、考核方式

2 通过网上进行考核,网上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 ,终结性考核亦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 ,两项得分合成为课程综合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都必须及格方为考试及格。 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由五次网上考核构成,考核采取开卷答题方式进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形成性考核成绩以百分计,每次形成性考核的成绩各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

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自助学习,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也可以加强对地方电大教学过程的督导、教学效果的了解与评估。

3)、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核采取网上考核形式,考核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终结性考核以百分计。

终结性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对我国现行政府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理解与掌握程。 二)、实践教学环节

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我国现行政府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联系当地实际,撰写相关文章。

第二部分

正文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一、政府经济现象

二、政府经济学概念

三、政府经济学学习方法

3 第一章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合理性

一、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二、政府失灵及其管理

三、政府经济职能

第二节

政府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政府经济与社会公平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三、政府经济管理对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政府经济及其职能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经济职能探索

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难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第一节

公共物品含义

一、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二、公共物品类别及特征

第二节

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

一、公共物品的供求均衡

二、公共物品供给方式

三、公共物品供给与免费搭车问题

第三章

外部效应与政府公共经济政策

第一节

外部效应

一、外部效应涵义

二、外部效应类别

三、外部效应与市场均衡

第二节

外部效应与政府经济管理

一、外部效应治理与科斯定理

二、外部负效应与政府矫正政策选择

三、外部效正应与政府鼓励政策选择

第四章

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决策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

二、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

三、代仪民主制中的公共选择

第二节

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的政府经济决策

一、议会党派斗争与政府经济政策

二、政府预算的审查与批准

三、经济立法与制衡

第三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政府经济决策

一、政府预算的审查与批准

二、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审查与批准

三、经济立法与监督

四、法律授权范围内的政府决策

五、重大政府经济中的政治民主协商

第五章

政府支出概述

第一节

政府支出规模

一、财政支出规模增长

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成因分析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支出规模变化实证分析

第二节

政府支出分类

一、按与市场运行机制分类

二、按政府职能分类

三、按支出功能分类

四、按支出经济性质分类

第三节

政府支出绩效评价

一、政府支出绩效

二、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

第六章

政府购买性支出

第一节

公共投资

一、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

二、公共投资范围

三、公共投资与融资

第二节

公共事业支出

一、公共事业支出性质

二、教育支出

三、科技支出

四、公共卫生支出

五、公共文化支出

六、环境保护支出

第三节

行政管理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性质

二、行政管理支出内容

三、行政管理支出与行政效率

第四节

国防支出

一、国防支出性质

二、国防支出内容

三、中国国防政策与国防支出

第七章

政府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障支出内容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第二节

财政补贴支出

一、财政补贴

二、财政补贴内容

三、财政补贴管理

第八章

政府收入概述

第一节

政府收入规模

一、政府收入与政府资源配置

二、政府收入规模度量

三、政府收入规模制约因素分析

第二节 政府收入分类

一、按收入形式分类

二、按收入的产业和部门分类

三、按收入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政府收入效应

一、收入效应涵义

二、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

三、政府收入的收入效应

第九章

政府税收收入

第一节

税收制度要素

一、税收及其形式特征

二、课税对象

三、纳税人

四、税率

五、计税依据

六、纳税环节

七、起征点

八、免征额

九、减免税

十、税收征管

第二节

税收收入分类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二、按能否转嫁分类

三、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

四、按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五、按征税的计量单位分类

六、按税收管理体制分类

第三节

税收转嫁与归宿

一、税收转嫁

二、税收转嫁条件与方式

三、税收归宿

第四节

税收负担

第十章

政府非税收入

第一节

国有资产经营与处置收益

一、国有资产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国有资产收益

第二节

公共设施使用费收入

一、使用费收入

二、使用费收入与公共定价

三、使用费收入管理

第三节

行政规费收入

一、行政规费含义

二、行政规费管理

第四节

其他政府非税收入

一、罚没收入

二、彩票收入

三、专营收入

第十一章

政府债务

第一节

债务收入分类

一、债务收入含义

二、按地债务发行域分类

三、按期债务限分类

四、按债务形式分类

五、按是否流通分类

六、其他分类方法

第二节

债务发行

一、发行条件

二、发行方法

第三节

债务流通

一、债务流通与公债市场

二、公债市场功能

三、中国公债市场发展

第四节

债务偿还及风险管理

一、债务偿还方式

二、债务管理常用监测指标

三、债务风险判断及管理

第十二章

政府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

一、政府预算涵义

二、政府预算发展

三、政府预算特征

第二节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一、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涵义

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内容

三、中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第二节

政府预算编制

一、政府预算编制依据

二、政府预算编制准则

三、中国政府预算编制改革

第三节

政府预算执行

一、政府预算执行任务

二、政府预算执行机构

三、政府预算执行调整

第四节

政府决算

一、政府决算涵义

二、政府决算管理

第十三章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

第一节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目标

一、经济增长

二、保持市场价格平稳

三、收入分配公平

四、充分就业

五、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节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

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概述(经济、法律、行政)

二、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三节

政府产业政策

一、产业政策涵义

二、产业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三、中国政府现行产业政策要点

第四节

政府区域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政策涵义

二、区域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三、中国政府现行区域经济政策要点

第十四章

国际间政府经济关系

第一节

国际税收

一、国际税收涵义

二、国际税收协定

三、国际税收管理

第二节 政府外债

一、政府外债种类

二、政府外债功能及其特殊性

三、政府外债风险管理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投资管理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国际贸易与政府管理

二、跨国投资与政府管理

三、国际金融与政府外汇管理

四、对外经济援助管理

二、课程实践性环节要求

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来完成相关的作业。意在使学生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熟悉我国政府现行的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篇:教学大纲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1.课程性质

金融企业会计是开放教育试点金融专业的必修课,4学分,开设一学期。

金融企业会计以金融理论和会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运用会计方法,为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实现金融业务活动目标,完成金融企业各项职责任务并服务于社会经济而发挥作用。

2.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金融企业会计”这门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会计在金融企业整体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承担的任务。要求了解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容以及核算、监督、检查、分析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金融企业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各项业务处理方法。要求运用电视课、面授辅导、作业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组织管理以及运用会计手段从事金融经营和金融监督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第一章

金融企业会计概论

本章是全书的基本理论部分,是理解和掌握全书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内容

1. 金融企业会计的意义与内容。 2.金融企业会计的作用与任务。 3.会计制度管理与核算原则。

二、教学要求

1. 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金融企业会计的意义与对象。

2. 明确金融企业会计的作用与任务,掌握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容、依据与要求。

三、教学建议

1.本章是全课程的理论基础,应引导学生将金融企业会计放到社会会计体系和银行整体工作认识其核算对象、特征、作用与任务,从而进一步理解金融企业会计在会计体系和银行整体工作中的地位。

2.重点讲解金融企业会计的对象、作用与任务。

第二章

基本核算方法

一、教学内容

1、会计科目。

2、记帐方法。

3、会计凭证。

4、会计账簿及账务组织。

5、会计报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并掌握基本核算方法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会计科目的分类及主要会计科目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会计凭证、账簿的填制与登记方法。

3、熟练掌握并运用借贷记账方法对发生的资金增减变化情况进行处理。

4、掌握账簿表的种类及账务组织与核算程序。

三、教学建议

1、运用图表和凭证、账表实物讲解,增加对财务组织的感性认识。

2、注意讲解银行会计凭证、账簿与其它企业会计凭证、账簿的区别。

3、

本章应重点讲解会计科目的种类、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的种类与编制、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账务系统的账簿构成及其核算程序。

第三章 存款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本章包括单位存款和储蓄存款业务的会计处理。单位存款的存入和支取有转账存取和以现金存取是伴随着结算业务而完成的,因而本章只介绍以现金存入与支取存款的处理。

1、存款业务会计处理概述。

2、单位存款业务核算。

3、储蓄存款业务核算。

二、教学要求

1、全面理解存款业务的意义与存款种类。

2、掌握存款业务存入、支取及利息计算的规定与核算手续。

三、教学建议

1、本章的重点是单位存款存入与支取及计息的核算;定期整存整取、活期储蓄存款的存入、支取及利息计算的核算。

2.本章的难点是整存整取部分提前支取和活期储蓄计息积数查算表的使用原理。

第四章 结算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较多,包括各种结算方式与信用支付工具的运用及核算手续。

1、结算业务概述。

2、各种结算方式的核算。

3、票据的核算。

4、信用卡的核算。

5、国内信用证的核算。

6、结算业务收费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全面了解结算业务的概念、性质、原则、纪律等有关理论问题。

2、熟悉有关结算方式和票据的概念与规定。

3、掌握各种结算方式和信用支付工具的账务处理方法。

三、教学建议

1、首先应讲解支付结算票据化的必要性,及各种票据与结算方式的意义、运用范围和会计处理方法。

2、本章重点为汇兑、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与票据的会计处理手续。

3、本章难点为托收承付结算的部分支付、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的核算。

4、讲解各种结算方式和票据时,要注意说明其特点、使用范围以及其处理手续,运用图表和凭证讲解,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适当的作业题,以巩固教学效果。

第五章 贷款与贴现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本章所讲贷款与贴现业务的会计处理是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业务的会计处理。

1. 贷款与贴现业务概述。 2.信用贷款的核算。

3.担保贷款的核算。

4.商业汇票贴现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本章中涉及到信贷业务方面的知识,要注意与贷款业务的有关规定以及《贷款通则》联系。

2、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要进一步熟悉贷款与贴现的意义、种类及其区别,熟练掌握贷款与贴现的科目使用及其账务处理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本章的重点是信用贷款和商业汇票贴现业务的核算手续。

2、讲授贷款与贴现业务的处理方法时,应注意说明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账务处理方法。

3.本章的难点为逾期贷款转户与利息计算以及汇票贴现利息的内扣及其账务处理方法。

第六章 外汇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本章全面叙述外汇存款、贷款、结算、联行往来等业务的会计处理。内容比较多,每项内容仅叙述其处理方法。

1、外汇业务概述。

2、外汇买卖的核算。

3、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核算。

4、外汇存款业务的核算。

5、外汇贷款业务的核算。

6、联行及代理行往来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了解外汇业务会计处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掌握外汇存、贷款及国际结算等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2、要在对外汇业务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外汇业务的会计处理手续。

三、教学建议

1、本章的重点是外汇买卖的核算、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核算。

2、本章难点是外汇买卖的核算及浮动汇率贷款的核算。要在正确地理解外汇买卖科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基础上,掌握外汇买卖的核算手续。浮动汇率贷款核算的关键是利息的计算。

第七章 联行往来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联行往来是实现各行处间结算业务和资金划拨业务的重要工具,与其它业务有着密切联系,核算方法方面有着特殊性。由于联行往来管理体制所决定,当前联行往来方法较多,但主要区别在于对账环节和电子化程度的不同。

1、联行往来的概述。

2、全国联行往来的核算。

3、电子联行往来的核算。

4、分行辖内往来与支行辖内往来的核算。

5、联行汇差资金调拨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根据目前金融系统联行往来的状况,联行往来的做法较多,但其主要区别在于对账方法和电子化程度的不同。因此,应着重讲清联行往来的基本做法及特点。

2、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联行往来的意义及管理体制。

3、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联行往来日常核算方法,并了解各种联行往来的对账及年终清查未达账的会计处理手续。

三、教学建议

1、本章重点是联行往来的意义与特点、集中监督与集中对账联行往来的核算、电子联行往来的核算。

2、本章难点是对错误报单的处理以及集中监督分散逐笔对账中的“未核销报单”的处理。

3、对联行往来的处理方法,可运用图表先讲清基本程序,再分别讲述有关各行的处理手续。

第八章 金融机构往来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本章涉及到金融企业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往来、金融企业相互之间的往来。有的往来业务是人民银行加强信贷资金管理与进行金融监管所要求的,有的往来业务是由机构设置所决定的。

1、金融机构往来概述。

2、商业银行跨系统往来的核算。

3、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往来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章教学,要理解金融机构往来的意义及各项业务的往来关系。

2、掌握各项往来业务的核算手续。

三、教学建议

1、对本章教学,要首先说明各项往来的意义、往来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各项往来的处理方法。

2、金融机构往来是由办理的各项业务引起的,因此,要结合相关业务理解会计分录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

3.本章重点是跨系统结算转汇、票据交换、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存取现金及再贷款与再贴现的处理。

第九章 信托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本章所述信托系金融信托,是金融企业以其信用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要求,对其拥有所有权的资财代为经营运用与管理的业务。

1、信托业务概述。

2、委托存贷款业务的核算。

3、信托存贷款业务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章教学,学生要了解信托的概念、意义、种类。

2、在熟悉委托业务与信托业务的区别的基础上掌握其处理手续。

三、教学建议

本章的重点是信托存贷款的核算。

第十章 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投资是金融企业为扩大业务,保持资产多元化并获取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融资业务,本章主要叙述证券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1、投资业务概述。

2、短期投资业务的核算。

3、长期投资业务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理解投资业务在金融企业经营中的意义及投资业务种类。

2、掌握证券投资业务的核算手续。

三、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为债券投资的核算。难点为购入溢价与折价发行债券的核算。

第十一章 证券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本章所述证券系指股票和各种债券。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股票与各种债券发行的种类不断增多,为证券市场的成熟与发展及证券业务的扩大,提供了广泛的经济基础。

1、证券业务概述。

2、自营证券业务的核算。

3、代理证券业务的核算。

4、证券回购业务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证券业务的意义、种类。

2、掌握自营证券业务、代理证券业务、证券回购业务的核算。

三、教学建议

1、本章的重点为自营证券业务的核算和证券回购业务的核算。

2、难点为自营证券业务中结转售出证券成本的核算以及代售代购证券业务的核算。

第十二章 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租赁是出租人将物件出租给承租人,由承租人在租期内使用并向出租人交纳租金的一种经济活动,是一种以融物代替融资的信用行为。

1、租赁业务概述。

2、融资性租赁的核算。

3、经营性租赁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租赁业务的意义、种类及与一般信用的不同。

2、掌握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为融资性租赁的核算,难点为直接租赁业务总额法和净额法的核算与区别。

第十三章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是金融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固定资产的核算。

2、无形资产的核算。

3、递延资产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概念及会计处理规定。

2、掌握各项资产的核算手续。

三、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为固定资产的核算,而难点为固定资产出售、报废和毁损的核算。

第十四章 各项应付款与应收款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各项应付款与各项应收款是金融企业负债和资产的组成部分,是金融企业业务经营与财务收支过程中的过渡性资金,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核算手续并不复杂,关键是要了解并熟悉各项应付、应收款管理核算的规定。

1、应付款的核算。

2、应收款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与建议

1、通过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各项应付款与应收款的内容、规定,掌握其核算手续。

2、本章重点是应付利息、应收利息和应缴税金的核算。

第十五章 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所有者权益是金融企业的投资者对金融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所有者权益概述。

2、实收资本的核算。

3、资本公积的核算。

4、盈余公积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与建议

对本章的内容要求熟悉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掌握各项权益的核算手续。

第十六章 收入、成本与利润的会计处理

一、教学内容 收入、成本与利润是金融企业在经营中发生的各项财务收入、财务支出及其经营成果。包括:

1、营业收入的核算。

2、成本、费用与税金的核算。

3、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4、利润与利润分配的核算。

二、教学要求

1、对本章内容要求了解并熟悉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及利润的内容构成及其管理规定。

2、掌握各项收入、支出及利润的会计核算手续。

三、教学建议

1、本章重点为营业收入的内容、确定原则及其核算;成本管理要求及成本支出的核算;利润与利润分配的计算与核算手续。

2、本章的难点为汇兑收益、汇兑损失的核算,对这项内容应联系外汇业务会计处理的有关内容加以理解。

第十七章 年度决算与决算报表

一、教学内容

年度决算是会计的年度结账,决算报表是年度结账的书面报告,是年度内业务活动的数字总结。

1.年度决算概述。

2、年度决算工作内容。

3、决算报表的编报。

4、年度决算后的工作。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年度决算的意义,熟悉年度决算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2、掌握决算报表的种类及主要报表的编制方法。

三、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是决算前的准备工作的决算报表的编制。

第13篇:教学大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课时数:8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倶进,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

(2)本章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本章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2)熟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观视频,谈认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方案2:“读经典,说体会”(《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等)。 方案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的课堂讨论” 。 方案4:辩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方案5:“学生采访——中国梦,我的梦”。 5.课外学习要求: (1)观看网上视频:《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2)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课时数:4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圣神话的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2)本章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3)本章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过程和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依据和意义。 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熟悉:中国革命的历史、认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3)了解: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看毛泽东的历史功绩”(课堂讨论)。 方案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与农村改革比较展览”(学生搜集图片) 方案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异同分析报告”(学生演讲) 方案4:“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教学片制作”(课堂展示) 方案5:“视频《十月围城》观摩交流”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观看网上视频:《十月围城》。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课时数:4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这种转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走怎样的道路,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又一挑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本章重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

(3)本章难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现可能性;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熟悉: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社会;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

(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了解历史,感悟人生”(课堂交流)。 方案2:“专题阅读,谈读后感”(选取一位伟人的典型事迹或品格发表自己的评价或感想)。 方案3:“昨天、今天、明天”(主题演讲) 方案4:“课堂知识竞赛” 方案5:“观看网上视频:《光荣与梦想》”(交流观后感)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观看网上视频:《光荣与梦想》。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课时数:4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惨痛的教训。这场探索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有: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此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方针、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和教育、知识分子工作等方面,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2)本章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意义。 (3)本章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2)熟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过程;

(3)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新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建设及其影响分析报告及答辩”。 方案2:“视频教学案例”(观看视频“文化大革命”)。 方案3:“互联网金融是大机会还是大风险”(辩论赛)。 方案4:关于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的讨论 方案5:警惕“拉美陷阱”(案例讨论)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观看网上视频:《文化大革命》。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课时数:4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取得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2)本章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及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3)本章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

一、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熟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3)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对当代中国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徐水的共产主义实验基地”案例讨论

方案2:观看《中国模式》之“中国道路”视频(交流观后感) 方案3:“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两种学术争议”(课堂讨论) 方案4:阅读案例资料“艰巨的历史阶段”(讨论发言)

方案5:阅读《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的《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经典读书)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观看网上视频:《中国道路》。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课时数:8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惨痛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来解决,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这对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章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途径。 (3)本章难点:“两个一百年”目标与中国梦的关系、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三步走”发展战略内涵;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2)熟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坚持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3)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背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中国梦的提出背景。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老干部与万里的分歧在哪里”(课堂讨论)。 方案2:学生采访——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方案3:针对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视频内容的课堂讨论与演讲。

方案4:全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理论以及“发展是硬道理”在今天是否适用的辩论。 方案5:中国梦与美国梦有何不同?(课堂讨论)。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观看网上视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课时数:4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正确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开放与改革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中国实行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在实践中,中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道路,并努力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2)本章重点: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

(3)本章难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熟悉: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了解: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改革开放前后的家乡主题演讲。

方案2: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研究分析报告及答辩。 方案3:改革开放的利与弊辩论赛。

方案4:改革开放典型案例视频观摩讨论活动(关于小岗村、华西村、浦东开发开放等视频资料)。

方案5:全面深化改革最新时事播报与评论。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观看网上视频:关于小岗村、华西村、浦东开发开放等视频资料。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课时数:8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本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体一体”看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因此,必须讲清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所经历的“二位一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历史发展。从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本章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总体布局,能够较多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和重大部署。

(2)本章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与实施

(3)本章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五位一体”总布局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总布局的具体实施之间的关系 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的含义和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2)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多种方式分配并存;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以反面典型为戒践行“三严三实”(辩论赛)。 方案2:“看不见的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放任之角色(课堂讨论)。 方案3:春节“抢红包”:如何让传统文化得到时代传承(课堂讨论)。 方案4:社会福利院有钱给孩子看病吗?(辩论赛)。 方案5: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案例教学)。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搜集课堂讨论资料。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课时数:4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表现出在国家统一问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得到成功实施,如何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艰巨任务。

(2)本章重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国两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江泽民、胡锦涛对“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丰富和发展。

(3)本章难点: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新形势下“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2)熟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

(3)了解:中央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征文比赛(“祖国统一与中国梦”)。 方案2:制作PPT课件(课堂展示)。 方案3:专题研究分析报告及答辩。 方案4:模拟台湾地区的总统选举。

方案5:看视频、谈认识(专家点评“两岸关系”)。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观看视频:专家点评“两岸关系”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课时数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本章重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和我国国际战略的转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本章难点: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两大发展趋势的关系。 3.学生学习任务

(1)了解:进入新时期以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理解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掌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中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以及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3)理解: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意义。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利与弊”辩论赛

方案2: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与国际局势变化的关系的报告及答辩 方案3:“如何抵制开放带来的资本主义的消极因素?”(方式方法的讨论) 方案4: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不能强势崛起的辩论 方案5:当前到底是处于“机遇期”还是“挑战期”(辩论赛)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搜集讨论资料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课时数:4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统一战线是一个重要法宝;建设巩固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2)本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3)本章难点: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2)熟悉: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3)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专题学习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方案2:“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辩论赛。 方案3:观看视频讨论会(《中国民生》)。 方案4:“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生存现状与问题”(课堂讨论)。 方案5:“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谈感想)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观看视频:《中国民生》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课时数:4 2.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本身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党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2)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3)本章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3.学生学习任务

(1)掌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2)熟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上学习(课前网上观看视频)相结合。 方案1:谈观看视频的体会(视频:《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极其腐败的苏共特权阶层》)。 方案2:反腐倡廉(讲故事)。

方案3:公务员该不该涨工资?(辩论赛)。

方案4:新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课堂讨论)。 方案5:上海奉贤基层党支部建设(个案调研交流)。 5.课外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2)观看视频:《《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极其腐败的苏共特权阶层》。 (3)阅读教材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第14篇: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一、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038030009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史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72/4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主要讲授文学运动与思潮、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发展的基本状况,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课。

三、先修课程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发展过程、主要成就和经验;

2、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介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的个性特征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系统了解建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五、教材: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所选教材对文学史的叙述线索明了、脉络清晰, 简洁明快地梳理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因而非常适宜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突出了对重点作家作品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文学史中经典作品的把握,把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按文体来归类介绍,有利于学生对相同时期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鉴赏。

所选教材因为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叙述,因而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具有统一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史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一是把握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二是认识和分析重要的文学现象、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难点是对五十多年来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以及文学现象进行正确的历史和美学的分析与评价。

2、章节的主要内容、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72学时,其中授课68学时,实践教学环节4学时。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4学时)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本章主要内容:建国后27年中发生的曾经影响了当代文学之格局和走向的大事;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双百方针、三突出、三结合等。

一、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1、第一次文代会以及召开前后的简要情况

2、第一次文代会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文艺思想论争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对《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

3、对胡风及其“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4、经验教训

三、“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意义影响

1、“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

2、“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界的主要成果

四、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1、“反右”斗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过程

2、“反右”斗争的历史教训

五、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

2、广州会议

3、大连会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及《纪要》的出台

1、《纪要》即《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内容。2、“文艺黑线专政论”

二、“样板戏”及其它公开创作 1、“样板戏“的沿革、主要作品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浩然的《金光大道》

三、“*”时期的“潜在写作”

1、“*”时期老作家的潜在写作情况 2、食指等地下诗歌特点 3、白洋淀诗派

4、赵振开的《波动》的“复调”手法 附本章的考题

1、三结合、三突出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何根源?

2、样板戏的艺术特色以及它和革命话语之间的关系。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14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50年代、60年代小说发展及风格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的文学成就 重点掌握的作品: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茹志鹃《百合花》、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一、农村题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1、以赵树理、柳青、李准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

2、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与20——40年代农村题材创作在主要内容上的区别。

3、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对“五四”新文学以来以鲁迅,沈从文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的继承和发展。

二、现代战争小说的英雄主义基调

1、50年代战争题材小说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2、50年代战争小说的一般特点

3、《保卫延安》在当代战争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开创性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4、《红日》在战争观念上的突破

5、《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

三、现代历史小说的特点与模式

1、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2、现代历史小说与现代战争小说的异同

3、现代历史小说的特点

4、《子夜》模式、《死水微谰》模式和《财主底女儿们》模式对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的影响

5、《小城春秋》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共地下斗争和知识分子革命经历的长篇小说,它在创作题材和创作手法上有独特之处

6、《红岩》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7、《三家巷》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第二节 柳青 梁斌 杨沫

一、柳青

1、柳青《创业史》的主要成就与不足

2、梁生宝、梁三老汉形象

二、梁斌

1、《红旗谱》主要斗争的描写及朱老忠形象的特点

2、《红旗谱》对小说形式民族化的探索

三、杨沫

1、《青春之歌》 发表于1958年,当时的背景和它受到读者的喜爱的原因

2、林道静形象

第三节 李准 茹志鹃

一、李准

1、李准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

2、《李双双小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的局限性和李准创作的发展变化

二、茹志鹃

1、茹志鹃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

2、《百合花》不同于同时代其他战争题材小说的独特之处 第四节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要特点 2、刘世吾、林震形象特点

3、《红豆》是当时真正以知识分子的视角,来表现知识分子在革命洪流面前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并引起知识分子强烈共鸣的作品。

4《红豆》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方法与5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般方法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附本章思考题:

1、《创业史》是如何塑造梁生宝、梁三老汉形象的?

2、概述《青春之歌》所反映的时代。

3、简述《红旗谱》的民族特色。

4、试评李准小说创作的得失。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4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50年代、60年代诗歌发展及风格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风格

重点掌握的作品:郭小川诗选、贺敬之诗选、闻捷《天山牧歌》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一、五六十年代的颂歌潮流

1、五六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2、颂歌潮流的发展变化

二、绿原、曾卓、唐湜及其诗歌

1、绿原、曾卓、唐湜的诗歌与当时流行的“颂歌”作品的区别 2、绿原、曾卓诗歌创作经历上的相同和艺术个性上的不同 3、唐湜的“十四行诗”的主要特点

三、流沙河及其《草木篇》

1、《草木篇》是一组咏物诗及其历史命运

2、《草木篇》的艺术个性及其思想内涵 第二节 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一、郭小川

1、郭小川诗创作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品和特点

2、郭小川对当时诗歌形式的探索

3、《望星空》在表现时代精神和复杂人性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贺敬之

1、贺敬之民歌体短诗和政治抒情长诗的主要作品和特点

2、郭小川诗歌与贺敬之诗歌的异同

三、闻捷

1、闻捷的《天山牧歌》的主要特点 附本章思考题:

1、论述郭小川对诗歌形式的创新

2、举例说明贺敬之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3、《天山牧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2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50年代、60年代戏剧发展及风格

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老舍《茶馆》、田汉《关汉卿》艺术风格

重点掌握的作品:老舍《茶馆》、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郭沫若《蔡文姬》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1、当代戏曲的改革

2、当代话剧的新变

3、当代歌剧的发展 第二节 《茶馆》

1、《茶馆》的艺术构思

2、老舍戏剧的语言特点 第三节 《关汉卿》等历史剧

1、《关汉卿》中关汉卿的形象特点

2、《关汉卿》的“戏中戏”结构 附本章思考题:

1、话剧《茶馆》的结构有何特点?

2、话剧《关汉卿》是如何塑造关汉卿形象的? 第五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2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50年代、60年代散文发展及风格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杨朔、秦牧散文艺术风格

重点掌握的作品:杨朔《荔枝蜜》、秦牧《土地》、刘白羽《长江三日》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多层次现象

1、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变化

2、散文创作的多种类型

3、《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的写作方式和特点

4、六十年代初三个有影响的杂文专栏 第二节 杨朔 秦牧等

1、《荔枝蜜》与杨朔“诗化散文”模式 2、《土地》与秦牧“小品散文”模式

3、《长江三日》与刘白羽“战歌散文”模式

4、杨朔、秦牧、刘白羽的创作模式对当代散文的影响 附本章思考题:

1、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

2、秦牧散文的思想性与知识性

3、《长江三日》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2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结束后13年的主要文学变迁。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诗歌运动、80年代文化热对西方文学作品和理论的大规模引进。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1、**诗歌运动及其影响

2、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3、现实主义的争论

4、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1、现代主义的大规模登陆

2、当代文学对各个禁区的有意突破与争论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1、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

2、中国当代文学重新对文学本体的认识

3、寻根文学的兴起

4、先锋小说的兴起

5、重写文学史现象 附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现代主义大规模在80年代登陆中国文学的原因?

2、如何理解人道主义在8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争论? 第七章 80年代的小说(14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80年代小说的发展及风格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王蒙、汪曾祺、阿城等人的小说艺术风格

重点掌握的作品:王蒙《活动变人形》、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等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1、伤痕文学

2、反思文学

3、改革文学

4、寻根文学

5、先锋文学

6、新写实

第二节 王蒙 刘心武 陆文夫 高晓声

一、王蒙

1、《春之声》等“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点

2、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的主要艺术特点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反思

二、刘心武

1、《班主任》等伤痕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

2、长篇小说《钟鼓楼》的主要艺术特征

三、陆文夫

1、陆文夫的小巷文学

2、《美食家》将吃和整个社会变迁融合在一起

四、高晓声

1、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2、陈奂生的艺术形象展示了新中国农民的变迁史 第三节 蒋子龙 张洁 谌容

一、蒋子龙

1、蒋子龙和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2、乔光朴作为艺术形象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二、张洁

1、早期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呼唤

2、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的艺术结构

三、谌容

1、谌容和80年代初期的反思文学

2、作为小说形象的陆文婷在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意义 第四节 汪曾祺 林斤澜 邓友梅 冯骥才

一、汪曾祺

1、新时期乡土文学之父

2、《受戒》、《大淖纪事》的美学特征

3、汪曾祺小说中的“东方主义”

二、林斤澜

1、对*的深度反思

2、作为意象的“病”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三、邓友梅

1、从反思转向文化

2、《那五》的小说艺术和京味特征

四、冯骥才

1、从革命文学到“复古”文学

2、《三寸金莲》等“复古”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五节 张贤亮 贾平凹 王安忆

一、张贤亮

1、以《绿化树》为代表的反思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2、《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主要艺术特色

3、性描写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二、贾平凹

1、乡土文学与中国美学

2、《浮躁》对当下中国的深度介入

3、《废都》与颓废主义

三、王安忆

1、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

2、“三恋”的心理描写

3、《长恨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第六节 张承志 韩少功 莫言

一、张承志

1、张承志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2、张承志小说中的理想主义

二、韩少功

1、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

2、从文化寻根到语言寻根

3、《爸爸爸》中的丙崽的艺术形象与中国文化

4、《马桥词典》和语言寻根

三、莫言

1、《透明的红萝卜》中的色彩问题

2、《红高粱家族》的结构以及人物形象 第七节 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1、先锋小说的诞生

2、先锋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3、主要的先锋作家(马原、苏童、余华、格非)及其艺术特征 附本章思考题

1、简述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流变及其内在脉络

2、先锋文学出现的必然性。第八章 80年代新诗(4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80年代新诗的发展及其变化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朦胧诗的艺术风格 重点掌握的作品: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杨炼《诺日朗》 第一节 80年代新诗概述

1、归来者的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2、朦胧诗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3、第三代诗人的“造反”情结 第二节 艾青

1、艾青诗歌生涯中的第二次高峰

2、艾青诗歌中的理性主义

3、对“太阳”意象的继续书写 第三节 北岛 舒婷 顾城 杨炼

一、北岛

1、北岛诗歌中的人道主义

2、北岛诗歌中的意象嫁接

二、舒婷

1、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奇特拼贴

2、柔美的艺术风格

三、顾城

1、童话诗人

2、顾城诗歌中的儿童世界

四、杨炼

1、史诗和文化诗歌

2、组诗《诺日朗》的艺术特征 附本章思考题

1、请联系艾青诗歌创作的早期和晚期,说明“太阳”意象在艾青晚年诗歌中的主要特征。

2、简述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色。第九章 80年代的戏剧(2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80年代戏剧的主要作品以及风格变迁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探索戏剧”的主要特征 重点掌握的作品:锦云《狗儿爷涅槃》等 第一节 80年代戏剧概述

1、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时期戏剧的关系

2、探索戏剧的出现以及主要作品和主要艺术特色 第二节 沙叶新 高行健

一、沙叶新

1、《陈毅市长》的戏剧结构和政治意义

2、《孔子·耶稣·披头士列侬》中的文化关怀精神

二、高行健

1、当代中国戏剧中最早的现代主义者

2、《绝对信号》、《车站》对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借鉴

3、作为探索戏剧的《野人》的戏剧结构 附本章思考题

1、简述80年代戏剧的变迁。

2、试比较田汉与高行健的戏剧。第十章 80年代散文(2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80年代散文的基本情形。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杨绛、巴金等人的散文艺术风格 重点掌握的作品:杨绛《干校六记》、巴金《随想录》 第一节 80年代散文

1、80年代散文从写作本体上对从前散文的修改

2、80年代散文的代表作《随想录》的文化学意义 第二节 80年代报告文学

1、80年代报告文学热的社会学原因

2、80年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对社会根本问题的深入揭示

3、徐迟的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 附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80年代的报告文学热?

2、巴金的《随想录》有何文化学价值? 第十一章 9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影响90年代中国文学进程的大事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新写实小说、文化保守主义 第一节 90年代的文学消费主义

1、文学消费主义的出现

2、新写实对消费主义的呼应 第二节 文学对消费主义的抵抗

1、人文精神讨论及其意义

2、文化保守主义对消费主义的抗击 附本章思考题

1、新写实小说从何种角度正确呼应了消费主义?

2、人文精神讨论和文化保守主义怎样抵抗消费主义? 第十二章 90年代小说述评(12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90年代小说的发展及其流变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新写实小说等

重点掌握的作品:陈忠实《白鹿原》、张承志《心灵史》等。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

1、新写实的主要代表作家

2、新写实的主要特征 (1)消解理想主义 (2)零度写作 (3)环境改造性格 第二节 女性小说

1、女性小说的定义

2、女性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 3女性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 (1)女性视角

(2)女性化的心理描写 (3)自恋倾向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

1、新生代小说的定义

2、新生代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作品

3、新生代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1)解构主义倾向 (2)反讽

(3)对理想主义的持久反抗 第四节 长篇小说

1、90年代长篇小说一瞥

2、张承志的《心灵史》 (1)《心灵史》的宗教特性 (2)《心灵史》的抒情化特征

3、陈忠实的《白鹿原》 (1)《白鹿原》的结构分析

(2)《白鹿原》对关中文化的想象 (3)《白鹿原》的史诗品格

4、张炜《九月寓言》

(1)《九月寓言》营构的乡村神话 (2)《九月寓言》对现代性的反思 (3)《九月寓言》特殊的结构方式 附 本章思考题

1、简述《白鹿原》的文化学特征。

2、简评《九月寓言》和《鱼王》在结构上的异同。第十三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4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90年代新诗的发展及其变化,90年代的散文的发展及其变化。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90年代新诗散文与当下生活的关系

重点掌握的作品:孙文波《祖国之书》、钟鸣《畜界·人界》 第一节 90年代新诗

1、90年代新诗和90年代生活的关系

2、理想主义在新诗中的丧失

3、第三代诗人在90年代的成熟 第二节 90年代散文

1、散文热出现的社会原因

2、文化大散文的成就和局限

3、学者散文的贡献

4、小说家、诗人对散文的贡献 附本章思考题

1、请给出诗歌在90年代低迷的主要原因。

2、散文热为何在90年代盛极一时?

七、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安排A项(2学时)

(一)实践活动安排:观看电影《烈火中永生》录象,比较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的异同,评论改编得失。

(二)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

内容:认真阅读小说《红岩》,观看电影《烈火中永生》录象;撰写评论文章。

目的:根据名著改编的当代作品比较多,通过这次训练,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掌握名著改编的基本原则。

(三)检查方式:根据学生撰写的评论文章,评定成绩(基础知识占60%,综合分析能力占40%),作为平时成绩依据。实践环节安排B项(2学时)

(一)实践活动安排:关于《爸爸爸》中丙崽形象的讨论。

(二)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

内容:认真阅读《爸爸爸》;搜集、阅读研究丙崽的文献;撰写发言稿。

目的:训练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学会搜集文献资料;了解学术研究历史与现状;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检查方式: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与发言稿,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由多名教师任同一课程的事先统一所占比例)记入总评成绩。

八、学术讲座:

教师根据本学期授课情况而定,原则上不少于1次。

九、考核:

期终:闭卷考试(统考),占总成绩的60%,其中包括考核基础知识(约占60%)和综合分析能力(40%)。

期中:开卷,以论文形式考核,主要考核阅读和理解作品的能力,占总成绩的30%。平时: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堂发言和实践环节),占总成绩的10%。

十、参考书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共四卷,洪子诚: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当代新诗史》,洪子诚、刘登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版。 《新世纪的太阳》,谢冕,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版。 《冲突的文学》,南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版。 《无地彷徨》,汪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4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四卷),王庆生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4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朱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李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0年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表意的焦虑》,陈晓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最新先锋诗论选》,陈超编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必读作品见每一章要求。

十一、其他与课程相关的信息:

第15篇:教学大纲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舞蹈是一门专业技能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培养广泛兴趣,积极表现自己。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具有表演和组织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应以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技能训练为基础,与音乐教学法相配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工作的要求,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实践环节,组织安排学生观摩欣赏,提高感性认识。

2、教学形式: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作为基础,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与之配合。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多看多欣赏,熟悉律动、舞蹈的教学过程,有条件的要参与具体教学活动。

四、特殊说明

1、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要求中,基本概念和内容按“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具体的舞蹈技能技巧,按“掌握、会、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规范性、实践性较强,为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多举实例,善于借助学生心理,引导学生互看互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舞蹈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教师在组织本课程教学时,要经常关心这些变化,注意适时地吸收有关的教育新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教好教活本课程的内容。

③教学中,既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又要从学习环境实际出发,突出舞蹈的民族特点和环境特点,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第二部分 大纲本文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2、理解舞蹈与教育的关系。

3、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做舞蹈记录。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古典芭蕾舞的基本手形、脚位、手位、脚形。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胯关节训练,腰的训练、胯的训练,压腿和抱腿训练,走、跑、跳训练,基本舞步训练,身段组合训练。

三、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

1、理解少儿舞蹈动作特点,学习基本方位、手位、脚位、步法、手型、基本动律等,学会手法组合1个,脚下组合1个,身体韵律组合1个。

2、理解基本功的特点,学习基本压腿、软度、技巧等,进行组合训练3—4个。

Ⅲ、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对学生进行把杆训练的同时,应介绍 地面练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地达到活动和软度要求。少儿舞蹈教学可结合录像资料,浅学深入的让学生更加喜爱舞蹈表演。 第二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了解舞蹈的基本内容。通过舞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舞蹈的节奏感、韵律感、协调性和柔美度。 Ⅱ、教学内容:

1、把握基本功训练:勾绷脚、擦地、蹲、小踢脚 ,腰的训练、吸腿、大踢腱的节奏变化训练,训练学生的反应力、动作的灵敏性。

2、中间动作:大踢腿(前旁后)、基本姿态、舞姿训练。舞蹈技巧训练: 身、小跳、地面翻转的训练。

3、身段组合训练和即兴表演训练

4、民族民间舞的训练

①各个民间舞的风格和特点。

②基本动作。

③组合训练2—3个。 Ⅲ、教学建议:

基本功训练中,可组织学生成立互助小组,让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组合成组共同训练。少儿舞蹈和民族民间舞可利用录像教材,或组织学生观看舞蹈演出,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年龄特征的表现,理解和掌握民间舞的动律特点,为学生的创编舞积累素材。 第三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掌握舞蹈训练方法,学会民族民间舞和舞蹈表演,能注意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具有一定的舞蹈智能及舞蹈鉴赏力。 Ⅱ、教学内容:

1、加强基本功练习,融入中间搬腿下腰等动作,适当加入舞蹈技巧训练: 身、跳、翻、转、大跳的训练。

2、编排舞蹈剧目。

3、维吾尔族民间舞

①简介维吾尔族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②舞蹈的基本动律练习

③常用手位1—7位

④基本舞步:横垫步、进退步、点步、三步一抬、错步

⑤讲解动作特点,并掌握方法,注意情绪配合

⑥组合练习2—3个

附:可选用考级教材中相应难度的民族教材。 Ⅲ、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民族民间舞,应通过示范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动律特点,从而表现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动作风格,并在组合练习中,提高手眼身法步的组合能力,提高舞蹈的表现力。 第四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能进行舞蹈的创编。了解教学大纲中舞蹈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掌握舞蹈的基本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 Ⅱ、教学内容:

一、舞蹈的基本常识:掌握舞蹈基本法

二、舞蹈的创作编排和教学实力

1、掌握幼舞蹈的创作、编排原则和方法

2、会律动组合和韵律操的创编

3、学习歌表演、舞蹈创编的原则、方法,会创编歌表演和舞蹈。

4、学习情绪性舞蹈创编的方法,会创编情绪性舞蹈。

附:可利用一些不同的音乐和舞蹈姿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些简单的编创训练。 Ⅲ、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创编舞和舞蹈教学。创编舞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年龄班特点和不同表演形式进行。舞蹈基本教学应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强舞蹈教学过程。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管理,有条件的参与舞蹈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编创、管理能力。

第16篇:教学大纲

桃源县人民医院

临床进修、实习医务人员带教组织及

教 学 大 纲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为加强临床、医技科室进修、实习医务人员的管理,尽快提高其专业技能,结合我院专业开展情况,现将我院带教组织和各专业教学大纲通知你们,望各科遵照执行。

一、组织领导:

(一)、成立我院进修、实习人员带教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胡兴国、庄昌荣、李美华、郭杏枝、李海军、陈道祖、叶吉庆等同志组成,胡兴国同志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庄昌荣、李海军、许福均、李少芳、周智敏等同志组成,庄昌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李海军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许福均同志负责医疗进修、实习人员带教安排及日常管理工作;李少芳同志负责护理进修、实习人员带教安排及日常管理工作。

(二)、为规范各科带教工作,成立各科带教小组:

1、一病室(骨科)带教小组:李颇尔、裴世平、刘和平、陶友进、贺顺堂、赵家殳

2、二病室(颅脑、泌尿外科)带教小组:陈道祖、周启文、卢 军、陈桂红、李战阳、徐 彦、李从海、胡 媛

3、三病室(普外、胸外、烧伤、肿瘤科)带教小组:郭 旭、万拥军、周德文、李 刚、张 泉

4、四病室(妇产科)带教小组:张兰珍、杨碧云、张汉珍、龙金萍、叶彩萍、杨春蓉、文桂英、李金霞、姜志敏

5、五病室(儿科)带教小组:李光霞、陈立军、李惠丽、陈 刚、李 欣、周文元、花仕德

6、六病室(心血管、呼吸内科)带教小组:叶吉庆、李孟常、邢 平、刘湘峰、杨立朋、赵 震

7、七病室(神经、血液、内分泌内科)带教小组:

罗惠清、钟 兵、周 晖、薛 蓉、胡志文

8、八病室(消化、肾病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带教小组:赵 龙、刘志清、刘立彬、张润平、欧阳帆、罗建军

刘金莲、皮海溶

9、九病室(眼、耳鼻咽喉科)带教小组:杨义烈、张辉红、罗文波、倪小平、杜修勇、雷志敏

10、十病室(感染科、皮肤科)带教小组:肖跃兵、朱忠云、李学术、甘 平、杜 衡、赵 亚、潘艳妮

11、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带教小组:白国建、肖亚芬、谭天云、彭德贵、高兰姣、刘菊芳、石珍珍、何美兰、胡 蓉、符志强

12、康复科带教小组:熊智慧、肖淑娇、陈 淳、罗兴茂

13、放射科、CT室带教小组:王志夫、杨爱国、朱炳新、文承兵、叶长庆、胡永长、聂少球、李 英、陈 颖、张永志、文志国、陈朝晖、李小元

14、功能科带教小组:刘石斌、周子明、罗志成、李先腊、佘玉环、刘泽君、马培珍、丁大敏、黄 波、张 彪、朱 晟

15、检验科带教小组:童方针、倪建华、邹枝媛、胡彩霞、王明建、杨顺娥、向志祥、文 锟、李玉芳、李文斌、邵剑频、高 洁、彭 辉、朱建铭

16、药剂科带教小组:王履平、吴 健、文中湘、李 波、潘文娟、罗 莉、郭 艳、邓丽芳、邹碧芬、向家远、刘菊珍、邵启福、刘福斌、何兰珍、刘克明、杨国宪、杨 芹、覃 英、盛华仙、覃 健、邓 军、刘华平、官腊生、熊敬元、李明霞、郑 君、彭丽萍

(三)、各科护理带教小组见护理部通知。

二、各专业教学大纲:

(一)、一般要求:

1、应掌握各种谈话记录、入院记录、门诊病历、病程记录、出院记录、转院转科记录、死亡记录、会诊记录、手术记录及病历小结的书写方法以及会诊申请单、化验单和X光检查等申请单的填写。

2、掌握病史询问及检查方法。

3、掌握常用临检、生化检验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各科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二)、大内科:

1、掌握常用诊疗操作(腰穿、胸穿、腹穿、骨髓穿刺)及护理操作(皮试、皮下、肌肉、静脉注射、输液、输血、洗胃、导尿、洗肠、插胃管、输氧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挤压的方法及其适应症、注意事项。

3、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结核、肺癌、胸膜炎、呼吸衰竭、风湿热、风心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肺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包炎、常见的心律失常;胃炎、胃溃疡、胃癌、肝硬化、肝脓疡、肝癌、肝昏迷、急性胰腺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功能不全;贫血、出血性疾病、白细胞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症;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脊髓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癫痫、神经官能症、理化因素所致病症(一氧化碳中毒、农药中毒、中暑、溺水、电击伤等)。

4、掌握常见急症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方法,如昏迷、抽搐、高热、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左心衰竭、休克、张力性气胸等。

5、熟悉内科常见疾病、有关心电图、超声波等检查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三)、大外科:

1、掌握外科手术后处理的一般原则和常用麻醉的适应症、禁忌症。掌握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和步骤。

2、掌握输血、输液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和输液、输血实施原则。

3、掌握低血容量、创伤、感染性休克、电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断、治疗措施和预防。

4、掌握体表软组织各种化脓性感染、全身化脓性感染和破伤风等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掌握烧伤面积的计算及深度的估计,掌握烧伤的现场急救和初步掌握烧伤各期的治疗原则。

5、掌握挤压综合症、毒蛇咬伤、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和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掌握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要点,熟悉常见肿瘤的治疗原则。

6、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处理原则,例如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肋骨骨折、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急性乳腺炎、阑尾炎、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胆道蛔虫、胆石症、肠梗阻、胃、肠穿孔及肝脾破裂、腹外疝、肛瘘、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痔、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常见骨折和脱位、骨关节位脓性疾病、常见皮肤病。

7、熟悉颈部肿块、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掌握甲状腺全切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术前准备及术后常见并发症。

8、初步掌握常见小手术的操作方法和诊疗技术。例如清创缝合脓肿切开引流、换药、体表肿瘤切除及活检、静脉切开、包皮环切、痔核结扎、肛瘘挂线、尿道扩张、前列腺按摩、腹腔引流、急救包扎、固定。

9、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初步掌握

一、二类手术的操作方法,如阑尾切除、疝修补、耻骨联合上造瘘和膀胱切开取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离、鞘膜外翻等;熟悉肠切除吻合、胃次全切除术;了解脾切除和甲状腺次全切术。

(四)、儿科

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特点及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小儿病史体检特点及各种生理常数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

2、掌握小儿液体疗法的实施及应用;熟悉小儿常用药物剂量及应用;熟悉小儿喂养方法,了解小儿营养指导。

3、掌握儿科诊疗技术(除内科所规定的治疗操作技术外),如:小儿头皮静脉滴注术、股静脉穿刺术、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熟悉骨髓穿刺术。

4、掌握上感、小儿肺炎、佝偻病、婴儿手足抽搐、婴儿腹泻、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营养性贫血等疾病的诊断、鉴别、防治。

5、熟悉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黄疸等的诊断、鉴别和防治;熟悉小儿结核病类型、特点和防治。

6、了解小儿急性脑病综合症、化脑的诊断、治疗,了解先天愚型的诊断与鉴别及先心病的诊断;了解小儿夏季热的诊断和治疗。

7、掌握小儿惊厥的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和小儿高热的鉴别与处理。

8、熟悉小儿急腹症、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与治疗。

(五)、妇产科

1、掌握正常妊娠的诊断处理和围产期的划分,基本掌握产程观察。

2、基本掌握胎儿宫内窒息的诊断及处理,新生儿窒息的急救。

3、熟悉正常产褥母体变化及护理常规;熟悉新生儿及早产儿护理常规。

4、掌握宫缩剂的应用,重点是催产素、垂体后叶素、麦角的药理、用法、剂量、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5、熟悉胎头吸引助产术、臀位助产术、人工剥离胎盘术、剖宫产术的适应症、禁忌症。

6、了解高危妊娠的概念及高危妊娠的管理意义。基本掌握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合并心脏病、过期妊娠、前置胎盘、宫缩乏力、胎膜早破、骨盆狭窄、头位难产、产后流血、胎盘滞留、子宫破裂、产褥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7、初步掌握下列疾病的诊断处理:阴道炎、慢性宫颈炎、盆腔炎、月经不调、流产、葡萄胎、绒癌、宫外孕、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尿瘘、宫颈癌、不孕症。

8、基本掌握下列操作:阴道涂片、阴道冲洗上药、宫颈电烫、宫颈活检、后窟窿穿刺术。

9、熟悉下列妇科手术:附件切除术、卵巢肿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术前术后处理等

10、基本掌握吸宫流产,放、取节育器、中期妊娠引产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了解女性结扎术。

(六)、传染科

1、熟悉常见传染病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措施。

2、掌握传染病隔离技术及消毒方法。

3、掌握各种预防接种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接种方法。

4、掌握传染病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乙型肝炎、脑脊液、肥达氏反应的正常值及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

5、掌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主要并发症的处理,例如流感、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肝炎、乙脑、疟疾、钩虫病、蛔虫病、丝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6、熟悉脊髓灰质炎、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的诊断和治疗。

7、熟悉淋病、梅毒及性传播疾病。

8、了解狂犬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掌握狂犬咬伤后的正确处理。

(七)、五官科

1、掌握常用的检查方法:视力及色觉检查、视野检查、额镜使用和对光方法、鼻前孔检查法、鼻窦检查法、压舌板使用、嗅觉及呼吸功能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听力检查、口腔颌两部检查方法和操作。

2、掌握翻上眼睑和熟悉眼科常用的检查方法。

3、掌握常用的治疗方法:滴眼药水、涂眼膏、洗眼、沙眼冲洗、倒睫电解、球结膜下注射、耳鼻滴药法、鼻腔冲洗法、外耳道冲洗法、咽鼓管吹张法、盯聍取出法。

4、熟悉常用小手术:麦粒肿切开、霰粒肿刮除、沙眼滤泡压柞、角膜异物挑除,倒睑内翻矫正、眼睑裂伤缝合、翼状胬肉切除、气管切开的手术指征和方法等。

5、熟悉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睑缘炎、泪囊炎、结膜炎、沙眼、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鼻炎、鼻疖及鼻前庭炎、鼻窦炎、鼻出血、鼻息肉、咽炎、扁桃体炎、咽后脓肿、外耳疾病等。

(八)、各医技科室:

1、掌握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一般保养方法。

2、熟悉各相关专业图像、数据分析及报告书写。

3、熟悉各种药物配伍禁忌和处方书写规范及处方调配。

三、成绩考核及鉴定 ㈠、成绩考核

1、进修、实习医员由带教老师随时提问,观察进修、实习后的操作,作为平时理论掌握程度,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考核工作能力的成绩。

2、进修、实习学生在各科学习结束时,业务考核采取实际操作,口试、笔试等方式进行,由带教老师记入科室考评表内。

㈡、总结鉴定

1、进修、实习人员进修、实习结束前一周作出自我评价,由相关科室作出进修、实习鉴定后由本人交医务科。

2、进修人员结束前三天到医务科办理结业证书及相关手续。酌情授予相应I类学分。

特此通知。

桃源县人民医务科 2006.1.20.

第17篇:教学大纲

《摄影技术与艺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摄影技术与艺术》是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掌握摄影技术,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与能力之一。这门课程也为学习后继课程《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及课件与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等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照相机、镜头及常用摄影附件的操作使用,掌握数码摄影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光线和构成画面的视觉元素的敏感性,能够根据拍摄主题的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影像效果,拍摄出在构图、用光上有一定艺术效果的照片。学会人物、风景等常见题材的拍摄要领,学会黑白胶卷的冲洗和黑白照片的放大。并把所学的摄影技术和构图、用光、画面构成、色彩等知识运用到后继的电视教材制作、网页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中。

三、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1.

摄影技术理论:包括照相机与镜头的构造、功能、使用;各种胶片的性能及选用;曝光与测光;黑白胶卷的冲洗;黑白照片的印放;常用摄影附件的使用;彩色摄影基本知识;数码摄影基础知识;室内人工光的运用。

2.

摄影艺术理论:包括摄影艺术学概论;摄影构图;摄影用光;常见摄影题材的创作要领;摄影作品赏析。

3.

摄影发展史、摄影艺术流派简介。

(二)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1掌握摄影器材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学会操作、使用和维护。

2了解数码照相机的原理,掌握码照相机的操作、使用,理解数码摄影与传统胶片摄影不同之处。了解常见的数码输入输出设备。

3掌握曝光与测光原理,能够在各种光线条件下使用适当的测光技巧,拍摄出曝光准确的

照片。

4正确地使用摄影附件,主要是三脚架、闪光灯、滤光镜。

5掌握暗房工艺流程,正确冲洗胶卷,制作出影调纯正的照片。

了解彩色摄影基本知识。

7掌握光的基本特性,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光线的变化规律及造型特点,能够根据特定的拍摄对象或者表现意图,选择合适的光线来表现。 8掌握摄影构图常识和摄影造型法则,能够拍摄出构图较完美,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照片。

对摄影作品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10 了解摄影术产生和发展的简单历史,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艺术流派。

四、教学时数及分配 (一)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第一章

绪论

初步认识摄影

4

第二章

摄影器材的准备

6

第三章

胶片照相机的操作使用

4

第四章

摄影技术技法

8

第五章

黑白胶卷冲洗技术

2

第六章

黑白照片放大技术

2

第七章

摄影用光

4

第八章

摄影构图

6

第九章

数码摄影基本知识

4

第十章

摄影常见题材的拍摄

6 第十一章

数码图像的处理

4

第十二章

摄影术的产生与发展

2

(二)实验内容题目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实验一 传统相机的使用

2

实验二

数码相机的使用

2

实验三

黑白胶卷冲洗

2

实验四

黑白照片放大

2

实验五

室内人像摄影

4

实验六

利用photoshop处理图片(一) 3

实验七

利用photoshop处理图片(二) 3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分理论和习作两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覆盖所学习的各个章节。习作部分的成绩以学生所交的摄影作品评分为主要依据,适当参考实验时的表现。

六、教 材

本课程教材采用徐希景编著的《实用摄影学》,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术理论和艺术理论,以指导拍摄实践;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掌握摄影创作的技术技巧,并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以摄影艺术作为基点,把影像文化与人文艺术、视觉文化融合,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结合大量教学录像光盘、多媒体光盘、课堂演示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应用,特别是应用大量的教学幻灯片,直观形象地阐明了概念、原理、操作规范,而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的赏析既帮助了学生掌握一些技术技巧的应用,理解了构图用光原理,又使学生得到艺术熏陶。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讲,引用了大量师生的习作,从正反两方面来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从事摄影创作实践的热情,也提高了摄影创作实践的能力。

八、课程内容

第一章

初步认识摄影 第一节

什么是摄影

第二节

现代摄影的范畴和功能

一、

摄影和科学

二、

摄影用于医学研究和工业

三、

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

四、

摄影和商业

五、

摄影和艺术创作

第三节

拍摄照片的基本指导原则

一、主题鲜明

二、主体突出

三、画面简洁

四、形象生动

五、情感真挚

第四节

拍摄好照片的基本要领

一、持稳照相

二、选好自动对焦区域

三、正确测光,准确曝光

四、正确使用闪光灯

五、走近拍摄对象

六、让主体偏离画面中央

七、使用简洁的背景

八、善于捕捉瞬间神情

九、观察和选择光线

十、多拍几张照片

第二章

摄影器材的准备 第一节

照相机的选择与保养

一、家用袖珍照相机

二、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三、数码照相机

四、其它类型的照相机

五、照相机的保养

六、照相机选购指南

第二节

镜头的种类及特性

一、镜头的光学性能

二、不同焦距镜头的特性

三、变焦镜头

第三节

常用的胶片及数字存储媒体

一、常用胶片的类型、尺寸和构造

二、彩色胶片的选择

三、黑白胶片的选择

四、胶卷的照相性能

五、先进摄影系统(APS胶卷)

六、数字存储媒体

第四节

摄影基本附件的选配

一、遮光罩

二、快门线

三、三脚架与独脚架

四、滤光镜

五、闪光灯的选择

六、摄影包

第三章

胶片照相机的操作使用 第一节

照相机的自动化操作

一、

自动照相机的装片与卸片

二、

自动对焦

三、

自动曝光模式

第二节

照相机的手控操作

一、

手动对焦

二、

快门及其使用

三、

光圈及其使用

四、

快门速度与光圈的组合

五、

测光模式

第四章

摄影技术技法

第一节

测光原理与曝光控制

一、什么是曝光

二、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三、影响曝光量调节的因素

四、“宁多勿少”和“梯级曝光法”

五、测光表的种类和基本结构

六、相机测光系统的性能

第二节

景深的控制

一、模糊圈

二、景深

三、超焦距

第三节

照相机功能的拓展使用

第四节

滤光镜与摄影创作

一、滤光镜的工作原理

二、黑白摄影滤光镜的种类和功用

三、彩色摄影滤光镜

四、黑白、彩色摄影通用滤光镜

第五节

闪光灯的使用技巧

第五章

黑白胶卷冲洗技术 第一节

冲洗工具和药液

一、冲洗工具

二、冲洗药液

三、药液的配制

四、药液的保存

第二节

影响显影效果的因素

一、药液情况

二、显影条件

第三节

冲洗胶卷的步骤

第四节

底片的评鉴

一、密度

二、反差

三、颗粒性

四、对底片的综合评鉴

第六章

印相与放大

第一节

黑白照相纸

一、相纸与胶卷的性能比较

二、相纸的种类

三、相纸的反差性

四、相纸的纸面

五、钡地相纸和涂塑相纸

六、相纸的保存

第二节

接触印相法

一、印相箱

二、印相的操作步骤

第三节

投影放大法

一、放大机及放大镜头

二、放大机的检查与调整

三、放大的操作步骤

四、曝光试条

五、放大照片的正确曝光

六、照片的显影

七、照片的定影和完成工作

第七章

摄影用光

第一节

正确认识摄影用光

第二节

光在摄影造型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摄影用光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光的基本特性

第五节

光的基本方向

第六节

正常天气下光线的变化规律和造型特点

(1)日出和日落时刻

(2)上午和下午时刻

(3)中午时刻

(4)清晨与黄昏时刻

第八章

摄影构图 第一节

摄影构图概论

一、摄影画面的框架结构

二、摄影画面的画幅比例

三、摄影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四、什么是摄影构图

第二节

摄影构图的视觉语言

一、线条

二、形状

三、质感

四、色彩

第三节

摄影画面的布局

一、主体的确立

二、主体与陪体的处理

三、九宫格式在摄影构图中的应用

四、环境——摄影构图的渲染因素

第四节

拍摄点与画面变化

一、景别的选择: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二、拍摄方向的选择:正面、侧面、背面、斜侧面

三、拍摄高度的选择:平拍、俯拍、仰拍

第五节

摄影构图原理

一、优势

二、对比

三、节奏

四、均衡

五、统一

第九章

数码摄影基本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数码摄影

第二节

数码相机的组成与构造

一、取景器

二、液晶显示屏

三、图像传感器

四、光圈与快门

五、数码相机的存储媒体与存储格式

六、数码相机的接口

七、电源与控制系统

第三节

数码相机镜头的性能

一、镜头焦距延长及相当35mm照相机镜头焦距

二、数码相机镜头的分辨率

三、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

第四节

数码相机的使用

(1)插卡与接通电源

(2)设置拍摄模式

(3)照片的浏览与删除

(4)存储卡的格式化

(5)数码相机与相关设备的连接

第五节

数码图像的类型与格式

(1)数码图像的两种类型

(2)数码图像的色彩模式

第六节

数码图像的图像压缩与文件格式

(1)图像压缩

(2)数码相机上的图像格式

(3) 图像文件格式转换

第七节

数码图像输出系统简介

(1)彩色喷墨打印机

(2)数码彩扩设备

第十章

摄影常见题材的拍摄 第一节

生活纪念照和人像照

一、记录有纪念意义的瞬间

二、团圆相聚的合家欢

三、气氛热烈的聚会活动照

四、日常生活中的人像照

第二节

休闲旅游照

一、旅游摄影的器材准备

二、旅游摄影注意事项

三、把美丽的身影留在风景名胜

四、描绘多彩的民俗风情

第三节

风光照

一、

与日出日落共辉煌

二、

把美丽山水带回家

三、

留住大自然的奇观异景

四、

流光溢彩的夜景摄影

第十一章

数码暗房

第一节

数码图像的类型与格式

一、数码图像的两种类型

二、数码图像的图像压缩

三、常见的数码图像的文件格式

第二节

Photoshop 的基本操作

一、Photoshop默认的使用界面

二、文件的操作

三、图像的初步调整

四、图像的基本调整

五、图像缺陷的修复

六、色调与色彩的调整

七、更换图像背景

第十二章

摄影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摄影术的起源

一、从针孔暗箱到透镜暗箱

二、感光化学和尼埃普斯的第一张照片

三、摄影术的诞生——达盖尔银版摄影法

第二节

早期摄影方法

一、卡罗式摄影法

二、火棉胶摄影法——湿板时代

三、干版和软片

第18篇: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任课老师: 每周一,第四大节(15:20—16:05;16:10—16:55 ) 六教6C202 李蕉

课程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件精神,于2006年秋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普遍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课程总学时48,周学时3,学分3。使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辅助教材为本校教师王宪明、蔡乐苏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述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授1840 年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课程共设13个专题,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及其它研究性、实践性环节,如播放影像资料、写小论文、组织课堂演讲等。贯彻研究型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内容力求融时代性、针对性、科学性和穿透力于一体,使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考核方式与要求:本课程的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各占50%。平时成绩根据出勤、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等而定。要求同学完成1篇作业(不少于3000字)。

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的:本讲属综述性质,目的是让同学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并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何为“近代”

2.何为“中国近现代史”?

3.何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4.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与方法

思考题:怎样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阅读书目: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之第

一、二章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17页。

4.王宪明、蔡乐苏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2-14页。

第二讲:大变局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对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及文化渗透有一个总体认识。

重点难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影响;(2)中西冲突的根源。 教学内容:

1.西方的崛起与中国的衰落

2.中西冲突与被迫开放

3.中国遭遇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思考题:两次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吗?

阅读书目: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英人在华的残暴行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2.恩格斯:《英人对华新的战争》,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3.列宁:《亚洲的觉醒》,见《列宁选集》第1卷。

4.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8-36页。

5.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16-36页。

第三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通过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史的学习,使同学懂得,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

重点难点:(1)太平天国与以往农民起义的主要不同点;(2)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时代背景与特征。

教学内容:

1.农民的暴力革命与理想追求

2.统治阶层的自救与自强

3.士大夫的觉醒与变法维新

思考题:三种不同的救国方案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局限是什么?

阅读书目:

1.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2.《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

3.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见《康有为全集》。

4.严复:《序》。

5.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7-50页。

6.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66-80页。

第四讲:辛亥革命与帝制的终结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同学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终结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重点难点:(1)近代中国从改革到革命的历史发展逻辑;(2)辛亥革命的突出历史贡献。 教学内容:

1.从“振兴中华”到“三民主义”

2.改良还是革命?

3.革命派的武装起义与立宪派的请愿活动

4.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思考题:中国当时需要什么——是改良还是革命?

阅读书目:

1.孙中山:《发刊词》、《在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的演说》,分见《孙中山全

集》第1卷和第6卷。

2.《〈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1906年4月28日)

3.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

4.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1-67页。

5.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81-100页。

第五讲:民国初年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对中国从帝制向共和转型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使同学们认识到,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难点:(1)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根源;(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目标及历史性转向。 教学内容:

1.民国初年的几种建国理念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内政与外交

3.新文化运动的追求及历史性转向

思考题: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书目:

1.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

2.陈独秀:《敬告青年》、《吾人最后之觉悟》,见《独秀文存》。

3.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见《胡适文存》卷一。

4.孙中山:《建国方略》见《孙中山全集》第6卷。

5.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86-94页。

6.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101-139页。

第六讲: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

教学目的:本讲目的,就是要使同学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1)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

1.双重文化危机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思考题: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阅读书目:

1、《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

2、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见《李大钊文集》。

3、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卷。

5、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95-103页。

6、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140-159页。

第七讲: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的:本讲的目的,是通过对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的讲授,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及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

重点难点:(1)国共两党在合作中的分歧与斗争;(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分析;(3)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教学内容:

1.联俄、联共与国民党的自我改造

2.民众的大联合、大发动

3.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冲突与国共合作的破裂

思考题: 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书目:

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见《孙中山全集》第9卷。

2.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

3.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3-109页。

4.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159-175页。

第八讲:南京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1)远东国际关系的演变及其重大影响;(2)国民党在“进城十年”中的功与过;(3)共产党在“上山”十年中的理论探索

重点难点:(1)“攘外安内”政策的制定原因;(2)。“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 教学内容:

1.国民党为“统一”所制定的政策方针

2.共产党在“上山”十年中所经历的挫折与探索

思考题:这十年中,国共两党的各自经历为此后的政局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书目:

1.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

2.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

年9月3日)

3.齐世荣:《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原为作者在第十六届国

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宣读的论文,现载《齐世荣史学文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254页

4.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239-266页

第九讲:抗日战争:1937-1945

教学目的:本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1)中华民族如何实现统一抗战;(2)抗战胜利与民族

复兴的关系。

重点难点:(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教学内容:

1.中华民族统一抗战的实现

2.国民党:正面战场

3.共产党:三大法宝

思考题:国共两党的抗战理论与实践有什么重要不同之处?这种不同有何重要影响? 阅读书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2.毛泽东:《论持久战》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本书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修订本),第125-149页

5.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268-327页

第十讲:解放与建国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帮助学生了解(1)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政局所产生的影响;(2)蒋介石不顾民意,发动内战,导致失败;(3)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及旧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试验彻底失败,民主党派顺应潮流,放弃中间路线,与共产党合作建立新中国;(4)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经验教训;(5)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重点难点:(1)解放战争与土地改革;(2)新政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教学内容:

1.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解放战争与土地改革

3.新政协的召开与《共同纲领》

思考题: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

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

3.金冲及:《转折的年代——中国的1947年》,三联书店,2002年

4.本书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修订本),第151-173页

5.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328-372页

第十一讲: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目的:本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1)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五四时代就已经确立的理想,新中国的成立为实践这一理想提供了条件;(2)一“化”三“改”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重点难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及其影响;(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遗留问题

教学内容:

1.毛泽东访苏与中苏结盟

2.“三年准备”

3.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一“化”三“改”

思考题: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是什么?

阅读书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年12月)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

3.于光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

4.本书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修订本),第187-205页

第十二讲:寻找中国道路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帮助学生了解(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以苏为鉴”,尝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并取得初步理论成果;(2)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党的领导人对形势发生误断,最终中苏分裂,引发导致十年“*”的发生。

重点难点:(1)“以苏为鉴”,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教学内容:

1.从中苏蜜月到暗潮汹涌

2.从“双百”到“反右”

3.“大跃进”

4.中苏分裂

思考题: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期性失误的根源是什么?

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

的讲话》(2006年6月30日)

3.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4.本书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修订本),第206-232页

5.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415-447页

第十三讲:文化大革命

教学目的:本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成因、过程及产生的影响。 重点难点:(1)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2)为什么能发动文化大革命。

教学内容:

1.引发文化大革命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2.*的进程

3.*的遗产

思考题: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期性失误的根源是什么?

阅读书目:

1.王年一:《大*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十年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450-487页

第19篇: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属管理学类的课程。该课程是管理学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管理学类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程。《管理学》是兰州商学院规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对有效学习各门专业课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各类组织的管理实践,解决组织中的实际问题,为各类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并可持续的发展服务,为各类组织培养需要的管理人才服务。

(三)教学时数

总课时 54学时

(四)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外出调研、到各类组织参观学习、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能灵活的运用于实践,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五)面向专业

1、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包括工商管理学院所有专业)

2、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以外的专业)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任何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管理,管理是效益的前提。优秀的管理是组织各方面有效运作的保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该学科在当今的地位、作用、内涵、研究对象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要求学生掌握该学科的框架及基本常识。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 管理的定义、特征、职能、性质、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管理学定义;管理学研究内容、管理学的特点、学习管理学的方法;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等。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管理的定义、特征、性质、管理学定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管理的定义、特征、职能、性质。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者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2、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3、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4、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的角色:人际、信息、决策。

2、技能:技术、人际、概念。

四、管理的职能

按五职能讲授(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五、管理的性质

1、管理二重性

(1)概念: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意义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第二节 管理学及学习方法

一、管理学的定义

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1、从管理二重性出发

2、从历史方面

3、从管理者方面

三、管理学的特点

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

四、学习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三节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道德的定义及道德观

1、道德的定义

2、四种道德观: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和综合观。

二、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2、个人特征;

3、结构变量;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三、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

1、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确立道德准则

3、设定工作目标

4、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5、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6、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四、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1、社会责任的定义

2、两种社会责任观(古典观、社会经济观)

3、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课外阅读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学目与要求

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对管理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管理理论最先出现于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有着较完善成熟的体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有一个概括性的掌握。

要求学生较详尽地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等。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等。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等。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泰罗

2、泰罗的贡献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精神革命、例外原则)

二、管理过程理论

1、代表人物:法约尔

2、法约尔的贡献: (1)管理五职能 (2)管理14条原则

三、组织理论

1、代表人物:韦伯

2、韦伯的贡献

(1)权力的类型: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理性——法律的权力。 (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 (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行为科学理论

一、人际关系学说

1、霍桑试验

由梅奥领导的,于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对工作条件、工作态度研究的试验。

2、霍桑试验的结论

(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二、行为科学的其他理论介绍

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的介绍。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

一、管理理论丛林

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二、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简单介绍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和六西格玛管理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第三章 计划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决策与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决策与计划职能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为搞好组织的决策与计划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深刻体会战略环境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技巧,牢固掌握决策和计划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决策的定义、决策的原则、决策类型、决策过程、决策的方法;计划的定义、计划内容、计划的类型、计划的程序、计划工作原理和方法;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战略性计划选择等。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决策类型、决策过程、决策的方法、计划的定义、计划内容、计划的类型、计划工作原理和方法、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决策的方法、计划工作原理和方法、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 决策与决策方法

一、决策与决策理论

1、决策的定义。

2、决策的原则及其演变:最优原则、满意原则和合理原则。

3、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

二、决策类型与过程

1、决策类型: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2、决策的过程(诊断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估效果)。

三、决策方法

1、定性方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非法)

2、定量方法(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方法)。

第二节 计划与计划工作

一、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1、广义的计划: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

2、狭义的计划:指制定计划。

3、计划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和创造性。

4、计划内容:5W1H

二、计划的类型

1、按形式分类: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2、按时间分类: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3、按范围分类:战略、战术。

4、按职能分类:业务、财务、人事。

三、计划的程序

1、估量机会;

2、确定目标;

3、确定前提条件;

4、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5、评价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6、选择方案;

7、拟定派生计划;

8、编制预算。

四、计划工作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

2、许诺原理;

3、灵活性原理;

4、改变航道原理

五、计划方法

1、滚动计划法;

2、网络计划技术;

3、目标管理

第三节 战略管理

一、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

二、战略环境分析

三、战略性计划选择

1、基本战略姿态

2、企业核心能力和成长战略

3、防御性战略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第四章 组织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组织管理在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高效运行的组织取决于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学组织职能的一般基础理论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要求学生深刻体会不同的组织结构对完成不同情景下的组织目标有很大的影响;深刻理解组织为达到自身长久生存、发展的目标,在员工招聘、解聘、培训及绩效评估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牢固掌握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以便于将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典型的组织结构类型、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授权、组织内职权的种类;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员工招聘的标准、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员工的解聘、员工培训的目标、一般的员工培训方法、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绩效评估作用与程序与方法;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组织变革中压力及其管理、组织冲突及其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六西格玛管理、学习型组织、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组织与组织设计、组织的部门化、典型的组织结构类型、组织的层级化、人力资源计划、员工的招聘与解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管理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的相关内容。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组织与组织设计、组织的层级化、员工的招聘与解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

组织设计与运行

一、组织与组织设计

1、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2、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任务: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部门设计;层级设计。 原则:专业化分工;统一指挥;控制幅度;权责对等;柔性经济。

3、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2)战略影响;(3)技术的影响;(4)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

二、组织的部门化

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精简高效)

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

三、典型的组织结构类型

1、直线型组织结构;

2、职能型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4、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5、矩阵型组织结构;

6、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

7、动态网络型组织结构

四、组织的层级化

1、组织内职权的种类(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

2、集权与分权(权力的性质与特征;集权与分权)

3、授权(授权的含义及有效性;有效授权的要素;授权的原则)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计划

1、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选配合适的人员;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2、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的状况;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

3、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保证组织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促进员工现实价值和未来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员工的招聘与解聘

1、员工招聘的标准(管理的愿望;良好的品格;勇于创新的精神;较高的决策能力)

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员工招聘的来源;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

3、员工的解聘

三、员工培训

1、培训的目标(补充知识;发展能力;转变观念;交流信息)

2、一般的员工培训方法(导入培训;在职培训;离职培训)

3、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工作轮换;设置助理职务;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

四、绩效评估

1、作用(为决策提供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支持;促使员工正确认识自我;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为发掘员工潜能、进行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2、程序与方法(程序: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确定考评责任者;评价业绩;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方法:公开招聘;人员推荐;面试;进行测验)

第三节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1、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现实意义;组织变革动因)

2、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组织变革的类型;组织变革的目标)

3、组织变革的内容(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二、管理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的过程;组织变革的程序)

2、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组织变革的阻力;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3、组织变革中压力及其管理(压力的定义;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

4、组织冲突及其管理(组织冲突的影响;组织冲突的类型;组织冲突的避免)

三、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

1、流程再造(概念、过程及特点)

2、六西格玛管理(概念及核心理论)

3、学习型组织(概念;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特点;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

四、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1、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2、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的结构;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

3、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的形成;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五章 领导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但如何让它们运作起来,需要通过管理的领导职能完成。管理的领导职能是通过管理者实施影响下属的领导行为,把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进行有效匹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学中有关领导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要求深刻体会有关领导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且着重掌握沟通技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较灵活运用。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领导与管理、领导的作用、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风格类型;领导特质理论、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利克特四系统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菲德勒模式、途径——目标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社会人的假设、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复杂人的假设(超Y理论、权变理论)、激励的概念与对象、激励与行为、需要的管理学意义、激励的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波特——劳勒模式、强化理论;沟通的概念及其作用、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类别、沟通的原则、正式沟通与非正沟通的概念、正式沟通的方式、正式沟通形态、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有效沟通的障碍、有效沟通的实现、冲突与谈判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领导的内涵、领导风格类型、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对人的认识、激励原理、沟通的原理、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沟通管理等。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领导权变理论、对人的认识、激励原理、沟通的原理、沟通管理等。

第一节

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内涵

1、领导与管理(概念、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2、领导的作用(指挥、协调、激励)

3、领导权力的来源(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专长权、感召权)

二、领导风格类型

1、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

2、按创新方式划分(魅力型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者)

3、按思维方式划分(事务型领导者、战略型领导者)

第二节

领导理论

一、特质理论

特质:个人特有的品质

二、领导行为理论

1、四分图理论

2、管理方格理论

3、利克特四系统理论

4、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领导权变理论

1、菲德勒模式;

2、途径——目标理论;

3、不成熟——成熟理论;

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激励理论

一、对人的认识

1、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

2、社会人的假设;

3、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

4、复杂人的假设:超Y理论、权变理论

二、激励原理

1、激励的概念与对象(概念、对象)

2、激励的一般模式

三、基本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求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波特——劳勒模式、强化理论

第四节 沟通

一、沟通的原理

1、沟通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在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进行的在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 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桥梁纽带作用。

2、沟通的过程(七个环节)

3、沟通的类别(按正式程度划分: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其他沟通方法;按范围划分:个体间沟通、团队沟通、组织间沟通)

4、沟通的原则(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

二、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与非正沟通的概念

2、正式沟通的方式(下向沟通;上向沟通;横向沟通)

3、正式沟通形态(链式;环式;Y式;轮式;全通道式)

4、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优点与缺点)

三、沟通管理

1、有效沟通的障碍(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结构因素;技术因素)

2、有效沟通的实现(明确沟通的重要性;听的艺术;相互信任;减少环节;组织保障;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第六章 控制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为了使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按计划进行,必须使用控制手段,采用多种的控制形式和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学中的控制职能有基本的认识,掌握管理学中控制的一般基础理论与方法。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灵活运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控制工作概念及目的、控制的必要性、管理突破过程、控制过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间接控制、直接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库存控制、综合控制、局部控制、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预算的编制、预算的种类、预算的作用及缺点、预算的控制方法、传统的非预算控制方法、综合控制方法、程序控制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控制工作概念及目的、控制的必要性、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库存控制、综合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控制方法等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前馈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预算的控制方法等

第一节

一、控制活动

1、控制工作(概念;目的;管理控制与一般控制比较;控制职能与其他职能的关系)

2、控制的必要性(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利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

3、管理突破过程(急性问题和慢性问题;维持现状和打破现状)

二、控制过程

1、制定标准

2、衡量成效

3、纠正偏差

第二节

一、按照控制环节划分

1、现场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控制与控制过程

控制的类型

2、反馈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3、前馈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二、按照控制结果划分

1、间接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2、直接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三、其他控制分类

1、按照控制内容划分(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库存控制)

2、按照控制范围划分(综合控制、局部控制)

3、按照控制主体划分(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

第三节

一、预算控制

1、预算的编制

2、预算的种类(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

3、预算的作用及缺点

4、预算的控制方法(零基预算、经营审计)

二、非预算控制

1、传统的非预算控制方法(视察、报告、比率分析、盈亏分析)

2、综合控制方法(标杆控制、平衡积分卡控制)

3、程序控制(必要性、程序的分析和制定方法、程序控制的准则)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七章 创新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只有不断的创新,组织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要求学生牢固树立创新理念,了解创新产生的原因,并养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为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 创新的概念、创新的作用、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整体创新和局部创新、防御型创新和进攻型创新、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的关系、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新产品开发;企业制度的概念、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知识经济的特征及企业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及其类型、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知识经济与文化创新等。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创新及其作用、创新的类别、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

第一节

管理的创新职能

一、创新及其作用

控制方法

1、创新的概念

2、创新的作用

3、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二、创新的类别

1、按创新内容分(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

2、其他分类方法(按规模分:整体创新和局部创新;按与环境的关系分:防御型创新和进攻型创新)

三、创新的过程

1、寻找机会

2、提出构想

3、迅速行动

4、坚持不懈

第二节

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的源泉

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3、过程改进的需要

4、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结构的变化

6、观念的改变

7、新知识的产生

二、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1、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的关系

2、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3、新产品开发

第三节 企业的组织创新

一、企业制度创新

1、企业制度的概念

2、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

3、知识经济的特征及企业制度创新

二、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1、层级结构及其类型

2、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3、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三、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

2、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

3、知识经济与文化创新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3学时

三、考核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的方式:

1、平时参与

(包括上课出勤、发言及案例分析、讨论、作业、实践调研报告等) 10%

2、团队考核20%

3、期末考试70%

四、教材选用

1、周三多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杨文士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第20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考试大纲

(征求意见稿)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渎、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与考核要点

大学语文教学与考核要点大致可分为文学知识、语言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四个方面。

(一) 文学知识部分

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对作家作品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认知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或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主要文学成就、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专书的编著者、编著朝代、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体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认知课文所涉及的各种文体及其主要特征;认知我国古代诗文的特殊文体分类如散文中的语录体、纪传体、书信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古体诗中的楚辞、乐府、歌行,格律诗中律诗、绝句,以及词、曲、赋等和它们的主要特征。 (二) 语言知识部分

要求学生认知课文中的特殊句式,解释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实词、虚词、句式的含义或用法。教师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不要求作语法方面的分析。

(三) 课文阅读分析部分

对学生的总体要求是:

 识记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时代或国别;  识记每篇课文的文体类别,了解其主要文体特征;

 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旨(论说文的中心论点,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诗词的基本感情,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其思想意义;

 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正确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并概括其大意;  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创作特色,并对各种文体常用的文学表现方法和技巧,如对比、铺垫、暗示、比兴、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能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

 识别并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等,并能联系课文说明其修辞作用;

 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富于表现力的精彩词句,理解其含义和表情达意作用;  背诵规定的课文。

各篇课文阅读分析的考核内容如下:

1.《先秦诸子语录》

(一)

1) 概括《论语》八则语录的主旨。 2) 熟读并尽可能背诵《论语》八则语录。 3) 理解《老子》三则中蕴含的哲理。 2.《秋水》

1) 概括本文主旨,说明其客观思想意义。

2) 理解本文通过虚构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方式进行说理的寓言特色。

3) 理解本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4)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及表达作用。 5) 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 6) 理解本文所用的逐层推进的说理方法。

3.《饮酒》(其五)

1) 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 分析诗中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 3) 理解“悠然见南山”句中“见”字的妙处。 4) 背诵这首诗。

4.《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1) 认知此词的写作背景。 2) 理解此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这首词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的艺术特点。 4) 背诵这首词。

5.《先秦诸子语录》

(二)

1) 概括所选孟子各则语录的主旨。

2) 简要评述孟子“仁政”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3) 识记文中所用的比喻、排比、对偶句及其表现作用。

6.《冯谖客孟尝君》

1) 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

2) 了解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三窟”的具体内容。

3) 分析“欲扬先抑”的手法对突出冯谖形象、增强文章趣味性的作用。 4) 认知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

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 分析上片复杂的感情内容。

2) 理解上片融情于景、以动作显示内心的抒情方式。 3) 分别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

4) 认知词中所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之处及其表现作用。

8.《燕歌行》

1) 分析本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2) 理解本诗运用多角度的对比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3) 熟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一名句,并分析其精警处。

4) 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诗。

9.《羌村三首》

1) 识记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 2) 简要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 3) 简析《羌村三首﹒其一》的心理描写。 4) 体会此诗具有的“诗史”意味。 5) 理解此诗语言凝炼的特色。 6) 背诵《羌村三首﹒其一》。

1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1) 识记这首词开宋代豪放词、边塞词的先声。

2) 理解此词所表现的思想矛盾和复杂情感:既表现了御敌守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又表现了边地之苦和思乡之情。 3) 分析这首词写法上视听结合,“一”﹑“万”;“千”﹑“孤”对比的特点。

4) 分析上片情景交融的特色。 5) 背诵这首词。 11.《报刘一丈书》

1) 概括本文的主旨及其认识意义。

2) 分析本文干谒者、权贵者、守门人的形象特征。 3) 简析文中干谒权门一段描述的形象生动性。

1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 识记这首诗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2) 联系本诗的结构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 3) 领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的妙处。 4) 背诵这首诗。

13.《声声慢》

1) 识记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 2) 概括这首词表现的情感内容。

3) 分析这首词是如何通过描绘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4) 分析这首词运用叠字的艺术效果。 5) 认知此词语言浅近的特色。

14.《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 概括这套曲的主旨。

2) 古人评价此曲“制作新奇”,试析其“新奇”之处。

3) 认识此套曲采用的代言体形式,分析其化神圣庄严为荒唐滑稽的讽剌效果。

15.《金缕曲﹒赠梁汾》

1) 了解作者与顾贞观的友誼。 2) 概括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这首词表情达意直露而不浅薄的特点。 4) 说明词中几处用典的含义及其作用。

16.《雨巷》

1) 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 理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和“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意蕴。

3) 领会此诗意境朦胧,兼有比兴寄托和象征的艺术特色。 4) 表情朗誦这首诗。

17.《蒹葭》

1) 理解此诗中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相交织的感情内容。

2) 分析这首诗中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对显示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

3) 理解“秋水伊人”的象征意蕴。

4) 分析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18.《湘夫人》

1) 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这首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特点。 3) 理解诗中借“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种假想之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分析这首诗的浪漫主义特色。

19.《江城子》

1) 识记这是一首悼亡词,是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 2) 理解此词悼亡中交织的人生感伤。

3) 理解此词以“记梦”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并划分内容层次。 4) 说明此词情景描写以白描取胜的特色。 5) 背诵这首词。

20.《沈园二首》

1) 了解作者的爱情悲剧。

2) 分析《沈园》其一是如何借景言情的。 3) 分析《沈园》其二的反衬笔法。 21.《垓下之围》

1) 概述本文中三个场面各表现的项羽的形象特征。 2) 指出文中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 3) 认识本文中形成的成语。

22.《张中丞传后叙》

1)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认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为歌颂英雄、弘扬正气、驳斥流言、打击邪恶、维护国家的统一。 2) 说明本文议论与记叙并重,两者联系紧密的特点。 3) 分析张巡、许远、南霁云的人物形象。

4) 找出文中细节描写部分,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所起的作用。

5) 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物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23.《徐文长传》

1) 概括徐文长的形象特征。

2) 分析文中介紹徐文长诗歌风格一段的写法,归纳其风格形成的原因。

3) 理解本文“文中有我”的特点。

4) 理解前人对本文“以奇字立骨”这一评价。

5) 解释“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一句的思想内涵。

24.《纪念傅雷》

1) 简介傅雷的生平及成就。 2) 概括本文的主旨。 3) 分析傅雷独特的个性。 4) 认知此文的记叙方法。

25.《西塞山怀古》

1) 理解本诗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 分析本诗作者是如何精审地对史料加以选择和剪裁的。 3) 背诵这首诗。

26.《咏史》

1) 识记本诗的主旨是讽刺东南士子卑琐的精神面貌,斥责清朝廷对士子以高压相威胁、以名利相利诱的伎俩。 2) 理解本诗借古讽今的总体艺术特色。 3) 理解尾联运用田衡典故的深刻含义。

27.《春江花月夜》

1) 理解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月亮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贯穿作用。 3) 说明本诗诗情、画意、哲理相融会的艺术特色。 4) 指出诗中运用暗示手法的地方。 5) 体会本诗语言的优美自然。

28.《汉江临泛》

1) 识记这是一首山水诗。

2) 理解本诗画面壮阔、虚实相生、动静相衬的艺术特色。 3) 背诵这首诗。

29.《始得西山宴游记》

1) 识记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属“永州八记”之一。

2) 联系课文内容,说明本文题目中“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穿全文的作用。

3) 理解本文以游众山反衬游西山的铺垫手法。

4) 分析文中登临西山一段的写景层次,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侧面衬托手法来突出西山之高峻的。 5) 分析文中作者从游西山得到的感悟。

30.30.《八声甘州》

1) 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内容。 2) 认识这首词是以“登高临远”四字贯穿全篇,并据此理出全词写景抒情的层次。 3) 体会下片抒情曲折的特点。

4) 说明“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的内涵。

31.《送郭拱辰序》

1) 识记这是一篇赠序文。

2) 理解本文作者阐发的重神似的艺术思想。 3) 理解本文泛写与实写相结合以及文意曲折的特点。

32.《**》

1) 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2) 理解小说以辫子事件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结构特色。 3) 分析并概括小说主人公七斤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4) 分析并概括小说的反面人物赵七爷的性格特征。 5) 简要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烘托主题的作用。 6)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说明其表达作用。 7) 简要说明小说结尾深化主题的作用。

33.《麦琪的礼物》

1) 说明“麦琪的礼物”的含义。 2) 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3) 理解小说“一虚一实、双线并行”的构思方法

4) 以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为例,简要说明小说是如何通过人物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其心理活动的。 5) 体会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

(四) 作文部分

作文包括命题作文和现代应用文写作两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思想修养、语文水平、知识积累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测试。

作文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内容正确,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书写工整,字体及行款合乎规范。

命题作文不限文体。

(附)考试题型参考:

1.选择题 2.填空题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简答题 5.判断题 6.阅读分析题 7.作文

教学大纲范文
《教学大纲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