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Ⅱ》

发布时间:2020-03-01 18:29: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古代文学Ⅱ》教学大纲

第二编 秦汉文学(总25学时)

第一章 秦代文学(3学时) 重 点:掌握《吕氏春秋》、李斯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秦代文学简述

一、文化的专制政策与毁灭文化的举措

二、文学的冷落 秦代政论文

一、《吕氏春秋》

二、李斯的散文 研析篇目:《谏逐客书》 阅读篇目:《察今》

汉代文学绪论(1学时)

重 点:掌握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

一、汉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二、汉代文学综述

第二章 两汉散文(11学时)

重 点:理解贾谊、晁错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掌握《史记》、《汉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学成就。

第一节 两汉政论文

一、西汉政论文

(一)贾谊的政论文

(二)晁错的政论文

(三)其他政论文

二、东汉政论文

(一)王充及其《论衡》

(二)其他政论文7 第二节 两汉史传散文

一、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二)《史记》的结构、体例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五)《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二、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与《汉书》的成书

(二)关于《汉书》

(三)《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 两汉其他散文

21

一、西汉书信体散文

二、东汉叙事散文:碑文和游记 研析篇目:《过秦论》、《论贵粟疏》、《项羽本纪》、《苏武传》 阅读篇目:《淮南子》、《天人三策》、《潜夫论》、《昌言》《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三章 两汉辞赋(5学时)

重 点:了解汉赋的起源及其体制特点、汉赋的主要作家、汉赋的分类与流变。 第一节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一、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第二节 东汉辞赋

一、班固与京都赋的崛起

二、抒情赋的勃兴 第三节 汉赋的地位 研析篇目:《鵩鸟赋》、《七发》、《子虚、上林赋》、《刺世疾邪赋》 阅读篇目:《两都赋》、《归田赋》

第四章 两汉诗歌(5学时) 重 点:掌握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乐府诗

一、乐府的概念

二、汉乐府的内容

三、汉乐府的特色与成就 第二节 文人诗歌

一、文人诗歌的发展轮廓

二、《古诗十九首》

(一)概念

(二)内容

(三)艺术成就 研析篇目:《战城南》、《上邪》、《江南》、《东门行》、《白头吟》、《上山采蘼芜》、《行行重行行》、《今日宴良会》

阅读篇目:《陌上桑》、《十五从军征》、《涉江采芙蓉》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总23学时)

绪 论(2 学时)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

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四、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五、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概况

22

一、乱世与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二、门阀制度与寒士的不平

三、玄学与魏晋风流

四、佛教与佛经翻译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建安、正始文学

二、两晋文学

三、南北朝文学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5学时) 重 点: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创作;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与他的诗歌

二、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 曹植

一、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二、曹植诗歌内容

三、曹植诗歌艺术成就 第三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

一、建安七子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

三、蔡琰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

二、人生短暂的哀叹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二、阮籍和嵇康 研析篇目:《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送白马王彪》、《七哀诗》、《悲愤诗》、《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阅读篇目:《蒿里行》、《步出夏门行》、《野田黄雀行》、《杂诗•仆夫早严驾》、《咏怀诗•驾言发魏都》

第二章 两晋诗坛(2学时)

重 点:掌握潘岳、陆机、左思等的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陆机、潘岳与太康诗人

二、繁缛的太康诗风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一、左思的《咏史》

23

二、刘琨的《扶风歌》 第三节 郭璞和永嘉诗人

一、游仙诗溯源

二、郭璞的《游仙诗》 第四节东晋诗人

一、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二、东晋的玄言诗 研析篇目:《咏史•郁郁涧底松》 阅读篇目:《咏史•皓天舒白日》

第三章 陶渊明(3学时)

重 点:掌握陶渊明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一、陶渊明的生平

二、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三、魏晋风流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一、陶诗题材的分类

二、田园诗的内容

三、咏怀诗与咏史诗

四、行役、赠答与哲理诗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一、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二、陶诗具体的艺术特色

三、陶诗的艺术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一、《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

二、《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

三、《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一、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二、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三、酒与菊 研析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咏荆轲》、《归去来兮辞》

阅读篇目:《桃花源记并序》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3学时)

重 点:掌握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一、吴歌与西曲

二、清丽缠绵的格调

三、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

四、《西洲曲》

24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一、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二、直率朴素刚健豪放的格调

三、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

四、《木兰诗》 研析篇目:《西洲曲》、《敕勒歌》、《木兰诗》 阅读篇目:《子夜歌》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4学时)

重 点:了解谢灵运、鲍照;谢脁与永明体;宫体诗。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山水诗的产生与发展

二、谢灵运生平与纵情山水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四、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

五、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一、才秀人微

二、从内容与情调来看寒士的呼声

三、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

四、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三节永明体的兴起

一、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

二、永明体的特征

三、永明体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 第四节 谢朓与齐梁诗坛

一、谢朓对山水诗和新诗体的贡献

二、谢朓的小诗

三、齐梁其他诗人与诗人集团

四、宫体诗的形成与高潮

第五节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一、南北文风的交融

二、庾信前期诗艺的养成

三、庾信后期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四、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研析篇目:《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 阅读篇目:《王孙游》、《寄王琳》、《拟咏怀•楚材称晋用》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小说(4学时) 重 点:掌握辞赋、骈文、散文、小说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一、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的特点

二、从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过程,

三、《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25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一、抒情体物与文章骈化的华章美文

二、骈文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三、元嘉三大家及骈文论史与骈文论文

四、抒情小赋、诗体赋与写景文

五、《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二、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

三、《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研析篇目:《江水》、《与朱元思书》、《搜神记•三王墓》、《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 阅读篇目:《洛神赋》、《与山巨源绝交书》

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重点在于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阶段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赏析,难点在于对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与把握,尤其是赋、五言诗、骈文这三大文学体式的产生、发展、演变线索和某些类型作品的源和流,以及它们在本阶段或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6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_7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大纲

小教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Ⅱ》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