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3:05: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阶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践)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后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物质的定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知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一、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5、联系的定义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联系的特点

答::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7、发展的实质

答: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答: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9、什么是规律以及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答: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0、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一是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二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真理的检验标准

答: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5、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他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2、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4、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5、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式

答: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6、生产剩余价值

答:生产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7、资本积累

答: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进一步加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8、资本的有机构成

答: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才c:v来表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